石油科技论文范例6篇

石油科技论文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1

关键词:石油科技英才 成长 机遇 条件

1石油会战为石油科技英才的成长提供了机遇

石油工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勘探、开发,炼制等上下游产业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多专业领域的科技人员的协同合作。1 953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刚刚开始时,党中央就明确提出:石油工业在我国特别落后,不但产量很低,设备能力也很低,而且是资源情况不明。因此,要求大力勘察天然石油的资源,同时发展人造石油,长期地、积极地努力发展石油工业。这就产生了对石油科技人员的强大需求,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石油会战。1 960年,石油工业部党组决定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组织石油会战,进一步加快大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揭开了中国石油工业艰难创业史上的崭新一页。仅大庆会战,就集中了总工程师、总地质师、大学教授,工程师和地质师等各类技术干部达1000多人。继大庆会战后,又于1 964年组织了华北石油会战、江汉石油会战、陕甘宁盆地石油会战、辽河石油会战、冀中石油会战等新的油气田的开发。在上述石油会战中,不仅造就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范人物,而且也培养了一批石油科技人才。

2石油企业的第二次创业为石油科技英才成长创造了新机遇

“一次创业”着眼于企业的创立和生存。在“一次创业”过程中,我国的石油企业从无到有,涌现出一大批热心于石油事业的石油科技人才。“二次创业”则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的内涵发展。与“一次创业”相比,“二次创业”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是“二次创业”工作更艰巨,任务更繁重。在油气勘探上,要向沙漠。戈壁、沼泽,海滩扩展,向更加复杂隐蔽的油气藏进军;在油气开发上,要针对高含水油田,以及低渗透和稠油油田等复杂开采对象,努力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i在科学技术上,要攻克一系列世界级的技术难题,努力攀登世界石油科技的高峰,在生产经营上,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此外,还要走出国门,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为此“科技兴油”便成了“二次创业”的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便需要大量各类石油科技英才,这自然为石油科技英才的成长创造了一块新天地。另外,技术创新是石油企业“二次创业”的动力源泉,而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又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所以,在石油企业的“二次创业”过程中,必然要求石油企业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这就需要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因此,在石油企业的“二次创业”和技术创新活动中,自然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科技英才。石油企业的“二次创业”为新一代石油科技英才的成长创造了新的机遇。

3石油企业领导素质是影响石油科技英才成长的重要条件

领导是管理活动的主体,这个主体及其素质是关系管理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在对石油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单位领导关心和非常关心科技专家生活和工作的占51%,设置障碍的只占1.2%: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尊重科研规律和科研人员意见的占22%,基本能够支持科技专家工作的占66%,压制、打压科技专家的不到5%。这说明石油企业的领导素质相比而言还比较高,从而为石油企业科技英才的成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4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是石油企业科技英才成长的精神动力

企业文化,包括共同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运行规则,视觉特征等。其中,思维习惯和价值观是基础性和核心层次的内容。一个组织必须向它的成员明确: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这一明确的价值取向,往往给人一种无形的精神动力。石油企业有着良好的企业文化。“铁人”的榜样、“三老四严”的作风,形成了石油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铁人”的形象,是石油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它不仅保持了石油企业具有的特色,也向外界展示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形象,更为广大石油企业职工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三老四严”的作风,是石油企业长期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石油企业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柱。在长期艰苦的石油企业创业过程中,石油企业的这一价值观,为全体石油企业职工照亮了前程;增强了石油企业凝聚力,使广大职工热爱石油,献身石油:同时,也鼓舞了石油科技人才,使他们感到为投身石油科技事业而骄傲,并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献身。

5石油企业的激励机制为石油科技英才成长注入了活力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利益实体,其激励机制是企业运行的重要机制,是企业活力的源泉。激励机制也就是动力机制。企业运行是否正常,运行速度快慢与否,企业的潜力是否得到发挥,经济效益是否达到最优水平,主要取决于动力的大小,取决于激励机制是否健全。同样,企业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合理,对科技人才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6企业科研氛围是石油科技英才成长的实践条件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2

从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至今,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逐年扩大,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数量控制在1:1的比例[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迎合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缓解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与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加强了人才培养院校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对于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刚实施了两年,全国各高校均无成熟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可借鉴,如何积极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使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成为满足培养质量标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并探索出一套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已成为相关培养院校的一个亟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培养具有石油特色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性

1.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能源供应形势的日趋紧张,我国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石油企业近年来迅速扩张,大量引进人才,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不仅反映了石油石化行业和石油科技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对人才复合型的要求,也体现了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适应性和服务能力的期望。因此,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要求石油高等教育必须迅速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复合式、创新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主动适应并积极引导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新的能源经济形式下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人才培养机制,为国家“十二五”和中长期石油规划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机械工程专业的特点要求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对机械工程学科来说,它既是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传统学科,又是与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人才需求量大、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2]。为了满足国家制造业和装备制造行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各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都应以全面素质良好、专业基础扎实的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能较快地适应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不同岗位的需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地、富有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

三、当前石油机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科学。为拓宽知识结构,石油院校大批增设课程门数,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无形中缩减了课程本身的学时和内容,使教学知识面过窄,课程内容浅显。同时,大多数选修课较为传统,不能及时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术信息匮乏。机械学科是同高新技术同步发展的新兴学科,受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影响显著。目前,机械工程研究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多数学生不能及时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战略目标和科研动态,难以掌握学科的最前沿信息,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创新与突破[3]。

3.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虽然各石油院校都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建设远远赶不上研究生的发展速度。另外,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新增的导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不能满足机械类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社会、面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4]。

四、石油石化背景下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中国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作为国家制造业和石油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掌握机械专业理论和技术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给我校研究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立足于学校“强特色、求卓越,加快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发展主题,在现有条件下,应积极地依托校内基地,联合行业共建,寻求企业支撑,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位论文、实践环节等培养过程上,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了改革,构建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设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培养从事非学术研究的、知识和技术应用部门的从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特定社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基于石油高校的行业背景和石油机械装备产业对复合式、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石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分析石油工业面临挑战、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应注重基础、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使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石油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和石油机械装备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设计要求。

转贴于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对一种专业学位的界定,体现其性质和特点,一般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论文标准等内容[5]。石油机械类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组织形式上应着眼于“实用、创新、复合”的培养目标,积极摆脱学术型学位硕士突出理论学习的影响,深化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夯实专业基础,实习、实践主要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提高实践能力,在学位论文内容要求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实施改革创新,以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整体质量。

3.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构建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是研究生掌握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主要环节,只有拥有一个新颖的适用面宽广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新时代知识结构特征的研究生。机械工程专业具有学科交叉性强、行业覆盖面广、专业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又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其课程体系应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从增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出发,加强基础课的宽广性、综合性和专业课的先进性、实用性,突出研究方向。同时,增加选修课门数,尤其是设置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相关课程和反映石油机械专业领域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前沿性课程,以此体现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4.以协作培养为突破,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研究生受教育的过程最主要依靠导师知识的传授,科研活动的指导、学术问题的探讨等。因此,导师的自身素质、导师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而且影响研究生的世界观和科学学风[6]。目前,针对高校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理念,“双导师制”为多方协作培养、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队伍提供了一种思路。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在充分利用校内导师学术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配备两个导师,共同承担课程实践过程、项目技术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7]。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侧重在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上的指导,校外导师则侧重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双导师制”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解决“双师型”教师力量不足的同时,体现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构建了学校与社会协作培养人才的一系列载体,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3

科研建设,提升文化品味以建设学习型教研室为发展目标,石油工程教研室教师全身心投入其中,学习力持续增长,教师体验到了把工作当事业的意义。教研室多次组织“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实践探讨活动。这样既强化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又丰富了学习与工作的内涵,从而使专业教师的学习与工作成为一种自愿的积极主动的行为,“终生学习”成为每个教师的共同追求。具体体现在教研室教师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文化品味得到提升。石油工程教研室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专业教师通过参加教育科研活动,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增强对教学工作的理性思考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教学质量上水平。近几年,随着青年教师的不断加入,石油工程教研室的教学与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引入现代教学手段,搞好专业教学改革》等百余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与企业合作编写了《油水井生产与管理》等21本教学做一体化教材,与兄弟院校合作编写了24本石油高职规划教材,累计主、参编并公开出版教材45本;为满足教学需要,还结合现有实训条件,与企业合作编写了各专业实训教材,供校内使用。完成省部级、局级科研课题26项。其中,《测井教学培训系统开发》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提高办学质量研究》等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奖;建成天津市高职教育精品课1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完成了学院立项教改课程18门。在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石油工程教研室由于专业特色明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教研室及专业建设受到了学院高度重视,并已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了学院校园企业文化软件建设规划当中,为构建和谐的教研室教学环境、和谐的育人环境,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和学院的发展实力服务。

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专业品牌石油工程教研室成立于办学之初的1976年。2004年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各专业秉承了校企合作的优良传统,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华北油田公司、渤海钻探公司等联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格,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石油工程专业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分段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并联合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培养质量评价的客观性,服务企业,打造专业品牌,实现了校企双赢。石油工程教研室所属的3个专业,近3年来,新生平均报到率在95%以上,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8.11%,主要就业去向为石油三大集团公司和驻滨海新区的石油企业,专业对口率达9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7%。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在3个专业应用,形成J(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学习)+X(学习性实习“做中教、做中学”)+Z(专业理论和专项技能与关键技能学习)+D(顶岗实习培养综合能力)的“JXZD”4学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天津教育报和华北油田电视台进行了报导宣传。石油工程教研室教师认为,高职教育应该和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一样,不仅要培养人才,而且要承担起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职能,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系领导和院领导也给与教研室工作以大力支持。带领专业教师到上级科技主管部门“争”课题,主动到企业“找”课题,通过横向合作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根据学院的科研条件,石油工程教研室把科研主攻方向定位为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5年来,教研室为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油油气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举办20个培训班,共培训818人。完成华北油田公司科研项目11项,争取科研经费220万元,公开发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板参数的简明空间解析》、《中国低煤阶煤层气勘探探索》等专业学术论文近40篇,完成的《油藏与井筒耦合方法预测水平井产能研究》、《管式加热炉热辐射管可靠性检测与寿命评估》等科研成果应用于石油工业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石油工程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因此跻身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表彰,成为学院专业建设发展的领头羊。石油工程技术、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专业作为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将借力学院“天津市示范校建设项目”这一平台,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精神内涵,在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科研、对外培训服务、专业教师自我提升方面开始新一轮的改革建设与发展。

三、以石油高职教育交流共享为群体氛围,铸就职教品质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4

【关键词】石油企业职工;培训管理;研究

石油企业具有专业技术性强、驻地分散、流动性大、工作环境恶劣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要求员工必须具备强的专业文化知识、坚强的毅力和能够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从石油勘探局组织石油企业开展“万千”培训工程以来,石油行业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培训了万名一线操作技术人员,千名科学技术管理人员,大大提高了基层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因此,加强员工素质建设是保障石油企业安全生产和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对石油企业职工的培训管理方式进行研究值得探索。

一、石油企业职工培训管理的定义,参加培训的对象及培训目的

1、项目培训管理就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目标,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员工的技术技能,共同提高生产业绩,最终实现生产目标。企业培训管理是一种长期性的培训管理模式,人事部根据培训需求进行调查,深入企业队伍,了解企业现状,根据石油企业知识更新的情况,制定培训计划。

2、参加培训的对象:参加对象大概分为两类,一类为新入职的员工,通过专业知识培训和实践操作动手能力来加强他们对石油企业业务的掌握,为下一步考取企业从业资格上岗证书做准备;另外一类为:针对老员工,主要是让他们进行再培训,吸取专业领域里的新知识,获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水平。

3、培训管理的目的:培训管理,就是想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满足企业的需求。首先要确定培训目标,策划培训模式,根据策划模式启动培训项目。培训项目一旦立项必须严格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有监督的标准,通过标准来控制培训的过程;对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进行集中讨论,解决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便实现培训目标,达到培训需求。

二、培训的框架及管理研究

要想组织好培训,必须设计好培训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包含了其培训的全部过程。首先需要制定培训的管理制度文件,人事部门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确定培训的方向,设计培训方案,选用培训教师。

1、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组织安排培训相关事宜,如:制定培训方案、确定培训教师、培训管理员(班主任)、培训地点、定制培训宣传所需横幅、准备培训人员用具、制作培训桌签、订购培训资料、安排培训人员住宿、就餐等。

2、培训管理的研究

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一定要专业化和规范化。针对培训内容制定一套培训方案,按照培训方案进行;要有一支稳定的教师培训队伍,要有一个固定的培训地点,培训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培训的程序和标准执行。培训样式可以多样化,按需要进行培训,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培训,既要注重学员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员的动手能力。下面根据培训的几个方面做一研究。

(1)走进工作现场进行零距离培训。根据企业员工工作的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学习班,可以选择走进工作现场进行培训。解决了那些由于工作繁忙不能离开工作岗位的员工,工作和学习两者兼得,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2)针对教材的不同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训内容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训模式要采用多媒体课件,使用声像教材和现场实践操作训练来共同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还可以运用案例教学,采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交换思想,来加深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既提高了培训效果,又达到了培训目的。

(3)培训管理要做到按需要进行培训。根据“需要什么内容培训什么内容”的原则,为员工提供优秀的培训服务。如推广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等级证书的培训,学术性、科技型含金量高的技能大赛培训,培训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培训过程要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共同提高学员业务水平。培训中除了灌输理论知识外,针对技术含金量高的项目,还要到基地参观学习,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加强培训效果。如近期组织的一次石油勘探应用技术研修培训班,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员工走进石油基地进行能力扩展实习,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

(5)每组织一次培训及时进行总结。组织培训结束后,对培训过程做分析,写出总结报告,以便为下一次培训总结经验。为了使总结更佳全面,可以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价。具体操作为:培训结束为学员每人发放一份调查问卷表,学员自己填写;问卷内容可设置几项,如学员培训后的体会、收获、意见及建议,对学员反馈的意见及时汇总,吸纳有意义的意见,以便改进下一步培训计划。

(6)培训为科研服务。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不仅能够加强员工在本企业的业务技能,还能够促进科研学术水平的增长,为员工进一步申报科研立项做基础,使培训项目转化为科研成果,推动科研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科研也推动了培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为增强培训业务的力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想使石油企业在全世界利于不败之地,在石油行业开展对员工的培训很重要。通过培训加强了员工的文化知识素质,提高了业务水平。培训在石油企业已经作为一种长期模式执行下去,培训的管理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进一步更新,总之,培训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玉玲.《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思考与实践》.石油教育,2010版

[2]姜旭升.《关于石油企业员工培训管理研究》.石油教育,2013版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5

英文名称:China Offshore Oil and Gas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种:

本:

国际刊号:1673-1506

国内刊号:11-5339/TE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百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海上油气》是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主管、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主办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综合性技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CN 11-5339/TE),重点报道我国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科学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油气勘探、油气田开发、钻采工程及海洋石油工程。《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和《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核心期刊,已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 《中国海上油气》的前身为《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分别创刊于1987年和1989年。《中国海上油气(地质)》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曾多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获全国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海上油气(工程)》曾被评为天津市一级期刊。两刊于2001年同时进入“中国期刊方阵”,位于“双百”和“双效”层面。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与《中国海上油气(工程)》己被“联合国《水科学与渔业文摘》”、《中国海洋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近20个数据库或刊物收录或列为核心期刊。

主要栏目:

油气勘探

油气田开发

钻采工程

海洋工程

获奖情况

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

石油科技论文范文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主管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主办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5086

国内刊号:51-1718/TE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