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化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化专业论文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1

摘要:本文将以最新版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为例,基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总结石油双语词典所具有的特点,对其中的词目翻译进行研究,并从实用角度出发探究石油双语词典的编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更好的服务读者。

关键词:双语词典;石油;翻译

一、石油双语词典的发展背景

(一)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的出版现状

1996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孙济元主编的第二版《英汉石油技术词典》。2012年,张键主编的《英汉石油化工词典》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与之前出版的词典相比,收录词条数由15万降至8万,许多不常用的专有名词都被删掉,使新版石油化工双语词典更加简明,实用。

(二)英汉、汉英石油化工词典的性质

词典是一种工具书,它同文学,经济,法律等书籍的翻译有很大差异,具备自身独有的性质,即“以词目词为核心,将词,短语作为独立的处理单位翻译”。现根据石油双语词典特点,总结出如下性质:

1.专业性。在石油双语词典中,专业性术语占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其自身特殊性的一种体现。例如,对“石油”一词的翻译普遍为 “petroleum”, 少数情况下也可译为 “oil”, 但对“原油”的翻译只能为 “crude oil”。因而,石油化工中大量专业词汇的出现使得石油双语词典无疑具有其领域的特殊性。

2.示范性。据笔者对校内100名研究生所做调查表明,当翻译石油化工类相关专业术语时,近九成学生表示石油双语词典和课本是他们查阅相关内容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互联网已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但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由于其本身具有权威性,网络上专业词目的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核实。

3.单一性。词典翻译不同于其它文本的翻译,很少出现意译,这是因为词典,尤其是专业词典本身的词目就具有一定难度,加之其翻译与句子的翻译不同,使词对词翻译成为可能。

4.简洁性。石油双语词典本身内容的专业性要求在对其翻译时力求简洁,以减少读者阅读相关文章时的难度。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石油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

(一)奈达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所提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即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由于现存石油双语词典中只有词目的翻译,所以下面将重点研究词典中的词汇对等。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石油双语词典翻译中的应用

上文我们也提到过,迄今为止的石油双语词典只有词目词的翻译,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中,句法、篇章、文体对等暂时不能用来分析。就词汇对等而言,笔者欲从“直接提供对等词”和“括号提供对等词”两方面加以阐述。

1.直接提供对等词。刘宓庆在其著作《当代翻译理论》中详细列出5种英汉对等的词汇,包括:(1)人称代词;(2)荡始捌渥楹鲜胶透髦质理公式;(3)无歧义的科学技术名词和专业术语;(4)无歧义的名词、无歧义的固定搭配及常用的自由搭配。显然,在石油双语词典中绝大多数的词目都属于专业术语,直接提供对等词适用于大部分石油化工词目。

2.括号提供对等词。虽然各种翻译理论和实践已经达到可以让目标读者知晓其意的程度,但各国不同的语言想要做到完全对应还是十分困难的。在英汉石油化工词典中,括号提供对等词相对来说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石油双语词典的发展趋势

(一)增加国际音标和词目释义

在对我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研究生的调查发现,近七成受访人群都希望对词目增加国际音标和注释,以便在攥写论文时对相关术语有更清晰的认识。

(二)适当增加例句

通过对我校石油专业研究生关于使用双语词典情况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相近词目增加例句有助于读者更准确了解词目含义,并容易区分相似词目意义的不同。

四、结语

与其它双语词典相比,石油双语词典具有专业、示范、单一、简洁四个特殊的性质,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仍适用于词典中词目的翻译。对石油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适当增加音标,注释及例句的方法,从双语词典的实用性出发是可行的,但因此为词典编纂带来的更大难度问题仍有待于研究。

参考文献:

[1]盛培林.双语词典翻译与跨文化研究[J].中国翻译,2004(3):22-26.

[2]张键 编.英汉石油化工词典[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4.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石化行业;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营销人才;培养思路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4-0037-05

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对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需求量大,我国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校非常多,各高校营销专业的生源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大环境下,办出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非常重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现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该专业自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办学十一年来,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石化行业办学特色,培育应用型复合石化营销人才。

一、市场营销专业石化办学特色的确定

(一)石化行业办学特色形成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石化类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石化类企业的营销负责人往往不是营销专业出身,而是从企业内部其他技术与管理岗位调任,对营销的总体把握与理解不够,对品牌建设的关注与投入不够;基层营销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大多从其他部门调任,或依靠社会关系上岗,营销知识与能力不足。我国石化行业产能急剧扩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自贸组织的成立,我国石化行业一方面要积极应对来自欧美、中东以及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石化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应找准机会,开拓国外市场,扩大石化产品出口。我国石化行业正处于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新材料行业蓬勃发展,高端石化产品、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这些产品的推广与市场化是石化营销人才的重大任务。

石化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2011年规模以上石化企业达2.68万家,国内产值在2 000万以上的石化企业总产值达11.28万亿元。据国家工信部规划,“十二五”期间石化行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将达13%,到2015年行业总产值将达14万亿元左右。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潜力大,普遍要求营销人员对企业忠诚、熟练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其中国营特大型石化企业一般要求英语达到四级以上、学历本科以上,中共党员及学生干部优先,民营石化类企业注重能力与经验,专科、高职层次营销人才也很受欢迎。广东石油化学院每年春季主办全国石化行业专场招聘会,邀请全国各地的石化类企业来校招聘人才,每年包括营销专业在内的各专业大批毕业生在石化行业实现就业,为我国石化行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办学特色的基本思路

专业办学特色培育一般从行业特色、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学校办学特色、技能与能力培养特色四个角度考虑。[1]47-48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办学突出石化行业特色,服务茂名本地石化经济发展,体现学校石化办学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石化营销专门人才。

1.办学面向石化行业,服务茂名本地经济发展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位于广东省茂名市。茂名有“南方油城”的美誉,其产油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石化产业是其支柱产业,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是茂名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全市有各类石化企业超过700家,其中规模以上石化企业100多家。市内中石化茂名分公司是拥有年炼油能力1 35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的特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并计划进行改扩建,建成世界一流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市内还拥有省级石化特色产业园区——茂名石化工业区。市内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石化经济的基础雄厚,配套设施齐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扎根茂名本地,毕业生遍布茂名各大石化类企业各部门岗位,并成为技术与管理骨干。

2.办学面向石化行业,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4年。1998年1月,学校由中国石化总公司所属划转为广东省所属。办学六十多年来,学校虽多次更名,但一直保持与延续了石化办学特色。2000年3月,学校升格为广东省属本科院校,石化办学特色进一步显现,现已发展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化工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高校。学校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与茂名石化公司、广州石化公司、湛江东兴石化公司等国家特大型、大型石化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截至今年,学校共培养了六万多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石油化工行业大中型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科研院所。

3.办学面向石化行业,培养应用型复合营销人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办学面向石化行业,在突出石化特色的同时,在学生能力素质方面突出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石化行业营销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要强,能高效率策划并执行营销方案。[2] 43-45经调研,石化行业对营销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营销管理能力,即要能从长远角度系统规划企业营销战略;二是石化品牌建设能力,即要能系统进行品牌建设规划与管理;三是国际商务能力,石化产品市场国际一体化需要大量国际市场营销人才;四是新产品市场开拓能力,我国石化行业高端石化产品、高附加值石化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与市场化是石化营销人才的重大任务;五是关系营销能力,石化行业特点要求石化营销人员具有关系营销观念与能力,开拓、维护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六是销售管理能力;七是物流管理能力,石化产品属大宗商品,要求营销人员应懂得物流的规划、对仓储运输等的管理以及物流信息建设;八是应懂得基础石化技术,这更有利于营销工作的开展。根据石化企业对营销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学生既要具备相应的营销知识与能力,同时应懂得一定的石化技术,还应具备较强实践应用能力。学院主要通过强化与石化类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调整课程设置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特色

结合对石化行业的调研结论及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办学定位为面向我国石化行业及茂名石化经济,培养职业道德高、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石化行业营销应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求学生熟悉国内外石化行业发展状况,了解石化行业开展营销的基本思路与流程,掌握石化行业营销的基本规律、途径与技巧,能胜任石化行业基层营销岗位工作以及营销策划与管理工作。市场营销专业办学特色具体化为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复合石化营销人才,满足石化行业对高层次营销人才的需求。

二、石化营销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石化营销人才培养,要以石化市场需求以及学生成才为中心,以石油文化为引领,以开放办学和校企合作办学为依托,提高办学质量。

(一)紧贴石化营销市场办学

专业办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资源的配置以学生成才为中心。将石化营销人才的培养瞄准基层营销岗位及营销管理岗位,通过市场调查了解这些岗位对营销人才的素质要求,据此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做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与石化企业营销工作相对接,营销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发展和石化营销岗位技能及未来晋升岗位的能力要求相对接,教学环境与石化企业营销工作环境相对接。同时,区别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营销专才的同时,也把学生培养成营销“通才”。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高学生对就业及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3]30-34因为石化营销岗位的人才需求与就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类岗位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会改变,所以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瞄准石化营销岗位的同时,应在更宽广的视角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面向整个社会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以石油文化为引领办学

我国石油文化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石油会战,贯穿于半个多世纪的采油炼油实践,是几代石油人不懈奋斗的结晶。其核心是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就是我国石油精神的生动写照。优秀石油文化与专业办学相结合,就是要通过到大型石化企业参观学习、主题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增进师生对石油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在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实习中,与优秀石化企业合作,使学生在实习中感受、学习石油文化,形成基于石油文化的实习文化;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融合石油文化,如在“两课”等公共课中融入石油文化内容,在专业课中开设“石油文化与石化企业文化”等课程,在“市场营销学”、“推销学”等专业课程中,结合专业技能培养需要,穿插讲授石油文化;在第二课堂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营造石油文化氛围,让学生接受石油文化熏陶。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传承我国优秀石油文化,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更好地适应石化营销岗位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4]110-111

(三)开放办学

应创造民主、自主与鼓励创新的专业办学与学习氛围,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增进与国内外兄弟院校营销专业同行的交流,吸收借鉴国内外同行优秀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探索开放式办学模式,培养营销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倡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建设开放型师资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建设一支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去,开展学术及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学习、攻读学位以及到企业挂职锻炼;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营销总监及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以及兼职授课。

(四)校企合作办学

学校与茂名市政府及其下属县、市、区以及茂名石化行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校企合作办学。为保障合作办学顺利进行,提高合作各方积极性,在互惠多赢的前提下,与合作方制定长远合作规划,创设浓厚合作氛围,理顺合作的体制机制,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在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与合作各方构建多层对接的合作模式,即院校与石化产业对接、营销专业与石化行业企业对接、营销专业师生与石化行业营销岗位对接。在院校与石化产业对接方面,学校与茂名市及其下属的信宜市、茂南区以及特大型石化企业——中石化茂名分公司等建立密切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了合作委员会,共建公共实训平台,共同参与石化行业重大技术与管理难题的攻关,共同研究制定茂名石化园区及石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与转型升级,共建科研服务平台,共同建设石化产业研究院;在营销专业与石化行业企业对接方面,邀请石化类企业高管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围绕石化营销岗位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的基本途径;在合作单位建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利用营销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在管理与营销方面的智力支持,如开展员工培训、帮助其进行市场调查、帮助其策划品牌培育思路与营销方案;在营销专业师生与石化营销岗位对接方面,为营销专业专任老师到石化企业基层营销管理岗位挂职锻炼创造条件,教师科研方向及项目与石化企业密切关联,教师带项目与企业进行深入互动,收集教学素材与案例;营销专业学生与石化企业营销岗位对接,利用营销技能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并建立实习与就业相对接的机制。

三、强化石化特色的营销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

(一)动态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一定要科学合理,开设课程一定要与时俱进,贴近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但课程体系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应密切跟踪市场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变化,特别是石化行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变化,必要时及时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柔性化课程体系,同时突出课程体系的主题化、模块化,特别注重各类课程的衔接,避免彼此割裂,形成一个整合的课程体系。[5]21-23核心专业课程做到与石化营销岗位对接。结合国内国际石化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层石化营销及管理岗位人员一般应突出品牌建设管理能力、国际商务能力、新产品推广能力、石化物流管理能力及客户关系营销能力,相应设置“现代化工商务”、“化工物流技术”、“品牌运营管理”、“国际商务”、“石化行业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石化营销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石化技术,在开展营销工作时才得心应手。在开设石化类技术课程时,既要满足石化营销工作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石油炼制工程”、“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产品应用技术与开发”、“石化商品学”等有关石化技术的基础课程。石化行业对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要求比较高,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化工安全与环保概论”、“化学品安全管理”、“安全法规”等课程。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营销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涉及的知识面广,适当增加公共课学时比例,增设专业基础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开设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伦理学、哲学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既有利于营销工作,也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

(二)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程实施杜绝教师本位与教材本位两种不良倾向,建立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6]74-79教师本位即课程实施以教师的知识与经验为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以及教学评价等根据教师经验确定,随意性较大。教材本位即课程实施完全依据教材,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在课程实施中,特别是在核心专业课的教学实施中,建立并实施课程标准,即根据石化行业基层营销及管理岗位的要求,确立课程的实施目标,根据目标确立学生学业的评价标准,根据目标与评价标准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学业评价结果适当修订课程标准。这有利于做到课程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当然,总体上,课程教学目标都强调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品德塑造的统一,倡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在营销专业课教学中,老师主要起到支持与引导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与经验判断,在课程互动中,主动生成信息的意义,以自己的方式主动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其中包含了学习者的自我分析、评价、反思、批判与创新。学习过程突出团队合作, 分组讨论是课堂学习的基本模式,每个小组针对课题展开分析讨论,彼此密切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锻炼了其人际交往技能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扎实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石化营销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环节。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在实践教学的目的上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即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实践智慧。[7]21-22在实践教学的模式上,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模拟实训与社会实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做到教师科研与学生科技活动相结合、学生创新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同时,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穿插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与组织实施上,既考虑教学计划,也顾及实习单位的工作安排。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双方全过程参与管理学生实习,力求实效。

(四)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采取以期末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营销理论与知识的识记与理解。为配合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满足应用型石化营销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考核标准方面着重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以考核促专业技能与能力培养。[8]27-28在考核工具方面,主要依托学生在课业中所完成的实践课业进行考核。在考核方式方面,注重过程评价,针对实践课业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实行老师评价、企业评价以及学生自己评价等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叶敏,万后芬.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及专业特色的凸显——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01).

[2]肖建中,余德华,朱一庆. 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培育的思考——以丽水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07).

[3]王伟廉.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

[4]黄志红. 市场营销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5).

[5]陈秋梅,冯鹏义.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4).

[6]崔允. 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01).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石化专业 专业课程 考试现状 考试改革

石化专业肩负着为行业培养和输送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高职院校根据石化专业特点建设教学资源,不同程度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但目前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还存在着不适应、跟不上课程教学改革步伐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考试现状亟需改革。石化专业应该树立考试评价方式改革理念,突出能力的考核,探索基于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大力发挥课程考试重要的引导作用。

1 石化专业专业课程考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单一期末考试,学生突击学习

传统的课程结业评价方式多为两部分,一般按照平时学生成绩占比30%、而期末理论考试占70%比例进行评定。这种依据学期末一次性考试定终身的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在平时表现不佳、不认真上课听讲,上课出工不出力,这些学生只要依靠期末突击复习,临阵磨枪,死记硬背一些理论知识,往往也是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考试,此考试方式很难准确评价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水平。必然结果是,课程学习结束后,相关知识也在头脑中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影响后续课程学习,也直接影响未来岗位执业能力和发展。

1.2理论考试多,实践考核少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石化专业特别是专业课程虽然在尝试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但是受师资观念和水平、学生人数、软硬件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可借鉴的考试评价方法,依然存在理论考试较多、实践考核较少的问题,理论考试多采取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为主的固定题型,难易程度区分不明显,多以考核记忆性知识为主,很难凸显出石化专业重实践和能力培养的特征,实践技能水平考核有待强化,还不能适应高职对石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1.3课程考试的教学引导和促进管理作用不突出

课程考试应该对教学起到一定反向引导作用,对优化教学管理起到促进作用。课程学习效果如何检验,考哪些知识,怎么考核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开展,单一化的考核方式必将加剧简单化和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师只要按照计划将正确的课程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无需更多深入思考学生技能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升,结果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不高,应付课程学习任务,教师改革意识难于提高,课程考试也简单地成为学习结束的标志。对教学管理者而言,以单一考核为依据,得出的课程教与学效果的评价结论很难客观有效。

2 石化专业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路

2.1注重学习过程考核评价,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与考核模式联动

随着石化专业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形成了多媒体课堂、仿真实训室、生产性实训装置和实际生产装置现场多种学习氛围,课程教学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培养将在不同环境下实施,学生学习效果客观的评价也必将随着学习内容和实施环境不同而变化,单一考核形式将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前进步伐。石化专业课程教学上积极倡导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学习层次水平进行科学指导,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喜欢学、愿意学及愉快学,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适应层次教学需要,以利于体现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进步,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因此考核形式都必须精细化设计,实现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联动改革,从而使考试全程化,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全过程、分项目、多手段的考核评价,既体现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又能具体反映不同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真实表现。

注重过程评价要做到如下几个结合。首先,做到学习态度与考核结果相结合。以课堂出勤、提问讨论及展示发言、完成平时作业、课前预习及课后实践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客观评价学习态度,使学生重视日常学习以改善状态和积极性。其次,做到阶段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严肃课程结业考核,同时兼顾各单元考核、学期中考核与期末考核,做好比例权重分配。第三,做到知识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目前有条件的院校,石化专业课程技能学习学时已占总学时近一半的比例,突出课程中的技能训练,就必须合理设计技能考核方式方法,加大实践技能考核力度。

2.2加强课程题库的建设,实现网络考试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石化专业课程可以结合教学的要求,运用网络技术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阶段和终结性考核与评价。网络考试的实施可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合理性,防止学生作弊,较好地维护考试的考场纪律,促进考风学风的养成。同时,通过网络实施无纸化考试,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答题,可实现自行阅卷,方便快捷的实现分数统计和试卷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考试资源,便于考试管理。先进的网络考试操作系统能够对考试难度进行科学选择,也可以满足对不同层次学习者的个性化考核,同时作为教学管理者对课程实施效果和学习效果的有效监控评价手段。

网络考试的前提是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课程题库,试题题目要符合石化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找准课程学习知识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梳理,将对应知识点分解成难、中、易等不同的难度等级的试题,以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试题一般要涵盖认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多个层面,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同时,为避免考试题目单一,要确保题型种类丰富,除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及简答题外,还应根据项目化教学要求,增加工艺技能的测试题,如就工艺流程回答问题、补全工艺以及操作调节等相关题型。为满足一定班级人数学生的随机抽题组卷,题库容量要有保障,并做好及时的阶段更新工作,使试题库内容随着工艺技术和教学内容更新。

2.3实施开卷考核模式

课程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同时检验学生学习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石化专业部分课程内容可以尝试实施开卷考试,开卷考试不是将书本知识简单地改成试卷,简单到学生只要找出位置就能获得答案。开卷考试题量可多可少,需要教师在试题上下功夫,将考核点有效巧妙的融入试题,体现试题的灵活性、启发性、可研究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对试题感兴趣,愿意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逐一解决问题。教师考试前要明确考试内容方向,鼓励也便于学生对此进行较广泛学习和精心准备。开卷考试一定程度上避免考试成为学生对死记硬背的知识再堆砌,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和自我学习意识,自觉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点的理解、推敲和拓展,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实施开卷模式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怪圈中解放出来。

2.4 采取课程论文及答辩的考核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石化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安排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论文选题可以由教师布置,也可以由学生围绕课程知识和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拟题,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在限定时间内,综合所学的知识开展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并制作答辩课件。教师根据学生撰写的论文、答辩表现等方面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运用和拓展情况,做出客观评价,确定学生课程阶段或项目的考核成绩。论文及答辩考查方式可以锻炼学生自我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文字表达、口头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参与竞赛,获得实践学分

石化专业可以充分开展和借助专业技能竞赛,例如国家级、省级、学院级等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一定程度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根据学生参赛取得的成绩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实践学分奖励,并将实践学分纳入到专业课程考核的体系中,作为专业课程评价的一种方式,获得一定的实践学分可以免考某一门课程考试或课程中部分项目的考核,采取参与竞赛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丰富理论知识,锻炼素质和能力,实现培养目标要求。

3 结语

适应现代高职项目化教学需要,石化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该转变考试观念,努力建立适应教学改革的多角度、多方式方法的考核评价,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觉学好实践技能及理论知识。通过全过程考试评价,实现石化专业课程学习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合理性,促进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叶素香,张帆.对石油工程专业考试模式的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1(4).

[2]刘衍芬,贾富勃.“全程考核”课程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4

估价很伤人

“金缕玉衣”案件中,几位权威专家收取了若干“评估费”。然后隔着玻璃柜走了一圈,就得出24亿的评估结果。这里有两个细节,一是“收费”,二是“估价”。按照常理,评估专家通过鉴评、鉴定的工作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无可厚非。但如果专家是为钱而估,评估的结果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患不得不令人担忧。

花钱找专家:在奇石界,请专家评估也是普遍意愿。石界“进门易,精深难”的特点,使普通藏者常更依赖专家的评判。为数不少的收藏者认为,专家的好评可以让自己藏石的含金量增加,从而提高在这个圈子里的专业地位和知名度,提高石头的市场售价。事实也往往如此。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桌奇石宴,藏者本来的期望值是二十万,最终却以三十五万元的价格成交,卖价几乎翻番的原因,正是一张代表专家肯定的某石展颁发的获奖证书。用卖家的话说,“很多顾客看重这个”。这就难怪展会上总会有人为了一个金奖而争吵不休。

于是,催生了各种想尽办法请专家“点石成金”的行为。有石界专家透露,曾经受到藏者邀请,为其石头做出评估,并事先准备了“评估费”,而待评估的石头多不入流,更不值几个钱,却被藏者自己标出了千万高价。可见其目的已不仅仅是想要让石头升点值这么简单了。虽然最终这样的请求被拒绝,但试想一下,如果类似藏者的标价得到专家肯定,在圈内人看来或许只是一个新闻或谈资,但最终是否会操作成石界的“金缕玉衣”呢?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奇石是自然产物,是文化的体现和艺术的发现,它的价值评估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目前仅靠人的公信力及文化素养来评估势必会引起利益评估、花钱买鉴定的现象。观赏石的鉴评亟待一个系统的价值评估体系。

不专业的“专家”:赏石界不乏评估亿元的奇石,北京一家都市报这样介绍奇石“中国版图”:一块中国版图形状的葡萄玛瑙被估价9600万元,这是中国地质大学及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学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华奇石――葡萄玛瑙‘中国版图’珍品鉴赏评估会”上评出的价格。吸引眼球的无疑是“9600万”的天价,但业内人士发出这样一个疑问,评估结果出自宝玉石鉴定机构、地质专家,而这些并非真正来自石界的专家对奇石的认识了解又有多少呢?看似权威,却并不专业。于是有石友戏称,宝玉石专家评估观赏石,就像中餐厨子做西餐,会做饭和专业是两回事。如果评估再与利益挂钩,就如针对“金缕玉衣”案某评论员指出的那样,“有关专家说现在文物或者古董在鉴定的过程中,所谓的专家收钱是根据最后估值的1%至5%来拿的。因此,可以想象一下,这可就是鼓励很多专家把价值评估的越高,拿到的钱就越多,私心还是难免的。”

神话了的专家:专家似乎被神话了,难道专家的话就该全信,恐怕他们也会有评估的偏差。现实为我们列出了许多专家评估偏差的可能:除了金钱利诱下的妥协,还有碍于朋友情面,评估中假话不能说,真话不敢说。有些聪明的专家选择“回避”或“不做评论”,赏石界最常听到的评论就是“喜欢就好,要定价,还是到市场中去检验吧”;专家也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裹挟、被误导;专家更多专于学术上的研究,造诣上的权威,却远离市场。行业对专家有这样的分类:即所谓的学院派和市场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二者结合起来,势必会更科学更准确,这也是行业所期待的。正如上海著名理论家俞莹先生说的,奇石的评估需要理论体系与市场数据积累相结合。

24亿“量缕玉衣”是笑话,10亿帕奇石是什么?

“目前全世界最贵的中国文物,是2010年拍出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价格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马未都说,10年前把‘金缕玉衣’估价24亿,这本来就是‘一个笑话’。”

看看赏石界的天价,过亿已不鲜见,然而市场上,实际成交能到百万的又有几例?某石展上,一位参展人展示的10张奇石照片,一律标价10亿元,他给出的解释是“玉有价,石无价”;网上还有这样一则消息并附有石头的图片:四川一块由绿泥石与绿泥石玉组合而成的三米多高的巨石,藏者标注为引领中国奇石文化的核心力量――中华黄帝石,标价9.5亿元。藏者说,它的唯一性、独特性决定了它的价格也应该是国内第一,绝不能有奇石逾越它的价格。24亿的“金缕玉衣”是个笑话,那10亿的奇石又算什么呢?不可否认。这些离谱的价格确实达到了制造眼球效应的目的,但好奇、惊讶过后,它又能留下怎样的影响呢?

有石商认为,天价奇石可以刺激消费、带动市场、提高一类石种的知名度。但也有专业人士回应:这种想法确实有些异想天开了,浮夸的标价已脱离奇石本身的价值,有碍于奇石向高端艺术品发展。奇石天价给行外人造成奇石价值混乱的印象,而令收藏投资领域无人敢进,现实只能是赏石圈里这点人自己玩,还谈何发展。天价,让观赏石本身的基础价值无限被扩大,导致一般奇石价格虚高;而文化价值却无法附加,真正的好石头价格上不去。对此,著名奇石理论家文先生说:“奇石要走出自己的圈子,争取得到广泛的文化社会的认同。”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jewelry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rapid, so it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jewelry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ccording to the need of market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Economy opened the gems and jade identification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discussed the jewelry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formulated a plan for implementation, and had trained many advanced composit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关键词: 高职类;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复合型人才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ategory;personnel training;program implementation;compound talent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44-03

0 引言

高职院校具有特殊属性,它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社会化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性人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2000年开设了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主要是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珠宝首饰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这就促进了珠宝首饰行业高速的发展,并促使了对珠宝人才的更高要求。该院该专业的学生以理论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眯。本文就珠宝首饰专业的特点与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回顾中国珠宝首饰业的发展,从八十年代以前珠宝首饰属于奢侈品,拥有珠宝首饰代表着权利与地位的象征,到九十年代以后珠宝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经发展为新兴的产业。除了珠宝企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珠宝品种的多元化也会随之产生,尤其黄金、铂金、钻石饰品及各类有色宝石、玉石发展潜力巨大。可以说,中国珠宝消费已经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市场的走向将直接影响国际市场的动向和价格。所以为了珠宝行业朝着健康、持续、稳定方向发展,解决珠宝行业人才需求问题就非常重要。

1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的特点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珠宝首饰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纵观我国珠宝首饰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特点:

1.1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仍缺乏专业型人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珠宝首饰已经成为人们的消费和投资的热点。目前我国珠宝首饰行业依然缺乏具有高端技术型的专业人才,从鉴定、评估到销售等个个环节的珠宝人才都非常紧缺。

1.2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缺乏加工型人才 中国珠宝首饰加工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从20世纪80年代初不足100家现在已经发展到5000家,解决就业人员达300多万,预计在10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具有竞争力的珠宝加工中心和生产中心之一。中国珠宝加工业的迅速发展,首饰加工业的国外订单逐步增多,但是能从事于珠宝加工的人员却很少。

1.3 我国珠宝首饰行业缺乏设计型人才 珠宝首饰设计是首饰的灵魂,更是塑造品牌的基石,因此珠宝首饰行业需要设计型人才。目前我国珠宝行业处于初级向中级发展的阶段,消费者还处在材料消费阶段,对工艺、设计、文化的需求还没有达到,但是肯定会从材质消费步入工艺消费。未来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珠宝首饰的竞争也逐步向设计、工艺的竞争过渡,珠宝设计人才将逐渐成为中国珠宝行业的焦点。

2 珠宝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不断地加强实践环节,这样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升华。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是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能培养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性人才。所以该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对人才的培养的制定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共课学习。在第一学期中,我们重点是大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比如思政,英语,计算机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起到一定的帮助。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于英语四级和六级证书以及计算机各级证书都提供了帮助,这些证书都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了重要的砝码,所以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必不可少的,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专业课学习。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学期中,我们重点是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比如我们开设了《地球科学通论》、《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基础》、《玉器概论》、《宝石学》、《宝石鉴定仪器》、《贵金属材料及工艺》、《宝石合成与优化处理》、《宝石款式设计与加工》、《钻石分级》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同学们接触到宝石,直到认识到宝石,最后到鉴定与加工宝石。除了这些我们还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提供场地与仪器,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教授来给学生上课,通过考试可以取得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颁发的GIC证书。从2003年的毕业生到现在,已经有几百人取得了GIC相关的证书,他们可以从事于钻石的分级以及各种宝玉石的鉴定,这也给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相当专业的证书。

第三阶段,职业拓展学习。职业拓展学习主要在集中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在第五学期中我们开设了《消费心理学》、《珠宝商贸》、《珠宝首饰评估》、《推销技巧》、《市场营销》等课程。到了第六学期,学生对于宝玉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都已基本掌握,所以在这学期中其实就是将学生推向市场,推向社会,让他们要逐步的适应于社会发展。学生也可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职业,比如选择宝玉石鉴定、加工、销售等等。所以这些课程的设置是满足于学生的需求,满足于社会的需要。

3 珠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珠宝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对人才培养的正确定位,只有更好地进行实施,才能培养出服务于社会、立足于社会的人才。

3.1 理论知识最大化原则 理论知识最大化原则要使学生在两年半的时间内,争取学到尽可能多的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最佳的知识能力结构。该院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开设了大量的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如《宝玉石仪器与鉴定》、《钻石分级》、《宝石款式设计与加工》、《宝石合成与优化处理》、《宝石学概论》、《珠宝首饰评估》、《珠宝商贸》等,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将来从事于鉴定、设计、加工、销售和评估都提供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并且学生在毕业之前取得了相关专业的证书,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颁发的GIC钻石分级证书、GIC珠宝鉴定证书。

3.2 实践与理论融合原则 珠宝首饰专业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具备有实践性、应用性能力。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就必须在实践中去操作、去感知、去理解。我们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其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40-50%,专业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达到1:1以上,这样有利于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融合。宝玉石的认识我们建立了岩矿实验室,这样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大量的矿物;宝玉石的鉴定我们建立珠宝鉴定实验室,这样能够对宝玉石进行鉴定与分级;其次宝玉石的设计与加工我们还建立了宝玉石加工实验室,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体会到设计与加工的过程。我们都在积极健全校内实训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同学们对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比较赞同,普遍感到这样的教学能大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3.3 组成校企联合原则 在谈及人才培养时候,我们还是充分的要求院校与企业之间联合,走校企合作之路。

校企合作的有利方面主要体现在:首先珠宝首饰专业要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健全校内和校外实训室,增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就避免了实习学生到单位只会纸上谈兵,具体的实际操作没有经验,我们高职类院校要站在企业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对方的需要,急对方之所急,想对方之所想。这样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做到无缝对接,大大缩短了教学与企业的距离。同学们在校企合作环节中不仅给自己增加社会知识、了解社会、锻炼社交能力,更能增加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校企联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在高等学校大量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是每个学校和专业都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将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们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成长,能更加了解企业的需要,这样为将来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尽快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为真正实现“零距离”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校企合作也可以使学生们真正地了解到务实的重要性,应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工作,要扬长避短,充分认识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并结合具体的情况,为未来的求职、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千万不要好高鹜远。正是这些有利的因素,我们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也积极的筹备与企业的合作,曾经与安徽宝瑞源珠宝有限公司、周大福珠宝有限公司,安徽珠宝检测站等多家公司联合,培养出大量的珠宝复合型人才,也解决了企业的招聘难问题。

3.4 以市场需求为原则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珠宝企业如雨春笋精彩纷呈,各类珠宝营销店星罗棋布,珠宝行业的兴旺对人才的需求也十分巨大。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国内珠宝人才市场职业岗位的需求来培养人才,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人才,按需而设,按需而教。分析最近几年的国内珠宝人才市场状况得知,珠宝首饰行业对珠宝鉴定,设计、加工、销售与评估等个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曾报道:目前我国珠宝评估师还比较缺人才,是个有前景的职业。其次珠宝鉴定师也是人才的缺口处等等。所以我们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不同层次或层面的人才,这样拓宽了学生就业面,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其次,我们还要积极的鼓励学生的“创业梦想工程”。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也是莘莘学子最大的梦想。我们曾经有学生就放飞自己的梦想,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也是我们的创业教育的典范。

从目前来看,高职类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的发展培养人才。高职类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前提,提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联系市场的需求,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性人才,达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当前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探索[J].文教资料,2009,12(下旬刊):223-224.

[2]曾赛赛.黄金珠宝市场未来图景[N].中国黄金报,2010-3-16.

[3]沙拿利.珠宝市场呈现繁荣景象“朝阳产业”需要耐心[N].就业时报,2010-9-23.

[4]肖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1(4):16-19.

[5]李娅莉,袁心强.中国珠宝教育的特点及发展方向[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1(01).

[6]余淇.珠宝首饰创新人才培养之我见[J].华章,2011(12).

――――――――――――

石化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国际化 应用型 本科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11-02

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国际原油价格一度从145美元猛跌到36美元,目前也才维持在100美元以下,导致国内油气开发的效益急剧下滑,不少油田都以维持产能为目标,从而对传统规格专业人才需求急剧下降;近年,三大石油集团对石油工程的普通本科人才需求减少。然而,我国高速经济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仍然持续增长,国内油气资源无法满足需求,今年进口油气估计超过需求总量的60%。我国石油工业加速实施海外油气战略,向境外大规模拓展,特别是近几年与70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国际合作开发项目,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震惊国际。国际合作的急剧扩张使我国各大油气田公司对国际化技术和项目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

面对人才需求规格的较大变化,既给我校石油工程本科办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更是走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良好发展机遇。本文拟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现路线上寻找构建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培养体系。

一、国际化人才的急需

我校60年行业办学形成了“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格、两种精神(大庆精神和红岩精神)育人特色。仅石油工程类就培养了两万多名专门技术人才,在国内外享有非常高的“扎根基层、上手快、能力强”美誉,毕业生都是油气田的抢手货,分布在三大石油公司的主要岗位,发挥着十分突出的作用。2004年划转地方后合校升本成立本科学院以来,我校坚持“依托行业、面向世界、服务石油”的办学思想,不断学习其他本科石油院校办学经验,在高速经济发展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急剧增长中,我校办学实力得到较快增强,规模已经与主要石油大学相当,培养的石油工程专业本科人才一直保持95%的就业率。

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国内石油企业由于限产导致人才需求的逐渐减少。最近两年,各石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出现急剧下滑的态势,有20%以上的毕业生无法就业,一定程度上使石油工程专业的招生降温。

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三大石油公司不得不加快了对海外油气资源的收购与合作开发,急需的国际化石油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达20000余人。而国内石油高校目前培养的本科人才没有国际交流合作的外语能力、没有国际化油气经营法规知识。这种人才规格与结构的矛盾不仅制约中国石油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步伐,也严重影响了各石油高校的办学。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多年来,我校努力探索依托国际化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重视发展与多家国际公司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积极建立与国际化石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早在1997年就针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出国承包钻井工程开展“涉外钻井”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十多年里先后与中国长城钻井公司联合培养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钻井工程专业人才”达300人;1998年成为亚洲第一家具有“IADC国际井控技术”培训资质的单位,承担了我国二百多批次6000多出国钻井作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我校先后获得三大石油公司“石油工程HSE安全与风险管理”培训资格,培训国内外人员二万多人;也与国际知名公司――斯伦贝谢中国公司联合培养国际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专门人才十余批。2001年起与中海油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连续十余年为中海油的国际化合作开发油气培养人才;2003年又开始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的石油公司联合培养一线技术人才;随着中油川庆钻探、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等单位在中东、中亚及土库曼斯坦油气开发项目的合作,及与美国雪佛龙、法国斯伦贝谢、英国BP等公司在四川气田开展高含硫气田国际化合作开发,与我校加强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随着与多家国际化企业的产学合作关系的发展,合作机制多样化在逐渐形成,促进了我校向培养国际化外向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校努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深化和发展。努力把握长期战略合作与全方位合作的多样性,坚持双向互惠互利强化产学研合作的深度,抓人才培养主线的同时强化科技攻关合作、技术服务相结合,实施在校人才培养与人才进入企业的后期发展培养相结合,重视企业专家来校做兼职教授讲学与学生进入企业由专家指导实训及设计。最近,与三大集团的十余家企业签订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支持学校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及科研基地”,有副总经理等十多个企业专家受聘巴渝学者、兼职教授,并承担专业课理论教学、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

三、培养模式的构建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定包括课程体系、教育及教学运行与管理等内容的教学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

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国际化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提高我校办学水平、突出优势、彰显特色的重大教学改革。转变办学理念就是要树立利用石油企业国际化的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把培养国际化特色人才作为我校专业特色建设的最佳途径。人才特色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格,建立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培养国际化人才,使办学以适应国际化石油工程与经营管理的需要为根本目标,树立满足国际化外向型人才教学体系改革的教育思想,引进国外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好方法,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尤其是把外语过级改革为外语应用能力――口语交流能力的方向上来,把工程实习改革为国际化环境的技能操作训练上来,使我校学生具有国际化石油工程项目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在石油人才教育的激烈竞争格局中创新特色、突出优势,快步进入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

2.课程体系的创新

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根据国际环境的经营法规、项目管理、油气田开发模式,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提出不同的素质、技能与能力指标体系,设置不同课程模块。建立与国际化人才教学体系相匹配的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模式,用“大庆精神和红岩精神”育人,强化《石油工程导论》、《石油名师大讲堂》的正面教育作用,树立“学石油、爱石油、奉献石油”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坚持开展系列假期油气田实践与校友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培养当代大学生“立足基层、吃苦耐劳、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为国争光”的作风与素质。

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环境,重点增加“外语口语、国际项目经营与法规、IADC国际井控技术、石油工程HSE安全与风险管理、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等课程,为了满足海外特殊地区的需要,可开设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班。

模拟校内实习基地的国际化工程环境,开展专业理论教学。同时,建立好产学合作培养机制,把学生安排到国际化的油气公司去进行生产实习、专业实训及毕业实习,努力实现国际化环境的专业教学。

3.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是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坚持依托石油行业就是要依靠行业的财力、物力及人才优势,把校企合作的深度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仅仅把生产实习实施在企业,还要保证一定比例的理论讲课老师是企业的专家,即引进企业的专家来校任教,把学生放入国际化企业去实训、毕业实习,真正实现人才的联合培养。目前,我校聘任国内三大石油集团的二十多位专家做兼职教授,有一半兼职上课;引进油田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级职称人才12名来校任教;签订了十余个实习基地协议,成为我校学生实习实训的保障基地。

4.构建新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实现人才特色培养的保证

推行人才培养项目制和课程负责制是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核心和主线,是实现专家治学、行家执教的保证。需要改革现行学院―教研室管理方式,实行“学科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体制,教学工作项目化,才能针对解决“大学老师是个体户”的问题,真正实现人才模式创新中教学团队的集体作战。

改革考核体系、强化能力考核。建立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及设计的实施、考核与管理办法,保证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教学运行和质量。

5.构建培养模式,不仅在于人才培养体系,更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

无论是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还是核心模块化课程的增加,如何去体现特色和优势,关键在于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上。引进国外先进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我们的课程模块与扩展内容,把握好“基础知识的厚度、专业知识的深度”;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往往使我们的教学方法简单化、单一化,大班制上课使老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无法施展。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体系需要解决目前学生多、教学班大、老师缺的矛盾。

探索构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是我校面对新形势发展的重大教学改革,不仅更新了人才培养观念、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还强化了教学基础建设、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凝炼,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了我校在新形势下确定新的办学方向,也推动了我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体系等全方位的改革。近期的实践表明,国际化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特色已得到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的欢迎,成为我校新时期质量工程建设的突破口,将对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在泉.中部地区在国际制造业转移中培养外向型人才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4):80~82

2 陈靖芯等.综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多途径培养有特色的国际化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09(3):26~29

3 马凤岗、邱春林.区域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

4 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8~22

5 陈 艳.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22):47~49

6 吴 伟.油气资源勘查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5):105~108

7 张永军.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领先[J].中国石油企业,2008(10):26~27

8 各方专家如何看待国际化教育与国际化人才培养[J].世界教育信息,2007(8):89~90

9 曾顺鹏、李文华.教学团队建设要从课程负责人制度抓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74~176

10 刘国买.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9(7):73~76

11 赵 莉、马继刚.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88~90

12 曾顺鹏等.探索特色专业的《采油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