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学常识范例6篇

高中生文学常识

高中生文学常识范文1

1,文史常识在历史学科中的定位

文史常识是广泛应用于文史领域的文科基础知识,是历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特色。在历史学科中,它广泛见诸文献典籍和各类著作,对这些文史常识的了解、理解和运用,是历史学习者阅读文史资料,深人研究历史与社会问题的起点和工具。

2,历史学科要关注的文史常识内容

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作为高中生,不可能对文史知识完全洞悉。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主要应关注一些常见的、体现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史常识。具体包括庙号、年号、谥号、尊号;历史地理常识;干支纪年法;职官设置与官制演变;避讳与讳称;姓名字号及称谓;文史典籍与重要文化遗产;古代重要的礼仪习俗等等。

二、重视文史常识教学的意义

1,高考备考的需要

近年来,高考对文史常识的考查不断增多,仅2008年就考到了干支纪年(海南卷、宁夏卷),山水阴阳(全国文综卷一、卷二),中国别称(山东基本能力测试),职官制度(海南卷、宁夏卷)等等。由于文史常识自身的特征,这种试题在考查目标上同时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大目标的要求。关注点在于学生文科综合素质的提高,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精神:“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体现了高考由能力立意向目标立意的转变。根据高考近几年的命题趋势,可以预见,这类试题在将来的高考中会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加强这类知识的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历史复习应考的针对性。

2,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倡导主动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授人以渔”。在历史课堂中加强文史常识的教学,能够为学生将来阅读文史著作,研究探讨历史问题奠定重要的知识基础,“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课程标准》语)不断学习文史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进步,而且能逐步增强其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以后文科学习的道路上获得更为深邃、开阔的文化体验。

3,文化传承

近年来,随着国学的升温,人们对文史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可是,“在国学热的同时,无论是推动着还是批评者,其自身都频频出现常识性的文史错误,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三、文史常识教学的途径

1,教学渗透

许多文史常识在历史教材中尽管没有明确讲述,但教材中隐含有大量的这类信息,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应借助教材已有知识渗透文史常识的教学。比如在讲辛丑条约时,可以就辛丑条约、庚子赔款等名词来讲授干支纪年法的基本知识;遇到一些历史地理名词如中原、关东、江左等时,尽量讲清其具体所指;而在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则对一些重要职官的发展演变做个交代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生毕竟不同于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对相关史学工具知识,只要作简单讲授就行了,无需在课堂上铺开。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学习难度。

2,开设讲座

有些文史常识,比如一些重要典籍和文化遗产,内涵非常丰富,仅靠课堂教学中的附带讲述并不能让学生清晰了解,可以开设一些专门性的讲座,比如二十四史概述,中国著名的文化遗产等。通过讲座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相关知识,感受浩瀚而厚重的文化积淀,感悟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进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

3,组织研究型学习和编写校本教材

高中生文学常识范文2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 概然性知识 教学

一、高中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的意蕴

随着对知识内涵认识的加深,人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知识进行分类恰恰是建立在对知识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分类原则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类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下对知识作用的不同认识。教学研究领域常常采用的知识分类包括:按照知识的来源将其划分为来源于生产实践的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的知识以及来源于科学实验的知识;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另外,还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类别。《西方大观念》第一卷中按照同意的程度将知识分为确定的知识和概然的知识,而本文所研究的概然性知识即采用了此处的分类标准。

二、高中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教学现存问题探析

(一)对概然性知识的忽视

对于高中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的认识,师生态度各异。教师常常视之不见,学生亦是听之不闻。有些地理教师在钻研课标、教材等过程中不能发现存在于人文地理中的概然性知识;有些地理教师虽然意识到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的存在,但是由于对概然性知识的教育教学价值认识不够,经常采取闪躲策略,不让其出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另外,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过程中过于关注那些结论性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往往会忽略概然性知识的存在。长期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往往更关注于某一问题的正确答案,深深沉迷于为问题寻求唯一确定性答案而不能自拔,对于那些答案多元甚至有些模糊的问题经常会自行过滤,进而产生对人文地理知识本质认识的错觉。

(二)对概然性知识的回避

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的探究,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项严峻的考验。此类知识的探究结果通常是没有确定性结论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较宽泛,没有明确的界限,要求参与者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在地理课堂中,当有些地理教师遭遇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往往会在心理上有所防备,恐怕陷在一个问题中纠缠不清,动摇自己的教师权威,因此选择将问题一带而过。除此之外,各种考试标准的内容要求与高中年段有限的地理课时等客观因素也使许多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对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望而却步。

(三)对概然性知识的探究深度不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课堂讨论等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来说,由于大部分教学内容较为通俗易懂,确定性结论的探究活动不易开展,钻研价值并不大,概然性知识无疑成为开展课堂探究活动的最佳切点。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面对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不再选择避而不谈,而是勇敢面对。尽管如此,若要对某些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开展深入地探究活动又谈何容易?当前地理课堂中,教师在相关材料的支撑下常常采取简单阐释的方式处理那些无确定性结论的问题,学生在完全作为“听众"的情况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很难调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也不会更加深入。解决人文地理中无确定性结论问题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即开展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讨论,相互信息,相互启发,能调动讨论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集思广益,促进学生的地理学习。然而,关于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课堂讨论题目选取的角度与数量,讨论的组织形式等要求甚高,很多课堂讨论流于形式,不能深入问题的“骨髓”。徒有其表的讨论,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易使学生对讨论问题本身的认识误入歧途。

(四)对概然性知识的学习迁移不够

有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任何事只说不练是不会取得任何进展的。正如,大多数地理教师已认识到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的教育教学价值,并且一直苦苦思索寻求优化教学之道,而并不经常付诸实践。实践出真知,若不在实践中摸索前行,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教学很难有所改进。高中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于学生建构人文地理的多重意义。但是,当前地理课堂中对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的学习,并没有将它的思维训练价值充分体现,有多少学生能对所学的无论哪一科目的知识提出怀疑,又有多少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用求异思维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大多数学生勇于质疑的习惯并没有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凸显。

三、高中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教学活动的主要类型

(一)地理讨论活动

讨论活动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较为常见。讨论活动能调动讨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相互启发,能激发学生思维,集思广益,还具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作用。高中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因其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对于某一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因此极具讨论价值。

(二)地理辩论活动

辩论是指彼此用一定理由来说明白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通过辩驳争论,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取得最后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近些年辩论活动在地理课堂上的运用日渐频繁。高中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因其不充分性、不完美性、不确定性的特质,而兼具怀疑性等特点,教学中运用辩论活动使学生就某一概然性知识因怀疑而产生问题,以问题为纽带进而展开分析、辩驳及总结,产生思维的碰撞,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较为全面而又深入的思考,对于增进学生的交往智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意义重大。

结束语

在本研究中,笔者以高中入文地理概然性知识教学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运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等方法对高中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的教学现状展开调查、分析,揭示高中人文地理概然性知识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适用于概然性知识的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参考文献:

[1]赵荣.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中生文学常识范文3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淡茫地对你说声“不知道”。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知道!”“被子怎么叠”“不知道!”“为什么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可以独缺“常识”。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俨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找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广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点评】

点评人:邓玉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题目化用俗语,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吸引人。把“常识”比作“干粮”——基本的生存物质,强调了“常识”的基本要义,题目与正文内容相得益彰。

高中生文学常识范文4

高中英语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实际运作能力培养语言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人与人之间沟通需要语言,知识的传播需要语言,思想的交流也需要语言。有的语言由书面形式呈现,有的语言只侧重口头交流。语言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在某些方面反应了一过的社会和文化。正如苏联语言学家所说:““No language can exist unless it is stepped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e; and no culture can exist which does not have at its corner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anguage.”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

如今,好些高校英文教学片面注重知识的灌输,追求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英语文化背景常识的传送,使学生文化知识缺失,跨文化意识薄弱。以至难以理解语言中所呈现的情节,造成理解失误乃至偏差,影响交际能力的正常发展。因而,有越来越多科学家和教育科研机构开始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语言意识培养上。提倡高校应当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从点滴做起,从基础提升学生的语言和交际能力。真正学习一门语言,学会运用一门语言。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英文教学的一部分。语言内容丰富多彩,文化含义千变万化,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同一句话也会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说话人会营造出不同的语句构造方式。由于中国人不是英语国家的人,他们生于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在传统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上各不相同,拥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而有怠于通过学习和认知来更好的理解语句的意思。

此外,中国人和外国人在某些东西的看法上也是不同的,例如中国人见面会问年龄、婚姻以及薪水之类比较敏感的话题,而外国人则严禁,与之回避。如果不了解这些,就容易造成彼此的尴尬和误会,形成交流障碍,甚至由于误解和冲突而导致相互间的不悦。

学生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学生语言意识的培养二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语言意识的培养是为了人与人之间更好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基础上提高世界认识,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想。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意识薄弱现象

1.错用日常用语引发误会

由于某些高校习惯教学只侧重语言形式,而忽视文化背景常识。所以学生在学习过后只会答题,不会交际,不能将知识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得当,偶尔出现偏差。中国人的习惯历来会和外国人的习惯有一定差距,如果我们不了解很容易会用自己的日常交际用语来代替外国人的,结果就会形成语言沟通障碍。

2.生活习惯不同引发的误会

在与人交往、受人帮助之时,中国人习惯说:“万分感激”“麻烦您了”“过奖,过奖”。它们常会弄的外籍人一头雾水。如在你得到外籍朋友的帮助按照中国的生活文化习惯道谢:“I’m sorry to have waste so much of your time.”这种情况下他不但不会感到你是在感谢甚至有些外籍友人还会认为:“Well, if you really think that you are wasting my time,you had better stay out of my way.”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常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形成沟通障碍。其实这些我们只有稍微学习一下外国文化常识,增强一点外国文化意识就是可以避免的。

3.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上的失误

曾经听一个朋友说,她在美国有一次去人家做客,女主人很随和。她想赞美女主人的朴实,于是随口说了“You are very homely”,没想到女主人听后及其生气,因为“homely”在美语当中被译为“不漂亮的,丑陋的”之意。这就是语言在交际中的不同用法。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只要我们稍不注意就会引起交际中的不悦,引发语言沟通障碍。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不仅要学好语言常识,更要学好文化常识。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4.高中英语教学中对文化意识的培养

(1)向学生讲述一些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

它们可能蕴藏在一个单词、一个对话或文化背景当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常识,让学生之间交流、探讨,了解一些英语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感情经历,增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力,尽量减少因文化知识欠缺或根本不懂文化而引发误会的可能。

(2)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族、地理文化,培养他们的世界文化意识

如英国分为四个部分:Scotland、England、Wales and Northern和Ireland,他们有不同的民族:Scottish、English、Welsh和Irish。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培养文化意识

设立情景对话、互访活动、游戏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交流当中,从氛围中得到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看一场电影,听一个话剧,用多姿多彩、生动鲜活的剧情吸引受众,让学生记住某些英语常用法。在增强艺术欣赏水平的同时提高她们的英语学习情趣,以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英文影片是一个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很好途径,组织鼓励学生观看一些国外文化差异对比较强的优秀影片,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英语语言的同时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文化的差异,激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兴趣,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

三、结语

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绝不仅仅是精通一系列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一门文化,一种语言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本国人口对这门语言的运用法则以及它所涉及的日常生活等,语言学习者要在自己所有的认知能力基础上尽可能读的掌握文化知识之外的内容和结构,尽可能的接触外国文化,拓宽知识面,拓展事业,提升语言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使其在运用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张勇先.实用英语惯用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高中生文学常识范文5

关键词:文学常识复习题;选择题;填空题

前 言

文学常识掌握的多少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常识作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也相应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云南省每一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文学常识的考察,分值都在六分以上,题型有选择和填空两种。于是,文学常识复习与测试成了高考语文总复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老师为学生设计了文学常识的复习题,以期让学生在这些复习题的帮助下不断强化各种文学常识。然而复习题的题型多种多样,究竟哪一种题型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各类文学常识的记忆力呢?文学常识的复习题该采取选择题还是填空题,这就是本教育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次教育实验选取了云南省楚雄市东兴中学语文成绩水平相对接近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笔者设计了三份文学常识习题卷,三份试卷内容完全一样,题型各不相同,试卷A采用的是单一填空的题型,五十道题均为填空,每题两分,共一百分;试卷B采用的是单一选择的题型,五十道选择题,也是每题两分,共一百分;试卷C的前二十五题是选择,后二十五题是填空,每题两分,共一百分。

本次试验中一个班记为实验1组,另一个班记做实验2组。首先,向实验1组的同学发放试卷A,向实验2组的学生发放试卷B,两组的答题时间均为一个小时,闭卷考试。考试结束后收回试卷进行批改和登记,然后发放批改过的试卷和参考答案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参考答案将做错的题在试卷上改正过来后再次上交试卷。接下来,向两组学生同时发放试卷C,考试时间一小时,闭卷考试,考试完成后收回试卷进行批改和登分。

实验1小组做试卷A的成绩统计(表1)

通过以上一组表格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对于语文水平较为接近的两个班的学生来说,题型不同会影响测试的成绩,具体来说,选择题的得分要比填空题的得分更高,首先从最高分和最低分来说,实验2组的最高分比试验1组高3.4分,最低分比试验2组高13分;在平均分和及格率上,实验2组也明显高于实验1组,平均分高出4.17分,及格率高出1.2个百分比;此外,实验2组的优生率比试验1组高7.6个百分点,差生率则低于实验1组7.2个百分比。这些数据都有力地说明了文学常识的复习题题型对学生的成绩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样的内容,选择题比填空题更容易做对。换句话说,填空题更能够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也很容易理解。首先,选择题有四个选项,每个选项被选中的几率都是百分之二十五,即每一题答对的几率都是百分之二十五,这样一来,有的只是即便学生并不知道,也可能凭借运气答对;但填空题却不存在任何答对的几率,更不可能靠运气来把答案猜对。其次,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对于被测试者来说具有提示作用,低于那些知道但并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来说,这些选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然而填空题却没有任何的提示,甚至有的时候本来是掌握了的知识也会因为写错别字而不能得分。基于以上两点重要原因,以致于两个实验小组出现了上述的成绩差异。

综上,在设计高考文学常识复习题时,采用单一填空题的方式会有更好的复习效果。填空题能够更彻底、更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水平,从而帮助学生扫清知识的盲点,当学生在正式考试中遇到相同的题目时,即便题型换了,也不会对学生答题的正确率造成太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渝光,杨瑞鲲,李洪平.语言信息处理与普通话水平测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高中生文学常识范文6

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学生来说,高考无疑是他们一生之中最重要的考试,能够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语文作为高考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一直被放在关键的地位上。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仅关系到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优劣,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随时随处可见且需要使用的。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一直存在,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一种为考试而学习的心态,这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心理。笔者经过实际考察,将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总结为以下两点:

1.学习语文是为了应付考试繁重的课业压力和众多的考试给现阶段的高中生带来了非常沉重的压力,以至于他们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变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还有的学生仅仅关注教师划定的考点,并不关注语文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从不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刻思考,缺乏对语文学科的深度认识。

2.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高中生需要学习的科目繁多,语文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科目,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常会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甚至偷学其他科目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断下降,这又导致他们厌烦语文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式

(一)创设相应情境,感知美的存在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创设相应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据相关资料显示,直观感知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也是进行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进行美育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以此来对学生的性情进行陶冶。我国伟大的美学家王朝闻曾经说过:“想要引起人们的强烈的感动的情绪,就需要对其进行具有感觉的熏陶。”可见,适当地为学生创设美育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要充分结合知识点的内容,设置相关的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相关的音乐、视频、图片的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知识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根据所需讲解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查找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并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如果知识点涉及少数民族或国外的风俗,教师就可以作更深层次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民俗风情,从而感知不同风格的美。

(二)朗读古诗文,在想象中感知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所要学习的内容,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就美育来说,朗读也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方式,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千变万化的文字的魅力,在阅读中真正学会审美。例如,教师在讲解《归去来兮辞》《春江花月夜》《逍遥游》《赤壁赋》等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并为文本内容配上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在声音与形象紧密结合的情境中理解文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学会欣赏不同语言所营造的不同的审美氛围,在感知中通过想象学会审美,进而全面融入到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文教师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即以视频中的朗读代替学生的朗读。朗读视频只能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课堂朗读的主体必须是学生。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可能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学生只有真正把握文本的情感,才能控制好朗读的节奏,也才能读出古诗文的韵味。

(三)自发地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多引导学生自发地欣赏和朗诵课文,真正使学生进入到审美的意境中去,而摒弃之前教师一味地讲解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课后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其年龄,并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的书籍,让学生在个人阅读后再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上进行关于读后感的讨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对文学作品会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并养成通过阅读和朗诵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