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的特点范例6篇

古典文学的特点

古典文学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汉唐古典舞;古典艺术;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J7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130-2

1 汉唐古典舞的风格分析

汉唐古典舞教学需要运用完整性和系统性两种因素,将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从而达到对舞蹈技术的掌握。汉唐古典舞是中国最古典的舞蹈,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汉唐古典舞从精神风格上讲究的是气韵生动、行云流水的舞蹈动韵律。在舞蹈风格上注重轻重缓急、点线分明、柔中带刚。在华夏五千历史的长河中汉唐文化蕴含生动的艺术气息,为汉唐古典舞提供了更多的艺术渠道。

汉唐古典舞将诗、乐、舞三为一体的形态展现的淋漓尽致,更是古代乐舞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许多种原因,汉唐古典舞没有将全部的艺术气息传承到现在,多年来汉唐古典舞成了古典舞研究人员的一个重大研究内容,他们研究汉唐古典舞的决心和重任坚不可摧,对我国汉唐古典舞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汉唐古典舞的健康快速发展。

2 汉唐古典舞教学的文化特点

汉唐古典舞教学是建立在人民文化的需求上,具有时代政治的文化特征。在实际的教学中汉唐古典舞以古代戏曲以及武术作为主要的表演框架,同时吸收芭蕾舞中一些技法,使得有效保持我国古典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汉唐古典舞的教W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汉唐古典舞的教学实现了乐舞文化与汉唐文化的结合。古典舞的教学形式与戏曲派古典舞的训练体系相结合,对半个世纪的古典舞蹈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逐步形成了古典舞的文化内容。汉唐古典舞是古典舞教学的重要形态内容,涵盖了更多的历史渊源,逐渐形成了古典艺术文化珍宝。实际的教学中,汉唐古典舞展现了经典的汉唐文化,谱写了新一代的乐章,充分的体现了古典文化的形态。

汉唐古典舞教学走过了十多年的历史,从古典文化体系出发,笔者发现,汉唐古典舞更多的展现了历史主义和现实主义,所以在教学中,以多学科的形式构建教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汉唐古典舞教学体系,使其具有古典文化特色。

3 汉唐古典舞教学体系分析

汉唐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慢慢的变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不仅具有着当今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独特风格,而且也蕴含了历史文化特色。中国舞蹈家们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探索,才形成可具有艺术特色的教学文化体系。汉唐古典舞教学中,以轻重缓急、点线分明、柔中带刚,将汉唐文化中的诗、乐、舞联系在一起,涌现出一批丰硕的教学成果。

由于在较长时间内,我国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汉唐古典舞教学机制,因此各个舞种的表演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

舞蹈家的前辈们在这基础之上对戏曲的训练体系进行了调查,发现,汉唐舞蹈与戏曲联系在一起可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训练体系。舞蹈与戏曲结合的艺术体系创建出新的古典舞形式,适应自己的汉唐古典舞的艺术特点,也标志着古典舞在历史的舞台上展现出新的篇章。

汉唐古典舞在专业在学科的建设上,取得了最大的成果,例如,以戏曲与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身韵课,不再过分重视学员动作技巧,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汉唐古典舞本质的探究,更向注重了汉唐文化的应用。将古典舞与武术表演进行了有益的区分,从而在保证汉唐古典舞曲观赏性的同时,最大程度上的提升了其专业性,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艺术特色的教学形式。

汉唐古典舞教学体系,注重了系统化、科学化的结合。以汉唐古典舞的教学作为核心内容,加强汉唐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应用,更注重了文化艺术的结合。例如,汉唐古典舞教学中将芭蕾舞的教学应用到其中,注重了不同体系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汉唐古典舞教学落实了舞台实践的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是汉唐古典舞教学更具艺术特色,也开创了汉唐古典舞的新的发展领域,使得汉唐古典舞曲有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语言,促进了其健康快速发展。汉唐古典舞教学体系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如《木兰归》、《梁祝》等等现阶段我国汉唐古典舞曲的代表作品,《身韵课》的出现,作为我国古典舞蹈体系的基础,为后来汉唐舞曲的发展以及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4 加强汉唐古典舞教学的策略

4.1 以静态为核心运用由静而动的运动规律

加强汉唐古典舞的教学,需要认清汉唐古典舞的教学体系,就像构建语言体系一样,要找出规律―语法。舞蹈的教学首先要确立一个舞姿,然后将舞姿联系在一起,形成动态的舞蹈,这样就标称了静为核心的舞蹈体系。汉唐古典舞教学的舞姿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以古代的笔画舞姿作为核心,从中揣摩出舞蹈动作。汉唐古典舞教学中,还需要当代的诗歌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其可以呈现出更多的艺术特色。从静变动的舞蹈特色,依靠舞姿变化,以静转动为核心,使汉唐舞蹈的整合更具艺术特色,为汉唐古典舞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依据,为后期的汉唐舞蹈教学的发展也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汉唐舞蹈教学是以起身的各个部位为基本动作要领,从静态的舞姿入手,以起始舞姿、盘腿舞姿、靠腿舞姿、拉腿舞姿、吸腿舞姿、抬腿舞姿、端腿舞姿、弓步、弓箭步、蹲裆步舞姿、点脚舞姿、半月舞姿、斜塔舞姿、跪式舞姿、坐式舞姿、卧式舞姿等作为基础舞姿,采用流动连接的方式,以运用规律为核心,使其舞姿的形式艺术性更强。汉唐古典舞舞姿单一动作以移、斜线、变面、回旋、提沉、斜塔动势为主,在舞姿的二次发力方面则有下肢、肩胸、腰胯二次发力;其主要连接方式有以上肢、下肢、腰胯、跳转翻动作为连接的基本方式,将上述动作全面应用到古典舞教学中,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古典舞教学的效果。

4.2 以心态和神态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延伸更多汉唐文化底蕴

民族心态是历史风情的一种表现,汉唐古典舞教学中,舞姿与心态、神态风格联系在一起,舞蹈灵活性更强,也丰富了汉唐舞蹈的历史背景,正是这样汉唐古典舞教学将汉唐舞蹈文化艺术气息应用到其中,最终形成了具有汉唐艺术特色的舞蹈形式。乐舞是汉唐舞蹈的一个分支形式,汉唐舞蹈注重乐舞与心态的结合,才能将艺术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汉唐古典舞教学中运用心态与神态的两种元素,更重跳出韵味,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能理解到汉唐文化形式,使舞蹈形式更具艺术特色。汉唐古典舞蹈的教学同样也需要将眼神和呼吸结合在一起,由情境、性格组合进行归一训练,让学生在情绪、情境类别化的组合训练中日趋准确地把握其心态,掌握不同的神韵特点,展现不同的艺术气质,对汉唐古典舞蹈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4.3 以技术和技巧为核心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汉唐古典舞蹈教学同样也需要注重技术和技巧的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同样需要结合文化汉唐文化底蕴,才能将技术和技巧自然融合到其中,是汉唐古典舞蹈教学的艺术教学可以达到水融的程度。在实际的应用中,不能单纯的注重技术与技巧的应用,更多的需要追求文化体系,注重文化形象,使汉唐文化可以作为舞蹈的底蕴展现出来。汉唐古典舞蹈教学中技术和技巧的教学也同样传达了艺术思想精髓,所以灵活运用教学体系才能使古典汉唐舞蹈教学更具艺术特色。

5 结束语

古典汉唐舞蹈教学,从历史的过程中来看,在中国汉唐古典舞发展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充当着舞蹈汉唐教学课堂教学体系的核心,直接对教学成果产生影响。客观地讲,古典汉唐舞蹈教学的发展代表了古典舞对于整个社会的成就以及发展,因此逐步的完善汉唐古典舞教学的体系,对舞姿突出艺术特色突出,舞蹈文化完善,以及发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传统更为重要,未来汉唐古典舞将会越走越宽阔。

参 考 文 献

[1] 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J].舞蹈,2002(10):43.

[2] 田.中国古典舞之“古典”刍议[J].民族艺术研究,2013,26(03):13-21.

古典文学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古典文学 研究方法 综述

古典文学是民族发展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血脉,是民族文化的源泉;是志士仰天长啸的一首歌,是文人邀月共饮的一杯酒,是侠客仗剑扼腕的一腔血;是一幅画,是一个梦,是一份情。

古典文学的研究是一个割不断的历史过程。回顾19世纪中叶以来的古典文学研究,从《诗经》、《楚辞》直到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有引人注目的成果。然而,在这个政治思想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革命没有像文学创作那样引人注目。首先这是由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和新文学创作相比,古典文学的研究显得有些沉寂,它面对的是过去的历史,而不是变革的当下和发展的未来。这使得从事该领域的学者多遵循前代的老路,仍做着考证、注疏的传统工作,同时仍在沿用传统的诗话、词话或评点等方式对文学典籍进行解释。概括来说,做19世纪中末叶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多数人属于旧式学者。他们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有良好的学问功底,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批在封建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人,外来文化还没有对他们的学术产生影响,他们的古典文学研究还带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尚未显现太多变革的气象,他们基本上属于那个时代的守旧派。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20世纪是社会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最曲折复杂,也最激动人心的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在20世纪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古典文学研究,在中国一直是显学,它传统深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取得了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成就。回顾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性的内涵,大致可以归为两方面,一是西方性,二是人民性。西方性是指古典文学研究者多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及文学研究方法来关照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对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进程。这种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古典文学研究传统,应该说,西方视角和方法构成了古典文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和研究传统,对古典文学研究者产生了深刻影响;人民性是指“五四”以来,在鲁迅等人的倡导下,古典文学研究者从平民大众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性风气。“人民性”作为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一个特有的概念与术语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阶段性的概念,构成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性进程的重要内涵。到90年代后期,古典文学研究进入了多元化研究格局。此时,“创新”与“特质”成为主要方面,即尽力形成自己的研究个性,在评价标准上试图有新突破。“无用之用”的研究目的进入研究者思想,多元化格局由此大显。

进入21世纪已有八载,古典文学研究在多元化的格局中推进很快,一批中年学者成果坚实,年轻学者锐利四射。可以说,古典文学研究队伍的青黄不接与断层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新世纪里,古典文学研究的态势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去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三种,即宏观研究方法、微观研究方法和打通古今中外研究方法。

宏观研究方法更多注重思辨色彩,古典文学的宏观研究有三个出发点:一是研究我国民族文学特点以继承优秀传统;二是了解文学发展规律以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三是研究民族文化特性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宏观研究是古典文学研究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倡这种研究原因之一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在宏观研究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加强;其二,宏观研究中理论比重较大,推进古典文学研究,开创新局面,需要对几十年来研究领域中一些重大理论观念问题作一番清理;其三是希望抓住带有全局性的课题,促进古典文学研究水平的总体提高。宏观研究对于打破旧的研究格局有很大帮助。首先,人们尝试用史学、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理论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武器;其次,在方法论上有重要意义。宏观研究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是将研究对象当作一个整体、一个体系来研究,更多考虑事物间的关系、事物内部与外部的联系等问题。

适合用宏观研究方法的人,首先要有灵气,思想比较活跃;其次,知识面要广,知识积累丰富而且牢固;再次是必须对某一事件有深入而且独到的思维;第四是要有独特的方法。宏观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在研究过程中,新的思想与新的观点会层出不穷。缺点则主要表现在,主观的东西太多,缺乏有力的证据。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有李泽厚、刘再复、刘晓波等。

微观研究方法,又叫传统国学(中学、汉学、国粹)研究方法。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词章之学(如训诂学等)、考据之学(历史范畴)、义理之学(如古典哲学、宗教等)和经世之学(曾国藩提出)。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研究者的功底相当扎实,资料丰富,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缺点主要体现在,微观研究的格局过于狭小,启发性也较小,固步自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使用此种方法的,建国前有王国维等;建国后有傅玄宗、袁行霈等。乾嘉学派主要也是利用这种方法,注重从字词句章进行微观研究,从考据入手。

古典文学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古典舞;女性形象;塑造

对于中国古典舞而言,角色的划分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如果仅仅按照舞蹈中角色的性别来划分,那就能稍微显得简单一点。显而易见,那就会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古典舞中的男性形象,还有一类就是中国古典舞中的女性形象。而对于中国古典舞中的女性形象,又有着具体的分类,之所以对人物形象进行如此繁多的划分也是为了做好具体区分,以便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加强练习,做好各类形象的塑造。

1 女性形象的塑造对于中国古典舞的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舞中包括了诸多的角色形象,女性形象无疑是这些纷繁复杂的角色中最具有特点的一个。对于中国古典舞而言,其中蕴含的美学瑰宝和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才是最为重要的,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古典舞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柔美的肢体动作、温婉的身韵气质,成为中国古典舞能够吸引众多观众的优势之一,有这么多人喜欢中国古典舞也就不足为奇。[1]

具体而言,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总结归纳之后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可以简称为具象型。这也就是要能够在典型的舞蹈环境中要求舞蹈演员采用特有的技术技艺对典型的角色形象进行特别的形象塑造,而这其中的形象塑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能,具体说来就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来明确表现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和特有的情感表达,例如《家・梅表姐》、《春江花月夜》(独舞)等。[2]还有一类可以简称为抽象型。也就是说舞蹈的情景没有建立在特有的情节设置上,但是这种方式同样注重表现舞蹈角色的某种情绪或者特有的情感表达。当然,不同之处也是很明显的,这种抽象形象的塑造更加倾向于将舞蹈角色的某种具体气质进行高度的拟人化和诗意化的升华,例如《爱莲说》等。

2 古典舞中女性形象的分类

针对中国古典舞中的女性形象的具体分类,一般情况下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有文雅气息的女性;第二类是具有悲彩的女性;第三类是具有贞烈主义的女性。对于这三类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各自的特色也是很明显,可以做出简单易懂的区分。

2.1 具有文雅气息的女性形象

提到女性,可能人们更多的印象就是温婉文雅,这也是人们给予大多数女性的经验之谈,当然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古典舞中大量的女性形象都是温雅气息的。[3]而这一类的女性形象不仅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

在中国古典舞的舞台上,舞蹈演员塑造具有文雅气息女性形象主要通过三个方面:首先是通过形体的塑造,接着是眼神的辅助,最后就是一系列女式道具的配合。对于形体的塑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毕竟女性形象的形体和男性形象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很多明显的细节之处在舞蹈演员学习中国古典舞的过程中就可以得到灌输,使其形成固有的模式,得到深刻的升华。而对于眼神的培养就更加需要注重精神层面的习惯养成,这对女性演员来说或许并不是难事,但是对20世纪扮演女性形象的众多男性而言,就需要一定时间的特殊训练,尤其是那温婉的眼神,在舞台上更能够透露出女性形象特有的魅力。[4]还有就是很多女式道具的配合,首屈一指的就是扇子,各种花式的扇子都成为了中国古典舞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有力道具,这不仅仅只是舞台上一个简单的道具,更多的是帮助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演员们更好地展示女性的个性特点,很多温婉妩媚都是通过“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展现的。

2.2 具有悲彩的女性形象

对于女性形象而言,除了文雅,还有一个词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悲情。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女性都有着一份悲情的色彩,这也就注定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女性形象,同样会有一部分摆脱不了悲彩的笼罩。

说到具有悲彩的女性形象,相信有很多人会记起《窦娥冤》,这部作品就是女性形象所具有的悲彩被极度地放大,明确地展现了女性形象中极具悲彩的那部分。同样的,在中国古典舞的舞台上,舞蹈演员展示悲彩的女性形象也是通过三个方面的训练和强化,分别是:形体、步伐和眼神。首先还是形体,对于悲彩的女性形象而言,她们的形态更具特色,一般不会出现直立的形象,通常身体都会有一定的曲度,而且越是到了舞蹈的高潮部分,到了悲情着重渲染的部分,身体的曲度会更大。[5]接着就是中国古典舞中女性形象的步伐,随着舞蹈曲目的逐渐推进,中国古典舞中的舞蹈演员的步伐会渐趋渐小、渐趋渐稳,这不仅是由于狭小的舞台所造成的,更多的是要通过步伐的变化来展现女性形象内心的起伏,情感的悲彩。

2.3 具有贞烈主义的女性形象

提到中国古典舞作品中极具贞烈主义的女性形象,就必须要先说明这些贞烈女子所特有的潇洒的人生态度和执着的生命体验,这些内容无疑都是对中国女性坚韧、细腻的内在精神的赞扬,这也就使得很多贞烈女性更加具有人格的魅力。

中国古典舞中最具有贞烈女性形象的作品首推《杨家将》,当然还有早就家喻户晓的《花木兰》,这其中展现出来的贞烈主义都为人们所称赞,这也是这些具有贞烈女性形象的古典舞作品所极力赞扬的。通过这些内容,中国古代女性不屈服于命运的胆气和不输男儿的豪情都得到了人们的认可,这也是新时期我们都应该学习的,我们需要将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都传承下来。[6]

3 结语

中国古典舞中的女性形象千差万别,但是所有的差异都不会掩盖这其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通过努力的学习和训练,很多舞蹈演员都已经掌握了在中国古典舞中塑造女性形象的技术和技艺,但是这些技术和技艺都是需要众多精神层面的力量来支持,只有做到行韵合一、形神合一,才能更好的诠释中国古典舞中的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 陈一林.论中国古典性形象的塑造[J].大舞台,2014(11):217-218.

[2] 余华莉.简析中国古典性题材作品的悲剧色彩[J].大众文艺,2015(12):159.

[3] 杜慧,冯碧华.古典舞剧作《铜雀伎》与宋以前妇女的观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80-81.

[4] 蔡梦娜.从戏曲《拾玉镯》看中国古典性表演形态的塑造[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4):70-74.

古典文学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教学 多元化 训练

中国古典舞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经过历代舞者的传承、整理、精炼、发展、丰富,其形成的具中国传统古典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发展。由于包括古代宫廷乐舞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传统舞蹈已经失传,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古典舞多是由舞蹈工作者通过研究史籍资料,根据其中有关古典舞的描述,整理、归纳、总结、创新而成,在以过程中还借鉴和吸收了戏曲和芭蕾舞的精髓。在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磨合后,逐渐形成了严谨但独具特色的理论系统。中国古典舞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我们代代传承。21世纪,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舞蹈艺术发展迅速,这要求我们开放意识,将艺术的触角伸向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借鉴优秀的教育理论,发展针对中国古典舞的多元化教学体系。本文从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基本功、身韵、示范性、创造性等多个维度对目前我国古典教学进行了探讨,供业界人士参考评价。

一、中国古典舞教学的现状

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针对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体系,但与当前的时展要求相比,古典舞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和思想潮流的影响下,学生缺乏对传统和古典的思想认识和了解,所以在古典舞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只是主动古典舞的形式,而并未领悟到古典舞的精髓。学生往往只是学会了古典舞的“形”,尽量模仿古典舞的肢体动作,掌握高难度的技巧,而并没有抓住古典舞的“灵魂”。出现这种误区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轻视古典舞的理论课,没有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做支撑,所做之舞难免会形似而无神。

(二)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多数古典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本宣科,古典舞的示范呆板、僵硬,缺乏激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不利于学生对动作的领悟。古典舞的高度专业化要求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增进队伍内部的交流学习和密切配合。并且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多元化的训练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上都古典舞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古典舞教学存在急功近利的误区,而忽视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的培养,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较低。舞蹈艺术要求的不仅仅表演者的 “复制”,还要求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大胆地创新。如果忽视了对学生想象力、创新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那么整个中国古典舞艺术也将停滞不前。

二、中国古典舞教学之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是中国古典舞教学核心课程之一,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材涉猎广泛等特点。基本功的训练目标要求学生一方面能熟练掌握古典舞的技巧,另一方面又能将古典舞的神韵表现出来。它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培训,刚柔并进,训练以中段,即腰部运动为中心的基本动作,扩展古典舞的运动空间,使得中国古典舞在外形动作和内在神韵上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三、中国古典舞教学之身韵

在中国古典舞的最初发展阶段,舞蹈工作者不得不向借鉴戏曲和西方芭蕾舞的相关材料,但随着古典舞的创作、实践、理论研究以及教学的发展,老一辈的舞蹈家经过不断探索,走出了戏曲和芭蕾舞的桎梏,整理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的教材。

舞蹈是用肢体艺术来表达情感意志的,它这一性质决定了其训练功能不仅要体现在对舞蹈者基本素质的训练上,还要体现在对舞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上。舞蹈的语言功能对于舞蹈艺术的展示非常重要,编舞者就是依靠这些“舞蹈语言”创造不同的舞蹈风格。中国古典舞的教学现状是课堂教学与舞台创作之间完全脱钩,舞蹈者很难形成自己的舞蹈风格。身韵教学法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身韵教学法具备多种舞蹈语言要素,主要的动律特征有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成为一套具有逻辑性的、可发展的语言结构、短句训练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古典舞的风格语言,创作出了更具古典舞典范的舞蹈动作,提高了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表现力。

四、中国古典舞教学之示范

与其他舞蹈形式的教学相比,中国古典舞蹈的教学在示更为关注。在中国古典舞蹈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示范应当贯穿于始终。古典舞的教学示范主要在以下三个时段进行。

(一)在教学正式开始之前,舞蹈教师要完整的示范舞步的基本动作和完整的舞蹈。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新鲜事物会产生很强的记忆效果,所以舞蹈教师在示范古典舞时,应尽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正确的、新颖的动作框架,要特别注重处理对整体带来影响的各个要素,例如着装、仪表、动作规范性、艺术性等,特别是动作的规范性与艺术性。同时,在榜样作用以及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示范的影响力更加突出。

(二)在古典舞的教学过程之中更是少不了舞蹈教师示范。这一阶段的动作不再是对动作框架完整的示范,而是有针对性的对教学之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示范。舞蹈教师除了要精通教学方法以外,还必须深入对古典舞专业领域和常识领域的了解。一味地联系舞蹈动作难免枯燥乏味,这时候舞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关于古典舞的故事传说,讲舞蹈动作与故事传说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教学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在学生对古典舞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后,舞蹈教师要对学生动作的规范性、艺术性、优美性以及把握节拍的准确性进行纠正,促进学生查漏补缺。在此阶段的示范重点在于对整套动作的连续性呈现,帮助学生领悟古典舞的内涵。

五、中国古典舞教学之即兴训练

即兴训练是编导课和现代舞课中常用的训练方法,但是也可以广泛应用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训练中。即兴训练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协调性,促进学生对古典舞基本技巧的掌握。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技巧和神韵的同时,加入学生自己对音乐和舞蹈的感情和领悟,使舞蹈表演更加完美,学会对音乐和舞蹈作品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带有学生个人烙印的“二度创作”。

六、总结

虽然,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取得了客观的成就,但是还存在着一定不足。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古典舞知识的同时,一体多元,在牢牢抓住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的基础上 不断发展新的艺术风格,丰富新的内容,构建新的多元化的教学训练体系。

参考文献

[1]徐颖.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教学[J].大舞台,2011(12)

[2]宋海芳.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2)

古典文学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古典诗词;语言;素材;表现手法;作文教学

一、古典诗歌的语言优势

诗歌的语言凝练隽永,高度概括,富有韵味,是最佳的语言材料积累对象。

1. 词汇之美

诗歌可以用非常俭省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古典诗歌中会有一些用词非常有特色,着字少而意味无穷,用在我们的作文表达上会有奇特的效果。

2. “炼”字之趣

古诗文用字精练、优美,含义深长,可谓字字珠玑。通过反复推敲与斟酌,所“炼”出的字常有难以言说的妙处。如果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培养古典诗词中推敲字句的精神,那何愁写不出妙语传神的佳作呢。

3. 音韵之妙

音乐是诗的灵魂。古典诗词的押韵、节奏、平仄等要求既体现出一种音乐之美,同时也可以感受作者情感的律动,读来朗朗上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有着很强的美育作用。

4. 哲思之味

中国的古代诗词大都意境深远,蕴涵哲理。古人善于从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中发掘其蕴涵的深刻哲理,从自然现象感悟到人生哲理,并把对人生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古典诗词和文章的这些内在优势,如果合理运用,必会内化为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二、古典诗词的素材优势

古典诗词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现成的意象,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丰富诗词中已有的意象,创造性地再现生活情境,如张晓枫的《不朽的失眠》就是借助《枫桥夜泊》中月、乌啼、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意象,扩展开来,并结合作者的际遇,细致地描写出了一幅萧瑟凄绝的画面。《枫桥夜泊》固然是名诗,而借此为契机,展开来写的《不朽的失眠》也便成了散文中的精品。古典诗词中所涉及的题材极其广泛,可以说囊括了生活常遇的各种境遇和情感,可以作为中学生作文现成的素材。

三、古典诗词表现手法优势

诗歌的表现手法多样,是写作中上乘的借鉴对象。而这些表现手法在我们的中学生作文的表达中它依然是实用的,可以借鉴的。

四、古典诗词在写作中的渗透与实施

1. 创设情境,拓展延伸,大量诵读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以理解为基础,以培养初步欣赏能力和陶冶性情作为最终目标,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自主地体味其中的魅力。除了课内的文章,更要以此为中心点,点燃学生兴趣,多拓展延伸。

2. 在作文教学渗透古典诗词的内容与技巧

(1)巧用诗词,美化语言。

①引用化用古诗句。适当地引用或化用相同情境的古诗文的时候,会使作文语言变得诗意盎然,文章骤添华彩,平生理趣,读来让人怦然心动。如“问君哪得诗如许”“寂寞沙洲更逍遥”“试问心事都几许”等,都富有诗意且提纲挈领,效果不言而喻。

②交错运用整散句。学习古诗词中的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句式灵活,富于音乐美和节奏感。使用长短句能使文章参差错落,使用整散句结合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来语式磅礴,朗朗上口,文采斐然,富有韵味。

(2)化用素材,大笔渲染。

①借助古诗词中的特有意象。如枫叶、柳影、菩提、雪莲、子归、雨丝、风色、青鸟、鸣蝉等特殊意象,营造诗境,创造诗意。借助古诗词中的特有意象,会使文章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其中。

②借助古诗词特有的意境。抓住古诗中的“点”通过想象进行补白或细化。如《夜雨寄北》这首诗,“君问归期”就是一个很好的点,君在哪里,如何能问,怎样问,问后我的反应等。多扩写,多渲染,加修辞,细描写,定然能写出美文来。

③借助古诗词特有的人物。例如:以“心事”为话题的作文。有些同学素材积累较少,观察不细致,就容易把心事写成琐事。如果以古人为素材,写苏轼直言上谏被谪他乡之心事,辛弃疾空有才能报国无门之心事,这样的素材就大大开阔了文章的境界,化小为大,体现出人的历史责任感。

(3)巧引诗词,扣题如钟。“任尔东西南北风”,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扬帆击楫戏中流”,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引用诗词句直接扣题,远比自己语言的议论更加醒目,更加深刻,更加精美。

(4)以诗结构,文序井然。套用古诗文来铺设文章的行文结构.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如学生在《聆听》的作文中写了词人蒋捷的听雨,段落分别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映昏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这样,不但写出了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人生境遇,而且其结构也因每一段的古诗词的引用而一目了然。

总之,古典诗词对我们的学生的写作大有益处。我们将沿着这条路继续探索下去,让古典诗词之花绽放在孩子们的笔间,让他们在古典诗词中成长。

参考文献:

古典文学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中西方 古典园林 艺术 对比 分析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195-01

前言: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慢长的发展过程中,因其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均具有独特的造林形式,被人类视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特点为山环水抱,曲折蜿蜒,花草树木讲究自然,没有统一的格式,给人以舒适安逸的感觉。而西方古典园林的体现形式则截然不同,在其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工造林的手法来体现人工美的价值,采用对称的布局、注重花草木修剪组合而成的精美的几何图案。因此分析总结出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各自特点与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人生活与审美的新型园林。

1、中西方古典园林概述

园林艺术与其它艺术并无大的区别,中西方古典园林分别具有自己独特风格与特征,据资料显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始于夏商时期,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被兴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从早期秦始皇时期的阿房宫,汉代的上林苑简单圈地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受到佛教和玄学的影响,开始模仿自然,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以自然因素为主,创造出类似于自然园林的景观。直到唐代受到各种艺术文化的影响,园林艺术又上了一个台阶,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其宅院与自然山水风景有机结合,在北宋时期园林建筑业又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而到了清朝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到高潮,连续修建一系列弛名中外的经典作品,如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

西方造园艺术则始于古罗马的中央是绿地,四周围绕住宅的模式,希腊又在古罗马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其典型特点是以建筑为主体,以对称的形式为本,在树木与绿篱造景时,开始应用整形修剪技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园林开始快速发展。以人工安排,布局方正的大规模的别墅庄园日益增多。直到凡尔赛宫的兴建,这种几何形式的西方古典园林艺术达到顶峰。

2、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在艺术上具有:自然与含蓄、造型与空间、借景与意境三大典型特点,主要采用人工仿造各种自然山水风景。在园林的空间布局、景观配置及其建筑群体几个方面均体现着自然式山水风光之美,在此基础上又适当融入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重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布局上追求自然美,可以简单的比喻为:“把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浓缩在庭院中”,在空间上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造园方法,通过空间局部的交错与曲折变化,在有限的面积内,给人以空间无限的感觉,从而形成了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艺术景观效果,犹如一幅完美的图画。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点缀适当的花草树木,其典型特点是假山设计自然逼真,池沼布局错落有致,花木品种多样化,不同的季节都设有可观赏的植物且高低分布有别,注重远景与近景的层次,在形式上充分体现了自然天成之美与意境美。再次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虽然没有大型建筑,但其布置往往都很密集。经常设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功能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与山、石、水、植物之间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让人无限的接触自然,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天然环境情趣。最后是绘画、诗词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采用各种山水诗、山水画的形式寄情于景,赋予园林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意境,承载着了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3、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属于迥然不同的两个流派,西方人认为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就应该对自然的景观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在西方古典园林造园的过程中,以排斥自然为前提,追求严谨性与合理性的相互统一,以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为基础,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所有要素之间比例协调、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其总体构图也以规则严谨、直观明晰的形式为主,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之美,由此可见,西方造园艺术主要是立足于采用人工方法来改变自然状态。

总的来说,西方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建筑物体积往往都比较大,在整个园林中占很大的比例,是构成整座园林的基础。所有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塑等都是以大型建筑为主轴,通过对称式的几何图案将园林的整体构造有序的组合在一起。其次是在园林的景观配置方面,非常讲究人为的创意,如水池、台阶、植物及道路形状、大小与位置等每一元素都设计的非常精细,各种植物也都是通过人工修剪而成各种形状供欣赏,绝不允许其自然生长,所有的园林构成元素经过严格地规划与布局后,呈现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菱形等规则的形状,在形式上给人以规则整齐的感觉,在空间上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在思维上给人以征服自然的。

结束语

总之,中西方古典园林风格各具艺术特色。一个优质的园林,无论是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西方古典园林,都具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共同特征,只是侧重点不同而以,西方园林给人的感觉偏重于悦目,而中国古典园林则突出赏心。然而对比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并不是本文的最终目的,在日后的景观园林设计中借鉴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综合特点,将双方的优点运用到新型景观园林的创新设计非常关键,所以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借鉴与创新,充分发挥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优势,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型园林。

参考文献:

[1]祁颖;《旅游景观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玲;中国古典园林置石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