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特点范例6篇

古代诗歌的特点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批评法 诗歌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自然辩证法理论知识对于诗歌研究、诗歌研究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诗歌研究者应该掌握的一门学科。

辩证法即对立统一法则,在自然、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普遍存在。文学是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就必然程度不同地反映出对立统一的规律,形成文学艺术的辩证法。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反映于作家笔端,就形成了文学艺术的辩证法。批评方法则是文学艺术辩证法的一个分支,更是批评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1]古代诗论家根据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知人论世”、“以诗解诗”、“识鉴诸家”等重要批评方法,这些方法自成系统,不但对古代诗歌的创作、批评及鉴赏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一)客观分析批评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以诗解诗”是王夫之提出的诗歌批评方法,它要求评诗者按照诗歌本身的特点、规律去客观地评论诗歌。王夫之《姜斋诗话》云:“以帖垫师之识说诗,遇转则割裂,别立一意,不以诗解诗,而以学究之陋解诗,今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陋于学诗,其弊必至于此。”这样解诗评诗,忽视了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违背了诗歌的基本规律,势必曲解诗意。中国古代诗歌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若忽视这一特点,而拘泥于诗之字句形迹,则无法理解诗的真正意蕴。谢榛《四溟诗话》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若“泥其迹”,只能割裂诗之本义精神。古代“不以诗解诗”者常有之,这种错误的评诗方法多为古人所指斥。如清代黄锡磺《汉诗总说》云:“世之说汉诗者,好取其诗,牵合本传,曲勘隐微,……执词指事,多流穿凿。又好举一诗,以为此为君臣而作,此为朋友而作,此被谗而作,此去位而作;亦多拟度,失本诗面目。”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仍在于古代诗歌具有言简意丰、言外有意等审美特点。[2]古代诗歌贵在含蓄,“寓意”曲折委婉、幽深微妙,若局限于字面而“强解”,甚至考据式地解诗,不但无法把握这些诗的寓意,而且只能曲解其意。因而,诗“皆宜细参,不得强解”。

“以诗解诗”,一是要求解诗者不能局限于诗歌的表面文字,而应把握其幽深微妙的“寓意”;二是要以意为主,以韵为次,对于诗中“韵变而意不变者”,不能以韵害意;三是要避免以“拟度”、“强解”、“穿凿附会”等方式解诗。而应入乎诗内,把握诗歌之本义、诗人之本义。这样才能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王夫之的“以诗解诗”说是一种十分科学的评诗方法,它体现了评诗应从诗歌本身特征出发的客观精神,它是根据古代诗歌自身审美特征及古代诗歌批评的常见错误而提出来的。这种批评方法不但对于批评古代诗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它文学样式的批评,甚至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历史批评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批评方法,由孟子提出。《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身世、思想状况等;“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知人论世”要求批评家必须对诗人及所处时代有比较全面地了解把握。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是作品与作者及时代三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孟子认识到了诗歌创作受时代社会因素的影响,时代社会影响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影响着诗歌作品,即时代诗人诗歌。诗歌受时代社会背景和诗人思想感情的制约,因而,只有把诗歌与诗人的身世及所处时代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这种批评方法将诗歌批评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古今学者在研究、评论具体作品时,都离不开对作者身世遭遇历史背景的研究。很多诗歌只有“知人论世”,才能理解其本义内涵,如柳宗元的名篇《江雪》,写寒江独钓的渔翁,若不了解柳宗元当时的遭遇、处境、背景,就很难能理解此诗的真义。不知其人、论其事,对诗歌就无法“得其义、知其味、会其精神之妙”。[3]“知人论世”不但是诗歌批评方法,也是其它文学样式的批评方法,不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批评有重要意义,对于现在的文学批评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横向比较批评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选诗是古人表述自己诗歌审美态度的一种方式,如徐陵选《玉台新咏》、殷选《河岳英灵集》、方回选《瀛奎律髓》等,选诗也是一种诗歌批评,体现着一定的批评标准。选家选诗须“识足以兼诸家”,这样才能进行比较、鉴别,从而选出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作品。兼通诸家而进行横向比较,以显示出优劣高下,也是古人进行诗歌批评的常用方法。如钟嵘的《诗品》将122位诗人的诗歌分为三品,主要就是用横向比较法。《文心雕龙》中多处运用比较法,陈子昂、杜甫、苏轼、严羽、张戒等也多用此法评前人作品。横向比较法主要有不同作品之比较,不同诗人的成就、风格之比较,不同时代的诗歌之比较等。

诗歌作品之比较。将不同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在对比中见出作品的不同思想内容、艺术特征、风格特点等,是最常见的比较法。较早运用此种方法进行诗歌批评的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子厚发纤禾农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4]这也是将不同诗人进行广泛比较。此外,严羽、张戒、刘熙载等也都屡用此法。

不同时代诗歌之比较。不同时代的诗歌有不同的特色,通过比较,而能见出不同时代诗歌的特色。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曾将西晋诗歌与建安、正始诗歌进行对比,云:“晋世群才,稍入轻靡,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刘勰通过对这三个时代诗歌的对比,指出了西晋诗歌有“轻靡”、“采缛”、“力柔”等毛病,无法与建安、正始诗歌相比。严羽将诗歌分为词理意兴等要素,通过对比,而指出了南朝诗“尚词而病于理”,宋诗“尚理而病于意兴”,各有毛病,而汉魏盛唐诗才词理意兴俱佳。[5]不同时代诗歌的比较,更具有宏观比较批评的特点,其概括性也更强。

这三种批评方法内涵不同,各有特点。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三种诗歌批评方法,它们涵盖了从诗歌生成的社会背景到诗歌文本及横向比较的多维度批评的宏观视野,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批评方法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212.

[2]张丰.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P78.

[3]傅杰.王国维论学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P387.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2

一、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教学对古代诗歌诵读的漠化。很多诵读难以出彩的教师在处理古代诗歌教学时,会不自觉地把诵读边缘化、符号化,一般只在上课前、下课前,机械地让学生齐读原文,有的为了节省时间,干脆连这种形式化的朗读也省略掉。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已经成为很多中学教师诗歌教学课堂的特点,而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接受能力的弱化、钝化甚至退化。教师重视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的解读,轻视诵读的个体化、个性化,这对学生解读诗歌的主动性造成了很大的戕害。

2.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诗歌作为纯文学,负载着德育和美育的重要使命,但其教学往往是穿插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古代诗歌教学和现代散文、古文、新诗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相混合,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临时安排古代诗歌教学的顺序。有的教师甚至把古代诗歌作为学生假期背诵作业,认为只要学生背过了,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安排的规律性很难为一般中学老师所认知,古代诗歌成为填补教学缝隙的“边角料”。

3.古代诗歌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在中学课堂上,古代诗歌学习的单一化现象特别突出,不论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抑或怀古咏史诗,也不管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其教学模式和解读思路基本相同。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非常狭窄。课堂上对诗歌解读更多地是重视技巧分析,轻视生活化还原。中高考对诗歌考查内容的模式化与单调性,导致原本应该生机勃勃的古代诗歌教学逐渐显现出刻板套作的疲态。

二、针对中学古代诗歌教学问题的原因探析

1.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对诵读的轻视和漠化,主要是由于诗歌教学的功利性,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更注重讲解诗歌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等“文学常识”。对诗歌的朗诵和吟诵关注度不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诗无歌”“有作者无读者”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读诗对提高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见效缓慢,重视理性分析,忽略了直观感悟。另外,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得课余时间的吟诗活动形同虚设。

2.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成因复杂。首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一般由语文老师来承担,很多学校没有条件设立专门的诗歌教师,所以,诗歌教学受到教师个人素养和偏好的制约。其次,即使有的教师诗歌素养比较高,但没有设立相应的校本诗歌课程,也缺少相配套的诗歌教材。虽然高中阶段《唐诗宋词选读》是一本不错的中学生诗歌教材,但其选修的地位无疑影响了教师使用的热情,更多教师还是热衷于对必修文本中诗歌诗歌篇目的研读。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影响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3.诗歌本身短小的特点决定了诗歌学习的难度不大,这是古代诗歌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内容的简单化使得师生对诗歌学习的技巧缺乏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中高考考查角度的高度一致性也造成了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另外,古代诗歌学习的媒介贫乏,也是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丰富的古代诗歌教学研究成果难以在中学古代诗歌课堂上落地生根,不能不说是中学生学习诗歌的一大缺憾。

三、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探析

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诵读、意境、技巧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三要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者是诗歌教学的三驾马车,缺少其中哪一方面都会让课堂逊色不少。

1.诵读是源头活水,要重视诵读教学。诵读是诗歌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必不可少的水源,教师的范读与指导阅读,学生的试读与品读,如汩汩泉水,流淌在诗意的课堂之中,不但能使课堂充满生气,更能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更多地学习朗诵和诵读技巧,也可以成立诵读社或吟诵学会,增加学生诵读机会,提高学生诵读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的朗诵或吟诵场景下自觉增进对古代诗歌的探究意识。

2.意境是肥土沃壤,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诗歌专题创设适合学生学习诗歌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另外也可以和学生共同编写诗歌教材或诗歌读本。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尽可能保障诗歌氛围。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开掘诗歌本身的意境。以《雨霖铃》为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情此景,如果教师不能有效驾驭课堂气氛,学生无法沉浸在一种伤感的离别当中,怎么能体会到这短短几句话的无穷魅力呢?意境是肥,营造好意境,诗歌的小苗才会在学生心中茁壮健康地成长。

3.技巧是锄耙工具,古代诗歌学习要懂得开发利用媒介力量。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这一技巧有利于学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深入把握诗歌文本。笔者在执教《雨霖铃》一课时,曾采用诗歌改写的技巧,要求学生将这首词改写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或其它词牌作品,让学生在改写中进一步体会诗歌情感。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通过创办古典诗歌交流群或订阅古典诗刊的形式,展示师生习作,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技巧是锄耙,它能够起到有效解决重难点的作用,在诗歌学习中,适当运用技巧,能有效增进古代诗歌的学习效率,拓宽学生了解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枫桥夜泊;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旋律风格; 演唱技巧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形式相结合的声乐体裁,其显著特征是歌词均源自中国古典诗词,通过古诗、音乐、人声的结合,充分展示古诗优美韵律和语言魅力,它逐渐从对欧洲乐派艺术歌曲的借鉴中独立一家,充分发挥古诗词与中国特有五声调式之韵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社会文化生活及现代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枫桥夜泊》之意境

《枫桥夜泊》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以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诗为词所作。张继,唐朝不第书生,本诗作于作者科场失利返乡途中,因此诗中字句都流露出幽幽的失落惆怅之情。他生平所著不丰,唯有《枫桥夜泊》流传甚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短短四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意浓厚。诗中对江南深秋月夜的细致刻画,使人眼前不觉呈现出渔火缀江面,枫叶伴客船的画面,由此从有限的画面中延伸出悠长的韵味和无穷的美感。首句以“月落乌啼”为诗头,有声有色有情,夜月东升,乌鹊哀鸣,伴着充盈天地的霜气,为这深秋之夜洒下丝丝凉意,作者也触景生情,不免“愁”由心生,江风拂叶,渔火点点,勾起对故土的思念,可面对一片迷茫的前途,诗人心中怎一个愁字了得。正当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寒山秋叶对孤舟,诗人聆听钟声阵阵,从之前的入境到“到客船”渐远的出境,也是此诗对人超越自身而达于超脱的彼岸世界之哲学高度的提升。此诗看似写景,却寓意深刻,将诗人主体的感官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人世和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融合,使本诗本曲本作者的意境由此升华。

二、《枫桥夜泊》之音乐

《枫桥夜泊》在音乐上大致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歌曲结构上讲为带附属前奏、尾声的单二部曲式。作曲采用了中国雅乐七声调式,华彩乐段又采用了传统的六声调式:宫、商、角、徵、羽、闰的音阶排列方式,运用音乐中传统的起、承、转、合式,使音乐在含蓄中绽放着中国古典民族色彩。其次,歌曲创作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风格特点的同时仍然有现代音乐元素的体现,例如歌曲中大量的半音行进和旋律半音回旋,频繁转换调性使音乐的色彩丰富异常,这些元素的运用在当时中国声乐作品中并不多见,因此也为《枫桥夜泊》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的风格定调,使其在同时期作品乃至今日都大放异彩。

值得一提的是《枫桥夜泊》的伴奏;众所周知,歌曲的钢琴伴奏对于作品也有着决定性的因素。本曲的伴奏与旋律融为一体,切合得恰当好处,准确地表达了歌词的情绪和意境。钢琴对主旋律的模仿、对比交织在一起,将诗人凄凉悲愤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伴奏每一小节都以色彩虚无缥缈的纯五度和弦为始,声声相扣,犹若夜半钟声敲打于心。陈鹏年在《歌曲写作技法》中分析黎英海《枫桥夜泊》写道:“《枫桥夜泊》这首歌是用立体的手法来写作的。引子开始低音层用五度音奏出模仿式的、缓慢的、从弱到中强的钟声,以后每个小节都有,贯穿全曲,直至消失。钟声成为全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手法十分巧妙、自然。”而以往为该诗谱曲的作者“到了第三句唱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后才出现几次钟声,以引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种手法虽不能说不好,但未将钟声成为艺术构思的组成部分难免有插标签之嫌。”在本曲中的伴奏部分对古寺钟声的模仿演奏亦为本曲重要的音乐特征。

三、《枫桥夜泊》之吟唱

《枫桥夜泊》从整体情感上把握,应当主要突出“愁”字,惆怅的情绪也是全曲的感情基调。琴声起,由远而近,空灵悠远,五度和旋模仿钟声阵阵,作品每句词都以二度或三度的长波音结束,提示歌者应当以弱声吟唱的方式完成句末,犹如内心悲诉。首句“月落乌啼”声色俱备,其中尤其以“落”、“乌”二字倾注悲苦之情,“霜满天”则为本句重点,与前一个音形成八度关系,尤见寒苦之意。“江枫渔火”的出现,似乎在那一江落寞中,诗人渴望借此景得到一丝的平静,情绪和音域上也与前句形成对比,呈现回落趋势;可是看着这秋枫片片、渔火点点,却只能“对愁眠”。正当愁思万缕时,忽听“姑苏城外”的寺庙里传来阵阵钟声;在这钟声中,客船也到达了彼岸,这时随着音乐的平静,预示着诗人内心的升华,渐渐由入境至出境,闻钟声观离人过客恍若隔世,而在“到客船”的反复吟唱时,歌者情绪有着细微的变化,因此在演唱的同时声音由近及远,仿佛随着离人慢慢消失在这茫茫雾色之中。本曲有一处妙笔,即为每一句词都有二度或三度的音程伴随长波音的出现,呈现空灵之象,因此对歌者气息、技巧、情绪表达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在末句出现的时候,歌者应当以犹若浮丝的弱声加以吟唱法,以体现古诗词特有的韵味,给人余音绕梁之感。笔者认为实际上,本曲中吟唱部分的表达方式可以追溯到中国西周,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古代的诗歌最初的形式皆为口头传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歌词;因为当时诗歌主要在民间流传,而民间音乐尚未成熟,因此更无规整的调式调性之说,于是古时的诗歌曲调比较生涩;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音乐和诗歌独为一家,但音乐中的唱词仍然是诗词内容,而当时诗人在诵读作品时受到过去传唱诗歌的影响,仍然是半歌半诵,因此“吟唱之法”便应运而生;吟唱的方式在众多中国古代戏曲中也有其元素的存在,譬如京剧的拖腔。本曲中之所以运用如此之多的吟唱方式,一方面使歌者运用技巧更加完美的在声乐作品中展现,另一方面运用古代吟诵之腔,诗中有歌,歌中有诗,以一种古典的方式表达本诗的意境与情感,可谓点睛之笔,同时也使本曲有着与传统中国艺术歌曲不同的音韵之美,由此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数千年来,它以简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内涵,传达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底蕴。从音乐创作上讲,古典诗词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由此写下了经久不衰的作品。这些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受前人启发将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歌曲创作,那些传颂千年的古诗词成作曲家在创作生涯中不竭的源泉。我们相信,如《枫桥夜泊》一样,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将随着国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音乐文化史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2]梁茂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提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2.3.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问题;措施

古典诗歌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1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一般分布在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单元,与现代文学教学相分离,而且古典诗歌具有晦涩、难懂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1]。另外,古典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一个学期仅仅学习十篇古典诗歌,不能让学生全面把握古诗歌的内涵,没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足,语文综合素质较低。

1.2不重视情感教育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初中生把升入重点高中作为学习的目标,一味强调考试成绩,忽视了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导致语文教学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古典诗歌教学只在语文教材中占有极小的部分,许多学生主要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回顾一下可能考到的内容,没有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深层内涵,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高。

1.3没有适当进行人文关怀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许多教师往往带有功利性的色彩,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较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过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没有深入讲解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意蕴,未能让寻死寻活充分感受传统优秀的文化的独特魅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语文综合书素养较低。

1.4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一味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到学生的参与作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2]。而且,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主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古典诗歌中的名句,没有带领消火栓深入分析古典诗歌的意境、情感,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2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2.1明确教学方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典诗歌的内容丰富、意境繁多、感情深厚,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出,在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明确古典诗歌教学的方向,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效果,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等,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为古典诗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详细讲解古典诗歌的题材和流派,让学生理解不同题材、不同流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2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学生的体会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营造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古典诗歌具有言浅意深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觉得晦涩难懂,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境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2.4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在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4]。

3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教学不仅仅担任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担,而且具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古典诗歌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天日.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渤海大学,2014.

[2]石春艳.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信阳师范学院,2014.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5

“文本细读”的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要尊重文本,立足于仔细地、反复地阅读文本,从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情感入手,进行仔细地多次地品读。文本细读要求将文本读准确,读出古代诗歌的题材特点,落实到高中古代诗歌阅读教学上就是要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活动为主,在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下让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形象,准确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领悟诗歌丰富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积极建构诗歌文本的意义,充分感受诗歌的节奏、情感、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文本细读:用“诗”的眼光来读诗

长期以来古代诗歌的鉴赏教学一向处于边缘地位,教师教学时混淆了古代诗歌与其它文体的教学方法,诗歌鉴赏课没有很好地突出古代诗歌的文体特点。笔者认为把握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

1.理解格律,吟咏诗歌

细读的前提是多读,诗歌必须反复读,甚至要吟咏。吟咏诗歌是开启欣赏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要领是反复吟咏诗歌,教会学生如何吟咏诗歌。例如,教学《诗经》时,由于《诗经》大多数是四言体的民歌歌词,是“二二”节拍,读每句诗,要两字一停顿。而且《诗经》中的作品大多用复沓回环的方式来组织章节,读的时候要注意这种回环反复的韵律美。唐代以前的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平仄用韵还不是很严,但并不是说古体诗全无格律,只是用韵比律诗宽,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节拍和句末韵脚。例如:五言古诗一般读做“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读成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古典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押韵、平仄与对仗都很讲究。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律诗每首八句,四韵,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对仗的目的是为了利于诗歌内容的表达,形成诗歌的整齐美。古代诗歌的格律知识学生比较难懂,在吟咏诗歌时需要教师巧妙地通过平仄、押韵、对仗等格律知识引导学生反复吟咏。

在朗读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声律特点外,更要细心揣摩诗句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借助音韵在诵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还原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例如,教学《将进酒》时,要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出来的不平之气。教师指导朗读要充分,有些细节要指导到位。例如,要读出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的气势,读出诗人感叹岁月,人生易老,读出诗人由欢转悲到积聚成高亢、嘹亮到狂放的感情,又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的情感反差。只有一遍一遍地吟咏,一边吟咏一边思考,直到读得豁然贯通,才会有新的发现,这是古代诗歌审美鉴赏的要求,也是细读立足文本,进入文本的重要保证。

2.细读诗歌,进行语义分析

诗歌语言特点是高度凝练。对诗歌语言的表现力的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入地领会诗歌,读出诗歌语义后面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在诗歌鉴赏当中文本细读的语义分析包括:

(1)品味诗歌语言,揣摩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内蕴

文本细读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鉴赏时要抓住诗句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或对运用非常精妙的语言进行深入挖掘。尤其对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诗句可以进行多次重复地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语义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作者原意的解读,将诗歌语义读准确而且深刻。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单看这两句,诗歌意境很简单。我们继续往下读“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于是我们回到开头两句,就能在杜甫平平的叙述中读出诗人要表达的不是喜悦之情而是沉郁之感,是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许多感触;再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再回头读前两句,我们就能感受到杜甫早年的抱负,哪料到政治生活坎坷,人生不得意,昔日的抱负现在都成泡影,那么开头“昔”和“今”的深意也就解读出来,这才是真正地复原了作者的经验。

(2)仔细揣摩诗句的“反面”所隐含的丰富、深刻的含义

古代诗歌除了立足文本揣摩诗句的丰富内涵外,我们还需要反复琢磨诗句从诗句的“反面”,仔细挖掘隐含在词句中的丰富而深刻的意义。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细读本诗就会发觉这是反话。我们熟悉杜甫都知道诗人早年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名声因为文章而著不是他的心愿,休官不是年老多病而是被排挤。这样我们就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是的愤懑、无奈的情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则是杜甫的自况,一只漂泊天涯、无处安身的“沙鸥”,这不就是诗人颠沛流离生活的写照,这寂寞与凄楚才显得特别沉重,特别渺茫。所以,细读诗歌要注意立足诗歌,仔细琢磨诗人“说的是什么”,“要说什么”,注意诗歌语言中隐含的意思,要注意诗歌语言和字面意思的统一的一面,也要注意诗歌语言和字面意思对立的一面。

(3)遵循文本细读的原则,从字词句入手,细读诗歌的语句。例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其中的“钩”不是“月如钩”而是一种弯刀,这种弯刀是武器,“金络脑”是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到重用,再来明月当空,“沙如雪”“燕山”,是英雄用武之地,说明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何当”一句意思,什么时候才能披上贵重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建立功勋。通过细读得出结论:作者渴望建立功业又不被赏识而发出嘶鸣。

3.细读意境,感悟意境

细读就是要进入文本,沉浸在文本中,所以细读就要欣赏诗歌的意境。深邃悠远的意境美是古代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他文学体裁所无法比拟、无法企及的。感悟意境是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

(1)鉴赏诗人的意境。细读诗歌鉴赏意境要准确捕捉诗歌客观物象的内蕴,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细读诗人的意境要求:讨论学生对意境的感受,也就要讨论赏析诗歌给学生带来的思考和感悟,这需要师生双方准确把握作品,教师充当准确情感的引领角色,而不是教师将自己对诗词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更不能将教参的专家的解读灌输给学生。教师需要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懂得自觉主动地欣赏诗词美,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如杜甫的《秋兴八首》诗句用丛菊、孤舟、寒衣、白帝城四个意象,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阴沉萧深,动荡不安的心境。又如柳永的《雨霖铃》,诗人平列了“长亭”“寒蝉”“骤雨”“兰舟”“柳”“风”“月”等秋天意象,形成一种萧瑟凄凉、缠绵悱恻的意境。教师启发学生一起品味这些意境,进而体会作者流露出的真切感受,就能提高诗词的鉴赏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从诗人的意境到诗歌的意境,这是细读过程中对诗歌意境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和把握,深入品味诗歌的意境属于鉴赏诗歌再创造过程,需要师生借助联想和想象重现诗歌的画面情境,达到心与物共鸣,感情和景物浑然一体。如杜甫的《春望》,教学这首诗师生能够很快地找出意象“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这些意象为我们再现了一幅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惨淡画面。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看到,在这一幅悲怆惨淡的画面中有的学生读出,战乱时叛军焚烧留下的残破,触目惊心的画面;有的学生读出草木丛生,失去往日锦绣皇城的睹物伤情;这首诗有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有凄凉婉转,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更有一位白发苍苍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诗人形象。杜甫将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的景物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形成了感情沉着蕴藉、情景凄凉惨淡、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实践证明:诗歌的意境空间要通过师生联想与想象的填充才更为丰满。

4.抓“诗眼”,细读诗歌

古人写诗善设“诗眼”,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抓住“诗眼”才能领略诗歌的“秘妙”。有的诗歌题目就能找到“诗眼”,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喜”;有的在诗句中,如白居易《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诗句中“愁”就是这几句诗的“诗眼”。细读诗歌,析“诗眼”是进入诗歌的关键一步。细读诗歌的诗眼,能让师生很快把握全诗的意蕴,让学生体会到古代诗歌语言凝练之美。如崔淦的《孤雁》题目中“孤”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全诗每联紧扣“孤”字展开,首联为了突出孤雁写了离群的背景,颔联写离群的原因,失群后仓皇的表现,颈联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其中“冷”透露出形成艰险、心境凄凉。尾联写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会使人易生疑惧。全诗写诗人异乡漂泊,世路峻险,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细读诗眼还能进入诗的意境,如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的“白”“素”两字,从诗歌意境考虑,传神地表现出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

5.细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常常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而是要借助象征、借代、拟人、比喻、夸张、烘托、典故等手法来表达。鉴赏诗歌自然也要注意从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入手,深入细致的读懂这些“表现手法”所隐藏的丰富的内涵。例如,李商隐的《锦瑟》是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那是因为诗歌本身用典很丰富,诗通过庄生梦蝶、望帝化鹃、沧海月明、鲛人泣泪、蓝田日暖等典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具有了浓重的凄幻色彩,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如果不从艺术表现手法入手细读诗歌,很难读懂这首诗。

二、情境还原:在诗人写作的情境中细读诗歌

诗人创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下,所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也是特定的。细读诗歌要能够“情境还原”,进入诗人写作的特定情境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脉搏和思想的跳动。这样的细读才会更为真实和深刻,也才能将诗歌读得准确。所以平时教学要注意,将诗人所表现的生活“复现”出来。我们学过很多送别的诗词,不同诗人的人生境遇,使“离别”这一主题的诗词内容情感表现得多姿多彩。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得飘逸洒脱;“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伤感同病相怜的离别;“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与亡妻的生离死别;柳永的《雨霖铃》是诗人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去各地漂泊,归期难料与红颜知己的生离死别,人生境遇的悲苦与失去爱情的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谱成这首词的主旋律,格调尤其低沉。情境还原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很相通。也就是细读诗歌时,师生双方都要尽量准确深入地去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了解创作的生活环境和时代,知人论世,准确地推测作者的本意。

三、裸眼读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鉴赏经验去解读

“裸眼读诗”与我们提倡的“原汁原味地阅读”很相通,即排除外界的干扰,不受参考资料影响,不迷信专家权威,甚至提倡读到“审美自失”、如痴如醉的程度,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疑问和体会。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读诗

“细读”,就是“充分阅读”。“‘充分阅读’就是对诗歌进行‘反复阅读’。‘反复阅读’就是不断挖掘出诗歌的新意。例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师生读这样一首诗,不同的人生经历就会读出不同的感受:有的读出人生苦短的伤感;有的读出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以及明月长久相伴的欣慰;有的读出游子思妇,亲人的离别等。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情境对于文本细读具有不可忽视的、具体的影响。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诗歌文本当中来,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及文本背后的情感进行仔细的品读,读出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6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有声的诗歌,将音乐合理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记忆。文章就古诗词教学和音乐的结合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便古诗词教学更富趣味性和吸引力。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音乐;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88-01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体味、思考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味古诗词的内涵,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因为古诗词大多为古代诗人创作,其年代背景和用词手法上与现代相距甚远,再加上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来真正把握到古诗词的内涵,体味作者的感情。因此,古诗词教学也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分析过多,情感融入过少,这也导致学生难以真正体味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使古诗词的学习仅限于表面,分析有余,感悟不足。但同样,若是分析较少,学生便难以读懂古诗词的内容,浅尝辄止,也无法有效把握古诗词的神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不断探索、研究,试图找寻一种新的方式方法来促使古诗词教学可以更好地开展。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将音乐与古诗词有效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连接,让枯燥的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将音乐融入诗歌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音乐与诗歌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和相通性,《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这种称谓并非没有依据,如诗经中的《蒹葭》、《北方有佳人》原本便是诗歌,是一种吟唱的形式。正所谓“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长歌行》也是吟唱形式,是一种民间歌谣,以音乐的形式得以流传;又如,宋词,每首词都有着它固定的曲调,“依调填词”是词创作的一大特色。由这些我们也可以看出,音乐与古诗词之间实为一母同胞,在历史的长河中相融交织,难以分割。

用音乐可以更好地再现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的创作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着浓厚的时代印记。离开背景、脱离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看待问题的话,难免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诗词创作是源于情感的激发,学生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很难真正把握诗歌的内涵。而教师若仅仅是单纯地教授和给学生讲解背景资料,就会使课堂显得呆板无趣,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使学生真正体味到诗词的美好。一段合适的音乐可以直观地为学生呈现出或悲凉、或温暖、或不舍、或喜悦、或抑郁不得志、或满心欢喜的场景,同时,一段音乐的注入还可以活跃气氛。

二、古诗词与音乐结合的教学运用

1.运用与古诗词相关联的音乐。在诸多音乐歌曲中,有许多歌曲都有着古诗词的影子,音乐歌词借用古诗词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因此,可以将这类歌曲与古诗词教学相融合。例如,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古诗中的歌词便被《歌声依旧》这首歌借鉴。这首歌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明显,这首歌的歌词便用到了《枫桥夜泊这首诗。因此,教学时便应有意识的借助这些歌曲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利用与古诗词相近的歌曲进行教学时,应明确以下三点:

第一,提高被借用古诗词在歌曲中的地位和其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样有助于对古诗词进行分析,并为真正的古诗词讲解埋下伏笔,提高学生兴趣。例如,歌曲《涛声依旧》中表达了男女离别时的寂寞、凄凉和无限的思念和无奈,这一点与《枫桥夜泊》中所表达的孤独寂寞相契合。歌曲与古诗词的叠加可以使学生在低沉的歌曲中营造一种悲伤的氛围,从而更好地烘托出诗词中的情感。

第二,应当明确所借用的诗词在原诗中的地位和所表达的情感。《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诗,它被运用于歌曲中便有其道理,这句诗为全诗奠定基调,将月落、乌啼、霜满天相结合。其中,月落是视觉现象,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这样诗人便将失眠后对景物的感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句诗起到了烘托全诗、倾诉愁思的作用,其在歌曲中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将歌曲与古诗词相连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把握,因为学生对歌曲的感触更深。

第三,将被借用的古诗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和其本身的作用进行对比分析。歌曲仅仅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而服务,在分析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这首诗本身的情感与其在歌曲中的情感是否相同,有什么不同之处,被借用的古诗词在歌曲中的作用与其在原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等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讨论的热情。

2.运用歌词中典型的表现手法。在音乐中不乏灵活、生动的语法现象和丰富的情景构造,像是“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你那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这些歌词中包括多种多样的语法,如倒装、夸张,等等。虽然古诗词中同样语句优美,用词恰当,情感丰富,但是因为年代的关系,导致古诗词的用词结构与现代的语法和篇章结构相距甚远,学生在理解、分析时会感觉晦涩难懂。利用流行歌曲中的这些语法特点来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语法。

同样,歌词的创作也与诗词一样有押韵和韵律,因此,教师可以将歌曲的这一特点与古诗词连接起来。例如,在讲杜甫的《春夜喜雨》时,有这样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便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修辞手法,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们放《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这首歌中的这几句“你的柔情似水,几度让我沉醉。”在这里,便将柔情比作水,与《春夜喜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词因为其时代背景和用词手法与现代相距甚远,致使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音乐的融入好比是为古诗词教学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可以从熟悉的场景、事物入手,来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丰富学习内容,拓展文化视野。

参考文献:

[1]陈小奇,陈志红.中国流行音乐与公民化——草堂对话[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8.

[2]韩雪屏等.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江苏省教委中小学教育研究室.江苏高级中学选修课本——流行文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