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范例6篇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范文1

谈到国际贸易,通常可以分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两大类型。货物贸易又称为有形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又称为无形商品贸易。其实,在传统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之中早已存在、包容着知识产权贸易,只是没有将知识产权贸易单独提出来,加以区分。

我们说到世界贸易组织(WTO),经常会说WTO有三大支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其实,也可以这样来理解,WTO有三大支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一、什么是知识产权贸易

(一)知识产权贸易

知识产权贸易,狭义地理解就是指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贸易,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权转让等内容;广义地理解还应包括知识产权产品贸易。

知识产权的外延相当广泛,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生物新品种、商号、地理标记、商品专用名称、反不正当竞争等。

知识产权许可主要有专利许可、实用新型许可、外观设计许可、商标许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许可、商业秘密许可、生物新品种许可等。

知识产权转让主要包括专利转让、实用新型转让、外观设计转让、商标转让、版权(主要是经济权利的转让,许多国家明确规定版权的精神权利不允许转让)转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转让、生物新品种转让等。

(二)知识产权产品

所谓知识产权产品,就是指那些产品价值主要是由知识产权价值构成的产品,或者说是知识产权的价值占产品价值相当比例的产品,如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影视作品、音像制品、出版物等。一般地说,知识产权产品主要是指版权产品,即产品价值主要是由版权价值构成的产品,或者说是版权的价值占产品价值相当比例的产品。

为什么我们不把专利产品、实用新型产品、外观设计产品称为知识产权产品?在初次见到知识产权产品这个概念时,人们往往会产生这一问题。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专利产品、实用新型产品、外观设计产品等产品在市场流通的商品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分布在许许多多、门类不同的行业中,将其作为知识产权产品认定难以与其他产品从产业的角度加以区分。

至于标注有商标的商品,更不能作为知识产权产品加以认定,因为绝大多数在市场流通的商品都是有商标(包括使用未注册商标)的商品,如果将所有带商标的商品都称为知识产权产品,那么知识产权产品就要把所有的商品几乎全部包括了。这样一来,界定知识产权产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因此,知识产权产品主要限定在版权产品范围是有其合理性的,这一限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认可和共识。

(三)知识产权产业

与知识产权产品相对应的是知识产权产业,同样道理,知识产权产业主要是指版权产业。在知识经济、新经济、经济全球化时代,在版权产品的生产、销售、提供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版权产业。版权产业首先是在发达国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版权产业”(Copyright Industries)或者称为“版权相关产业”(Related Industry in Copydght),一些国家称为“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ies),又称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文化创意产业”(Cultureand CreativeIndustries)或者“内容产业”(Contentindustries),尽管含义不尽相同,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

“文化工业/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这一概念的明确的文字陈述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1944年的《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此文后来收入《启蒙辩证法》一书。英国1980年代曾使用文化产业一词,把文化产业界定为与艺术紧密联系的产业,将之叫作“艺术与文化产业”。

从本质上讲,文化产业是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提供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产业。狭义的文化产业,就是指版权产业,包括出版发行业、新闻业、广播影视业、网络服务业、广告业、计算机软件业、信息及数据服务业等。广义的文化产业,除了版权产业以外,还包括艺术创作业、艺术品制作业、演出业、娱乐业、文物业、教育业、体育业、旅游业等。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产业。

美国把版权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单独的产业来看待。早在1990年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简称llPA)已利用“版权产业”的概念来计算这一特定产业对美国整体经济的贡献。

Wl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其2003年《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查指南》中,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简称ISIC)代码界定了版权产业。由WIPO界定的四种版权产业分类:核心、部分、边缘、交叉。

(1)“核心版权产业”,是指那些主要目的是为了生产或发行版权产品的产业。这些产业包括图书出版、唱片、音乐、报纸和期刊、电影、广播和电视播放以及计算机软件(包括商业性软件和娱乐软件)。

(2)“部分版权产业”,是指那些有部分产品为版权产品的产业。这些产业从纺织品到家具,再到建筑物。

(3)“边缘版权产业”,包括将版权产品发行给商家和消费者的产业。这样的例子有为发行版权产品的运输服务,以及批发商和零售商。

(4)“交叉版权产业”,是指那些生产、制造和销售其功能主要是为了促进有版权作品的创造、生产或使用的设备的产业。

IIPA“2004年报告”与以前的9个系列报告不同的是,它采用了新的统计口径:在以前关于版权产业的九个经济报告中,IIPA将版权产业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核心、部分、发行、版权关系。这是IIPA在1990年的首个报告中发展和界定的。在“2004年报告”中,IIPA仍然使用这四种分类,但为了与国际标准相一致,IIPA采用由世界知识产业组织(WIPO)界定的四种版权产业分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以上四个部分合称为“全部版权产业”。

二、知识产权贸易正在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

我们之所以说知识产权贸易正在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形式,是基于以下事实:

(一)知识产权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

以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为主要形式的无形商品贸易大大发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国际间技术贸易总额1965年为30亿美元,1975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亿美元,90年代已超过1000亿美元。1995年信息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为5950亿美元,超过了农产品贸易,30

年间增加了190多倍。除了技术贸易以外,以商标许可、商号许可、商业秘密许可、版权许可等形式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贸易,也有飞速的发展,并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发展虚拟化的主要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多。以美国为例,出口产品中知识产权的含量,1983年-1987年的四年中增加了76%,占美国全部出口产品的44%。

据统计,从1995年WTO开始运行到1999年12月31日为止,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共受理国际贸易纠纷案件185件,其中属于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19件,占10.3%,位于反补贴纠纷案件(33件,占17.8%)和反倾销纠纷案件(21件,占11.3%)之后,排名第三位;到2003年10月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共受理国际贸易纠纷案件302件,其中已经结案的国际贸易纠纷案件中,属于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13件,位于反倾销纠纷案件(51件)和保障措施纠纷案件(31件)之后,排名第三位,超过反补贴纠纷案件(12件)。

(二)知识产权贸易成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方式

在传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企业以开发、制造、销售产品作为主要经营方式,也就是以经营有形商品作为主业;传统的第三产业企业,往往以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作为主要经营方式,也就是以经营无形商品作为主业。现在,随着知识经济、知识产权贸易的发展,一些企业已经将知识产权贸易作为一种重要的经营方式。

大家知道,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1911年创立于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已经进入计算机制造业,1944年,艾肯(Howard Aiken)在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1BM)的支持下,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数字式自动计算机“Mark I”。到20世纪60年代,IBM公司营业额已经近6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公司之一,70年代占据了美国计算机市场的80%。多年来,IBM公司在计算机硬件产业一直位居龙头老大的地位。

其实,除了经营计算机等IT产品以外,IBM公司在计算机软件服务业方面也是名列世界前茅,对于这一点,许多人可能就不一定了解。

1969年6月23日,美国IBM公司率先将计算机软件单独计价出售,使计算机软件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品,并开始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1988年,IBM公司软件销售额为84.24亿美元,占世界总销售额的34.2%,居首位,紧跟其后的是DEC公司和Unisys公司:1995年,IBM公司总销售额为760亿美元,其中软件为128亿美元,占16.8%。而微软公司1995年的总销售额不过才72.7亿美元。

1995年6月,IBM公司以35亿美元(每股64美元)的巨资收购了已脐身于软件专业公司前五强的L0tus公司,成为软件业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起并购事件。2001年,IBM凭借近130亿美元的软件收入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基础架构中间件供应商,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软件厂商。目前IBM的软件业务利润率已高达81%,占集团总利润的1/3。

现在的IBM公司,除了经营计算机产品、计算机软件及服务以外,又增加了一种重要的经营内容,这就是经营知识产权。IBM公司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资超过50亿美元。在过去连续14年中,IBM一直是全球产生专利最多的企业,其获得的美国专利数远远超过HP、戴尔、微软、SUN、甲骨文、英特尔、苹果、EMC等公司专利数的总和,历史上的一些主要的划时明都是IBM技术创新的产物。

(三)经营知识产权成为一些企业的主业

据一份研究报告揭示,从1978年到1990年,欧美主要企业的“无形资产”比值从20%提升到了70%。欧美目前拥有众多的专利技术公司,他们80%-90%的收入来自于专利费的收取和技术转让。美国高通公司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美国高通公司(Qualcomm)成立于1985年,最初只是一家很小的技术公司,主要为无线通讯业提供项目研究、开发服务,也涉足一些产品制造。1989年,电信工业协会(TIA)认定了一项名为时分多址(TDMA)(Time Dj―vision MultipleAddress)的数字技术,短短三个月后,当同行业界对这项技术还普遍持质疑、观望态度时,高通公司推出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用于无线通信和数据产品的码分多址(CDMA)技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即码多分址技术)。在高通推出CDMA的时候,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即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和TDMA已经一统天下了,当时的几乎所有厂商也都认为CDMA比起GSM至少落后了两年。在一片嘲笑声中,它将全部申请成专利的CDMA技术提交到美国标准组织TIA和世界标准组织ITU,申请被确立为世界移动通信标准。

随后的5年时间里,高通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商业合作伙伴劳拉太空公司以及旧金山太平洋电话公司。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993年韩国政府宣布建立以CDMA为标准的全国移动通信网络,最终CDMA成为了和欧洲GSM并列的两大2G标准之一。如今,高通已拥有6,100多项CDMA及相关技术的美国专利和专利申请,并且已经向全球逾130家电信设备制造商发放了CDMA专利许可。

除了特定手机芯片,美国高通公司基本不生产任何设备和产品,它回收专利部署成本的主要途径就是销售技术许可。白1996年为无线通信客户提供第一个商用CDMA解决方案以来,高通公司已经销售了超过20亿个芯片。2003年,高通销售的芯片数量达到10亿,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销售的芯片数量就达到了20亿。目前,在已经商用的CDMA2000 1x(CDMAIS-95系列升级版,中国联通由CDMA2G向CDMA2000升级的过渡标准)EV―DO的芯片市场上,高通的市场份额高达90%以上。

在《财富》杂志2006年“100家全美最佳就业企业”排名中,高通,思科,微软和Intel公司的排名分别为第23名,25名,42名以及97名。其中,高通公司已是连续第八年上榜,并以其良好的福利、较低的员工流动率和多元化文化在中型公司排行榜中名列第10。

三、知识产权产业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子出版、数字化、网络传输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以版权产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快速提升,正在成为各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甚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美国的版权产业

1990年11月,IIPA委托有关机构首次发表《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报告:1992年9月,发表《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1977-1990年》;此后平均每一两年均发表美国版权产业系列报告。

报告显示,1997年,全部版权产业为美国经济创造了5293亿美元产值,占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53%,比1996年增长了7.2%。1999年,全部版权产业为美国经济创造了6167亿美元产值,占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33%,比1998年增长了9.9%。2001年,全部版权产业为美国经济创造了7912亿美元产值,占整个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75%。1977年到2001年,全部版权业的净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39%,是同期美国经济总增长率(3.2%)的2.0倍。

从出口看,1991年核心版权业的出口额是361.9亿美元;1996年核心版权业的出口额是601.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13.3%,居美国各行业的第一位,超过了汽车及配件(598亿美元)、农产品、航天业、计算机业(376.3亿美元)等等;1997年为668.5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1.1%仍居各业之首;1998年为692.1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了3.5%,仍居各业之首,1999年为796.5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了15.1%,仍居各业之首,2001年为889.7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9.4%,仍居各业之首。在核心版权业中,计算机软件业发展最快,出口额从1991年的196.5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607.4亿美元,增长率为309.1%;电影业的出口额从1991年的70.2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46.9亿美元,增长率为209.2%。风靡全球的电影《哈里・波特》第一集的制造投入超过3170万美元,到2004年为止总共收入是12.49亿美元,其中最大的一块来自其DVD的全球利润(436亿美元)。这样看来,美国版权业特别是核心版权业成为了美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就业人数最多、出口最多的产业,在美国占了很重要的比重。

据《美国经济中的版权产业2004年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的增加值达到6262美元,占GDP的5.98%,总体版权产业增加值为12540美元,约占到美国GDP的11.97%。2002年核心版权产业就业有548.4万人,占美国就业总人数的4.02%。同年,全部版权产业雇佣了1147.6万人,占美国就业总人数的8.41%。尽管当年遭遇到盗版和全球整体经济衰退等状况,美国核心版权产业中四个部分的海外销售和出口仍然增长了1.1%,达到了892.6亿美元。2005年,美国核心版权产业产值8190.6亿美元(占GDP6.56%)。

(二)英国的“创意产业”

1994年,澳大利亚以“创意的国度”(CreativeNation)为核心目标,了澳大利亚第一份文化政策报告。

1994年,受到澳大利亚文化政策报告的启示,英国成立以首相布莱尔为组长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研究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问题。1997年,英国提出“创意产业”(又译“创意经济”、“创造性产业”、“创意工业”)一词,在文化、媒体和体育部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落实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力图把“文化产业部门”扩大到包括相关的制造业(如电子)。1998年“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出台“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根据就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高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或创新性强这样3个条件,选定13个产业作为创意产业: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广播电视、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文化展演、工艺制作、设计、建筑设计、休闲娱乐、生活创意等: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5项基本措施:1、加强组织管理,2、加强人才培养,3、加强资金支持,4、扶持文化产品的开发、制造、经销、出口,5、逐步建立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系统。英国的研究模式随后被许多国家纷纷仿效,其中包括新西兰及新加坡。

根据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发表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在英国,2000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已超过500亿英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创意产业就已经成为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年增长率是其他产业的3倍,达到9%;提供岗位115万个,占总就业人数的4.1%。2001年,英国的创意产业产值约为1125亿英磅,占GDP的5%,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2001年,创意产业占总增加值(GVA)的8.2%。2002年,英国的创意产业增加值达809亿英镑,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创意产业行业内约有122000家公司在“部际商业注册机构”注册。到2002年6月,创意产业雇佣总人数为190万,其后继续增长,成为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以增加值计算,软件自2002年取代服装成为最大的创意产业。2003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指出,用就业和产出衡量,伦敦的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金融业。一年中前来伦敦的境内外游客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花费超过了60亿英镑。

(三)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明确指出,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为12%。

从国际上创意创业的发展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发达国家版权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大体是2%到3%。例如,奥地利是2.06%,荷兰是2.77%,芬兰是2.92%,澳大利亚是3.09%。到九十年代初,这些国家版权产业占GNP上升到3%-6%,根据1993年的统计,澳大利亚为31%,德国为2.9%,荷兰为4 5%,新西兰为3.2%,瑞典为6.6%。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1996年版权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6%。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估计,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版权产业所占份额大约在3%~6%左右。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调查,版权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美国占12%,新加坡占5.7%,加拿大占5.38%,匈牙利占6.67%。

日本2000年的电影与音乐创收均列世界第二位,电子游戏软件则位居世界第一。2002年,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达84万亿日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5%。2004年,日本动漫产业的年营业额达到230万亿日元,已经成为了日本第三大产业,广义动漫产业已经占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十几个百分点。

据2003年公布的一份由新加坡信息通讯艺术部创意产业战略启动、由有关经济学家和咨询人员完成的研究报告《新加坡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2000年新加坡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9%,约为29.8亿新币。如果算上分销产业,那么新加坡创意产业的总产值约为50亿新币,约占GDP的3.2%。

新加坡创意产业从业人数约为4 7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的2.2%,另外分销方面有3.2万从业人员,也就是说创意产业总从业人数达到7.9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3.8%:1986年至2000年间,新加坡创意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7.2%,高于同期GDP的10.5%的增长率;2000年,新加坡创意产业总出口额达36.7亿新币。

据《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蓝皮书》总报告,从总量上看,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200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7.44亿人)的117%。如果按照GDP增长持平计算,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将接近3900亿。

2003年中国GDP为11-7万亿元,同年,我国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等出版产业的产值1545.74亿元、软件产业为1600亿元,这两个与版权相关产业之和约占我国GDP的2.7%,如再加上文化娱乐、广播影视、工艺美术、建筑、信息网络等其他相关版权产业,估计我国整体版权产业应占当年GDP的5%左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知识产权范文2

近些年来,知识产权正在成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在中国争夺市场、谋求更大利润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专有权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外商频繁发动的知识产权诉讼中也存在着知识产权滥用的情况,其目的在于给竞争对手制造困难,甚至将对手排挤出市场。不能笼统地说中日摩托车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都是知识产权滥用的表现,但是从所揭示出的一些事实来看,确实也不能排除这种嫌疑。

知识产权滥用,是相对于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而言的,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知识产权滥用存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都以限制或阻碍正常的市场竞争为其目的和后果。例如,微软、思科以及DVD专利权人联盟6C、3C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都有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嫌疑。其中,微软公司利用其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在中国市场上的搭售、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以及过高定价等典型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对中国消费者的利益和中国软件业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思科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利用“私有协议”拒绝许可限制竞争行为早已存在并为业内所知晓。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使不是不限制竞争,只是这种限制作为鼓励创新的必要代价而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一旦超出了正当的界限构成滥用时,一旦对公平竞争造成扭曲或破坏时,就应受到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法律规制。

如果当事人滥发警告函或滥用诉讼权利,在商誉和经济上都可能给竞争对方造成很大损失,对正常的市场竞争也会造成扭曲和妨碍,因此滥发警告函和滥用诉讼权无正当理由指控他人侵犯其知识产权也可构成对知识产权的滥用。现在很多国家的知识产权诉讼中都有针对滥用诉讼权利的程序制度。

对知识产权滥用行为需要采取多种法律手段综合予以规范。对国家来说,应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解决包括滥用知识产权在内的非法限制竞争问题,并将其作为我国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要利用有关知识产权法和诉讼法的原则规定规制滥发警告函或滥用诉讼权的行为,在个案中对双方当事人利益进行平衡和对案件进行公正裁决。从长远来说,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关程序法律制度,明确规定滥诉反赔;在采取诉前临时措施时应严格审查、慎重决定;完善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的规定等。对企业来说,一方面要尽量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依法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要敢于、善于利用现有的法律机制,对[文秘站:]抗他人滥用知识产权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例如在有关知识产权诉讼中提出原告知识产权滥用的抗辩甚至提起反诉,主动提起确认不侵权诉讼等。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范文3

还有一个“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故事:一个马戏团的丑角儿,演翻跟头特别好,从来没有失误,而其他的丑角儿却总是难免出现翻跟头时帽子掉了的尴尬情景。有个徒弟很想学师傅这招翻跟头不掉帽子的绝活儿,但师傅守口如瓶,就转而向师娘大献殷勤,经常买点心孝敬。时间一长,师娘经不起诱惑,就告诉了徒弟,说你师傅之所以能翻跟头从不掉帽子,是因为他翻跟头时必咬紧牙关――人一旦咬紧牙关,头是会变大的,这样帽子就不会掉了。师傅晚上回家听到妻子传授徒弟窍门的话后,马上说,你的点心吃到头了,今后不会再有了。后来果不其然,师傅的绝活学到手了,徒弟的点心再也不送了。

这两则小笑话拿今天的法律眼光来看,都涉及到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不论你的生意规模大小,即便没有申请注册商标,没有专利,没有植物新品种等其他任何知识产权,但是你总不至于连自己企业最起码的一点商业秘密都没有吧?否则很难想象你的生存之道在哪里。上面的两个小笑话,用现在的商业秘密法律构成要件来分析,前面一个当然是有名无实的骗子,后面一个则是可以构成商业秘密的,因为师父采取了保密措施,而这种“咬紧牙关”的诀窍无疑是具有实用性和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

然而,倘若教会卖祖传秘方的人学习今天的许多商业秘密司法实践的案例,也许他还不一定就必然是个骗子呢。假设请一个专业律师,会同技术人员进行一些改进,把“挠挠”改成“一种对瘙痒的按摩治疗方法”,再加上一点草药、工具,数据之类的,形成一些公开渠道无法获得的“技术要点”,也就是行话所谓的“秘密点”,再加上七八层的包装纸(相当于今天的“保密措施”),那可能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其实,稍微理性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科技发明和专利数量是不成比例的。与前两个世纪相比,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所涌现的堪称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能有多少?但是,当今的专利数量却是空前的。没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那结果就只能是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在各种技术领域进行精耕细作,略有进步便可申请专利,抢占先机。发明专利尚且如此,没有什么门槛的商业秘密更加不用说了。一些执法严格的法院会审查商业秘密的“秘密点”和法定构成要件,这样对案件的处理述比较有说服力:但也有些法院根本没有对原告主张的商业秘密进行分析,或者原告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提交,或者根本就交不出商业秘密的“秘密点”,这样的案件处理,有时就很难让人信服。

有时候商业秘密本身很可能就是一个吸引人的卖点,而内在的内容和价值倒在其次。比如众所周知的可口可乐的配方是该公司的顶级商业机密。但坦率地说,笔者一直怀疑这样的配方是否真的存在?因为可口可乐的成功不可能没有觊觎的目光,产品又卖得全世界到处都是,口味没有多大差别,假设真有这么一个配方,就算他保密工作做得再好,这种饮料的技术难道比原子弹还复杂,就算是原子弹,如果能买得到,100多年下来也早就该被人运用反向工程或者什么技术破解了。再者从可口可乐历史上曾经推出健怡可乐失败的事情来看这种所谓的配方商业秘密极有可能就是一个美妙的商业童话。也许在可口可乐的创始阶段它曾经存在过,也对当时其市场拓展有所贡献,但在今天,这种独门秘笈的神话更多是一种神秘营销的武器与可口可乐的产品生产已经关系不大。其他竞争对手可以调制出在“盲饮”时无法与可口可乐相区别的产品,但这仍然不代表竞争对手可以获得可口可乐那样的商业成功。

读者不要以为笔者这是假说说事儿现实中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只不过笔者自己是法律工作者,总不好点名去招惹官司。这种由于欠缺知识产权法律知识闹笑话甚至引起官司的事情在中国已经不胜枚举。2008年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番茄花园版视窗XP软件的经营者,成都某公司的老板张某,当看到网上消息说苏州番茄花园的制作者累累”(网名)被拘留之后心想,自己的公司为网友提供了一个免费下载平台,虽然下载本身并未收取费用,但是否会牵涉其中呢?他吃不准,于是就关掉公司,消失了。但是毕竟心里不踏实,后来还是自己跑到公安局咨询,也有媒体的说法是由律师陪同去咨询的。但不管怎样,反正警察拿他的身份证上网一看,正是苏州公安网上追逃的,于是立即将其拘留。有问题为什么不去问精通知识产权的专业律师?难道仅仅是为了省一点律师费?这倒还在其次。问题是如果真的是去“咨询”,而不是去自首,那就是自投罗网,按照法律规定算不算“自首”,能不能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那可是有很大的疑问的。果真如此的话,那这个笑话就闹大了。

再比如,一般认为打官司当原告是比较安全的,大不了输掉也就是赔点诉讼费,但在知识产权领域却未必。两三年前神州奥美盛大,索赔一个多亿,结果案子打输了不说,还被盛大反诉侵犯名誉权,而且盛大反诉还胜诉了。发侵权警告信没有风险吧?也不一定。因为发侵权警告信甚至别人涉嫌侵权的言论都可能会引起被警告者,要求确认不侵权。目前还在进展中的上海华明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诉贵州长征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请求确认不侵犯商业秘密的纠纷就是显例。在别的方面审查不慎,也有可能引讼。去年年底,据报载四川某高科技产业发展集团下属公司的一名前员工该公司职工名誉侵权,不料引发被告所属公司这个原告侵犯商业秘密,原因就是名誉权官司的原告向法院提交的公证书清楚地显示,公证的内容是侵犯商业秘密官司的原告公司的内部通信内容,虽然你侵犯名誉权是正当的,但是你的证据是怎么来的?别人公司的内部文件怎么会在你手里还拿去公证了?如此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情,在我国的确并不少见。

某年,在一个部级的知识产权论坛上,一些企业甚至行业协会的代表都忙于兴冲冲地介绍自己如何在政府的资助下维权的成功经验,可是他们却忘记了台下坐着不少美国等各国大使馆的官员和知识产权律师,世界贸易组织对政府对企业的补贴是有限制的,如果人家拿着你的会议资料到WTO去告你政府补贴问题,或者在反补贴调查中拿出来作为证据,你怎么办?或者至少这也是人家调查你政府补贴的情报线索吧?

还是上边提到的那个名誉权案,连公证处这样的法律机构都忽视了涉及商业秘密情况下审查证据来源的合法性,则知识产权法律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为止,就笔者所见及与一些同行交流,知识产权案件由不懂行的非专业人士的,并不在少数,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法庭上常常是“鸡同鸭讲”的局面。笔者曾经旁听过上海某法院的一次公开庭审,案件也不复杂,是一个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原告的是上海的一位知识产权律师,而被告某省电信公司的一位律师大概是对知识产权接触甚少,对于原告的侵权指控的答辩竟是牛头不对马嘴,几个外行的问题问下来,把原告律师都问火了。

知识产权范文4

反观中国专利发展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公元857-841年的西周厉王时代就有"谋欲专利之事",《国语》有"匹夫专利,尤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的记载(注69)。1859年太平天国时期的领导者提出了专利制度的建议,甚至提出发明专利与小发明之分,保护期不同,"器小者赏五年,大者赏十年,益民多者年数加多"(注70)。但我国专利保护落实于专利法规之涵义却仅是百年左右的历史而已,加上民国以来国间动荡分裂,使两岸中国人的专利制度相较于美、法、西班牙先后颁布专利法等,起跑较晚且实施中断,这或许就是"四大发明"起源于中国但却未在中国继续发展的主因(注71)。我国第一部专利法的雏形应为清"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后被废除,"惟专利制度仍在各省扎根"(注72)。民国第一部专利法的雏形为1911年12月12日由工商部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该章程已揭示了"先申请原则"、"权利转让"、"法律责任"等重要理念。1932年颁布的《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以及其实施细则、《奖励工业技术审查委员会规则》等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也为现行国民党政府专利法框架的基础(注73)。1944年5月4日国民党政府经"立法院"第四届第206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称为"专利法"的法律(注74)。以后虽经多次修改,但都改动不大,唯台湾当局于1994年为配合其产业发展及重返世界贸易组织作了大幅度的修改(注75)。

在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就使用了"白兔儿商标",上标上除有白兔图形外,还标明"济南刘家功夫针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与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但谈到商标制度则也晚于西方国家,至晚清时,注册商标的保护始至对外国商标的保护,清政府的第一部商标法是英人於1904年起草的(注76)。而在此时我国台湾却被日本占领,实施了50年的日本商标法(注77)。1923年北京政府颁布了44条的商标法,同年又颁布37条的实施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付诸实施的商标法(注78)。1925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商标法几经修改,除1930年重新颁布商标法外,并无大的改进,直至蒋介石集团迁往台湾。以后为因应台湾岛内工商业的发展,近年来又为"入世",在有关商标专用权、注册、争议、侵权刑事责任与罚则等方面多有改动(注79)。

我国古代存在对作者、编者和出版者进行保护的萌芽(注80)。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虽然清政府第二年即宣告倒台,但该部法律的主要内容则影响了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著作权法》,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著作权法》及其以后的几次对该法的修改。1964年台湾当局对著作权法作了较大的修改,修正公布9个条文、增订5个条文。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为应对数字信息化的挑战,集中人才进行研究,先后对著作权法进行多次修改,从1990年至1993年就修订4次之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此种体制又排斥私权和知识产权,尽管建国后先后颁布过《保障发明与专利权暂行条例》等五个发明奖励条例,但发明的所有权还在国家,全国各个单位都可以无偿利用。许多人不了解知识产权的意义和作用,更有人认为知识产权制度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格格不入(注81)。这类矛盾到了70年代已变得十分尖锐(注82)。直到7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真正融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潮流,随着80年代的我国几部知识产权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知识产权事业以未有先例的速度全面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在立法、司法、实施和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在与国际知识产权界的合作交流方面,在知识产权教学与培训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业绩,为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台湾近20年科技、经济发展较快,知识产权制度也一再修订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他们在知识产权理论上的进展决不能忽视(注83),应当成为研究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一支,值得重视和借鉴。面对两岸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在知识产权领域中,如何加强交流、协调和协作,达到互动、互益的效果,有很多的事情可做。

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和途径

关于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含义,论者不多,且偏重于执法方面,一般概括为"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双轨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或称知识产权保护仅仅栓释为执法、查处或审判等是不全面的,甚至此种概念上的定位会给实践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在国际、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经济制裁的压力下,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才力,动用多种机关进行打假冒、盗版的行动,我们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但在相当多的地区和领域侵权活动有增无减,甚至越演越烈。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观念上不能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一个立体、全面、宏观、深入的理解,对全社会特别是对产业界以至对知识产权执法机关,以全面、立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培养、引导上十分薄弱:"公众"意识不强,视侵权为"合法";某些企业不重视自己的知识产权,还受利益驱动乐于侵害他人权利;在执法机构上出现部门分立、各成体系、地方保护、存有摩擦的严重现象。在此种环境下,知识产权焉能获得全面、完满的保护?因而,从知识产权的特点出发,建立正确、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概念,是十分必要的。

知识产权,国家通过立法使其地位得到确认,并且通过知识产权法律的施行而使其取得现实的法律保障。知识产权对法律和法律的施行依赖程度较其他有形财产的民事权利要高得多。然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决不仅仅是行政执法和打"官司",而是一项系统工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含含义起码包含五个方面:

首先是立法保护,即指国家通过立法赋予民事主体对其知识财产和相关的精神利益享有知识产权,并予以法律拘束力的一种保护。没有知识产权立法,就没有知识财产的法权形态,就没有其创造者和其他权利人的法律地位。其他财物(产)还可以通过储藏、占有等手段进行保护,但知识财产的特性决定如果其脱离、失去国家法律的保障,其创造者或其他所有人就会一无所有、丧失一切。即使他保有了知识财产的物质载体,但其知识财产并未

因此获得保护。假冒、盗版、未经许可使用等将会成为不受法律追究的行为,权利人的知识财产被彻底剥夺。有学者将知识产权称为"诉讼上的权利",意指知识产权通常要通过诉讼等执法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和保护。而实现诉讼上的权利,前提就要有立法对其进行保护。一个科学、先进、完备的知识产权立法,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基础,是知识产权执法的前提和准绳。因此,建立和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立法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行政保护,即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当事人某些比较严重违反知识产权法律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以及对某些知识产权向权利人予以授权等的行政行为。对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具有特色的"双轨制"的体现。从发达国家来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通过司法途径保护。他们的行政执法职能主要指海关的边境措施,以及贸易委员会对他国和地区的盗版、假冒严重的,在双边贸易中的经济制裁等。一般没有类似我国各个行政机关对侵权行为的罚款等行政处罚的情况。不论今后我国行政执法的趋向如何,对我国当前严重的盗版、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利用行政处罚手段,对知识产权给予保护仍不失有效措施之一。从几年的情况看,在某些知识产权领域如商标,行政执法占据重要的地位(注84)。

再次,是司法保护,即本论文的中心议题,指通过司法途径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下文将对其论述,在此不赘述(注85)。

第四,是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保护。集体管理组织是知识产权创造者或其他权利人自身权利予以保护的社会组织。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形成的历史中,较弱小的知识产权人为维护自身利益与势力往往强大的使用者如出版商、广播电视公司等相抗衡,为保护权利起到很大作用。各国法律一般赋予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应有的法律地位,我国的音乐著作权协会就是类似的组织。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发函(注86) 承认其与成员间的信托法律关系,该组织可以其名义作为原告为其成员进行诉讼。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协助政府作很多的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事情,可以自行处理涉及维护他们自身权益的事务以及发挥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性作用,如完成收转作品等权利使用费、授权许可和转让、进行侵权交涉等许多事务。

第五,是知识产权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自我救济。知识产权人与其他利害关系人对知识产权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侵权、盗版往往有切肤之痛。他们本身的知识产权及其法律意识有无或高低,对知识产权保护意义重大。发达国家的公司、企业等都十分重视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设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法律事务的部门,并制定了一系列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在开展业务中避免对他人侵权等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以完善地保护自己的权利。我国的企业相对来说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不懂得利用多种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自己的知识财产,对屡屡发生权益被侵犯、域名被强注、误将公知技术当"专有技术"受让当"冤大头"等,有的将发明专利的专利号等仅起到包装装潢作用等。知识产权人的自我救济范围很广,在主张权利阶段,就包括向侵权人提出警告、交涉,各类请求权的行使等等。

上述五个方面的保护互相渗透、互相配合,形成社会综合治理的立体防线,才能有效的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才能及时制止、制裁侵权行为,才能为人类智慧之火,添加知识产权保护之油,才能保障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得以实现。此外,最为基础、最为重要、最为迫切、难度也最大的,是树立和提高全社会、全民族的知识产权意识,有了此种意识才能实现知识产权的全面保护,实现社会的真正文明。

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中心和关键的一环,是最重要的知识产权法律实施活动。我国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我国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是在人民法院深入进行司法改革,强调严肃、公正和公平执法,为我国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司法保障的背景下开展的。也是在我国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按照世界贸易组织Trips协议规定不断提高执法水平的情况下开展的。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是指对知识产权通过司法途径进行保护,即由享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或国家公诉人向法院对侵权人提起刑事、民事诉讼,以追究侵权人的刑事、民事法律责任,以及通过不服知识产权行政机关处罚的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进行对行政执法的司法审查,以支持正确的行政处罚或纠正错误的处罚,使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得到切实的保护。

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范围包括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版权)、邻接权以及防止不正当竞争权等涉及人类智力成果的一切无形财产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的保护。我国法律规定的保护范围和水平基本与知识产权国际条约规定的范围和水平相同,并且将会受到《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国际公约的积极影响。此外,人民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庭还将有关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等各类技术合同纠纷案件作为自己的收案范围。

对知识产权丰富复杂的各类权利的司法保护,对知识产权形形色色各类纠纷的处理,主要通过人民法院的三大诉讼途径来实现的。也正是这三大诉讼途径演义着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源远流长但年轻的历史,她作为重要的一翼,使共和国焕发出创新的勃勃动力和生机。本论文仅涉及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民商事审判部分,也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中最为活跃的部分。

注释:

注1 此文为蒋志培同志民商法学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注2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副庭长、国家法官学院兼职教授。

注3 参见GELLER主编《国际版权的法律和实践》MATTHEW BENDER出版社,旧金山1996年版,瑞士篇(英文)。转引自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第3页。

注4 吴汉东著《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法学研究》第19卷第4期第84页。

注5 参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第3页,《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

注6 同上。

注7 参见王谢春编著《知识产权侵害赔偿》第4-5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注8 参见吴汉东《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法学研究》第19卷第4期第85页。

注9 转引自李国光等主编《知识产权诉讼》第4页,《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注10 参见郑成思《20世纪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回顾》,《知识产权》1999年第5期第4页。

注11 参见郑成思《20世纪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回顾》,《知识产权》1999年第5期。

注12 王谢春编著《知识产权侵害赔偿》第4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注13 郑成思著《再论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1997年1期第13页。

注14 见《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第229页-230页。

注15 见《关贸总协定中知识产权协议》第一部分第1条,郑成思翻译。

注16 郑成思著《再论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1997年第1期第15页。

注17 张平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

注18 见王谢春编著《知识产权侵害赔偿》第5页,此种定义虽引起有些学者的批评,但其定义有一定理由,故摘引于此。

注19 见吴汉东著《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法学研究》第19卷第4期第84页。

注20 同上第85页。

注21 见《现代汉语词典》第498页。

注22 见《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第287页。

注23 见《新现代汉语词典》第364页。

注24 同注20第375页。

注25 HARRAP'S DICTIONARY OF LAW& SOCIETY,FIRST PUBLISHED IN GREAT BRITAIN 1989,CLARK ROBINSON

LIMITED,1989。

注26 UNDERSTAN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PAGE 1-3,BY DONALD S·CHISUM MICHAEL A·JACOBS,1998 REPRINT。

注27 同上。

注28 同上PAGE 1-2。

注29 参看纹谷畅男著《无体财产权法概论》,1994年日本东京第5版,转引自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第3页。

注30 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财产权与物权》,《知识产权》1997年第5期第18页。

注31 见赵晋枚等合著《智慧财产权入门》第13页,1998年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注32 同上第14页。

注33 同注28第19页。

注34 参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纵横谈》,《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注35 参见吴汉冬《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第79-80页。

注36 同上第80页。

注37 同注32,第四页。

注38 参见刘春茂主编《中国民法学·知识产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注39 参见吴汉冬等编著《知识产权法概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钱明星著 《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页。

注40 见郑成思著《再论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1997年第1期第16页。

注41 同上第16页。

注42 见吴汉东著《无形财产权的若干理论问题》,《法学研究》1997年第4期第82-83页。

注43 同上。

注44 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1-24页。

注45 见张平著《知识产权法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5-7页。

注46 见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5-7页。

注47 也有学者认为区分知识产权的特征与其保护客体的特征无重要意义,因而言及知识产权特征也可以将其客体的特征算入。参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1页。

注48 见黎国智主编《法学通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150页。

注49 著作权的取得为自动取得,不以登记作为先决条件,这有别于商标、专利权的取得。但这同样被法律所确认。在这种意义上,著作权、技术秘密权等同样具有法定性。

注50 见笔者撰稿《知识产权法》部分,黎国智主编《法学通论》1998年9月第1版第150-151页。

注51 在不正当竞争"权"中,有些属于法人的名誉权问题,如诋毁、诽谤、贬损法人名誉、商誉等行为侵犯了民事主体的不正当竞争权。其法律关系受到反不正当法的调整。

注52 参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0页。

注53 参见注40第83页。

注54 知识产权制度无论中外均产生于封建社会,最早的知识产权法律也是依据由"地域"观念极强的封建君主的命令在其权利所及的地域发生效力。而此种在君主一定领域内的效力,就成为"古老"的地域性。

注55 知识产权制度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成为国家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一种民事权利。但知识产权仍旧依赖于国家法律关于知识产权的制度,而主权原则又是国家法律最基础的制度,不论国家大小,在其主权上一律平等,各国均对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给予尊重,以求别国对自己的尊重。因此,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等传统知识产权仍旧均只能以一定国家法律产生,又只能在其依法产生的地域内生效。参见郑成思著《再论知识产权的概念》,《知识产权》1997年第1期第19页。

注56 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第231页,1997年7月法律出版社第1版。

注57 同上第168页。

注58 该法于1709年被议会通过。

注59 郑成思著《版权法》(修订本)第1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版。

注60 同上。

注61 同上第13-14页。

注62 张平著《知识产权法详论》第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版。

注63 参见陈有西著《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概论》第27页,人民法院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注64 同上第29-30页。

注65 同上。

注66 同上第31页。

注67 见《回顾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任建新著,《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第18页。

注68 见《近百年来专利商标法之变迁》第4页,台一国际专利商标事务所著。

注69 同上。

注70 参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第231页。

注71 同上。

注72 参见《近百年来专利法之变迁》第7页。

注73 参见同上第18页。

注74 参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第232页。

注75 参见同上第29-30页。

注76 同上第169页。

注77 参见《近百年来专利商标法之变迁》第143页。

注78 参见同上第146页。

注79 参见同上第157-191。

注80 详见郑成思著《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第310-312页。

注81 任建新著,《回顾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第18页。

注82 同上第19页。

注83 有学者认为台湾游离于国际知识产权界多年,他们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理论研究没有大的进展,加上台湾面积较小,其知识产权制度影响也小,并不重视对近年来台湾知识产权界的研究成果。其实,我国台湾地区的经济、科技的发展在亚洲乃至国际上都有其地位,特别是其电子信息业的发展早为世界所瞩目,市场经济机制也逐渐趋于成熟。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台湾知识产权界的同行中归国留学者很多,国际性很强,人才济济、理论功底雄厚、作风也扎实,有许多好的著作不断涌现。这些应当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注84 有的专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正是行政机关的以罚代刑、以罚代赔加剧了商标假冒等各类商标侵权行为的泛滥。

知识产权范文5

甚么是甚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1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获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于其成果依法享有的1种权力。 这类权力被称为人身权力以及财产权力,也称之为精神权力以及经济权力。所谓人身权力,是指权力同获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离,是人身瓜葛在法律上的反应。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权力,或者对于其作品的发表权、修改权等等,即为精神权力;所谓财产权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承认之后,权力人可应用这些智力成果获得报酬或者者患上到奖励的权力,这类权力也称之为经济权力。 知识产权的对于象是人的心智,人的智力的创造,属于“智力成果权”,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1切智力流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所享有的权力。 依据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哥尔摩签订的《树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第8款的规定,知识产权包含下列1些权力:对于文学、艺术以及科学作品享有的权力;对于演出、录音、录相以及播送享有的权力;对于人类1切流动领域的发明享有的权力;对于科学发现享有的权力;对于工业品外观设计享有的权力;对于商标、服务标记、商业名称以及标志享有的权力;对于禁止不正当竞争享有的权力;和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者艺术领域里1切智力流动所创造的成果享有的权力。 传统的知识产权是专利权、商标权以及版权的总以及,因为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创造出高新技术的智力成果又给知识产权带来了1系列新的维护客体,因而使传统的知识产权内容也在不断扩大。?知识产权是1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获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于其成果依法享有的1种权力。

这类权力被称为人身权力以及财产权力,也称之为精神权力以及经济权力。所谓人身权力,是指权力同获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离,是人身瓜葛在法律上的反应。例如,作者在其作品上署名的权力,或者对于其作品的发表权、修改权等等,即为精神权力;所谓财产权是指智力成果被法律承认之后,权力人可应用这些智力成果获得报酬或者者患上到奖励的权力,这类权力也称之为经济权力。 知识产权的对于象是人的心智,人的智力的创造,属于“智力成果权”,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1切智力流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所享有的权力。 依据1967年7月14日在斯德哥尔摩签订的《树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第8款的规定,知识产权包含下列1些权力:对于文学、艺术以及科学作品享有的权力;对于演出、录音、录相以及播送享有的权力;对于人类1切流动领域的发明享有的权力;对于科学发现享有的权力;对于工业品外观设计享有的权力;对于商标、服务标记、商业名称以及标志享有的权力;对于禁止不正当竞争享有的权力;和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者艺术领域里1切智力流动所创造的成果享有的权力。 传统的知识产权是专利权、商标权以及版权的总以及,因为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断创造出高新技术的智力成果又给知识产权带来了1系列新的维护客体,因而使传统的知识产权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知识产权范文6

【关键词】网络知识产权影响对策

据统计,我国使用网络的人以每年10倍的速度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和纽带。国外网络用户的发展速度,也同样是惊人的。同时中国的网络服务商也由1995年的四五家迅速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家,而准备注册的则达三四百家之多。网络的高速发展在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契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给中国的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20世纪末国外就对“网络法律保护”开始了研究,并出现了一批法学专著,随后各个国家都开始对网络方面立法的制定和完善。而我国在这方面很明显是比较落后的。

一、网络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影响

(一)对传统知识产权观念的冲击

知识产权是基于人们对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它是一种私权,本质上是特定主体依法专有的无形财产权,其客体是人类在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从事发明创造,并公开发明创造的成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知识传播与科技进步。

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带有地域性范围保护的、有权利人独占的、具有时间限制的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即:著作权、商标权和专利权的保护环境是相对比较封闭和严格的,但是由于网络也有自己的特性——开放性和无国界性,“开放”为“公知”提供了前提,也为“公用”提供了方便;“无国界”又使得地域性的知识产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高效性等特征使得其中的法律事实与现实环境相比更加让人难以琢磨。特别表现在计算机软件、网络版权、域名、商标权等方面的侵权处理和司法救济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的新兴纠纷,如多媒体、数据库、数字音乐等信息资源的版权纠纷。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在“2007国际版权论坛”会上公开表示:“在近期由国家版权局等8部委等参与的网络文化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我们共查处网络侵权案件608件,关闭非法网站280余家,没收服务器110台,有效遏止了网络侵权盗版活动蔓延的速度。”

(二)对管辖的挑战

网络空间是一个物理空间以电子为媒介的衍生和延伸,但又不同于物理空间,它是虚拟性和客观性并存的电子空间,它本身是不可感知的,但是网络空间又是客观存在的,是由服务器、计算机终端和缆线、程序等支持着的信息传输、交汇、衍生的空间。它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全球一体化的自由状态。正是由于网络的这个特点才决定了网络空间中无法直接找到物理空间中的住所、有形财产,甚至连确定登陆者的身份和登陆发生的确切地点都不可能,网络活动本身几乎体现不出任何与活动者有稳定联系的传统因素,因此要依据传统规则来确定网络管辖权非常困难。虽然各国对网络方面都进行了立法,但是目前也没有一个法律可以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网络的侵权纠纷。

从国际上来看,一国的知识产权只能在该国法域内受到法律保护,除非该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和与它签订的双边协定另有规定外,任何国家都不自动保护他国的知识产权。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很容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这就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和水平各不相同,这就会使得网络上的侵权行为难以认定,执法主体难以明确。因此,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各国统一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标准。

(三)对证据的取得增加了难度

证据在诉讼纠纷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在我国,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类案件中证据的提交、质证、认证工作更显得的尤为突出。网络资源相对于传统的文字资源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是数字化、网络化,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二是信息量大、种类繁多,每天的IE浏览量堪称天文数字。三是信息更新周期短,网络信息节省了印刷、运输等环节,数据可以及时上传。四是资源庞大,开放性强,信息资源不受地域限制,任何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上传和下载信息。五是组织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机构。这些特征无疑对知识产权的取证造成一顶的难度。

知识产权案件中的证据,本身就具有不同于其他案件的特点,比如说一般情况下,无形的权利客体需以有形的载体体现出来,使法官能够了解该权利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像侵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案件中当事人须提交专利授权文本、商标注册证、原创作品文本等。如果此侵权行为又有了网络的介入,那对证据的取得和保留有了更高的难度。同时在证据的使用上,应注意对一些新类型的特殊证据的认定问题,比如电子邮件是否可以作为证据提交法院。

(四)对具体知识产权的保护的漏洞

首先,在著作权方面,网络可以将任何作品通过数字转换成二进制数码进行存储和传播,一件作品可以在几秒中的时间内就传遍全球,我们可能对著作权的主体、侵权的主体和保护的起算时间等都无法认定,这样对著作权的保护就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其次,网络对商标的影响更是尤其的明显。传统的商标是一个商业性的标志,而且是平面的、固定的标志,而商标法是保护“文字、图案或其组合”不保护动态过程,但是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的商标发生了许多变异,如多维的形象、变动的形象等等。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去保护的话,恐怕权利者的利益要受到很大的损坏。最后,在专利方面,网络的出现更是使其面临了更多的问题。随着电子申请的启动,是否还要保留传统的书面申请,以及当书面申请与电子申请发生冲突时应当如何处理,则是要充分考虑和做出正确处理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我国的知识产权本身起步就比较晚,我们只有了二十余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进程,我们虽然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承认我们这方面的根基不够牢固,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面临了新的挑战,尤其是我们要进军国际市场,与世界接轨,就更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机制,这样我们就不得不结合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也正是由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网络道德与社会道德的矛盾冲突,使得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大量发生。所以,对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必须的。

(一)改变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则

首先,传统的知识产权观念认为,免费使用他人的智力成果只是包括供个人学习、欣赏、评论等,但在网络环境下,如果仍然仅限于此范围就显得过于狭窄,而且在实践中不好操作,所以我们是否应该给予免费利用与更大的空间。其次,网络的高效性也决定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适当缩短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主要是版权的保护期限,使得精神产品的创新得到鼓励和促进,而且我认为在司法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还是很强的。最后,民事责任要有限的承担。网络环境下信息只有经过传播才能造成侵害,这是大家达成共识的,但是留言版上内容的传播后果是不能预知、不能控制的,它取决于他人的点击、撰写和浏览。主办者或产权人不应当对他人的留言负责。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就是在我们传统的保护原则上扩大了范围,这并不是说保护的力度减弱,而且这样更容易在网络的环境下保护知识产权,可操作性更强。

(二)对网络服务者的管理和规范

网络服务提供者法律责任的标准和范围直接影响了网络的安全,而且关系到互联网能否健康发展;说大了就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利益,说小了就关系到我们无数网络用户的切身利益。因此,法律在界定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的同时,必须考虑对其责任加以必要的限制。只要网络服务者把好关,那么就会大大的减少侵权事件的发生,网络的安全受到保护,公民的权利才会得到最大的保障。

(三)建立自律机制

虽然网络的发展非常的速度,各国也都出现了相应的立法,但是在实践中操作起来并不是很可观,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加强网络自律是解决网络侵犯知识产权问题的办法之一。我们知道法律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我们最后的武器,所以在人类社会中,仅靠最后一道防线是不够的,没有了自律,社会就会出现秩序的混乱。1998年2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第一个自律性的行业协定——中华企业电子商务联盟;2000年4月成立了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电子商务委员会。这都对我们在网络环境下保护知识产权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加强执法的力度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已经在不断的完善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和司法解释,基本上都做到了有法可依,下面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执法,使达到最初立法的目的。执法难已经是众所周知,在一般的侵权案件都是显而易见的,更何况是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新型侵权案件。所以在网络环境下的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不但需要司法部门之间的合作,而且要求行政机关在其中也要适当的协调,做到“一体化”的保护。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制裁。

(五)加强国际保护的合作关系

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都面临着修改、调整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以适应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网络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许多国家、地区和有关组织也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如世界贸易组织通过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制定了《版权条约》和《录音制品条约》;美国1998年通过了《数字千年著作权法》;欧盟颁布了《信息社会版权指令》。传统情况下我们都是依赖各国的立法与司法机构,但是因为互联网的介入就出现了更多技术层面的问题,这些只有通过专门的技术组织才能处理。目前因特网的最高国际组织是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市,在知识无国界、科技发展无国界的今天,对知识产权的国际间协作保护的要求更多更高,所以各国必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形成全球一体的“网络法律保护网”。

参考文献:

[1]刘德良.网络时代民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2000,6.

[2]卓翔.对网络侵权案件的司法管辖权.法学论坛,2001,3.

[3]蒋志培.网络与电子商务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

[4]王云斌.互联法网——中国网络法律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5]殷观新.电子商务法律热点.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1.

[6]南振兴,刘春霖.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7]吴汉东.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4.

[8]汤宗瞬.著作法原理.知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