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例6篇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28-02

该文随机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试题中的基础护理学部分,为今后护理专业学生提供针对性教学和复习方案,促使基础护理学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现将具体的报道作如下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作为该次研究对象,试卷内容以模块的形式体现,重点分为专业实务题和实践能力题,其中专业实务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护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技能操作的熟练情况、护理伦理、相关疾病的病理分析及辅助检查等一些基础性医学知识;而专业实践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各种疾病的掌握和了解情况,具体包含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情况、治疗原则、护理干预促使及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1.2 方法

根据所选取2011年―2015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进行归类整理,按照试题学科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将其分成不同护理模块,对试题归纳并总结了解到所有考试试题中包含基础护理部分、内科护理部分、儿科护理部分、妇产科护理部分等,这些内容具体考察的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实务;另一类是实践能力,通过归纳并分析近4年的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及试题的发展趋势,深入探究基础护理学的教学方法,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提高护士在全国护士执业考试中的通过率[2]。

1.3 统计学分析研究

该次研究中,对所有相关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计数资料使用检验,用%具体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平均值±标准差),用t 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通过分析近4年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内容并将其围绕专业实务题和实践能力题两大类试题展开讨论,最终结果显示:基础护理部分有35道专业实务题,内科护理部分有30道专业实务题,妇产科护理部分有6道专业实务题,儿科护理部分有8道专业实务题,外科护理部分有25道专业实务题,其他学科有31道专业实务题;基础护理部分有2道实践能力题,内科护理部分有45道实践能力题,妇产科护理部分有9道实践能力题,儿科护理部分有12道实践能力题,外科护理部分有30道实践能力题,其他学科有37道专业实务题,试题之间的比例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

3 讨论

根据上述分析研究表明:对《基础护理学》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根据无法满足护理学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延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在课堂中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地位,无法提高护理实际操作问题,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包含: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缺乏,基础护理学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方法不灵活等,这些问题导致《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在全国护士执业考试中通过率较低。因此,针对这一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在学习中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技巧,使学生从“知识型”向“技能型”转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4]。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2

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再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规模趋于缩小,以及子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与老年人存在着差异,高龄老人多数伴有失能,子女难以照顾老年人,诸多因素使得家庭养老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社会养老遇到了资金、场地、人才等难题。目前养老护理员护理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缺乏专业训练,未建立与执行职业准入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养老事业的需求,不能让家庭放心、老人省心、养老机构安心。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沟通能力强,形像气质好,精力充沛,将大学生培养成养老护理员队伍,一方面为解决养老护理员队伍短缺提出了方案,同时有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一)从业人员学历偏低

制约养老服务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未经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研究者在2008年对杭州市17家老城区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情况调查显示:护理人员学历:294名护理人员中有22人为护理中专学历,272人为非护理专业,其中15人为大专学历,从事管理工作,257人为中学及以下学历(81.7 %接受过老年护理方面的培训);街道敬老院及民办敬老院护理人员中没有护理学历。正是由于护理员的文化水平低,使得他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也增加了培训的难度。在护理员队伍中有临床医学、护理或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培训经历的护理员寥寥无几,只经过民政部门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的也不多,大多数是未经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2008 年民政部王振耀司长曾讲到:养老护理服务人员规模、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已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显示,现阶段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总体满足率只有15.9%,其中聊天解闷服务满足率仅3.16%。全国的数据显示有32 万的为老服务人员中具有职业资格证的只有2 万人,比例为6%左右。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影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长期开展的关键。

(二)缺乏专业培训

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认为只要能吃苦就能做好养老护理工作,对培训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受当前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文化水平低等限制,培训起来难度大,较难达到预期效果。目前,专业培训机构也较少,大多数培训都以短期的观摩或个别帮传教式的指导,不能解决整个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问题。大多数养老机构没有配备专业护理、康复保健、老年心理护理、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实现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功能。现有养护人员普遍存在服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差的问题,只具备一般的服务技能和护理知识,缺乏医学、心理学知识,无法对老人,特别是半自理、不自理老人进行有效的专业护理。养老护理员的人力来源大多是周围农村或进城的农民工。

(三)社会需求与现实服务水平矛盾突出

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逐渐增高,同时80年代又施行了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家庭比例也不断增大,由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需要社会机构养老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养老护理人员以非专业人员为主,服务水平、态度等方面很难符合高要求,很难提供令人满意的高质量养老服务。

(四)数量缺口较大

我国有家庭养老的传统美德。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和20世纪末人口老龄化的急剧转变,传统的集中型大家庭向分散型核心家庭或小家庭转化,甚至出现老人单身家庭,人口金字塔倒置,严重削弱了传统家庭的家庭养护功能,迫切需要发展机构老年护理。目前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缺口非常大,出现用工短缺的养老机构越来越多,有些养老机构在无法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专业护理人员情况下,不得不临时招聘农民工顶替。这样一方面人员流动性大,另一方面也很难保证服务质量。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护理工作责任和压力重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养老机构的高龄老人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给护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养老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已不再仅限于简单的保障基本生活,还需要能提供一定的医疗、娱乐等服务。

(二)社会地位不高

社会上存在着养老护理员工作不需要什么文化,只需要农村妇女就能从事。养老护理员低待遇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而言,养老护理员月工资低的仅有800~1000元,高的也仅有千余元,除少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没有为护理员购买社会保险。护理员大多是临时工,执行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一旦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就跳槽,变换工作很频繁。低待遇的主要原因是养老机构收费较低、运营成本较高,在缺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养老机构只能通过精简员工、降低待遇来维持。其次,在政府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不排除少数经营者有克扣员工工资待遇的行为。

目前收入水平较低,工作也不能得到社会很好的认可。工作队伍还不够专业化,另外受传统观念、收入水平、社会定位等多方面的影响,养老护理员的工作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地位偏低。

(三)缺乏相应激励政策

传统观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无价值、贫困的社会边缘人群,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负面、消极的老年歧视观念也严重影响着医疗护理服务业,表现为:治疗护理环境较差、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低;老年人受歧视、被忽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优先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

三、机制建立原则

(一)以激励为导向的原则

养老服务虽说是朝阳产业,但属于微利行业。不管是公办还是民营养老机构,都存在成本核算,有报道称,许多的社区托老所因经费缺乏停止运营。目前一些养老院、托老所能维持运营,主要是劳动力成本低。但是随着新劳动法的全面实施,劳动力成本必然上升,而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是根据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来确定的,要保证一般老年人能住得起养老院,同时要能留得住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为老人服务,建立稳定的专业化养老护理员队伍,所有的这一切,在养老机构自身努力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各个政府扶持的方法方案中,加大对养老事业的财力支持是对养老事业最大的支持。制定大学生加入养老护理队伍的相应激励制度,鼓励受过专业训练的相关专业学生加入养老护理队伍。为大学生护理员参加各种社会保险,消除正式工与临时工的差别,使大学生养老护理员有保障、归属感、成就感,以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行业。

(二)重培训

对在校大学生引入专业护理、康复保健、老年心理护理、法律咨询、社会工作等相关课程教学,并在课程教学基础上进行专业训练,实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分批组织学生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开展经常性的职业培训,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加强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服务技能。

(三)可操作原则

一方面要考虑当前大学生的从业意向培养,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养老护理工作的社会意义,掌握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前景。另一方面,摸清当前已有课程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培训课程,精心安排培训内容,合理组织培训形式。对相关工作进行预算,从政府、相关机构、高校等多方面努力获取经济上的支持,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四、机制的建立

(一)深入研究需求

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养老服务机构对养老护理人员的年龄、专业、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要调研进入养老服务机构或期待进入养老服务机构老人期望的护理人员特点,并认真分析其内在原因。对当前护理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找出现状与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内老人需要之间的差异,并寻求解决办法。

(二)科学设定培训体系

当前护理员对护理行为规范、心理知识、一般护理知识、营养与饮食、老年病护理、沟通技巧等知识掌握不深,不能全方位应对各种老年人的生活护理,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无从谈起。基于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护理常识、心理学、沟通技巧、基础医学等相关知识为一体的科学培训知识体系,建立讲课、观摩、实习、总结、交流等多种培训形式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养老护理技能比赛,激发大学生提高护理技能、技巧的热情,促进大学生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和养老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建立相应制度

为了激励大学生加入养老护理机构,需要建立就业奖励、从业人员规范、养老护理员资格认证、养老护理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制度,从制度上清除障碍,使大学生进入养老护理队伍切实可行。

(四)加强高校与养老院、社区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主要负责相关专业大学生的招生及日常教学管理,负责养老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社区为大学生养老护理员提供见习与实习机会,并积极向学生及高校反馈,建立培训联系。养老院为大学生养老护理员提供专职或兼职机会,为高校提出培训建议,建立日常交流沟通机制。

(五)建立绩效监督诊断、反馈机制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3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 腔镜手术配合; 梯队建设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5.041

护理学是一门融合科学性、服务性与技术性的综合类应用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理念的转变及医用设备技术的迅速更新,21世纪的护理专业对从业者的理论素养及实践要求表现出更为清晰的独立化、专业化倾向,其中,微创外科的腔镜技术在根本性转变外科医疗发展方向的同时,对传统外科护理管理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2]。针对腔镜手术配合的客观要求,熟练掌握腔镜手术配合技巧及器械操作规范,为外科手术提供安全顺畅的手术平台,这也是当前专业护理技术人员结构及岗位设置调整的基本要求。为进一步激活各级年资护士的工作热情,抓好护理队伍“传、帮、带”的梯队式发展工作,本院在手术室护士专科化培训工作中着重强调了腔镜手术配合人员培训,逐步构建起岗位培训层次化、年资结构阶梯化的持续发展性腔镜手术配合人员梯队,为临床医疗工作奠定了良好保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为广州市三甲的综合性医院,手术间11间,每年外科手术量5000多例,腔镜手术达1000余例。择期、急诊腔镜手术涉及普外、胸外科、骨科、妇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等诸多科室。手术室护士24名,男2名,女22名;年龄20~55岁,平均(26.8±7.3)岁;工作年限1~30年,平均(6.8±3.2)年;职称:初级19名(79.2%),中级5名(20.8%);学历:本科4名(16.7%),大专13名(54.2%),中专7名(29.2%)。

1.2 方法

1.2.1 夯实组织保障,确定手术室护士梯队构架 依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要求,针对医院外科手术病员增加及护士编制调整等客观情况,征集腔镜手术相关科室建议,就手术室护理人员配置现状,拟定年度、5年人才队伍梯队建设规划[3]。参考科室护士工作年资、业务素养、临床实践等基本资料确定手术室护士队伍的梯队构架,将人员划分成4个层级(N1~N4)。N1:腔镜手术配合基础培训期:适合人群为毕业后参加手术室临床工作1年以内的注册护士,经系统培训可负责手术室护理工作;N2:腔镜专科配合组:适合人群为通科护士,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2~5年,临床经验丰富,处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取得或将取得护师职称,担任夜班辅助工作;N3:参与腔镜专科配合组管理:适合人群为专科护士,从事临床工作超过5年,并经专科培训取得相应资质,临床工作经验和专业素质满足夜班主班要求的注册护士,由专业科室骨干或主管护师轮值担任,时间为1年;N4:腔镜专科配合组负责人:由护士长及高年资的主管护师担任,主要负责腔镜手术配合的专业指导及咨询工作。

1.2.2 腔镜手术配合的业务培训

1.2.2.1 护士层级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 根据前期调研确定的手术室护士队伍的梯队构架,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临床实践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将手术室护士腔镜手术配合的层级能力培养分为3个基本步骤:临床实践、继续教育和专科培训[4]。临床实践:全日制护生毕业后参与手术室临床工作,锻炼基础、系统的手术室基础护理技能;继续教育:统筹调配腔镜专科配合组的通科、专科护士进行一段时间的全脱产学习或外派短期进修,并提高自身学历及理论水平,以适应腔镜手术设备、护理技术更新的客观要求;专科培训: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腔镜专科配合组通科护士接受特定专科的业务技能培训,逐步参与主班管理工作。见图1。

图1 腔镜手术配合的护士层级能力培养结构

1.2.2.2 其他培训方式 邀请相关外科科室手术医师、设备技术人员组织专业讲座,由N4级腔镜专科配合组负责人联同其他管理人员就手术室工作日志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点评、分析,定期组织手术室护理组工作讨论或业务讲座。

重视老、中、青不同年资护士间的逐级岗位带教传统,由临床业务经验丰富的护士带、教低层级护士,由腔镜专科配合组N3、N4级人员参与指导,并负责检查培训质量[5]。

2 结果

2.1 手术室护士腔镜手术配合组梯队建设构架初步建成 通过手术室护士腔镜手术配合组梯队的业务培训及人员配置调整,护理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初步达到围绕护士长行政、业务管理,以金字塔型管理方式实现层级培训的管理目标。

护理骨干脱颖而出,业务管理队伍壮大,N4级资深护理人员增加至8人,各科室腔镜手术器械、设备管理,护士梯队业务培训指导、复杂腔镜手术配合等工作质量均得到显著提升,成为手术室护理管理的中坚力量,腔镜专科配合业务素质得到95%手术医师的认可;护士队伍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均得到显著优化。见表1。

表1 梯队建设前后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比较 例(%)

时间 学历层次

职称结构

中专 大专 本科 初级 中级 高级

建设前(n=24) 7(29.2) 13(54.2) 4(16.7) 19(79.2) 5(20.8) 0

建设后(n=24) 2(83.3) 7(29.2) 15(62.5) 15(62.5) 8(33.3) 1(4.2)

2.2 腔镜专科手术整体管理效率提高 梯队建设后,N3、N4层级护士成为护士长业务管理的得力助手,可依据腔镜手术需要统筹协调腔镜手术室、设备信息等资源调配,缓解资源不足与腔镜手术日益增长引起的医护矛盾;由于手术室腔镜手术配合组护士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磨合渐趋融洽,班次安排紧张程度得到缓和,并通过不同层次护士在择期、急诊腔镜手术中的搭配排班,进一步提高了手术室管理效率。

3 讨论

3.1 手术室护士梯队建设的实效性 护理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护理专业技术骨干为核心的护理队伍各专业人才有机构成的综合效应。手术室作为外科医疗工作中的重要部门,综合性医院每天的择期、急诊腔镜手术都对手术室腔镜手术配合的护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业务要求。采取层级与梯队建设相统一的业务培训模式,可帮助手术室新护士、专科护士在技能领域深入学习中得到系统设置、逐层逐级的业务培训[6-7],护理教育者可依据护士的职业发展和能级标准更清晰地确定近、远期发展目标。手术室护士在腔镜手术配合中的梯队建设取得了五方面成就。

3.1.1 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梯队人员层级性培训的展开,腔镜手术配合组护理队伍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各层级护士的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医院提供的各项学习机遇不仅拓展了中、青、老年护士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也为临床培养专业精通、业务技能扎实的专家型护士创造了良好的空间。随着继续教育的延伸,本院腔镜手术配合组护士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均得到显著改善,不仅为护理事业全面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也有效缓和了护理队伍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的现象。随着专科护士业务技能的成熟发展,手术配合岗位的层级搭配值班、轮值上岗均达到“24小时随时胜任腔镜急诊手术”的业务标准,新老护理骨干交替初见成效[8]。

3.1.2 专科护理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腔镜手术配合护士组人员严格准入制度、重点培养及各项规范制度的严格执行,腔镜手术配合护理工作得到了有力保障[9]。近两年来未出现1例护理事故,专科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3.1.3 护士的专业自豪感得到提升 专科护士在腔镜手术配合及术前高质量医疗护理中具有医生、一般护理人员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护理团队的梯队建设使护士的职业发展规划更加清晰,在手术配合分工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重要,尤其是手术患者在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康复出院,其专业自豪感得到更进一步地提升,这对于护士克服职业倦怠感极其重要。

3.1.4 患者满意度与医院美誉度提升 腔镜手术配合护理是整体化、人性化护理中的重要一环,腔镜手术配合护理人员为患者的手术康复提供了专业、有效的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及家属100%的满意,这对于提升医院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3.1.5 为医院“专科护士”的系统培养获取了宝贵经验 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CNS)是指在某一特定护理专科领域中具有丰富经验、护理技术熟练,并通过专科护士教育课程学习及认定合格的护士。目前,随着我国医疗科学、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理念的推广,借鉴国外的经验,专科护士培训制度已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现阶段我国关于专科护士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或概念,也无统一的认证制度。本院腔镜手术配合护理团队的梯队建设无疑为医院其他专科护士的准入管理、专业素养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3.2 手术室护士层级与梯队建设的思考 腔镜手术室护士梯队式管理施行以来,在护理部组织的历次质量考评中,均取得较高的质控指标。但该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专科组配合培训工作,仍需我们在今后的护理管理工作中予以尝试和探讨。同时,鉴于护士梯队式管理与培养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为更好地适应现阶段腔镜手术台数迅速增加的实际情况,医院应适量外聘或内部调配能级标准较高的护理人员参与临床工作,以匹配腔镜手术配合护理工作的复杂性与强度[10]。

参考文献

[1]徐志晶,夏海鸥,徐筱萍,等.建立上海市护理人员分级和能力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7):581-584.

[2]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121-1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S].2005:67.

[4]赵然,方晓义.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5(9):226.

[5]林岩.手术室专业护士分层级核心能力培训阶段性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0,17(2):27.

[6]谭双运.手术室护士心理压力及心理健康维护[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88.

[7]翁冬芳.手术室实习护士医院感染知识带教计划的实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5014.

[8]赵体玉,曹立恒.专科化培训对快速提高手术室新护士综合能力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18):23-24.

[9]李秋,温小红,李权辉,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层级式核心能力培训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0,25(12):56-58.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4

1“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体现.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运用到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以学生为本.切实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强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和引导,努力为学生成才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1]。注重对大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二是以就业指导的人员为本.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信息化”的符合“四化”标准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2]。三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由分散的零碎的就业指导服务提升为完整地、系统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3]。

2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护理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缺口”很大,但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却表现为供大于求相对“饱和”,我国对护士需求的“缺口”与相对的“饱和”现象并存[4]。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如下:

第一,社会需求数量大---易就业.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204.8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70万,增长幅度为52%,“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今后护士队伍在数量需求上还会进一步增加,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护理专业毕业生易就业.

第二,用人单位要求高---难就业.随着社会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医院等用人单位招聘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用人单位重视的因素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素养、应变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工作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等[5]。本科护生除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过硬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外,还应加强其科研能力、社交能力、人文素质、内在美与外在美[6]。用人单位对护理毕业生的个人素质、综合能力、服务内涵和领域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日益严峻,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三,毕业生期望值高---“有业不就”。部分护理专业毕业生(特别是本科生)希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愿意到西部、基层、社区、企业去就业,不愿从合同工、临时工做起,追求高薪、追求舒适与稳定的工作,加上部分用人单位存在试用期长、毕业生权益和待遇得不到保障的现象,这些促使了护理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

3“以人为本”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措施

3.1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教育教育部强调,解决毕业生就业不能临时“抱佛脚”,高校日常工作要以就业为导向.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提高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护理教育要以人才需求要求进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护理人才.

3.2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强化就业信息服务随着市场经济和人才市场的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就业指导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要把就业指导作为培养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强就业指导的队伍建设,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能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地就业信息服务.

3.3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适应性就业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理想.第一阶段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通过对护理专业介绍、分析护理专业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阶段是在第2-5学期,重点是帮助学生积累资本、培养自信.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开展面向广泛、全员参与、内容丰富的护理技能大赛、护理礼仪大赛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强化职业技能,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等,鼓励学生参加社团及职业技能培训,为就业提供核心竞争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第三阶段在实习前一个学期,通过就业技巧培训、模拟招聘会、就业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行业状况及用人单位的要求,掌握就业技巧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认清当前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提高竞争力.第四阶段是实习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招聘实例指导,对学生如何抓住机会、参加面试以及如何签约等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把握就业机遇,有效提高就业成功率.

3.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高校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就业指导的德育功能日益显现.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不仅应是知识扎实,能力过硬,而且更要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开展以“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注重实效”为指导思想,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情操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塑造为主线,形式多样的毕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等活动,引导广大护理专业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主动地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

参考文献:

[1]冯万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好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

[2]刘扬,如何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就业指导工作中,考试周刊,2010,11

[3]施锡栋.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4]雷巍娥.高职护生就业趋向的调查研究[J].现代护理,2007,13(9):814

[5]费毓芳,李琳莎.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是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J].大学生就业杂志,2005,(22):45~47.

[6]丁淑平.103名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3(3).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5

【关键词】老年护理教学 实践能力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02-01

我国是老龄化人口较多的国家,因此对老年护理专业人士的需求不断增多,面对庞大的老龄化人群,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如何延缓衰老、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等一系列老年护理问题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对老年护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要求老年护理教学中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提高老年护理的实践机会,增强其对养老认知的理解。

一、老年护理教学的含义

老年护理是将人体机能老化和老年专门的护理知识运用于老年护理中,进而研究帮助老年人解决心理及身体的科学体系,老年护理教学是基于老年护理的基础上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通过系统、科学的实践,将大量研究得出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将相关老年护理教学的经验传输给护理专业的学生,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老年护理教学的理论与应用,并在实践中进行实操。进而培养我国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来更好的应对老龄化对护理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老年护理教学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老年人是护理的主要服务对象,其对护理的主要需求点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的帮助,由于我国传统的故土难离思想以及经济条件限制等原因,大多数老人不愿意或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来寻求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但是这些老人有需要专业的护理服务,目前这类老年人主要有这几种对象来照顾:配偶照顾、子女照顾、保姆钟点工照顾。我国目前大多数老人由家人照顾,因此家属的负担较重,因此需要来自护理服务机构的支持和帮助[1]。

三、老年护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途径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是培养优秀的护理专业人才的根本,如何能够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求及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型护理人才是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笔者通过以下三点进行相关研究阐述。

1.提高实践能力培养意识

分析目前所需的老年护理专业型人才的特点为理论知识强,并能将理论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护理中来,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培养专业的护理人才的过程中,关键的是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课的传统意识。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学生由于盲目追求高分数、奖学金等,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求得高分,忽略实践能力的锻炼。造成“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上的矮子”的现象,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从事到护理行业中将不能发挥其真正作用,因此提高学生及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哲学上说“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存在”,因此只有教者与学者在思想上进行转变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寻求实践的机会,重视实践的成果,故而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通过教学讲座、职业宣讲等活动请专业的护理人才到学校来进行宣导,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去模范的老年护理机构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及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完善老年护理实践教学体系

老年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学校以建设校园实验室为基础,开展校外老年护理实践基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需根据教学的场地、目标和实践等教学规范性元素,结合自身教学能力,重视当前市场实际人才需求,运用工作岗位导向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同时对学生的实践成果及实践过程给与科学的评价与改进方法建议,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开展模拟实验、模拟养老院等活动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总而言之,学校应通过科学系统的实践基地建设,及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加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践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等等来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3.重视校企合作

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因此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针对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护理能力为根本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由于校内实践基地的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不充足,因此学校应积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故而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作为学生的实训场,通过给与学生实习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需护理老人。学校也可以通过和相关老年护理机构学习对了解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2]。学生在老年服务机构中得到指导与帮助,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理论知识的落实都提供了有利的帮助,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广西中医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创建了老年公寓作为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老年公寓的规划与发展作为学院的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将学校与企业融合为一体,通过这种方式还能够实现老年公寓和护理专业的共同发展。老年公寓对在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指导的功能,对毕业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同时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公寓提供人才知识及技术保障,从而达到校企的双赢。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但是由于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校企合作形式需要进行借鉴的方式进行实施,寻求符合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结语

在老龄化趋势较为突出的今天,培养合格的具有实践能力的老年护理人才至关重要,针对国家大力展开老年护理的情况,老年护理专业教学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以完善老年护理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从而获得更好的实践能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来满足社会及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理论知识扎实的新型老年护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孔令磷.老年护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护理学杂志.2014(8):11-12

[2] 余昌妹.老年护理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5):12-13

护理专业业务能力范文6

1.课程基本情况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妇产科护理》是高职护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程按照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本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主要研究正常孕产妇妇女的护理、异常孕产妇妇女的护理、妇科疾病病人的护理、妇女保健、计划生育妇女的护理等内容,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本课程突出了妇产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简化医疗知识,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根据妇女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对孕、产妇疾病病人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学习《妇产科护理》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护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疾病观察能力、配合用药能力、综合护理能力,也为从事专科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妇产科护理》课程是实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以胜任临床护理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护士执业考试大纲为参考,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重在临床能力的培养。

1.2与前后课程的衔接关系。

《妇产科护理》的前导课程有《人体形态》、《人体机能》、《护理技巧》、《健康评估》、《护理药理》、《人际沟通》等课程,与《社区护理》、《外科护理》、《急救护理技术》、《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一起构成培养学生临床护理能力的核心课程,并为后期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3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与校内外专家一道,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

1.3.1知识目标。

1.3.1.1理解妊娠生理的基本知识;

1.3.1.2掌握妊娠期监护、保健的基本知识及分娩三个产程的经过、处理和护理措施;

1.3.1.3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1.3.1.4理解妇产科常见急、危重病人的急救原则及护理措施;

1.3.1.5理解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适应症、禁忌症、用物准备和护理措施;

1.3.1.6了解妇产科常见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1.3.2技能目标。

1.3.2.1具备妇产科常见病病人的病情观察、疾病初步判断及观察治疗效果的能力;

1.3.2.2运用所学知识对妇产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1.3.2.3运用人际沟通技巧对妇产科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访视和计划生育指导;

1.3.2.4能熟练掌握妇产科手术病人术前、术后整体护理;

1.3.2.5能熟练掌握妇产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

1.3.3素质目标。

1.3.3.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1.3.3.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1.3.3.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1.3.3.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1.3.3.5具有自学发展及创新能力。

2.课程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组与卫生服务行业紧密合作,通过行业调查,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依据高职教育理论,以护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护理工作岗位实际任务为载体,设计项目教学,构建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动态变化的适应行业发展的课程形式,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以达到以能力为本位,强化技能的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2.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组组织以护理行业专家和护理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护理行业开展深入调查,主要从五个方面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

2.2.1围绕行业需求及任职资格,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组认真分析卫生服务行业对护理专业的需求情况及任职资格要求,对护理专业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工作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并归纳整合典型工作任务,依此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的规律,构建以护理职业能力递增、工作任务难度递增的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突出护理,加强人文”的专业发展理念。

2.2.2根据行业标准对本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作全面分析,制定课程目标。

从护理专业职业岗位群及其能力构成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课程属于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岗位能力。本课程主要培养四个方面的职业能力,即识别常见妇产科疾病的病情并对病情变化做出判断能力;正确进行妇产科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及多项操作的护理配合能力;对妇产科常见疾病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并制定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及提供健康指导的能力;具备对妇产科常见危重急病的监护及配合抢救能力。

2.2.3围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

以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线,选取各主要工作阶段应完成的工作任务为主项目,并对主项目按典型工作岗位进行任务分解,设置子项目即各项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的项目训练体系,序化教学内容。

2.2.4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做一体化项目训练方案。

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护理工作过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设计“项目训练方案”,在真实和仿真的工作情境中进行教学,将理论渗透项目中,按行业实际工作要求,使项目处于动态变化中,让项目训练源于工作,又高于工作。

2.2.5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在考试考核方式选择方面,以一个完整的实际工作过程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实现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这种考核,既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又是评价、考核学习成绩的依据,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

3.教学内容

3.1内容选取依据。

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护理专业发展需要和完成工作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及学生实际情况选取教学内容,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按教学设计结果组织教学实施,并根据实施反馈结果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3.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3.2.1课程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标准要求。

课程开发分职业能力分析、工作过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四个阶段进行。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实际工作任务;通过工作过程分析,对职业能力进行整合,产生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教学化处理,创设学习情境,选取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2建立课程内容遴选机制。

本课程根据妇产科护士临床工作的特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遴选机制,与合作医院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首先请市中心医院等合作医院一线护理人员和医院护理专家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保证能够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紧跟妇产科护理发展的最新潮流;课程内容由教学专家和专业教师讨论,再通过医院或社区、行业专家论证后确定,然后由专业教师进行内容组织设计,从中提炼出工作任务、典型案例,由专业老师、临床专家、行业专家和学生一起,共同实施教学,并将实施结果及时形成反馈信息,为进一步的课程开发提供依据。课程内容紧跟专业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的步伐,更新周期保持在12个月左右。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注意吸收国际先进护理教育经验,并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教学内容中,结合护理专业的具体职业需求,自主进行了《妇产科护理》学习项目的开发,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教学项目,形成了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结构。

3.2.3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临床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的真实情景再现于课堂,注意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合知识。在学院与合作医院共建的教学平台上,实施教学环境的循环、教学师资的循环、技能培训循环,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循环教学,基本能够熟悉临床护理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真实护理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相应的项目式课程结构。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都由若干个工作任务组成。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做相结合,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3.2.4表现形式。

3.2.4.1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通过行业调查,与医院护理专家一道,按照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开发了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课程标准。

3.2.4.2与行业专家共同编写护理实训教程

受湖北省教育厅委托,联合省内一流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的护理专家及兄弟院校骨干教师,共同开发并出版了《护理实训教程》(含妇产科护理操作教程)。

3.2.4.3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课程组在近5年来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影像图片,在此基础上又按序化的教学内容制作了500多张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不仅有利于教学,而且是学生自学很好的参考资料。

3.2.4.4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站

为实现课程的开放性,课程组建立了能与学生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建立了资源丰富的课程网站,其中包括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在线互动,以及妇产科护理技能操作录像。

4.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方法。

4.1.1问题引导法。

以问题为基础,首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1.2小组讨论法。

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学、查资料,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评价,提高学生的的自学能力。

4.1.3任务驱动法。

以完成“任务”为线索,将教学内容贯穿于“任务”之中,由学生自己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1.4案例教学法。

结合临床病例,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护理程序完成任务,最后进行总结评价。

4.1.5角色扮演法。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掌握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1.6课堂延伸学习。

组织各种类型的知识及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

4.2教学手段。

4.2.1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课程建设的一开始,即鼓励所有任课老师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借助学校有关资源的资助,在电子教案的基础上,任课老师采用黑板书写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方式,把我们制作的教学课件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结合动画讲解。对于较复杂的内容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教学课件的动画效果,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以利于学生对其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在教学方法上灵活掌握教学手段的恰当应用,不为追求形式而呆板地使用某一教学方法,把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节省时间,增强记忆效果,又能使学生更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4.2.2网络教学手段。

建立《妇产科护理》教学网站,将教学大纲、教材、教案、参考资料、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技能操作录像、习题,以及习题答案全部上网,实行网上辅导答疑,使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可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自我检测。优化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增强教学效果。

4.2.3课程考核与评价。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多元考查与评价体系。

4.2.3.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除考核本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

4.2.3.2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除传统的笔试考核外,还采用了技能考核、作品展示、实验报告、论文答辩、调查报告、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

4.2.3.3评价主体的立体化

评价主体有学生、教师、校内外专家。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互评等形式;教师评价包括作业批改、技能考核、论文答辩等形式;校内外专家可采用随堂听课、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参与考核与评价。

4.2.3.4评价过程的全程化

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实行阶段考核与终末考核结合,医院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评价。

5.教学条件

5.1教学团队。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组由8名爱岗敬业、责任感强,理论扎实、业务精湛,富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中青年业务骨干教师组成。课程组成员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副高及以上职称6人,中级及初级职称各1人。专职教师均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或医师执业资格证书和高校教师资格证,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医院上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5.2实训条件。

5.2.1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中心有丰富的教学实训资源,建设有妇科检查室、模拟产房、母婴病房等,配有大量的模拟设备,如GMD-S551高级分娩模型、FL1004孕妇腹部触诊模型、SMF122避孕药具操作实习教学模型等,方便学生练习的同时,广泛用于开展社会培训。

5.2.2校外实训基地。

在校外广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包括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乡镇卫生院,2个老年社会福利院,与36家医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制定巡回检查制度,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完成学生接触临床、服务社会的教育过程,完成顶岗实习、能力导向的培训过程。

6.教学效果与评价

课程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在校经过严格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形成“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即技术应用能力强、职业道德强、综合能力强、人文素质强。很多学生因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被实习医院聘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校内外专家和社会的一致好评。由于《妇产科护理》课程的先进性及实用性,获得了校外专家、校内督导的认可,在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及较高的评价,于2004年8月被评为“院级优质课程”,于2005年3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7.课程特色

7.1根据妇产科护理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

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经常与医院护理专家一道,分析妇产科护理工作过程,并总结提炼每一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依此创设学习情境,序化教学内容。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很好地将教、学、做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的职业技能与临床岗位要求相一致。

7.2与行业专家一道开发实训教程。

我院与省内一流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的护理专家及兄弟院校骨干教师,共同开发并出版了《护理实训教程》(含妇产科护理操作教程)。以《护理实训教程》为指导,改革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规范学生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学、做、练与临床护理实际接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