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实训总结范例

护理实训总结

护理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

改革社会对护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对护理学的标准要求也有所提高。基础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是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为基础,为病人或生活需要照料的人提供全面、科学、系统的服务。实训课程是对基础护理学进行应用的课程,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于实践,观察患者病情,规范护理操作,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帮助患者治疗,促进患者康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为护生今后从业打下扎实基础。在实训课程中,每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学生之间的水平也不尽相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要在实训教学中做出一些改变,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护理行业的进步。

1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护理学专业中有一部分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缺少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首次接触到一门陌生的课程可能会感到茫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下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对于所讲内容,当学生感觉听不懂、不好吸收时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加上手机内各种APP种类繁多,学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诱惑。

1.2实践时间有限

护理学的实训课程侧重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而有的护理内容步骤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熟悉操作,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而目前课堂上的练习时间有限,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为了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课程讲解往往不会很深入,讲得也快,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教师讲的和演示的内容。学生在练习中需要教师进行纠偏并总结,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学生应该在课前提前预习功课,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去学习并提升自身能力。

1.3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及教学效果的考核还需加强

学生们练习操作的时间很少,只能将理论教学时间尽可能地压缩,即使在这一模式下,有时还是会顾此失彼。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要合理,缩短简单操作的时间,多把时间用在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护理技能上,如减少协助患者更衣的护理课程时间,多去练习静脉注射的操作,因为患者在输液时可能会出现跑针的现象,有些体格较瘦弱和老年患者的血管不好找,这也是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性的一个考验。关于考核方面,实训课程的评分绩点少,学生们对这一类课程不太重视,认为成绩占比少的课程不是很重要,应将实训课的考核力度加大。

2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改革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要先明白教学目的和要求,将讲课内容用PPT整理出来,再穿插着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学习如何进行病情观察,了解护理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熟悉医院的整体设置,如一些科室的具体位置,还要多关注护理学方面的新动态,判断护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2)要求学生熟悉并掌握一些医护器材的日常使用及维护保养,能够认真完成护理任务,对于临床上的一些常见问题与突发情况能够正确处理。例如,医院妇产科晚上会有值班医生和护理人员,但数量十分有限,许多年轻孕妇第一次生孩子,在照看婴儿过程中难免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像孩子呛奶了,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候就需要护理人员去解决问题。所有医护人员都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样遇到紧急情况时才能更好地解决;(3)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注意语言沟通和肢体语言的表达,学会团队合作,有爱心,能够充分尊重每一位患者及家属,遇到问题时要有耐心,患者家属也应全力配合,将重点放在及时解决问题上。

2.2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学习知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练习和总结,找对好的学习方法。教师们要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开展情境式教学,使课堂更加灵活,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们换位思考,更加熟悉护理流程,加强自身的交流沟通能力,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并强化训练。学习从来不是单一地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现在网络十分发达,手机不只是放松娱乐的工具,它还能够帮助学生接收到护理学的前沿资讯,学生可以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对于一些复杂的知识可以保存在手机上反复观看。学生要学会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3在实训中应用标准化病人(SP)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并不是真的病人,他们是经过训练的,在实训课程中能够逼真模拟出病人情况,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传统授课中,学生们只能对模型进行操作,并不能反映出真实情况,而模拟化病人可以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反映的情况更加真实,这也是将模拟化病人应用于护理实训教学中的优势之一。在SP应用课程中,学生们能够迅速融入状态,丰富实训经验。有的学生对于模型不能够百分之百端正自己的态度,而在引入SP应用课程后,学生和病人能够进行双向交流,学生们都能端正自己的态度,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或者还需优化的地方,标准化病人可以及时指出来,学生会及时改正,更有利于加深印象。标准化病人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护理技能,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为日后从业奠定基础。

3结语

护理实训总结范文2

探讨目标案例教学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护理系2015年4月~2016年4月100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名护生。研究组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目标案例教学,参照组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用常规教学,最后对比2组护生的考核成绩及其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参照组,且护理满意度同参照组相比较也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案例教学,其效果理想,同时可以使高职护生的考核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目标案例教学;急救护理实训教学;应用效果

急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急救实训教学中要给予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为探讨目标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护理系2015年4月~2016年4月100名高职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与常规教学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共选择高职护生100名,纳入时间为2015年4月~2016年4月。其后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名高职护生分为参照组(n=50)和研究组(n=50)。研究组中,最大年龄为22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平均年龄为(20.1±2.1)岁,全部为大专学历。参照组中,最大年龄为22岁,最小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21.3±2.3)岁,全部为大专学历。2组的基本信息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选取急救护理实训教学项目中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作为实验内容,共包含课堂教学2学时,实训教学4学时。课堂教学同一教师统一教学,实训课参照组高职护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回示与教师总结、课后练习、考核。研究组实施目标按例教学。具体如下:

1.2.1教学准备

研究者向带教老师及研究组护生介绍目标案例教学的相关知识和要求,取得师生配合。带教老师于实训课前一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设计、组织和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教学任务与情景。在理论课后,分发教学案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相关情景剧本编写。

1.2.2课堂实训

以1例心脏病患者突发心跳骤停导入实训,结合PPT图片和操作视频,分步骤详解操作要点后,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角色扮演,老师指导纠正。

1.2.3教师小结

研究者将分组模拟练习中的问题汇总,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评,对操作中的难点、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及讨论,并予以解决。

1.2.4练习、考核

以学习组为单位开放试验室自主练习,第2次实训课,对每名学生进行操作考核。考核前给每名学生不同的案例,对复苏模型进行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急救。实训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实训课的总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组织学生填写本实训项目意见的调查问卷。

1.3观察指标

对2组单人徒手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同时记录2组对护理教学的满意度,结果分为三个标准,即非常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4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

研究组接受目标案例教学后,考核成绩为(92.15±6.73)分;参照组接受目标案例教学后,考核成绩为(84.82±8.43)分;t=12.35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教学满意度

研究组采用目标案例教学,对该教学模式较为满意的护生37名,满意度为98%;参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对该教学模式较为满意的护生50分,满意度为86%;组间比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教学满意度对比,见表1。

3讨论

3.1调动高职护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组在实训期间期间接受目标案例教学,首先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中,并让护生认识到护理岗位的真正需求。其后,可以将临床案例与真实情景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又提高护生的学习欲望。此外,护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护生的学习目标得以完成。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案例教学,护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爱好和性格,在学习中扮演不同角色,一起参与。团队合作会使护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护生和临床实践进一步接触,与日常生活和工作更加贴近,从而为护生未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

3.2有利于培养护生的操作技能

结果显示,研究组操作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参照组。研究组在练习过程中,对各种情景案例中心脏骤停患者的处理准确有效;参照组只掌握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在面对具体临床病例的处理方面表现应对能力差,不够灵活。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教师要加以重视高职护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与理论相结合,不仅提高了高职护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商得到明显提高;锻炼了护生的逻辑思维和预判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为高职护生的未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1~3]。

3.4有利于提高实习护生的综合素质

目标案例教学教学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强调护生运用护理程序来分析和设计案例,角色扮演中实施护理及健康教育,老师可以适时进入情景扮演一角色,训练护生的应变能力,同时提高了护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的能力[5]。在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分工协作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查阅书籍、文献资料,护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护理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了护生的专业和自我发展。同时还提高了护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使护生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性化关怀。护生通过对角色的掌握,进行换位思考,更切身地了解病人的需求,理解病人,在临床护理中会用更多的爱心、关心、责任心对待患者。

4小结

在高职护生急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目标教学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在提高护生急救护理技能考核成绩的同时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其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认识,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丽欣.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求实,2014,10:280~281.

[2]刘燕.法学教学方法的问题与完善途径———以案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7):62~64.

[3]陈雄林,傅文学,曹小明,等.案例教学法在护理本科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3,22(6):569~571.

[4]柳琴,张银玲,徐巧玲,等.“护理与法”案例教学中伦理问题的反思[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11.

护理实训总结范文3

1.1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护理学基本技术为核心,整合、归纳和选取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及重症监护技术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通过设计典型临床病例,依据临床护理工作路径划分模块,采用岗位导向模式组织教学,在强化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人际沟通和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妊娠高血压疾病护理”是一个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时间发展为横轴划分教学模块,按病房和手术室护士(主班护士、治疗护士和责任制护士以及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的岗位任务为纵轴进行情景设计的典型教学案例。本案例模块划分、岗位角色和主要工作任务详见表1。

1.2教学的条件和实施

1.2.1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模拟化病房

模拟病房是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模拟病房最好能够配置智能模拟人,利用模拟病房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通过模拟护理工作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护理程序,练习各种操作技能,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和病情转归,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从而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

1.2.2教学过程

(1)分配任务:以每班50人为例,10人为一组,共分5组,每组承担1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各组的角色任务包括编剧(写脚本)、导演(安排角色和排练)、剧务(物品准备)、病人、家属、医生、主班护士、责任护士、治疗护士等。每组选出1位组长,并配备一位指导教师。(2)资料准备:教师课前及时下发病例、相关模块材料及任务要求。学生按要求积极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见习等方式解决问题、收集材料。(3)课前排练:按照模块任务和要求,各组组长组织编写脚本、分配角色、准备物品、进行排练。(4)小组展示:每个模块的情景教学均安排在模拟病房/手术室进行。每个模块平均4学时,前2学时全班集中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观摩。(5)课堂讨论:小组组长对整个准备工作和演示过程进行说明和自评,再由教师和其他各组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仪表着装、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最后任课教师就本模块及拓展内容进行提问和总结。(6)分组练习:在展示、点评、讨论和总结后,全班学生5人为一组,分为10小组进行练习,参与本模块展示的10位学生,分别进入各小组进行指导。(7)总结汇报:每个模块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上交实训报告,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所有文字材料交教研室存档。

1.3考核方法和形式

全部模块完成后,进入考核阶段。学生以小组(5人)为单位进行综合实训项目考核。考核前一天抽取病例,每班考核安排4学时,每组平均20分钟。考核分数按照理论提问,单项操作技能,医疗文件处理,综合职业素质(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临床思维、健康宣教、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的权重进行计算。

2特色与创新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的病例设计独特,教学组织形式新颖。为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1)依据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过程划分教学模块,与护士真实的工作路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2)按照病房/手术室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景,是行动导向高职教育模式在课程中的体现,通过对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时效性和完整性。(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组织情景教学和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对锻炼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以及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护理实训总结范文4

1、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参考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以护理学基本技术为核心,整合、归纳和选取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及重症监护技术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通过设计典型临床病例,依据临床护理工作路径划分模块,采用岗位导向模式组织教学,在强化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加强临床思维、人际沟通和解决临床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妊娠高血压疾病护理”是一个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时间发展为横轴划分教学模块,按病房和手术室护士(主班护士、治疗护士和责任制护士以及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的岗位任务为纵轴进行情景设计的典型教学案例。

2、教学的条件和实施

(1)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模拟化病房模拟病房是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基本条件。模拟病房最好能够配置智能模拟人,利用模拟病房的空间、布局和设施,通过模拟护理工作情景,引导学生遵循护理程序,练习各种操作技能,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和病情转归,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从而达到综合实训的目的。

(2)教学过程

①分配任务:以每班50人为例,10人为一组,共分5组,每组承担1个模块的工作任务。各组的角色任务包括编剧(写脚本)、导演(安排角色和排练)、剧务(物品准备)、病人、家属、医生、主班护士、责任护士、治疗护士等。每组选出1位组长,并配备一位指导教师。

②资料准备:教师课前及时下发病例、相关模块材料及任务要求。学生按要求积极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见习等方式解决问题、收集材料。

③课前排练:按照模块任务和要求,各组组长组织编写脚本、分配角色、准备物品、进行排练。

④小组展示:每个模块的情景教学均安排在模拟病房/手术室进行。每个模块平均4学时,前2学时全班集中进行小组成果展示,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观摩。

⑤课堂讨论:小组组长对整个准备工作和演示过程进行说明和自评,再由教师和其他各组学生进行点评,点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仪表着装、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最后任课教师就本模块及拓展内容进行提问和总结。

⑥分组练习:在展示、点评、讨论和总结后,全班学生5人为一组,分为10小组进行练习,参与本模块展示的10位学生,分别进入各小组进行指导。

⑦总结汇报:每个模块教学任务完成后,学生上交实训报告,教师进行教学总结,所有文字材料交教研室存档。

(3)考核方法和形式

全部模块完成后,进入考核阶段。学生以小组(5人)为单位进行综合实训项目考核。考核前一天抽取病例,每班考核安排4学时,每组平均20分钟。考核分数按照理论提问,单项操作技能,医疗文件处理,综合职业素质(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临床思维、健康宣教、团队合作、应变能力及人文理念等方面)的权重进行计算。

二、特色与创新

临床护理综合技能应用课程的病例设计独特,教学组织形式新颖。为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发挥了以下积极作用。

(1)依据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经过治疗—抢救—手术前—手术—手术后护理的过程划分教学模块,与护士真实的工作路径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按照病房/手术室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景,是行动导向高职教育模式在课程中的体现,通过对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提高了实训教学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组织情景教学和进行综合技能考核,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合作性,对锻炼他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以及提高职业能力和素养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护理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地建设;基地管理

根据国卫医发〔2016〕64号文件《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加强护教协同工作,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1],我校护理专业制定“产教融合、仁术融合、选择多样、胜任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2+1”教学模式,即2年校内培养+1年临床实践,校内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临床实践主要由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因此,校内校外基地的内涵建设、加强院校紧密合作是深化我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1.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1.1.1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

护理实训中心为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基地的组织构架为:教务处直接管理,分院教学副院长兼任实训中心主任,实训中心副主任负责中心具体运行,以护理学基础、内外科护理、急重症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为模块,每一模块配备专门的实验管理人员。

1.1.2建立健全校内基地管理制度

校内实训基地自2002年建成以来,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实验室工作条例》,其中包括《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整理、统计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耐用品和易耗品管理办法》《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校内实训基地安全守则》《校内实训基地危险品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同时根据护理实训中心的特色,制定《学生管理员值班制度》《实训室业余开放制度》《实训授课质量信息员监督制度》等制度。

1.2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1.2.1多中心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

根据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以临床护理为基础,开设康复、社区、口腔、涉外、老年、中医、美容等7个护理专业方向。在校期间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由护理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训中心、口腔护理实训中心、康复护理实训中心等多中心合作完成,既增强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也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选择。各中心除承担《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外,还承担7个岗位方向的2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3年分院在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基于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培养质量现状、校外实习基地等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计划,对护理技能实训质量、基地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改进意见和建议。

1.2.2以“互联网+”为契机的信息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在信息化实践教学背景下我校不断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硬件设施,所有实训基地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完成智能管理系统建设,配备医院模拟信息(HIS)系统和实训中心管理系统等软件。我校教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手段,对传统的300余项实训项目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云课堂等教学手段;同时在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开发近30项虚拟仿真项目,包括有创血流动力学、大手术后的监护、脐带脱垂急救、子痫急救、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与解救、哮喘、气胸病人综合模拟训练系统、高龄者体验等。

1.2.3多元评价的护理缺陷防范机制

护理实训中心的运行受学生、授课教师、用人单位、兄弟院校、政府部门的多方面评价,从而不断改进、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学生培养方面,虽然我校已积极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在教学中采用SimMan、情景模拟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在真实场景下依旧缺乏感觉、感情、态度和信息等多方面的反馈,实习初期屡犯差错。针对这一现状,我校近几年在实验实训课中加大标准病人(SP)的应用力度,通过专门参加过SP培训的校内专任教师与临床专家共同设计案例、培训SP,将真实临床情景中的各种差错、过失、事故等通过SP呈现出来,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进行站点考核,培养学生的差错防范意识,以便更好地与临床实习、工作衔接。

2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2.1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

2.1.1建立健全的校外实习基地准入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紧缺型护理人才,结合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护理专业实纲》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我校对已有的百余所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研、考察、评比,最终遴选出77家医疗水平较高、带教水平较好的二级甲等及以上级别的实习基地。

2.1.2不断完善的规范化管理机制

随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与分院相继制定和实施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紧密型合作基地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毕业实习管理条例》《毕业实习检查制度》《学生实工作职责》《关于实习期间请销假制度规定》及《实纲》等相关规范,并充分发挥学校、分院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的微观调控职能。同时,分院还配合学校教务处制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优秀带教老师及优秀实习管理工作者评选办法》《优秀实践基地评选办法》,护理学院还制定了《临床见习规章制度》《临床护理教学计划》《实习生和带教老师互评表》,进一步规范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

2.2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

2.2.1信息化多方位护生管理运行机制

我校对实习护生实施校内信息化动态监控和临床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模式。利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实习护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专业上通过护生书写周记-教师批改周记、教师线上答疑等方式指导学生业务、就业;辅导员通过该平台动态监测护生就业情况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在护生进入临床前学校分管临床实践的专业教师与各医院沟通,确认护生进入临床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护理部认真制订临床护理带教计划,落实各项教学措施,采用不同形式的带教方式,如“一对一带教”即1名临床护士带教1名实习护生;“导师制带教”即护士长或专科护士带教本科室实习护生。护理部定期检查,带教老师与护生互相评价,严格按照《实习手册》完成临床教学任务。

2.2.2校内校外基地一体化运行机制

学校每年召开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会,教务处及护理学院每年安排多次实习巡查,定期召开实习医院总带教座谈会、教学医院工作座谈会、实座谈会、实习生座谈会、节假日向实习医院实习生发送慰问信,建立《实月汇报制度》、建立实习生动态检测平台,及时发现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学校和基地、学校和实习生之间的交流,促成感情纽带机制,树立校内校外基地一体化的概念。

2.2.3全程化考核运行机制

根据实纲要求,实习期间的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完成,实施全程化考核。学生成绩包括校内综合理论考试成绩(70%)和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成绩(30%)两部分组成。实习成绩包括平时考核、出科考核和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3部分:平时考核分“优、良、合格、不合格”,由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依据护生医德医风、劳动纪律、工作态度、操作能力、团结友爱、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情况等评定,记录在《实习手册》;出科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由实习科室在实习生认真做好实习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所在科(室)病区负责人及带教老师共同对实习生进行综合考核,出科考核不合格者暂停实习,返校学习并经重新考核合格后再延续实习;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以案例分析、床边查房、实践操作考核和观摩等形式在学生实习中后期进行不定期抽查和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和临床学院教师参与,考核结果报学院备案,并反馈实习单位。

3校内外基地建设的规划与展望

3.1进一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我校在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7个岗位方向要求,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计划在未来3年,我校将先后拓展虚拟仿真实训中心、OSCE中心、老年服务人才培训中心,拓展面积达3000m2,预计投入资金达3000万元。拓展后的实训基地不仅在硬件上更加贴合临床真实场景,同时引进虚拟医院系统、智慧管理平台等软件。

3.2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医护类高职院校因无附属医院一直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受到诸多掣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校与宁波市7家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成立7家临床学院,由医院院长担任临床学院院长,医院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和护理学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临床学院副院长。下设临床学院办公室和临床护理教研室,重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实行同聘任、同培训,共同完成校内课堂和校外实习的双重教学任务。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我校积极在护理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以护理卓越班为试点,为每位学生配备双导师———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召开师徒结对大会,明确导师职责,制订结对后工作计划,并有序开展工作,定时阶段总结、反思及改进。为学生在职业素养的养成、课程的选择、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订、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全方位给予辅导,做到专业有引导,实践有指导,双导师协同育人,培养卓越护理人才。总之,高职护理教育中校内外基地的建设、共享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可缺失的重要方面,而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工程,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及经验,探索适合我校“仁爱健康”校训的改革之路,汇集各方优质资源,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平台,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质量和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护理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静脉治疗护理技术;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对全国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引领作用。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于2019年参加了中职专业技能课程二组比赛,以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护理学基础中16学时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教学内容参赛,取得全国三等奖的成绩。书写教学实施报告,旨在梳理总结整体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成效、教学反思与改进等方面情况,突出教学重点和特色[1]。现将教学实施报告整理如下。

1整体教学设计

1.1内容分析

1.1.1内容安排

教学内容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将课程内容优化为4个模块,“静脉治疗护理技术”内容为模块三住院护理中的任务17。本任务共16学时,其中一体化教学8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

1.1.2教学内容的地位

任务17包含两个子任务,任务一静脉注射法4学时,任务二静脉输液法10学时,另外2学时为本任务技能操作考核。本教学内容是临床护理最常用的治疗抢救技术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重点内容之一。依据教学大纲和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14年版)》来安排教学,使专业课程内容与当今行业标准对接。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我校2017级助产班学生。知识和技能基础:通过课前对学生静脉知识测试(平均分78分)得知学生静脉知识还存在欠缺;但3种注射法(皮内注射法、皮下注射法和肌内注射法)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为92分,掌握程度不错。学习特点: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对视频、动画等信息较文字处理效率高,已养成在蓝墨云班课独立学习的习惯,但缺乏主动学习意识,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1.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参照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情分析及岗位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4教学策略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过程见图3。

1.5具体环节教学设计

1.5.1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

整体采取做中学、做中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理实一体化设计安排主要按照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小组合作探究(完成知识建构)、教师分步示教及学生分步练习的形式进行(智慧黑板投屏示教,信息化手段使操作要点直观展示,突破教学重点)。课前将重要知识以微课形式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自学。课中将自学知识以趣味游戏形式进行检测和要点点拨;技能操作采取任务驱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医院真实临床案例任务进入工作情境,教师逐步引导,不断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练习操作;教师利用智慧黑板投屏,进行分步示教;利用模拟手臂,小组合作初步完成操作。课后学生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巩固知识。

1.5.2实训课程设计

为更加贴近临床工作,与医院护理教师共同制订实训课程案例任务,围绕临床真实案例展开实训。实训操作主要围绕静脉注射法和静脉输液法两个实训内容展开实训教学。静脉注射法是静脉输液法的基础技能操作。静脉留置针和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在已经学习了四肢浅静脉注射和输液法基础上,总结区别点和模拟练习。整个实训过程围绕临床案例任务展开,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角色扮演、模拟训练等多种形式,利用手机将操作视频传至蓝墨云班课,采集学生练习过程中的规范动作和共性错误,对技能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1.5.3翻转课堂设计

静脉输液反应+静脉输液故障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设计。

1.5.4考核课程设计

本教学单元最后两学时为操作技能考核。为更贴近临床,特邀请临床护理教师共同参与考核过程,并由教师扮演标准化病人,考前经过集体备课研究,设置考核中的案例情境。考核形式以抽签为准,内容为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其中一项,每名考生备物5分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考核采取临床案例,考核评分标准依据全国护理技能大赛考核标准评分细则和临床医院考核标准细则制订,使考核更加科学严谨,并且增加护理人文修养所占比重。

2教学实施成效

2.1实训教学中采取探究式学习,提升了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

实训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确定主题的前提下,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相关专业知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探究式学习的乐趣[2]。此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提升。

2.2翻转课堂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课程考核成绩明显提高,教师能够根据学生自学反馈数据,为每个学生解决个性化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翻转课堂有效提高了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调动学生内在驱动力。

2.3情境教学法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模拟病房采取真实案例情境教学,不仅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每一次情境表演都能够让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更让学生思考如何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体贴关爱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学生上课即体验上岗,培养和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热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

3教学反思

3.1特色与创新

3.1.1信息化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

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蓝墨云班课、希沃白板等信息化技术,使学习支持、基础训练、教学监控、交流互动、教学评价等更加高效,实现了对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的把控,攻克易化难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3.1.2翻转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翻转课堂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改变了学生知识建构的顺序,将课堂中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导[2]。在翻转课堂上学生角色发生转变,由“学习的配角”转变为“学习的主角”,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在翻转课堂中充分利用蓝墨云班课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课后查缺补漏,变被动为主动,促进了多种能力的提高。

3.2教学改进与设想

蓝墨云班课使用中,课前预习环节如何加强把控,对学生的评价如何更加高效完成等,是今后研究蓝墨云班课在翻转课堂中运用值得探讨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入标准化病人,使课堂练习和考核环节更加真实,贴近临床,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林高柱.技训教学中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9(6):95.

护理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护理实训教学;儿科;角色扮演法;护理实习生;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内容繁多且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是临床带教值得思考的问题。角色扮演法是进行角色扮演,使扮演者暂时处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依据此人社会位置的态度处理事务,以增强扮演者对于该社会角色的理解[1]。现探讨不同角色扮演法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4月于我院实习的50名护理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人。观察组:女23人,男2人;年龄19~24(22.00±1.07)岁。对照组:女23人,男2人;年龄19~24(22.00±1.07)岁。两组护理实习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各有8名带教老师,教师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教师、护理实习生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教学方法

两组学生均于第4学期学习儿科护理实训,对照组采取由学生主导的角色扮演法,观察组采取由教师引导的角色扮演法,具体如下。

1.2.1课前准备

首先建立微信群,确保带教老师和实习生均加入。其次带教老师将25名实习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5人,各组选出1个小组长,分组角色扮演模拟练习演示。带教老师依照儿科临床教学大纲,且根据目前科室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实训,主要有体格测量、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婴儿喂养、更换尿布、光照疗法、臀红护理、使用暖箱等。在进行上课前针对每个实训项目均设计一个教学情境,具有患儿家属、患儿、医生、护士等角色。观察组实习生课前准备:带教老师指导实习生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查阅资料的方法,实习生通过查询资料,组织小组间讨论和求助带教教师等进行预习,实习生可以提前去实训室熟悉环境、用物等。对照组实习生课前准备:实习生可采用多种渠道提前准备资料,并根据实训的教学大纲和情境完善病例,并可提前到达实训室练习,将情境剧本和病例制作成演示文稿(PPT),于上课前2d交给带教老师。

1.2.2组织课堂

观察组组织课堂、实施教学主要有以下5个步骤:①教师采取PPT或视频的形式简单地介绍实训情境和项目,以“婴儿沐浴”为例,带教老师给实习生讲解婴儿沐浴所需要准备的用物、水温、环境温度、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并播放视频观看婴儿沐浴的步骤和方法,并解析实训项目的练习目标。②实习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根据课前的分组),在既定情境下练习。例如4个月的婴儿,需要沐浴。首先小组成员备好实训用物,带教老师给实习生分配角色,分角色扮演护士、婴儿家属的角色,婴儿采用教学模型,最后护士在完成婴儿沐浴后给家属讲解婴儿沐浴的方法。③观察组以情景剧的形式将操作示范出来,由实习生扮演护士,带教老师扮演家长,对小组间出现的问题进行整合。在护士给婴儿沐浴过程中家属会询问沐浴的注意事项、水温等。④演示结束后进行示范的学生评价本组的表现,进行小组间互评。⑤最后带教老师总结练习和示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照组组织课堂、实施教学主要有5个步骤:①②④⑤步骤同观察组。③选择1组或2组学生进行情景剧示范操作,通过情景剧完成实训内容。1.2.3课后反馈带教老师定时在微信群里和实习生沟通,了解其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1.3教学反馈[2]于带教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教学方法评价。①学生自我评价:主要采取我院儿科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应变能力、职业认同、提升自学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得分越高表明学生自我评价越好。②教师教学方法评价:采取我院儿科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3个条目)、能力影响(4个条目)、教学实施(3个条目)3个维度,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得分越高表明对于教学方式的评价越高。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由教师引导的角色扮演法优势、应用价值

采取教师引导的角色扮演法,是由学生课前提前设计的角色扮演,老师只是扮演引导的角色,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3];且教师的参与度高,由教师引导的角色扮演法,教师需要全面备课,有利于提高教学能力[4]。

3.2由学生主导的角色扮演法的优势、应用价值

采取由学生主导的角色扮演法有助于促进学生提前预习,增强其自学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且该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有助于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5]。

3.3实施角色扮演法的经验总结

在儿科实训课程采取角色扮演法后,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切忌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实训中按照项目介绍时应该语言简练,采取开放式的态度点评学生,避免以权威的角色指引学生,以免达不到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目的[6]。其次在讨论环节避免答案标准化,鼓励学生思考,发散思维,提出不同见解[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应变能力评分、教师能力影响评分、教师教学实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学生协作能力、自学能力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两种角色扮演法各有优点,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采取由教师引导的角色扮演法可促进教学气氛活跃,改善教学质量,采取由学生主导的角色扮演法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良芬,陈英.不同角色扮演法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7,31(30):3881-3883.

[2]祝琳.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6):132.

[3]黄楠.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析[J].医药前沿,2015,8(22):247-247.

[4]张春宇.角色扮演法在儿科新进护士沟通技巧培训中应用效果评估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110-112.

[5]杨红樱.儿科护理中的“角色扮演法”及“角色换位法”[J].职业技术,2015,10(3):57-58.

[6]陈亭伊.角色扮演教学在内科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月刊,2016,12(3):193-194.

护理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对分课堂;高职

对分课堂又被称为PAD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近年来,不断有本科、高职、中职学校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践,效果如张学新所言,有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良好。对分课堂分为三个时间过程,即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1]。对分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能有效突破传统讲授式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被有效调动、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探索精神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2-4]。对分课堂将课堂时间进行了有效划分,在进行讲授的同时将剩余时间交予学生掌控、主导,可使其在此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该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本研究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现代教学的核心理论,于2021年9月开始应用对分课堂进行“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1届招收的三年制普通专科护理专业班级中随机选取一个班级(59人)作为观察组,同一组教师授课的另一班级(59人)作为对照组。研究时间为2022年3月至2022年6月,即第二学期“护理学基础”开课期间实施对分课堂。学生均为全国统招大专生,第一学期两组学生成绩、学风评价、学习态度等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均衡(P>0.05)。学生具备普通高职学生特点,对护理学基础技能操作实训课感兴趣,对理论知识掌握一般,知识应用能力亟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对信息化教学手段接受度高。另外,大多数学生专业思想相对稳定,肩负人民健康使命的思想已经确立,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尚需要在不断的实训操作中树立并提升。

(二)教学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以教材为基础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采取讲授为主及带领实训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融入课程思政。观察组实施对分课堂,将课堂分为讲解与讨论两部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以此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有效地理解并牢牢掌握知识,具体如图1所示。同时,教师在课堂中结合知识点适时融入课程思政。第一,教学准备。课题组集体备课,重构教学内容,确定授课计划、教学内容实施方案、思政元素与融入方法、课程考核方案,形成教案,经教学办审核通过后,按计划授课。将微课、拓展内容等资源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同步发送给学生。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特点,经集体备课、教学内容重构后,对本学期60学时进行分配,对分学时设置如表1所示。第二,理论对分课堂。理论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相结合,按照课前任务、课中讲解、内化吸收、分组讨论、课后复习巩固的过程开展教学。具体来说,一是课前任务。教师按照临床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相结合,安排课前任务,并检测学生预习效果。以隔离技术为例,课前任务包括感染链的形成,常见传染病如水痘、流感的不同传播途径,临床操作视频等,并用4~6道单选题测试学生课前任务完成情况。二是课中讲授。教师对课堂进行划分,首先讲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而后着重讲解重难点,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学习。采用隔堂对分的方法,讲授过程为90分钟(两学时,部分内容为讲授1学时、讨论1学时),教师结合知识点适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三是内化吸收。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后,要在课下内化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总结通过教师讲授和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及其应用,并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条理性的总结或绘制思维导图,同时将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记录下来。四是分组讨论。按照异质分组的方法,教师将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9~10人。第二次课时,小组中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组内学生共同讨论交流,遇到通过争论无法明确的疑问,要记录下来。在交流讨论下,学生能够取长补短,真正地掌握相关知识。最后20分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总结归纳,解决学生未能得出结果的困惑之处[5-8]。五是课后复习巩固。学生可将课下自主学习完成的分组任务上传学习平台进行“亮闪闪”展示;将自己学会但组员不理解的问题写出来或对其他组出题进行“考考你”,并为其讲解,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对存在疑惑的地方,学生可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寻求队员的帮助,最终完成“帮帮你”。通过“亮考帮”,可实现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三,实训对分课堂。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演示,再挑选学生回示,并指出学生存在的优缺点,矫正强化操作细节,之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课下要进行自主练习,并总结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次课时,小组内的学生边模拟练习边进行讨论,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操作建议。教师可以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演示,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理解,以便增强其操作的实际规范性。在实训练习中,教师要用精益求精的技术操作感染学生,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技术进行优化,在操作的过程中如何给予患者人文关怀,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评价方法

1.理论与实训考核。在学生讨论环节,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加分鼓励。理论知识及实训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进行全面考核。理论考核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考核,每章考核累计为平时成绩;实训项目按照竞赛标准对每个项目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单列。对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需要以再次讲授、让其他学生带动、增加课后自主实训的方式帮助其不断进步,最终推动整个班级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9-13]。学业综合评价包含10%的学风评价(含到课率、课堂表现、参与讨论)、40%的过程性评价(作业、发言、章节测验等情况)及50%的终末评价(即期末考核)。2.问卷调查。对所有参与对比实验的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密切关注,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学习习惯和专业认知四个维度入手编制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并在护理专业实施调查,借助SPSS20.0软件分析收集数据,检验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调整问卷结构,最后形成有效问卷。问卷共有25个条目,包含四个维度,每个条目分值为1~4分,分值高低表明学生各维度的实际情况,分值越高表明学生学习态度越好,反之则说明其学习能力有少许欠缺。同时,为方便对比,可在对分课堂实施前后定期对学生展开相应的测试,将与教学重点知识相关的试卷发放给学生,让其独立完成,以此保证公平公正性。平时与最后考试成绩的满分都为100分。若对分课堂实施后学生的学习态度、成绩均优于其他传统教学班级,就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一定价值。

(四)统计学处理方法

运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理论与实训考核

在学期末开展了学业综合评价,对照组学生的学风成绩为76.52分、过程性评价成绩为71.58分、期末成绩为78.62分,综合评价成绩为75.59分。而观察组学生无论是学风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还是期末成绩都明显得到了提升,分别为84.22分、88.59分、88.64分,综合评价成绩为88.18分。两组综合评价成绩相比,得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学生学习态度

两组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差距,对分课堂实施后学生各项评分有较大的提升,两组学生总均分分别为86.23±2.92分、94.17±2.42分,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三、讨论

在高职“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分课堂能突破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给予学生更强的参与感、体验感,使其创新能力及主观能动力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通过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后期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实训课中学生有充足的操作时间,可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且在探究中不断发现新知识,并逐渐提升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也能够得到显著改善。本次研究对两组学生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通过对比后可以发现,实施对分课堂的观察组学生不论是学习态度还是成绩均优于实施前(P<0.05)。

(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三教”改革鼓励教师通过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护理学基础”对分课堂中,一是教学设计做到了重点突出、适当留白,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课堂讲授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是实施内化吸收和讨论的前提[14-16]。对分课堂模式下,课堂讲授时间被重新分配,教师系统讲授知识框架,但并不包含所有知识点,而是适当留白,从而能有效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模块化重构,对学生的认知、学习基础、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确定重难点,把握讲授内容与时间,以保证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的讨论氛围,引发了学生讨论的兴趣。在讨论环节[17],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讨论氛围,让学生都敢于发言、乐于发言,避免课堂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教师要强化生生、师生互动交流,认真倾听学生讨论,以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发现有学生提出或解答出有新意的问题,要即时给予表扬或加分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师知识的深度、广度、灵活度激发了学生对话的热情。教师在指导或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时,要能抓住学生讨论中的知识点、闪光点、创新点,甄别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动态,并分别予以表扬、鼓励或矫正。

(二)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

高职“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任何的操作都需要以此为标准完成,因此学生只有牢牢地掌握理论知识,才能为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而实训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操作“实习+培训”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并引导其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护理学基础”课程设置中有50%的实训课程,主要是护士临床常用且必须掌握的基础护理技术,具体包括满足患者安全、舒适、营养、排泄需要的护理技术,如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药物治疗、静脉输液、输血、病情观察、危重患者抢救等护理技术,需要在实训室由教师示教,然后学生进行练习,直至完全掌握。对分课堂中的实训教学增加了内化与讨论环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为什么这么做”“不这么做的后果”“还能怎样优化”等问题,真正达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学习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

对分课堂比传统课堂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即时评价、阶段评价、发展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高职“护理学基础”对分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学业评价方案定为学风评价(1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50%),合为综合成绩。教师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讨论、发言等情况及测评成绩即时记录,在小组讨论作业上传后,记录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成绩,阶段考核计为平时成绩,应灵敏、准确、切实地记录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学风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功效。增加学风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互帮互助,从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中查漏补缺,进而从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概括来说,综合评价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来说,把每一次每一点进步记录下来,有助于增强学习的动力,培养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也减轻了班级两极分化的情况。此外,增加对分课堂的知识内化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有了一周的时间进行内化吸收,顺应了学生学习的规律,改变了学生“听讲—复习—考前突击”的习惯,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四)课程思政融入对学生专业认知的深化

高职“护理学基础”对分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课程思政融入更易“入脑入心”,更易评价。在讲授阶段,教师应结合知识点融入思政元素;在讨论阶段,学生可通过讨论领会思政元素在专业中的引领作用。从教师引导到自我感知,学生主体意识觉醒并外化到主动学习、刻苦训练,从被动到主动转换,“护理学基础”课程思政在学生知、信、行中真正落地。同时,在对技能操作不断内化、讨论、答疑、总结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爱岗敬业的价值观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