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分级护理范例

护理分级护理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1

目的:探究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10月住院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住院时间,将3月-6月住院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7月~10月住院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进行床位分配,观察组患者采用ICU护理管理中的分级护理与标识管理进行人力资源分配,并对两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与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5.00%(P<0.05)。结论: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护理质量较高。

〔关键词〕

护理分级;标识管理;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在医院是危重患者进行集中抢救治疗的场所,护理工作量也较大,护理人力资源是否合理分配,对ICU护理质量以及抢救知晓效果存在直接的影响[1]。现阶段,国内医院中ICU都是根据患者数量决定护理人员的数量,导致护理人员任务轻重不均衡的现象[2]。本文作者探究了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其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操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患者情况

选取2014年3月-10月本院住院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0例,女性70例,年龄16~97岁,平均年龄为(66.4±38.4)岁;其中有脑出血,呼吸衰竭30例,术后心肺复苏2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15例,多发伤8例,其他术后复苏39例。按照住院时间将3月-6月住院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7月-10月住院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科室人力资源情况

本科室中共有26名护理人员,其中护士长2名,小组长2名,责任组长4名,责任护士18人。26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为28.5岁。职称结构为主管护师4名,护师6名,护士16名。有5名本科学历,13名大专学历,8名中专学历,在读本科3名,在读专科5名。有ICU资格证护士5名,ICU进修护士1名。有12张开放床位,床位使用率在7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床位分配,根据一名护士对相邻床位进行管理为标准,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分级与标识管理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分配,主要操作内容如下。

1.2.2.1病情危重程度分级

对病人病情采用甲乙丙护理分级的方式,甲为病危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随时危及生命者)需安排特别护理;乙为病重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或伴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丙为病情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持续3d以上,器官功能基本正常,待转出ICU者)护理人员的具体分配如下:甲级:确保患者床边的专人护理,24h不间断护理;乙级:1名护理人员最大程度可以同时对3~4名乙级患者进行护理;丙级:1名护理人员最大程度可以同时对丙级5~6名患者进行护理。

1.2.2.2标识管理

根据患者病情采取各项风险评估,建立床头风险警示标识、微量泵输入特殊药物使用标识、耐药菌隔离标识。床头风险警示标识包括跌倒、坠床、压疮、管道脱落、过敏、禁食、禁饮等,分别以不同颜色及文字标注区分,凡责任护士评估有相关风险的患者,需在床头牌上张贴相应标识,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各标志在风险解除或患者出院后清除。微量泵输入特殊药物使用标识:对微量泵输注的高风险药物:氯化钾、血管活血药、镇静剂等,应在注射器、导管末端(患者连接端)做标记,不同药物用不同颜色标签加以区分:氯化钾用红色,胺碘酮玫红色,血管活性药(升压用粉红色,降压用绿色),镇静药用蓝色,激素用黄色,其他药物用白色。耐药菌隔离标识:在接到检验科多重耐药菌报告时,立即在床头卡上挂上耐药菌隔离标识,并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待转为阴性或出院后方可解除标识。感染患者与需进行保护性隔离患者不能由同一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

1.2.2.3护理能力的评估

由护士长或者护理组长通过ICU患者分级情况对护理能力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对护理人力的具体情况主要分为很忙、较忙以及中等3个方面:很忙表现为平均一名护理人员对2例乙级患者进行护理;较忙表现为平均一名护理人员对3例乙级患者与4例丙级患者进行护理;中等表现为平均一名护理人员对5例丙级患者或者单纯对4例乙级患者进行护理。

1.2.2.4护理人员的分配

通过对护理人力评估的具体情况对床位进行分配,以轻重搭配为主要原则,通常情况下,一名护理人员对3~4例患者进行护理,1例甲级患者与2例丙级患者或2例乙级患者与2例丙级患者进行搭配;对于甲级患者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护理。在一些条件下,导致轻重搭配不能进行时,可以采用一名护理人员对3例乙级患者进行同时护理,还可以由一名护理人员对4例丙级患者进行同时护理,其余岗位中的护理人员可以适宜的对其进行辅助。在床位分配完成后,护士长或者是护理组长对有无存在护理人员分配不均衡的现象进行密切的检查。

1.3护理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发生如压疮、使用呼吸机卧位不正确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不良事件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1.3.1低血糖

患者血糖超过2.8mmol/L。

1.3.2非计划性拔管

插管脱落,还可能没有经过医务人员的同意,患者擅自将插管拔出,其中也包含医护人员操作不正确致使拔管。

1.3.3导管相关性的感染

(1)静脉穿刺部位出现脓液排出,还可能出现弥散性红斑;(2)沿着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有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同时将理化因素致使的问题排除;(3)经过血管介入性操作,体温超过38℃,局部出现压痛,没有相关原因可以说明。满足上述3条标准中的1条就可以确诊为导管相关性感染[3]。

1.3.4压疮

患者受压的局部产生红斑,疼痛,溃疡等现象[4]。

1.3.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采用呼吸机48h后患者再次发病;与机械通气前肺片产生肺叶内浸润阴影,或者显示出新的炎性病变的出现;肺部实变体征以及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同时,具有以下3个条件中的任意1条:(1)血细胞超过10.0×109/L,或者是血细胞不足4×109/L,伴/不伴核转移;(2)发热,体温超过37.5℃,呼吸道产生较多脓性分泌物;(3)起病后根据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新的病原菌[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中低血糖、导管性相关性肺炎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75%,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5.00%,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分级的方式能够将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准确的区分,根据ICU患者甲乙丙护理分级的方式为基础,根据患者分级的具体情况,对床位进行合理的分配,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有效均衡,在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的过程中,对护理人力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促使护理人力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并对不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护理标识主要是根据特殊的记号对护理工作中极易产生问题的不同安全隐患进行标记,护理人员根据标识情况对所需要的信息情况进行了解[6],有效的护理标识,能够将护理风险有效的规避,保证患者的安全。本研究采用护理分级与标识管理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其应用效果较好。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中导管性相关性肺炎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护理分级的方式能够促使护理人力工作量的均衡,促使护理人力使用效率的不断提升,有效的标识表观能够帮助床位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护理领导者能够对患者情况及时的了解,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护理人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进而将护理质量不断的提高,因此,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杨中气 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熊小玲,黄苑玲,何绍敏,等.护理分级及标识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4,13(4):59-61

〔2〕马新利,吴淑华,张瑜,等.组长负责制分层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1):2562-2563

〔3〕张晋颖.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4(8):669

〔4〕杭寒皎,叶芷彤.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783-784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2

关键词:肝胆外科;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术后疼痛;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肝胆外科手术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普通外科手术。病患部位位置较深,手术时创伤普遍较大,时间普遍较长,患者术后康复时间较长。患者术后疼痛感受较为强烈,且并发症较多,给术后康复带来较大的难度[1]。术后良好康复依赖于高质量的护理,提升肝胆外科术后的护理质量,是确保肝胆外科手术质量的基础。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医院的护理人员数量缺口普遍较大,且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参差不齐,增加了护理管理的难度[2]。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潜能,做到人尽其用,人尽其能,促进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肝胆外科护理管理所面临的重要课题[3]。本方案采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对肝胆外科护士进行管理,观察不同护理模式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并比较患者对不同护理管理模式满意度的差异,以期为肝胆外科护理管理模式选择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肝胆外科治疗的患者50例为对照组,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治疗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51.37±7.47)岁;手术部位构成:胆囊手术17例,肝脏手术15例,胰腺手术12例,脾脏手术6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平均(51.41±7.38)岁;手术部位构成:胆囊手术17例,肝脏手术15例,胰腺手术12例,脾脏手术6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年龄18~65岁;无影响疼痛感受的相关疾病;具有正常认知功能;患者及家属了解参加此次研究利弊,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肝胆外科手术史者;参加过类似疼痛、护理满意度调查相关研究方案者;随访资料不完整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分级护理管理模式:(1)对护士进行分级:按照护士的学历、制成、年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评级,分为1、2、3级。(2)对纳入的患者进行层级划分: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疾病情况、手术难度、术后康复难度等,将患者按照上述指标进行护理难度划分,设为1、2、3级护理级别。(3)实施分级护理管理:对不同护理级别的患者配置不同护理级别的护士。1级护理患者配置1级护士,2级护理患者配置2级护士,3级护理患者配置3级护士。1级护理患者的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治疗配合等制定详细的书面内容并由护理主任和主治医师审核确定。2级护理、3级护理患者由护士制定护理方案,护理主任进行审核确定。对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个性化护理对策的决策,由护理主任召集相关人员共同制定护理方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3d疼痛评分,疼痛评分采用可视化数字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感受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说明疼痛感受越强烈。对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地行走世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并比较。护理满意度调查:在患者出院前1d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其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患者根据自身对护理的感受,选择相应的满意级别,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选项。总满意率=十分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阶段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术后1、2、3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便秘2例、肺炎1例、切口感染1例、胆漏1例、压疮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观察组出现便秘1例、肺炎1例、胆漏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00%。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317,P<0.05)。

2.4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调查比较

对照组十分满意15例(30.00%)、满意29例(58.00%)、不满意6例(12.00%),总满意率为88.00%;观察组十分满意21例(42.00%)、满意28例(56.00%)、不满意1例(2.00%),总满意率为98.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279,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深入发展,心理、社会支持、情绪状态、生理疼痛等对疾病病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4],我国的医疗模式也正在由传统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理模式转变。重视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身心感受,不仅仅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就医感受,同时也是提升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5]。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将护士的职称、学历、护士实际工作能力与其绩效、奖金、名誉等挂钩[6]。突破了以往的唯文评、职称、年资等论收入的局面,部分实际工作表现突出的护士,可获得低职高聘的待遇,充分调动了基层护士的工作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提升护士素质及护理质量方面成效显著[7]。肝胆外科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即术后疼痛感受强烈和并发症率高[8]。术后护理需要护士具备同理心,亲和的态度及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并具备专业的眼光能及时发现并发症的一些征象[9]。肝胆患者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涉及器官较多,术后各种引流管较多,需要护士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护理过程中要全面、细致地检查。同时对患者术后饮食、活动锻炼的护理也需要良好的耐心和认真的态度。对护士的要求级别整体较高[10]。本文结果显示,较之于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分级护理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受,提升患者各项康复指标的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率,有效提升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说明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是适合肝胆外科护理管理的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艳,周欣,张金陆.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24):161-162.

[2]钟园娣,江美英.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校医,2018(12):952,955.

[3]汤宏芝,谢嗣红,徐翠,等.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37(6):602-605.

[4]李弘,黄金姣,黄霜霞.风险评估表结合追踪方法学对门诊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效果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8,42(3):379-380.

[5]杜祜迪,郁新.肝胆外科管道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12):176-178.

[6]穆连春.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在肝胆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9):219,248.

[7]徐晖葵,周宇,张庆仪,等.情绪管理小组在肝胆外科监护室护理满意度管理的作用[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24(S2):252-253.

[8]吴静.护理责任制在肝胆外科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24(S2):259-260.

[9]周利平.个性化护理策略在肝胆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35):88-89.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3

目的研究探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入住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负责两组患者手术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均水平相当,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质量

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各种器械繁多,临床任务繁重,稍微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手术室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1]。研究表明,充分发挥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关键。随着医学的发展,分层管理模式被引入到医院的护理当中,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特点和组织需要划分护士职责,用以提高工作效率[2-3]。鉴于此,我院特做了一次研究,对部分患者实施分级护理干预,与常规手术室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反响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入住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将上述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56例,女44例。年龄在26~77岁,平均年龄为(56.18±3.39)岁。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种类等其他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必要的知识宣教、术前随访核对患者情况、讲解手术注意事项、体位选择和护理、术后密切关注临床体征以及其他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分级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分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统计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和职称,对其进行定期考察,结合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工作年限以及职称等将其分为护士长、组长以及组员;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由护士长与组长、组员进行沟通,按照组员的业务能力为其分配护理任务:护士长负责管理手术室的各项工作;组长主要负责监控本组的护理质量,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进行培训与考核,解决本组护理人员在手术中的紧急问题,组织、协调并指挥大型抢救;护师则负责完成重大手术的洗手、巡回等工作,独立并指导下级护士完成围术期护理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初级护士和实习护士则负责完成常见手术的洗手操作,并在上级护士的带领下完成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对手术器械进行妥善管理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是否损伤、是否消毒、无菌用品是否在有效期内等,要确保手术器械的安全性;及时调节手术室温度、空气质量以及湿度。环境管理、消毒隔离管理等手术室基础性工作;护士长制定合理的排班表。要求白班、晚班、大晚班等班次各层级护士均分配到位,各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满足所有手术间的正常运转。

3.观察指标[4]: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操作质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2.两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讨论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护理人员的工作不仅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也极为重要[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科学已经被各个领域所采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管理科学,将岗位需求与个人护理技术、经验以及专业和职称的相结合,最大程度的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最大的护理作用[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这是因为在分级护理干预下,每一位护理人员对自身能力大小和责任范围都很明确,使各项护理工作得到有序开展,充分调动了临床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心,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这是因为分级管理模式下的分级是以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依据,每一项护理均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实施,在协调、沟通等方面也较擅长,使患者得到舒适的护理[7]。除去对患者的调查研究,进行手术的医生对分级护理管理模式的评价较高,因为该种模式下不仅让学历高、经验足的护理人员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也使得低层次或实习护理人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确自己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8]。

综上所述,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美好 单位:广东阳江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龚美芳,季秀娟,朱晓萍,等.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改进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4):4242-4244.

[2]陈玉兰.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8):91-92.

[3]邓灵.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190-191.

[4]薛冬梅.操作分级护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状态及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8):1846-1848.

[5]何红.探讨手术室护士分级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794-795.

[6]索改霞.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19):3956-3957.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4

【关键词】分级护理;管理模式;肝胆外科;应用效果

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分级的护理管理方法,在肝胆外科的护理工作实际开展中,所具有的应用效果,以此为临床护理工作找到最为科学的有效的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保证医疗机构内部整体工作水平的改善。选取某医院中2018年5月~2019年1月其间,肝胆外科收到的住院的患者80例,采用分组的方法,比较两个小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程度,现比较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中2018年5月~2019年1月其间,肝胆外科收到的住院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的方法,把这些患者平均划分成两个小组,每个小组40例患者,分别用观察和对照给与其命名。其中用对照进行命名的小组内部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2.8±1.9)岁;用观察进行命名的小组内部患者,男18例,女22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51.9±1.8)岁,两个小组内部,患者的疾病状况相同,均需要住院治疗,接受护理,所以两个组别内部患者性别、年龄,还有疾病的情况,在比较上不具有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用对照进行命名的小组,接受的是最为常规的护理方法,患者在入院之后,接受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由护士部门的组长,统一的对全科室的护理工作负起责任,其中也包含着全科室内部的护理质量监督、工作内容调整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对于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术前指导等。观察命名的小组,接受的则是本文所研究的分级护理管理的方法,主要的护理工作开展方法,由护士长对全科室内部的护理工作任务进行布置,按照主管护师、责任护士的具体数量,进行护理责任小组的划分,其中组长由主管护师承担,对整个护理工作进行监督。保证小组内部能够科学、精准的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疾病状况,同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护理,一旦出现问题及时给与解决。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个小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开展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处理

用Pearson卡方检验,计数、均数、计量分别用数(n)率(%)表示,t检验,x2检验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最终观察命名的小组患者其满意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命名的小组,两个小组的比较结果上,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3讨论

胆和肝是人们身体内部最为重要的一个部位,其能够在人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对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产生影响。而胆、肝两个部位在功能上也是相互弥补和协调的,一旦患者患有疾病需要手术,恢复的时间比较长,疼痛感也非常强烈,因此还需要找到有效的护理方法,才能够保证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所以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分级的护理管理方法,在肝胆外科的护理工作实际开展中,所具有的应用效果,以此为临床护理工作找到最为科学的有效的方法,选取某医院中2018年5月~2019年1月其间,肝胆外科收到的住院的患者80例,采用分组比较的形式,了解护理工作的实际开展效果,现比较结果如下:在一段时间的护理工作结束之后,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最终观察命名的小组患者其满意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命名的小组,两个小组的比较结果上,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根据护理得到的结果能够实际了解到,在医院中的肝胆外科护理工作实际开展的阶段,给与患者分级护理管理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疾病状况,提高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余海艳.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在肝胆肠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9(22):51-52.

[2]王晓.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肝胆外科患者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3):2463-2464.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5

目的:探讨护士分级管理对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为医院和科室的发展,对护理质量的管理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实行的患者分级管理和护士分级管理为试点,研究其现状,找出目前护理质量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护士分级管理的内涵。结果:通过实行护士分级管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升。结论: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医院质量,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护理人员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值得在全院推广,并为未实行分级管理的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

分级管理;护理管理;质量

引言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护理人员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是随着现代护理的发展而提高的。我国的护理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直到现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管理为临床第一线服务是近年来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思想。

1护理质量管理及其原则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应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一切从病人出发,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服务过程和工作过程医院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医疗质量,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主要原则,即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和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动态的护理管理和标准化的护理原则,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管理。一切用数据说话则是要求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坚持标准化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对患者的医疗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的数据进行持续改进。

2护理质量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护理质量,也影响着医院质量。结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护理现状以及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认为,目前,护理质量管理现状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从事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的开展。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为例,科室目前有护理人员13人,其中主任护师0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3人,护士8人。其中硕士学历0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9人。在人员配比上基本能够满足日常工作。但是人员的继续教育开展不足。出现了年龄段的断层,一旦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退休,很难找出能够领导科室护理的护理管理人才。其次,目前,我国的临床护理工作与患者需要、临床诊疗工作要求存在差距。护理管理的职能、护理管理者的职责、护理管理者的管理素质、能力的差距。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各个科室在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中采用的标准不同,最终导致了量化标准的差异,导致了医院护理质量管理难以开展。

3护士分级管理的内涵

护士分级管理有两方面的内涵首先护士分级管理是对患者进行护理级别的划分。以入院患者的首次评分(评分标准由医院统一制定)进行患者分级,并随时根据患者的并且变化进行修正。目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危重四个级别,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分为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三个级别进行评估,分别给予不同的临床护理级别。可以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护理资源。目前,分级护理制度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工作中的核心制度之一。其次,护士分级管理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管理。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级别、技能级别、工作标准进行划分。实行岗位聘任制。设立护理五级岗位。一级护士:入职1-2年内,取得护士资格证,未取得护师资格证书的护士。主要负责科室的日常工作,参与科室的低技术护理工作以及科室的日常清洁和维护。二级护士:入职2年以上,取得护师资格证书的护士。主要负责科室的基础护理工作,参与科室轮转,掌握常规的基础护理操作和本科室的专业护理操作,熟练掌握专科技术及相关知识,能够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部分抢救技术操作和病情观察。三级护士:入职5年以上的护师,尚未晋升副主任护师。能够操作本科室专业技术和技能,参与日常的教学工作、临床带教等。协助护士长完成部分护理管理工作。四级护士:高级责任护士(科室护士长及主管护师)。主要负责科室的管理工作和科室危重病人抢救及护理工作,参与护理部组织的系统讲课,讲授新业务,新技术及各科进展。能够完全独立承担科室护理专科技术指导。五级护士:副主任护师及主任护师。配合护理部负责指导全科护理,科研,教学工作。

4护士分级管理对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实行的患者分级管理和护士分级管理为试点,研究其护理现状,我们认为,通过实行护士分级管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升。护士分级管理的实行,强化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对患者的病情掌握的更加细致。通过护士分级管理,不仅促进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可以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密切医患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临床工作的满意度,避免产生医患之间的纠纷,提高护理的质量。同时,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护理知识,强化自身的只是结构。同时通过量化的评分管理,科室和医院的护理质量得以能够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医院质量,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护理人员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值得在全院推广,并为未实行分级管理的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作者:董丽君 单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参考文献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6

关键词: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注册护士核心能力评价量表;护理岗位分级;护理管理;评价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医疗护理服务对护士的能力需求也不断提高,使得护士的岗位职能逐渐发生变化,当前我国医院护理管理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平台式”向“岗位分级”模式转换[1]。护理岗位分级作为临床护士的一种系统化的专业能力培养与评价制度,如何通过核心能力评价护士已经成为目前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ompetencyInventoryforRegisteredNurse,CIRN)是Liu等[2]以国际护士会2003年公布的“护士核心能力框架”为基础建立的中国注册护士能力架构,该量表针对中国的注册护士进行结构效度因子分析,表明具有较好的测量学特征[3]。本研究将该量表应用于山西省三级甲等医院注册护士不同岗位分级与其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旨在为注册护士分级管理、使用提供理论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山西省1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注册护士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层级(N1,N2,N3,N4),以胸卡号编序,以抽签法抽取各层级护士各50人,共计调查200人。护理岗位级别划分按照山西省卫生厅制定的岗位分级标准结合临床实际,以学历、职称、工作年限、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指令性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划分标准。N1级:专科及以上学历,取得执业护士资格证,就职后处于规范化培训期间的护士;N2级:本科及以上学历,经过规范化培训考试合格,结束轮转获得护师初级技术职称,且临床工作2年~9年的护士;N3级:临床工作10年~20年,取得中级技术职称,在临床科室兼做专科护理监管员,年度考核为合格及以上连续3年者;N4级: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工作20年以上,取得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且主持查房或危重症讨论每年4次以上,至少每2年作为第一作者在部级核心期刊1篇以上,连续3年,且N3晋级考试合格者。200名护士年龄24岁~59岁,护龄2年~39年。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采用Liu等[2]编制的CIRN。该量表包括批判性思维、科研(CR,满分40分),临床护理(CC,满分36分),领导能力(LD,满分40分),人际关系(IR,满分32分),法律、伦理实践(LE,满分32分),专业发展(PD,满分24分),教育、咨询(TC,满分28分)7个维度,共58个条目,以Likert5级计分法计分,“完全没有能力”计0分,“有一点能力”计1分,“有一些能力”计2分,“有足够能力”计3分,“很有能力”计4分。该量表总体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9,7个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79~0.86,效标系数(r)为0.44(P<0.05)[4],重测信度为0.83。

1.2.2资料收集方法

专人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后,调查员检查问卷填写完整后即刻收回,如有空项,调查员提醒被调查人员及时补充完整。本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EpiDta3.0a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并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列联相关计算不同层级注册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性。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检验性水准α=0.05。

2结果

2.1不同层级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比较

2.2不同层级注册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注册护士核心能力7个维度与注册护士层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批判性思维、科研,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伦理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咨询与护士层级均呈正相关(P<0.05)。

3讨论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7

关键词:新建医院;病毒肺炎救治;护理人力调配

病毒肺炎(COVID-19)为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是由感染病毒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截至2020年2月,全国累计确诊病例79824例,累计死亡病例2870例,其中湖北累计确诊病例32959例。为遏制疫情蔓延,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了多支医疗队赶赴湖北,全力投入防疫救治。按照国家卫健委统一安排,贵州省对口支援鄂州市,我院作为新投入运行的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直属公立三级综合医院,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方案,调配医务人员,全力以赴开展救治。护理部为做好湖北-省内-院内分区救治工作,切实提高救治能力,采用分区分级护理人力调配模式,应对COVID-19省内外疫情救治需要,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我院为贵州省某市一所新建三级综合医院,于2019年3月1日投入使用,现有16个病区,编制床位550张,在岗护士302人(不含产假护士),平均年龄(27.57±4.04)岁。其中ICU护士27人(8.25%),急诊科护士20人(5.63%),呼吸科护士15人(4.64%);工作3年及以下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60.60%,工作3年以上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39.40%,护理队伍结构较为年轻。分区分级护理人力调配模式的实施:①构建高效调度抗疫指挥体系:分区分级抗疫护理人员由护理部统一指挥和管理,护理部主任、ICU、呼吸内科、发热门诊、急诊科、小儿内科护士长组成工作小组,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执行有力,精准解决疫情第一线问题;所有队员定编在各科,原来的隶属关系不变,除院内救治队人员以外,省外支援队、省内支援队成员跟随科室护理排班,完成常规护理工作。接到驰援通知,随时抽调,第一时间完成疫情应急处理。②明确分区分级护理人力资源调配模式:疫情发生后护理部立即启动护理人力资源应急预案,根据第一区域(湖北省),第二区域(贵州省),第三区域(医院内)疫情发展态势和防控形势,按照危重症组、重症组、轻症组护理人力资源差异化需求,实行第一区域配优、第二区域配足、第三区域配活的原则,科学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做好分区分级精准施策。③选拔护理人员组建分区分级抗疫护理团队:护理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19省对口支援湖北[1]、“四集中”决策部署,分三区域调派护理团队,使防与治同步开展,保障各区域抗疫需求;抗疫护理人员选拔以呼吸内科、ICU、急诊科为主体,其余科室人员为补充。危重症组纳入条件:护师及以上职称,在呼吸内科、ICU、急诊科工作3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呼吸道传染病或重症救治经验[2];重症组纳入条件:护师及职称,呼吸内科、ICU、急诊科工作2年以上,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轻症组纳入条件:护士及以上职称,有呼吸内科、ICU、急诊轮训工作经历,或病区护理组长,具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较强的应急能力。④落实“三全”培训方案:为了高效完成战疫工作,护理部根据岗位需求,采用“三全”培训方法,即“全覆盖、全流程、全合格”,对护理人员进行定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肺炎诊疗方案》、《肺炎防护方案》、COVID-19患者接诊、分流、转运流程、心理疏导课程、呼吸性疾病护理常规及操作技能、穿脱防护服等。要求人人掌握,人人考核合格,全面提高护理人员应对疫情的救治能力和自我防控能力。

2结果

分区分级救援护理人员分布:分区分级护理人力调配模式组建疫情救治护理团队39人,平均年龄(28.40±4.68)岁。其中,第一区域(湖北省)22人,男9人,女13人,平均年龄(27.19±3.6)岁;第二区域(贵州省内)4人,女4人,平均年龄(32.00±3.92)岁;第三区域(医院内)13人,男3人,女10人,平均年龄(27.09±4.68)岁。调配频次自:COVID-19疫情发生后,26天调配7批次护理人员39人,占全院可调配护士12.91%,调配人员能满足三个区域的疫情救治需求。救治工作情况:截至2020年2月25日,省外支援队累积护理患者1213人次;省内支援队累积护理患者937人次;院内累积护理疑似患者隔离171人次。护理人员身体及心理状态稳定39名,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院内感染;参与疫情救治中查出妊娠1人。

3讨论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8

关键词:耳源性眩晕;分级护理;跌倒;心理障碍;心理护理;满意度;评估

耳源性眩晕是耳部疾病导致的眩晕,占眩晕疾病的70%左右,常见疾病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BPV)、梅尼埃病(MD)、前庭神经元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等[12]。眩晕的发作期和缓解期对病人的功能、情绪及躯体影响不同,采取的护理措施也不同。但临床护理中没有针对耳源性眩晕的不同时期进行科学、客观地评估,未实施分级护理,造成病人对护理措施的依从性较低,发生跌倒的概率较高。本研究对60例耳源性眩晕病人所处的不同时期进行科学评估并给予分级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并明确诊断为耳源性眩晕病人120例,其中男47例,女73例;年龄21岁~65岁(45.80岁±5.19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3例,梅尼埃病25例,前庭神经元炎18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24例。纳入标准:①突发性耳聋、梅尼埃病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标准[35],前庭神经元炎诊断符合耳科学(第2版)[6]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岁~75岁;③病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使用耳毒性药物、前庭抑制剂或抗抑郁焦虑药物;②既往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内耳疾病、精神疾病等病史;③无法完整完成量表。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男21例,女39例;年龄21岁~63岁(45.61岁±3.12岁),文化程度为小学者7例,中学38例,专科及以上15例;对照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23岁~65岁(44.18岁±5.16岁),文化程度为小学者5例,中学41例,专科及以上14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常规眩晕护理,入院时使用我院的跌倒护理单进行跌倒风险评估,使用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单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遵医嘱用药治疗,做好眩晕发作的护理,落实预防跌倒的各项措施,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78]。

1.2.2试验组采取眩晕分级护理,具体如下。

1.2.2.1确定眩晕功能水平分级标准

参照美国耳鼻咽喉科学会听力与平衡委员会制定的眩晕功能水平分级标准[9],结合临床治疗护理中病人主诉眩晕对其生活和活动造成的影响,确定本研究的眩晕功能水平分级标准,具体为:眩晕时必须停止活动片刻,但眩晕很快消失,可恢复活动,不需要因眩晕而改变任何计划或活动为1级;眩晕时必须停止活动片刻,但眩晕会消失,但必须改变某些计划和活动为2级;眩晕导致不能工作或不能完成绝大多数平时常做的活动,甚至一些必要的活动也受限制为3级。

1.2.2.2确定眩晕对病人造成影响的程度

使用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izzinessHndicaapInventory,DHI)[10]评估眩晕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对病人造成的影响。该量表共有25条,从躯体(physical,P)、情绪(emotional,E)和功能(function,F)3个方面来评价眩晕对病人造成的影响,根据病人主观情况给出分数。每个问题均有“是”“有时”“无”3个答案,分别计分4分、2分、0分,分数越低,残障程度越小。用总分(DHIT,满分100分)、躯体性分(DHIP,满分28分)、情绪性分(DHIE,满分36分)、功能性分(DHIF,满分36分)4个分数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残障程度越大。眩晕残障程度分级标准[11]:0分~30分为轻微障碍,31分~60分为中等障碍,61分~100分为严重障碍。入院当天以及病人治疗后1周眩晕症状改善后由经过训练的护士进行DHI量表调查,保证量表调查的同质性。

1.2.2.3确定病人的眩晕分级

根据眩晕功能水平分级标准,结合DHI评分情况确定病人的眩晕分级:眩晕功能水平1级及DHI评分0分~30分为眩晕1级;眩晕功能水平2级及DHI评分31分~60分者为眩晕2级;眩晕功能水平3级及DHI评分61分~100分为眩晕3级。如功能水平分级和DHI评分不在同一标准,以高的功能水平分级或DHI评分高分者确定眩晕分级。

1.2.2.4制定并落实眩晕分级护理措施

①眩晕1级护理:由专科医护人员指导病人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头动平衡训练、视物平衡训练等眩晕康复训练;同时指导病人学会自我情绪控制,避免情绪波动诱发眩晕发作。②眩晕2级护理:包括跌倒风险评估、创造安全的住院环境、落实防跌倒的各项护理措施、进行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并教会病人眩晕发作时的自我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③眩晕3级护理:护理人员或家属陪伴在病人身边,给予生活照顾;采取合适的体位,闭目平卧、床边端坐位或背靠椅子位;呕吐剧烈者给予静脉输液补充能量,必要时给予少量镇静剂或止吐剂,监测病人血压、呼吸、心率;保持环境极度安静,避免声光刺激。护理治疗集中完成,减少对病人的打扰,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根据病人的眩晕症状的改变及时进行PHI量表调查,根据评分情况及时更改眩晕分级护理,落实相应级别的护理措施。

1.3评价方法

①病人出院时采用满意度测评表测评护士对两组病人护理方法的满意度,护士满意度测评表内容包括护理方法的指导性、护理措施的针对性、护士工作秩序、护理工作量、病人依从性、总体效果6个方面,总分30分,每个方面包括满意(5分)、基本满意(3分)和不满意(1分)3个等级。②病人出院时采用满意度测评表测评两组病人的满意度,病人满意度测评表内容包括护士的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健康教育、工作秩序、对病人关爱情况及心理支持5个方面,总分25分,每个方面包括满意(5分)、基本满意(3分)和不满意(1分)3个等级。③比较两组病人干预期间对防跌倒护理措施的依从情况和病人跌倒的发生情况,病人对防跌倒护理措施的依从情况评价内容包括病人下床活动的时机、下床活动的方法、有无陪护、有否离开医院外出4个方面,1项不符合为不依从。④入院时及治疗1周后病人眩晕症状改善后分别由经过训练的护士对两组病人进行DHI量表调查,把DHI量表评分中DHIE(总分36分)分数定为<10分、10分~22分、>22分3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及病人满意度比较(见表1)

2.2两组病人对防跌倒护理措施的依从情况和病人跌倒的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2.3两组病人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DHIE得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3.1眩晕分级护理有助于给予耳源性眩晕病人精准护理,提高护患满意度

临床上耳科收治的耳源性眩晕的病人多为发作期,但也有小部分缓解期病人,眩晕的发作期和缓解期对病人的功能、躯体移动和精神情绪影响不同。常规的眩晕护理没有根据病人的症状及病情明确界定分级护理及护理措施,护士给予的护理措施凭个人的护理经验实施,与护士的资历、专业知识水平、评估预见能力有关。临床护士为预防护理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病人因眩晕出现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入院时除了落实眩晕发作的常规护理外还进行跌倒风险评估、防跌倒教育等,导致护理工作量增加、护士满意度降低,进而导致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入院后通过对病人进行DHI量表调查,结合病人的眩晕功能水平分级,科学、客观地评定病人的眩晕分级,对病人实施相应的眩晕分级护理措施,对各层级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有指导作用,达到对病人实施精准护理的效果,减少在病人眩晕发作期对病人不必要的干扰,试验组护士及病人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3.2眩晕分级护理能提高病人对护理措施的依从性,有效预防病人跌倒发生

耳源性眩晕是维持平衡和感知运动的前庭系统发生故障所引起的症状,可导致病人跌倒,随着年龄的增长,跌倒发生率呈增长趋势[12]。眩晕发作时病人卧床,而且大多数病人有专人陪伴并给予生活照顾,发生跌倒的风险较低。经过治疗后眩晕症状减轻或缓解,病人能下床活动和进行前庭康复训练,但病人仍有平衡和感知运动障碍,此时病人的主要安全隐患是意外跌倒。护士采用眩晕残障评定量表对病人再次调查,结合病人的眩晕功能水平分级,再次评定病人的眩晕分级,重点落实眩晕2级护理的防跌倒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此时病人的精神状态、接受能力较好,自我防护意识较强,对防跌倒等一系列措施依从性高,发生跌倒的风险降低。表2结果显示:试验组55例病人对防跌倒护理措施依从(其中5例不依从前庭康复训练),无一例发生跌倒。对照组病人入院时护士通过询问症状及病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及防跌倒健康教育,但受护士的个人知识限制,同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此时病人多为眩晕发作期,病人对防跌倒知识及护理措施接受较差,仅41例病人对防跌倒护理措施依从,19例病人防跌倒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发生跌倒6例,两组病人对防跌倒护理措施依从率和跌倒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耳源性眩晕病人进行眩晕分级护理能有效提高病人对护理措施的依从性,防止病人跌倒的发生。

3.3眩晕分级护理能及时甄别存在心理障碍的病人,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