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校内集中实践教学改革

护理专业校内集中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护理关键能力,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在原有的实习前5周校内集中训练的基础上,对训练项目和模式进行改革,增加综合实践项目训练和模拟实践环节,使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多动手,收到较好效果。

关键词:护理专业;实践教学;项目训练

护理教育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较高的护理技术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1]。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顶岗实习,我校在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开展5周的集中训练,对提高学生关键能力有明显效果。但通过对大量实习医院进行走访调查发现,由于校内实训内容主要是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训练后学生能够熟练完成护理工作中的单一操作,但面对实际护理工作中的复杂情况时,判断分析、应急处理和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与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在原有集中训练的基础上,尝试开展护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改革,具体来说,对训练项目和模式进行改革,增加综合实践项目训练和模拟实践环节,使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多动手,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收到效果较好。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1—2013级1318名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其中2011级421人,2012级442人,2013级455人;女生1262人,男生56人,年龄最大的22岁,最小的19岁,平均(20.52±1.43)岁。

1.2集中训练

1.2.1训练内容

训练内容由原来单一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训练改为护理操作技术训练、综合实践项目训练和模拟实践环节,即“三个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第一层次是无菌术、静脉和肌肉注射、导尿术等10项常用技术训练;第二层次是5个项目训练,即患者出入院护理、院前急救、胃肠减压病人护理等;第三层次为小儿综合外伤(肠管流出合并骨折)、孕妇受伤、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手术前后和女性腹痛待查5个模拟情景护理工作训练。学生需要掌握专科基础护理技能,加强动手能力培养。项目训练中,采取角色扮演法,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以“共情”为基础的人性化服务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在模拟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护理评判性思维、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在工作中体现人性化服务的魅力,最终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循序渐进地实现由一名学生到一名护士的转变。

1.2.2训练方法

分组:将各年级学生按随机原则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包括8个训练小组,其余小组为实验组。每组成员按照训练内容分别扮演病人、护士和病人家属。训练时间及方法:对照组按照原有训练模式和方法进行训练,训练内容主要为单一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训练时间为5周,之后按照《河北省医学教育护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项目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考核。实验组按照“三个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进行训练。第一层次训练一周,训练内容按照《河北省医学教育护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项目》选取无菌术、静脉和肌肉注射、导尿术等10项常用技术,遵循操作人人过关、项项打分原则,评分方法参考《河北省医学教育护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项目考核评分标准》;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由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依据实际护理工作场景,统一制订训练方案和《项目考核和情景模拟考核评分标准及评分方法》,训练时间各两周。关于学生交流沟通能力、人文素养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均有相应要求和评分标准。每天训练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并使其结合同学表现进行小组内打分。指导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每个人的表现进行点评,并结合每位学生的综合表现,按照评分标准打分。

1.2.3考核

对照组:实行百分制;实验组:按照3个层次打分,第一层次30分,第二和第三层次各35分,总分100分。80分以上为达标,90分以上为优秀,由学院颁发相应级别荣誉证书。将两组学生训练考核达标及优秀率和训练满意率进行对比。

1.2.4保障机制

于第六学期全部理论课程教学结束后,第七、八学期实习前,安排集中实践教学,这样能降低其他课程对训练的影响力,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训练;实践教学时间为5个教学周,保证训练时间充裕;实训室全天开放,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训练期间配备专业课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1],并随时解答学生训练时遇到的问题。

2结果

关于训练考核达标及优秀率和训练满意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011—2013级学生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3结论

护理专业校内集中实践教学的改革,改变了实践教学模式与临床护理工作结合不紧密的现状。改革前虽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如项目教学、综合情景模拟等,但由于仅限于某个项目或课本中的某一章节,未能得到系统、全面的开展,实践教学大多沿用临床见习、教师示教—学生练习—考核等方法;专业实践教学以单项护理技能训练加临床实习的模式开展,侧重于“职业培训”式的单项技能练习,简单重复训练,缺少与医疗卫生行业的联系与互动。开展护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改革后,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训练,在基础护理操作技术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综合实践项目训练,使训练内容与实际护理工作接轨,并逐项考核验收,循序渐进,层层过关,从难从严,使学生毕业时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缩短学生工作后的不适应期。综合实践项目训练内容丰富,集多项理论知识与技能为一体,解决了一直以来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分散及课堂气氛沉闷等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项目训练可以进一步考查学生礼仪情况、动作规范情况,能不能急病人所急与换位思考,问题的解答和护理问题的处理能不能得到病人及家属的认可等。遇到难解决的和共性问题时,可进行集体讨论,学习课本上没有涉及的内容,了解在理论学习中没有注意但却关系到病人护理效果的问题,明确知识的薄弱点、模糊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集体观念。综合实践项目训练以典型临床病例为载体,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重视对学生职业情感、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缩短学校教学与临床工作间的差距,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性的临床应用能力。护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改革,改变了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参与度得到提高。同时,教师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作用向指导和导演转变。项目训练方法从过去的单纯技能训练转变为整体护理训练,要求学生从评估开始,只要是有“病人”在场的操作,都要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并细致观察“病人”的反应,力求使“病人”和“病人家属”满意[2]。项目训练中,渗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注重实际护理工作中复杂情况处理能力培养;模拟各种情景,使训练更贴近实际护理工作,既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师生间交流,促进教学相长,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苑建兵,林艳,戴华,等.专科生护理技能集中实训的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4(1):295-297.

[2]马玲,钟玉杰,刘晓丹.运用导师制向护理本科生传递默会知识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1):9-10.

[3]章晓幸.护理专业校内实践基地技能教学模式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99-100.

作者:韩德兰 苑建兵 马微 林艳 米娅莉 单位:张家口学院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