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规划范例6篇

城镇化规划

城镇化规划范文1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镇总体规划 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 A

城镇化已经成为当今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它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复杂过程,它包括了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及生活方式的转型[1],其中人口转型是核心,经济转型是基础,空间转型是载体,社会转型是根本[2]。

自工业革命以来,城镇化以不同的形式来促使各个时间段和不同地域的城市和村庄的发展。然而在大城镇化和物质快速量化下,不同地域和国家都出现了问题。首先自然资源恶化是最表象的问题,包括水土资源流失、能源滥用、大气、和电磁辐射等各种污染源。其次是社会和谐,表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随之而来的是雾霾、贫民窟、农民工、空巢老人、空城空村等“城市病”。

工业化方式的城镇化,对城市的发展也起到了逆发展或停滞作用。为此,各国都在需找不同途径来解决城镇化的改革与创新。2012年11月,党的十指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2014年3月16日,在我国首部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

相比以往城镇化的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城市或城镇的自身发展,也不是单一的人口聚集、区域外扩、城市乡镇单个聚集效益体。本文以内蒙古《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城镇总体规划》为例,简单阐述新型城镇化大时代下,城镇规划的新内容及发展方向。

1.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尊重市场规律,统筹推进人口、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体制机制改革。很多北方小镇即使郊区或周边乡村人口的聚集,也不会对镇区土地的稀缺带来极度不平衡的影响。对村庄而言,尤为内蒙古地区,大批农牧民进城务工,使大量土地闲置,耕地牧地荒废,牧区草场无人管理。新的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是有密切相关的,它是人口双向流动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保护、林地再植和农村用地的租赁、出让、入股等的多元化发展机制。

明确城镇的产业结构、巩固产业基础,开放市场、创新金融业,完善地方税务体系、规范城市投资金融资体系,使政府财政收入途径多有保障,城镇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进入市场化、金融化。巴镇的规划中,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生态立镇、农业富镇、工业强镇、旅游活镇。其中,有地域特点的是提高农业产业化、规划化和科技化;巴镇地域特色没有大型重污染工业,着重两处风电场、农副产品加工,均以中小企业园规划来建设;城镇旅游业并非广泛建设,以特色地域草原风光为主,亦可带动当地农蓄业和商贸服务业。

“健全城镇住房制度”是以往规划行业法律规范中忽略和欠缺的一点,它是目前我国较突显的民情之一。《规划》通过住房供应体系、保障性住房、健全城镇住房制度三方面,全面保障城市到乡村人民的住房问题。《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城镇总体规划》中保留中心镇内1处敬老院。此外,还设置有幸福院3处,分别位于召庙、勇士和十股地行政村内。到2013年,全县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2800户。

在发展体制机制中,还提到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内蒙地区总体是气候干燥、少雨,但相对人少地多、又身居内陆,因工矿化工产业污染少。虽然基本保留了原有生态,但仍存在生态环境问题,其主要恶化原因是农民过度开垦种植、砍伐林木、过度放牧、水土资源流失、农业污染等。在《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城镇总体规划》中,根据当今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对当地生态环境提出了保护原则、目标和措施。其规划目标有分期制定,不仅是常规的污染源、各种排放量的控制,河流水库达标,土地整治等,更切合城镇的是对农业污染的高度意识。并通过合理规划与使用土地、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企业环保、卫生状况、环保执法和普法宣传等措施,来确保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

2.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

《规划》中,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在众多要素中,对于内蒙地区的农牧区及以农牧业为主的城镇来说,最为“新”和“特”的方面,是建设要素市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现代化农业。因为在全国范围内,大多数城镇还是以农业为主,个别地区会以工业、旅游、电子产品等产业为主,所以我国还是以城镇和农村(牧区)居多,而且这些地区还是以内聚形式发展。

农业发展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不再是传统的苦力劳作。首先是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包括:粮食播种面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国家队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和优势产区的标准化规模种养殖等。其次是农牧业的科技化、机械化,农业经营方式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再次是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农产品集散地、批发市场及期货市场的建设等。《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城镇总体规划》提出,巩固和发展优势种养殖业规划性发展(大棚、养殖合作社等),发挥科技和营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如镇区内设农牧民培训站和市场,中心镇和中心村均设有粮油站等)。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得土地有效利用和效益增值;农业和土地的增值,会使城镇和农村与城市建立产品市场;市场的建立,回萌生“城”与“乡”更多的联系,首先是交通;联系频繁和农产品市场的需求,会吸引许多中小金融企业进入城镇,发展城镇农村的金融保险业务;加之国家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视,也会使在城的剩余、闲置的农民工返乡另谋生计。最终,形成一个城市(群)聚集和辐射效益,城镇农村内聚基础型,而两者间的人力、金融、物资和科技等方面相互流通的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卓资县巴音锡勒镇城镇总体规划》中,有G7高速国境,完善乡道路网。规划建立两处变电站。分级分类建设公共服务,基层村配备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村委会、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室)。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亦可带动巴镇的特色草原旅游业和规模化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形成合力循环的市场环境。

结语

国家发展是整体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我国之前的政策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都着力重点地区,而到达一定阶段国家又会倾向于全国广泛的基层面,最终使两者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城镇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而《规划》内容的新特点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新的方面,说明新规划时期下,城乡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能使城镇合理有效发展,并成为城市发展的有利助力和人们期待向往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城镇化规划范文2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城镇的经济、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城镇规划的重要性已日益突显。城镇规划是指预测城镇的发展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以指导已建环境的设计与开发。传统的城镇规划多注意城镇地区的实体特征。现代城镇规划则试图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对土地使用模式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并制订能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的规划。

一、城镇规划管理的意义

一般来说,城镇主要就位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加强对于城镇的管理以及规划能够将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去,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很好的提高,而且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村劳动力的进入能够减少大中型城市的一些压力,使得城市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对于小城镇的建设来说,加强规划管理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首先,能够促进城镇中的一些民营企业经济有良好的发展,还能够使一些农副产品进入到城市的市场中,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其次,这样能够使得能使农业将经营方式转变为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促进城镇的经济发展。再次,加强对于城镇的规划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从而使得农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更好的提升。最后,对于城镇来说,加强规划与管理对于社会稳定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城镇规划管理问题分析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城镇的发展。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说,在城镇的规划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城镇的发展,想要加强对于城镇的规划以及管理就需要对于以下问题进行研究:

1、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对于城镇进行规划管理的时候,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机构。因此,在对于小城镇进行管理规划的时候,对于相关的管理部门来说,想要履行政府对于城镇的管理职能是非常困难的。一般来说,县级的一些管理部门只能够在工作上给予城镇一些指导,但是具体的执行的时候,还是需要城镇中的一些政府部门来执行,这样就给政府部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此外,由于在进行管理规划的时候,由于管理权限的问题,使得城镇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的时候,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2、实际执行中的问题

在对城镇进行规划管理的时候,会因为这些城镇中的政府部门因为人手不足其涉及的方面又比较广,因此在实际的执行的时候,对于城镇中的一些不符合建设规范的建筑没有办法做出更加有效的管理,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危险建筑以及违法建筑的存在。另外,在小乡镇中,这些违法建筑会因为乡镇政府的庇护,根本没有办法实际的进行下去。

3、人力和经费不足

在一些城镇中,对于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根本就没有引起相关的政府部门的重视,这就使得在对于城镇进行规划管理的时候,相关的政府部门根本就拿不出足够的费用以及人力来对城镇进行规划管理。这就直接导致绝大一部分政府管理人员不具有专业的素质,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城镇管理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4、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对于城镇来说,一些政府中的管理人员在对城镇进行管理规划的时候,缺乏专业的知识,这样在对于城镇进行规划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根据城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定位,并对于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因此这就要求在进行城镇的管理规划的时候,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专业严谨的素质。

三、城镇规划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建设成为设施完善、管理方便、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是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城镇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城镇总体规划量力而行、逐步实施,抓好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各种关系,切实发挥城镇规划对城镇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1、严格控制城镇规模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是我国城镇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其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镇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合理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镇规划要体现应有的整体性和战略性,重点加强和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可开发利用的耕地储备不足,这就要求在城镇规划、建设中首先要确定城镇总体发展目标、方向和规模,严格控制大城镇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镇和小城镇,不断提高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水平,切实搞好近期建设规划和长期整体规划的关系,城镇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切实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

2、保障城镇规划实施

我国是法制国家。因此,要实施城镇总体规划,必须充分认识法律在城镇规划中的重要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在《城镇规划法》指导下制定的城镇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是调控城镇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城镇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以城镇规划为指导,不能超越规划进行。要切实加强城镇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实行各类专业规划由规划管理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组织编制的制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

3、旧城改造保持民族特色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的城镇也大都是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建筑与城镇的价值更是文化的积淀,以及前瞻性的眼光。沉稳、内敛以及持久的品位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城镇的景观是由建筑物、构筑物、城镇街道、广场空间及园林绿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构成。纵观中国各大城镇的城镇景观,北京的故宫、开封的龙亭、西安的大雁塔、拉萨的布达拉宫无不透射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渊远历史,在老城改造中如何保持历史的完整性,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又不能破坏城镇本身的景致,同时还要尽量照顾旧城的开发能与城镇的整体风貌相一致,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忽视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也不顾城镇所在区域的历史文脉。其结果使得城镇越发缺乏人性的魅力,也加速了中国城镇与建筑传统的消亡。一味的复古,只会使中国建筑裹足不前,沉重而灰暗,失去生机。如何在中国建筑中注入时代的生命,并应用最新的工艺材料和技术建造出新的中国式城镇,是摆在城镇规划者建设者面前的问题。日本同中国一样,具有悠久的建筑文化历史和成熟的传统建筑风格。但是日本形成了现代的日本建筑风格和现代的日本民居风格,而中国目前民族文化的建筑载体仍然是传统的建筑形式。

4、有效解决征地拆迁中的问题

拆迁中的问题,主要是建设项目中往往没有安排拆迁所需经费、材料,再加上动员工作难做,还需先建好拆迁房后才能搬迁、动工建设。征地困难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城镇规模的扩大,近郊区土地大量被征,征地光给些土地费无法解决社员的生活和生产问题,因此征地费时费力,甚至一拖几年,有的只好被迫放弃建设安排。这样因征地、拆迁工作难做,往往最后选点不是按照规划进行,而是服从征地或拆迁工作的难易,不但拖了基建的后腿,而且建设分布不合理造成大量浪费。为解决征地困难问题,多年来,我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征地后社员的生活出路问题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安排当临时工、合同工,成立郊区劳动服务大队,粮食队改为蔬菜队等等。因为办企业,首先有一个产、供、销综合平衡的问题,砖瓦、旅店的社会需要量也有一定限度,办多了就饱和了。这就使基建征地的路子越来越窄,征地工作越来越难,一些社队甚至表示拒绝商谈。为保证各项建设工程的及时上马,保证城镇各项建设按规划进行,同时为了切实解决征地后社员的生活出路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方针政策上解决征地的困难,面对实际,不回避矛盾,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办法,妥善地进行安置。

城镇化规划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新型城镇;机制研究

前 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实施的核心在于如何科学地因地制宜布局和规划,否则就会面临很对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1、经济全球化

广义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狭义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的快速发展、生产的国际化成为其重要标志,资本、技术、产业的跨国转移,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必将使我国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大为提高。

2、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把信息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信息己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独特的生产要素,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速城市现代化的关键动力。

3、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表面上看是顺序的变化,实质体现了我们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是“好”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发展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相协调,注重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4、新型工业化

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完成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首要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了明确描述,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二、新型城镇化规划基本原则分析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必须遵循训相应的基本原则,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城镇经济以及产业的叠加或者排斥。新型城镇化规划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最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的需求而开展的。为此,以人为本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首要原则。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应该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因素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为了建设城镇而将农业以及田地消除,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最重要目的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好。

2、绿色低碳原则

绿色低碳原则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另一重要原则,绿色低碳原则主要指的是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注意低碳环保,建设环境优美的人文环境,进而提升城镇的软实力。同时,是否最大限度的做到节能减排,是否最大限度的做到生态环境保护,早已成为衡量新型城镇化规划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遵循低碳环保基本原则,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开展清洁工程,加强对于乡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时,着重的解决工业企业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城镇。

3、基础设施完善原则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应该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只有这样才可以打造出利居、乐居以及宜居的环境,这就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完善原则。基础设施是城镇空间互动的桥梁,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活设施以及生产设施建设并重,才可以缩短城乡间设施落差以及空间距离,才可以促进人们生活安康。

4、城乡经济一体化原则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关部门应该注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城镇带动乡下,工业促进农业的新局面,进而促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的实现。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着力发展服务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城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完善性策略分析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关键是规划。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从我们所看的四个城市和国内外经验特别国际上优秀城市来看,抓好发展规划有以下几点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

1、抓好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规划。每个城市都要有发展目标定位,纽约是国际大都市,法兰克福是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我们江西要建设什么样城市?我认为要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我们的目标定位应该是生态城、园林城、现代文明城。从这几天所看的四个城市的特点,苏书记亲自倡导的“一大四小”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营造“美的空间、人的乐园”。

2、抓好城市发展规模的规划。城市不仅要做大,关键是要做优。我们要以营造最适宜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为目标,根据基础条件、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科学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 区域规模,使城市有足够的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成为最佳最优城市。

3、抓好城市发展形态的规划。城市形态应提倡功能明确、生态连接、多核组团式的发展。荷兰的商业中心在阿姆斯特丹,行政中心在海牙,港口城市在鹿特丹。世界上比较优美的城市,除新加坡之外,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很好的,由14个岛屿互相联系,组团之间以森林、河流、海岸线为连接,交通快捷,城市在绿树丛中,人们生活高度方便,文化素质、文化程度比较高。我们要防止简单“摊大饼”式发展,倡导组团式形态。

4、把城市发展特色的规划做好。把城市的特色创造出来,就要对江河、山林以及湿地等这些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产业,通过历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的利用,把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上去,把城市个性的魅力彰显出来。

5、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城市规划离不开精心的论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对城市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规划与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与历史负责。不但要把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好,还要为人们创造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把规划科学决策的机制完善起来。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专家的指导,部门间的合作,公众的参与,科学的决策,对规划进行严格的编制,并进行审批。

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着眼农民,涵盖农村,体现了人本化、集约化、多元化、低碳化,强调协调性、融合性及多样性。有利于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建设宜居家园,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化规划范文4

文章针对小城镇规划编制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镇规划;编制方法;转变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口相互融合小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其地位也日趋重要。从技术经济特性看,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规划的空间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得该种状态无法轻易改变。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城市功能组织、交通结构、产业布局将导致市场和政策对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推广形成阻碍,这便是“锁定效应”。因此,研究符合低碳经济的城镇规划编制方法,从规划层面科学引导土地资源、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

1 现行城镇规划编制办法

1.1 规划理念应紧密结合时代性和科学性

近年来,大多数城镇都已进行了规划,但广大城镇在编制规划时没有贯彻可持续生态观、人文引导观和区域整合的观念。规划多反映国家或地方政府对于经济和发展的需求,只从自身发展来考虑自己的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能源等时代的新需求方面不能结合更大区域的经济体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等实际情况来综台考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剩余劳动力转移和集镇基础设施,应变能力不足;其次是有的城镇规划贪大求全,不顾当地经济支撑能力,更没有认识到盲目攀高攀大是对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再次就是规划编制人员应采用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法,防止规划流于形式。

1.2 规划体系应注意协调性和完整性

城镇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国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等,这些不同层面的规划应在编低碳经济下城镇规划编制过程中进行有机结合,在规划目标、空间管制、空间数据上进行有机的衔接与协调,高效、合理地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育生态环境,重现森林碳汇。

1.3 规划编制内容应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目前我国城镇发展已从数量和规模扩张的外向型发展转向内敛和质量提高的内涵型发展,这就要求城镇的规划对城镇的发展有新的指导。加上城镇具有脆弱性、灵活性、较强的可塑性、系统的动态性等,一个稍大一点的项目引进就足以改变其发展方向。在低碳经济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的今天,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编制规划,将根本无法适应城镇发展和建设的要求。有很多规划对城镇的职能分工、发展方式和环境保护把握不够或者没有能在规划内容中体现出来,规划停留在地块区划、道路设计等技术层面,对城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城镇性质上研究不够,致使城镇特色不突出、结构趋同。

1.4 规划编制成果应提高执行性与监督性

规划作为引导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应当具备一定的操作性和实施性。而从实施跟踪的情况来看,目前许多城镇的规划编制由于不符合当地习俗、群众意愿,或者由于乡镇政府技术力量的不足、投资环境的变化等等均导致规划的实施受到影响,规划编制成果的可实施性及规划在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缺乏后续的监督机制。

1.5 规划组织模式应加强互动性和参与性

改进规划的组织模式对提高规划成果的可实施性以及规划的实施效益有很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城镇规划组织,规划制定过程中群众参与很少,或者仅有极少数的专家参与了制定过程。各级部门应加强信息的交流,在规划目标及方法上相互协调与帮助,保证规划成果的实施效果,防止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复抵消。

2 城镇规划编制方法的转变

2.1 编制理念

根据有相关数据显示,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放占据77%。二氧化碳排放中,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81.8%以上,其中交通占17.5%(总温室气体的13.5%),建筑使用中的电力及供暖占19.8%(总温室气体的15.3%),工业占44.5%(总温室气体的34.3%)。在城镇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规划应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尽可能地减小生物质能源消耗。从规划的中观层次来看,应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降低单位GDP产值的能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土地布局、交通组织等方面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并从存量空间上推动低碳消费。

2.2 编制技术

(1)三规合一

城镇总体规划主要关注建设用地布局和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主要关注自然资源和耕地保护,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建设总量,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主要关注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更好地提升土地的附加值和产出。规划经过资料的收集与调查、初步方案设计、初步成果、送审成果四个阶段,将相互反馈的信息融入方案,落实用地指标,

使各个规划之间协调统一。继而征求各级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根据对初步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初步成果。三个规划的初步成果一起经过专家评审与公示,听取采纳各级政府领导、专家及民众代表的意见,完成送审成果的编制,从而形成由城镇总体规划、

国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构成的综合性空间规划体系,即“三规合一”,进而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指引小城镇走向土地可持续发展和森林碳汇保育战略。

(2)一体化规划

经济增长必然引起能源消耗的增长,能源消耗增长的结果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如何协调各城镇的经济与资源,需要我们在城镇的规划编制中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发展群体经济,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大中城市、城镇还有乡村只有通过资源整合,经济互补,形成资源—产品—废物—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生态链系统才能实现经济上“1+1>2”,生态上“1+1<2”的良好态势,并有助于实现真正的城乡统筹发展。

(3)编制清单

在城镇规划编制过程中引入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技术,对多方案的虚拟城市进行碳排放的测算,对方案的碳排放进行能见度高的量化研究。最后,有效地结合自身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与全球范围内维持气候稳定的相关科学与政策指标引导方案的决策。温室气体的编制包括: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畜牧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农田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以及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在编制过程中采用动态模拟技术,利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软件(GHGLQ)进一步摸清城镇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如温室气体种类、各个排放源的排放量以及消减等详细信息的清单。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监测和分解考核体系,切实保障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城镇化规划范文5

1城市交通问题与现行城市规划实践

1.1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是当前各大城市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交通拥堵大大降低了城市效率,超人性化尺度的宽大的马路,使得沿街商业一度衰败,特别是城市快速路和高架桥直接导致大量商业搬迁。[2]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求大的一面,而大马路在一定程度上既迎合了这种文化追求同时也满足了城市的宣传,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长了这种风气。再小的城市也要修大马路,他们认为大马路和高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现代化,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当然从经济发展层面而言,修建高架、修建大马路是城市发展经济的需要,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的危机。在我国各大城市,曾经一度以为宽马路能解决交通拥堵,一直以来交通规划就是这种套路,但是渐渐的人们发现,路修的再宽也赶不上车辆增长的速度。一座座高架桥在修建之初,都被大肆宣传改善了交通,但是好景不长,高架下道口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堵点,甚至延续到整个高架。其次城市道路的分级制度使得城市一度失去了人行化的尺度,超宽的马路使得人们没有了逛街的勇气,走在路上是缺乏安全感的,街道一度失去了人性化的尺度,城市多元化在丧失。城市交通发展一直以来遵循的发展模式是不正确的,并未如人们所希望的改善交通拥堵,提高城市效率。合肥花了4年时间完成的畅通一环工程,又听说政府正准备启动畅通二环了,但笔者这种交通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当然私人小汽车还会越来越多,路面交通拥堵也会越来越严重,但是城市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在当前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交通模式要从私人交通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向公共交通,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一步步转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实现绿色出行。

1.2城市规划实践

当前城市问题愈加严重,其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在一定政治背景、经济体制和社会背景下综合形成的,这里主要从现行城市规划实践上谈谈看法。现行的规划体系中法定规划主要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整体而言,城市规划在改革开放以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健康发展,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一直以来遵循的理论与方法的弊端日益明显。

1.2.1总体规划层面:扩张式总体规划转向收缩式总体规划在改革开放之初,城市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发展的角度,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城市规模进行预测,在当时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加速发展,当前城市化率也已超过了50%,城市规模一再膨胀,此时再采用以前编制总规的一套方法,明显是不适用的。单纯从城市规模预测上,一味地做加法是不合理的,单纯的“土地城镇化”要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转变。[3]不是所有的城市规模都会增加,鞍山总体规划上提出的所谓收缩式的总体规划概念。收缩式的总体规划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是未来大部分城市发展的趋势,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的提高,城市发展应该从当初粗放式的扩张转向内生型的方向发展。正如邹德慈院士所说的不是每个城市都要长成巨人,未来大多数城市人口规模将会停止增长甚至开始减少,当然人口减少并不代表不发展,要通过对现存土地的规整、提高土地效率等层面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提高土地价值,真正实现土地集约化发展。

1.2.2控规层面:以技术指标为核心转向以政策为核心我国的控规是在20世纪80年代借鉴美国的土地区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国内城市规划体系在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缺乏了中间衔接的环节。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控规中对于土地开发强度等强制性指标的控制经常会变成一纸空文,控规提出的容积率等指标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经常被修改,使得控规的权威性一度遭到质疑。控规指标最终得不到实施有两个层面的原因:控规指标本身合理性不够,或者说控规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地方政府和规划主管部门的管理跟不上,政府领导的绩效考核机制使得政府一度向开发商妥协。

1.2.3详细规划层面:封闭式的小区发展模式转向开放式的街坊我国居住区规划学习的是苏联模式。在柯布西耶功能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小学为中心来安排的邻里单位,成为一直指导我们的小区理论。在这种模式下,居住区也开始划分等级,一个居住被划分为几个居住小区,小区内部继续被划分为几个组团,而居住区与外部环境是封闭的。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又提出了“千人指标”这也是从苏联学来的。可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是没有目的的行为,就拿人们逛街而言,人们喜欢一边逛街一边买。因此,社会服务设施规模不能简单的按多少人来计算,这也是我们的第三产业永远也上不去的原因。国外到我们这种城市化水平的时候,他们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早就超过50%,而我们才30%多。大家都知道,第三产业是有门槛规模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把1万人聚集在一起和分散在100个点上,对商业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在一起可以供应一个电影院,如果分散开,也就只能配套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了。

2结语

城镇化规划范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规划设计;分析研究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而不是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从而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新型城镇化”一词由来已有10余年,公认最早是伴随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主要研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基本原则,探讨新型城镇化主要策略,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规划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新型城镇化规划基本原则分析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必须遵循训相应的基本原则,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城镇经济以及产业的叠加或者排斥。新型城镇化规划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最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的需求而开展的。为此,以人为本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首要原则。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应该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因素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为了建设城镇而将农业以及田地消除,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最重要目的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好。

2、绿色低碳原则

绿色低碳原则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另一重要原则,绿色低碳原则主要指的是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注意低碳环保,建设环境优美的人文环境,进而提升城镇的软实力。同时,是否最大限度的做到节能减排,是否最大限度的做到生态环境保护,早已成为衡量新型城镇化规划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遵循低碳环保基本原则,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开展清洁工程,加强对于乡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时,着重的解决工业企业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城镇。

3、基础设施完善原则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应该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只有这样才可以打造出利居、乐居以及宜居的环境,这就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完善原则。基础设施是城镇空间互动的桥梁,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活设施以及生产设施建设并重,才可以缩短城乡间设施落差以及空间距离,才可以促进人们生活安康。

4、城乡经济一体化原则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关部门应该注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城镇带动乡下,工业促进农业的新局面,进而促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的实现。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着力发展服务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城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规划创新策略研究

1、实现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产业化的发展,这是城镇人口聚集的前提和基础。在实现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合理布局,要始终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既要做到合理规避大城市中心病,同时还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以及周边城镇的同步发展,通过统一规划布局,实现发展小城镇,做好大城镇的目标。第二,实现产业配套。城镇化实现的过程中需要产业的支持,建立城镇化互动以及三次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提升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合理调节第一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中城市基础设施过于落后,是目前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例如垃圾处理不及时,管网设置不合理,排水以及排污管道不分,这些问题都属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例子。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尽量做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逐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进而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2、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除了要进行产业化发展之外还需要不断的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提高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的全面性以及灵活性。例如,建立完善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机制,将城乡用地市场进行统一管理,探索农业组织化体制建设,实现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组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水平。实行空间、土地、产业、生态、主体功能区“五规合一”,将城乡规划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实现规划从传统的城乡割裂、局域分离、单一平面规划向城乡协同、局域联动、立体多元规划转变。重点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发展空间和资源要素,统筹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镇特色、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内部路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布局等;编制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加速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产业发展体系、规划建设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

3、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策略

在环境、人口、资源、经济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比较适宜的地方实施相应的镇群战略,通过不断的优化原有的镇群,提高镇群发展质量,在优化镇群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同时,更多的强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社会以及生态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集中以及引入优惠政策。对于那些生态承受能力较弱的地区,除了要限制该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之外,还需要限制人口规模已经工业化发展。对于生态保护区以及地质灾害较多的地方,尽量避免出现城市建设活动,而应该将更大的精力放在生态保护方面,结合国家出台的就业培训、转移指导、对口支援移民、生态移民等相关政策,以多种方式大力进行人口外迁。

总结:

新型城镇化着眼农民,涵盖农村,体现了人本化、集约化、多元化、低碳化,

强调协调性、融合性及多样性,有利于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建设宜居家园,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尽管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影响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进一步实现。为此,深入研究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策略,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以及建设的重要方向以及课题。

参考文献:

[1]胡际权.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10(06)

[2]张占斌.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01)

[3]邵宇,王鹏,陈刚. 重塑中国:新型城镇化、深度城市化和新四化[J]. 金融发展评论,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