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班教学反思范例6篇

学前班教学反思

学前班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高职 数学 反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59-02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在学习上“瞻前顾后”,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的发展虽然有所不同,但每个学生肯定都会有自己的收获,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思看到自己的收获,并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反思能力的养成,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更具深远意义。因此,教师不能只教学生学会数学,更应教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而“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

二、反思与数学反思能力

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重要形式,是元认知理论的一种具体体现。反思活动进行的深度和广度,能反映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进行的强弱。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会,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就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反思指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的再思考与再审视,它既是一种思维形式更是一种学习习惯。

数学反思能力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反思能力应属于数学元能力,但又与其他认知能力息息相关,互为基础,互相促进和发展。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主要经历无意识反思阶段、被动反思阶段、主动反思阶段和自觉反思阶段。

三、高职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研究对象: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2010建工1、2班学生。

样本:实验班(2010建工1) 45人

对照班(2010建工2) 45人

实验班: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由笔者担任,实施高职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学习水平等方面合理搭配。

对照班: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由付锦珍老师担任,副教授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般的教学方法。

自变量:实验班,高职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对照班,常规的教学方法。

因变量:学生的数学成绩、数学反思能力。

本研究过程是以郝军、张绪绪主编的《高等数学》为实验教学教材,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运用反思性教学理论、元认知理论、波利亚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要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帮助学生看到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使反思活动得以开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或实例促进学生反思。

例如,在教学“多元函数微分及其应用”时,可这样设计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节约用水的问题。请同学们猜猜,在用水量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尽可能把衣服洗得干净,洗涤效果最佳的每次用水量是先多后少,还是先少后多,或是每次都一样?

生1:我猜先多后少。

生2:我猜先少后多。

生3:我猜每次都一样。

教室里传来不断的猜测声,学生都希望老师马上揭晓答案。

反思起源于问题情境。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他们的学习欲望就会更强,而且也了解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培养反思习惯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种解题方法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该解题方法就是最佳思路,最优解法。因此,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是否有更简单的解法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养成写数学反思日记的习惯,总结当天所学的数学知识,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不断进取。

(三)示范反思方法

反思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迁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反思的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

1.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要使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不仅仅满足于得出的结论,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显性的学习结果和隐性的思考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在实际问题的最值(某排水工程要开凿一条隧道,已知隧道的截面周长,问矩形的底和宽为多少时,才能使隧道截面最大?)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师面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引导学生反思这些思路和解法是否正确,是否最优,不断提高其思维品质。

2.引导学生对照他人的经验反思学习过程。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以及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于同一问题,学生解答的思路是不会完全一致的,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照他人的经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反思实现自己的创新。

3.引导学生把反思性思维运用于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给学生创设反思的氛围,并给学生提供必须的反思时间。如学习了“定积分的计算”后,在下课前的几分钟可引导学生这样进行反思:这节课我学会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的要点是什么?我是怎样学会的?学生自觉地作出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并持之以恒,逐渐养成习惯,这对学生来说将会终生受益。

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学生反思的起点,激发反思的动机,抓住反思的契机,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反思。

四、实验数据分析

经过一学期实施“高职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的教学后,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数学成绩的比较分析

我们在两个班进行了对比教学,实验班根据上面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班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后,笔者将这学期的前测、段考和期考三次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

实验班和对比班入学后第一次数学测试成绩统计如表1所示:

S、Z按如下公式进行统计计算:Z=, S=式中x1,x2分别是样本1、样本2的平均分;s1,s2分别是样本1、样本2的标准差;n1,n2分别是样本1、样本2的容量。差异性检验:Z(0.05)=1.96,Z(0.01)=2.58。

实验班和对照班段考与期考数学成绩的比较如表2所示:

由上面两个表的数据信息表明,前测的平均分差异不大,在段考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较,平均分差异也不大,而在期考中,平均分差异较大(Z=2.29>Z(0.05)=1.96)。

(二)数学反思能力的比较分析

为了探讨实施“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是否对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产生影响,因此就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反思能力前测与后测进行了比较分析。

两个班学生在前测和后测中,对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反思方法、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反思结果的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实验前后,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反思方法、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反思结果是否有积极的变化呢?从上表的数据对比可看到实验班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反思方法、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反思结果都有提高,而且提高较大,特别是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提高最大,由原来的8.4%上升到22.6%。就反思方法而言,实验班学生有提高,但对照班学生还没有形成较好的反思方法。

五、实验结果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后,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实施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在反思方法、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价、反思结果这三个反思能力构成要素上都优于对照班,而在反思意识、反思习惯上实验班比对照班提高得快;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实验班优于对照班且差异显著。

【参考文献】

[1]喻 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4)

学前班教学反思范文2

每个教师都需要时刻意识到班级教学和管理是一项大的工程。只有意识到这点,教师才会懂得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才会时刻告诉自身要反思自己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方式和行为。自我反思的价值是相当大的,它不仅有助于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此外,教师以此来增强自身的一个示范作用,也就是增强榜样的作用。作为教师,他们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学生可以以教师为自己的一个榜样,教师可以为自己本班级的学生们起到一个正面的积极引导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将来班级的进一步管理。当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时候,这必将有助于教师走上一条专业化的班级教学和管理道路,并且有希望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的班级教学管理人员。反思可以说是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的分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借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档案,这其中包括对课程设计、教师课堂教学的录像、一些相关的文字记录以及教学笔记等等,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分析。然而,反思活动的发生所维持的时间较短,持续时间有限,往往并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反思有倦怠之势。

二、丰富反思方法

第一,随班观摩。随班观摩就是去观摩其他班级的一些班级教学、管理行为以及管理方法。通过随班观摩这种形式,能够从中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以及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来反思自身的一些教学和管理行为,特别是班级教学和管理方法,这对于以后的班级教学和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通常的观摩案例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好的班级教学和管理行为,教师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此来避免今后会犯同样或者类似的错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好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模式,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班级与其他班级进行分析,比较并辨别,将其他班级好的一面应用到自己班级教学和管理中。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有助于教师管理反思思维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于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是相当有帮助的。

第二,写反思日记。目前,很多教师都能够写反思日记,这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加以记录,教师可以很直接并且很简单地实现自我监控并且自我分析。更加具体地说,反思日记就是把自己头脑中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些数据符号来进行有效地外化,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于文字不断地去分析、回顾和研究,以此来改进班级教学和管理的活动。对教师来说,写反思日记是没有任何要求和固定格式的,这就是说,教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内容来记录生活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充分地去展现自己的记录风格与写作特色。

第三,建立反思性学习共同体。不同教师的教学管理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没有两个教师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上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说,在班级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各个班级的差异管理,需要教师去观察彼此的管理行为,在观察之后,各个教师需要彼此分享各自的管理经验以促进更好地发展。同时,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还可以借鉴其他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之处,根据自己班级情况进行适当的借鉴,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以此来帮助教师提高班级教学和管理的品质和质量。随着计算机的高度发展以及普遍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取得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借助计算机实现相互沟通的实验表明,建立学习共同体不但有助于教师形成更加清晰的思维,而且其他教师提供的教学管理反馈往往会激起教师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班级教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从而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发展。

三、边学习边反思

教师教学和管理能力并非自我形成的,乃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形成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需要将班级中的一些管理问题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析班级的管理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教师的管理水平能迅速提高,而且班级教学和管理也更有效率。最终,教师可以更好地改进班级的管理,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班级教学和管理反思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来进行有效的班级学生的管理。教师养成反思意识的首要因素就是要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反思的价值。

只有有效的教学反思才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实践逐渐变得科学合理,从而达到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并且不断地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想向着学者型的方向发展,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对一些敏感问题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更要具备优秀的教研能力。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责任感,为学生树立榜样,体现“为人师表”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影响,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教师认识到了反思的价值,才能正确地对待反思,用反思的思维进行思考,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四、师生互动反馈

现在提倡的是民主、自由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模式,也就是说,班级教学和管理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过程。在班级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学生应该是班级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所以,不应该把学生放在班级教学和管理的被动地位。通过民主、信任、合作的方式,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增进师生感情。从学生方面讲,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班级教学和管理的方法、内容、效果等做出一系列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上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感受与需要。所以,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把学生放在教育主体的地位,并大量收集来自学生的建议,让学生参与对教师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效果的评价,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对班级教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对班级教学和管理行为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五、小结

学前班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案例;课前预设;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7-056-2“二(3)班的体育课终于结束了!”心里正暗舒一口气时,就听到这个班的小班长许玮(化名)颤微微地问道:“郑老师,我们班今天的表现能得几分啊?”我头也不抬地就回了一句:“5分!”心想:就你们班那几个“小捣蛋”在这节课上的表现,难道能得高分?

课后,二(3)班的小班长许玮又拿了一个小本子跑到我办公室来低声地问道:“郑老师,我们高老师让我来问您,我们班今天的体育课为什么只能得5分?有哪些小朋友调皮了?请您把名字写在本子上。”我拿过本子就刷刷刷地写下了三个“小捣蛋”的名字。

静下心反思这节课:课前没有精心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己教学方法的结合,而是一味用单维的、主观的线性沿着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没有考虑到这个班级的特殊性,那就是男生多、女生少,舞蹈本就是男生的弱项,没有针对“小捣蛋”可能出现的“破坏行为”进行预设,研究引导的方法;也没能在脑中先预见到二年级的学生在队形变化上可能会出现学习上的困难;课堂上我没能很好地强调要求,使得大部分男生听不懂、乱跳,几个“小捣蛋”甚至乘机作乱,我始终戴着“有色眼镜”对待这些“问题学生”,还把“5分课”的账都记了几个“小捣蛋”的头上,最终导致了体育课的失败。

又到了上二(3)班课的时间了,一边想着我的课前预设,一边向二(3)班的教室跑去。我一改往日的“黑脸”,笑容可掬地对学生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进行舞蹈课的学习,由于今天课上要变换队形,先请大家看黑板。”我在黑板上画了三幅图例,把学生在课堂上将如何进行队形变化、方向变化等事先给学生建立了一个表象认识,然后进行简单的讲解和布置。就在此时,突然听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原来这么简单呀,要是上节课老师也这样画图,我就不会瞎捣乱了。”声音虽小,我却听得真真切切,那是王军的声音。于是我连忙走上去摸着王军的头说道:“王军同学说的非常对,由于老师之前没有考虑周全,导致大家在上节课当中出了许多问题,也错怪了王军同学,希望王军同学能够原谅老师!”这时,王军同学反而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小声说道:“老师,我也不对,不该在上课的时候捣乱,应该认真听讲才是。”这时,班上其他几个“小捣蛋”看到我对王军同学的态度,它们仿佛也明白了什么,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的……

我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一说、一练、一演示,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舞蹈队形变化的要领,动作也显得整齐多了;面对这个班几个经常调皮的学生,我一改前一个班的教学方式,当有个别“小捣蛋”忍不住想做小动作时,我耐心地给予了指导和帮助,看着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及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为他们竖大拇指,反而得到了他们更加积极的表现,每个小朋友的脸上都洋溢着甜美的笑容。

下课的铃声响了,我随即宣布二(3)班今天这堂课的得分是9分时,学生们激动得一蹦三尺高。

【案例反思】

从对两节相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教学改变;从忽略课前预设到灵活、智慧地运用课前预设;从两节课中对“小捣蛋”截然不同的处理风格;从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到感情因素的转变,静下心来潜心反思我的两堂课,归纳以下几点自勉:

1.摒弃“有色眼镜”,善用情感因素提高教学效率。

在体育课上,教师的一个充满信任和期盼的目光,一句和蔼、关切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中掀起情感的波涛,引起共鸣,师生间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这种情感的“共振”,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学生会增强克服困难、战胜阻力的信心,对顺利实施教学步骤是至关重要的。“小捣蛋”之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出令人头疼甚至厌恶的行为,从另外一面说也是为了想得到老师的关注。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在教师讲解完一个动作要领之后,让学生练习,而学生通过多次努力仍不能完成的情况下,教师如果采取漠不关心、甚至训斥,那会把学生的情感温度降到冰点,克服困难的勇气或许丧失殆尽,其教学效果之糟可想而知。

我们对待学生的教学情感亦如此。任课教师因对某个学生或班级有了调皮、捣蛋的“名片效应”,产生了固定看法,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某个“问题班级”,实施教学行为,把“问题班级”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归咎于学生,忽视情感沟通,可想而知,无疑是将失败课进行到底,也违背了“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新课标精神。

2.善于改变角度,灵活运用预设生成灵动课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精心备课、精心预设是保证课堂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有了精心的预设,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张弛有度、挥洒自如,才能让课堂激情飞扬。如果缺少了课前充分且精心的预设,那么我们的课堂难免会脚踩西瓜皮,出现随意和盲目的现象。课堂生成同样也需要预设,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匠心的预设。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这样才能使一堂堂平淡的课呈现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

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预设,唯预设是从,将预设视为条规而不考虑课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不能根据学生信息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预设,那么教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教师展示其授课技巧的一种表演活动,背离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理念,也难于成就灵动的课堂。

灵活运用预设重在“灵活”,善于改变角度,正视“问题学生”、“问题班级”,随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合理引导“问题学生”的“捣蛋”行为,智慧调整预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机智,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精彩灵动的课堂由此而生成。

3.注重课后反思,强化教师教学智慧生成能力的提高。

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

课后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它是促进教师个体教育智慧生成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我们不断通过反思旧教学――发现新问题――设计新教学――表达新感悟――生成新智慧这一自我教育模式,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智慧生成和教学创新的动力,变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师的教学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中。从二(3)班失败的“5分课”到成功的“9分课”,我及时反思,查找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的教学思路和预设,在实践中“自悟”和“反思”,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教育活动创设最佳情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学前班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 “课后记” 反思教学 教学反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教学经验而不对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二十年的丰富教学经验,也只是把一年的工作进行二十次机械性重复。只有反思,才能“知困”;只有善于对教学经验进行自觉的反思,才能总结、提升经验,凝练出教学智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一、从做好“课后记”到对“课后记”的新认识

反思不仅在课前、课中,课后更要进行思考总结,写好“课后记”。“课后记”是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认识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以后的教学能达到更佳效果。但我们认识到,目前不少教师忽视“课后记”,导致教案首页中的“课后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完全空白,不做任何教学后记。(2)后记文字抽象、模糊。如,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3)将讲授过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陈述,与“教学内容/设计”栏中的书写基本一致,然后写“学生基本理解、掌握”。(4)每次课后记的内容、格式基本相同,既看不出每次课、每个班的教学活动差异,又看不出任何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措施。(5)一些“课后记”不是每次上完课后手写的,而是备课时和前面的几项备课内容一起写好并打印出来的,失去了设置“课后记”栏目的目的、意义。

教学过程是开放的,“课后记”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结束的思考、后记,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开始的起点,更是为下次同内容教学提供教学经验。因此,教师首先应当克服以上几点问题,重视、写好“课后记”,做好每次课后的教学反思。其次,教师还应善于利用“课后记”,把过去的教学与现在的教学作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反思,以实现反思性教学,这利于改善教学行为,解决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

二、从教学反思到反思教学

“课后记”作为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是对一个教学活动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能合理、有效地理性思考记录,是对教学经验作出静态的教学反思。可是,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动态、开放的,只有一次静态教学反思还远远不够,而且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经过反复实践认识,螺旋式上升后,人们才最终达到对事物本质性的认识和把握。因此,教学亦需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仅要对已实施的教学实践反思,而且要为未来的教学实践反思,改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指导未来的教学活动,这是“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包括“实践中反思”、“对实践反思”和“为实践反思”①。它丰富、发展了教学反思,体现为既有教学的反思,又有反思的教学,两者是有机的统一。反思教学是追求教学实践行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审视、探讨、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教学改善和教师专业发展。

也就是说,反思教学不仅对教学经验作出静态的反思,更有反思后的积极整改、更趋合理性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是一种单纯的思维方式、教育智慧,是实现系统地反思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反思教学是教学反思不断发生、发展的累积和延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实践方式。

三、善用“课后记”进行反思教学

(一)通过“课后记”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再反思“学生的学”。

德育课作为中职学校一门公共必修课,是每一个专业班都要开设的,因此,一周内,一次德育课会在同一年级的不同专业班中平行出现N次。在每班下课后,都对当次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生反应、学习/教学效果作一次简单回顾,并简明扼要写好该班教学的小“课后记”,一周后再汇总为该次课的大“课后记”。从每个班的小“课后记”中对比、发现:就同一教学目标(或内容),同一教师实施的教学行为,在不同专业班级授课,学生反应,学习/教学效果存在差异。例如:讲授“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我运用“经典”例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来说明世间万物不断变化发展,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才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2]的辩证统一,同时认识“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相对主义的诡辩――世间万物瞬息即逝,不可捉摸,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稳定性,否认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虽然A班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学习,有一定的抽象思维、思辨能力,但对这晦涩的“经典”例子需要解释2―3次才有反应,基本理解,而B班学生则因为学习基础较差,不喜欢抽象的事物,甚至拒绝理解。通过A、B班小“课后记”的对比、再反思,分析:同一课次的平行教学不能是原教学行为(经验)的简单重复再现,要根据每个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生活经验,每次课都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经再反思后,为指导并实现未来C班的合理、有效教学,我积极调整教学行为,因班施教――换用“借钱不还”②例子,来说明借钱人不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稳定性的荒谬,进而认识到世间万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二)通过“课后记”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再反思“教师的教”。

不仅同一课次的教学需要在若干平行教学班的课后反思中进行横向对比、再反思,以实现教学方法、手段有效调整,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且同一门德育课程的教学也需要在不同年级的课后反思中进行纵向对比、再反思,再反思自己的教学轨迹和教学策略。这是因为每一门德育课是一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开设,一位拥有二十年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假如他仅满足于获得的教学经验而不对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再思考,那么他也只是把一年的工作进行二十次机械性重复。实践证明,从前后学期某同章/节教学“课后记”的对比、再反思中发现:有些教学事例是援用多年,内容相当陈旧落后,与时代脱节的,完全是为了举例而讲例子,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不强,例子也就没有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引导和启示作用。例如:讲授“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我对先后多个年级的学生都讲述“鸡蛋与石头”的故事。这个故事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是第一次,虽然显浅明了,但是波澜不惊,而对于多年教学的教师来讲,已是归于平淡,毫无教学亮点与教学激情。我发现这个教学问题后,积极调整教学策略――结合现代企业[3]管理,运用“鲶鱼效应”③来生动说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要充分重视外因的作用。这样前后纵向的比较、再反思,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调整教学策略,新瓶装旧酒,指导实践好下次同章/节的教学活动。

(三)再反思作出教学行为、策略的调整,需要在新的教学实践中检验。

在C班的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借钱不还”的人不还钱的“理由”是十分荒谬的,这是“诡辩”,进而从运动与静止关系中认识到借钱人是只看到事物运动变化,不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稳定性,不懂世间万物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得出的结论。我因势利导,当债主气愤狠揍了借钱人一顿,借钱人觉得吃亏向债主提出赔偿时,顺势将故事下半部分交给学生,并反问:“债主可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片刻的停顿思考后,随后不少学生大声喊:“当然可以啦!”“如何还其人之身?”有两三个学生急不可待地回应:“打你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现在的我并没打你。”“要赔,找过去的我。”……课堂充满笑声。再反思作出的教学行为调整是否有效,在C班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

“鲶鱼效应”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引导、启发学生,同样可以在新学期教学实践中获得检验。实践表明,“鲶鱼效应”故事确实比“鸡蛋与石头”故事更有悬念性,首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其次,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于“渔民”来说,是利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鲜活,获取更大经济收益。引申到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于一潭死水的状况。对于“鲶鱼”来说,在于自我价值实现。现代企业需要鲶鱼型人才,鲶鱼型人才最根本的是自我价值实现。对于“沙丁鱼”来说,开始因没有天敌存在,缺乏危险忧患意识,出现大量死亡,后来鲶鱼出现,不想窒息死亡,就应该活动起来,寻找新的出路。引申到现代企业员工生存法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时我因势利导,启发提问学生:“现在金融危机下,中职生如何看待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一学生回答:“老师,我听别人讲,知道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即要学会在‘危险’中寻找‘机遇’。”另一学生回答:“金融危机下,是高学历理论型人才难找工作,但熟练技术人才是高薪难求。我们中职生学历虽偏低,但学好一技之长,有自己的优势,一样能在危机中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的。”

四、在有效教学理念下,不断反思、再反思教学,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传统日常教学实质就是“经验教学”,主要遵循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原则,往往导致有些课堂教学效果不高,这主要因为是教学理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一个学期内只要按教学进度把课本内容讲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所以造成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存在惰性,只想“拿来主义”,教学缺乏反思,更少有创新精神,纯粹一名教书匠。另外,教学关注点有偏差,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学会学习”,但忽视教学另一主体――教师,缺少关注教师也需要“学会教学”。因此,要向课堂教学拿效果,就要有新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有效教学”理念是“反思教学”的关键,在“有效教学”指导下,教师自觉进行反思教学行为。让“经验教学”向“反思教学”转型。所谓“有效”,主要看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课本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收获什么。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学生学得很累,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反思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反思班级、学生个体差异,把教学与学生认知、需要、自信心、能力等结合起来。2.反思学生过去的生活、学习经验,让教学内容体现日常生活的道理。3.反思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能否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将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展现出来。同时,“反思教学”能克服教学关注点偏差,既强调学习主体――学生“学会学习”,更强调教学主体――教师“学会教学”。这样,教师不断在反思、再反思中成长、成熟,专业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最后,教学是“思广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明”。

注释:

①美国布鲁巴赫(J・W・Brubacher)等人从实践的角度来认识反思性教学,他们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实践中反思”(reflection-in-practice);二是“对实践的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三是“为实践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实践中反思”指的是反思发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实践的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实践之后,“为实践反思”则是前两种反思的预期结果,即“实践后反思”与“实践中反思”的目的最终形成超前的反思,从而形成在实践之前的三思而行的良好习惯。

②欧布里德的“借钱不还”故事(欧布里德Euboulides,公元前450―公元前380年古希腊诡辩家)

③鲶鱼效应:以前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死鱼满舱,死鱼卖价极低。一个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船舱里放几条鲶鱼。鲶鱼是食肉鱼,沙丁鱼的天敌,它生性好动,四处奔游,沙丁鱼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四处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力,因而死亡率降低,渔民的经济收益就大大提高了。后来,渔民常利用鲶鱼增加沙丁鱼游动频率,延长其存活期。这种通过外界对手激活生存的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学前班教学反思范文5

一、提高社会各界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认识程度

班主任专业化对班主任教师社会声誉和经济待遇的提高非常有利。因此班主任教师都需要行动起来,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水平,使自己成长为专家型、研究型的班主任,努力摆脱经验型班主任的束缚,彻底从根本上改变班主任教师的职业形象。

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它需要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体会和感悟,需要班主任个体的素质建构、内涵提升、自主发展和自我超越,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政策机制,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要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目前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必须树立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意识,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教师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的认识。只有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了,才会出台相关的文件措施;只有学校领导认识提高了,才会建立起有利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学校制度;只有班主任自身的认识提高了,才会形成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最大动力。

二、强化和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

班主任培训制度包括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目前,班主任的职前培训主要包括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教学和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举办的培训。据了解,目前我国多数师范类院校很少专门开设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课程,即便开设也是作为公共选修课而设置,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虽然有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可以做实习班主任,但由于种种原因,原班主任一般不愿放手,实习班主任仅能以旁听生的身份进行学习和体验。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之后班主任专业化知识的先天不足。因此,师范教育机构在传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适当增加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课程教学,使师范生掌握较系统的班主任工作理论,则显得尤为必要。

如果说职前培训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的预练,那么职后的培训则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种不断学习和系统提高,也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培训对班主任教师们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现实需要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主任培训和交流机制。如:举办优秀班主任讲座,既可邀请国内知名班主任,也可请本校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可以开设班主任论坛,让班主任分享经验教训,互助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实习班主任制度,请优秀班主任对新班主任进行“传、帮、带”;开展优秀班级观摩活动,对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案例进行研究等。这些以班主任工作为主的校本培训,对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将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促进班主任教师自我发展

相对于制度建设等外部因素,班主任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提高则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内部因素,也是根本因素。班主任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能只是被动的等待,它需要广大班主任教师去努力发展和提高,通过每个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来促进整个行业的专业化发展程度。

尽管很多教师对现行的班主任制度有这样那样的意见和不满,但是多数教师仍然喜爱着这项工作,他们在工作中不时地体验到快乐的感觉。当他们面对一群成长的少年时,他们既感到肩上的重任,又享受着创造的乐趣。这些都是班主任自我发展的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一个班主任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与自我反省的能力,对于个人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应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做到“与时俱进”。通过教育实践,对已掌握的知识和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和学习,对于反思结果还要再用于实践去检验,然后再反思。这种“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可以使班主任对各种各样的教育现象进行深层的理解和诠释,以提高自我专业理论与素养,最终会使自己成长为不仅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技巧,还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以及学习和反思能力的教师。

学前班教学反思范文6

一、从学生指导上看,坚持因材施教

同一个班级中总是存在着成绩的“学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对于这三类学生,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应该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学优生”而言,班主任不能把学习分数的高低当作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尺度,而应在“德、学、才、艺”等多方面提出要求。部分“学优生”存在着对其他同学提防、冷漠的现象,同时对学习、生活上的挫折并无太大心理准备。因此,班主任要在班级中营造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健康氛围,引导“学优生”正确地看待失败和落后,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竞争意识。

对于“中等生”而言,由于班主任常常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优生”和“后进生”的身上,容易忽视“中等生”。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为数不少的“中等生”们不太愿意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似乎显得活力不足。因此班主任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拼搏进取的精神和面对困难的勇气。班主任可以明确向这些同学表达出自己较高的期待来激发“中等生”的热情和动力,尽力督促他们向“学优生”转化。

对于“后进生”而言,班主任要做到“全面看、辩证看、发展看”。所谓“全面看”就是不仅要看到“后进生”的不足,也要积极地发现他们的长处。所谓“辩证看”就是不仅要看到“后进生”身上的一些“缺点”和“毛病”,还要发现这些不足之处蕴涵的积极的一面。所谓“发展看”就是坚定一个信念,经过老师的培养和学生自身的努力,日后就有可能变成“学优生”。

二、从管理方法上看,坚持“尊重、耐心和赏识”

班主任工作中要尊重学生,要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多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遇到问题要有耐心,而不要怒火冲天、训斥指责,更不要冷淡疏远,要树立赏识的教育理念,克服抱怨的教育,要以鼓励为主要的教育方式,以个体发展为客观参照,着重考察教育工程的形成性评价,避免不必要的批评。

三、从师生关系上看,坚持做良师益友

师生关系是学校众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有研究者提出,新型师生关系是“共存、共生、共长、共创、共乐”。传统教学模式下,班主任在学生面前拥有绝对的权威地位。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班主任不应该再以绝对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应该放下架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去鼓励、帮助、理解、宽容、倾听学生。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就要注意培养和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四、从个人发展上看,坚持积极反思

班主任在学科教学和班级事务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高质量的反思就成为了班主任成长的关键。美国教育家杜威对反思作了这样界定,他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从这个判断上看,教师的反思并不等同于对经验的简单的思考,而是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付出一定的努力的。

具体来看,班主任工作的反思可以通过撰写学生教育管理日记、开展班主任工作行动研究来进行。撰写学生教育管理日记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日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思考积累材料;二是写教学日记本身就可引发对教学的思考。学生教育管理日记主要包含:在学生管理中,对所发生事情的个人感想,对存在的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对教学或学校活动的有意义的方面进行的描述等。班主任工作的行动研究过程就是班主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将自身的各种行为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主动地进行计划、评价、反馈、检查、调控和改进的行为过程,常常包含有循环往复的程序:计划与安排、教学管理行动、观察与记录、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