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范例6篇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范文1

1.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3.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 人身自由权 B 人格尊严权 C 受教育权 D 隐私权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

A 必然要求 B 必然结果 C 心理前提 D 必要保证

5.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6.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7、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8.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9.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10.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把课程分为

A 学校课程 B 技能性课程 C学生中心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0、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多采用

A分组教学 B个别教学 C道尔顿制 D班级上课制

11.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A温故而知新 B不陵节而施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而时习之

1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

A德育内容上 B德育规律上 C德育原则上 D德育方法上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3.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题

1.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育学原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D 5、D 6、D 7、A 8、D 9、C 10、D 11、D 12.B 13、B 14、B 15、A

二、简答题

1.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包括哪些?

(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2)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

5.简述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之间的关系。

(1)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2)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增益促效的基础作用。

(3)各类型、各科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4)从课程目标来说,三者在统一的目标下,在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全力形成一个整体。

三、论述题

1. 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举例,略。

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教育学原理范文2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对策

作者:闫冰

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课程,在教育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分别从:教育学原理改革的必要性、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促进教育学原理教学的改革对策,三方面来阐述。

一、教育学原理改革的必要性

经笔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基于这种情况下,应对教育学原理课程进行创新改革,将传统教学理念摒除,采用多种教学对策,提高教育学原理教学效率。为避免课堂太过枯燥,可利用一些教学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落实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应对教学理念及时革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二、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具有多年教学资历的老教师,但正因如此,这些教师教学理念依然处于传统观念上,依然将讲授法作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尽管这些教学手段能达到一些教学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效教学氛围的作用。教师教学创新的缺失导致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影响到教学质量提升。

(二)评价机制不合理

教育学原理具有一定理论性,教师在教学评价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考评方法,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最终影响教学效果,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利于促进学生教育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中,一些大学教授还承担着教育学专业科研项目,这也导致教授缺乏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将精力放到了职称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缺乏重视,颇有种敷衍之态,导致教学氛围更加枯燥,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教育学原理皮毛,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

(四)教学工具滞后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得以创新,教学工具的先进性也不断体现。然而由于高校教授年龄普遍偏大,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促进教育学原理教学的改革对策

综上,笔者对我国高校中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从中发现诸多问题,基于此,为促进教育学原理课堂的实施,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分别从:选择合理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创新评价机制、创造良好教学氛围方面来阐述。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育学原理高效教学,首先应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合理案例的运用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探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应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收集相关案例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用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这种教学对策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达到教学目的。当然,在案例选择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案例不仅要满足课程需要还应满足学生需求,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印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分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在分组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两个组,或根据学生学习效率,或根据学生性格来分组,分组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加以总结,在小组讨论中来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凸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此,教师应顺应时展趋势,对教学手段加以创新,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来营造课堂氛围,将知识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率提升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对自身身份加以明确,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主体地位加以肯定,从而实现教学发展要求。

(三)对评价机制加以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中,还应对教师评价机制加以创新,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相对单一,往往通过一次考试成绩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确定,这种传统评价机制存在一定不公平性,仅仅只能检验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对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进行打分,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者还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基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对传统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创新,通过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结果等多方面来开展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认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教育学原理课程的信心,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探究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合作理解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关心、对学生进行差异教学、发现问题了并及时处理等。当对于新事物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与学生进行探讨,将利于教学的建议与教师的课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饱满的热情来学习高校教育学原理。如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互动,对什么是教育进行探讨,并让学生自行讨论,在教学中让学生来进行回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促进他们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面对事物的时候,教师可与学生沟通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关怀,让教师真正做到良师益友的责任,同时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愉悦欢乐的环境中学习。

教育学原理范文3

教育学的科学化话题,在教育学史上被提及的次数是非常多的,但是一直到现在,在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没有使存在的难题得到真正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及矛盾产生的根源就是什么是科学化和科学,教育的理论能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怎么样才能建立起科学化教育学的学科,教育学的原理是不是就应该是教育的科学,这些问题在各家的看法都是相差很远的,经过长期研究和发展也没能得到统一的意见。

一、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在中国的产生

在我国,教育学具有现代内涵,并且是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时间大约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项学科的产生有可能就是当时因为兴办师范院校的需要,也是由于西学东渐而产生的。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中国的社会科学群中最早成形学科之一,其最早登上了各个高等学校的讲坛,但是我国引入的教育学,在内在学科的理论根基上是十分缺乏的,在引进的一开始就与传统没有关系,是一种被全盘西化的学科。在我国二十世纪教育学发展中,其直接使用的功能仅仅就限定在师范院校这一场所中,将教育学是人类知识的总体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当成示范学校的教学课程,并且将两者混为一谈。教育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跟教育学教材编写产生联系。我国的教育学教材,只是对知识进行组合或者转述,在教材中大量讲述的都是其他国家的理论,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这种状态虽然发生了转变,但是研究还在初级阶段,没有在整体上进行突破。

二、教育学原理学科科学化的研究

首先,应该在理论、思想和观念上应该进行明确区分。在理论上应该是优美、明晰、精炼的;在思想上应该是体系化的,博大而又深刻的;在观念上应该具有非体系化特征,是肤浅和常识性的。任何一个人在教育的观念上都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育的思想上,一些思想家以及伟大的人物可能会拥有。但是再教育的理论上只有一些教育学家才可以进行建构,指的就是教育科学中的专家,他们教育学看成是一门科学来进行研究,并且把这种研究当成职业。

其次,对于教育理论科学化的问题来说,在当前课程和评价改革中,有很多的研究学者对实证主义的评价模式进行批判,对教育评价科学化和科学性的问题进行论证。在此之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是,科学的精神就是科学实质,他表现出来的是实事求是和理性的问题,教育的评价只要做到实事求是和理性就算是科学的了,我对这一种观点是有一定意见的。在这种论断中,看上去好像是两个比较独立的判断句,但是它构成的是一个有因果复句的演绎推理表达。因为科学的精神就是科学的实质,它主要表现出来的就是实事求是和理性,所以说教育的评价只要做到实事求是和理性就是科学的。这个推理在前提上就不正确,科学精神不是科学的实质,应该是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的典型性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将次要的因素舍弃,然后将简化理论假说建立起来,根据假说进行相关决策和预言,并且用实践对其进行检验。理论假说存在的合理性也只是一时的,如果证明出来是假的,就要将其抛弃或者修正,这种事情是必然存在的。科学精神存在固然是好的,但是这种精神的存在不一定导致科学的结论和行为,但是科学的方法却可以做到。思维中存在的共性就是理性,并不是科学思维独有的。教育的评判是将价值和科学评判相互结合统一起来的,科学判断应该是价值判断统一起来进行的,是为价值判断进行服务的。比较严格说来,在评价这一主题之下进行科学化问题的讨论是不适合的,任何的评价都是价值判断,这一点在本质上和科学要求上的价值中立是存在差别的。

还有学者根据物理学的术语提出,学生的质量反映状态量,教育的质量反映出来的是过程量,用学生的质量来衡量教育的质量是在概念上产生的严重的错误。教育质量是过程量,主要表现出来的就是学生质量的变化。这个值应该是再教育过程一开始的时候就存在的,当前的学生质量和初始的学生质量之间的差值,也就是学生的质量增值,这个论断涉及到的主要是方法,在根本上就对以往在实践中进行的教育的评价方式持否定的态度。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判断者也出现了概念方面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质量不一定就是状态量,说是过程量也是可以的;教育的质量不一定就是过程量,说是状态量也是可以的。发生的这一切主要都是研究的人员怎么样界定过程量、状态量、学生质量以及教育质量来决定的。国际上的标准化组织对于质量界定是这样的:过程、体系或者产品的一种固有的特性,可以满足顾客还有其他相关方面一些要求的能力。所以说,教育的质量用学生的质量来衡量是正确的。

三、结语

教育学原理范文4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这个“船”字。这样,就把所要学习的汉字“船”给讲出来了,而且也便于学生记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编写的教材尽量能够反映学科当前发展的新成果,注意吸收国际上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使老师学习了这些课程后能够理解该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趋势。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利于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经验。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老师应该在肯定小方回答正确的同时,更要对小明的回答进行赞赏和鼓励,因为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给对小明的这种创新思维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主要以对教育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第三、重视研究。学习《教育学原理》仅仅是学习、消化和吸收,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操作,套用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原理不是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原理只有滋养了人的心灵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2] 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7.

教育学原理范文5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发展需求;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7-006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对教育学原理的发展需求和改革途径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教育学原理的发展需求

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目前教育学原理的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以下问题:①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上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没能得到良好的开发。②评价机制缺乏合理性。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教学考核为评价标准,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阻碍其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二、教育学原理的改革途径

(一)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发展,首先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该学科的教学效率[1]。首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方法设置教学问题。案例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2]。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案例进行收集和整理,得出相应的观点和结论,最后再进行总结和补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自主地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应根据教育学原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重点进行案例选择,使这些案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时代性。在案例选择完成以后,还要进行对案例教学设置相应的流程和计划,需要考虑到学科中的重点知识和学生能够想到的问题和容易忽视的问题,以便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对于出现的状况要做好解决和处理措施[3]。其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把能够快速掌握知识的与掌握知识较慢的分到一组,把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安静的分到一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完成以后,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题思路进行有效记录,对问题的偏离要做适当的引导。在最后的总结工作当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适当的分析和引导,以更好地保障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中起到的效果。对于学生本身来说,要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倾听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提出疑问,以更好地找到解题思路。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在朝着现代化教学发展。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好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直观地、生动地、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要肯定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学原理的发展要求。

(三)制定好全新的评价机制,提高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评价机制也提出了全新的见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的好坏只能通过考试的方法来进行检测。这种所谓的公平性虽然能够达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容易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教师要制定出全新的评价机制,以便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全新的评价机制中,除了成绩以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可和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语

根据教育学原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改革途径,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还应当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制定全新的评价机制,以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真正为教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佳“.教育学原理”三维一体的改革探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9):136-137.

[2]肖庆华.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73-274.

教育学原理范文6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 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标准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窗口,体育课程的结构及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体育教材内容以竞技项目为主,内容单调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而新课标颁布后,三级课程的实施,使得体育课内容更加灵活、多样、多元化;新的教学方法与更具人性化的评价体系,重新燃起了学生的激情。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更应灵活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运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规律指导体育教学,从而更科学合理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体育教学

在经学消费行为理论中有一个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所谓“边际”就是“增加了的那部分”;“效用”就是消费某种商品时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满足程度。那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说,消费者从不断增加的对某种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不断递减的。例如:饥饿的人吃肉饼,当他吃第一个肉饼时,他一定会觉得味道好极了,简直就是人间极品美味;再增加一个肉饼时,即吃第二肉饼,因为有前面一个肉饼垫底,所以,第二个肉饼给他带来的满足程度肯定不如第一个肉饼;依次类推吃第三个肉饼又不如第二个……以往传统的体育教材“繁、难、偏、旧和重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新鲜没了,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大打折扣,此外,教师在一些项目上也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缺少创新,周而复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困难,往往难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和质量。随着新课标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教材内容多元化,内容变得丰富,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从而避免了“第二块肉饼价值”现象,正如同经济学中需求定律所说“一些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换句话说,这些商品的价格越高,其需求量就越低,反之越高,在我们的教学中也一样,教学内容越丰富有趣,学生的兴趣就越高,其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例如在耐力跑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让学生跑圈圈,学生的兴趣肯定不高,还容易产生畏惧心理,更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了,耐力跑教学时,小学阶段,耐力跑可以设置不同的情境,设置树林、河流、草地等等组合,中学阶段可以设置成规定时间内跑的距离,如12分钟跑,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新鲜感,避免学生出现“厌食”综合症。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应很好地开发设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避免教材内容的重复,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更高层次的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变体育教学的“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

二、商品价格、价值与体育教学

在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规律表明:商品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受价值所制约。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而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其波动的中心是价值,那么,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也由传统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角色转化为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就应发挥“价格――价值”杠杆作用,合理运用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并保持在较好的状态,在此层面上,教师应广大学生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合理把握学生“价值”和教材“价格”的关系,始终做好“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运用好“价格――价值”杠杆,开发新内容,运用得当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三、最适性与体育教学

经济学中“最适性”即为最合理、最有效。在新课标中,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给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余地更大,也更加灵活,教学内容也更加多元化,从而避免了以往传统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广大体育教师就可以根据所在地区、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或者制定最适合的教材。体育教学中,选择最适合于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师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充满童真并且生活经验有限,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就可以选择贴近学生思维及生活的内容:如跑――模仿动物跑;而高中阶段,学生们都有自己的主见和审美观,对男生而言,力量、对抗是美,而女生是以线条、静为美,因此,在高中分班选项教学中,男生钟爱篮球,女生则偏爱健身操、韵律操,学生选择自己钟爱的项目,教师上自己最擅长的内容,教与学双翼齐飞,就会出现“1+1>2”的现象。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广大教师应深入学习新课标精神,在大好的形式下,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及需要层次,大胆创新,合理科学运用教学策略和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课堂活跃起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的经济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 赵志清,苏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缅怀革命烈士

下一篇lof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