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方法范例6篇

语文阅读方法

语文阅读方法范文1

【关键字】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学也正是为了学生能够正确地利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听、说、读、写。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多老师仅仅是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分析,然后要求学生记笔记进行背诵。这种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很难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那么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才更有利于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呢?以下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一、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要以“情感”作为基础,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老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往往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氛围。要使得语文课堂充满活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那么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应该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活动载体,老师应该作为交流活动的主导者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首先,老师可以用饱含深情的导语去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学生在心灵深处的共鸣。

如在学习《理想》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先满怀深情地做开场白,以促使学生产生共鸣,深刻感悟到理想对于人生的影响。上课过程中,老师可以用自己的富有亲和力的眼神,话语和热情对学生进行感染,对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让学生对于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得更为形象。适当的一些幽默,也可以给课堂带来调剂,营造一个更为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学生在阅读这些语文作品的时候,如果没有很好地投入并参与到文章中,没有感情的波澜,那就算有老师激情的演讲,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也是非常抽象与枯燥的。所以,要深化对于课文的深刻理解,就必须激发学生自己的形象思维,依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情境的设置,以此来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感受。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名著《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的时候,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说了很多,很多学生还会模仿诸葛亮的样子。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去仔细品味父爱,由此来设身处地地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心理体会与描写父亲背影的作用。通过老师对于情境的设置,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更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阅读训练引向课外,让主动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

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仅仅只能算是语文学习的冰山一角。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要让学生试着走出课堂,使用在课堂中学习到的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作文水平。语文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在一些影视作品和广告之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歌谣就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贴近生活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另一方面,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的春联,都写出了人们对于来年美好生活的盼望。作为语文老师,教会学生欣赏语文与学习语文,是应该做到的事情。

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得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阅读同时也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家长对于课外阅读的理解还存在着一些误差,认为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认为这会占用到学生的学习实践。其实在课堂之外的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对学生知识的实践检验。通过阅读课外文章,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他们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读好书、爱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开展手抄报的活动,将一些比较好的文章、好的段落进行摘抄,同时鼓励学生写读书比较和心得,对在阅读中的一些感受进行记录。通过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从而达到同学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以课堂为中心,以课外阅读活动为半径的方法,让语文阅读教学不断进行延伸,这需要全体学生和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学生将阅读看做一种不可或缺的活动,真正热爱读书的时候,老师的努力就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已经完全超出了考试之外,会对学生的后期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基础支持。

参考文献:

[1]徐学福,宋乃庆.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06).

[2]陆素萍.有关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学刊.2007(10).

语文阅读方法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4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大纲突出了阅读的地位。在“作者一作品一读者”三位一体的模式中,研究的重心是“读者”,即阅读的“学生决定论”。这与学生主题性原则不谋而合,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美学趣味、性格爱好千差万别,他们的阅读感悟理解也多姿多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下面谈谈几种有效阅读教学的方法。

“双向”阅读法。语文教学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读、写、听、说为主的语言实践得以实现。阅读教学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因此,我认为,“双向阅读”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双向阅读”,就是首先依循文本的原有思路进行阅读,着重理解文本和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也就是说先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阅读;后跳出文本的思路,用质疑的态度进行逆向阅读,着意于思考文本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应该接受,文本的写法是否合理,是否可以借鉴。一般说主要步骤有两个:一是顺向探究,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用意;二是逆向质疑,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立足于阅读的发现。这两个步骤同样重要,顺向探究是阅读的基本,也是逆向质疑的基础;逆向质疑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是阅读个性的展示,是培养批判意义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前者已接受为阅读的基本目的,后者的创造和发现为阅读的目的。

“对话”阅读法。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这一“对话”观念是与我们对语言、语文活动与语文教学的特质的基本认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

周作人曾引用《诗经》中的《风雨》三章来描述他“挑灯夜读”时的心境变化,并且说了这样一番话:“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见的时候颇少,但是书册上的古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在他的感觉中,这样的“翻开书话,得听一夕的话”,实在是“大可喜”的人生快事。实际上,读书就是一个交友的过程,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这样的读书交友就构成了对观察现实环境的一种精神超越。因此,阅读活动时间上是通过与读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只是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包括多重对话关系。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题与作者的对话”为中心,其他对话如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编者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之间的对话都是为了给学生个体阅读营造良性的言语环境,使学生能够主体性地自由的对话阅读。

“意会”阅读法。读书的目的在于“会意”。“会意”就是作者的情意与自己的情意在读书的构成中“相会”,有真感受,有真领悟、能相通、能共鸣。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阅读学者就把“取精摄魂”到为阅读八项原则之一,而把“文篇旧首”“书本摄魂”“得意忘言”“整体阅读”,都当作重要的阅读技法。近年来更明确倡导、大力推广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法,“意会神摄”则作为快读之一法。

阅历甚浅的中学生不必望书兴叹,好书并不都是一读就懂的。李泽厚也说:“拿到一本书,不必一字一句弄懂弄通,而是尽快抓住书里的主要东西,获得总体印象。看别人的论文也可以这样做。”如果这篇文章,这本书确有价值,暂时不懂可以留待以后重读,自会慢慢读懂。教育部公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只用精读一法,显然难以完成任务。

意会阅读法在中学生阅读中确实是合理的,正常的,有效的方法,中学生应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掌握。

“空白”阅读法。“虚实相生”是中国古代画论理论。所谓“实”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阅读或其他的媒介去绘有形的具体形象,“虚”则指的是作品以外的东西,对文本接受来说,指的是作品给人们留下的阅读、思考、想象的“空白”,清代的绘画理论家笪重光说过:“空本难阅,实景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瘤。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Ⅸ画筌》“空白”阅读与“虚实相生”可谓殊途同归。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隐含的读者”“期待视野”“未定点”和“空白点”等概念,他们决定了作品的“召唤结构”,这也是作品接受得以实现的关键。文本中的这些“未定点”和“空白点”,都需要有学生的阅读活动来填补,填补原来空缺的意义,并赋予崭新的意义。“空白”阅读即是让学生去解读和再创造。

语文阅读方法范文3

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加以引导帮助。我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工作:

一、让学生熟读课本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将自己课本上的知识熟读,吃透,而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拓展到课外阅读层面。我们所学的课本教材,收录的大都是名家精品之作,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横生,因此,丢开课本去寻找阅读的捷径,岂不是枉走了弯路嘛?

我们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以《观潮》中的章节为例:“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米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通过由远到近的细节描述,生动动形象,恰到好处的比喻,让人有种深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不仅仅是要学生因学习而阅读,更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生动形象的感受到课文中的对于汹涌澎湃潮水描述。

二、让学生多读感兴趣的书

学生是学生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让学生读好书,会读书的前担是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我们应该锻炼学生对感兴趣的书目进行阅读,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能力。其次要明确自我阅读目标,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了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较多知识。必须有一个阅读目标,即指导学生,首先了解一本书的序言后记,或杂志的目录,了解文章的大概结构,熟悉其内容,然后筛选出自己要阅读的内容,学生在阅读前要明确这些目标,分阶段逐渐完成,这样就会摆脱阅读是一种负担这一心理压力。

三、要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面对市面上,课外阅读书籍林林总总,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选择的问题,学习和阅读的时间合理分配需要我们学会精读和略读。

何谓精读?精读其实就是将课外阅读中的部分章节进行肢解分析,字,词,意等等,学生在熟读文章之后,抽丝剥茧的对章节进行反复推敲。通过仔细的研究,从而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内容,精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思考学习过程,在精读课外读书物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略读是阅读的策略,文章中总有重点,我们精读重点,对一般的情节内容可以采用略读的方法,了解故事片的大致内容就可以,甚到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及完全忽略过去,这也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之一。

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更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认为;除都学大纲规定学习的课文外,其余的课外阅读都应进行阅读的训练,即每个单元,重点,讲解,研讨一两篇,其余都进行篇章的阅读训练,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养成他们在生活中的自觉阅读习惯,如报纸,杂志,故事等,坡的“通读,精读,出神入化”,这三个阶段我们也不妨拿来一用,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逐渐深入,知识面逐步扩大,从而对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语文阅读方法范文4

一、渗透速读与巧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速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快速阅读,可发展学生智力。因为在快速阅读中,学生需要经过理解、思索、想象与记忆等思维活动,需要提高阅读速度,以提炼出更多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敏捷思维与反应力,从而发展学生智力。其次,速读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尤其是课外阅读,可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另外,速读可提高学生语文表达能力。因为在阅读时,学生会逐步提高阅读速度,收集更丰富的词语,而词汇知识又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因此,速读可发展学生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学生们年龄的增长,语文阅读量也逐步上升,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渗透速读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①逆向式讲读。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在阅读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分析篇末内容,而后阅读文后思考题。一般而言,篇末内容的概括性是很强的,通过对其分析,学生可提前把握文本主旨。这样,通过逆向阅读,可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础上,在文后问题驱动下,更有目的、更有针对性地发掘课文难点,把握文本细节。这样,可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②跳跃式讲读。即跳读,不再是逐字逐句阅读。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课文脉络,突出重难点,逐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文本。一般而言,该阅读技巧适用于内容冗长繁杂,而情节曲折迂回的文章,以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文章脉络,提炼所需信息,训练阅读速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二、指导细读与会读策略,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认知与思想上缺乏独立性,难以快速辨别真假。同时,学生意志力与情绪方法缺乏稳定性,因而在阅读学习中,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细致分析课文内容。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思索积极性,提高思维准确性。如分析文本时,教师可提出启发性、引导性思考问题,鼓励学生研读文本细节,发掘隐含信息,对于疑难问题还可引导学生讨论,以突破难点,把握语篇深意。

如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当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体会语言与细节等。(1)教师可要求学生捕捉“人物心理、行动、语言等描写,体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自读文章,交流学习体会。同时,教师可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研究细节蕴含的信息。如①“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其中,“一愣” 说明了什么?“一亮”又表示什么?②“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中透露出什么信息?而“命令道”使你感受到什么?③“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请问为什么“他”“急了”?等等。(2)再读课文,思考:是谁说了“别饿坏了我的那匹马”,在文中这句话出现了几次,有何用意?谁能具体分析?这一问题尽管难度不大,却较为烦琐,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细读与讨论,学生会明白“别饿 坏了那匹马”既是文中标题,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作者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有层层推进作用。这样,可指导学生由标题、由细节等方面进一步分析课文内容,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注重精读与多读训练,指导学生丰富知识积累

语文阅读方法范文5

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说只是学生从事语文学习很小的一部分,是学生进行专业性解惑、教师进行具体学法指导的重要环节。但是究其根本,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光凭借教师和学生有限的课堂教学环节是很不现实的,那么,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在课外时间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训练。众所周知,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应该注重发掘学生身上的个性,不作统一的刚性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和阅读自由。在进行初中阅读课程的相关教学中,我深挖教材,在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和素材积累,将自己平时所见所闻、所读所感的语文阅读素材穿插其中,培养学生自己注重平时积累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中感受浓烈的文化气息。在平常,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学生推荐《读者》、《青年文摘》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杂志读物,让学生在平时课余的阅读中就逐步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和素材,为自己的作文写作和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造词句记录感悟,读写结合提升品质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课程而言,其最终的目标和任务还是服务于学生的顺畅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习得和养成。形象地说,阅读环节是在不断地往自己的书包里塞知识、塞东西,把阅读中所遇到的内容都掰开了、揉碎了,让学生充分消化;而写作过程则是要让学生把已经消化的知识借助于一种新的形式和途径表达出来,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所以,在平时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选择性地加入一些小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把自己阅读中的感悟和情绪记录下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质。例如,在进行冰心的《母亲》的阅读教学中,我对文本知识性的解读并不多,更多的是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多遍朗诵冰心的这首诗歌,让学生在我设置的问题情境下逐步了解诗歌的精神内涵。最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对母亲的情感,对母爱的颂扬。

语文阅读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

一、要点充足法

解答主观性阅读,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2009杭州11题)

11. 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6分)

答: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使答案完备。

二、依文解题法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2009重庆)《梦幻视觉“水利方”》(5)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影响美观,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可见,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

三、归纳重组法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例(2008重庆)《别踩疼了雪》(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答: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四、专业术语法

有的题干中明确规定不得用原文中的原词原句回答,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段篇或完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用自己平时掌握的符合语文专业要求的说法,说清自己读懂文章后的各种结论和感受。

例如:(1)对考题中要求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来进行回答。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作用。

在文章结尾处,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结构上: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 (2)对于品位词语的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答:

第一,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第二,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对于鉴赏句子的题,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首先指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从修辞的作用来回答。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作者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注意:一定要结合原句来回答。

(4)写作手法方面,就应重视“欲扬先抑”、“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说法。

五、整体把握法

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的解答题目。

六、利用信息法

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题的信息,包括注解等,充分利用他题答案信息(有些先出现的小问题还可以为解答后边出现的大问题提供答案基础或思考线索,甚至有时小问题本身就是后边大问题所求答案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