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教案范例6篇

动物园教案

动物园教案范文1

关键词:高校;档案;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日

一、引言

高校档案是高校各方面工作的积淀,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衡量高校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文化资源丰富的高校档案,让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发挥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作用,是高校档案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之一。

二、核心概念定义

(一)档案、学校档案与高校档案。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而在《学校档案管理》一书中,将学校档案定义如下:“学校档案是学校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归档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的原始记录。”

那么,依据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将高校档案理解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历史记录,积累了高校各个时期教师、职工、学生不同层面的校园文化生活,记载和延续着高校自然形成的传统文化精神。

(二)校园文化与档案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里的全方位体现,主要是指学校以满足学生文化生活的需要,以课余时间为主,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自娱、自乐、自学、自教、多类型的文化活动。它不仅具有增长知识、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发展兴趣、激发创造灵感、增强群体意识、接受正面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宣传教育、传播知识、陶冶情操、密切关系、培养组织领导能力的功能。根据王伟先生在《校园文化概论》一书中的论述,校园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说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档案文化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和社会成员,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逐步积累和保存下来的维系和促进人类历史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

三、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档案不仅仅指档案忠实地记录了校园文化发展的内容和进程,而且还能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我们说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举个例子来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大部分是体现在实际校园活动中,小部分体现在高校有关文件中,随着这些活动本身的消逝和转化,相应文件也转化为档案。随着时光的流逝,要了解某一时期的学校校园文化,唯有从仅存的高校档案中寻求。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本身不具有可保存物质形态,要想准确反映这些校园文化的要义和精髓,就必须通过当初形成的相应档案间接加以反映,有时高校档案甚至成为这些学校校园文化的唯一记载。至于物质文化,如建筑物,我们从外观上讲固然可以得到直观的感受,但要对建筑物的历史、创意有深刻的了解,则必须借助于学校的有关档案了。正如任汉中先生所言,“为使人的文化创造不至于因个体自然消失而消亡,人类需要档案作为载体使之广泛传播和永久流传。”因此,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产生高校档案。正如所公认的那样,档案是社会活动的反映,是由社会活动中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教育目的和本校培养目标就必须有管理活动。一方面学校在管理活动中会注重其文化性要求或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专门的文化活动,无论是校园什么活动,要正常有序进行,必须借助于各种文件加以推进,比如说体现某种深刻寓意的校园外观设计系列图纸等文件,不仅对学校本身外观建造具有指导和依据作用,对学校建成后的整体文化氛围营造和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再比如学校为开展校园文化节而颁发的针对性的指导文件,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进行了直接规范和引导。可以这样说,凡学校的重要文化活动都离不开文件的推动,也就是说学校一切的文化活动都产生相应的不同类型的文件。另一方面学校在管理活动中必然会产生了文件,这些文件在校园文化活动或管理活动运转一段时间后,随着对应活动的结束而结束现行使命。如果它们具有一定的凭据和参考价值就进入半现行和非现行阶段,即档案阶段。高校档案工作人员在每年的规定时间内,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对前阶段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履行归档手续,使文件实现从办公室到综合档案室的储存地点转变。从某一个角度看,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有随之伴生的文件,有什么样文件就有什么样的高校档案,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的必然产物。

(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档案的内在需求。一方面高校档案是具有信息属性的,高校档案记录了学校的发展历史,记录了教职员工教书育人、治学奋进的事迹,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等等,因此说高校档案是一种信息,具有信息的属性。而信息要扩充和传递才能实现其价值。高校档案中包含了许多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的信息,比如学校艰苦创业的情形,师生员工的先进事迹,受教育者的状况等等。也就是说,高校档案信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得到扩充和传递,体现其价值。因此说,高校档案的信息属性决定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另一方面高校档案具有文化属性,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历年来艰苦创业曲折发展的实践过程,记录了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许多宝贵经验和重要的知识信息,它是学校教职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而,高校档案也是一种文化,具有文化属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贮存文化,而且可以传播文化,是学校进行精神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一种智力资源。高校档案中记录的思想和活动的成果,就应成为维系和促进校园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基石,成为学校先进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石。

四、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拓展

(一)高校档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沉积形成的带有自身特色的良好校风,是高校师生员工一种群体气质和向心力、凝聚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集中反映。诸如“勤奋、进取、团结、求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等等,反映了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自我约束、自我追求的准则,展现了一种素质的养成、一种伦理规范的养成,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产物。它一方面体现在高校师生员工的言传身教中,另一方面不断地随时间的进展凝结在高校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中。各个高校的档案无论是教学档案、科研档案,还是管理档案,无不渗透着和表现出各个高校这种特有的良好校风。因此,高校档案可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整体和学校每个教职员工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准则起导向作用。档案中记录了学校优秀的传统、历年来先进教职员工的事迹、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等等,经常地让年轻教师学习这些内容,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传下去。

(二)高校档案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约束功能。高校档案积累了高校丰富的管理经验,记载了多年来学校形成的一整套规章制度,是高校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的财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通过档案工作,记录了学校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目标、职业道德、工作守则、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等无形的行为准则,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言传身教是高校的传统育人形式,建章立制是高校固有的管理手段。在这种传统理念的熏陶、影响和规范、塑造下,为人师表是众多教职工自律的准则,严格治学成为一批批学子统一遵守的规范。高校教学档案记载了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管理档案评判了高校严明的工作作风,科研档案反映了高校良好的学术风气,学生档案记录了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这些档案完整地再现了高校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形成的全过程,是高校建设校园制度文化,规范师生员工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规范校园各种秩序,营造和谐统一的校园生活氛围的宝贵财富。

(三)高校档案对校园学术文化建设的启发功能。浓郁的学术气氛是高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知识的传播地和教学科研的中心,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在长年累月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教学科研成果,这些教学科研成果每年定期进入高校档案,成为高校档案管理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门类。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学术研究时,常常为了了解和领会自己所承担研究项目的过去和现实,需要查找教学科研成果档案,或从前人成果中得到启发,或有所借鉴和创新。由此可见,高校档案汇集的优秀研究成果,已潜在地成为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学术利用的指南。而高校要通过一流的学术活动,培育和建设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必须对高校档案中的原有成果有所了解、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激发校园学术文化的时代气息和活力。

(四)高校档案对校园工作文化建设的激励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造就一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的工作氛围,使全体教职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发奋进取的效应。从高校档案中可以看到学校领导通过设置工作目标,为学校教职员工指出教学工作所应当努力的方向,使学校的工作目标成为激励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结论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类型和育人手段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利用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高校档案的内在需求。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查考凭据、提供可靠资料、提供生动素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工具。因此,我们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良好机制,提高高校档案服务能力等,必将更好地建设好校园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沈跃.学校档案管理与本科教学水平评估[J].科技档案,2006.1.

[2]包世同.学校档案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杨新起,吴一平.校园文化建设导论[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3.

[4]邬雪军.发挥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档案建设,2003.6.

[5]任汉中.论档案是文化的载体[J].海南档案,2000.4.

[6]王霞.档案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作用[J].兰台世界,2002.8.

动物园教案范文2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园林植物学;课程教育改革

1“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现状

近些年来,国内林科类、美术类很多院校都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园林植物学”是专业基础课程中的重要课程,是学生培养方案中必修的科目。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些国内院校将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授课内容拆分为“园林树木学”、或“观赏树木学”和“花卉学”;而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院校则拆分为必修课“园林树木学”和选修课“花卉学”、“园林树木栽培学”。截止2015年,国内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院校多达100余所,美术类院校学生在学习植物学的等基础专业课时较偏重形象思维,往往在设计中很好地做搭配,而在植物具体的植物学常识的掌握相对薄弱;而工科类、林科类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常识时相对轻松,而植物配置和景观设计则会有些吃力。根据不同院校的情况和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目标,反思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授课内容,可以得出对于植物的自然分类常识、演化亲缘关系等往往不是教学的重点,而在空间中的特征和植物生长习性则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根据目前各院校对植物学复杂的教学方案和方式,我们得出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系列课程教育亟需改革,并且是十分必要的。

2“景观园林植物学”的教学方案和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传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中,直接沿袭了传统的植物学的授课内容,比较注重植物的生态解剖学和植物种类的识别,按照自然分类系统的科属逐一介绍各种植物的特征,而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把重点放在设计方面多一些。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案中,太过于依赖课本的内容进行教学,造成对植物的生态解剖学、植物系统分类等过分注重,而忽略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设计的需要,在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中,园林景观设计对于植物学的要求主要在于植物的生物学习性和美学特性,因此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的专业要求相结合,以便在设计工作中熟练运用。在园林植物的教学中,可以按照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藤本植物、水生植物、竹类植物等进行分类,按照这样的模式分章节介绍,弱化对于,自然学科分类、植物的生态解剖学等教学,将植物的授课内容与实际设计中的运用相结合。

2.2教学模式灵活运用

植物学的教学也要结合野外实习的内容:在植物学的教学方案中,理论课时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实训实践学时少之又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具备理论知识而不能结合实际,这就要求授课的方式有一些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也可以放在野外进行,在实习基地生动地对个各类植物进行讲解,将植物形态、植物配置、生长习性等理论课程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另外,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多运用教学展示道具,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实物道具相结合,再辅助以视频、照片资料,让学生把学习理论知识的逻辑思维与图像思维相结合,全方面、多角度地获得真实感和体验,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使教学效果更加高效。

2.3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间的互动

在理论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提出设计综合类性实验项目的探究,提出探究方向,例如,在校园中的实验项目,可以提出“校园景观园林植物配置调查”、“校园树种调查”、“校园植物天然更新”、“校园植物栽植技术”、“校园自然植物群落调查”等角度,让学生分组讨论、查阅文献、完成实验、撰写报告,最后在课堂中与大家分享成果,教师在此过程中采取提出问题、分组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良好互动,多做引导和鼓励而不过多干预,让学生去体验和参与。比如在探究不同树种的栽植方式和技巧的实验中,让学生切实参与到植物的种植和养护工作中去,使其对于植物的挂牌、栽种、修剪、浇水、除虫等能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日后设计工作中能够将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在一个阶段的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将大家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专业角度提出指点,将实验中未解决的问题深挖、引导、讲解,这样课堂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丰富课堂的内容,生动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引发思考,探究根源,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全局思考能力,这对学生未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结束语

在新学科定位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景观园林植物学课程作为基础专业课,在教学方案和内容、课时合理分配等方面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文章从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三方面探讨课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使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黄清俊.园林、园艺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0.

动物园教案范文3

一、烈士陵园档案管理工作及其意义

烈士陵园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其管理的档案与其他档案管理机构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烈士陵园管理保存的档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人事档案。主要包括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应由烈士陵园管理处保管的在职人员档案、离退休人员档案和曾在管理处工作以去世的工作人员档案。二是陵园管理机构日常工作中产生的文书类档案,包括各项业务工作、党务财务、工程技术等工作档案。以上两种档案,是烈士陵园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与其他档案管理机构都该具有的。第三种档案是烈士陵园特有的档案,我们可称之为特色档案,主要包括烈士档案、历史资料档案、文物或烈士遗物档案。烈士陵园区别于普通陵园的主要一点就在于它本身蕴含的意识形态特征。园内安葬的每一位烈士,每一栋纪念建筑,每一个陈列展览,甚至每一棵花草树木都蕴含着特定的含义,凝聚着建设者强烈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表达。同样,每一位烈士、每一栋建筑或雕塑的背后都涉及一系列历史记忆,这些记忆的物化就是这一系列的文件资料及实物,这是其他单位不具备的人文资源。烈士陵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特殊性也主要体现在对这部分特色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上。

对烈士陵园来说,管理和利用好特色档案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烈士陵园,目的就是褒扬烈士,通过弘扬和传承烈士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传承烈士精神不能仅靠空洞的宣传和逻辑的推演。因此,史料的研究、实物的陈列、事迹的宣讲在陵园工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这些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档案资料的开发和利用。烈士陵园的实际工作经验也证明,档案资料越丰富、自主研究越深入,宣传工作才能做得越好,爱国主义教育作用才能发挥得越充分。从这方面说烈士陵园档案管理工作是烈士陵园中心工作的基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烈士陵园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因为档案管理在烈士陵园整体工作的独特作用,各地烈士陵园人才队伍建设中对档案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都不可或缺,但按照专业化的标准来看,烈士陵园档案人才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不高。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烈士陵园绝大多数属于民政系统,民政部门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社会工作为重点,但烈士陵园作为历史较长的民政事业单位,陈列布展和文物管理历来作为主要工作,所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多数以文博序列为主体。不管从民政整体工作而已、还是烈士陵园的工作而言,都没有把档案专业人才作为重要的培养和使用对象。

二是缺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烈士陵园多数没有把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对档案人才的梯次培养缺乏前瞻性的谋划和设计,导致档案人才青黄不接。

三是专业化水平不够高。烈士陵园档案管理人才中多数为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真正受过专业化教育的人才较少。工作中,多数以经验为主,满足于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或者文件要求怎么干就怎么干,对档案工作规律性把握不深,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是档案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档案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缺乏较高层次的专业人员,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充分。特别是传统上,档案工作者给人的印象似乎相当于仓库管理员,把档案保管好就行了,对档案人才的工作业绩,也往往只强调默默无闻,循规蹈矩,不出差错就是功劳。使得烈士陵园大量的珍贵资源默默地躺在资料库里,潜在功能得不到发掘,社会职能得不到拓展。

三、烈士陵园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事业的发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烈士陵园特色档案的开发利用,离不开高素质的档案人才队伍。就目前情况看,烈士陵园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要立足于各单位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当前烈士褒扬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发挥的现实需求,顺应人才成长规律,围绕“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不断强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统筹规划,形成明确的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各单位有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每个烈士陵园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任务不同,机构编制和队伍建设现状各异,要建立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档案人才队伍,首先要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研,全面掌握本单位档案干部队伍学历层次、职称情况、培训情况和任职履职情况,形成明确的建设思路,制定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计划,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当。

二是强化培训,大力提高现有人员素质。要贯彻落实《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关于档案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参加专业培训的要求,落实《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全面提升现有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水准。同时,要努力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要加强与烈士陵园特色档案管理联系紧密的近现代革命史的学习,了解档案资料得以产生的历史背景,不断强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三是合理使用,积极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积极主动地为档案类专业技术员搭建施展才华的工作平台。合理设置档案类专业技术岗位。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鼓励档案人才在烈士陵园整体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力争把所有人才都放在最适合其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做到人岗适配,人尽其才。

四是拓展思路,用好外部人才。要解放思想,拓展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和多种方式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特别是在自有人员专业水平不足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建立与专业机构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通过讲座、咨询、兼职、课题合作等方式,积极地进行借脑引智,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适当的情况下也可由流动转为固定,由“借智”转为“引才”。

动物园教案范文4

关键词:档案利用;校园文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35-01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逐步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学校自身的竞争力,许多学校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的思路正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关注和利用学校过去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学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多得的、非常宝贵的、作用独特的信息资源。

一、档案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1)考查凭证作用。学校档案是学校在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各种其他活动中形成的历史文件,是把有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片、声像、实物等记录下来,以各种载体形态存在的原始记录。俗语说:“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口为空,字为宗”。因此,学校档案作为档案的一种形式,是学校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历史文件,具有可查性,形式丰富多样,作为历史的原始记录,其价值也以多种形式进行体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服务,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办学品位,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2)社会教育作用。在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中,档案部门是学校档案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档案教育实践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文化教育等有机结合,促进校外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档案部门更是责无旁贷。总之,档案部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的重要取材之地。

(3)文化传播作用。档案从产生之日起,就履行着文化记忆、文化储存、文化传播、文化教育、文化发展、文化休闲等六方面的作用。档案部门要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宣传教育职责和保护弘扬历史传统文化的职责,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平台。一方面,博大精深的档案文化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接受革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提供了内容支持;另一方面,档案部门还可以充分发挥其文化物质资源的优势,编辑出版图书、画册、学报、杂志,举办校史、成果、摄影展览,组织第二课堂、宣传和参观档案馆,还可以通过网络搭建文化平台,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亲临其境,亲历其中,随时感受到档案就在身边。

二、当前学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方法

(1)举办各种展览。档案部门要根据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积极组织各种展览,让历史以更智慧的方式走进大众,通过档案资料内容的选取和精心的陈列设计,让一份份文献、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座座雕塑背后的故事鲜活起来,都富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动素材。如举办革命史、校史、科研成果、摄影展览等。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开设档案知识讲座,为激发学生爱国爱校教育提供了最现实、最生动、最亲切、最富有说服力的素材。

(2)加强编史修志。学校要利用校庆的良好契机,将一段时期的校史整理成册,编纂校史文集、校史画册、科研成果汇编,简明形象地介绍和反映一个学校基本情况的图文并茂式的综合性、实用性图集和文献。还要逐年编纂年鉴,内容相互联系,系统反映一年的历史面貌。可以把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学校名人录、教研成果分类进行概括、综述、分述、大事记、特载、统计等,使之在校园文化中更好地发挥传播知识、进行教育的作用,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利用信息网络。档案的信息资源共享,能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如今电脑上网,尤其是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使用,为建立“档案掌上通”手机查阅平台提供了方便。通过手机查档、网站查询等多种形式的档案资源共享,不断推出各项档案服务,让社会公众多方位查阅档案信息,探寻档案奥秘、享受档案就在身边的乐趣。各级档案部门要主动收藏丰富的档案资源,创新档案教育形式,使档案信息网络真正成为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增强爱国爱乡情怀,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阵地。

总之,利用档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档案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必然产物,学校档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档案是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开展的基础和依据,学校档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上述关系,对利用学校档案和档案管理人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钟陵.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

[2]纪红卫.学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关系初探[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动物园教案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休闲绿地;教学设计;思路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美学、文学、植物、工程技术、生态等多种学科内容,是园林专业的重点课程。对于一个初学设计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在最初接触时由于基础知识不完整、不牢固以及对设计的陌生,在设计中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笔者备感在教学中加强设计的前中后期工作的重要性。从小型绿地设计入手,局部加大深度以培养设计兴趣和信心。一个设计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设计前期(调查)、中期(构思及设计)、后期(点评)三个阶段。应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设计工作及相应的表达深度,要求学生掌握一套基本的设计步骤及方法,训练学生能充分表现其现有的设计水平,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态度。 

加强小型休闲绿地设计前期工作 

大型校园、广场、公园等设计相对复杂,高职高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选择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型休闲绿地等进行强化训练,同样有利于就业,如小型休闲绿地设计。在我院风景园林系2007风景园林1班和2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布置了小型校园主题园设计,在方案构思之前,进行了下列相关的前期工作。 

(一)理论讲解 

在教学内容上,为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设计前首先着重讲解与本次设计相关的校园主题园的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方法步骤。要明确服务对象、活动方式和内容及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满足不同使用功能对环境的要求,使整体设计更趋于合理化,进行环境分析及分析图绘制的理论讲解。强调按照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进行,完成整个设计任务。 

其次讲解校园主题园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如何突出主题、创造特色是讲解重点。通过讲解如何挖掘校园人文资源文化,梳理校园特色资源,通过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充分考虑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在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人都可以在园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合理组织游览路线,注意园路形式的变化以及用园路进行造景;如何从细节上进行造景等。 

(二)现场教学 

在理论讲解完毕并布置实训任务后,组织学生到相关主题园进行调查与测绘,从环境入手分析场地。从对主题园的周围环境的分析、主题及功能区的分析到出入口的选择、道路系统的布置、建筑小品的设置、植物种植设计,最后到学生提交测绘分析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观摩教学 

案例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于技能难于操作的内容,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提出案例问题,在各学生小组限定的时间内充分讨论,提出合理的论证方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2~3个不同的设计方案,并结合任务内容等相关知识,对每个方案的设计立意、布局、表现效果给予相关的说明。既让学生明白了该类型绿地的设计要点,又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传统的单一教学变成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 

优秀设计方案引入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梅兰菊竹”主题园方案的观摩,把优秀园林方案实例引入课堂,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理性的问题感性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方案设计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观摩交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疑问(比如多方案优化选择)与学生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这种教学形式小型化、灵活化、感性化对于学生建立设计分析概念以及掌握实用型设计技术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展示教学通过对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的整理归档管理,在教学中展示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复习,以提高学生的设计信心。 

重视小型休闲绿地设计的构思过程 

(一)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学到的是想象能力和合作的经验,明确教育的目标是放松对正图、对设计成果的要求,而将评价标准定在考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进步上,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思想火花,学生将部分聪慧的想法结合起来,再以有序的方法表达出来,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这样学生将变得更加自信于他们自己在专业上的未来发展。 

例如,某学生的“聚博园”景观方案设计,构思中结合了校园绿地设计原则和先天的景观资源。设计中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秉承“自然的,生态的,和谐的,休闲的”思路,将原有的地形经过人工改造后,将绿地最终创造成灵活多变、景色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滨水休闲绿地。如“读书廊”、“学子亭”、叠水等,营造校园景观的可识别性。学生在实际设计中逐渐成熟,正像绿地设计主题所显示的:“莘莘学子路,绿色伴你行”。 

(二)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 

园林设计与文学创作非常相似,写文章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搞园林设计同样应重视课外阅读,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加信息量。园林作品、园林文章阅读得多,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园林作品设计起来就得心应手,也相应地陶冶了自身的园林修养。为体现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 

(三)强化园林绿地种植设计 

园林绿地设计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种植设计及园林小品设计等。种植设计相对专业性、综合性不强,高职学生植物学、树木学知识又丰富,基础扎实,应强化学习,可完成植物配置这种相对单一设计,有利于将来的就业。 

例如,在小型校园主题园设计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构思的:总体布局在一条主要水系的基础上展开,以组团为单位,设计不同风格的水景园林,以主要水系和道路为主线,景观贯穿其中。本绿地最大的特色在于四季有景。春季景色有“望春台”、“一剪梅林”、“知春园”、“春雨轩”等。夏季有“荷塘月色”、“金牛浮水”等。秋季主要以植物景色为主,主要观叶树种有枫香、紫叶李、银杏等。冬季也有腊梅的香味弥漫其中。夏季在植物配置上采用再生乔木如桂花、香樟等。另外,还采用充满亚热带风情的棕榈科植物为基调,营造充满南国特色的亚热带海滨情调,突出了夏日阳光棕榈园这一景点主题。春季观赏植物有二乔玉兰、紫藤、红花继木、金钟花、迎春花、紫荆等。 

(四)注重一对一改图 

实行一对一的指导交流,教师评价每个学生的课程作业,通过互动式的教育,在改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改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设计图的看法,指出有哪些不足,哪些好;二是询问学生有哪些内容还不理解,同时考考他们已掌握了哪些理论,是否已切实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对有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及时引导,通过反复讲解理论,说明其制图的优缺点,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强化设计的评析与互动交流 

根据学生在方案独立构思中暴露出来的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分析,并通过点评,使学生掌握此次方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一)说图 

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方案交流展示,重在加深学生对该次方案设计的把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分析的形式展开交流。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最后给予总结。针对同等水平高职生的方案设计,选择2~3个学生做的方案进行分析,学生更易于接受,更易于理解,也更感兴趣。说自己的图、说别人的图,加深对该次方案设计的把握,提出修改意见。 

(二)组织研讨会 

设计课的内容实践性很强,教学主要以方案的个别辅导为主,但是也有一些带有共性的教学内容,有一些较新的时事动态等也可以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讲座内容必须精心组织,做到量少而精,形成系列化。另外,可结合讲座,结合设计,结合时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这种形式有助于师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彼此吸收营养。但应注意,组要小,最好是三五个人,使之成为愉快而见成效的过程体验。 

动物园教案范文6

关键词:高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

《园林植物保护》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影响到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工作的能力,而目前国内很多开设园林技术专业的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均滞后于社会对该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笔者在借鉴相关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课程的地位、作用及课程目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的出台,各地争相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农村生活城镇化、城镇生活园林化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现实,园林绿化事业蒸蒸日上,社会对高素质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

园林技术专业主要涵盖四个职业岗位群,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养护和园林植物生产经营。在这四个岗位群中,园林植物保护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植物保护介入,在园林设计中就可能忽略植物的生理特性,在设计中误用植物,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就会有劣质的虫源木、病源木混入,由此将对绿地环境和植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这两个从业岗位中,只有全面领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才能使园林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后两个岗位中,植物保护技术则是核心的职业技能,技能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因此,园林植物保护应覆盖园林绿化的全过程。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季节性、地域性强的特点。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园林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必需的职业素养。在专业技能上,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调查和预测预报,能够依据调查和鉴定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能够合理运用药剂和器械实施防治,能够分析防治效果并总结经验。在职业素养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安全生产意识。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在与行业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对职业岗位和生产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与设计基于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

课程改革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开发思路,以能力为本位,围绕基本能力确定教学内容;以技能为主体,依据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理论知识贯穿到技能中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生产过程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的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园林植物种类发生及为害的情况不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也各有差异,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对本地典型病虫草害的识别鉴定、调查预测、防治实践及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病虫草害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病虫草害调查和预测预报、防治方案制定与实施、药剂和器械运用等4个教学项目、24个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详见表1。

由表1可知,课程教学内容不以任务罗列次序为顺序,而是以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顺序,教学任务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来安排的。

以库尔勒市为例,2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对食叶害虫春尺蠖各虫态观察和防治的有利时期,在这期间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1,项目2之任务1,项目3之任务1,项目4之任务1和5。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是吸汁害虫枣球蜡蚧观察防治的最佳时机,这一阶段将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2,项目2之任务2,项目3之任务2。

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都要反复训练识别、调查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和药械等农药使用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技能,这些重复并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而是呈阶梯式的递进,由此,学生的专业知识容量在逐步增加,技能在逐渐娴熟,观察问题更加敏锐,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综合防治效果也日趋完善。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用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因此,改革后的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操作、生产实践、反思总结、评价反馈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分六个阶段进行: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以真实工作情境中典型的职业生产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紧紧围绕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使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技能训练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在空间上的结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侧重于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本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原则,融“教、学、做”于一体,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具体组织教学时,可灵活采用现场教学、演示教学、实验观察教学、实训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和讨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以四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例。

现场教学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观察病虫为害的真实情景,并在现场实施防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培养职业能力,同时也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以求实现“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演示教学法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的特点,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知识,教师可利用实物及图片资料进行演示,达到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掌握病害的症状特点、虫害的危害状以及害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同时,对因教学场所、设备条件、资金等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的项目任务,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防治实例,模拟教学情境,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对于受条件限制无法实际操作的项目任务,可结合生产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分析法在课程教学进行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目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个工作任务学习目标的完成,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交流沟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运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专业教学软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校园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平台浏览该专业的教学信息,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

学生成绩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来保障。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过程性考核,以考勤、平时表现、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课程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主要是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考试内容以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分析题为主,学生必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以此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即:总成绩=∑n个项目任务的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

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启示

(一)施加压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改革之初有一定的阻力,因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习惯了以理论为本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项目任务下达之初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力和知识目标难以达到。但是,当一个具体的任务完成并且各组及组内成员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有了显著差异时,学生就有了压力和动力。

2008级、2009级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还主动采集制作病虫标本、饲养昆虫观察生活史,大部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资料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在完成授课任务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不需要考前强化记忆的基础上迅速地说出常见病虫草害的关键防治措施,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带动下,部分学生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并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相关工作。

(二)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教学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可充分利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花草树木,仅需少量的经费即可开展教学,不受实训条件和场地的制约,这是工业及其他涉农专业所不具备的便利条件。

(三)讨论分析法:部分限制条件

笔者曾尝试以各类典型的病虫草害的调查、识别与综合防治为教学项目,通过有限时段的学习,学生虽然熟练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的迁移性却受到了限制,专业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国胜.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23-11324.

[3]刘兴元.《园林植物保护》课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56-157.

上一篇舞蹈的教案

下一篇乒乓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