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例6篇

动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1

论文摘要: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 经济 、社会诸要素与人类健康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的和谐,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健康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满足本区域健康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健康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确保精神状态完好的需求、确保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但是,经济条件、技术状况、社会组织对健康需求的可满足性、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构成限制.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健康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科学 发展观,必须提高人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生命健康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前提.因此,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值得特别重视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分析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对该概念的内涵和特性作了初步的分析[cil.这里,我们进一步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功能、需求、限制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大家继续赐教.

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与功能

1. 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

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 自然 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区域性是其本质特性czl.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子系统,它侧重于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健康是其要素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序参数”.

1. 1. 1人口要素与健康人既是健康的生产者和创造者,也是健康的消费者和享用者.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健康是人口质量的关键指标一方面,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影响着该区域人群的健康观念、健康需求、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区域人群的健康观念、健康需求、健康行为、健康水过来又影响着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没有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1. 2资源要素与健康人类健康的获得有赖于健康需求的满足,而健康需求能否得到及时、足量、高质的满足,又取决于健康资源的供给能力.所谓健康资源(health resources),是指所有资源中主要用于人类医疗与保健服务、直接指向避免人类健康风险、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那部分资源,主要包括药物资源(具有 治疗 作用的自然资源,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保健资源(具有疗养价值和保健作用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如温泉、矿泉、泥沼、气候等)、卫生资源(提供疾病治疗和保健服务的社会资源,如 医院 、诊所、医生、护士、病床等).所有这些健康资源,都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1. 1. 3环境要素与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3j.而无论是人的身体、精神还是社会状态,都与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人类健康而言,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对人类健康有益,也可能对人类健康有害.自然环境对人的身体状态(physical state)有显著影响,它既是健康资源(如药物资源、保健资源)的载体,也是致病因子的源地,环境化学性疾病(如地甲病、地氟病、克山病等)、环境生物性疾病(如鼠疫、血吸虫病、疟疾等)、环境物理性疾病(如高山病、皮肤病等)都与环境致病力有关.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状态(mental state)和社会状态(socialstate)有重大影响,社会组织对健康资源(特别是卫生资源)的配置会直接影响到健康资源的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健康服务的可进人性(accessibili-ty )、健康需求的可满足性(satisfiability).如果健康资源的配置是合理的、公平的和有效率的,这时的社会环境可能是有益健康的,反之,则可能是无益健康甚至有害健康的.因此,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1. 1. 4经济要素与健康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健康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川一方面,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类福利和生产率的基础cs7;没有健康的人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cs7;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目标,必须消除各种普遍存在的、能够削弱人类能力的疾病,并使所有需要消除贫穷的人身体健康叫.另一方面,经济能力是人类健康可持续能力的重要支撑,获取健康资源、享受健康服务、满足健康需求,都倚赖于经济的发展.因此,经济水平与健康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先进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总是高于落后国家或地区,贫穷地区总是拥有更低的健康水平,贫穷人口总是拥有更多的健康风险.

1. 1. 5社会要素与健康社会是人类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形成的具有集体目标指向的人类群落.人类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上的完好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取决于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改善.社会组织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如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开发新的健康产品和健康服务,通过良好的健康管理体制和健康 教育 系统减少人类健康的风险,通过公平的分配健康资源和提供健康、服务满足全体人民的健康需求.社会制度、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等社会要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社会环境的整体形式对人类心理上、社会上的健康状态发挥影响和作用.

1. 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功能

可持续发展是一条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人类进步的新的发展道路,协调人类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高宗旨川,因此,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和谐、协调、统一的地域系统cad.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追求人类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同样有赖于这三种关系的和谐.

1.2.1人地关系与健康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生命过程是人体与自然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cs7一方面,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不断改变着人类健康发展所倚赖的自然环境,并进而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健康资源供给能力;人类不仅有权力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健康发展之路,而且有能力通过改造环境和调适人地关系来实现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环境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反馈作用不断改变着其环境疾病致病能力,进而影响着人类健康的发展;归根到底,人类身体状态上的损害,都是因为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所造成,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造就健康的机体,在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区域里,人类健康是绝对不可持续发展的.

1. 2. 2区际关系与健康区域是个开放系统,一方面,区域人口健康的获得,并不完全取决于区域本身的特质,它在相当程度上还受制于区域以外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疫病蔓延等区域环境问题带来的健康风险,可以影响到区域之外乃至全球范围内的人口健康,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具有外部性(externality ).健康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环境污染物质的迁移性,生态破坏影响的放大性,以及人类活动的流动性,决定了区际关系协调对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为健康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满足健康需求需要区域之间的协作;因为健康风险分布的不均衡,降低健康风险需要区域之间的合作;协调区际关系,是人类在精神上和社会上获得完好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本区域公众健康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其它区域满足其公众健康需求的能力.

1.2.3代际关系与健康协调代际关系、强调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人健康需求的同时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健康需求的能力.如果不顾后代的健康发展,对有限资源掠夺滥用、对环境污染置若周闻、对生态破坏无动于衷,最终会将后代一步步推向无法在地球上安身立命的深渊,人类健康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为了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应该肩负起保护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协调好人地关系和区际关系,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有益于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的良好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需求与限制

2. 1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需求

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s7.健康是人的天赋权利,健康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人类健康需求可分为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三个层次.

.1.1公众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身体状态完好即生理健康,它是指人体器官能够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处于无疾病和不虚弱的状态.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应优先满足确保身体状态完好的需求,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1)满足“防病于未然”的健康需求.包括维持生理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的足量与均衡摄人);维护生理健康所倚赖的环境要素(如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特别是清纯的空气、洁净的饮水、安全的食品);提高免疫能力所需要的保健产品与保健服务(如保健食品、保健药品、健身房、锻炼场所、疗养设施)。(2)满足“治病于已然”的健康需求.包括 治疗 疾病所必需的药物资源(如各种各样的中草药、中成药、西药等);治疗疾病所必需的卫生资源(如 医院 、诊所、医生、护士、病床、医疗器械等).

2.1.2公众确保精神状态完好的需求精神是生命活动的反映,精神状态完好即精神健康,它包括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的认知能力、保持良好心态的情绪协调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意志调控能力,具有适宜社会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精神状态的完好既有赖于身体状态的完好,反过来又能促进身体状态的完好.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样化的,确保公众精神状态的完好,关键是要使公众通过自我调控和心理 教育 来排除不满、克服压抑、舒解压力,形成一个轻松、愉悦、和谐的精神世界.其主要需求包括:(1)满足感的需求.这是认知方面的需求.俗话说“知足常乐”,但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就要求教育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现实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存知足常乐之心,不怀贪得无厌之欲.(2)愉悦感的需求.这是情绪方面的需求.人有“七情六欲”,无论是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情,还是生、死、耳、目、口、鼻之欲,都是人之常情,但“过则为灾”.这就要求对公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心态.(3)成就感的需求.这是价值方面的需求.公众需要他人和社会对其存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给予关注和肯定,需要有成就感,如果他人和社会不能对其价值给予及时、准确的肯定,就有可能产生扭曲现实、意志消沉甚至心理变态的健康风险.

2.1.3公众确保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社会状态完好主要指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角色。美国学者帕森斯认为,“健康可以解释为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mo.社会状态完好建立在身体、精神状态完好之上,同时对身体、精神状态的完好起着协同作用。确保公众社会状态完好的需求,就是要使公众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其知识、劳动、创造得到尊重,其自由、财产、情感得到保护,其个性、才于、抱负得到发挥,其权利、价值、地位得到体现,最终获得社会的幸福感.因此,良好的社会风气,公平的社会制度,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确保公众社会状态完好的三大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健康可持续 发展 的重要保障.

2. 2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限制

动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2

引言

森林健康的“森林”是指以林木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乔、灌、草、藓、林地及其中的动物,“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最佳。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组织结构、较强的活力和恢复力、畅通的生态流,对相邻的系统没有侵害作用。由于人工林面积大,树种单一,中幼林多,纯林比重偏高,影响了森林健康,从而影响了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下一步重点应是搞好现有森林的经营,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森林健康。

1森林健康本文由收集整理

森林健康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稳定和谐的森林结构,较强的抗灾能力,并能为人类提供较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物质产品。

1.1森林健康管理

森林健康管理,就是为了维护 促进或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而采取的措施;森林

健康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抗逆能力,增强维持森林系统稳定性与和谐性,除去

或避免系统中或系统外危害森林健康的因素,创建有利于森林生态健康的良好环境条

件,使森林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

1.2森林健康管理目标与措施

森林健康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森林健康管理,让不健康的森林逐步恢复健康,让健康的森林持续健康,让新培育的森林从开始就保持健康 健康的森林应在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不会威胁和影响到现在或将来森林经营管理的目标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能持续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需求。

森林健康经营要点是健康经营规划,把健康的思想贯穿到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全过程:火险管理,包括可燃物处理火险分级杜绝野火,控制火烧等内容;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森林健康系统监测与评价,在全国建立森林健康监测计划,为国家制订政策提供森林状况和变化趋势的信息资料;人为促进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方法,即天然林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林以近自然经营为主,注重游憩功能公众参与和环保意识教育。

1.3森林健康的重要性

森林健康正在或已经成为林业科技中的一个新方向,并得到越来越广泛地承认; 同时,它又作为众多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服务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学基本原理,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而系统的最优结构和潜在功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森林立地质量,并和经营管理措施密切相关。要构建健康森林和获得最好功能,必须借助合理经营措施,使森林结构适应立地潜力和功能要求,达到立地环境、系统结构、系统功能、经营管理的统一。影响森林健康的因素非常多,不健康的形式各异,且随地区和森林类型变化,问题非常复杂。然而,关于森林健康的基本概念还是相对一致的,认为健康森林能够维持其本身的结构复杂性和系统稳定性,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病虫害、环境污染、营林、林产品收获)不能威胁其当前和未来的经营目标,即充分满足人类对其价值、产品和生态服务功能等的需求。森林健康经营的实质就是使森林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系统稳定的能力,对不健康或亚健康的森林针对主要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恢复健康。森林健康不仅是森林管理的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作为森林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森林管理中.

2林业有害生物管理策略

人类在管理有害生物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懂得了有害生物的有害性不是绝对的道理,管理理论由“斗争”逐渐转变为科学管理,管理策略逐步完善,走过一条由有害生物的单一防治到综合防治,由综合防治再到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这个发展历程标志着人类对有害生物的认识和对有害生物防治理论的探索和提高。但是,这些理论都没有突破“被动”防治的框框,局限在“防灾救灾”的范围内。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应该以森林健康理论为基础,采取“营林为主,适当干预,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管理策略,对林业有害生物实施有效管理。

2. 1营林为主,培育健康的森林

将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贯穿于营林工作始终,也就是说,从种苗开始,一直到抚育管理、采伐更新,将培育健康森林作为营林主要目标:科学划分立地类型,实施标准化造林;以地带性植被为主,建立多类型植被;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加强种子繁育和苗木培育工作,促进遗传多样性;加大现有林扶育力度,及时伐除病弱木,增强森林抗逆能力;提高低产林改造强度,更新老虫源地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活力;改善现有林木采伐方式,禁止皆伐和“拔大毛”式采伐方式;对天然林减少人为干扰,以防止外来物种入侵为主,保护原生植被;加强检疫执法,防止林业有害生物扩散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2.2 生态调控,干预有害生物

对已经造成灾害的林业有害生物, 采取生态学调控手段, 进行必要的防治; 暴发成灾的, 有必要时, 选用针对性强的、不伤害非靶标生物的无公害药剂, 采取先进的施药措施,进行人工防治, 禁止使用杀虫( 菌、草) 广的药剂, 尽量不要采用全面布撒的施药方式, 以免伤害非靶标生物, 并造成面源污染; 对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 加强监管力度, 及时发现,及时根除。

2.3 精密监测, 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 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 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 采取一定的、合理的措施, 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 有害生物的“双精”管理( 精密监测, 精确管理) , 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 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3未来森林健康监测与评价

未来森林健康监测与评价的发展要求为:1) 加强森林健康维持机理基础研究,完善森林健康的定义,推动高新技术应用,分区、分类提出健康森林的量化指标; 2) 加强森林健康评价技术研究,基于机理性的过程研究和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确定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及不同指标间的关系,推动森林健康的定量评价; 3) 提高森林健康的预测能力,深入认识森林健康的多因多果关系,结合森林生态系统过程研究成果,建立森林健康预测模型; 4) 提高指导森林健康经营的能力,强化森林环境、结构、功能的同步监测和研究,深入理解森林的环境健康、结构健康、功能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森林经营措施对森林健康的作用,为森林健康经营和多功能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5) 促进与现有的相关环境监测项目的密切结合,提高森林环境监测的水平和完整性,不断完善森林健康监测理论和技术。6) 针对我国的情况,制定长期的森林健康监测、评价、调控的国家计划,促进跨部门、跨学科、跨区域的合作,提高我国的森林健康水平,并促进全球森林健康研究的深入发展。

动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3

对于生态系统健康目前尚无一个确切而普遍认同的定义[6],Karr等[7]认为,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潜能能够得到实现,条件稳定,受干扰时具有自我修复能力,这样的生态系统就是健康的。Schaeffer等[8]认为当生态系统的功能阈限没有超过时,生态系统是健康的。这里的阈限定义为“当超过后可使危及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增加的任何条件,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Costanza[9]则认为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稳定而且可持续,系统具有活力,能维持其组织且保持自我运作能力,对外界压力有一定弹性,那么该生态系统才可视为是健康的。Haworth等[10]认为生态系统健康可以从系统功能和系统目标2个方面来理解。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弹性、有效性以及使生境群落保持活力的必要性。因为不存在一个适当的标准,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健康是一个困难的主题,而且评判某个状态是否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利益。综合科学家们的观点,关于生态系统健康一般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一个健康的系统必须是稳定、有弹性、可持续的;②生态系统健康具有尺度限制;③应用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目标是管理资源;④一个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状态必须包括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认识到人口统计学的影响;⑤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等必须考虑到区域或空间分配等。

Rapport[11]提出,生态系统健康学将会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当然这得先给出一系列原则,包括生物学的、社会学的和健康学等方面的科学原则。Calow[12]认为应该给出一个假设的标准,围绕该标准派生出各种健康状态。健康分类在某些方面是有用的,但这不应该有严格的限定。农业生态系统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一个有病或不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不可持续的。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主要是指那种能够满足人类需要而又不破坏甚至能够改善自然资源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目标是高产出、低投入、合理的耕作方式、有效的作物组合、农业与社会的相互适应、良好的环境保护、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等。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十分重要。要同时达到所有这些要求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是要求尽可能地向这些目标看齐,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工业的影响,并不能只从农业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因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特别是化学工业[11]。另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操作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2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胁迫因子

生态系统在受到压力胁迫(stress)的情况下会产生健康风险。广义的胁迫可概括为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产生反应或功能失调的作用因子。然而并非所有胁迫都影响生态系统的生存力和可持续性,实际上许多生态系统依靠某种胁迫而维持[13]。这些胁迫已成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可称为正向胁迫(eustress)。但在更一般的意义上,胁迫常指给生态系统造成负面效应的逆向胁迫(dysstress)。对于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的胁迫因子有以下一些。

2.1农药等环境污染化合物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也存在着对非靶标生物的杀伤力[14]、对害虫天敌种群结构的破坏、对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不良影响[15]。但是,与工业污染物特别是有毒化合物及重金属相比,农药的破坏作用还是较轻的。

2.2生物技术

基因改良生物体释放于环境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效应。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对环境影响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为转基因植物本身可能变为杂草或使其他野生近缘种变为杂草。如果转基因植物具有很高的适合度和竞争力,就可能引起种群爆发,破坏生物多样性,从而改变生物群落的结构,影响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16]。

2.3生态入侵

生态入侵是指外源生物引入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灭绝,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生态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崩溃。

2.4不当的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的过度开垦和耕作、作物的不当种植方式、过度放牧、化肥的不当使用等,也是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2.5其他

一些偶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龙卷风、森林火灾、战争、毒物暴露等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也较大。

3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

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方法是非常复杂的,一般要选择一套指示物(indicator),共同将功能完好与病态的生态系统区分开来。然后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诊断产生病态的原因并制定预防及恢复系统健康的方法。群体水平上的健康评估常常对相同的指示生物的早期病症进行监测,观察这些指示物在施加压力(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压力)前后是如何反应的。

3.1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基础

生态系统具有一种自发地趋向和保持稳定的机制。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决定其稳定性,多数生态学过程都有一个阈值,低于或超过这个阈值,生态过程就会变得不连续、混乱甚至终止。Vilchek[17]提出根据系统稳定性、弹性和脆弱性综合评估生态系统健康。Bertollo[18]认为,健康不应根据系统的自然化程度,而应根据其自我保持和更新能力来评判。评估生态系统健康关键是分析恰当的时间与空间尺度,选择不同尺度分析的结果差异很大。如果选择的尺度太细微,正常的扰动即可能使评估结果显示为严重灾难;如果选择尺度太粗放,又可能漏掉某些隐蔽的危险。

3.2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方法

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如下几类。

3.2.1生态系统失调综合症的诊断

生态系统失调综合症(ecosystemdistresssyndrome)是指系统被破坏后导致其在正常生命期限前终结的不可逆过程,生态系统失调综合症的诊断就是选择一组关键指标来评估生态系统处于有害环境压力下的特征[3,4,11]。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包括生境、物种、基因水平上)、营养资源受损、初级生产者的减少、生物组成的变化、外来物种和r-类对策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度增加、生态系统中某些种群振荡幅度加大、生物分布生境大小的降低、能流的变化、污染物在生物体和媒介体中的循环等。

3.2.2生态系统的缓冲力和持续性评估

这是根据生态系统抵抗压力的能力大小来评价其健康程度的。即生态系统抵抗自然灾害或受自然灾害的干扰后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越健康,其抗干扰能力或从干扰中恢复过来的能力就越强。农业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含有许多复杂的亚系统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很多指示因子如土质、水质、作物产量等都可用于监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19]。Wichert等[20]用鱼群结构评价农业排水区域河岸系统的退化(degradation)和恢复(rehabilitation)状况。他们提出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健康状况可通过测量农业排水区域的变化来实现,把该变化作为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景观整体因子。有证据显示,设计维护健康环境的管理措施如通过在排水区域种植草木等可对鱼群完整性产生积极影响。

3.2.3生态风险评估

生态系统健康风险评估就是评价危害生态系统健康的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不良事件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应该制订和采取的可行对策。因此评估的着眼点在于风险决策管理,目的是预防性地保护生态系统健康。这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综合管理问题,包括技术、经济、政策、法律、公众参与、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风险分析方法偏重于压力,而不是生态系统的反应。其重点放在已知来源的压力对受压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可以估算出单一或多方面压力对受压系统可能产生损害的风险,如生产力降低、物种多样性或其他生态系统功能的损失。早期的生态风险评估多针对人类健康而言,主要评估化学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后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影响[21]。但生态系统风险评估的最终受体不仅是人类自己,而且应包括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环境,并且要考虑生物间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

3.3关于评估的指标

指标是用来表达和交流持续发展状态和过程信息的工具,指标设计和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目前对生态系统评估的指标很多也较混乱,生产力、稳定性、持续性、自组织力、多样性/复杂性、公平性、恢复力、有效性等是评估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系统状况的基础[22]。其中持久性是农业生态系统重要评估指标之一[23]。然而,对各个农业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状态进行评价,不可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指标体系,因为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所处的自然、社会、经济状态不同,同一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特点也不同,需要由不同的指标来监测,因而不同系统、同一系统不同的时间段上要求使用的指标不一样,这就使得一致性的指标体系难以确定。当前多数人所接受的做法是,选择一套对系统变化敏感的生物或理化性质作为指示器,监测指示器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反应,并以此来判断生态系统是否健康。如土质、水质、作物产量、生物多样性等指示因子常被用于监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19],某些鱼类可作为评估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器[20]。关于化学农药对土壤生态系统安全性的评价,有人以土壤微生物受到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作为重要指标[24,25],而另一些研究认为以农药对蚯蚓的毒性作为评估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一个指标也是可行的[26,27]。吸虫(trematode)因为具有复杂的生活周期可作为评估沼泽生态系统健康的一个好的指示器[28]。根据时间序列获取的卫星数据监测植被对胁迫的物候反应可作为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器[29]。多种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s)由于受污染物影响时可显著降低其地上部分子实体的产生而常被用作生物指示器[30];螺贝类(snails)种群因与森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土壤湿度、pH值和地面覆盖度等因子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赤杨沼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敏感指示器[31];水貂(mink)可作为监测有机氯农药和重金属污染的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有效生物指示器[32]。

4讨论

评估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经济、人类健康等多方面有关,该领域正得到迅速的发展[33]。广义上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此生态系统健康包括了人类健康[34]。把农业放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范围内考虑,从经济、社会和环境角度为农业发展定位,在讨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问题时,除了国家农业宏观政策层面上的评价外,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农业环境对农业活动的反应及其对破坏作用的承载能力,而农业活动类型及影响主要决定于人们采取的农业政策和技术措施。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其核心是要确立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从维护和增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着想,从恢复或增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控制作用着手。

动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食品营养;健康;关系;食品营养强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81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537-02

1食品、营养的概念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对“食品”的定义是:食品(Food)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的一生会摄取大量的食品,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食品能够供给人体活动所必需的能源,能源支撑人体完成生命活动,人类的正常生活永远离不开食品。

营养(Nutrition)指的是人体摄取和利用食物过程总和,包括人体在摄取、消化、吸收和同化的物质。食物中都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将食物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就能够制成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吸收、品种繁多、食用安全的食品。人体摄取食品,消化食品,吸收食品中的营养,从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衰老、防御病毒、延年益寿等生命过程的进行。

2食品与营养的关系

食品与营养是当今广大老百姓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食品与营养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食品的营养指标也成为了食品制造加工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人们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食物供给,人体摄取食物是为了解决“肚子饿”的问题,从食品中吸收基本的营养物质,同时,人们追求“好吃”的食品,为了使人体味觉得到满足,现在人们渴望“健康”的食品,健康而有营养的食品既是为了保证人体的健康,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体对食品的功能性需求。

3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人体必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水七大营养素,食品中含有营养物质,人体的生命和健康需要营养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人体从事劳动及活动需要营养物质。人的生命必须通过饮食来维持,人的生命质量和精神心理与饮食营养有极大的关系,人的学习能力、抵抗病菌的能力、运动能力、康复能力、生殖能力、智力、体力、身高体重、寿命等都与饮食营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旦人体摄入营养素不平衡,就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影响人体生命健康,例如,蛋白质的缺乏会令人感到恐慌、脂肪的缺乏会使人懒惰和不爱思考、维生素A的缺乏会导致皮肤干燥、维生素B1的缺乏会使人得脚气病等不良症状的出现都与营养素不平衡有关。但是,现实中没有一种食品能够按照人体所需的数量和所希望的适宜配比提供营养素。所以,要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为了满足营养的需要,人体必须摄入多种多样的食品,让人体所消耗的营养与从食物中所获得的营养达成平衡。总之,人类的生命需要食物来维持,人类的健康好坏与食品营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4食品营养强化措施

膳食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人体营养不均衡的根本原因,而食品营养强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通过在食品中添加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来强化食品的营养指标。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缺乏营养学知识,对待食品一味的追求视觉和味觉的享受,从而忽视了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食品应当是在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尽量包含多的营养素来保证人体的健康成长。但是,一些食品加工厂商为了谋求私利,迎合广大消费者视觉和味觉的享受,却忽略了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标准,从而导致一些人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影响人体的健康。

食品营养强化就是针对人体的特性,根据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遵循“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向食物中添加营养强化剂。一般来说,营养强化剂往往是食物中比较缺乏的,同时人体所必须的。针对特殊的人群生产营养强化的特殊食品,平衡这些人的膳食结构。食品营养强化必须要符合大众的需求,对人民生活所必需的食品进行营养强化,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显著地效果,例如,人类主食大米、面粉、面包、面条等。在我国,由于农民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能够享用的物质基础有限,导致农村居民出现营养不良症状的现象较多,所以,食品营养强化要面向广大农民,把农村当作开展食品营养强化工作的重点。食品营养强化除了面向人类主食,还要面向人类日用品,例如,食用油、食盐、食醋、酱油等调味品,这些生活日用品对于促进人体健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向这些生活日用品中添加钙、碘、铁、锌等微量元素,也能够提高它们的营养标准。另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饮品,所以,食品营养强化也应该面向饮品,特别是牛奶、饮料等经常饮用的饮品,往这些饮品中添加营养素,有助于人体吸收,对人体的营养平衡有重要的作用。

往食品中添加营养强化剂,既要有针对性的添加营养素,还要注意食品安全,确保人体的安全。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添加营养强化剂,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此外,政府食品质量监管部门要对食品质量进行严格监管,对于不达标的食品要将其杜绝在市场内,要制定合理的食品营养标准。

5结束语

食品营养关系到人体的生命健康,食品营养强化对于解决人体营养不良症状有积极作用。人体摄入食品,吸收食品中的营养,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要注意调节膳食结构平衡,保证营养平衡,从而促进生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彬,魏福华浅淡营养强化食品与国民健康的关系[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6):55-57

[2]耿渊源保健食品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进程预测[J]企业导报,2009,(1)

动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人类健康;风险;指标体系;评估

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3-0055-05

《全球21世纪议程》指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也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发展。然而大多数发展活动会影响环境,从而通常会引起或加剧健康问题。与此同时,如果缺少发展,也会对许多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1]。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人类健康与发展的彼此联结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联合国千年计划》提出在2015年之前急需解决的八条发展目标[2],其中完全关于健康的有三条(减少儿童死亡率、改善孕妇卫生条件、战胜艾滋病、疟疾等其他疾病),与健康部分或间接相关的有两条(根除极度贫困和饥饿、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这说明人类健康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急需解决的头等问题,人类健康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世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 人类健康风险的解析

《世界卫生报告2002》中指出了人类健康面临的十大危险[3]:体重过轻、不安全的、高血压、烟草制品消费、酒精消费、不安全饮用水、不良卫生设施与卫生状况、铁质不足、使用固体燃料排放的室内烟尘、胆固醇过高、身体肥胖。每年全球5 600万死亡人口中,超过1/3是被以上十种危险夺去宝贵生命的。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人类健康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1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多种疾病都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室内环境是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空间。目前世界上有超过30亿人仍然使用固体能源(包括木头、动物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和煤炭),使用固体能源的传统炉灶会导致室内空气高度污染[2]。《世界卫生报告2002》指出,世界上2.7%的疾病,是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3]。

室外环境污染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比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气候变暖,引起的全球气候格局的变化,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4]:全球变暖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贫困国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中,约有1/5是因气候变化和污染等环境因素导致的,有数百万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在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尤其是虫媒传染病譬如疟疾、血吸虫病、病毒性脑炎和登革热等)的传播过程。全球趋暖还将使海平面和海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增加经水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再者,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造成地球化学状况的变化,空气被各种有害物质污染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空气污染已成为肺心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另一方面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的大量排放,引起饮用水的污染,同时污染的水源还通过污染食物,尤其是农产品,从而使人体致病。

1.2 食物安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目前世界上有超过8亿的人口由于食物不足而不能满足身体必需的能量需要。对于儿童来说,营养不良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甚至威胁到生命。发展中国家中5岁以下儿童中超过1/4患有营养不良症。营养不良与贫困是一对共生体,营养不良主要出现在经济落后的亚洲和非洲地区。[2]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02年发展中国家有饥饿人口8亿1 500万,比1990年少了9百万。但在情况最严重的地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饥饿人口又增加了数千万。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力低下是造成这一地区食物短缺的主要原因。[4]另外,水是生命之源,是否能够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1亿人(占全球人口的17%)不能获得安全饮用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导致每年有180万人死于腹泻疾病[2]。水是生命之源。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生命之水――国际行动十年”发起致词中说:生活用水是有关人类发展和人类尊严的非常急迫的事情,世界的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事关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1.3 疾病流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蔓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从25年前第一次被发现至今,艾滋病已经成为造成人类死亡的第四大杀手。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有超过2 000万人死于艾滋病。到2004年底,全世界感染艾滋病的约有3 900万人。疟疾大约每年夺去100万人的生命,有研究表明,疟疾的发生已经造成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每年降低1.3个百分点。曾经一度被人类战胜的肺结核,由于抗药性和艾滋病造成的人体免疫力缺失,又开始死灰复燃。另一方面疾病的传播渠道难以控制,不良生活习惯、不安全、缺少清洁的卫生设施等造成疾病迅速蔓延,难以有效控制。一些主要疾病,比如腹泻、血吸虫病和沙眼等可以通过粪便污染进行传播。目前世界上大约有26亿人(相当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一半,世界人口的42%)没有清洁厕所和其他的卫生设施,从而更加剧了传染病的传播。[2]

1.4 医疗保障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医疗保障是保障人类健康的最后一道屏障。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世界各国的医疗状况存在很大差距。世界平均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0%,绝大多数国家都低于这一水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比如,美国这一比例高达14.6%,利比里亚仅为2.1%。人均卫生费用世界平均水平为524美元,低收入国家仅为29.4美元,高收入国家却高达3 039.3美元。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卫生费用和卫生费用占GDP的比值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医疗卫生资源来看,世界平均每一千人拥有1.5个医生,而高收入国家为3.8个,低收入国家仅为0.4个。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大都有比较成熟的医疗保险体系,使得对人类健康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

2 人类健康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对全球人类健康风险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在对人类健康风险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全球的人类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测度指标的选择是评价人类健康风险的前提。在选择指标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和综合性。人类健康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此我们选择的指标要能够体现人类健康风险的主要方面,要遴选能够反映人类健康风险的关键指标、敏感指标;

(2)国际可比性。进行人类健康风险评价,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要通过评价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因此应尽量选择国际通用的指标,保持比较统一的统计口径;

(3)独立性。可以反映人类健康风险的指标有很多,但部分指标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独立性检验,通过剔除、合并等方法保证所选指标的独立性;

(4)量化原则。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计算获得一个量化的评价结果,因此在选择指标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可以从国际权威数据库以及国际重要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中获得数据的指标。

(5)简明实用。在建立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指标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否则会使指标体系十分繁杂,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灵。因此,合理、正确地选择影响人类健康风险的核心要素,选择有代表性、可比性、独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标是构建高效、系统的指标体系的关键;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最终设计了包括最终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要素层四个层次的衡量全球人类健康风险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为了保证综合评价的客观性,各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5》(WDI 2005)[5],世界卫生组织的《World Health Report 2004》(WHR 2004)[6]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银行(WB)与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联合的《World Resources 2005》(WR 2005)[7]。

3 人类健康风险综合评价方法

3.1 评估样本的选取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操作简便易行,同时保证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全球人类健康风险状况,我们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评价。国家的人口总量是我们的主要选择依据。我们首先选取人口总量在世界上排名前60表1 人类健康风险指标体系

位的国家,然后综合考虑国土面积、人均GNI(国民总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等因素,同时考虑样本国家在全球各大洲的分布情况,在数据搜集过程中,再剔除数据缺失较多的国家,最终选定40个国家。从地理分布状况来看,全球各大洲都有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入选,其中亚洲11个,欧洲11个,南美洲5个,非洲9个,大洋洲1个,北美洲3个。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这40个国家中,人均GDP(PPP美元)最高的是美国的37 750美元,最低的是坦桑尼亚的620美元。0~5 000美元之间有13个国家,5 000~10 000美元之间有12个国家,10 000~20 000美元之间有5个国家,20 000~40 000美元之间有1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总量占到世界的80.6%,国土面积占到世界的70.4%,各大洲的分布情况如下:亚洲:11,欧洲:11,南美洲:5,非洲:9,大洋洲:1,北美洲:3,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指标值的计量单位各不相同,为了进行综合评价,需要对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各种无量纲化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我们借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对数据的标准化方法[8]:设指标的原始数据为xi,处理后的标准值为yi,根据指标属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转化公式:

3.3 指标合成

各种影响因素对人类健康风险的作用机理是非常复杂的。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影响人类健康风险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肯定是有差异的,但从全球来看,同一种因素在不同国家中的重要性也是有所差异的,因此我们很难客观地确定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权衡各种指标合成方法的优劣,我们认为采用等权处理能相对更好的反映全球的人类健康风险状况。所以在综合评价时各层指标的合成我们均采用等权处理,即取简单算术平均值,逐层合并,最终得到各国的人类健康风险指数。

4 人类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与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我们对40个样本国家的人类健康风险定量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指数越大表示风险越高,指数越小表示风险越低。

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将这40个国家按照人类健康风险指数分成四类(见表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来看,发达国家人类健康风险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人类健康风险较高,人类健康风险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密切关系。人类健康风险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国家室内空气污染严重,食物不足,缺乏必需的安全饮用水,多种传染病流行,而且由于经济落后,卫生投入严重不足,更加剧了人类健康风险;在经济发达地区,人类健康风险相对较小,主要是由于工业化,造成室外污染比较严重,但这些国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加大了环境治理和产业改造的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很多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了欠发达国家,虽然对于改善欠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却又加大了这些地区的人类健康风险,实现了人类健康风险的转嫁。各国的发展走入了一个怪圈,经济越发展,人类健康风险相对越小,而经济落后,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善人类健康状况,从而使人类健康状况更加恶化,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通过分析人类健康风险和人均GNI(国民总收入)的关系(见图1),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健康风险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国人类健康风险的高低;同样,人类健康状况的好坏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是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基础,人类的健康可以促进经表

2 人类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Tab.3 Clustering result of human health risk

项目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国家数目1111711国 家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喀麦隆、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坦桑尼亚、泰国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埃及、伊朗、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摩洛哥、波兰、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乌克兰、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罗斯、西班牙、英国、美国人类健康风险0.8230.5780.3270.187环境污染风险0.5850.6370.3510.368食物安全风险0.9480.3680.1010.009疾病流行风险0.7660.4890.2220.060医疗保障风险0.9950.8190.6350.309特 征环境污染风险次高,其余风险都是最高环境污染风险最高,其余风险次高环境污染风险最低,其余风险均次低环境污染风险次低,其余风险均最低

济的发展。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均GNI低于1 000美元的国家,人类健康风险都较高(0.5以上);人均GNI大于3 000美元,人类健康风险都较低(0.35以下);人均GNI 处于1 000~3 000美元时,人类健康风险波动较大,中国正处在这一区间,对比发现,在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的人类健康风险相对较高。人均GNI低于1 000美元时,国家的财力还不允许大幅度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因此,人均GNI1 000~3 000美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一个国家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国家很容易陷入单纯发展经济的“陷阱”,忽视人类健康问题。这一阶段,国家应努力改善人类健康状况,降低人类健康风险,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否则必然会影响国家下一阶段的持续健康发展。

动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6

心理健康是心理学关注的一个主要内容,多年来在心理健康标准的问题上,不同学派从不同侧面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不同的界定。20世纪初期,帕森斯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提出,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知识可为心理咨询提供满意的解释,这种观点被视为生态心理健康概念的最早来源。当今,随着生态心理学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解释心理健康,因此,“生态心理健康”概念的提出,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反映出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更会推进对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

二、生态心理健康的内容

1.自我的平衡。

个体心理过程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组成的,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只有当三者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动并保持平衡状态时,才能认为个体的心理可能是健康的。

2.自我与环境的平衡。

该平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通过自我调整来主动适应环境;二是个体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合自己的需要。就目前人类的生存环境的而言,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导致人类的生存家园受到严重破坏,因此,人类应重新审视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模式,实现自我与环境和谐统一。

三、生态心理健康观与传统心理健康观的区别

传统的评价心理是否健康的做法是罗列几条标准,看自己是否符合,符合标准者就是“心理健康者”,不符合者则是“心理不健康者”,但无论提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评定标准,都只是一个暂时的、静止的状态,一个人现在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他以后都心理健康,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因此,生态心理健康不仅包括人自身内部的平衡,更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将传统是“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修订为“生理—心理—环境”模式,不仅关注到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关注到与人类关系更为密切的自然环境。这使得心理健康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全面。

四、生态疗法

研究者们将自然环境因素纳入到心理健康的标准之后,又把生态心理学的思想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创设生态疗法,进一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1.森林疗法

利用森林所散发的植物精气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被称之为森林疗法。植物的油性细胞不断分泌出来的一种“气”,散发在空气中,通过呼吸道和人体皮肤表皮进入体内,最后为人体所吸收。森林植物的绿色,对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视网膜神经组织具有调节作用,可减少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的强度,消除杂乱纷繁的色彩对眼睛的刺激。绿色还能维持血压,减缓血流速度和心跳频率,平静情绪,消除疲劳,焕发精神。而树林又有减少噪声对人的干扰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心绪平静,神情安宁,自然有益于身心的康复。

2.荒野疗法

荒野疗法是心理医生带领人们备以最简单的物品走进荒野体验自然。所谓荒野是指受人类干扰最小或未经开发的地域和生态系统。在深层生态主义者看来,只有荒野才是真正的、自在的自然。因此,荒野在培养人与自然的认同意识中,具有重大的价值。生态心理学的第一个步骤是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而走进自然是体验大我的最直接方式。

3.园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