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例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1

关键词:动物医学;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实践教育;行业发展动态;学生职业规划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它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1-4]。动物医学专业是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基本专业,我国有7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该专业。加强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方式的研究及探索,提升我国动物医学科技方面的创新能力,对于加快我国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水平及市场竞争力,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5]。

1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动物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通过为畜牧兽医行业培养一线技术人员及科研管理人才,保障国家畜牧业安全生产与健康发展[6]。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动物为载体生产人类所必需的肉、蛋、奶等用品。尽管畜牧业可利用人工设施摆脱自然气候对生产的影响,但作为生命科学的一部分,其生产环节仍然面临大量难以控制的影响因素[5]。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面临全面升级的关键时期,环境污染、动物疫情、药物残留等均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上述问题是包括动物医学人才在内的畜牧兽医科技人员的重要任务。没有科技创新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很难实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2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

2.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

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动物医学专业作为农业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我国的动物医学专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严重的动力不足问题。①与许多专业教育相似,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的评估主要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档次、学科平台建设水平等为依据,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水平作为重要评估指标,因此学校相关管理机构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②各个高校对教师发表高档次的SCI文章、获得部级科研项目或成果的奖励力度很大,使得动物医学专业教师更加重视科学研究,而在教学工作尤其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投入精力不足。③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的讲授方式、课堂化的教育模式,使得动物医学专业教师可以按固定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及评价学生成绩,而不必关注学生能力尤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可按教学管理程序性文件的刚性要求,监控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教学资料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效果的评价难以落实。④从教学内容提供的成本来看,利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PPT课件、动物形态挂图、组织显微切片等形式,将动物医学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性内容展示给学生,教育成本相对较低。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动物药物效果的动物试验评价、活体动物手术训练、动物病理生理指标的检测与分析等个性化、启发式、探究型教育教学方法经济成本较高。

2.2现行专业实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有限

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实践教育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前二者主要在校内完成,受校内实验条件和动物饲养环境的限制,教学内容往往是认知性和验证性的,而综合性、设计性的教学内容占比很低,难以对学生起到创新引导的作用。后二者均在校外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医院、屠宰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完成。校外实习场所是校外资源,没有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的责任和义务,接受实习学生的目的大多与自身的利益有关,让实习学生顶岗可以缓解其劳动力的不足。学生在进入实习之前没有从事过任何体力劳动,他们对实习单位尤其是养殖企业的环境条件及劳动强度难以适应,学生自身对通过劳动锻炼获得相关实践经验的认识不够,更难以发现创新创业的机会,最终导致专业实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3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必须要有一支懂得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师资队伍[7-8]。就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师而言,研究机理、机制方面的高精尖科研课题容易获得项目支持,易获得成就感和丰厚的利益回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投入大量精力,短时间难有成效。目前,大多数动物医学专业教师仅能从事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指导,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对动物医学相关前沿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了解不多、掌握不深,更不能对区域内动物疫病防制所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开发和应用,产学研出现严重脱节。虽然有些学校聘请校外动物科技方面的学者、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并给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但这种讲座内容多为客座教授的个人成功经历,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要求,且次数少,效果不显著。师资队伍的缺乏成为开展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短板。

2.4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学生参与度低

近年来,各高校在动物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比如基于“挑战杯”的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制作大赛、动物医学技能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计划等。这些工作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参与的学生比例很低,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二是涉及的项目内容多是一些动物保健品及动物产品营销技巧、宠物医疗保健、动物疾病模拟诊断等,层次和水平较低;三是一些专业竞赛项目表面上水平较高,但学生并未参加项目研究的整个过程,大多是教师对个人科研项目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此后让学生参加比赛,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3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

3.1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水平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家庭都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1,9],但一线教师作为直接责任人,作用更为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9-12]。动物医学专业相关教师要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以产学研密切结合为抓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5]。科研方面要充分结合区域内动物重大疫病监测、预防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教学内容要融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将碎片化的动物科学知识与现代化畜牧工程技术结合起来;教学方法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基于问题式(PBL)、案例式教学;培养目标要涵盖动物医学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另外,高校管理层应适当放宽对专业教师岗位责任的刚性限制,允许甚至鼓励专业教师在畜牧企业兼职或创业,这样可以有效推进学生参与教师的项目研发,最终以兼职或创业的教师为纽带,实现高校与畜牧企业的有效融合,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互动效应。

3.2强化专业实践教育,夯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创新创业思想,特别是创意、创新性的思维与想法是隐性知识,不同于来自课堂、网络、书本等的显性知识,是一种基于经验、直觉以及人的悟性的知识。隐性知识中的一部分通过传授获得,但更多的是通过实践获得。目前,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实习等实践过程过于模式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作用有限。校外生产企业的生产实习则与之不同,我国畜牧业存在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不同生产企业或区域则可能有不同的情况。就动物疫病而言,一种疫病在不同生产条件下和不同区域内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疫苗的使用程序必须基于某一养殖场动物机体原来的免疫抗体水平进行设计,实施个性化免疫程序;一种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必须基于动物所感染细菌的种类、敏感性、使用时间和途径;一种疫病检测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估必须考虑其特异性和敏感性等。因此,学生利用书本中的通用知识,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具体实际,必须通过专业实践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汇集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创新。鉴于此,要明确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实习的目的,不仅是学习实践操作技能,而且要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出发,调查行业生产经营管理尤其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创新切入点,思考某项创新的理论及技术可行性、市场接受度、投入产出比等,引导学生走向创业之路。

3.3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分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以创新为手段,促进学生创业和就业,所以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必须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紧密结合[1,11]。从个人的成长来看,学生的职业规划应当包括个人的学业、职业和事业3个环节。学业是学生走向职业或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学生在学业阶段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锻炼,使个人能在毕业后找到就业岗位,由纯消费者变成生产者。职业是个人可以获得物质报酬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工作岗位,是个人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事业是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个人通过创新进而创业,在社会需求的某一方面,实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路径与个人的素质、志向和畜牧业的发展前景密切相关。学习能力强且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可从事动物医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通过学历提升,进入动物医学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等领域;组织能力强、有管理潜质的学生可进入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领域;善于沟通和专业实践技能突出的学生可进入与畜牧业相关生产领域,进行产品的生产、市场推广和技术服务。基于上述学生的职业走向,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分层次进行,基于学生个人的素养、兴趣和志向等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向。

3.4围绕行业发展动态,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任何创新均是基于行业的现状,行业内某项资源的短缺则会诱导此方面的创新或替代[11]。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畜产品供应丰富、充足,且逐渐走向规模化发展的道路,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产品农药兽药残留、人畜共患传染病、动物重大疫病等成为我国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10]。随着畜产品国际贸易的加大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提高我国畜牧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也成为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虽然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但其调整速度大多落后于行业发展速度。因此,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高度关注行业的发展变化态势,尤其要密切重视我国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及预防控制新技术应用情况等。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改进、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要与行业发展同步,将行业内存在的亟待解决、危害性大的动物疫病检测、防控等难点、热点问题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最终使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4结语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2

1.根据养殖业结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目前养殖业主要以反刍兽、猪、禽、宠物等动物饲养为主,所有专业课程除了以传统教材中的大家畜和家禽为主要内容,还增加了反刍兽、中小动物和宠物等疾病的相关内容,并补充了当下新的防治方法和药物知识,以适应当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

2.改变传统观念,由全面授课改为专题授课。在大学普遍“课时减少,教学质量绝不能降低”的前提下,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经讨论决定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教学。在兽医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筛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并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作重点讲授,采用专题形式全面讲解。这样教师就有充裕的时间根据专题多角度全面备课,把课讲得更精,重点难点讲得更透。另外教师在介绍某一专题疾病的基本情况后,根据每一专题疾病的特点,提出比较全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最后教师补充、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性的知识重点。专题授课可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参与和独立思考,使得课程的讲解既全面而又重难点突出,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采用此种方式可以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把教材的各章节都要向学生讲到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扭转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开拓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很理想的教学局面。

3.运用多媒体教学。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的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传染病、兽医寄生虫学、中兽医、畜牧学概论、家畜繁殖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授课教师均制作出了精美、完整、实用的课件,转变了原有的在黑板上画图、或作挂图等方法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如教师在上《家畜传染病学》课程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家畜传染病的病原、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变化等特征。多媒体教学存在学生上课记笔记跟不上教师速度的问题,我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一份内容包括讲授的主要内容和一些知识难点、思考题及学生参考书目的教学提纲,使学生人手一份。学生有了提纲后,再也不必忙于在课堂上记笔记,这样有时间进行课堂思考;教师的讲授速度也可大大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4.安排学生自学。因学时有限而无法讲授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了解或掌握的课程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学。为保证学生自学的质量,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督促、检查和测试。

5.考试形式灵活多样。以前各门课程均采用单一的闭卷形式考试,以百分制来进行成绩的评定,影响了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改革兽医专业考试的形式,按课程性质和特点,灵活运用笔试(开卷和闭卷)、口试、实际操作、写小论文或小综述等多种考核方式,鼓励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联合运用的考试形式。对专业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可实行严格的闭卷考试,选修课程和考查课程可采用开卷考试、口试、小论文或小综述形式进行考核,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档记入成绩,控制优秀比例,奖学金及优秀生的评定在选修和考查课程合格的基础上按主干课程的成绩计算。促使学生把主要时间与精力放在主干课程上,同时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由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对实行笔试的课程,要加强试题库、试卷库的建设,确保试题质量;加强笔试考试各种题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问答、论述、名词解释、计算)的把握,尽量在试卷中兼顾各种题型,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和技能性非常强的特点,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认真做好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是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在工作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动物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他们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1.开设独立的实验技术课。实验不仅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兽医专业学生能独立进行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工作,具备做临床医生的能力基础,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将实验与理论分开,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技术课进行教学,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创造条件。目前动物医学专业开设家畜解剖实验、动物生理实验、兽医药理学实验、兽医病理实验、兽医临床诊断实验、家畜传染病实验、家畜内科实验、兽医寄生虫实验、家畜外科实验和家畜繁殖技术实验等。

2.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在保证兽医专业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专业教师提前把综合性实验的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对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加以指导,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操作技能。如家畜繁殖技术实验中的精液品质检验方面的技能就可以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围绕精液品质检验理论方面的各项检测指标(外观、密度、畸形率、顶体异常率、生存指数等)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并更好地掌握精液品质检验的实践技能。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把兽医临床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巩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兽医方面的专题调查,把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畜牧生产中的疾病问题列为实验教学的内容,依此来组织大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使实验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专业教师还利用课余、双休日、假期带领和指导学生到佳木斯附近郊区农村、养殖场开展畜禽疾病的普查工作,了解常见畜禽疾病的流行与畜禽舍环境卫生状况、畜禽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关系。加强兽医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开展兽医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饲养过程中畜禽疾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畜牧生产,认识社会,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

4.加强实验室建设。我校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实验室。动物医学专业组建了兽医实验室、动物生理解剖实验室、兽医诊断实验室、兽医诊断实验准备室、动物标本制作实验室等5间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40m2。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药品和实验易消耗材料能够充分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很好的满足了教学需要;实验室现有六道生理记录仪、大动物手术台、小动物手术台、冰箱、离心机、752分光光度计、蒸汽灭菌器等先进仪器,且设备完好,能很好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二是加强实验室管理。除认真执行佳木斯大学和学院实验室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外,我们还根据兽医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实验室主任负责整个实验室的规划,仪器购置、实验动物计划制定等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实验室工作考核、登记实验员考勤情况和兽医专业教师参加实验室工作情况,保证所有教师均参加实验室建设。每门兽医专业课程设立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负责各分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各分实验室实验员分工细致,管理好各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环境卫生;三是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我们制定了兽医专业各分实验室详细发展规划,指导实验室建设。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原则,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方针,有计划分阶段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

5.加强实习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一是制定毕业生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单位、学生如何分组、每组学生人数及名单、每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每组指导教师、实习检查方式和实习考核方式等。从召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实习过程中教师检查指导方式、实习结束时实习报告的提交,到教师实习成绩考核等各个方面都有严密计划。二是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随着我校兽医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畜牧兽医单位或公司要求我校派实习生。我们选择实习条件好的、交通方便的单位或公司作为我校兽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三是严格实习考核。考核内容具体包括:实习的纪律、态度、出勤和兽医专业技能。考核方式包括学生自我考核、实习小组考核、实习单位考核和指导教师考核等四种形式。

三、专业师资水平的改革

教学师资水平方面的改革目的是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确保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根据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措施积极采取外校引进、送出去培养、在职培养、相互帮扶等途径,加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业务技能的提高。目前动物教研室形成了完善的高学历、高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动物教研室目前共有专任教师9人,平均年龄38岁。45岁以下博士、硕士4人占人员总数44%;高级职称以上人员5人,占人员总数55%。学术梯队结构基本合理(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教1名)。

四、教材方面的改革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创新创业;动物医学;教学改革

引言

进入本世纪以来,创新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当前宠物经济空前发展,给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空间,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双创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后有更好的前程提供助力,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时积极融入双创理念,强化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

1.我国动物医学实践教学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1当前的实践教学工作目标与双创时代要求不符

在当前时代,创新与创业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而创业也是学生毕业以后的重要就业方向,因此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在社会立足的能力,尤其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当前宠物经济的发展,公立的动物诊所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业与创新能力,在时展中为自己争取美好未来,但当前很多动物医学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还是过分看重理论而轻视实践,同时也未能看到培养学生全面技能的重要性,结果导致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掌握得不够全面,无法切实进行创业,徒有创新的想法而无法付诸实践,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脚步。

1.2能够开展双创教学的师资人员相对较少

由于当前在各级院校当中,管理制度更加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而对于教师是否具有实操能力却不够重视,在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师通常都有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是没有时间精力对基层畜牧兽医的实际工作进行研究的,而很多院校招聘教师的门槛都设置在学历上,而对于教师是否能够开展双创教学却没有关注,这样构建起来的师资队伍自然是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也一定是无法提升学生双创能力的,虽然在当前很多院校确实也在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但是由于很多短期培训以及所谓企业挂职培训都无法真正优化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能力,所以效果并不明显,当前在双创教学方面,师资是一大短板。

2.如何在动物医学实践教学工作中提升双创教学效果

2.1积极构建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工作中必须积极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使之能够适应当前时展需求,因此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工作中,动物医学专业教师应该将双创型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自身对当前教学方向的认识,根据时代需求与教学技术发展调整自身教学手段,融入创造性思维,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与双创教育之间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而院校管理方也应该从师资管理制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教学评判标准等方面积极将双创能力融入教学管理制度当中,并努力推动双创教育以及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构建起高效的互动教学模式,并且需要将教学培养方案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优化双创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手段。

2.2积极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为了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院校管理人员应对校内原有实验实习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设立一体化、综合性、设计性实训教学平台和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习的模拟实践基地,并对校内外开放共享。依托校内大学生创业园,鼓励涉及畜禽饲养、动物诊疗等的项目入驻,结合后期课程,开展“创办养猪场、养鸡场的创业计划”项目等。以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生职业规划培训、企业家导师制、“生泰尔杯”动物医学技能大赛、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为载体,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

2.3积极优化教学师资队伍的构建

改革现有师资队伍培养和使用机制,积极推广实行“三双”(双师、双向、双轨)策略,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内培外引、联合培养、借用外脑等方式,完善校内专任教师不定期到行业一线学习交流的制度与机制,鼓励专职教师考取执业兽医师资格,鼓励懂经营管理且有意愿的教师参与创办养殖场、动物医院等创业实践,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双向”交流的方式,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推进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进程。结束语总之,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工作中应该尽量就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意识强化进行教学效果优化,我们必须将培养具有双创能力的学生作为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优化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葛凯,余道伦,夏伦斌,佘德勇,徐海军,左瑞华.产教融合促进动物科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0):149-152.

[2]白文林,丛玉艳,王泽英,朱玉博,尹荣兰,王维,杨桂芹,朱鑫,尹荣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沈阳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为例[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38(02):69-72.

[3]杨成林,龙梦晴,曾珠,陈宇科,刘林艳,刘水平.执业兽医制度下动物医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08):234+200.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兽医专业;创新实践;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现代兽医从业人员的任务不仅是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而且在减少人兽共患病的危害,提高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改善周围环境卫生、服务人类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美国等国家为了保障兽医人才的培养质量,设立了针对兽医的专门的“兽医学博士学位”[1]。国家已经认识到兽医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地位,教育部大量推行兽医五年制的教育改革,推动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改革。当前教育体系下,如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毕业后就可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兽医,各高校的兽医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性是兽医专业及其兽医专业学位的特点,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创新实践能力,而创新实践能力的获得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的获得需要强化创新创业建设,如依托校企联合创新项目,联合构建校内外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如调整育人机制,加强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培育高水平师资团队,如建立和完善具备创新培养能力的师资队伍[3];更需要加强兽医学生培养经验交流,如建立国内外科研院、著名高校交流机制,拓宽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山东农业大学自2010年进行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2019级开始进行兽医本科生五年制培养,为了更好的做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兽医专业本科生5年制学生培养工作计划,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1强化创新创业建设,依托校企联合创新项目,联合构建校内外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强化临床实践教学,并把科研训练纳入实践教学计划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结合全国大学生各类比赛(如雄鹰杯等),为学生创造便利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生产实践活动,拓宽社会实践,加强创新创业实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现有校级教学科研基地16个,院级教学科研基地48个,充分发挥校级和院级教学科研基地的作用,有意识的选择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设立学校企业创新项目,结合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国家创新创业计划和学校SRT计划,联合构建校内外大学生(兽医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基地。在以上基地和项目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以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龙头、省级项目为主干、校级项目为主体、院级项目为基础的国家、省、校和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逐步融入培养计划。鼓励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在“大创”项目、竞赛、论文、专利、深度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成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融入专业教育。聘请知名专家开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教育,讲好研究生的第一堂课,为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让研究生和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对专业与创新有所感悟、有所期盼;通过组织各类专家讲座、举办教师科研工作进展动态报告、给学生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公选课,定期对学生指导性的创新实践项目,引导研究生主动开展专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大二和大三两年时间内主动进入创新创业平台,学生可以自主组建创新创业团队,选择到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引导一部分学生在完成创新创业的基础上,主动面向社会和市场,进一步开拓创新,在专业教师和学校创业教育专业团队的共同引导下,继续开展创业性实训和创业实践体验,实现从创新到创业的对接和有机融合。

2改变传统教育思想,调整育人机制,加强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兽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围绕创新型和与国际接轨高素质兽医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国动物疫病防控需求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要求,在创新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深化动物医学专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建立与社会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国际性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具有国际化特征和示范作用明显的拔尖创新型兽医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课程改革,建设微课、慕课、金课等各种创新课程,进行教学案例库建设和实践类课程改革建设,培养兽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1)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完善创新教育观和创业人才观。加强拔尖型人才培养工作,改变旧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树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思想,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形成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从而建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2)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教材和课程设。进一步围绕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创新创新能力、加强优秀教材建设,实现主干专业课程国际化。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加强加大课程中国外优秀课程引入比重,利用互联网络技术直接进行国际课程的学习,加快高质量专业慕课建设进程,积极申请和继续打造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享优质资源,构建高层次课程平台。(3)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和学习方法转变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尝试本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积极采用研究性学习、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将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教改成果和实践运用互为一体。(4)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与服务,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按照“以生为本”的要求,不断强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与服务,并营造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努力构建拔尖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

3培育高水平师资团队,建立和完善具备创新培养能力的师资队伍

借鉴其他学校部级教师团队引领作用,内扶外引,加强教学骨干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推动青年拔尖教师脱颖而出,培养1~2名部级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入选者。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建成一支国际化程度高、结构合理、善于合作、勇于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完善激励与保障措施,推动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分。以创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动物疾病防控、公共卫生、食品安全领域的教学团队为目标,充分发挥现有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坚持内扶与外引并重原则,加强学科团队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引进国外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江苏省特聘教授,引进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和讲座教授,打造一批具有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将教学团队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加大教学团队建设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努力建成一支国际化程度高、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求真务实、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教学团队。

4推动任课教师和学生国际、国内交流机制,拓宽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

帮助青年教师规划设计好发展目标,制定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工程”。推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发展规划制、科研资助制、实践锻炼制,在课题申报、培养进修、国际交流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给青年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竞争力和学术活力。山东农业大学动科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已实现了通过假期时间进行国内外交流,开拓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国际视野的做法,学生利用假期到美国肯塔基大学进行短期交流,参加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举办的线上会议。动物医学专业在今后的几年中通过国际交流处和教师交流的沟通,逐步建立国内外科研院、著名高校、所建立多变的学术交流机制,拓宽授课教师的国际学术视野。针对当前兽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常见问题和不足,强化创新创业建设,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培育高水平师资团队,加强兽医学生培养经验交流,重点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而建立基于教学和实践结合的兽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自力,王鲜忠,赵永聚,等.基于产学研结合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兽医杂志,2017,53(11):109-112.

[2]王真.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38):122.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5

1.1实践教学模块

一是医学人文学习领域;二是基础医学学习领域;三是临床医学学习领域;四是能力拓展学习领域。

1.2实践教学环节的布局及各环节课时

根据职业教育规律和临床医学专业行业的特点,制定实践教学环节一览表。实施过程:①入学第一、二周进行军事训练教育,第三周到教学医院各临床科室体验,初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②第一、二学期开设的公共人文及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在校内实验室及学校的模拟医院完成,约342学时。③寒假学生到当地医院见习两周,体验临床的岗位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暑假统一安排到医院集中见习两周,进一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诊疗过程。④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实训教学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由校内实训操作、模拟医院见习和教学医院见习(其中一周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交替进行。第四学期开设一门临床诊疗综合技能课程,在实习前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综合实训。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约545学时。⑤能力拓展学习领域的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约86学时。⑥第三学年到医院临床实习约989学时。⑦实习结束毕业前进行一周的毕业职业素质教育。

1.3实践教学与基础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共138学时。四大学习领域的课时分配为:医学人文理论课298学时,实践课206学时,总课时504学时;基础医学理论课319学时,实践课136学时,总课时455学时;临床医学理论课417学时,实践课1534学时,总课时1951学时。能力拓展理论课时94学时,实践课86学时,总课时180学时。临床医学专业总课时3090学时,理论教学1128学时,实践教学1962学时,实践教学课时占63.5%。

1.4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有校内实验和校外(医院)的实训,科学进行校内、外的实践教学的交替,把学校搬到医院,把课室搬到实验室。

1.5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和手段。①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采用情景模拟、病例讨论、医院见习和实习训练,并强化沟通技巧、人文关怀技巧、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②体格检查采用学生相互检查、计算机模拟病人、临床见习和实习训练。③临床诊疗操作技术和急救技术采用技能操作训练、医护同场情景教学和计算机虚拟教学。④外科基本技术在模拟手术室使用模型、离体组织、动物手术进行训练。⑤辅助检查操作和判读采用技能操作训练和TBL教学等。

1.6编写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校内教材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要求,各门课程制定系统的、可靠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大纲,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指导教材,以介绍实践理论、实验方法、实践技能为主,以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并介绍当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操作技术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实践教学管理

2.1校院共同管理的长效管理体制

实践教学包括校内的实践教学和校外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统筹安排课程上课时间、地点和课时,系部为主要责任人和项目管理协调者,专业负责人为项目具体实施组织者,实验中心负责各实验平台建设、监管和保障,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由相关教研室的专业老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实施,分工明确,责任具体落实到人。校外实践教学实行校院共同管理,由学校统筹安排实践教学项目,医院协调管理及组织实施项目,各临床科室负责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依靠学校和教学医院的力量,检查、督导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环节,达到有效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

2.2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①水平测试:检测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侧重知识的综合与运用能力;②能力测试: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医学基础课实验考核侧重动手能力、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能力,以现场操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为主。医学专业技能实训考核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考核制度。按照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的要求和形式,对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影像诊断等课程开展多站式考试。毕业综合考核采用国家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的多站式考试形式,按照国家执业助理医师(临床类)考试大纲进行。同时把人文关怀、职业态度列入评价内容中。

3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3.1“工学结合,校院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校院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按照“真实设备、真实情境、真实工作过程”情境建设,基本实现实践教学项目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校外实训基地(医院)是通过省卫生厅组织的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评审的“教学医院”,能较好地满足本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

3.2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把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兼职兼课教师纳入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建设中,通过加强“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聘请行业专家,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3.3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制定各项实践技能的考核标准。

4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效果及面临的问题

4.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效果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打破了三年制高职高专是五年制本科压缩版的传统观念,具有鲜明的高职高专特色。构建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可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水平。二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临床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

4.2构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6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教育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转变,其中重要的变化就是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2001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其中58.3%的内容都与医学人文素质要求有关。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中,提出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达到的34项基本要求,其中与医学人文素质相关的项目至少占1/3以上。因此,在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如何强化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相关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的工作。近10年来,齐齐哈尔医学院针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认真探索实践,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将我校做法介绍如下,旨在兄弟院校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   一、做好顶层设计解决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念问题   任何改革工作都要理念先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也不例外。2010年,我校展开了全校性的医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要以“三导向”为指导,培养有坚定职业精神和人文情怀、执业能力强专业素质优良、社会适应良好、身心健康的未来医生。每个“导向”都有二级培养目标,例如,“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分解出六个具体的二级培养目标:人道的职业态度、利他的价值观、人本的沟通艺术、基于责任的法律意识、基于愿景的团队精神、基于伦理的行为自觉。就是说,齐齐哈尔医学院致力于职业精神塑造的医学生人文教育,要从以上六个方面入手体现到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因此,有了这样的顶层设计,就从理念层面解决了通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二、特色通识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搞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   齐齐哈尔医学院除其他院校都有的通识课以外,还开设了一门特色的通识课程——《医学生成长导论》,该门课程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必修课,课程以“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思想理论为指导,教导学生如何才能成为有道德、有情怀、有能力、有技术、体魄强健、心理健康的好医生。为使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课程有机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所有主干医学课程都要拿出两学时,为学生讲授本门课学者视点程的医学人文问题。例如,在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最后一堂课,解剖老师要以遗体捐献者的壮举为切入点,和同学们讨论生命的价值,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在机能学课程中生理老师要以爱护和尊重实验动物为切入点,讨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共生互利的关系;在药理学课程中药理老师要以合理用药为切入点,讨论临床医疗工作中利益驱动下的抗生素滥用和黑心大处方问题;在内科学课程中内科老师以科学的医患沟通为切入点,讨论不同疾病类型和疾病状态下的人文沟通问题;在外科学课程中外科老师要以如何提高手术病人满意度为切入点,讨论术前、术中、术后的人文关怀问题;在妇产科课程的教学中妇科老师以妇科查体为切入点,讨论尊重病人隐私的问题;在精神病学课程的教学中精神科老师要以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为切入点,讨论对精神病人的尊重问题……我们努力挖掘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学习阶段每门医学课程的人文话题,将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到每门医学课程之中,将医学人文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努力做到每门医学课程都在践行推动医学人文教育的使命,每位教师都在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普及做着贡献。为做好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支持下,校领导牵头举全校之力编写出版了《医学生成长导论》和《医学人文》两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在完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知行统一   很多医学院校在谈本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时候,往往会讲自己开设了多少门医学人文课程,认为医学人文课程开设出来了等于完成了医学人文教育。诚然,让医学人文知识走进课堂,是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前提,但让学生了解医学人文知识,只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第一步。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让医学人文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个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也离不开模拟和现实临床情境中的医学人文实训。我们试图通过一系列、长期的触动学生内心的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人文理念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例如为规范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我校组织编写了《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南》,该手册中收录了医学生可能开展的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对每种实践活动的目的功能、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条件、活动成效评价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使其成为二级学院组织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南。以“医学生誓言”宣誓活动为例,新生在开学典礼上要穿着校服高声宣誓;转段到附属医院进入临床医学阶段学习,参加入院教育时要穿着医生白服高声宣誓;下实习医院之前参加毕业实习教育时也要穿着医生白服高声宣誓;在毕业典礼上要穿着学位服高声宣誓。通过各阶段强烈仪式感下的庄严宣誓,让“医学生誓言”扎根于学生心中。再以致力于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志愿星期六”品牌活动为例,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都要参加“志愿星期六”服务活动,他们在星期六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有组织地到附属医院门诊做义务导诊员。学生做义务导诊,陪同患者就医,了解患者就医的不易,感受疾病带给病人及其家庭的痛苦,了解与病人沟通的方式,强化尊重病人和敬重医生职业的意识。我们始终坚信,在现实中被真正触动的人文思想,才能在医学生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变成善行。我校医学生临床技能实训内容中,始终把人文技能训练作为必须的训练内容,在生产实习的内容中,对人文技能的实习也有明确要求,毕业临床技能考核也会有医学人文技能的考核内容。有专家建议,将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效果纳入临床医学专业评价体系,从而倒逼学校重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我们十分赞同这个建议。总之,要通过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着力解决医学人文教育中的知行统一问题。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医学人文教育顺利开展   为有效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我们依据“三导向”教学改革模式的要求,全面修订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优化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主干医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依据课程思政的要求融入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规定医学生必须按学校要求参加学校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认真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情况与学分挂钩;学校督导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工作时,把落实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求作为重要督导内容;对学生进行的临床技能考核的内容中,必须包含医学人文技能的要求。这些规定的出台和认真执行,使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了制度的保障。   五、用大医校园文化实现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校在新校园规划设计时,精心考虑到了每个景观的环境育人功能。例如,孔子铜像端坐其中的“仁园”,希望未来的医生们要树立仁爱之心;希波克拉底和孙思邈石像伫立其中的“德园”,希望未来的医生们要像医圣先贤一样贵德重道;由16道镌刻着32位中外医学史上著名医药学家铜像和生平事迹的艺术墙构成的“大医文化时光隧道”,希望未来的医生们能像医学史上的大师们一样,勇攀医学高峰,献身伟大的医学事业;校园里有座山取名“书山”,其意为书山有路勤为径;校园里有个人工湖取名为“学海”,其意为学海无涯苦作舟;校园的“大医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镌刻着校训的石碑,上面写着“大学至善,大医精诚”的校训,向未来的医生们昭示着做学问和为医的境界;即便是学生食堂,我们也起了颇有文化感的名字,一个食堂叫“春华城”,另一个食堂叫“秋实城”,用这样的名称告诉未来的医生们,没有“春华”哪里会有“秋实”的道理。置身于校园之中处处散发着寓教、劝学和育人的人文气息,校园的大医文化环境时刻渗透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综上所述,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更新观念做好顶层设计,要千方百计让人文知识融入更多的课程、进入更多的课堂,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知行统一,要加强制度建设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开展有章可循,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善用环境育人功能。   作者:崔光成 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7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自1958年建校以来,较长一段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学校的唯一专业,1987年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成立了医学系,2007年11月,更名为医学一系,2013年4月,学校进行机构调整,医学一系更名为临床医学院,设临床医学专业。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临床医学院在原有的办学宗旨上,坚持密切联系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育人理念,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为安徽省级特色专业,其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较高政治、文化和生理、心理素质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我系注重加强实验室建设,强调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学生在几个实验中心完成,主要有机能中心(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科)、形态中心(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中心、病原与免疫中心以及细胞生物与遗传5个中心。其中机能实验学课程继承并发展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强调学科之间的承上启下与交叉融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实践操作和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机能实验学共有90学时,涵盖了“三理”的主要实验内容;从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到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全面训练临床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到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继续从事医疗、科研或卫生等工作奠定基础,因而是整个医学教育的基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操作的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基本上还是依附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为了适应现代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条件,结合我校临床专业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我校临床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不同模块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5%。采用常规板书或PPT配以示教讲解,目的培养学生规范的基本操作动作与系统的实验数据处理。

②验证性实验如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40%。采用讲解与多媒体录像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验证已知医学理论的同时,探索可能的未知规律。

③综合性实验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与药物对动物血压的影响、尿生成影响因素与利尿药的作用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40%。要求教师在综合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建立了一种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主动参与的“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整合性实验,学生可以从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检测复杂的生命现象,并逐步引向深入。强调实验现象的综合观察与思考,建立整体的概念。由于综合性实验强调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可以通过此类实验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其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培养。

④探索设计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如大鼠高钾血症模型的复制及设计与解救方案、肝性脑病与及种类型的缺氧、人体动脉血压测定及运动对血压的影响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15%。教师除一般指导外,充分利用机能实验中心网络资源的优势,采用RBL与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形成网络式RBL(Web-researchbasedlearning,简称WRBL)与网络式PBL(Web-based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WPBL),将经典的RBL、PBL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而创造性地实施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构建体现RBL、PBL理念的网络平台,使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与评估。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学生真实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为主”的教学要求。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自己设计实验,搜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同时训练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我们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

3科研、临床实践、临床技能考核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均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每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而实验免不了出现抄袭数据或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临床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国家自然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课题多项等;通过主动地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撩开了科研的神秘面纱,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中,临床专业学生积极与临床学院教师承担的临床课题;以专业成长为依托的技能发展型实践教育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探索性与自主设计性实验。

4结语

动物医学专业规划范文8

关键词:思政视角;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实践路径

医科院校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应将德放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医学生职业素质是他们为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行业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临床技能、医生品德及人文素养,因此,也同样需要将德放在核心位置。在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中,就针对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了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要紧密结合,其中包含遵纪守法、正确的“三观”、爱国主义情怀、珍惜热爱生命、关心病患、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对此,医科学院应将广大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视为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要进行统一策划、统一安排。曾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化和改善思政工作,利用日常课堂这一重要阵地,思政基础理论课程应始终坚持在改善中加强,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充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其他课程应努力守护好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让每类课程都能和思政理论课程协同向前、共同进步。”为优化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面临着全新挑战。在全新形势下,从思政角度出发,探讨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研究怎样挖掘并充实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思政教学资源,将思政教育全面贯穿在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让每节课、每次实践、每名教师都能切实发挥育人作用,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育人质量[1]。

一、当前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现状

(一)思政课程孤立存在

医科院校的教育体系是结合专业设计的,按照教育学科种类大致可划分成集体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思政课程只是公共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对医学生实施职业素质教育的覆盖力以及影响力还不够。思政课程教师以文学、历史、思政等专业为重点,对医学专业不够了解,日常教学无法引起广大学生的共鸣。思政教师以及专业课程教师没有及时沟通,彼此单独作战,思政教育以及专业教育呈现出“两张皮”的状况。

(二)思政课程功能减弱

常规状况下医科院校专业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是由能力和知识共同构成的,应知以及应会的教学目标比较清晰明了,思政教学通常仅停留在柔性指导层面,浅显地渗透专业知识、有关技能训练等相关环节,并未真正纳入到教学规划及教学纲要中。专业课程教师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缺少育人意识,很多人认为只要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即可,育人以及思政教育则属于思政课程以及学工部门的工作任务,这种思想和教学方法导致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功能日益减弱[2]。

(三)实践育人课是短板

医学专业有着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大多数医科院校的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重是4∶6,同时还安排了为期一年的临床实践,但医学生日常实践教学受到高年级实习的限制,并且正巧是学生考研以及就业相互冲突的时期,学生没有过多时间和精力来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此外,许多院校低年级学生并未安排他们进行临床实践,无法直接接触患者,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无法进行合理规划,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他们对职业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

二、思政教育和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职业素质培养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我国院校学生培养的主要定位是技能型、应用型以及创新型人才,工作岗位是管理、服务以及生产一线,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广大学生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对此,院校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医学生职业素质培育模式,精心挑选、凝练医学生思政基础理论课及实践课程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二)思政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对他们个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的发展需要将个人发展预期、职业愿望及社会实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必须要从职业素质培养入手来强化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医学生只有结合社会需求努力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基于思政视角的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践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作用

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教育是当前职业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树立他们正确的“三观”是为医学生个人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科学思想基础,同时也是扣好他们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思政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是思政教育的核心渠道,对医学生认知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观念,理性分析、客观判断历史及现实、社会及个人问题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思政课程构建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以往思政课程的模范作用,体现其作为主要渠道、核心课堂的积极能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团队建设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和改善,构建学生内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政特色化理论课程[3]。

1.丰富课程内容

思政课程在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方针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医学专业现实开设政策教育课程与职业素养课程,引领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个人职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增设医学史、文学史以及科学史等方面的通识类课程,为医学生有效提供认知、交流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纽带。设置《生命教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道德学》等人文类特色化教育课程,指导学生自觉形成积极、健康的认知,调整思政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比重,贯彻并落实思政基础理论的实践学分,创建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广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具有参加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的经历。

2.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有效方法,在探讨式学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网络深度交流、翻转课程等多种教学方式中,强化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使学生形成情感、理性和行动的认同,提高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同时,还要促进网络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课堂+网络+实践的立体化综合教学模式,构建混合式教育示范课程,实施大班讲座+小班探讨、自由小组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法。还可邀请当地领导干部到院校为学生讲述国家政策,充分发挥地区领导干部在党员基础理论宣讲以及重要政策体制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及吸引力。

3.重视团队建设

院校应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思政专业教育人员从思政教学不断向思政工作方向转移,兼职担任班主任、班级辅导员、院校党员指导教师等相关工作,将个人工作成绩融入到年度考核、职位评聘、评比评优体制中。构建思政实践教育阵地,选派教师参加挂牌训练,蹲点调查研究及志愿者服务等,让思政课程教师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全面了解国家发展形势、社会情况、民众情况,帮助他们树立群众情感、社会责任、国家忠诚意识,同时将这些情感和意识渗透到实际教学中,传进每名学生的心中。

(二)深化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

专业课程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要结合医学专业的主要特征,深入探索提炼每门专业课程所蕴藏的德育要素,具备的德育功能,从而丰富专业思政内涵,真正实现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传授及能力实训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等要素,全方位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1.重视教学战术制定

院校应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科的优势,全方位地设定专业课程,根据赋予学时以及学分等多种形式,将德育内容融入到教学规划及教学纲要中。医科院校要努力完善各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革新专业课程,深入挖掘不同专业课程蕴藏的丰富的育人资源。以眼视光专业为例,在必修课程当中增加了学生必须要参与的盲体验内容,将学生的双眼遮住,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视觉障碍病患的痛苦,提高学生治病救人的职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此外,对于急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训练课程,院校应在附属医院急诊科室增加相应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到真实的急诊科工作环境感受医生日常的工作状态,从而让他们意识到急诊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应付高强度的工作任务,要抓紧一切时间救治病人,充分将育人和救人紧密结合在一起。

2.遵从教书育人规律

想要促进思政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覆盖,就需要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递进式成长特点和学生碰到社会问题的整体复杂程度,构建循序渐进的育人路径。比如在临床专业教学课程开展进度和学习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院校可将具备医学特征及内涵仪式文化融入到医学日常课堂教学中,在新生群体中举行医学生宣讲仪式,在低年级学生群体中举行解剖课程开讲仪式、动物实验悼念仪式、遗体捐赠者默哀仪式,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中举行护士授帽仪式以及成医礼等等,将极具医学特征与内涵仪式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日常教学中,让广大学生深切体会到医学职业的伟大,进而促使他们逐渐形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保护生命的自觉意识,逐渐从学医术、感悟医学品德转变成行大爱。

3.增强专业教师意识

全国高等院校思政工作研讨会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指导和育人作用,引领广大教师以德立学、以德实施教育、以德立身,通过教师的人格修养、专业学识来更好地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应努力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以及价值教学能力,发挥教师品德榜样、名师大家以及学术引导的积极示范作用。医科学院可根据名医真实案例及师说新语等多种方式让精英教师、医学教师走上专题讲坛,讲述自己真实的育人故事。院校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度、成立教学与科学研究团队等方式让学科引领人等学术明星走进日常课堂,或是让广大学生直接参加他们的研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此外,院校还通过各种名师名医的肖像来建设校园文化,召开教师表扬大会,进行教师品德标兵以及三育人先进评比等树立及弘扬教师典型,宣传师德文化。

(三)加强实践课程价值传递

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持续加强和升华的教育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而实践教育则是有效实现这种高度统一的关键途径。医科院校的实践教育体系应从专业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学生临床意识培养、实践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素养的提高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价值传递的重要功能。

1.整合资源,推动医教协同

基础教育和临床教育要密切结合在一起,让专业人才培养从最初阶段就和行业实际需求紧密衔接,比如医科院校在日常管理体制中可实施院校合一,将附属医科学院与临床医科学院实施院院合一,院校专业负责人也担任医院科主任等。此外,院校根据区域市场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具体需求,努力构建相应的非直接管辖附属医院,为广大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有效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基层医院直接接触各种常见病症、多发疾病以及区域病例等等,直接为当地百姓提供医疗服务,树立他们服务基层的良好意识,进而增强服务基层的整体能力。

2.逐层递进,健全教育体系

院校应提倡早临床、不断临床、多临床,构建以临床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体系,将第一课程与第二课程紧密衔接在一起,推行模型、仿真、动物、大体分层次、分阶段的循序渐进式的临床能力教育培训,将广大学生临床意识培养及实践技能训练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一年级到当地基层卫生诊所、二年级到县级卫生机构、三年级到当地城市三甲医院的以临床为指导的递进上升三级专业实践训练系统,以此来让医学生逐步走向社会,逐步接触病患,逐步形成治病救人、医者大爱无私的职业自觉。

3.基于专业,建设育人品牌

从专业的角度入手,积极开展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社会实践以及志愿者服务,让每名学生都能够在真正进入医学岗位之前拥有一段难忘的志愿者服务经历,充分培养广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比如,某医科大学主要以白血病、神经病、盲和低视力以及唇腭裂等病患群体为核心,打造并创建了亮眼工程、血液银行、微笑协会以及特奥志愿者服务中心等社会影响力较大、贡献程度较高的实践品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主动帮助别人、为社会做贡献、体验个人成长及自我价值,对身患疾病的人感同身受,有效增强了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及使命感。

四、结束语

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解决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紧急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思政教育和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就业为指导、以能力为核心”变革的日益深化,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政素养提升已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医科院校的教师及管理人员,应总结当前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思政角度出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践的有效路径,不断提高广大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增强思政育人的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宏.网络环境背景下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影响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8(11):99—103.

[2]李琴.职业院校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