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课程建设范例

双语课程建设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1

蒙汉双语教学指的是使用蒙语或汉语作为授课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育活动。“教育学”课程作为彰显师范教育性质的核心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形成了汉班用汉语授课,蒙班用蒙古语授课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随着当代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化,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包括:蒙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蒙汉双语教材建设;蒙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究;课程决策的学生参与四个方面。

〔关键词〕

蒙汉双语教学;“教育学”课程;课程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内蒙古地区民族高校实行的蒙汉双语教学,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活动中的特殊类型及重要形式。作为民族院校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本文中蒙汉双语教学指的是使用蒙古语或汉语作为授课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育活动。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双语教育教学经验,现已初步形成了科学、严谨、实用的,比较成型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2〕。“教育学”课程作为彰显师范教育性质的核心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汉班用汉语授课,蒙班用蒙古语授课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在多民族国家的多种语言环境下,教育学课程为直接服务于少数民族师资的培养工作做出了贡献。随着当代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化,“教育学”课程建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是什么,已成为当前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学校课程从广义上讲就是连接教与学的基本媒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进行的教育内容的组织与操作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某一门学科。由此推之有二:其一,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活动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活动,两者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两级。其二,课程建设就其本体而言,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个维度。本文对此试作论述。

一、蒙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学团队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蒙汉双语教学团队。教育学团队中蒙授和汉授教师约各占50%,其中蒙古语授课教师基本都能够使用蒙汉双语授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有待提高。从教学实践看,个别教师缺乏用蒙古语准确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更好地把握语言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这已成为制约蒙古语授课质量发展的瓶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立蒙汉双语教师准入制度,由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组织专家学者研讨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蒙汉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以此来规范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蒙汉双语教学工作。其次,给予政策支持。由于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课程建设受到历史条件与客观因素的制约。只有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保障,才能稳定和提高双语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是蒙汉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如对双语教师和专门研究人员实行专项补助、职称评定的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和谐环境,增加其满意度,才能使教师安心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保持和发扬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培训与进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建设一支专业性强、年龄梯度合适的双语教师队伍。师资培训可通过正规的脱产学习和不脱产进修、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途径进行。对于蒙古语授课的教师,尤其应加强与自治区内各高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同行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使之可以胜任专业的蒙汉双语教学工作。第四,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学习观、人生观等等都处于不断变化中。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自主性学习,探寻新形式下与学生交流提高的新路经。

二、蒙汉双语教材建设

“教育学”课程蒙古语教学已实现了使用自编蒙古文教材(协作八省区民族院校蒙古文教材编译出版),目前已出版了2套自编蒙古文《教育学》教材,基本上满足了蒙古语授课学生对于蒙古文教材的需求。但与汉文教材相比在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在教材语言专业性、精准性以及是否符合蒙古族学生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偏差。因此,在蒙古文《教育学》教材编写方面,今后编写的着力点在于适合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教育学教材语言的专业性方面,避免学科上的随意性与语言表达上的偏差。“教育学”课程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因统编教材具有权威性、主导性、理论的前瞻性,能够与世界主流专业思想接轨,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实践发展动态。但是,教材是给学生用的,编写教材其着眼点应是学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蒙汉学生有其独特性,在教材选择和编写过程中,应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以选择或编写出真正贴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据此,在教材建设中,应着力选择或编写适合地方特色和学生需求的教材。如在编写教材中除了关注并吸收国内外关于教育教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考虑学术的前沿性外,突出体现教育学课程服务于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内容框架中,适当融入地方教育、民族教育的内容,出版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配合教材建设,蒙汉双语教学还要提供与课程有关的电子文档和视频资料等,其主要特色是搜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三、蒙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究

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学校阶段的学习有其特殊性,即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的自主的学习过程。目前大家诟病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堪忧等等问题,其中很重要一点便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何为不当?何为得当?衡量标准有一条:是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果教师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硬性灌输,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那就是不当的教学方法。相反,能够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便是得当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内讨论最多的话题,恐怕莫过于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在传统课堂演讲式教学方式基础之上,各种形式的网络教学开始成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无非就是在学校教育领域,实现教与学的翻转,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对此,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教法改革作如下探索:其一,在“教育学”教学中,探索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信息化方式,实现教与学的翻转,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水平、学生的民族心理、思维特点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其二,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的提高。由于蒙古语授课师资培养的相对滞后,尤其是蒙古语教材凤毛麟角,缺乏在专业领域内可借鉴的材料。因此,提高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除了高校加强职前培养外,还要通过教材的翻译、编写、研讨等基本途径实施。其三,汉语授课教师在民族高校的教学也具有特殊使命。由于其面对的是多民族的学生,了解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多元文化视角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多元文化素养,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我校汉语授课教师的教育使命。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内蒙古的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传播蒙古族文化,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与历史。在教育学课程中,教师可介绍蒙古族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经验与教训,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提高学生视界,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友好交流,和平共处。

四、课程决策的学生参与

目前,对决策主体的研究认为,决策主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决策主体、咨询主体和参与主体。决策主体是核心,一般由党、政部门的代表人员构成,具有权威性;咨询主体由学科专家组成,保证决策的学理性;参与主体是决策的执行者,由他们发现决策执行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对决策进行修正,以增加其合理性。〔3〕学生是课程实施的直接践行者,是课程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对课程实施效果有直接感受和体悟,能够针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问题,表达自身的课程愿景和意志。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有关问题的看法,有利于提高课程决策的理性成分,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学生对于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有发言权,我们需要为学生的参与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参与教育学课程决策的方式有:其一,学生间接参与课程决策。教师向学生咨询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并与同行交流,及时改进课堂教学,并为日后的课程改革提供实证依据。这是学生间接参与课程决策的表现。其二,作为合作者的直接参与。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合作协商课程问题,主动地介入课程决策。学生作为合作者的参与一般以依托学生会或学生代表的形式介入学校课程决策。其三,“学生作为研究者”身份充分参与课程决策。可成立蒙授、汉授教育学课程研究小组,在教师或相关人员的指导下,独立承担起课程决策的事宜。可以使学生深入参与到教育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决策之中,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参与方式,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课程决策的理性化。总之,我校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已经形成了从教材、师资、教学语言都具有蒙、汉双语教学特色的民族高等学校课程,并于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在这样一个发展平台上,课程建设应以当代课程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服务于本地区的教师教育和培养。

作者:乌兰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阿都沁夫.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79-84.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2

产学研教育模式是使产业部门、学校、研究机构按互利互惠的原则参与到学校教育中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需要以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导向,做好教材建设、重点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建设、师资队伍素质建设等,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产学研;工商管理专业;示范课程

一、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目标

随着企业国际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复杂,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是了解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能正确看待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顺应这个要求,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中都开展了双语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的就是利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企业管理范围内各岗位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外语了解更多的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动态。

二、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双语课程建设是有必要的,但要真正达到其目的,还必须确立以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指充分利用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的不同优势,使之融入学校教育中,产学研教育模式将传统的学校教育转变为一种开放式教育,使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材、教师,而是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来自生产部门、研究部门的一线知识,充分参与这些部门的实践工作。另外,要解决双语课程建设在实践中的种种问题,也需要以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比如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外聘企业导师、借用“外脑”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内容

1.做好教材建设

在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中,教材的建设往往会关系双语课程建设的好坏。一般来说,教材的选用无非是使用外来教材和自己编写教材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来说都是可以考虑的。

(1)选用合适的外来教材

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中,使用的教材多数是外语原版教材或外译版教材。但事实上外文教材与中文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差异,学生往往不太适应外文教材讲述知识的方式,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首先应该是确立一个观点,就是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并不一定要使用外语原版教材,选用外语和汉语互译的配套教材就可以了,但这个教材应该是翻译比较准确、内容比较符合学生阅读习惯、难易程度比较适中的。

(2)组织编写教材

如果没有合适的现成的外来教材可以选用,学校就要想办法利用产学研教育模式,自己组织校内外力量,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课程作为试点,把双语教材的编写作为精品教材来抓。自己编写的教材可以结合本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按照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将某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作为指导性内容,遵循教学进度计划,整合教案、试题库等资源形成教材内容。

2.进行示范课程建设

(1)确立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模式有多种,目前大部分学校主要采取的是一种选择型、渐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挑选某专业的一两门核心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或示范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试点,获得一些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到该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最好也采取这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

(2)选择示范课程

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应该先选择该专业的基础类课程,比如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示范课程。因为这一类课程相对来说,学习的难度并不大,课时比较充足,又是专业基础类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从一开始接触专业知识时就打下较好的英语基础,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便利。在确定双语课程建设的示范课程后,应结合产学研教育模式将此作为学校教学质量工程的一部分,比如确立相应的教学改革类课题研究,在双语示范课程建设期间,以聘请企业、研究机构人员到课堂听课、讲课,设计调查问卷,搜集学生意见,开展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邀请企业和研究机构、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3.开展课程教学建设

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双语示范课程建设中还应注意做好课程教学建设,主要是要创新双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创新教学内容

非英语专业学生要通过外语学习专业课程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学生只依靠课堂学习难以掌握该课程的所有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要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双语课程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应该推荐外文文献、书籍等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做好课前预习。

(2)创新教学方法

在双语课程建设的教学方法创新上,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特点,积极倡导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可以大胆改革,尝试以互动式教学为主,由学生自愿提前做好准备进行知识的讲授,或是在课堂中由学生先提问,老师再讲授的方式进行讲授。或者是借助企业、研究机构的力量开展信息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双语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丰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双语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

4.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的双语课程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工商管理专业中试点双语课程建设的也不多,几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很多学校,双语课程授课的教师有较大的选择权来选择双语教材、确定双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双语课程建设开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双语课程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全面型教师,既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能较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所以要开展双语课程建设必须重视师资的培养。一方面,注意对师资的培训。可以充分发挥产学研教育的优势,实行双师制,把校内的教师送到企业去接受培训,了解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文化,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注意引进符合条件的新教师,为双语课程建设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康健 单位: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工学院衡阳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基于三重螺旋理论的高校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以中南大学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12.

[2]李大胜,燕,库矢梅.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3

关键词:双高;高职;汉语写作课程

“双高”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也给高职院校留学生的招生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在“双高”建设的宏观背景下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始招收留学生,开设相应的对外汉语课程。汉语写作课程是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学习的必修课程,“听、说、读、写”能力是高职院校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基础,在这四项能力中对高职院校留学生而言最困难的无疑是“写”,由于大部分留学生此前并没有汉语学习的相关基础,造成留学生普遍对写作课程存在畏难情绪,加之汉语写作课程内容往往较为枯燥,进一步加剧了留学生的畏难情绪。

1当前高职院校留学生汉语写作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首先,汉语写作课程对留学生综合汉语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国际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经验,课程设置不科学。在具体设置过程中往往照搬本科院校的课程或按照所采购教材的内容进行设置,并未探索出适应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课程设置方案。其次,缺乏适用于高职院校应用的专用教材,甚至有部分高职院校并未针对性的开设留学生汉语写作课程,而是将写作课程并入到其他综合类课程中,严重阻碍了留学生汉语写作水平的提升。最后,部分高职院校的汉语写作课程还存在着压缩课时的情况,并未真正重视留学生汉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2培养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留学生招生起步较晚,因此大部分学校并未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造成许多高职院校在开设汉语课程时仅从学生日常考试等实际需求角度出发,并未从学生真实的职业能力培养角度出发,因此造成了留学生缺乏基础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仅仅是为了应对期末考试和HSK等级考试的现实需要而学习,忽视了自身汉语应用文书撰写能力的培养。

1.3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汉语写作课程相对汉语听力、综合汉语、汉语口语等课程而言,更侧重于留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课程往往需要留学生将大量的精力用在日常写作练习上,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汉语写作课程单一的将学生的考勤和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评留学生写作水平的依据,并未真正的全方位考量留学生的整体表现,许多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下了很大的功夫,耗费大量精力在写作练习上,但是由于汉语基础功底薄弱等问题,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过低的写作课程成绩更加剧了留学生对汉语写作课程的畏难心理。

1.4专业师资匮乏。汉语写作课程的内容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然而受制于现实条件的制约,多数高职院校的汉语写作课程师资存在着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汉语写作课程对教师的汉语基础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熟练的掌握汉字书写教学的一般规律,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相应的知识结构,但是高职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师多是从英语教师或语文教师中进行抽调,并未形成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汉语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

2汉语写作课程改革路径与对策

为了解决当下高职院校汉语写作课程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适应留学生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当前高职留学生汉语基础薄弱、缺乏必备知识素质的现状,高职院校要根据留学生人才培养实际和用人单位要求进行汉语写作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在改革过程中要重视汉语书写基本知识的训练与夯实,提升留学生正确书写汉字、词组、短语进而到短文的全过程的综合应用能力。

2.1科学设置汉语写作课程。高职院校在留学生汉语课程设置过程中,首先应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学情和现实需求,不应该将汉语写作课程排除在课程设置范围之外。写作能力是汉语学习的重要基础,应重视汉语写作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主动积极开发编写适合于高职院校留学生学习实际的汉语写作课程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既要符合留学生的学情,更要考虑到留学生未来的职业所需。在课时设置中,应将汉语写作课程的课时与其他课程列为同等地位,不应人为削弱汉语写作课程的地位。高职院校应主动作为,探索符合本校留学生汉语教学实际的课程设置。

2.2明确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应重点突出对汉字书写基本功的把握,运用语块化教学,要求留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写作要领。掌握日常生活过程中相应的文书的写作注意事项与结构。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空前增多,因此必须将教材知识及时的与现实生活需求相对接。应促进留学生对汉语语境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的根据现实生活的需求调整知识结构,进而满足日新月异的现实变化。在能力目标方面,核心是让留学生通过汉语写作课程的学习,夯实汉字基础,进而将词组、短语和短文书写有机贯穿起来,提升留学生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交流能力,最终提升留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例如在课程章节中设置职场模拟求职内容,要求留学生分组进行实践锻炼,分为招聘组和求职组。招聘组负责搜集招聘简历等应用类文体,求职组负责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制作符合单位要求的汉语求职材料。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如课前搜集简历所需资料、课中制作简历、互评互改、课后投递简历等教学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仿真化的情景模拟,进而提升留学生的职业素质。在课堂上将留学生作为主体,发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实战为载体,大力开展职场应用能力训练。课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综合汉语书写应用实践活动,让大多数留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将留学生由教学活动的旁观者真正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囊括进来,让留学生真正的拥有获得感与成就感。突出汉语写作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初步养成,满足高职院校留学生的现实需求,提升留学生在多种情境下的汉语实用化写作能力。

2.3应落实过程性评价。在汉语写作课程的考核评价中,不应简单的以终结性评价作为考核尺度,而应注重过程性评价。留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往往较为活跃,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各种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设计多种多样的汉字书写小游戏将留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汉语写作课程更应该参考留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与课堂参与度,将留学生日常的写作练习、课堂活动、混合课程学习等有机融入到考核结果中去,参考留学生的多维度表现,提升其课堂的参与度和活跃度,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采用过程性评价可以显著调动留学生汉语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热情,打消学生对于汉语写作的畏难情绪,让学生逐渐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4应着力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进行留学生汉语写作课程教学的基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可以有效改善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针对汉语写作课程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的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首先,可以加强对现有汉语写作课程师资力量的培训力度。可以利用网络及线下交流培训,广泛的与具有汉语写作课程教学经验的本科院校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进而提升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要大力引进专业化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相应对外汉语的专业化师资力量充实师资队伍,进而培养出一批专业化的汉语读写课程师资力量。

3结语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4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途径;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惠及沿线国家和地区26个,服务人群44亿。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需要通过“走出去”与“走进来”的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教学标准、教学模式及创新项目开展等国际化课程建设[1]。据中国知网统计,以“一带一路”并含“课程建设”为主题词搜索的文献仅有43篇,以“国际化课程建设”为主题搜索的文献仅有47条,以“国际化”并含“高职课程建设”搜索的文献仅有21条,在基于“一带一路”视阈下对国际化课程建设研究的作者较少,尤其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国际化课程建设。9月初,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前夕,受邀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马拉维共和国总统阿瑟•彼得•穆塔里卡阁下率代表团莅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考察访问,希望能与学院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培养优秀人才。穆塔里卡指出,马拉维政府正在实施一项青年成才计划,即通过职业技术院校,为马拉维的发展培养充足且训练有素的劳动力。笔者借助印尼Kopertip高等教育联盟、赞比亚“走出去”项目、教育部立项的学院“中赞鲁班学堂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的教师和学生交流项目为依托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思考与探索。

1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1.1理论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是在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落实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对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石,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实施载体。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必须建立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国际化课程建设目标、定位、标准及模式,并积极推广应用。

1.2应用价值

课程建设是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或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与交流的关键途径,高职课程建设国际化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多元文化,形成具有国际标准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建设国际化对于持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进程有很大的作用,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就要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助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放办学的进程。

2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目标与定位

2.1课程建设目标

我国与沿线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深入,需要进一步明晰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路径及策略,细化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理论体系及建设框架。要将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和世界公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目标,我国可以依托各级各类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探索国际化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标准、教学模式及创新项目等4个方面的国际化课程建设框架以及实现途径,通过探索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业务能力提升以及学生的技能培养,比如培养具有广泛教育并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项目解决方案,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走向国际化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依据[2-3]。

2.2课程建设定位

国际化课程建设需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课程建设标准及要求,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比如工程监理课程建设需集合“一带一路”国家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工程管理监理的相关制度,以及国家化工程施工监理人才的培养需求[4]。国际化课程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面向的对象,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主要的语言交流工具以及国情、行业规范、标准及要求,确定课程建设原则、规划课程建设步骤及建设内容,要研究开发适应国际化学生学习的授课方式与授课方法,结合院校实际可以试点布局基于双语教学的专业普适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加强双语课程的团队建设、资金投入比例,比如商务汉语课程的开发应以视、听、说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体现案例教学与任务型教学方法;课程内容选择上要结合当前的商务环境与时代主旋律,做好精品在线开放课的建设与孵化[5-6]。

3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内容

结合院校实际,以印尼Kopertip高等教育联盟等平台,教育部有色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项目为契机,结合自身院校实际对课程国际化建设进行总结和探讨。

3.1以中印合作交流为切入点,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研究

结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8年启动的与印尼孟加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更多教师和学生交流项目,打造1~2个全英语(或其他语种)授课的通识性国际化课程,拓宽国际化课程建设领域。学院也可从国际化课程选择上,从市场性、国际性和特色性三大维度出发开展试点,不断开展国际化专业的探索和试点。

3.2以国际班和国际合作项目依托,推动国际化课程教学标准研究

结合院校实际开展的教育部有色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赞比亚电工培训班项目,探索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上优化教材内容,探索新型活页式、技能训练手册式的教材开发,课程讲授形式采用双语授课、双语习题等模式;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院校及国际化企业的合作,推动职教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中双语课程的建设与推广应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授课方案及项目开展方式,制定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的教学标准[7]。

3.3以中赞鲁班学堂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推动国际化课程教学新模式

以中赞鲁班学堂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方式,探索基于专业的课程授课模式,提升专业办学层次与水平。“中赞鲁班学堂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是我院作为教育部批复的“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院校,协同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驻赞比亚企业及所属卢安夏技工学校,通过建设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在赞比亚开展学历教育、企业员工培训,探索校企协同“走出去”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精神,促进中赞两国民心相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

3.4以国际化教学活动开展为依托,创立中国职教课程国际品牌

以院校教师及学生参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级各类合作项目为依托,学院探索以教师及学生为主体的国际化教学活动开展模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同步培养,探索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观、实习、服务。引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双语国际化项目训练指导书,双语国际化教材,扩展“一带一路”知识体系,扩展教学时空。我院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联合建立的“中俄丝路青年服装设计师工作坊”,开展国际时装设计大赛、师生双向交流、服装设计专业的合作办学和科研合作等项目。该“工作坊”是我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联合设立的首个以合作共建实训室为基础,开展人文交流、联合办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

4结束语

对“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国际化课程建设进行探索分析,提出基于“一带一路”视阈下推进高职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应用价值和课程建设的建设目标和定位,重点分析高职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对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形成开放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院校优化资源,应对国际新形势,推进院校国际化和课程建设国际化进程、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以及增强国际交流与技术技能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楠,刘引涛.基于“互联网+”动态分层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8(02):46-48.

[2]劳丽蕊,徐广飞,郭婧,牛月冬.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04):51-53.

[3]刘引涛.基于普通(技术)课程的新加坡中学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45):273-275+288.

[4]沈曦,黄夫真.“一带一路”视阈下的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机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9(05):6-8+33.

[5]张冉,孟祥海,吴丽学.中德合作办学背景下焊接专业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与实践[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15(02):34-37.

[6]马文娟,马建军.“一带一路”视阈下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建设新思考——以宁夏某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41):243-244.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5

[关键词]材料概论;双语课程;开放共享课;翻转课堂;建设与实践

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各行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为应对人才需求趋势,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第4号文件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2016年,我国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该协议关于毕业生素质要求的12项指标中,很多项和外语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并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更新与外语能力紧密关联起来[1]。当前,互联网得到大面积普及,“互联网+”深入人心。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催生了在线开放课程(慕课)。2012年是世界慕课元年,从那以后,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被打破。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习惯和善于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学习知识、捕捉信息。有专业人士指出: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2]。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被用于制造一切有用制品的物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能力的人才,国内多所高校选定材料类专业的先导课进行课程改革与双语教学[3],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顺应时展,搭上“互联网+”快车,教学团队对材料概论双语课程进行了开放共享课的建设,并及时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本文对其课程建设的过程进行整理总结,希望对其他课程建设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开放共享建设课程的选择

通常来讲,一个四年制大学本科专业会有70—90门课程,合计150—180个学分。在所有的课程中,有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等。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呢?我们通过调研和调查问卷,认为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经过讨论和权衡,我们选择“材料概论(双语)”进行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建设。在本校的最新版培养方案中,材料概论(双语)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也是专业入门课。本课程的开设将注重加强材料领域的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本课程将采用中、英文双语进行授课,对于巩固英语学习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具有导向作用。其主要知识目标是熟悉材料的基本概念、材料的基本性能、材料的分类和材料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结构特征与基本性能,以及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具备归纳、总结材料科学的研究进展、材料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它并不像一些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更多地和学生互动才能掌握,所以更适合进行开放共享课建设。

二、课程视频录制与建设

得益于学校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视,本课程在2018年被学校立项资助进行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方便老师进行视频录制,学校邀请了多家平台公司到学校进行宣讲,供老师们进行选择。为便于及时沟通和节约时间,本课程的录制选择了在学校有驻点的智慧树。通过和平台公司沟通,公司为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可以全程、方便、及时地就课程视频的制作进行讨论。根据课程顾问的建议,课程团队选择了合适的录制方式。视频录制前,平台公司会把相关准备模板和要求告知课程团队,团队根据自己的安排预约录制时间,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在去录音棚之前发给课程顾问进行PPT润色等工作。录制过程中,需要主讲老师和工作人员加强配合,提高效率。视频录制完成后,经过视频工程师的编辑加工,再返回给团队,进行检查,有问题的话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共录制43个视频,每个视频时间长度5-20分钟不等,总时长426分钟,其中材料基本知识6个、无机非金属材料5个、金属材料10个、高分子材料10个、复合材料6个、先进功能材料5个和材料分析测试表征1个。课程章节的全部视频录制完成后,可以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按照学校要求,本课程除了由平台公司进行共享课的建设外,还需在学校自己的课程平台进行建设。由于本课程开展历史比较长,历经多个版本的培养方案,相关资料比较丰富,我们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建设,主要包含首页、课程章节视频、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文档、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活动等课程内容。

三、课程翻转课堂的实践

课程建好之后,团队结合线下教学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任务有两个课堂,一个课堂只有一个自然班,另一个课堂有两个自然班,也刚好可以进行小班化教学效果的探究,可以为开展小班化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2018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共有3个班97名学生,根据班级班主任的配备情况,1班设为一个课堂,共33人,2班和3班设为一个课堂,共64人,两个课堂的上课起止周次一致,授课老师一致,期终考试时间一致,试卷批阅老师一致。教学过程的其中一个要求是结合教学进度自行观看视频。在每一个视频的中间设置有问题,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每一章节都有一个测验,题型为判断和选择,一般为10个。为探究两个课堂课外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效率,作者统计了每章节测验获100分的人数和百分比。各项百分率表明,两个课堂观看视频的章节测验得满分的百分率没有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和课外作业的表现(未列出)一致,难以区分好坏。也可以说明,线上视频受到大部分同学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曹晓卿,王利飞,林鹏,等.渐进式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实践[J].大学教育,2020(5):106-108.

[2]吴岩.建好用好学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努力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J].中国大学教学,2018(1):7-9.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材料概论;双语课程;开放共享课;翻转课堂;建设与实践

近二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各行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日趋旺盛。为应对人才需求趋势,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第4号文件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2016年,我国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该协议关于毕业生素质要求的12项指标中,很多项和外语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并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更新与外语能力紧密关联起来[1]。当前,互联网得到大面积普及,“互联网+”深入人心。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催生了在线开放课程(慕课)。2012年是世界慕课元年,从那以后,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被打破。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习惯和善于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学习知识、捕捉信息。有专业人士指出: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2]。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被用于制造一切有用制品的物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能力的人才,国内多所高校选定材料类专业的先导课进行课程改革与双语教学[3],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顺应时展,搭上“互联网+”快车,教学团队对材料概论双语课程进行了开放共享课的建设,并及时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本文对其课程建设的过程进行整理总结,希望对其他课程建设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开放共享建设课程的选择

通常来讲,一个四年制大学本科专业会有70—90门课程,合计150—180个学分。在所有的课程中,有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等。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呢?我们通过调研和调查问卷,认为并不是任何课程都适合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经过讨论和权衡,我们选择“材料概论(双语)”进行在线开放共享课程的建设。在本校的最新版培养方案中,材料概论(双语)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主干课,也是专业入门课。本课程的开设将注重加强材料领域的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本课程将采用中、英文双语进行授课,对于巩固英语学习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具有导向作用。其主要知识目标是熟悉材料的基本概念、材料的基本性能、材料的分类和材料学科与其他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结构特征与基本性能,以及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具备归纳、总结材料科学的研究进展、材料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它并不像一些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更多地和学生互动才能掌握,所以更适合进行开放共享课建设。

二、课程视频录制与建设

得益于学校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视,本课程在2018年被学校立项资助进行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方便老师进行视频录制,学校邀请了多家平台公司到学校进行宣讲,供老师们进行选择。为便于及时沟通和节约时间,本课程的录制选择了在学校有驻点的智慧树。通过和平台公司沟通,公司为课程配备了课程顾问,可以全程、方便、及时地就课程视频的制作进行讨论。根据课程顾问的建议,课程团队选择了合适的录制方式。视频录制前,平台公司会把相关准备模板和要求告知课程团队,团队根据自己的安排预约录制时间,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在去录音棚之前发给课程顾问进行PPT润色等工作。录制过程中,需要主讲老师和工作人员加强配合,提高效率。视频录制完成后,经过视频工程师的编辑加工,再返回给团队,进行检查,有问题的话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共录制43个视频,每个视频时间长度5-20分钟不等,总时长426分钟,其中材料基本知识6个、无机非金属材料5个、金属材料10个、高分子材料10个、复合材料6个、先进功能材料5个和材料分析测试表征1个。课程章节的全部视频录制完成后,可以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按照学校要求,本课程除了由平台公司进行共享课的建设外,还需在学校自己的课程平台进行建设。由于本课程开展历史比较长,历经多个版本的培养方案,相关资料比较丰富,我们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建设,主要包含首页、课程章节视频、课程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文档、课程改革与建设、教学活动等课程内容。

三、课程翻转课堂的实践

课程建好之后,团队结合线下教学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任务有两个课堂,一个课堂只有一个自然班,另一个课堂有两个自然班,也刚好可以进行小班化教学效果的探究,可以为开展小班化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2018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共有3个班97名学生,根据班级班主任的配备情况,1班设为一个课堂,共33人,2班和3班设为一个课堂,共64人,两个课堂的上课起止周次一致,授课老师一致,期终考试时间一致,试卷批阅老师一致。教学过程的其中一个要求是结合教学进度自行观看视频。在每一个视频的中间设置有问题,回答正确才能继续观看。每一章节都有一个测验,题型为判断和选择,一般为10个。为探究两个课堂课外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效率,作者统计了每章节测验获100分的人数和百分比。各项百分率表明,两个课堂观看视频的章节测验得满分的百分率没有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和课外作业的表现(未列出)一致,难以区分好坏。也可以说明,线上视频受到大部分同学的欢迎。

参考文献

[1]曹晓卿,王利飞,林鹏,等.渐进式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索实践[J].大学教育,2020(5):106-108.

[2]吴岩.建好用好学好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努力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J].中国大学教学,2018(1):7-9.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7

关键词:网络;营销课程;双语教学改革

一、网络营销学开展双语课程的必要性

(一)网络营销双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职业教育20条要求指明了高职院校教育要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高职院校教育要逐步走向国际化。就浙江省的情况而言,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的内容,明确要求到2020年为止在全省高校开设到全外语和双语教学课程占课程总数到比例中,高职高专院校要提高到6%。笔者所在的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为开展国际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办学条件。然而校内实际开展双语教学、全外语教学的课程并不理想,与浙江省高校整体水平暂有一定差距,与义乌的国际商贸名城的地位也不符合。因此,开展双语课程建设迫在眉睫,也是学校教育国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互联网的全球化使得新型网络营销模式不断涌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在顺应潮流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不仅意味着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新工具,其本质也是在产业发展方式、商业模式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更是不断涌现。这一时展潮流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学习网络营销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也意味着课程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新兴网络营销模式不断涌现要求今后从事该行业的学生既要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也能随时把握各行各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互联网不同程度的应用水平。网络营销学双语课程建设正是连接学生与快速变革行业间的一座桥梁。

(三)网络营销双语教学有利于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网络营销学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鉴于其他发达国家在相关行业的先进经验以及学科理论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课程教学更应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敏锐的国际视角。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国际商务的学生有必要掌握针对国际客户展开网络营销的能力。开展双语教学,实现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与国际接轨,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教学目标的接地气,强化学生对互联网在营销应用中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培养更具实践精神和开放观点,具有实际技能的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商务行业人才。

二、网络营销学双语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到本校的实际情况,经过两个学期的网络营销双语课程建设与实践,总结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五方面问题。

(一)网络营销学课程内容交叉性导致教学目标的不统一

网络营销学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个分支,一方面是市场营销理论在互联网上的运用,另一方面也是在互联网发展下利用实践对传统市场营销理论的扩充。网络营销学虽然属于营销领域,但在教学体系和培养目标上还是不同于传统市场营销教学,因此虽然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已经在许多高校开展和应用,网络营销双语建设仍然需要重新定义和研究。从课程内容来看,网络营销课程的交叉性明显,课程体系既涉及市场营销专业的内容,也涉及电子商务专业的内容,更在自媒体的发展壮大背景下包含部分信息传播学的内容。因此不同高校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上都各有侧重,各校的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导致进一步开展双语教学时教学目标不统一,开展课程建设有一定难度。

(二)双语教学的理念内涵模糊

世界上通常认为双语教学是在一个教育体系中采用两种语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国内双语教学一般采用中文英文两种语言。浙江省教育厅在2015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年度报告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双语课程I”的认定标准为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中50%为外文教材,教师在课堂上部分使用外语讲授(30%),课件中使用双语;“双语课程II”的认定标准为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中50%为外文教材,教师在课堂上部分使用外语讲授,教学课件中除必要的中文注释外全部由外文表述,课程考核试卷外文出题比例占50%以上。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将网络营销的教学内容、重难点直接翻译成英文教授给学生,教师负责翻译,学生负责记忆。出现这种教学方式的原因是对网络营销双语课程教学理念理解模糊,双语教学的内涵应当是不同语言文化体系下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不是简单理解为字面语言的转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应当是连接国内实情与国际发展的桥梁,帮助学生了解网络营销在国际上的发展。

(三)网络营销双语教学资料的短缺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针对网络双语课程使用的双语教材,所以实际教学当中通常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教材,或者是干脆采用全英文教材,再把其中一些重难点列出来辅以中文翻译。国外高校开展网络营销教学多使用由JudyStrauss编写的《e-Marketing》,国内高校也会使用这本教材的原版或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同名中译版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全英文教材在课程使用过程中较难推行,内容偏向理论,更适合本科院校学生或者研究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满足高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建设的需要。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同名中译版本虽然没有了全英文教材的语言问题,但教材仍然在英美文化的体系与习惯下进行翻译,直接拿到高职院校中使用也有很多不适应的现象。所以现行教材是以自编讲义为主,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接受度适当选择英文资料,并自行制作中英文课件,处于艰难的过渡期。如果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开展和推广网络营销双语教学,有针对性的编写精良的网络营销双语教材和教辅资料必不可少。

(四)网络营销双语教学方法不完善

双语教学在国内实际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积累的经验非常少,具体到网络营销双语课程上,目前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网络营销实际双语教学过程中,仍然多采用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的方法,学生对这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法不感兴趣,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差,教学效果不理想。双语课堂上需要老师加入英文的授课部分,课下学生也需要额外阅读大量的英文教学材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方法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双语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网络营销教学内容的多一重负担而不是帮助。

(五)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偏低

笔者的网络营销双语课程是在高职院校面向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虽然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相比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英语水平稍好(该专业的学生入学时高考英语设有最低分要求),但距离双语课程能顺利正常的开展仍然有较大差距。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不足以在课堂上用英文流利地发言讨论,进行小组案例作业展示等,课下教师布置的英文课程辅助资料的阅读任务也难以顺利完成,实际的教学进度和计划的教学进度相去甚远。学生的英语水平偏低也导致初次接触网络营销方面的专业词汇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解释这些英文专业词汇和语句的含义,课堂教学节奏很难把握,上课的连贯性也经常被打断,极大影响了网络营销双语课程的开展。

三、网络营销双语教学改革对策探讨

(一)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针对网络营销学科的交叉性质,任课教师要多参与国内国外相关专业的研讨会,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掌握精准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也要多到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搜集企业对于网络营销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甚至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发编写教学材料,明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一方面能保证教学团队自身素养保持较高水平,把握教学方向;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能应用到市场中企业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二)理解网络营销双语教学的内涵

针对网络营销双语教学在实际中经常变成网络营销翻译课的现状,首先课程建设团队要对双语教学的内涵要有深入的理解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明确网络营销双语课程的教学实际上是运用两种语言文化体系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在课堂和教学材料中使用多一重英语,并不简单只是让学生掌握几个英语单词,而是让学生能了解国外该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并加强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文化体系,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丰富完善的教学资源库

针对网络营销双语教学资料短缺的现状,教学团队应该联合建立网络营销双语教学资源库,通过教学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不断积累,搜集整理能应用于网络营销双语教学的资料,包括课程大纲、课程讲义、教案、中英文案例、微课视频、习题集、考试题库等,建立在线教学平台,将这些教学资源都放置其中,并将平台对外开放,允许并欢迎其他高校相关授课教师共享更新,丰富完善今后的教学。

(四)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式各样的具有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型教学方法不断在高校课堂中涌现,学生们非常欢迎老师们在课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网络营销双语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重点也在于教学团队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自行选择适合课堂和学生并且与课程内容能够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例如在线课程、微课视频、各类网络云课堂、SNS社交媒体软件、直播等手段,打破原有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收的单一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五)利用校内校外资源多维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高职院校一般开设有英语或者应用英语专业,教学团队应当充分利用校内英语教学资源,联合英语教师开展英语导师制小班化课外辅导,提高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同时多请校外兼职英语老师或外籍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定期开展英语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英语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褚晓琳.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与改革—以“海洋法”双语课程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6):10-13

[2]叶悦青.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2018,No.501(05):175-177.

双语课程建设范文8

1)专业办学标准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应至少安排8门必须的测绘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分别为测绘学概论、数字化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基础、空间定位技术与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学。

2)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对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明嘉勘察测绘有限公司、淄博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等测绘甲级资质企业的调研,分析测绘行业的岗位设置情况,确定了对应岗位能力要求及相应的课程。

3)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共分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践及素质训练课程及创新能力训练课程四个模块。①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为专业课程学习做铺垫,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等课程。②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外业测量和内业处理岗位能力需求,胜任相应的岗位工作,开设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等以“外业”为主的课程,开设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应用等以“内业”为主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工程测量、数字化采集、图形、图像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③实践及素质训练课程开设数字化测图实验等校企共建课程,开设数字化数据采集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实习等实践课程。为培养学生发展所需的人生观、文化基础、职业人生规划和通用能力等基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课程。④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则包括测量程序设计、MATLAB空间数据处理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参加大学生技能竞赛、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途径,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2课程建设

1)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以省级精品课程《测量学》为龙头,结合测绘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依据《山东理工大学核心课程建设标准》,与企业密切合作完成10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形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

2)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根据《山东理工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标准》,选择比较成熟的课程《MATLAB空间数据处理》作为双语教学建设的课程;通过三年的建设,完成英文教材引进、教学大纲、考核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讲课录像等工作;并且在教改项目立项、进修提高、报奖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3)校企共建课程建设

为了尽快达到培养学生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熟悉企业作业模式和规范要求,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数字化测图实验、数字化绘图软件等课程开展校企共建,即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在实施中采用“校企交替”的形式组织教学,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再由企业的一线工程师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战技巧讲解,将企业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

4)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按照课程知识关联度,整合原来单一课程的实习与设计,形成以《测量学》、《地图学》和《数字化绘图软件》三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外业数据采集”为核心的数字化数据采集实习;以《地理信息系统》和《GIS工程实践》两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空间数据处理”为核心的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以《摄影测量学》和《遥感原理与应用》两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图像数据处理”为核心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以《大地测量学基础》、《GNSS原理与应用》和《工程测量学》三门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工程控制与施工测量”为核心的大地测量实习;以全部专业课程内容为主体,以“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为核心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环节全部实现校企共建,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对外沟通能力。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