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范例6篇

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范文1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模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008-02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意义

中外合作办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2号)》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以来在我国已有20年的历史。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和兴起。从1995年~2003年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发展阶段,在此阶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基本找到了合作办学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使合作办学能在中国发展起来,成为除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以外的一种独立教学模式和机构。2003年至今是中外办学健康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法制逐步完善和中外办学理念逐渐为大众接受,中外办学的机构日益增加,涉及的省份也在扩大,引进的师资力量以及申请就读的学生人数也大幅上升。据有关部门的最新信息,目前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超过1100多个,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7年1月河南省通过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3个。2007年9月广东省通过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个。2008年3月5日上海市第一批通过复核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123个等等。悉尼工商学院2006年在校生2700人(2010年达到4000人)。

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在于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缓解教育社会需求,减轻政府办学经费的压力,有利于减少人才外流,带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在借鉴国外成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利用国外先进教育资源推动教学改革,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必将成为中国教育长足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我国合作办学的模式

在当今千姿百态的中外合作办学中,由于多种不同的合作模式和多种不同的办学模式的存在,就组合成了多种多样的不同办学实践。每一个合作项目,既有不同合作模式的特点,又受不同办学模式的制约。各种合作办学的模式既存在自身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这就使得中外合作办学成效显得良莠不齐。

(一)合作模式分析

合作办学的总体原则是合作双方都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参与合作,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种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往往因时、因地、因项目层次而异,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常见的合作模式。

1.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基本上是校校合作的模式,即中国的教育机构与国外的教育机构就某些专业、课程、项目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采用的较多,适应面广,合作方式多样。

2.单方投资与双方投资。举办中外合作项目,需要有相应配套的硬件设施。多数项目是利用中方现有的校舍,或在校外租用房子进行装修后投入使用,外加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的添置,这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投入。通常做法有单方投入和双方共同投入两种。

3.局部合作与整体合作。局部合作一般是指中方教育机构以其中一个系或者一个专业进行合作,引进外方课程,由外籍教师担任部分课程。

4.外方教师为主与中方教师为主。中外合作办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看外籍教师在全部课程结构中所承担教学任务的比例。一般来说,外教比例越大,实质性的引进越多,但成本也越高。

(二)办学模式分析

一般而言,办学模式是指举办、管理或经营学校的体制和机制的模式。从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看,除了遵循办学的一般准则外,它具有明显的创新特点,常见的有以下四个办学模式。

1.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从总体上划分,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非学历教育的合作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扣紧市场和就业技能要求。不足之处是,这类国外合作机构往往背景较复杂,有的是带有商业运作性质的营利性机构。由于国内没有类似项目,存在着不可比性,有时对质量进行监控较难。

2.单校园与双校园。中外合作办学中最常见的模式是单校园和双校园模式。单校园模式指的是,不把到国外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中国境内完成预定的学业,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双校园模式指的是,学生必须分两部分完成学业,一部分在中国境内的合作校内完成,另一部分在国外的合作校内完成。通常有2+2、3+1和1+2+1(数字代表年数)等模式。

3.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都是以全日制模式运行,但也有部分项目是以非全日制的形式进行合作。非全日制合作是一种值得关注的带有创新特点的合作,它是适应社会需求所产生的新的合作方式。

4.单文凭与双文凭。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历教育中,有两种常见的文凭发放办法,一种是单文凭,一种是双文凭。单文凭教育是指学生完成学业后,只获得中方院校或外方院校的文凭。双文凭项目属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较正规的一种,学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通过高考等)方能被录取。这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模式,但由于受条件限制,生源不是很充足,目前办得很成功的仍然不多。

三、中外合作办学中我们面临的几个问题及如何搞好中外合作办学的策略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诞生后,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但从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明显。

(一)对开展合作办学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一些政府部门、中方学者以及社会大众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从政府层面来说,因为担心教育主导、教育公益性等问题,因此对中外合作办学更重视规范管理,加强监督,但却支持不足,大都缺乏具体的鼓励性措施,也没有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进行大力宣传,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没有很好地对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外方优质资源进行研究,影响了办学质量,从而让大家误解中外合作办学有钱就行,认为中外合作办学不正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积极应对:

1.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深刻认识中外合作办学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与世界接轨的需求,于是中外合作办学应运而生,成为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条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所以中外合作办学对我们来讲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真正做好中外合作办学,首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这对于指导办学是必要的。其次,还必须明确我们的办学思路,尽快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也应尽快制定。必须认识到,中外合作办学不是延续我们原有的做法,而是应当以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观念对待这项工作。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加强合作双方的沟通交流是必需的。

2.正确处理办学公益性和合理回报之间的关系。我们把中外合作办学和国内高校一样定位为公益事业,而国外一些合作学校或机构把谋求丰厚的经济利益作为其目标。为了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点,使双方取得某种共识。国外合作方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国内合作方则应重视社会效益而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二)学科专业的设置偏重在办学成本相对低廉的科目,限制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全面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的投入成本高,而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力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生源来解决高投入的问题,也就是开办中外合作办学存在一定风险,所以很多合作学校的专业设置偏重在办学成本相对低廉的科目如商科、管理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导致低水平重复办学。应当避免重复性,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树立正确的合作办学的目的前提下,认真分析市场或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社会有用而相对开设较少的科目,不要一味以眼前利益为目的。合作办学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才能够获得长远的利益。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质量不能保证,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和招生

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与学生质量即生源、师资力量特别是外方师资有很大关系,当然办学机构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原则、以及具体的项目规划与管理与办学质量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学质量是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引进外国教育优质资源特别是引进外方核心专业课程以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授课的比例很低,则难以保证办学质量。关于引进外方课程的比例,我国教育部的规定是“不低于三分之一”,实际操作中,虽然许多项目从形式上达到了这一要求,但并没有从实质上做到。某些合作项目虽然课程是外方学校的,但是聘任的教师并非合作学校对方原有的,教师更谈不上是资深教授,而是外方从社会上招聘的教师,派到中方来授课往往都是短期的。更有一些合作项目虽然名义上是引进外方课程,可实际上外籍教师都是中方院校自己从社会上聘任的,这就更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应当采取措施:

1.引入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合作办学机构进行检查,及时了解是否有违合作办学的原则,一旦发现及时处理,引入监督检查机制对合作办学双方也有一定的牵制作用,使合作的情况更加透明。

2.把学生质量作为检验合作办学质量的一个标准。衡量学生质量的高低,有两个方面,第一,非常直观的表现,就是学生出国进一步学习的数量。第二,应当看毕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这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包括哪些内容,目前虽然不很一致,但基本上应当包括这么几点:外语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

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汲取国外尊重个体差异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引进多元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并借鉴外方严格教育质量监控的经验,使我们在探索现代教育的新路时少绕弯。当然,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不能背离我们的具体环境和实际需求。

[本文由宁波大学刘孔爱菊基金资助完成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蕾,杨艳:.中外合作办学法律特征及法律形式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

2.董泽芳.现代高校办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2(3)

3.周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辽宁教育研究,2002(5)

4.王剑波,康健.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0)

中外合作办学范文2

【关键词】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特别是加入WTO后更进一步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中外合作办学的势头不断高涨。随着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中外合作办学必定会有长足的进步及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借鉴国外成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推动教学改革,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师资队伍素质和办学条件,增加了我国教育供给的多样化和选择性,为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总之,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益的补充,不但直接引进了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通过中外教育的“嫁接”,产生了许多新的教育门类、专业和课程,增强了教育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提高了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能力,增强了满足受教育需求的能力,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的目的,从而为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

深圳大学从1993开始与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合作办学,先后联合举办了电子工程、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技术、金融与会计、工商管理五个专业合作课程班。在这十一年的办学过程中,我们成功地借鉴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些经验,在合作办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被英国文化交流协会誉为中英联合办学成功的典范。同时,也对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起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长达十一年的实践,我们对合作办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探索了新的办学模式,培养了国际化的人才

我校与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联合办学采取了2+1的模式,学生头两年在国内学习,第三年赴英留学,可获得兰开夏学士学位。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过渡环境,因为国内学生直接到国外留学,外语能力一般远远达不到国外学习和生活的要求,无论听课,看书、做作业、讨论或者是生活上都会有较大的语言障碍,需要一段较长的适应过程,另外国内学生长期习惯于中国传统式的教育方式和被动式的学习方式,直接到国外很难适应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2+1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过渡过程,使学生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强外语学习,为以后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我们与英国兰开夏大学培养了五百余名毕业生,大部分本科毕业后继续留在英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大部分在其他国家或国内找找到了满意的工作。通过这种模式,我们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出了一批既熟悉中国国情又有国外生活经验的国际化人才。因此,从培养国际型、外向型人才,即懂得当前国际经济和技术状况,熟悉现代管理方法,通晓相关规则和规范的人才要求出发,与国外高等学校合作办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健全了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双方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办学课程班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均由兰开夏大学制订,教学管理由英方负责,学生的学业成绩由一个有第三方考官参加的评定小组按照兰开夏中央大学学生的标准进行评定。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特别重视在境外的办学质量,1995年专门颁发了《高等教育境外合作办学实施准则》,特别强调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并对有关合作办学活动进行质量抽查,以保证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誉。我们在合作办学中充分认识到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认真树立质量意识,在办学过程中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我们的合作办学项目通过了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的质量抽查,而且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其评估报告中对我们的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借鉴国外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控制办法,对提高我方自身教学管理水平大有好处。

三、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

多数合作办学项目的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基本上都被邀请到英国兰开夏大学进修或访问,对方也派来多批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及语言教师给学生授课,供我方任课教师观摩,与我方交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使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吸收国外高等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教育体系;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成功的教学和管理经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中外合作办学推进了教育创新,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均能应用于本校同类专业的教学之中,不同程度地促进本校同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这种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效益,尽快消化、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精髓并转化为自身改革发展的能力,实现了合作办学的互利双赢。

四、引进了大批国外优秀教材,促进了教师英语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

合作办学课程全部实行英语教学,教材、课程作业、考试、课堂讨论、课件等全部使用英语。我们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大批最新版本的优秀教材,原版教材的许多内容都与国际接轨,内容新颖、实用,时代性强,让使用者耳目一新。授课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从中学习,了解国际最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同时引进原版教材为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我校相关学科的建设。由于从教材到教学模式均是采用英国合作方的。因此,中方授课教师需要深入钻研外文教材,认真备课,按照合作教学模式和要求上课以及赴国外大学培训进修等,使任课教师外文水平和相关专业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学校开展“双语”教学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五、合作办学是教育交流的桥梁、教育实践的平台

中外合作办学为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和教育合作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双方联合办学,不仅实现了双方相关学科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促进了双方在理论探讨、科研合作方面的交流,实现了互相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双方还互派交换教师、学生,双方的合作正在向更广泛的领域发展。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不但是加速教育交流的桥梁,加强教育全面合作的纽带,而且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实验平台,使教育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增加了一个新的渠道。

六、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应运而生的一个新生事务。随着我国进一步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着更广阔的前景。中外合作办学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对方长处,共同促进发展。通过合作办学,锻炼了我们的师资队伍,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学、学术、科研水平,促进了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剑波,康健.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0).

中外合作办学范文3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学生管理工作 主要问题

学生管理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无论设计多么完善的合作办学教学模式,制定多么科学的教学大纲,最终都是要由以学生为主的载体来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并对效果加以体现,所以,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通过本次以问卷的形式在国际教育学院广大在校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中调查反馈结果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对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一、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状况及特点分析

谈到学生管理,首先一个问题是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特点及心理状况。从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来源特点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以下几种动机而报考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是为了能出国,来这里是为了学好外语;二是为了毕业后有较好的就业出路;三是对国际化教学模式感兴趣;四是学生家长希望可藉此渠道达到出国的目的而做主为学生填报了志愿。这反映了部分学生对学校以及合作办学项目不够了解,对专业认识肤浅,对学习的艰苦性准备不足,对出国以及毕业后的前景盲目乐观,学生的这些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很难适应学校以及外方课程的学习。另外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不仅能够负担起昂贵的学费,同时一些家庭还具备了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不少家庭有能力提供学生出国留学的费用,这些因素也促使某些学生对社会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具有消极的一面,一些学生追求较高档的生活消费,互相攀比,追求安逸与舒适,缺乏艰苦奋斗和刻苦学习的的精神。一些学生自我意识强,做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想做什么就要做什么,自制能力差,生活懒散,导致课堂出勤率偏低,学习成绩较差。基于上述因素,对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巨大,目前的管理手段相对单一。

二、合作办学机构对于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些学校认为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只要确保教学工作安全有序就可以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如何使学生外语能力达到外方要求以及如何千方百计让学生出国学习等方面,认为学生只要按时出国就完成了工作任务,从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了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有的学校把对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管理工作完全等同于普通办学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对外合作项目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简单的套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直接由校团委,学生处负责全面的学生管理工作,这种方式在合作办学发展初期无疑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合作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项目学生越来越多,外方课程在三、四年级时引进越来越广泛的背景下,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这时已不适应对外合作办学这种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体系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在教学多元性、国际化的潮流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甚至混乱,管理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三、目前对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工作通常采用科层式的组织结构,实行二级管理、纵横结合、网络式运行的方式,学校以学生工作部牵头,协调团委、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开展工作。在二级院系设立党总支副书记负责学生工作,实行二级管理,领导和管理学生工作。对外合作办学项目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往往也是直接套用这种结构。这种结构模式不尽合理:首先,学生工作专业化特征不明显。学生工作按行政职务划分,不按工作职能划分。学生工作者的工作任务按学生类别和人头数分配,不按工作职能分工,对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存在忽视专业化导向。第二,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国际化。在教育发达的西方国家,许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大都不采用科层式组织结构,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工作间接的受到这种结构的制约。上述因素也增大了国内对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西方国家不同的价值观影响学生思想,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集中体现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发达国家借助其在语言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在输出其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会输出其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由于学制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都要学习国外课程,西方文化还会对这些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直接冲击。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极易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接触外国教师授课期间,很难兼容中西方教育理念,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冲击很大。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学生管理干部的素质都面临新挑战,这也使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五、对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起步晚,积累沉淀不足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在中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450余所;到2002年已上升到600余所,到2006年年初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300个左右。可见,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在短短10年间发展迅猛。但是,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办学时间短,发展过于迅速,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作支撑。中外合作办学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参考普通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在其基础上摸索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经验,因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工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总结:

作为一名现任教育工作者,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我国新兴的教育形式的完善做一些贡献,本着这一目标,下一步将更努力的研究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参考文献

中外合作办学范文4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中华文化;传承;思考

进入21 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进展,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凭借其强势地位,全方位地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并以西方语言所特有的穿透力给中国的民族语言与文化注入了异族成分,形成了全球的西方文化。这种渗入的形式主要有语言和教育两种:以英语作为西方语言的代表,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中国。同时,我国的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与国外境外的学校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初步形成了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模式,一方面,与国外联合办学为我国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入侵已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面对这种强势文化心态的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将面临极大危险,进而将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推向了弱势边缘甚至有被完全异化的可能。促动了中华文化的觉醒,中华文化传承势在必行。

一、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文化失衡问题

21 世纪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为顺应这种潮流,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中外合作办学正是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优势,拓宽教育培养模式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益尝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双语教学特点是将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为实用目的而采取的双语教学,其目的往往是某一职业性的要求或规定。这种模式下的双语教学应即有实用性,又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进行的许多尝试和实验中发现,由于主体来源、教育环境、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等多元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多元化,其人才培养过程必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失衡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向失衡的现状以及中国元素缺失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还在为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的习得效率而大力提倡目标语言的文化导入,无形中加大了中国文化处境的危险程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本国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中华文化传承途径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 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语言交流差异问题。语言教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语言教学存在一个误区, 教者往往仅仅简单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来加以传授, 强调受教育者语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而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看作是文化内涵的影射,是文化内涵的载体。通过语言教育,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注意,逐步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实现跨文化教育功能的目的。在合作办学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应主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我国的教育政策和考试制度必须合理化

我国实行“双语教学”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考、学习以及两种语言随意转换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实行“双语教学”后,英语就处于主要地位,成为学习、晋升、评职和考试等必过的关卡;而汉语则称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处于被忽视、冷落的境地。因此,我国的教育政策应该更加合理化和理性化,给与正确的教育导向。这样就能提高汉语的地位,纠正英语和汉语地位在国内失衡的现象,使双语教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目的。

在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提高母语应有的地位外,还要保护母语,防止母语因受外语的“侵略”而被取代,从而丧失民族文化。在当今经济潮流的推动下,阻碍交流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已经面临消失的危机。面对这种情形,如何保护母语(包含本族语) 就显得尤其重要。我认为实行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很有必要。这种改革是将以往的单一的外语考试制度改为“双语”考试制度,即对各类招聘、晋升、评职和学位考试,除了实行外语考核制度外,还应追加母语的考核。将对母语考核的要求提升到外语一样的高度。在国内各类学校增开母语课程(除汉语外,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本族语课程) 。除此之外,在招聘、录用各类人才时,应择优录取那些具有双语能力的人。这样,母语和外语就能同时并存,确保母语承载的文化传承下来。

(二)适当创新型中华文化才能达到跨文化教育的良好效果和目的

在今天的跨文化教育环境中,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是不复存在的,文化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一体化,更不是文化西方化,文化全球化指的是文化多元化。全球文化不断地相互融合,不断地碰撞、冲击。中华文化是中华全体成员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保持自身文化,必须穿越国家、语言的界限,在文化交际、混合中不断传播发扬,寻找机会以求自我更新和发展。

跨文化教育者,必须要对这一问题有一个适度的定位和把握。成为一个坚持中华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关注自身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期待,并且开创性地进行文化实践。

运用创新方法,勇敢、大方地传承、输出和发扬中华文化,承担起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义务和责任,承载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在促使中华文化更新和繁衍的同时,推动共同发展繁荣。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道路,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跨文化素质,以增强其跨文化能力,进一步推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传承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 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星谕,王欣枫.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

[3]王明利. 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中外合作办学范文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校教育越加重视教学质量,逐渐引进外国教学经验,中外合作办学得到快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教学水平。文章主要分析了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全国很多高校都展开了合作办学活动。结合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效果可以发现中外办学对教育发展而言,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越加明显,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高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进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看,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山东、广东、江苏等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在合作对象上,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等经济发达、科技及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中方合作者主要包括北大、清华、复旦、同济等名牌大学;从办学层次看,跨越从幼儿教育到博士的各个学历层次;从专业分布看,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机构和项目居多,大约占36%左右。截至2013年7月19日,教育部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了经过合法批准的400多家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名单。这400多家中外合作办学都是本科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其中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的有:上海财经大学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与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与英国利兹大都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贸易与金融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美国印第安那波利斯大学合作举办国际金融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厦门大学与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济南大学与英国格拉斯哥加利多尼亚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等。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把关不严,教育部虽然有着严格的审核制度,但许多国内院校和培训公司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都和国外一些三流甚至不正规的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严重影响了合作办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和声誉。

二、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世界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机遇,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挑战,只有牢牢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我国经济才能得到高度发展。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特别是金融专业的人才,这就对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达到社会的综合要求。而我国高校教育虽然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但仍不够完善,所培养的大学生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引进外国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而有效提高我国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合作办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我国多所高校的金融学专业采用了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比如,东北农业大学、济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等。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这些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还不够完善。

(一)教学教材问题一些金融学专业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对外声称自己采用的教材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知识更加先进。事实上,这些学校的金融学教材根本没有引进国外的教材,即使引进了外国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几乎没有进行有效使用,所引进的教材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中外办学的质量,引进了很多国外金融学教材与大纲。但因为对所引进的教材,学校并没有给出固定的评判标准,导致高校引进了很多低质量,不适用的教材。不但没有通过教材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还因为教材的不合理致使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下降,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与困扰。以上两种情况虽然体现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理念,但却没有真正践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内容。

(二)合作对象层次低虽然我国很多高校的金融学专业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但合作项目的整体水平较低。在2013年中外合作项目的统计中发现,经过批准与审核的中外合作项目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共有900多个,本科层次的合作项目与合作机构有700多个。进行合作的对象一般都是国外二三流的高校,或是一些不知名学校。这些合作对象的学术水平以及教学质量都没有充分的保障,我国进行合作的高校对合作对象的具体情况也没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这就造成我国高校所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整体偏低,所能引进的教育方法与教育资源不够充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另外,很多高校为了吸引学生,提高招生数量,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过于夸大自己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一流,合作对象是国外名校,不重视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导致教育工作出现严重问题。

(三)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金融学专业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需要很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教师。然而,当下金融学专业的教师普遍存在问题,教师的教学水平参次不齐,职业素养需要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下的金融学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比普通专业的要求更高。聘用教师时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经历和教学经历,还需要注意教师的学历和教学能力,最好有一定的留学经验。但目前高校金融学所聘请的教师要么是有高学历,但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和留学经历,要么是有工作经历和留学经验,学历却相对较低,总之,既具备高学历又拥有丰富经历的教师非常少。此外,教师的教学队伍还不够合理,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中,不仅要有教龄较高的老教师,还应具有思想观念较开放的年轻教师。老教师是教学队伍的坚强后盾,年轻教师是教学队伍的前锋,两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完善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措施

(一)选用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材要想提高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水平,首先要解决教材问题,改善金融学专业的教材现状。目前,我国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多学校还采用国内教师编著的教材。这些教材都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各个层次的学生情况来进行编写的,适用于全体学生。但中外合作办学要培养的人才是国际化人才,因此,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的国情与金融发展情况,还需要了解国外的金融发展情况。但国内的教材并不能为金融学专业学生提供这些学习内容。要想真正实现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培养国际化的人才,还需要使用中英双语版教学教材或是原装英语版教材。国内与国外教材除了关注的国家不同之外,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国内教材更加重视理论,而国外教材则更加重视结合实际。金融学专业学生使用国外教材不但可以拓展视野,还可以将知识与国外的国情现状结合起来,做到与国际接轨。此外,需要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开设一些国际金融方面的专业课程。比如国际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金融学等等。以上这些课程可以专门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外国教师来进行教学。开设双语课,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学习与掌握外国金融知识。

(二)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我国高校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中,所选的合作对象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合作办学的水平。如果合作对象的教学质量比较高,教学资源较丰富,那么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会相对较高;如果合作对象的教学质量较差,教学资源较匮乏,那么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不会理想。因此,各高校在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在发展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前,高校要对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充分的了解与细致的分析,深入了解外方教学机构的办学能力与办学资质,避免遇到一些非法办学机构。要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高合作院校的层次。按程序对合作学习进行严格审核,提高国外合作学校与合作机构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进而实现合作对象的高层次化。同时,为了吸引更多外国优秀的教学资源,应增加各种优惠政策与扶植措施,对外国资源进行严格核查,详细调查其社会背景、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学术地位等等,进而开展符合自身教学情况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合作办学的整体水平。另外,我国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加强高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资质的审核工作,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保证金融学专业的管理机制、学科研究以及教学课程向着国际化发展。

(三)完善教师队伍教师是决定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金融学专业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能力不突出,教学经验不足,那么金融学专业的合作办学质量也不会过于理想,相反,如果金融学专业的教师不仅教学能力高,教学经验还非常丰富,那么合作办学的质量至少不会太差。由此可见,金融学专业教师的职业水平直接关系着合作办学的水平。要想培养国际化的金融人才,那么首先要保证教师队伍的国际化。高校可以将一些30岁左右的金融学专业教师送到国外合作对象或是其他名校进行学习,提高其知识水平,丰富其学习经历。金融学专业的教师都应该具备留学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开阔教学视野。除了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外,还应招聘一些海外留学的硕士甚至是博士使其回国任教,也可以招聘一些优秀的外国教师。留学硕士或博士以及外国教师与本国教师相比,在国外学习与生活的时间要更长,对于外国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特点更为了解,可以将国外的一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引入到本校教学工作中来,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有效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法,提高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漾滨.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2]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7

[3]王悦,房红.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4(2)

[4]贾欣宇,裴英凡,房红.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10)

[5]许圣道.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监管与规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6]叶敏.论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成功(教育),2011(7)

[7]潘娜,张洁珺.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中外合作办学范文6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计划;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设置

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FCRS)是跨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广义的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的、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在本研究中,中外合作办学特指中外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它是跨国高等教育在我国本土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邮电大学从2007年开始与美国纽约理工学院联合招收中外合作教育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上采取以3+1为主的模式,即3年在国内1年在国外的学习模式,同时实施我国的本科学历教育和外国的本科学历教育。这种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可以归纳为“双校园、双师资,双学历”,在尊重各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双方对各自开设课程的评估,合作制订出融合双方课程的培养方案,分阶段实施,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共同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及学士学位证书。这种兼顾双方教育教学目标,以专业为平台,课程兼融,双语施教,资源同享的合作模式给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带来有益的影响。目前已毕业两届学生,无论从就业率还是考研率(含国内国外研究生)来看,在学校各个学院中均名列前茅,合作办学的优势赫然显现。然而,在办学至今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需要我们及时的去解决,因此,如何巩固优秀的办学成果,以让此项目能够更好的受益于学生,同时提高我校的合作办学水平更是迫切的需要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目前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研究,提出了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滞后于实践、中外合作办学国家政策目标脱节等观点;

(2)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研究,提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与教育质量保障问题;

(3)关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研究,提出市场文化、中外教学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在办学实践上超越文化,使中外合作办学真正达到融合;

(4)基于个别省市(北京、广东、上海等)和宏观的中外合作办学现状的研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5)夹杂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有学者也从信息网络角度探讨了远程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二者整合发展其运作机制。

文献的研究宏观上、思辨上研究较多,而有针对性如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教学实践状况研究的较少,而教学管理则是高等教育实施教学的核心环节,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教学管理研究则更为阙如。基于此,本文集中分析教学管理问题以及如何将本研究的成果付诸实践。

本文将从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系统的对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进行研究,以期提出适当的建议对我校中外合作办学具体的教学运行提供参考。

一、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作为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一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一所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于险波,2007)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按照培养计划执行的,培养计划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的全方面,比如,培养模式,培养层次、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和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学习年限;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时、学分要求和选课范围;实践环节执行方式、活动要求,包括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等;这里仅对培养计划中的核心部分,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我校中外合作采取的是3+1的培养模式,即3年在国内,1年在国外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首先很好的节约了求学成本,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此项目中来并从中受益。同时,我校常年驻校的外教有20多个,这个规模在目前中外合作办学中是罕见的。这样的师资确保了教师队伍和教学质量的稳定。由于前3年有大量的外教教授课程,为学生第四年在国外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和衔接。在课程设置上,我校兼顾国内和国外课程,在学分上互认,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美方的课程引进了国外的原版教材和课程大纲以及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美方教育。但是课程设置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灵活性。美方的教育施行完全学分制,这让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中方对课程的设置选择性相当有限,这就使制定出来的培养计划无法体现出美方在课程选择上的多样性,而更多的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范围,因此使得合作办学的优势得到很大的限制。

2.课程的融合不够顺畅。由于采取学分互认,在这个整体的学分体系中中方和美方的课程并存,而双方的课程在实际授课层面上又相对独立,中方的课程由中方的教师参照其他相应学院的大纲以及方式授课,美方课程则由美方的教师按照美方的课程大纲和授课方式来授课,这样就使得一些课程的前置课程不能很好的和后面的课程衔接,导致内容的脱节,使得学生在学习后面的专业课上难度加大。

3.理论和实践性环节脱节。美方的课程中对实践部分的课时的要求很高,基本每一门美方课程都有实践的部分,而实践的部分又要依靠我校的实践场所和器材来完成,并且所有的实践课程是由中方的教师来教授,这就导致实践部分的内容无法和理论挂上钩,导致脱节。

对此,我们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考虑解决以上问题:

1.打破中方对于课程选择规定的限制,课程设置方向明确化,具体课程模糊化,制定一个确实有利于学生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可以更好的接触到美方的多方面的课程。

2.建议分学科召开中美双方专家论证会,通过对比和研究现有课程的内容,大纲,以及相关内容最终确定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3.增加美方教师教授实践课,或者通过特别撰写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与中方互相沟通,最终确定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

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分为中方和美方的课程,中方依托中国高校的师资,相关课程由各个学院分担。美方的课程则由美方自行按照美方的教学模式组织安排。中方的课程由于在中方的教学运行体系中,受到一系列的监督和指导,教学质量有所保障。而美方的课程由于不受中方的教学条款的约束,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此外,由于美方课程在我校的合作办学体系中占到了80%的比例,而部分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美方就利用我校的资源,聘用部分中方教师来教授美方课程。虽然在聘用的过程中,美方也是综合考虑聘用英语水平好,业务员水平高的教师,但是中方的教师终究还是和美方的教师有区别的,在语言上,以及美方课程大纲的实施方法也是有差异的。并且外教中,语言类的教师居多,专业的教师较少,这就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加无法得到保障。

美方的教学质量,师资等参差不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美方在我校的办学质量,建立一套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要提高美方师资队伍水平,加强外籍教师管理。对于新任教师的录用要严格把关,同时,在录用之后要对其进行培训,让外籍教师了解中国的国情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让其对即将授课的对象要有充分的了解,做足一切准备工作来缩短教师和学生的磨合期。

其次,制定内外兼修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外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所指主要为教育部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定期评估。教育评估组织成立评估小组,分析项目的自评报告,同时对高校进行现场考察,根据现场考察和自评报告,评估小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的办法,帮助被评高校改进和提高。内部的质量评价体系由两部分构成:学生每个学期直接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和同行专家,以及院系领导通过听课,座谈等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这两者形成一个对教师最直接的评价,并且把这个评价反馈给任课教师。同时建议对外籍教师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淘汰制,根据每个学期的打分进行排名,对于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并且确定淘汰的细节。当然以上的这些建议必须建立在双方一致认可这个评价体系,并明确在协议中写明规则。

最后,建立反馈系统。注重学生和家长对合作办学质量的意见,采用调查问卷或访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合作办学质量的看法和满意度,不断的改善和完善办学质量。(佛朝晖,2006)

三、课程体系与教务系统的兼容

在我校合作办学的实践中,中外课程体系差异明显,由此中方和美方在学生修课的顺序,学生的成绩等一系列的问题中原则差异较大。与此同时,由于是学分互认模式,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体现在双方教务系统中,而中方现行的教务系统的数据一般是以课程或者是班级为单位,而美方教务系统则是以学生个人为单位,所以中方的系统不具有美方系统的灵活性,导致每个学期系统中都会有很多错误的学生成绩信息,由于量很大,不仅影响了学院对学生成绩总体的判断,还给教务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后续还影响到了一系列的如学业预警的准确性和奖学金的评比等。我们所收到的学生反馈关于系统里成绩的问题一般95%以上都是中方系统中的问题,美方的系统由于是按照学生个人来登录的,因此很少会出问题。目前我校所运用的正方教学管理系统使用起来很不灵活,建议可以更换一种教学管理系统。鉴于合作办学课程设置的特殊性,也可以把相关权限下放到二级学院,这样更加便于管理,同时也能及时的更新学生的成绩信息,服务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参考文献:

[1]佛朝晖.中外高校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52-55.

[2]于险波.论中外合作办学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