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范例

中外文化

中外文化范文1

关键词:中外文化;文化教学;新课标;文化教学过程

不学习其文化背景知识,就永远不能精通一门语言。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知识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知识,是教师在进行文化知识教学之前应该考虑的问题。新课标中指出文化知识应该包含中国文化知识和外国文化知识两个部分。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吸取中外文化的优秀精华,内化成个人的优秀品德,最终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简言之,文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使学生将学到的中外优秀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步骤:

一、文化教学的准备阶段

在文化教学的准备阶段,首先教师应该熟悉高中英语教材,研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文化知识教学的内容、目标,结合文化知识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思考运用哪些方法和技巧来帮助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对于文化知识教学内容的分析和解读。首先,在新课标中将文化知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课程类别、选择性必修课程类别、和选修课程类别。根据课标的指导精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层次地学习三种要求下的文化知识。重点学习必修部分文化知;也要重视选择性必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选修课程类别的内容,学生可自行安排学习。其次,外国文化知识涉及面非常广泛,对比汉语文化知识的形成和来源,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从摸不到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具体到各种实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而高中课本所包含的素材内容是有限的,所涉及到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也只是沧海之一粟,为了使学生了解更多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师要善于依托英语课本,挖掘和补充教材中的文化知识,逐步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输入量。

二、文化教学的实施阶段

(一)感知中外文化

让学生感知文化知识,首先要输入文化知识。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宽文化知识的学习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渠道越来越多。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网络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文化教学经验和素材,制作生动、有趣的文化教学课件,教具。引导学生善于利用网络、电视、书籍等多元化的文化学习渠道来学习文化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与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语言特点,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中外文化差异,对比中国文化,从中体验和感知不同文化的美。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的高中英语必修4中的《AtasteofEnglishhumour》这一单元时,可以对比中外幽默,如英式的哑剧、笑话、喜剧和中式的说书、双簧、小品等幽默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上、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分析产生这些幽默艺术形式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现实需要。卓别林式的幽默能给笼罩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人们以欢乐,使他们暂时忘却痛苦。对比中国的幽默,教师此时可鼓励学生思考对卓别林式幽默有哪些感悟。

(二)认同和借鉴优秀文化

引导学生对外国文化知识进行鉴别,摒其糟粕,取其精华,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懂得欣赏和借鉴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如我国的教育也借鉴了一些外国优秀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一些国家的优秀办学经验,不断更新我国的治学理念,教学技巧,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引进部分利于健康的美食可以丰富我国的餐桌文化;引进一些体育项目可以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借鉴外国新技术的优势,使其为我所用。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辨别、认同、借鉴、运用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来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日益强大,英语的学习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传递文明。认同外国优秀文化,也包括使学生熟悉外国的风俗习惯,理解和尊重其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特点。表现为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能够尊重他国的礼仪、习俗,建立和维护中外友好关系,能体现中国是礼仪之邦,好客的民族,有大国的文明风范。

(三)理解反思阶段

外国文化知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具有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在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具有国家意识,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怎样在英美文化学习中不迷失方向,正视我国优秀文化和英美文化的差异和价值观的差异。在学习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掌握,坚定地树立学好英美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学好英语,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服务的思想,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做到“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优秀文化,共享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四)形成文明素养阶段

形成文明素养是将中外优秀文化外化于行的过程,一方面使学生表现为具有文明素养的表征,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具有文明素养的行为。良好的文明素养表征就是使学生表现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表现为文明有爱、有智慧、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的人;还表现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具有主人翁精神,弘扬正义和和平,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良好的文明素养行为是指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过程中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文明意识的驱动下,最终所形成的文明行为举止。最后,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中外文化知识教学任务,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文化知识教学能力的同时给学生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外文化范文2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中外合资企业;积极影响;应对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资企业涌入我国投资办厂。这让中外合资企业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而企业内部存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现如今,怎样巧妙地去应对中西文化差异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众多中外合资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够正确处理好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制定适宜的、合乎企业文化的应对策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探索适合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企业管理模式,把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的更好,更适应现代化潮流。

一、中外合资企业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企业的文化特征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形成也正是因为它们的渊源有所不同。这些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之一。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耕国家,有庞大的农业人口,因此从文化上就容易形成自给自足、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的惰性,并且缺乏探索与冒险精神。另外,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环境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区域的人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质。而西方人不同,他们更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力。西方的大多数国家是处于一种开放的海洋形地理环境,他们的工商业与航海业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比较发达,但是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需求,因此人们若要生存,就必须向自然界去索取自然生活的一些资源,去发掘自然界一切可用的物质。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探索欲与征服欲。同时,海洋形的地理环境周边的山峰海啸与动荡不安,也让西方人养成了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一种张扬的个性。

(二)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的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两个方面。在语言表达方面,中国人表达方式的口气一般含蓄委婉,但又给西方人一种排外的感觉;而西方人直来直去,让人觉得简单大方。在书面表达方面,中国人比较重视用词的严谨和含蓄,给人一种多样性与模糊不清的感觉,而对句式的要求比较宽松,强调以神统形;而西方人很重视句式的排列,从个体上把握事物,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实现认识与理解事物的目的,他们强调以形传意。

(三)价值观念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大家都是轻个人,重集体的思想观念。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轻集体,重个人。中西方就人生本位的认识,便出现了集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极大差别。西方人重视个人价值,强调自我和独立见识。首先,他们认为,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每个人的生存质量都取决于他们的能力,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次,西方人不喜欢帮助他人,在他们眼里,帮助他人不仅会干涉别人的私事,而且很有可能会被别人当作是一种施舍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找麻烦。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中国文化推崇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在中国,乐于帮助他人,关心别人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是大事小事还是家事私事都喜欢主动关心对方,而这种行为在西方则会被认为“多管闲事”。

(四)风俗习惯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风俗习惯这一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服饰礼仪、互赠礼品的差异尤为明显。在西方国家的正式场合下,男士通常都穿保守风格的西装,搭配就是白衬衫、领带,他们很喜欢黑色,所以通常穿黑色的皮鞋,女士在正式场合都穿礼服套装,外出都会戴耳环等首饰。平时情况下,人们都喜欢穿休闲装,比如T恤搭配牛仔服。现在中国人的穿着打扮都往西方穿着的风格趋势发展,以往比较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都已经不符合潮流趋势了,现在正式场合的男女着装和西方国家的穿衣风格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中西国家在互赠礼品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我们平常生活中,朋友、同事生日、对对方表示感谢等情况下会赠送礼品,我们收到礼物不会立即拆开,认为当面拆开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他们一收到礼物就会当面拆开,认为这是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积极影响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给中外合资企业的日常运营带来非常显著的影响。如果我们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反而会成为有利因素,如:新的管理思维、管理视角、管理理念等等。

(一)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增强员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当中外合资企业分析当前所处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的时候,开始预测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的时候,对它进行的评价的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这些问题变得更加简单,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使中外合资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多方面、多层次的进行理解,进行认识,使中外合资企业能够用多种观点去看待问题,对其分析的更加全面,更加透彻,更加深刻。西方的思维观念更多的是创新,教育也以创新为主,着重体现在经营管理上,他们鼓励研发部门,给予研发部门很高的薪水,让他们研究新产品,使新产品进入市场,就是一种很好的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活动。

(二)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选择

在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文化对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可以使中外合资企业具有更多的选择。所谓更多的选择,我们大家都知道就是使中外合资企业管理上的弹性增加了,有更多的选择,既然是合资企业,那么在销售这一块,公司的产品既可以卖到国内,也可以卖到国外,增加了产品的销路;还有就是在原材料采购和企业培训人才这一块,因为是中外合资,企业培训人才的时候可以到国外总部培训,同时增加了中外合资企业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应对方案,与此同时,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使中外合资企业的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有了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企业的文化建设变得更加朝气蓬勃,更加高效的促进了企业间沟通机制。

(三)中外合资企业更易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发展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内部的管理层人员经过长期的磨练,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深刻体会到中外合资企业的生存之道,也非常明白中外合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外合资的管理者能够自觉地进行角色转换,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能够更恰当的理解,比如说,中美合资企业,能够了解美国人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研发出新产品,同时能够制定出符合具有顾客民族特点的市场规划,开发出迎合顾客兴趣和爱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恰恰因为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让中外合资企业的员工在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变得更加从容、自信。

三、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巧妙的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中外合资企业的中西文化碰撞和摩擦正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那么我们如何巧妙的去应对这些文化冲突,缓解企业中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企业必须制定高效可取的应对策略。

(一)分析和识别中西文化差异

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首要关键便是分析和识别它们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程度和类型,在消除文化冲突方面也有轻重之分。中外合资企业的中外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只有相互的了解,才能在产生冲突时很快的理解对方,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了解对方的行为模式和原则,减少相互的文化偏见和误解。”所以,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点以后,中外双方可以开展研讨会、联谊会等形式来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文化,促进中外双方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文化,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双方的误解与矛盾,加强双方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利于发挥多元文化的优势,改善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若是想让它融合为一体,最好的方法便是建立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中西方人的价值观必然是不同的,因此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并不应该消除文化差异,而是应该在尊重和保留双方文化底蕴和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利用文化差异多样性这一特点建立一个全新的中西方的共享文化,中外合资企业可以在一定的文化程度上保留着中国西方不同的文化模式。这样可以减少企业的文化摩擦,建立共同的管理文化。

(三)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

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若发生文化冲突,那么中外双方的管理人员都不免有不足之处。毕竟外方的员工不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做事方式,而中国的管理人员一般情况下很难在这方面做到纽带的作用。因此,中外合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对中国特征的理性的分析能力,从而了解和熟悉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因素。当然,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被培训的员工在接受培训的时候是否有机会充分的接触其他文化并与外方人员沟通与互动。被培训的人员也需要自身的体会来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真正理解。

四、结论

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中外合资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中外合资企业中的跨文化管理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问题,最主要的便是中西文化差异。“既然文化差异是无法回避的事实,那么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认知、理解、接受与尊重他人的文化和差异就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采取的态度。”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着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寻找科学的方法和管理手段去提高外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水平,减少中西方文化的冲突,采取高效可取的管理策略,应对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高菲.中德跨文化交际对待冲突的差异及解决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99.

中外文化范文3

初唐,福建尚属经济后进地区。武则天时,张循之《送泉州李使君之任》诗曰:“傍海皆荒服,分符重汉臣。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执玉来朝远,入贡还珠频。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当时的泉州即今福州。诗中用“傍海皆荒服”来形容,从另一方面说明福州经济还比较落后。当时,福州在与朝鲜、日本佛教交流中扮演中转站的角色。唐初有“慧轮师者,新罗人也自本国出家,翘心圣迹。泛舶而陵闽越,涉步而届长安”;天宝三年(744),鉴真和尚第四次东渡日本,先期派人到福州置办粮船,准备由此出洋;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遣唐僧空海等人乘船漂流至福建长溪县赤岸镇海口,县长吏将其一行遣送福州,并且“到州,新除观察使兼刺史阎济美成分,具奏,且放廿三人入京”。

到了中唐特别是唐开元十三年(725),福州设置福建经略使之后,福建沿海地区的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社会经济相当繁荣,福州被称为“闽都都会,东南重镇”、“福建大藩也居民若是其众也”。正如1958年福州所发现唐元和八年(813)《球场山亭记》碑碑文所载“迩时廛闬阗阗,货贸实繁”,表明当时福州城内诸货丰盛,对外贸易发达,市场繁华。有的学者认为唐代的福州已成为仅次于广州、扬州的第三大国际贸易港。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宣宗大中六年(852),唐朝商人钦良晖的商舶自日本肥前国值嘉岛扬帆归国,在海上航行六天,从福州闽江口的连江县登陆,随船而来的有日本僧人圆珍、丰智、闲静等人。圆珍等人在福州居留达6年之久,于大中十二年(858)搭乘唐商李延孝的船返回日本。

由于受唐武宗“灭佛”事件影响,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也受到较大冲击,“鼓山僧徒逃窜皆尽”。直至846年唐武宗死后,福州的中外佛教交流才逐渐恢复,福州开元寺还被官方作接待各国来闽僧人之所。日籍僧人空海在福州期间,曾登临鼓山,访问华严寺,并留诗一首,题为《灵源深处离合诗》。诗曰:“蹬危人难纤,石崄兽无升,烛暗迷前后,蜀人不得灯。”空海后来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的开山祖师。唐诗人马戴咏晋安:“宾府通兰棹,蛮僧接石梯。”说明当时的福州海外僧人云集,佛学交流兴盛;李洞也有句:“潮浮廉使宴,珠照岛僧归”,生动地描绘了每年当海外贸易船遣发之际,福建观察使排办筵席,犒设送行以及当海外贸易船返航时,各国僧人乘船接踵而至的动人场面,反映了唐时海外大舶频频直抵福州,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盛况。

五代时期,福建佛教发展进入高潮。虽发生周世宗灭佛事件,但福建不但不受影响,还获得大发展机会,成为南方各道内佛教最盛的地方之一。王审知自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十月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政治上,他“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经济上,他重视贸易,为“招来海中蛮夷商贾,资用以饶”,开凿黄崎海道,设甘棠港,与高丽、日本东南亚诸国贸易;思想文化上,他大力推崇佛教,巩固王闽政权的统治。主要体现在:宋初,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许多有作为的南士被委以重用。这些南士多生活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对商品经济耳濡目染,加之宋代没有受外来入侵的危险,对外开放寻求海上交通,扩大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是必然的选择。宋朝廷规定:“闽、广舶务监官抽买乳香每及一百万两,转一官,又招商入蕃兴贩,舟还在罢任后,亦依此推赏。”由于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此时福州已成为豪华的都会。《高丽史》记载,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有福州商人虞瑄等100人到高丽进行贸易;北宋仁宗时“福州商客陈文佑”等从事中日贸易。苏轼曾说:“福建一路,以海商为业。”曾任福州太守的蔡襄《荔枝谱》中记道:“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宋元时期,福州是“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重要贸易港口城市。贸易的兴盛、人员的频繁往来,带动佛教的交流。福建佛教之盛冠于全国。寺院之多、僧众之多、佛教著作出版之多,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寺观所在不同,湖南不如江西,江西不如两浙,两浙不如闽中。”主要体现在:

一、“崇宁藏”和“毗卢藏”的雕造和外传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汉化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典籍的翻译、编辑、抄写、雕版、印造、收赎、供养以及寄托其中的精神企盼,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北宋末年朝廷放开印书之禁,民间与官府盛行印书。四川、浙江、福建是宋以来的三大刻书中心,福建路的雕版印刷业规模位于全国前列。福建除建阳外,福州也是重要的刻书中心。福州的东禅寺等觉禅院和开元寺先后开雕了大藏经“崇宁藏”和“毗卢藏”,创始了民间自发雕造大藏经的活动,并对日本佛教有重大影响。

从北宋神宗元丰年开始,东禅寺等觉禅院发起劝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寺院筹资雕造的大藏经。此藏开始只称“大藏经”,后因以藏进献徽宗皇帝祝延圣寿,于崇宁二年(1103)奉敕,赐名“崇宁万寿大藏”。后又因其所在地名和寺名被称为“福州东禅寺大藏”,或“东禅寺万寿大藏”,当今简称“崇宁藏”。“崇宁藏”经本流传于世界各地,以日本为最多。宋政和二年(1112)“崇宁藏”雕造初成,同县的开元寺也已经开始雕造另一部大藏经,并命名为“毗卢大藏经”,同样原因称之为“福州开元寺大藏”,或合称为“福州开元寺毗卢大藏”,今称“毗卢藏”。“毗卢藏”的全藏,国内已不存,海外亦闻无藏。根据叶恭绰先生探明东京宫内省图书寮所藏的大藏经,以“毗卢藏”为主,以“崇宁藏”补缺,系日僧庆政入宋求法,在福州捐财资助雕造,因得携归已经刻成的经本,再委托宋朝的商船将其后遞刊的经本陆续买去,合为全藏。福州版大藏经的传入,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日本各种佛经开始仿刻出版,翻刻刊本版式几与原本雷同。

二、佛教建筑的传播

根据傅熹年先生《福建的几座宋代建筑及其与日本镰仓‘大佛样’建筑的关系》一文,“福建地区的建筑特色和日本镰仓时期从中国南宋传过去的“大佛样”建筑极为相像,证明‘大佛样’是传自南宋福建的地方建筑式样”。“大佛样”旧称“天竺样”,是日僧俊乘坊重源为重建1180年被毁的奈良东大寺大佛殿,从南宋引进的建筑式样,日本建筑史专家称之为“大佛样”。他们根据“大佛样”中大量使用丁头拱(日本称插拱)的特点,推测它可能属于福建建筑样式。此外,建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的奈良县东大寺南大门、建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的兵库县净土寺净土堂、建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京都醍醐寺和华林寺一样,具有“大佛样”相同特点,而且风格、构架方法和细部装饰与当时日本传统的“和样”建筑明显不同,是一种完全新的建筑式样。虽然在“大佛样”遗构中或多或少地带有日本传统做法,但从构架到细部都有浓厚的福建地方风格,建造这样的建筑恐不是简单的带回图纸所能做到,应是在请来的福建工匠指导下进行的。

三、与佛教有关的黑釉瓷器的输出

佛教与茶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李肇《国史补》及《唐书•地理志》记载:“福州有方山之露芽”;《闽小记》有关于鼓山半岩茶的记载,“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福建的茶叶在唐代已成为贡品,宋代北苑茶更是名闻天下。到了元初,福建出口的货物中通过天龙寺船已经有茶叶输往日本。

福州的许多寺院不仅是佛教传播的圣地,也是禅茶一体兴盛的名寺。百丈怀海的《百丈清规》“赴茶”条:“方丈四节将为首座大众茶,库司四节将为大众首座大众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茶道”二字首先由中国禅僧提出,并通过禅茶交融途径向日本、朝鲜等国传播,才有日本茶道、朝鲜茶礼。有人把“海上茶之路”“海上瓷器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提并论,是名副其实,只不过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作用不同而已。

福建是古代盛产陶瓷的产区。由于宋代盛行“斗茶”,与之相适应的茶具——黑釉碗盏,应运而生。北宋末期,建阳水吉镇后井村的建窑因烧制出兔毫、油滴、鹧鸪、瓜皮、曜变等精美斑纹而称誉当世,并一度被指定为皇宋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引发福州(包括福清东张、连江、罗源、闽清)等地各窑竞相仿制,并且大量通过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日本、朝鲜。这些黑釉盏在日本被称为“天目”,为日本朝野僧俗所珍爱[17]。在日本被判定属13~14世纪的长胜寺遗址,出土大量的天目茶碗。在韩国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晚期的沉船,从沉船中打捞出黑釉瓷117件,其中有建窑的黑釉天目碗和小罐。从出土实物的照片资料看,沉船中打捞出黑釉碗无论釉色、造型与建阳水吉镇出土的碗毫无二致,应是水吉窑的产品。这个事实为建窑产品曾远销日本、朝鲜等国的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

中外文化范文4

关键词:《红楼梦》;中医药文化;文化翻译观

0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与灵魂,随着文化多元性日益繁茂,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积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不可懈怠。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不仅是文本之间的对等转换,还应有效克服文化差异、增进文化交流。为了顺应全球化发展,针对中医药翻译的研究热度近几年持续攀升,以翻译的文化转向为契机,提高中医药对外传播效果,达到向海外真正传达中医药理念。《红楼梦》中中医药相关内容占有明显篇幅,不仅体现了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也展示了作者文学艺术上的巅峰造诣,本文以《红楼梦》杨译本中的中医药描写为语料,结合文化翻译观视角探究其译本特点、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分析中医药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技巧,解释其文化翻译观的整体倾向,为中医药外译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1文化翻译观

20世纪80年代初,奈达(EugeneNida)通过《圣经》翻译研究发现翻译中存在文化的问题。全球科学研究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确立后,进一步推动文化学派的诞生。以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为代表的研究者提出了文化的翻译观,将“文化价值观”纳入翻译研究核心。因此他们认为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翻译的基本单位不再是句子和语篇,而是文化。翻译过程不仅包括解码与重组,更强调交流意义。翻译目的不再局限于内容形式的对等,而在于文化的功能等值。邱懋如(1998)将文化翻译概括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何种翻译策略来处理文化因素。面对完全陌生的作品时,译者要考虑文本内容和背后暗含的文化背景。不同地域的人群缺乏共同的知识背景与经历体验,使得文化层面的翻译障碍重重,文化翻译观的兴起使许多学者重新探讨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同时也验证了文化因子的不可译性,提出只能将其移植到目的语中。因此异化可作为主要策略,归化作为辅助,尽量保留民族特色的行文习惯,使外国读者欣赏到更加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

2《红楼梦》霍译本中医药文化翻译策略

21世纪初中医药知识在世界各国医药界深入传播,越来越多研究者将中医药外译与翻译理论相结合,主要致力于解决中医经典翻译这一难题,以传递民族中医文化为最终目的。如今中医药翻译领域的研究已小有建树,主题涵盖中医药语言特性、中医药翻译原则、中医典籍翻译、中医术语标准化和中医药翻译发展史等多个方面。大部分人推崇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尽可能保留中医药文化因子的原则下,注意术语统一性和行文规范性。《红楼梦》涵盖中医基本原理、保健养生、中药方剂、疾病诊疗和中医药相关风俗习惯等。据胡献国《看红楼说中医》(2006)记载,中医药相关知识共约300处,包括医用术语161处、病例114种、方剂45个、中药125种,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无一不起着重大作用。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版《红楼梦》(ADreamofRedMansions)在多个译本中流传最广,以鲜明的文化价值著称,翻译时兼顾文学艺术性与中医医学性,也考虑到读者接受性。传统中医相关内容在西方语境中属于“部分空缺”状态,许多概念缺乏对应的表达,译者以文化信息作为翻译操作对象,“忠实”于原文文化,在原语与目的语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再现原作文化。书中中医药相关表述结构多样化,选词严谨考究,修辞比一般科普文更优美,尤其偏好隐喻类修辞的使用,有时甚至具有文学格调。翻译时不仅要忠实、通顺,还要讲究遣词造句的优美;不能拘泥于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只取其一的教条式选择,而是将其作为辅助工具达成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书中中医药文化专有项众多,是中医药文化的典型代表,因此选取几例对翻译情况作详细分析。例1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译文:Oncethefireinyourliverisquelledsothatitcan’tovercomethe‘earth’elementyourdigestionwillbebetterandyou’llbeabletoassimilateyourfood.宝钗得知黛玉体弱便建议她以食疗养身,这就涉及了我国古代医学家的阴阳五行学说。其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脏,以此描述病人的病理情况,指导疾病预防或诊断治疗。原文用词讲究、结构严谨,翻译成英文时应保留这一特色。杨译本采用异化翻译手法,把“火”直接翻译成“fire”,保留了中医文化特色,使外国读者进一步了解传统中医概念。直译加增译的方法将“土”翻译成“‘earth’element”,读者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大致推测出“土”在中医里的内涵,不容易造成误解。这种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展示出独特的民族语言形式,符合翻译文化转向所持观点,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译者不必受制于二者选择,而应将它为己所用,寻求更加妥帖恰当的翻译表达。另外纵观整体表述,考虑了中医药表达的精简性和字少而内涵丰富的民族特性,英译时采取了相似的表述方式,这也是中医药文化翻译值得借鉴的翻译策略。例2宝玉道:“我知道那些药丸,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王夫人道:“不是。”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译文:“Icanguess,”saidBao-yu.“Justginsengtonicpills.”“Thatwasn’tit.”“Eight-treasure-leonu-ruspillsthen?”此句出自第二十八回宝玉与贾母的对话,讲的是黛玉平日里服用的养生品。中医有“治未病”的理念,即在得病前或得病初期采取食疗预防措施。源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也就是在日常饮食中通过食疗养身,起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作用。所以书中多处提及养生食材,如例2中的人参养荣丸正是一剂温补气血的中成药,可应对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等体虚症状。八珍益母丸是女性中成补药,可滋阴补血、调理月经。杨译本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人参养荣丸”和“八珍益母草”分别译为“ginsengtonicpills”和“Eight-treasure-leonuruspills”,简洁明了地表达出原文含义,也沿用了原文的表述形式,因此同例1所述,中医药文化翻译不仅可以灵活地选用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策略同样并非对立。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原文与译文的接近,结果反而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相反,在充分尊重中医药博大精深的基础上,才能树立起中国独有的文化自信,体现本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有效推介。另外,据记载八珍益母草是由八种草药与益母草结合,故译为“Eight-treasuresandleonuruspills”更准确。例3刚将年事忙过,凤姐儿…便小月了,……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译文:NosoonerwasthebustleofNewYearofoverthanHsi-fenghadamiscarriage…withtheresultthathermiscarriageleftherveryweak.Amonthafteritshewasstilllosingblood.文中“小月”指的是“小产”,而“下红之症”可理解为月经周期后还不干净的症状。杨译版采取意译将“小月”翻译成“hadamiscarriage”直接帮助读者领会其含义,更加生动贴切。“下红之症”译者的表述是“shewasstilllosingblood”,简洁明白,既体现了这属于一种病症,还简单直接地补充说明了它的本质含义。可见译文翻译时尽量做到了既保留原语深厚的文化底色,民族特色,又考虑并顺应了译入语的语言规范与表达习惯,对于翻译作品来说已是一大成功。因为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在文化翻译观下更是译者的再创作,译作的审美价值也应考虑在内。准确传递中医药知识内涵的同时也要保留撰写者的语言艺术,译者要投入精力思考如何在不失文本信息的情况下尽可能保留这些行文特色,这才是文化翻译观所要攻克的难点。可见,为了达成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促成跨文化交际,应该大胆地进行文化移植。无“翻译痕迹”的作品不应称之为文化移植,而是文化的同化。中国今天仍处于相对弱势的文化背景下,许多译者甚至一度以“译者隐身”作为翻译成功的标准,追求英译本最大限度地接近目的语国家的表达习惯,这体现了我们缺乏输出文化的自信,胆量以及策略。然而中国今时不同往日,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不必一味只考虑目的语国家,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使译本读者无法理解内涵深厚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失去了消除西方强势文化中方弱势文化不平等地位的机会。

3结论

中外文化范文5

 

1引言   近年来,生态翻译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正逐渐被学界认同。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Mi-chaelCronin在《翻译与全球化》一书中指出,生态翻译就是“一种翻译实践,该实践控制着弱势语言的使用者和译者,该译什么,什么时候译,怎么译;并强调一元化和地方化的同等重要性。[1]”该观点强调了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理:和谐共生。鉴此,本文从生态翻译的视角,探讨“中译外”在构建文化身份的同时,是如何通过“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翻译策略来达到文化认同之目的,进而达到构建“多语并存、多元互补、和谐共进”的文化生态目的。   2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翻译   当今世界的发展表明,一种或几种强势文化主导世界的话语权是不现实的,和谐世界需要多种文化的共同建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文化从来就是多元化的,人类各群体的生存环境不同,语言不同,传统和习惯不同,文化也就不相同,保存多元文化,也就是保持一种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必须有不同文化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才有发展的前途。“如果我们没有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没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原则,我们的文化也就会变成文化沙漠”[2]。2001年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一条明确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造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同则不继”的观念使我们认识到一个物种如果只是种内繁殖便有退化与灭绝的危险;“和实生物”的思想表明适当比例的异质因子的“和合”有利于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翻译一直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翻译是多语的产物,“是那在多种文化、多种民族之间,因此也是在边界处发生的东西。[3]”生态翻译理论认为,生态翻译就是要保持语言地位的平衡、文化交流的平衡,从而达到构建和谐世界的目的[4]。为了维护语言和文化多样性,译者要跨越从文本到文本的封闭过程,走出较为狭隘的文本对比的视野,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去认识翻译活动,解释翻译现象。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朝多样性方向发展,形成一个“物相杂而生生不已”的文化生态景观。   3“中译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生态智慧的文化。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过十分深远的影响。根据文献记载,汉籍之翻译外传,大致始于南北朝的北魏时期(公元508-534)。中国最早的中译外活动,主要针对西域地区的国家,后扩展到朝鲜、日本等周边邻国以及英国、法国等西方各国。中华文化不仅影响了亚洲,16世纪还走向了欧洲,对17、18世纪的欧洲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欧洲掀起一股“中国热潮”。18世纪发展辉煌的中国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而“东学西进”,对欧洲的启蒙运动、狂飙运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5]。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关中国菜谱、气功、武术和旅游景点等方面的书籍在国外实不少见,而体现中国文化魅力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并不多见。中国传统典籍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将传统典籍外译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典籍文化包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行无咎、以人为本”等诸多重整体、讲和谐的生态理念。中国道家思想中追求个体自由、生态和谐的精神智慧与佛教中追求的众生平等、空明淡泊的生活方式,均与当代环境保护主义、生态神学等人文、宗教思想合拍,同样也是参与全球文化对话与交流的文化基点。通过传统典籍“中译外”既可以影响译语文化中的文学常规和文化规范,同时译语文化又可以通过读者的接受和译者的选择去影响原文和源语文化。因此,“中译外”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发展,也是构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正如,约瑟夫•奈(JosephS.Nye)所说,软实力要得到发挥,必须避免炫耀[6]。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必须明白,无论炫耀的是历史还是传统,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为此,要把握翻译的时机,更须在策略上多做部署,既要留意个别方法的取舍,又要做到质和量的统一。   4“求同”、“存异”:促进文化多样性   翻译和文化密切相关,作为传播本土文化或引进外来文化的翻译手段,是将译语读者带入原语文化还是将译者带入译入语文化,翻译界围绕“归化”与“异化”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中译外”的目的在于向国外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产品,进一步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地位,构建并强化中国身份与身份认同。为此,一方面翻译要能让译入语文化融入到源语文化中并被原语文化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译入语读者对源语文化求“异”的好奇心。因此,“中译外”有必要通过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实现“归化”和“异化”的有机结合。借此,以摆脱“异化派一味强调文化内容层面上的异化为主,却忽略同时存在的语言形式层面上的归化为主,归化派只顾语言形式层面上的归化为主,却无视同时存在的文化内容层面上的异化为主[7]”的困扰,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4.1“中译外”的异化与身份构建   翻译是不同文化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中介。异化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策略,主要在于传译原文的异质特征,力求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文所蕴含的文化特色。“五四”前后,进步人士为传播西方先进的文明或思潮,多将异化作为翻译的一种主要方法。由此,异化翻译就成为人们了解西方语言和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符合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需要,为外来文化的渗入及多元文化的并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世界越来越显示出朝着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文化领域中西方话语的权力在不断提升,并将发展中国家的国力提升视为对他们的“威胁”,由此,加强了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此时,在翻译选择上,如果仍然一味强调西方文化的引入和异化手段,势必进一步促进强势文化而导致全球文化生态的失衡。为此,要实现世界的平等对话,达到与霸权思潮抗衡的目的,中国学者必须利用“中译外”的契机,从理论上唤起我国译者的本土文化意识,从策略上把语言的字面转换拓展为对本民族文化的内涵解释。以此达到维护国家、民族乃至地域身份的目的。“中译外”中采取异化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也是重建和强化中国文化身份与传统,在文化互动中争取平等对话和赢得尊重的工具。我们提倡和强调异化的翻译策略,便是在共生中求异,抵制欧美文化霸权,保护文化生态多样性。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许多中外学者,如辜鸿铭、林语堂、许渊冲、利玛窦、理雅各、卫礼贤等的辛勤劳动分不开。以林语堂为例,其译作深受美国等西方读者的喜爱,译本历经数十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与其采用的翻译策略分不开。其翻译风格突显在尽量保留文中的中国色彩,从词语使用、惯用语表达、甚至谚语和歇后语等,都出神地传递出了中国元素。即使是中国民间一些粗俗表达,林氏也能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如:“杀千刀的呀!贼骨头!你狗儿子要中风死啊!要滚下十八层地狱,要在地狱里万代不出来呀!”林译:Choppedbyathousandknives!Thief’sbones!Yoursonofabitchwilldieofap-oplexyandrolldowntotheeighteenthhellandstaytherefortenthousandgenerations.(MomentinPeking,p.355)这段翻译在词语、句法和语气上几乎和中文描述一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活脱脱充满了怨恨、使出浑身解数咒骂才解恨的妇人形象。句式简短随意,充满了中国味。正如王东风[8]说,采用异化翻译意味着译者不仅可以不受目标语和文本习惯的限制,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言语风格,刻意保留语言的文化色彩,从而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p#分页标题#e#   4.2“中译外”的归化与文化认同   韦努蒂指出,归化翻译是要同化原本,抑制、消解其异域特色或风情,使译本符合目的语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社会规范、诗学和意识形态。因此,针对归化策略,有些学者担心: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归化翻译构塑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利关系,一切弱势文化都得听命于英美强势文化的摆弄。这样,归化翻译成了殖民者进行文化殖民和强化殖民意识形态的共谋,即是说它不仅帮助殖民者撒播话语权力,实施文化侵吞,而且在被殖民一方的意识中不断强化他们自我(他者)身份的认同[9]。这些担心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译外”涵盖中国文化的意识形态、道德伦理观、文化历史、天文地理、科技等等,包罗万象。中国文化和语言特有的内涵和意象,如归化翻译运用不当,就无法为目的语读者恰当理解,更谈不上接受和传播。这种归化,不是对英美强势文化的低头和让步,而是追求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先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激赏以及对于西方文化的批判是文化界所熟悉的。在推介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为使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认同中国文化,他常常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法,在翻译《论语》时,多借用西方文化中的人物和故事来比拟《论语》中所涉及的人和事,为西方读者接受中国文化提供了框架。如: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辜译:Confucius,speakingofafamousstatesman(theBismarckofthetime),re-marked,“KuanChungwasbynomeansagreat-mindedman!”Waley译:TheMastersaid,KuanChungwasinrealityamanofverynarrowcapacities.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被誉为“春秋第一相”;但英语读者并不了解,辜译增加了afamousstatesman,表明其身份,同时括号补充(theBismarckofthetime),将管仲比喻成俾斯麦(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Waley译则在文后增添了长长的加注,对管仲进行介绍。对比之下,辜译更能使读者直观地获得关于管仲个性与历史作用的认知,从而产生文化上的认同。   此外,他还将颜回比作TheSt.JohnoftheConfuciusgospel,apure,heroic,idealcharac-ter,thedisciplewhomtheMasterloved(孔教的圣约翰)。然而,毕竟孔子弟子三千,不可能在西方文化中均能找到相对应特征的人物。因此,对于其他弟子,辜先生大多直接删去名字,译成“孔子的一个弟子”或“另一个弟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进一步除去英语读者会产生的古怪感和奇异感。而译本也具有了更好的可接受性。其实,归化也好,异化也罢。这二元总是相辅相成的,从源语到目的语本身就包含一个归化的过程,译者采用异化的策略翻译时不能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力,异化翻译不能牺牲译本的接受,否则翻译就毫无意义。为了目的语读者能够接受,异化中总有归化的成分。因此,翻译同时包含了归化和异化,是归化与异化融合共生的载体。   5结语   语言多元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首要条件。一种语言的消亡就意味着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语言特性等的不再流传。“中译外”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是不可缺少的。中国文化(通过译介)走向世界对于形成“多语并存、多元互补、和谐共进”的世界语言和文化生态格局意义重大。

中外文化范文6

关键词:中国;韩国;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中国与韩国有着迥然有别的饮食文化,文化体现于不同的习俗,饮食习惯也在展现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即使是在关系友好的两个国家——中国与韩国,在饮食方面也会展现出每个国家不尽相同的特点和民族特色。在中国,由于气候、人文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了中国人民独有的多姿多彩的饮食文化。韩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如中国,但是韩国的饮食文化却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文化多姿多彩,在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化中,最容易被人们理解与接纳的,就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在了解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的同时,还能够对其他的国家产生新的理解与新的认知,这样也有利于国家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对中国与韩国两个国家的饮食文化进行对比,能更好的概括中国与韩国两个国家的文化特征。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中国的人口较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对于味道有的人喜酸,有的人喜甜,有的人喜辣,口味因人而异。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和食医结合等诸多特点。由于中国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产物以及风俗习惯,长此以往,每个地区就有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在介绍饮食文化时,主要把中国分为南北两大板块。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多把面条作为主食,其中最有名气的有,河南烩面、山西刀削面、吉林延吉冷面、老北京炸酱面、兰州拉面等;而南方有名的食物就更多了,例如,云南的过桥米线、贵州的牛肉干、江苏的桂花糖藕、湖南的臭豆腐以及安徽的徽州饼等,在当地都是颇具名气的。从古至今,中国人的饮食也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在炎热的夏天,凉凉的食物是最受欢迎的,同理,热的食物在寒冷的冬季具有极高的地位。而在韩国,人们则认为炎热的夏季就要吃热食,寒冷的冬天就要吃凉食,这样身体内部的温度与生活环境的温度相同,这样才是健康的饮食习惯。由此可见,中国的“夏食凉,冬食热”的理论和韩国的“夏天参鸡汤,冬天水冷面”的理论是截然不同的。四季有别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和产物来进行食物的搭配和口味的调配。在冬季,人们大多会选择味道醇厚浓郁的食物,在夏季,清淡和爽口才是人们的首要选择。中国的饮食文化还讲究食物的颜色、香味、味道俱全,中国的烹饪讲求精湛的技术的同时还要追求食物的美观,在食物的色、香、味、形、器这五大方面也是很有讲究的。其实中国的烹饪,在很早以前就极其注重品位与情趣,对饭、菜、点心的成色、香味、味道等要求严格,而且对食物的名字、品尝的方式、食用时的礼仪以及宴请途中娱乐的展示等都要求颇高。中国人民对食物的美观的追求表现在方方面面,就连普通的白菜萝卜,都可以雕刻出千奇百怪却不失美丽的造型,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是一种珍贵的精神享受。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与医疗、保健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在很早乃至数千年前就有了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原理就是根据食物在药材方面的价值,使之成为具有特色的美食,从而达到对于一些疾病预防治疗的目的。中国食医结合的理论一直延续到今天,人们愈来愈重视身体的健康,通过食用健康的食物达到保持身体的健康目的,也是明智之举。中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多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居民,容易感染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疾病,所以当地的居民多会选择辣食,辣食有助于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生活在四川盆地的人们的健康是很有益处的。

二、韩国的饮食文化

韩国的饮食文化也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即使过了五百多年,朝鲜时期的饮食风格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韩国人对于饮食极为重视,韩国人认为“食为五福之一”,韩国人的食用的菜品佳肴讲究“五味”和“五色”,就是由甜、酸、苦、辣、咸这五种味道以及红、白、黑、绿、黄这五种颜色调和而成的食物。在韩国,人们的饭桌上最常见的有饭、菜、汤等,其中韩国饭桌上的饭是最重要的,不仅如此,韩国人的饮食还离不开酱与泡菜,酱是指用黄豆发酵制成的传统饮食,可以用来调味以及增加香味;泡菜是指蔬菜中拌入不同的调料后发酵制成的小菜,常见的原料有白菜和萝卜,有数据统计一个韩国人一年大概可以吃三十五斤的泡菜,甚至有的家庭会准备一个单独的小冰箱来存放泡菜。韩国人喜爱的菜肴多以炖、煮和烤制为主,他们几乎是不做炒菜的。韩国人还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以及狗肉,但是韩国人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在韩国凉拌菜也是很受欢迎的,代表性的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韩国人的饮食文化还包括先后顺序,要把食物都准备好才可以进餐,进餐也要按照先汤后饭的原则,首先用勺子在水泡菜中盛一口汤并喝完,然后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接着再来一口汤、再吃一口饭,在此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吃餐桌上的任何食物了。由于韩国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以及韩国的风土适宜农业的健康发展,因而谷类食物成为了韩国人食用的主要食物。从地形上看,韩国的北部地区山地较多,因此旱田为主要种植类型,故盛产杂谷。韩国的中部以及南部面向西海岸,主要种植水稻,因此,五谷饭成为了北部地区的主食,大米饭和大麦饭成为了南部地区的主食。生活在山区的韩国人,日常生活中肉类和新鲜的鱼类较少,所以当地的人们大多会选择食用腌制的鱼类或晒好的鱼干,还有用海草和在山上采摘的野菜制成的食物。韩国的南海与东海因为渔场的存在使得海产品丰富,在沿海一带或岛屿城市,人们主要吃海鲜类的食物,这类食物多由海鲜、蛤蜊、海草制成。由于气候、地形、风土的差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饮食,也造就了每个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特点。韩国人在以前就餐时有席地而坐的习惯,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对进餐时的舒适度的追求,大多数的人由席地而坐改为选择有桌椅的餐桌。韩国人有固定的用餐程序和用餐礼仪,强调进餐时的文雅,对进餐时的礼仪极为看重,在和长辈一起进餐时,要等长辈开始吃饭后,晚辈才可以吃饭,吃饭时不可以把碗端起来,也尽量不要发出声音,吃完饭以后,晚辈要在长辈离席后才可以起身离开。而且,在进餐时,勺子与筷子有各自的职能,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勺子比筷子更重要,勺子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而筷子就只负责夹菜。礼仪体现了素养,良好的用餐礼仪,也是韩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

饮食文化是以食物作为载体演变和发展起来的特殊文化现象,饮食的重要性决定了在人类所有的物质文化中,饮食文化占居首位,饮食文化的问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中国的饮食文化是独特的历史区域性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用智慧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韩国的饮食文化也是颇具特色的勤劳智慧的,韩国的饮食体现了韩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展现了长幼有序的礼孝美德,独具特色的韩国饮食文化,使得韩国的饮食在琳琅满目的世界饮食文化的长卷中书写下了美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贾莉娜.中韩饮食文化对比[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4):96-97.

[2]金菩提.韩中节日饮食文化比较[D].中央民族大学,2009.

[3]朱恩庆.中韩饮食文化对比研究——以中秋节的饮食文化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6):224.

[4]李军.中韩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春节、中秋为例[J].亚太教育,2016(29):22-23.

[5]郭蕾.从关于中韩饮食方面的俗语看文化的异同[J].商场现代化,2012(26).

[6]李梓瑄.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韩茶文化对比[J].福建茶叶,2019(02).

中外文化范文7

美国是现代管理的先行者,企业文化管理经验是其企业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同时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已经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美国历史学家戴维美斯德在《国富国穷》一书中指出:“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成为各国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为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国式企业文化成功之路,我们有必要就比较典型的美国和日本及中国的企业形成和发展做一对比分析。从自然原因上:美国地大物博,对人的管理习惯于从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入手,日本自然资源匮乏,迫使他们更加重视唯一的富有资源--人,从而他们更需依靠团结协作,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损耗。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千百年来“,和为贵”及“和气生财”已经成为国人的普遍生意经。从历史原因上:美国是移民国家,拥有独立意识和强烈的个人主义,对成功有独特的见解。信奉能力,提倡个人通过努力不断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政治地位。日本受历史封建家族关系的影响,大家族和睦气氛浓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个人服务于集体。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价值体系,群体主义的观念,奉献敬业,团结和谐有良好传统。从文化原因上:美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相信人有“原罪”,所以控制和监督为管理的主要手段。日本受佛教文化影响,遵从儒家仁义礼智忠孝道德伦理文化,追求和睦相处,互助互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遵从“儒道法”精神,传承其核心精神,对企业文化确立有深远影响。从人文原因上:美国采用雇佣制度,雇主和雇员间双向选择,鼓励员工发挥潜力,实现自身梦想,从而刺激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推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由此为股东创造更大利润,提高企业的地位使之成为长青企业。日本采用终生雇佣制度,员工一生与企业相连,企业也对员工的终生负责,这样的企业更有竞争力,更有团队精神。员工和企业的劳资和谐关系加快了企业的经济增长。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的观念和标准发生频繁变迁“,狼“”鹰”文化的出现,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正能量”的树立越发提出更多挑战。美国企业刚性的管理,规章制度约束行为,利用考核绩效,激励机制控制运作。日本企业采用柔性管理,自上而下的传达企业管理哲学,宗旨,使命,愿景,个人要求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及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中国企业传统上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注重伦理道德,人治,情治和法治的相结合使企业管理错综复杂。综合以上几个原因分析,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企业从管理方式,决策方法和管理效果上有着很大差异。所以,探索发展和深化中国的企业文化成为现代管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的又一严肃课题。

2、国内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公有制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到中外合资再到外企,中国的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了充分改造,企业文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认识水平还不够。在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加入WTO后,企业发展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中,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得到重视和提高。但长久以来,中国传统企业的几大特点造成了企业文化形成的困惑,企业政治色彩浓厚,注重道德伦理,人治和情治及法治界限不清,企业经营缺乏个性特点等等,都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强化,我国的企业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也从产品到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转变,企业在其中的探索不断深入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的企业存在着很多根本问题。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实施没有多久,我们的企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所以,许多企业都有自己所谓的企业文化,但是这些文化往往只是名义上的文化,并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实质性地推动企业的运作以及公司的战略。虽然我国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成功企业为数不多,很多企业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经营和文化风格。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国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的冲击十分强烈。有些企业领导者不顾企业的自身特点,完全照搬国外的管理模式,导致自己的企业文化流失也使自己的企业患上了水土不服的毛病。事实上,这种企业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利于我国企业的成长。企业文化应基于我国国情,历史和现状,打造其现代的,民族的,有行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否则一味照搬照抄,必置企业于死地。文化之间的差异往往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部分,失去了这个差异就是承认自己的企业失败,并使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创新,制定一个适合本企业的发展道路。

3、国内企业文化建设对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认真的发掘。我国自身的文化潜力是极大的,因此国内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企业的自身文化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打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把对市场环境的适应程度作为验证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准,并以次作为企业文化开发探索的重要方式。把企业文化与制度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项目一般以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为核心标志。研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才能,领导艺术和个人风格,倡导和建立领导力,分析管理者在维持企业文化与经营环境之间的协调上如何发挥作用。把企业文化当做一门科学去研究创新,即创造企业的绩效和满意度,创造管理者和员工最佳行为,品格和素质,从而确保产出成功业绩和能力的科学,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整合创新。提倡建立学习型企业,通过组织学习,团队学习,加强自我修炼和团队修炼,开发创造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员工有了动力、有了朝气,企业才能够蓬勃发展。“以人为本”是我国企业首先应该学习的首要部分,美国、日本的优秀企业文化中无不透露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我国应该效仿国外企业的优秀文化,构建和谐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公司应该重视企业员工的培养,重视引进人才,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的全面人才。中国大多数的企业还处于企业文化的探索阶段,在我国的成功企业当中也有不少的优秀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华为提出了“资源是会枯竭的,只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海尔的企业文化精神作风和理念,都成为现代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学习研究的典范。在万科地产中,董事长王石就介绍到: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地,就会向哪里汇聚。万科认为只有把人才放在第一位,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王石一直不惜重金花费在人才培养,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这已经成为万科地产的灵魂所在。在中国的企业当中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所以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努力的发现问题而不是照搬国外的成功企业模式,高层领导的决策关乎着企业的存亡。正确的决策总是能让一个企业走在巅峰的道路上。

4、结语

中外文化范文8

由于在沟通过程中,在语言上存在很大的障碍,加上语言翻译的水准不够高,所以产生很多的误解,以中日作为比较,中国和日本都属于含蓄文化的国家,两国之间的交流并不是用一些明确的语言表达的,而是使用肢体、上下文练习等完成的,这种形成了冲突产生的潜在可能。类似于上海大众这样的成功企业,当它刚开始进入中国的时候,也是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碰了一鼻子的灰,慢慢的摸索之后才找到了门路,完成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2中外企业文化交流冲突给中国企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2.1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

企业文化其实是一个企业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能过获得长远发展的无形资产。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的宗旨、职工的素质以及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标识等,系统化的印在企业员工的脑海之中,并以此来指导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尽心尽责,尽最大可能的激发员工的归属感和企业自豪感,强化企业文化的凝聚力,用一种形神俱佳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不断的向前发展。

2.2注入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中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是一种共识,笔者以邻国日本的发展为例来谈。著名的汽车制造企业丰田公司即使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每一年都能收到企业员工相关的发明创造建议达到38万多条,而采纳率达到了85%,也为此支付了4亿日元的奖金,但是这些建议所能为企业创造的利益却达到了160亿元。而另一家著名的日本企业,松下电器,员工也能够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的意见,一年内能够提出28万项意见。这些都表明了日本企业文化中企业员工高度的企业认同感和企业员工浓烈的团队意识。中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也逐渐开始重视团队意识的建设,但是至今依然未受到实效,笔者认为,要将团队精神贯穿到企业文化中,天天提,时时说,将团队精神注入企业的发展文化之中,保障企业的员工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清醒的团队意识,能够齐心协力的推动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2.3树立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内涵

以人为本是指将企业所管理的对象从以物为中心开始向以人为中心进行转变,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懂得尊重人、爱护人和关心人,尊重每一名员工的价值,爱护每一位员工的生活,还能够积极认真的听取每一位员工的意见。能够将职工分散化的利益和价值观完整的统一到企业文化之中。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密切关注人的趣味和发展,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能够满足员工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从根本上充分的发挥员工的积极能动性,让整个企业充满创造的活力。

2.4积极培育企业不断进取的精神

企业的精神内涵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支柱,也是内部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是整个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企业的背景不同,文化精神不能过于千篇一律,但是就当前的发展实际来看,不断进取的精神是中国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具备的主要内涵,通过艰苦奋斗、精诚合作和务实高效的开拓来实现企业在未来长期的发展进取。(本文来自于《商业文化》杂志。《商业文化》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