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论文范例

中外建筑论文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1

1236—1237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和速不台继1218年(宋宁宗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后,再度指挥蒙古大军主力继续向西进攻,攻无不克,打通了中西方的陆路通道。通道打开以后,罗马教皇并未想与东方鞑靼人决一死战,而是千方百计地想与之建立联盟以消灭宿敌穆斯林,数次向东方派遣携带其亲笔书信的使者以游说蒙古王公。1245年,罗马教皇派出了首位赴蒙古使节柏朗嘉宾(JohedePlanoCarpini),该使节著有《柏朗嘉宾蒙古行记》存世。该著作详细介绍了蒙古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风土人情,并首次向西方社会介绍了契丹;1253年5月,法王路易九世派遣方济会传教士卢布鲁克(GuillaumedeRubruquis,约1215~1270)携函去见蒙哥。卢布鲁克著有《卢布鲁克东行记》,该著作详细描述了蒙元社会和契丹人的情况,指出“契丹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哈拉契丹(Kara-Catay)就是黑契丹,以此来区别前者。契丹人居住在东部临海的地方”。书中描述了契丹的富庶和居民的特征,“契丹的居民住在那里很久了,叫做塞里斯人(Seres),塞里斯是一个城镇的名字。我所得到的确切的信息说,那个国家的墙是用银子做的,防御工事和塔是用金子做的。他们与印度隔海相望。这些契丹人身材娇小,说话用鼻音。有着东方人普遍都有的小眼睛。这些契丹人都是优秀的工匠,学有各种各样的手艺,其医生对草药的药理极为精通,通过按脉来诊断疾病。”卢布鲁克在书中还经常提及他所遇到聂斯脱里教徒和景教徒,还特别提到哈拉和林“城端有一座教堂,天主教教堂”。卢布鲁克之后,约有100余位西方人进入中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孟高维诺(MonteCorvino)和马可•波罗(MarcoPolo)。孟高维诺是第一位成功在北京传教的西方人。马可•波罗则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争议的西方传奇人物。《马可•波罗游记》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契丹,称其土地辽阔,富庶无以伦比。

当然,上述游记中所说的契丹是指中国,而不是真正的契丹人或辽朝。契丹的称谓可能是沿袭了中亚和俄罗斯(俄语的中国即Китай)人对中国的称谓。“契丹”一词通过陆路和海路向欧洲国家传播的时候,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产生了许多变异,其主要拼法有:Kitan/Kitay/Katay/Kitai/Kh-itan/Catai/Catayo/Catalane/Catay/Qitay/Chataio等等,但无论怎么变,都未与“契丹”的汉语本音相去太远,这些拼写方法上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口口相传的痕迹和西进的历程。Kitan在古俄语及一些匈牙利的编年史中经常出现,是14世纪拉丁文对契丹一词的写法;Kitay是穆斯林的写法,按《古兰经》经文的习惯,经常用y取代n或?,很有可能是土耳其斯坦人通过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的土耳其人的媒介作用而采用了他们的习惯称谓;最早的拉丁文的Kitay可能源于1245年至1247年出使蒙古的首位西方使节柏朗嘉宾之手,在其《柏朗嘉宾蒙古行记》契丹皆写为Kitay或NigriKitay(黑契丹,即哈喇契丹,有文献将其写为Charakitay)。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认为柏朗嘉宾的Kitay中的i取自于俄语,但这种说法颠倒了契丹向西传播的先后次序,俄语Китай先是由土耳其传入的,因而柏朗嘉宾的Kitay应来自于土耳其语;Katay(可能源自法国人卢布鲁克对契丹的称谓,他在其《卢布鲁克东行纪》中把契丹称为Katay,而Citay、Cathay、catai则是其英文拼写上同文异体写法;Katan则是阿拉伯语言对契丹的拼写方法。契丹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拼写方法,这正说明契丹的确曾在西方世界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基于上述游记对契丹的美好描述和西方社会对东方世界的合理想象,契丹被神化成“乌托邦”的代名词。这个令西方人无限神往的东方古国成为西方社会航海探险的终极目标。地理大发现正是在寻找契丹的原始冲动下展开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都展开了寻找东方契丹的航海行动。航海者出发时都携带着“致居住在东北方向的国王、王子和其他统治者的信,航海的最终方向就是伟大的契丹国”。在契丹梦的引领下,哥伦布怀揣着《马可•波罗游记》踏上了寻找契丹之旅,代表西班牙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葡萄牙人达•伽马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路,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英国人卡博特在寻找东北航路中发现了纽芬兰……18世纪以来,随着航海者地理学知识的丰富以及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沿海城市直接贸易的达成,还有入华西方传教士的反馈,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认识到西方世界的契丹就是中国。但是仍然有部分西方学者,特别是英国学者认为契丹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尚未被发现的地方。

早在17世纪末期,西方社会出现了一些有关契丹的研究著述。英国人弥尔顿著有《莫斯科简史及其东部一些不太知名的最远至契丹的国家》(AbriefhistoryofMoscoviaandofotherless-knowncountrieslyingeastwardofRussiaasfarasCathay,gather'dfromthewritingsofseveraleye-witnesses/byJohnMilton.London:1682.)。弥尔顿以目击者的笔触对俄国莫斯科及其以东地区作了简单介绍。但弥尔顿所言的契丹仍是指不确定的东方理想国。西方学界真正开始研究辽史及契丹史则是从近代以来才开始的。最早引起西方学者兴趣的是有关契丹语言文字和族系的研究。法国学者克拉普洛特(JuliusKlaproth)在其《亚细亚民族语汇集》(1823年,巴黎)中论及了契丹语言文字的特性和语系问题,成为近代以来西方学者研究契丹语言文字的肇始。1870年,德国学者戈斯塔夫•奥波特(GustavOppert)发表了《关于契丹与哈喇契丹》“OntheKitaiandKara-Kitai”(TheJournaloftheEthnologicalSocietyofLondon(1869-1870),Vol.2,No.21870)一文,这是研究契丹及西辽契丹历史的首篇专题论文。该文讨论了契丹和哈喇契丹名称的来历、曾经的疆域和统治及其后裔的流向等问题。还特别提到了西辽王耶律大石与西方传说中的约翰长老(Presby-terJohannes)之间的关系。该文曾在伦敦民族学会举行的1870年1月11日的例行会议上宣读,引起了与会者的瞩目。1877年,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汉斯•盖博莱恩茨(Hans.C.vonderGa-belentz)译自满文的《大辽史》(GeschichtederGrossenLiao)出版,这是首部辽代通史性的文献被直译成西文。继汉斯之后,德国学者R.A.Stein(中文名石泰安)再次以带有注解的形式翻译了部分辽史史料]。这些原始译文的出版引起了学界同行的注意,为辽史研究者提供了诸多便捷的参考资料。1881年,英国学者亨利•霍沃斯(HenryHoyleHoworth)发表了他的长篇文章《中国北疆,第五部分:契丹与契丹人》(《皇家亚洲学会会报》,N.S.13,1881年),详细论述了契丹民族史和辽朝的兴亡过程,分析并说明了契丹与契丹人之间的关系和差异。#p#分页标题#e#

进入19世纪以后,相关研究逐渐丰富。英国著名汉学家亨利•玉尔(SirHenryYule)首先发表了近代西方的东方学名篇《契丹及其彼岸之路》②(CathayandtheWayThither,London,1913)。本书分上下两卷,收集整理了中世纪及以前东西方交流遗留下的所有关于东方国家的史料。该著还对西方社会寻找契丹的动机、到达契丹的航路和契丹社会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分析。但该著作中的契丹更多的是指中国。用契丹作题目而内容却是写中国的西方著作有很多。如马丁(W.A.P.Martin)《契丹传说:或称中国知识》(TheLoreofCathay:Or,theIntellectofChina;F.H.RevellCompany,1901)、威廉姆•阿皮莱顿(WilliamW.Appleton)、《契丹圈: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热》(ACycleofCathay:TheChineseVogueinEnglandduringtheSeventeenthandEigh-teenthCenturies.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51.),还有《拉伯雷与地理发现第三部:通往契丹的捷径》(RabelaisandGeographicalDiscovery.III:TheShortWaytoCathay.”TheModernLan-guageReview,Vol.5,No.1【Jan.,1910】)等著述。

进入19世纪20年代后,专业性的契丹研究开始呈现。1925年,波兰学者科特威约兹《契丹和契丹字》,重点论述了契丹民族的历史和语言文字的特性。匈牙利学者李盖提的《契丹及其语言》(《匈牙利语》第23卷,1927)是研究契丹族属问题、消亡经历和语言文字的专题性文章。1922年法国神父闵宣化(一译牟里,Mullie,Jo-sephL.)至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州城遗址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中王坟沟中挖掘辽庆陵;1922年6月21日,比利时神父凯尔温雇人盗掘了庆陵三陵之一,首次出土了刻有契丹小字的哀册4方。随后不久,闵宣化发表《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①(LesAnciennesVillesdel’empiredesgrandsLeaoauroyaumemongoldeBarin.T’oungPao,21[1922],pp.105-231.)。该文详细记述了法国牧师闵宣化在中国西部及北部的辽代古城遗址及陵墓等地的考察经历,共包括有潢河石桥、饶州古城、祖州旧城、上京、怀州、庆陵等二十余处遗址和陵墓。1933年,闵宣化还发表了《辽庆陵考》(《通报》30卷第1、2期,1933年),进一步考证了辽庆陵墓主人生平及其新出土哀册的含义。凯尔温则发表了《道宗皇帝陵———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发现》(《北京天主教会公报》第十年第118号,1923年)。这些论著的相继发表标志着国际学术界对辽史和契丹民族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从利用二手资料进行间接性研究转向以实地考察攫取第一手资料进行开拓性研究。戈斯塔夫•艾克(GustavEcke)《金代石塔的建筑特性:基础研究第二章:辽式砖塔》(StructuralFeaturesoftheStonebuiltTingPagoda.APreliminaryStudy.ChapterII:BrickPagodasintheLiaoStyle.Monu-mentaSerica,Vol.13,(1948),pp.331-365)是首篇对辽代石塔建筑的构造、含义及现存状况进行介绍和分析的论文。

西方第一部关于辽代的通史性著作是《辽史》(HistoryofChineseSociety:Liao,TheAmericanPhilosophicalSociety,IndependenceSquarePhila-delphia6)。该著作出版于1949年,是由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卡尔•魏特夫(KarlA.Wittfogel,一译魏复古)和中国学者冯家?合著的,也是首部用西方语言写成的中国王朝断代史。该书运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分门别类地阐释了辽代的社会功能[8]。用人类学中“涵化”(acculturation)的概念解释了契丹族的中国化过程,称辽为“征服王朝”。该著作的主体部分论述了辽代的经济史,次要部分解析了辽朝的社会组织结构,最后才叙述辽代契丹王系的政治史。该书借鉴和采用了中国《辽史》中的部分史料,但决不是简单的翻译和照搬,而是经过大量的实证和分析之后的再利用。该书结合大量的考古发现,收录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信息,主题多变,论述范围极广,从畜牧业到帝王陵寝,从辽代官印到长达55页的哈喇契丹的专题性述论,无所不至其极。在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辽王朝的历史地位,辽代文化的双重性以及10世纪以来在被中原王朝征服的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同化的新途径。该著作也有一些瑕疵,作者认为辽朝文化很少受到中原王朝的影响,事实上辽代文化的双重性是非常明显的。再如“高丽”应是写“Koryǔ”,而不是“Korea”,“县”应译成dis-trict,而非等同于“County”。此外,书中关于女真一词,有时用Jurchen,有时用Nu-chin,交叉使用极易误导读者。

法国学者韩伯诗在其《契丹文字破译初探》(《法国科学院金石文艺院会议报告集》,1953年)中开始尝试着破解神秘的契丹文字。匈牙利学者卡拉•捷尔吉发表了《谈谈1150年的契丹文字碑》(《布达佩斯大学学报》语言学分册,1975年);德国著名的汉学家赫福伯是研究辽金史的专家,他的《论辽朝的语言关系》(载《中亚研究》1969年第3期)一文,详细分析了辽代契丹语的起源、派生关系及流向,同时从契丹语言文字的特征入手,分析了辽朝与中国中原王朝的关系及西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黄振华将其译成中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第5集。该论文引起了中外学界同行的瞩目,德国学者道尔弗将阿尔泰学家对福赫伯的评论写成了一篇综述,即《阿尔泰学家评福赫伯的〈论辽朝语言关系〉》,大致介绍了阿尔泰学界对福赫伯契丹文研究的评析和争议。德国学者门格斯《通古斯与辽》(《东方学术论丛》38卷第1期,1969年)则是从通古斯语和辽代契丹语的语系联系中寻找通古斯族与契丹的族系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辽代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的出土文物引起了西方学界的注意。自1954年开始,辽宁法库县叶茂台镇发现了20多座辽代墓葬群。特别是1974年5月发现的7号墓葬,出土了“棺床小帐”,绢轴画“深山棋会”、“郊原野趣”等辽代罕见文物;1976年4月发现的辽代北府宰相萧义16号墓葬,其墓志详细记载了萧义的生平。1986年,在位于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发现了辽代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该墓是迄今惟一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皇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金银、玉器和敛葬用具。1993年,内蒙古赤峰市宝山区发掘了耶律阿保机之子德勤墓及其妃子墓,出土了大量的辽代壁画。特别是1975年,两具保护得极其完好的辽代装饰银鞍在美国展出,引起了西方世界对辽代艺术和文化的瞩目。这些文物为世人研究辽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建筑、民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辽代壁画及出土文物上丰富的色彩图样、巧夺天工的造型引起了西方学者强烈的探求欲望。#p#分页标题#e#

这一时期有关辽和契丹研究的著述主要表现在结合最新考古发现集中对辽代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专题性研究。美国学者走在西方辽史及契丹民族史研究的前列①。在考古发现方面,罗伯特•潘恩的《一个辽代的王冠》(ACrownoftheLiaoDynasty[907-1125],BulletinofMuseumofFineArts,Vol.62,No.328[1964]pp.44-47)记述了1956年发现于辽宁建平县张家营子村的一个辽代早期的王冠(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远东精品艺术博物馆)。洛舍•莱德罗斯(LotharLedderose)在亚洲研究协会1992年的年会发表了《辽代大量生产的佛经石》(“MassProductionofSutraStonesundertheLiao”)。他指出,佛教时代趋向尾声也是推动河北房山区云聚寺佛经石刻大量出现的原因。美国东亚学教授南希.S.斯丁哈德(NancyS.Steinhardt)是研究辽代考古和建筑的专家。她的《辽代考古:中国北部边疆的坟墓和思想》(“LiaoArchaeology:TombsandIdeologyalongtheNorthernFrontierofChina”,theJournalofArchaeologyforAsiaandthePacific,Vol.37,1998.)系统论述了20世纪中国北部发现的辽代遗址和墓葬文化。罗伯特•阿尔布莱特(RobertAlbrightRorex)《吉林辽代墓壁画与辽帝国公主的婚礼仪式》(TheWeddingCeremonyforanImperialLiaoPrincess.WallPaintingsfromaLi-aoDynastyTombinJilin.ArtibusAsiae,Vol.44,No.2/3,1983,pp.107-136)一文分门别类地论述了1972年在吉林哲里木盟库伦旗林稿公社前勿力布格发现的四座辽墓中的壁画。作者从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穿着打扮、生活场景等入手分析了辽代社会的政治阶层、经济水平、文化娱乐和风俗习惯等多项内容,特别结合大量中方文献重点论述了辽代公主的婚礼仪式和婚姻生活。同时,针对辽墓室的装饰和修建风格揭示了辽代墓葬文化的变迁及其所反映的对中原文化的吸纳过程。罗伯特的另一篇文章《辽代墓壁画与中国画中蔡文姬故事之胡人形象》(“SomeLiaoTombMuralsandImagesofNomadsinChinesePaitningsoftheWen-chiStory.”ArtibusAsiae,vol.45,nos.2-3,1984),重点通过对吉林省哲里木盟库伦旗发现的辽墓壁画、河北宣化的辽墓壁画以及美国波士顿精品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蔡文姬与胡笳十八”相册页的比较,论述了以蔡文姬为代表的契丹民族在服饰、艺术、建筑及风俗习惯上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美国学者扎奇斯钦(SechinJagchid)是研究蒙元学的专家。他对辽代城市和建筑也有所涉猎。其《契丹与他们的城市》(“TheKitansandTheirCities,"CentralAsiaticJournal25,nos.I-2,1981)论述了契丹人的生活习性及其城市形成的原因、特点、分布等自然情况,指出了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蒙元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的关系。有关辽代建筑文化研究的大家应该是美国东亚学教授南希.S.斯丁哈德(NancyS.Steinhardt)。在内蒙赤峰宝山墓壁画出土后不久,她发表了《辽代建筑传统》(Liao:AnArchitecturalTraditionintheMaking,ArtibusAiae,Vol.54,No1/2,1994)。该文主要论述了身为半游牧部落的处于定居社会边缘的契丹人,一直笃信萨满教,从未有过寺庙中的神,也从未在城市中居住过,在与中国式文明接触以前从未用砖室墓埋葬过先人。然而契丹在与中原文化接触后改变了。作者结合大量的考古资料和中国文献记载,从建筑、宗教学的角度对山西应县木塔、辽宁义县奉国寺的大雄宝殿等现存的辽代建筑进行个案研究和分析,阐释了契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借鉴、转换、采用、适应、或是形式上和象征上的关系。她的另一篇论文《石室:与阿保机在祖州相关的石头建构》(Shishi:AStoneStructureAssociatedwithAbaojiinZuzhou)着重讨论了在耶律阿保机的世居地———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边境上所发现的一处石头房子。作者先综合介绍了中外学者对这座石室的隶属关系、功能用途、设施构造、方位位置、历史价值等方面的不同观点,然后结合大量的中西方文献论述了契丹与中国石质房屋建筑史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从而推测出该石室的建筑时间、功能和意义。

南希的专著《辽代建筑》LiaoArchitecture(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97)是在其《辽代建筑传统》一文上扩充和拓展而成的,是有关辽代皇室建筑、宗教建筑、民俗建筑、墓葬建筑的集大成之作。作者首先概述了辽代9位帝王及其王室成员的生平,提及丧葬习俗、佛教建筑和一些政治事件。然后结合前述提出了辽代建筑为何发生变革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南希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重点论述了辽代五个都城(上京、东京、南京、中京和新京)的建筑。从辽代建筑的木框架传统、辽代丧葬传统和辽代建筑遗存等三部分论述了契丹建筑文化的特征,指出辽代契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存有的继承、借鉴、改变与适应等关系。她指出:“辽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部分,在建筑文化同化的过程中,辽代成为中国传统概念的一个参与者和保护者。”[10]该著作还从建筑学的角度讨论了契丹的族源问题,指出契丹建筑文化还可能是从中国派生型建筑模式(如高句丽和渤海建筑等)中获得了经验。因而契丹建筑师可能源于高句丽或渤海国。南希的著述引起了国际同行的注意。美国学者蒂耶特•库恩(DieterKuhn)针对南希的《辽代建筑》一书发表了长达38页的书评:《辽代建筑:契丹革新与汉人传统?》(LiaoArchitecture:QidanInnovationsandHan-ChineseTraditions?T’oungPao,Sec-ondSeries,Vol.86,Fasc.4/5,2000)。库恩首先肯定了南希著作的开创性、艺术性和丰富性。之后就南希对契丹民族的族源问题、辽代建筑受中原文化影响问题、史料运用问题、建筑术语的翻译问题等提出了质疑。同时指出书中图片缺乏独创性和清晰度、参考书目有遗漏等缺陷。蒂耶特还发表过有关契丹坟墓外形构造的论文《契丹如何重塑了中国圆顶形墓的传统》(“HowtheQidanReshapedtheTraditionoftheChineseDome-shaped,Tomb.”Heidelberg:Editionforum,1998)。对于库恩的质疑和意见,南希在其《回复蒂耶特•库恩:〈辽代建筑:契丹革新与汉人传统〉》(AResponsetoDieterKuhn,“LiaoArchitec-ture:QidanInnovationsandHan-ChineseTradi-tions”,ToungPao,SecondSeries,Vol.87.Fasc.4/5(2001))中一一作出了回复和解释,并对库恩的评析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体现了西方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学术交流态势。#p#分页标题#e#

有关辽代与北宋关系的著述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梅尔文•斯里克兰•安(Mel-vinThlick-lenAng)《11—12世纪中国的宋辽外交:决定对外政策的社会与政治因素研究》(Sung-LiaoDiplomacyinEleven-andTwelfth-Centu-ryChina:AStudyoftheSocialandPoliticalDeter-minantsofForeignPolicy.),是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1983年博士论。该论文结合大量的中方史料和中国宋辽史专家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宋朝与辽契丹之间在11世纪的战争、盟约背后的社会、政治、军事等综合因素,同时对于双方长期的和平贸易、朝贡外交体制作了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是一部较有深度的博士学位论文。莫里斯•罗斯比(Morris,Rossabi)《在对手之间的中国:中国与其在10-14世纪之间的邻居》(ChinaAmongE-quals.TheMiddleKingdomandItsNeighbors,10th-14thCenturi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3.),系统论述了中国与辽、金等邻国之间的关系。该著作揭示了宋朝时期的中国打破了历代王朝奉行“天朝上国,四夷宾服”以朝贡体制为主的外交政策,首次把辽、金视为平等国家对待。虽然源于军事和国力上的羸弱,却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理性和弹性。戴维•瑞特(DavidWright)《从战争到外交对峙:11世纪中国宋朝与辽契丹之间的外交关系》(FromWartoDiplomaticParityinEleventh-CenturyChina:Sung’sForeighRela-tionswithKhitanLiao.Leiden:BrillAcademicPublishers,2005.)详细论述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起因、经过、外交谈判及“澶渊之盟”的订立等内容,分析了北宋与辽、契丹之间特殊外交关系的形成与对峙原因。戴维还发表了两篇相关的论文《对峙、世系与和平:宋朝使辽的外交使团》(《宋元研究》1996年第26卷)、《宋朝与契丹在1004-1005年的战争以及“澶渊之盟”》(《亚洲历史学刊》JournalofAsianHistory32,No.1,1998)。德国学者克里斯蒂安•施瓦茨•席林(Schwarz-Schilling,Christian)《1005年澶渊之盟的和平及其对中国与辽契丹帝国关系的影响》(DerFriedevonShan-yuan[1005n.Chr.:EinBeitragzurGe-schichtederchinesischenDiplomatie.AsiatischeForschungen1.Wiesbaden:OttoHarrassowitz,1959.])也将研究重点放在澶渊之盟上。相关论文还有安东尼•威廉姆•塞拉帝(Sariti,AnthonyWilliam)《关于北宋时期外交决策的制定》(“NoteonForeignPolicyDecisionmakingintheNorthernSung,”SungYuanStudies8[1973]:3-11.)。扎旗斯钦《契丹反女真入侵的抗争》(“KitanStrugglesAgainstJurchenOppression:NomadismVersusSinicization.”ZentralasiatischeStudien16[1982],pp.165-185.)系统描述了辽朝末期契丹人与女真人之间的数次战争及战略战术的应用,分析了辽王朝覆灭以及金女真崛起的原因。

综合性著述中涉及到辽和契丹的外交及贸易类的著述主要有费正清(Fairbank,JohnKing)《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TheChineseWorldOrderTraditionalChina'sForeignRe-lations.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8),《剑桥中国史》第6卷;《异族王朝和边疆国家》(AlienRegimesandBorderStates.907-1368),译为《辽西夏金朝史》,1994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卷分为9章,辽、西夏、金朝的历史各设一章。该著作详细论述了在中原文化影响下各王朝统治制度的变化,揭示了各族统治者和统治精英对儒学和汉文化的态度;还重点论述了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的文化在各王朝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各种文化的走向,以及这些文化对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塞本•达布令豪斯(SabineDabringhaus)和罗帝雷克•蒲塔克(Rod-erickPtak)合著的《中国及其邻居:边疆、中国眼中的他者,10至19世纪的对外政策》(ChinaandHerNeighbours:Borders,VisionsoftheOther,For-eignPolicy10thto19thCentury.Wiesbaden:Harrassowitz,1997)中也有很多关于辽代与中国中原王朝的外交关系的描述。书中还特别提到了中国北宋时期外交政策改变的综合因素,指出军事实力的羸弱和国内政治纷争频发是导致中华帝国外交政策和世界观发生改变的根本动因。扎旗斯钦《和平、战争与长城沿线的贸易:游牧民族与中国两千年的互动》(Peace,war,andtradealongtheGreatWall:Nomadic-Chineseinteractionthroughtwomillennia,IndianaUniversityPress,1989)则是一部概述性质的外交编年史。书中重点讨论了两千年来,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冲突和外交。作者通过大量的史实驳斥了当时流行的“有贸易的地方就没有战争”一说,指出贸易和战争时常是并存的,而且存在着深刻的相互影响关系。汉斯•别伦斯坦(HansBielenstein)《汉人世界里的外交与贸易,589-1276年》(DiplomacyandTradeintheChineseWorld,589-1276.Brill.2005.)按地域关系系统介绍了589年至1276年之间东南亚的交趾、乌孙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北亚的日本、朝鲜、高句丽、渤海、西突厥、辽、金、党项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中原王朝建立的外交或贸易联系。托玛斯•巴菲尔德(ThomasJ.Barfield)《危险的前线:游牧帝国与中国》(ThePerilousFrontier,no-madicempiresandChinaCambridge,BlackwellInc.,1989)论述了包括契丹在内的游牧民族如何强大起来,建立独立国家并与中国产生边境疆土纷争的史事。

对于辽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进行个案研究的著述有詹尼弗•霍姆格林(J.Holmgren)《辽代契丹统治者的婚姻、血缘与继承(907-1125)》“Marriage,KinshipandSuccessionundertheCh'i-tanRulersoftheLiaoDynasty(907-1125)”(T'oungPao,SecondSeries,Vol.72,Livr.1/3,1986)。该文考察了辽代婚姻系统的起源、在辽代每个王者身上的实施情况以及其与辽代血缘和继承之间的关系,认为辽代的姻亲系统对其在中国的政治统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赫伯特•弗兰克(Herbert,Franke)《中国非汉族政权的政治组织:魏、辽和元的帝王角色》(“PoliticalOrganiza-tionofNon-HanStatesinChina:TheRoleofImpe-rialPrincesinWei,LiaoandYüan.”JournalofOri-entalStudies,25,1987,pp.1-48),该文概述了宋元时期与中原王朝相对的政权组织及其中国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非汉政权的更迭与各方军事实力的消长等。琳达•库克•约翰逊(LindaCookeJohnson)《论契丹的文字体系》(美国《蒙古研究》第10卷,1986-1987年)论述了契丹的文字体系。#p#分页标题#e#

赫伯特在《满洲的森林人:契丹与女真》(TheForestPeoplesofManchuria:KitansandJu-rchen.InSinor1990.)中,充分利用中国史料和西方史料,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切入,论述了契丹、女真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再从契丹、女真史的角度入手,论述了这两个民族的历史及契丹和女真之间的领土、利益纷争及其承接关系。简奈特•麦克莱肯•诺威(JanetMcCrackenNovey)《余靖:北宋政治家及其关于契丹当局的文章》(YuJing,ANorthernSongStatesmanandhisTreatiseontheCh’i-tan,Bureaucracy),系其在印地安那大学1983年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在充分利用大量中方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北宋重臣余靖的遗作《武溪集》,论述了余靖三度出使契丹,直言敢谏,致力于宋辽和平的史事及其意义。丹尼斯•塞诺(DenisSinor)《西方关于契丹及一些相关问题的研究》(“WesternInformationontheKitansandSomeRelatedQuestions”JournaloftheAmericanO-rientalSociety,Vol.115,No.2[Apr.-Jun.1995])论述了契丹名称的起源、契丹历史的演变及其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等。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一带一路”;环境设计;创造性思维;教学创新模式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其中“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非常广泛。“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强大的动力,教育交流合作成果丰硕,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也要靠人文交流特别是教育合作作为重要依托,建设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大有可为。中国正与沿线各国一道共同构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机制,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与国际交流,搭建起中国艺术与设计走出去的传播桥梁。环境设计作为全球共通的文化语言,视觉冲击力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让世界更容易读懂中国文化精髓。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外环境设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结构设计与景观规划学院(简称MSU)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和国内某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在学习氛围、本科教育、单元体系、研究生院、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比较与研究。(1)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对比分析。(2)中外环境设计教学形态比较分析:研究西方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东方低年级基础理论教学,高年级专业工作室教学的形式的借鉴与创新。(3)中外创造性教学的对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和研究,记录感受在课堂中根据有趣的课题分组讨论,结合丰富的教学形式进行阐述与教学方法的研究。美国的艺术学院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模仿欧洲的教学模式。这些学院在建校之初基本借鉴了欧洲的学院式教学模式和艺术风格,因此,其发展经历了借鉴欧洲古典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德国包豪斯学院的现代艺术教学模式、当代艺术教学模式的过程。虽然美国的艺术学院建立比较晚,但在现代艺术教学方面比欧洲更加完善。180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建立第一所艺术学院———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1877年,建立罗德岛设计学院等。1904年,纽约实用美术学校开设了第一门环境设计课程,主要教授室内设计陈设和家具设计。这一时期,美国室内设计的代表人物艾尔莎(ElsiedeWolte,1865—1950)出版了第一本有关室内设计的著作,她也被称为美国室内设计的先驱。1931年,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提出了“建筑—家具—室内”一体化的概念。1950年,“景观化的室内空间”理念由德国传入美国,从此室内设计不仅仅是室内空间的装饰美化,还涉及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1960年,室内设计成为一项从专业教育、资格考试到营业执照的行业系统。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关保障残疾人的法律颁布,设计开始为残疾人服务,无障碍设计也成为教学内容,并建立了经营条例和施工规范。2000年以后,美国更注重对安全、轻型材料以及绿色环保可再生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上集中研究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以及针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关怀设计。中国的环境设计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工艺美术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室内装饰系,开创了最早的中国室内设计高等教育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培养出第一代环境设计、室内装饰界的专家如张绮曼、杨建宁、柳冠中等。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广大综合类大学开始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开始细分成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并结合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在跨学科领域有了更加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一、中美环境设计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下面就以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结构设计与景观规划学院(简称MSU)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和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简称NUA)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对比分析。第一学年:MSU为设计基础、建筑图像艺术表现、环境行为学、绘画基础、室内设计导论。NUA为设计基础一、设计基础二、设计基础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第二学年:MSU为视觉表现Ⅰ&Ⅱ、室内建筑Ⅰ&Ⅱ、设计史Ⅰ&Ⅱ、室内装饰材料与家具、色彩理论、设计概论。NUA为室内设计导论、环境设计表现、环艺模型、建筑设计一、室内空间设计一、家具设计。第三学年:MSU为室内建筑、建筑室内设计、作品展示与表现、设计深化。NUA为人体工程学、建筑设计二、展示空间设计、材料构造与创作、室内空间设计二。第四学年:MSU为室内建筑Ⅳ、环境营造与文化、毕业论文、深度设计。NUA为实验性设计、主题性设计、毕业设计专题。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1)美国的大学课程设置前后联系较紧密,围绕同一个专业或主题层层深入;中国大学的课程设置相对独立,每一门课程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前后没有必然的联系。(2)美国的大学更重视思维与逻辑性的训练,课程以锻炼学生独立研究和思考为主旨,中国的大学更注重基础技法和基础理论的学习。(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课程设置上,美国的大学层层深入,在课程的深度上处于层层递进的关系;中国的大学在课程的广泛度、种类上比较多,同一学年大多数处于同一难度的并列课程。(5)美国的室内设计专业一般为5年,而中国的学制一般为4年。

二、中美环境设计教学形态比较分析

(一)密歇根州立大学: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独立研究相结合

美国高校设计课堂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工作室教学和独立研究三部分。理论教学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或者其他展示方式进行课堂讲授、学生参与讨论的授课方式。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教师只是课堂上的引导者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可在讲课过程中随时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使其养成交流的习惯,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学习方法、心理素质、设计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作室教学是把概念层面的设计表现为实际技术层面的教学方式,是从设计构思到设计方案或多媒体展示的整个设计过程。在设计实践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并在每个阶段进行汇报,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学习成果做完整的总结性展示汇报。国内一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采用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的习惯。这种教学方式既不符合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和发展趋势,也不符合艺术设计学科应有的教学特点。独立研究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方法论的基础上,由导师指导学生围绕课题针对性地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应用在理论研究课程中,有时理论课也会与设计课联合教学,两门课程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同一课题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思想论述—设计构思表现—设计图纸或模型展示汇报。

(二)南京艺术学院:低年级基础理论教学,高年级专业工作室教学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采用的教学模式与美国的类似,也有理论教学与工作室教学,对于独立研究主要放在大学四年级毕业设计课程阶段以及研究生阶段。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设计学学科根据各个专业方向的特色配备老师,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进行设计基础课程的训练,例如,平面构成、形态构成、色彩构成;大学二、三年级开始分专业教学,主要分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专业方向教授专业基础课程。每门专业课程的进程分为理论与课题实践两部分,每门课程每节课都有作业评图和课程汇报展,这些专业课程为必修课。大学四年级进入工作室教学模式,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小组的模式围绕老师指导的课题进行毕业作品的设计与制作,最终以实物、模型、展板和毕业设计现场展示的方式完成课题。同时在本科四年的时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陶艺、玻璃工艺、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等跨专业课,完善在跨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

三、中外创造性教学的对比

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创造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目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创造性的主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作者参与MSU室内设计课程过程中,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

(一)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则是全部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各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除了常见的讨论、提问等环节外,这门课在如何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方面,还有一些自己的做法。例如,在对每个课题任务的分析讲解中,教师除了做一些启发性介绍、安全及法律的要求外,几乎没有给出任何方向或规定性说明,给了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及时和教师沟通,教师积极给予建议,但这些建议很少是判断性的。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教师从不会说“你应该如何,你应该怎样”之类的话,总是会说“做得不错,但这样做也许可能会更好”等鼓励和引导方式的话。每一阶段,学生总会得到一些结论,但这些结论从来不是来自教师讲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实践和思考而获得。另外,整个课程的评价过程由教师、助教、学生共同参与。每次的小组优秀作业由每组学生提议选出,全班优秀作品由全体学生共同现场投票产生。

(二)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法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室内设计专业有自己的独创性,学生更喜欢用原创性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和画面效果。经过一年的旁听课程,对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分组讨论法,教师一般把五个学生分成一组,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并互相探讨灵感来源和实际操作过程。学生的灵感一般源自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还有一些是学习别的国家的优秀民族性的绘画或纹样等可借鉴的东西。在美国这个被称为“沙拉碗”的融合国度里,来自各个种族、各个肤色的学生通过分组与合作,通过课程汇报在课堂上相互分享来自本国的文化和元素的想法。

(三)教学形式丰富

围绕主体创造性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形式,其中讲授、课堂讨论、汇报、小测验、场地考察、项目执行、小组合作、小型会议等形式通常都会在每周的课堂中出现。此外,还有不定期的外聘专家讲座、面对面的访谈、设计游戏等形式。比如,Dr.Joe在一节关于文化背景的课程期间,先后有几次课程是邀请MSU成功的毕业生、MSU校内的教授和教职工、东兰辛市的市长分别进行约为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讲座内容有的是分享他们各自的职业生涯,有的是运用独特的训练方式来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是从政策方面给大家一些指导和意见。课余时间,每位学生还要至少拜访其他老师两次,通过访谈了解对象在平时如何进行创造性工作和研究,并记录感受。讨论课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默契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小组还组织了“文字重组”的游戏。此外,结合美国的传统节日如复活节有彩绘鸡蛋的创意、情人节有动手制作创意卡片及相互交换展示表达友好的风俗活动。有的国内课程采用生成式设计方法,可以被认为是在参数化设计基础上的发展。通过定义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使传统的设计单体建筑的方案变为设计建筑方案的可能区间,提高了修改方案的效率,促使设计师的设计逻辑更加清晰。在设计方法中,通过定义不同的指标或者艺术评价标准,计算机可以在海量的方案中寻找设计区间里的最优解答,减少非理性决策在方案筛选中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专业系列课题训练,学生将通过分析成熟建筑师的艺术作品或成熟艺术家的建筑作品,体会和建立连接艺术与建筑的自我意识强烈的桥梁,进而根据艺术作品设计出新的建筑项目。整个教学过程从设计出发,反观艺术,分析联系,挖掘个体的艺术理解,最后回到建筑设计,设计成熟的空间作品。无论是独立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院,虽然有各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和专业倾向,但都有共同的教育宗旨和精神特征。通过对中外室内设计教学形态、课程设置、创造性教学等方面的对比,其中有些教育特点和方法中国艺术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美]JenniferBonner,MichelleBenoit,PatrickHer-ron.平台:静物[M].翁佳,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

[2]熊清华.他山之石:中美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比较及启示[J].美术教育研究,2007.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3

摘要: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目前的企业绩效考核中,却普遍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量化”评分体系,打分中无法摆脱“凭印象”、“看人缘”的怪圈。面对这一现象,应以独立模块的方式,将档案管理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发挥档案模块可量化评分的优势,加快企业绩效考核量化评分的改革进程,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档案管理;档案模块;绩效考核;量化

企业绩效考核的核心目的是更好地管理企业,激发企业中全体部门、全体员工的活力,让成绩效益与工资挂钩、与奖金挂钩,是现代企业打破平均主义,调动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也是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自由选择。然而,企业绩效考核的现状却普遍不尽如人意。有些企业,在绩效考核中,对各个部门之间、所有人员之间直接打分,完全凭感觉,让绩效考核成了企业内部权衡、制衡的工具。稍好一些的企业,在绩效考核中加入了任务完成情况、协作精神、创新创造力等几方面的模块,强化了打分的科学性,但是依旧没有找到一个“量化”的标准,无法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为了推动企业绩效考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当在企业绩效考核中,加入部分模块,采用量化标准,实现部分模块的量化打分,进而实现企业绩效考核科学合理的量化体系。档案管理因其自身的特点,应作为独立的模块,纳入企业绩效考核,成为企业绩效考核量化改革的中坚力量。

1企业绩效考核现状

目前,企业绩效考核普遍没有实现绩效考核设置的初衷,流于形式、表面功夫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没有起到积极效果。究其原因,在于企业绩效考核尚未形成合理的量化方法,打分摆脱不了“凭印象”、“看人缘”的怪圈。所谓“凭印象”,在不熟悉的部门之间尤为常见。身处一个大型企业,各部门之间有分工,并不是所有部门之间都有联系的机会,有些部门因职责划分,也许一直处于平行线上,很难有工作上的交集。在这种情况下,互相打分,就只能“凭印象”而为之了。所谓“看人缘”,是量化之前的绩效考核都避免不了的弊端,也是令人诟病的所在。部门“一把手”负责制,是将责任有序划分的高效工作机制。然而这也造成在绩效考核中,各个部门互相打分时,部门“一把手”的人缘,则成了部门占比最高的权重。如果部门“一把手”在公司深得领导器重、颇有威望,则整个部门一起沾光;反之,则是部门全体员工一起受牵连,绩效考核反而成了不公平的制造者。

2档案管理纳入企业绩效考核的原因

为了企业实现自下而上的完成生产经营的目的,树立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企业应采取特定的标准和指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将绩效考核客观量化。具体方式是在绩效考核的总分中,划定部分分数为档案模块分数,由档案管理部门负责该模块的分数评定工作。第一,企业的档案管理部门通常隶属于企业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身份上具有纳入绩效考核的条件。企业总经理办公室等部门,在企业中的职能设置是协助领导处理企业日常工作,主管企业文秘、行政事务的综合职能部门,在企业中具有上传下达的工作性质,并直接由企业的总经理负责。档案管理部门作为企业总经理办公室中的一名成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独立模块纳入绩效考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身份上可以服众,客观上也在企业中肩负着作为先行者、先驱者的责任。档案模块以量化的打分方法,纳入绩效考核,是由企业总经理主抓企业绩效的体现,表现了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决心,是企业综合管理量化、制度化的一面镜子。第二,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需要所有其他部门协作的鲜明特点。档案管理工作可分解为收集、整理、归档这三大步骤。归档之后,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开发利用、编纂创新,让档案增加附加值。但是档案管理部门永远不是一个“制造性”机构。档案管理开展的“第一步”,是从各个部门移交开始的,这是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客观事实。这一鲜明特点,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与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无一例外的紧密联系,档案管理部门与企业其他所有部门均具有协作工作的关系。第三,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以时间为节点、以归档卷数和件数等为统计依据的量化指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档案局令第10号《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和《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等政策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企业多年档案管理工作形成的工作方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时间节点特点,这样的时间节点可以成为量化打分中,毫无争议的评分标准。通常可理解为企业各个部门在每年的六月前,将前一年的文书档案、前两年的会计档案,移交至档案管理部门,即配合档案管理部门完成“收集”工作。档案管理部门在下半年,集中实施本年度档案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各个部门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的文件,均可以以卷和件的方式进行精确的统计,这一数据客观精准,毫无修饰、商量空间可言。虽然因为各个部门因工作性质不同,档案移交的卷数件数具有客观上的差异,但不否认的是,移交档案卷数件数多的部门,档案工作量必然随之上升,在档案模块的绩效分数中获得更多的肯定,亦是合情合理。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以移交文件的时间节点,还是以移交的卷和件的数量作为绩效考核中的量化打分指标,都具有客观性、真实性。这是无可辩驳的打分标准,完全避免的凭印象、看人缘的弊端。

3档案管理在企业绩效考核中量化评分的实施方案

企业绩效考核的量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坚决规避“不管就乱、一管就死”的风险,最大限度发挥企业绩效考核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档案管理作为企业绩效考核量化改革的一员,本着对企业负责、对部门负责、对个人负责的态度,应由简到难,在尝试中完善,在完善中圆满。

3.1以时间为节点作为考核标准

在档案的收集工作中,各个部门不能按时移交文件一直是一个困扰档案工作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中,以生产经营为公司的主业,档案工作因其无法及时看到经济效益的自身特点,难免为其他工作让路,久而久之形成惯性,造成了收集工作年年催、一直催的现象,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困扰。在档案管理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开展量化评分的第一步,可以以时间节点这一简单、高效的方式进行打分。即如果六月之前,各个部门完成了档案移交,就是满分,否则没分。这种“非黑即白”的打分方式,看似不近人情,却是各方都无法挑出问题、瑕疵的方法,况且按时移交档案本也不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以时间节点作为绩效考核量化的第一步,是非常妥帖恰当的。同时,也是对档案收集时间要求以至于对企业制度的一次再强调。

3.2以归档卷数、件数作为考核标准

企业中各个部门对于档案的认识不同,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各个部门归档时,有些部门能够抱着认真的态度,将部门有保留价值的文件均移交至档案管理部门,这给保留下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文件创造了条件,也提升了档案管理的含金量。但是,还有一些部门,抱着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即可的态度,仅仅移交不得不归的文件,这就大大限制了档案管理的发挥空间。将归档卷数、件数作为绩效考核量化的参照指标,具有数据清晰透明、客观真实的特点。但是,因为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不同,客观上会造成部分部门归档的卷数、件数具有先天的优势,比如人力资源部门会形成大量的人事任免档案。这时,如果完全用这一量化指标给绩效考核中的档案模块进行打分,不可避免的将造成对其他部门不甚公平的遗憾。面对这个问题,一方面,归档卷数、件数多的部门获得更高的绩效考核分数,是对其档案工作难度大、任务重的鼓励;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适当的调整变通,采取加权评分的政策,避免这种“不公平”造成的负面影响。

3.3以档案质量、数量、完整度、时间等多项指标为基础,设计加权打分方案

企业绩效考核评分标准从来都是一个需要全局考虑,通过加权组合,从实际工作出发,巧妙设计各打分项的权重比例和打分标准,最终得到一个经得起推敲、耐得住考验的科学体系。缩影到档案模块作为绩效考核量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以时间、卷数件数等简单明了的指标实践检验后,最终也要发展成为通过对各个部门的归档质量、数量、完整程度、归档时间等各个指标的综合考虑、科学测评,得出的一个经过加权之后的理想分数。档案管理部门在绩效考核量化的完善中,要通盘考虑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以及各要素所占权重比例,并制定出各要素的打分标准。这一评分方式,要做到科学、合理、公正。这一工作,要成为档案管理部门在企业发光发亮的亮点工作,对档案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重视程度、在各个部门中的普遍评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绩效考核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动力,对企业各个部门、全体员工应起到鼓励促进的作用,而不是又一官僚化的产物。将档案管理纳入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绩效考核通过量化,向科学、精准、高效发展的最优选择之一。这对档案管理部门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档案管理部门应借助企业绩效考核量化改革这一平台,改变刻板、陈旧、一成不变的既往印象,利用科学研判、合理评分,树立档案是企业一个严肃的、认真的、可依靠的力量的正面形象,担好企业绩效考核量化改革的责任,让企业绩效考核通过档案管理的加入,实现稳步发展,进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有效完成。

参考文献:

[1]张璟瑜.企业档案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J].山西档案,2010(3):17-20.

[2]高霏.浅谈档案机构管理中的绩效考核[J].四川档案,2005(4):62-63.

[3]王琼.浅议企业绩效考核与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2013(10):49-50.

[4]程林红.企业档案人员绩效管理办法谈[J].浙江档案,2010(12):38.

[5]王秀琴.浅谈绩效考核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17):216.

作者:国测 单位: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第二篇:建筑企业档案管理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建筑企业开始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企业的档案管理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建筑企业档案管理中经常出现档案质量较低以及整理时间不及时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对建筑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对建筑企业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建筑企业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企业;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建筑企业档案就是针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做出的相应记录,然后经过系统的整理进行存档保存。但是建筑企业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工程项目的整个流程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加强对内部档案的管理工作,针对其中的问题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建筑企业档案管理问题

(一)没有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引起重视。目前,大部分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是将管理的重点放在了项目施工的过程上,甚至还有很多的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将施工中的工作做好,那么整个企业的发展就可以得到一定的保证,从而忽略了对建筑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整。另外,档案资料在整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资料的整体性,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的记录情况与实际的施工进度没有保持一致,对具体的内容只是草草了事,这些都是因为管理人员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很难真正地发挥出来。(二)档案在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建筑企业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按照具体的要求可以将工程档案管理分为三个部门,分别是总公司档案管理部门、分公司档案管理部门以及工程项目部资料室等。其中前两个部分主要体现出来的问题是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并且存放档案的设施都比较的陈旧,还存在着一些项目资料都没有固定的存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保存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在实际的档案管理过程中,还经常出现设备落后并且运行比较缓慢的现象。(三)工程项目的档案质量比较低。在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档案进行整理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资料信息与实际的现象相符合,在每一个环节都不可以私自对数据信息进行变更,因为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需要进行审批与盖章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资料的准确性。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流程都没有按照标准的要求来执行,另外在档案资料中还存在着很多弄虚作假的现象。

二、建筑企业档案管理对策

(一)强化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企业档案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档案管理的质量。目前建筑企业档案管理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整体的能力与素质逐渐呈现下滑的现象,要想保证建筑企业的合理运行,首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一些相应的培训课程,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能不断促进他们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二)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规章制度。任何一项工作在开始之前都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对具体的内容和行为进行约束。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不仅要结合存在的困难对档案管理进行补充,同时还需要加强规章制度的优化能力,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来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对于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效地把握。对于档案部门每天的档案管理工作,都必须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实现有法可依。通过这种方式,工作人员才能够认清自己的职责,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责任进行严格的落实,从而不断提高建筑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三)丰富建筑企业档案管理的方法。结合目前建筑企业档案管理的方法可以看出,在具体的方法应用上还呈现了一定的单一性,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一直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因此,相关的建筑企业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因为建筑档案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可能会增加一定的工作量,这样就需要建筑企业不断拓展自己的管理模式。比如企业可以召开一些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进行相互的介绍和讨论,有利于之后的工作可以更加顺利地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不但要加强建筑档案管理,还应该强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对建筑企业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促进建筑企业更加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向利.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档案,2017(02):46-47.

[2]张海英.建筑企业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办公自动化,2015(11):49-51.

[3]白晓琴.浅谈建筑企业档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山西建筑,2009(18):203-204.

作者:黄兵 单位:武汉市汉阳市政建设集团公司

第三篇:中外合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摘要:中外合资企业因同时存在中方、外方两种经济成分,不同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使得人事档案管理也较为特殊。对中外合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首先从中外合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出发,然后分析了现阶段自我管理及委托管理两种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并对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外合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中外合资企业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中外合资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科学、有效、系统地管理企业的人事档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国内的研究现状,笔者查阅统计结果如下。1.在中国知网(CNKI)下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采用篇名关键词检索的方式,检索分类及结果为:有专门针对“中外合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论述对象为中外合资企业档案整体的管理工作。对于检索到的23篇文章,讨论焦点则集中在怎样加强和完善中外合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上,其次是中外合资企业档案特征。详细统计结果如下。(2)第四项检索出的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可以看出我国对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探讨十分活跃,但限定为中外合资企业后则十分有限。笔者又尝试将搜索的关键词中“企业”的限定去掉,即主题关键字为“人事档案管理”,结果仅期刊数据库一项初步未筛选检索文章竟有9666条之多,可见当前的研究主要着眼点为人事档案整体,但具体领域的针对性讨论较少。2.对于档案管理模式(自我管理及档案托管),通过检索相当数量的文章,本文认为其探讨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档案托管的优劣势、问题、对策分析上。其中提倡档案托管的代表专家是卞昭玲,她先后发表多篇文章分析了档案托管的可行性、必要性及优势[1]。李咏娟阐述了档案托管的可行性前景、问题及展望[2]。周永军在《浅析业务外包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中详细分析了档案外包托管的优势及必然性[3]。本文以此前研究为参考,针对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档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外合资企业人事档案的特点

中外合资企业是指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根据中国有关法律,共同以股权方式在中国境内投资建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在从事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即为企业档案[4]21。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由于机构设置和管理理念等的不同,与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些许差异。1.非系统性。我国的档案工作秉承“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一般是在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与指导下开展的,无论是管理机构还是制度办法都比较完善。而合资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处处体现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十分注重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因此对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联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其重视程度往往并不高,一般也不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人员配置上,数量素质不足。中外合资企业往往只安排少量的人员管理人事档案,且这些人员多属兼职,主要负责的实际上是行政或人事工作,一般缺少档案学相关理论知识。工作方式上,缺少统一的管理规范。实际工作中大多是按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各自为政”“按指示行事”,一般没有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办法,没有固定的流程手续,甚至于档案的分类、装具都十分随意,没有具体的标准。2.多样性。语种版本多。由于投资者国别的不同,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事资料往往也会有英语、俄语、日语、法语等多种语言,文件的版本也会因国情、习惯的不同而有些许差异。介质载体多。合资企业的办公现代化程度一般比较高,办公室普遍配有自动化办公设备,除了国内企业常见的纸质人事档案,其他介质载体的人事档案也层出不穷,比如光盘档案、磁介质档案、移动硬盘档案等。来源渠道多。人事档案中的材料一般来源于投资主体的中方,也有外方,一些认证或证明材料来源于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地方政府或有关单位,甚至于一些特殊资料原存于某定向机构或专门负责人员[5]22。3.动态性。中外合资企业人员流动大,不定期的入职、退职人员数量多,使得企业要经常性的增进、整理人员名单和档案。国外科学技术更新换代快,相应的人员招聘、资质考核、证书获得也相对较多,加上中外合资企业一般实行定期或不定期人力资源考核制度,使人事档案文件资料处于经常性的补充、改变之中,波动性较大。

二、中外合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主要有封闭式的自我管理以及社会化的档案托管两种方式,它们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各自的优势以及劣势如下。1.自我管理。封闭式的自我管理是我国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即企业的人事档案是由具有专门档案管理能力的企业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来管理的,这在特殊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以及防止人事档案流失的管理观念下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严格细致的管理方式保证了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形式上的一致性,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大大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类型和组织形式不断多样化,封闭式管理的弊端不断暴露出来。(1)管理成本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应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扩大再生产,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自我管理需要企业配置专门的人员和设备来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力物力的投入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负担。(2)缺乏自主性。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开展以及运行机制的形成主要依托于行政力量,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有计划管理往往比较死板,没有考虑到各企业的特殊性,企业难以发挥自主能动性,无法形成个性化的发展模式,也就不能充分实现对人事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利用不充分。封闭的自我管理对于档案的保密工作十分重视,人事档案的使用范围很小,员工本人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人事档案内容,对人事档案的利用十分有限。封闭内向的管理也限制了人才的流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2.委托管理。社会化的委托管理是现在很多企业采取的一种档案管理模式,人事档案的委托管理是指企业将员工的人事档案交由外包机构管理,外包机构全盘负责档案的整理、存放、调阅及其他的日常管理。人事档案委托管理最直接的现实意义就是节省了企业的投入成本,提高档案利用效率,这种集约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对人财物的有效利用,加强了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此外,对于丰富档案学理论、促进档案学人才培养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档案委托管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虽然有其不可忽略的优势,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托管机构资质问题。目前,市场上的委托机构数量众多,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档案管理的社会服务还没有设立合法的准入门槛,档案托管服务的业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尚未出台,个别托管机构管理落后,服务水平差,企业如何选择一家经验丰富、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外包机构成为档案外包的重中之重。(2)信息保密问题。人事档案是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信息资料,提高托管机构的安全保密意识,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教育十分重要。如何规避泄密风险、发生泄密事件该如何处理,合资企业与委托机构之间应建立起职责明确、互相制约、程序分明的工作体系。(3)监管问题。对托管机构的有效监管,现在仍有一定的盲区,虽然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但对于人事档案托管中具体的服务标准、约束标准、评价标准等仍没有系统的管理规范,对档案托管机构的背景和档案保管条件等缺乏必要的审核把关,对到保管期限的档案缺少监销程序,使档案信息安全存在隐患[6]48。

三、中外合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1.云存储。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此,人事档案的云存储业务发展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云存储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7]290。中外合资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也可以采取这样的管理模式,利用扫描技术等将人事档案电子化,电子化的信息存储在云端,可利用计算机实现快捷准确的检索,还可利用网络传输代替传统的档案邮寄,或者针对员工年龄、专业等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等。同时,原版的纸质资料要妥善保管,以备查考。人事档案云存储可实现档案实体管理和内容管理的有效分离,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1)云存储的优势。云存储能节约企业软硬件的投入。企业在档案云存储管理中,不再需要配备专业的服务器、终端、系统以及档案应用软件等,网络设备的更新与维护也变得更加简单,降低了企业成本。云存储提高了档案的安全性。云存储不同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是将档案储存在固定的地方,而是将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人事档案被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出了故障的服务器可由其他服务器进行数据恢复,档案安全性得以保障。纸质档案因时间、潮湿、火灾等产生的洇化、破损也可避免。(2)云存储类型。云存储有公共型、私有型以及混合型三个种类。公共型是把数据放在公共、共享的储存空间中,来访和下载数据的用户需要通过客户端来进行获取。私有型一般是建立在组织或团队内部,其中的数据也只是组织内部人员共享。混合型是结合上述两种方式的一种存储方式,结合了二者的优势,但成本较高[8]38。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云存储模式。2.档案行业协会。当企业档案管理社会化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行业协会。按照一定标准和科学的方法,对档案管理中介机构的服务成果、效益等进行测评,从而促进这些中介机构之间的友好竞争。档案行业协会还可以加强各外资企业间的管理经验以及思想交流,协助国家有关外资企业档案管理法规、政策、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实施,促进档案人员和档案部门有效地沟通协作,从而提高整体的档案管理水平。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着人事档案管理不断走向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中外合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更有效地管理人事档案,也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卞昭玲.关于“档案托管机构的设想”[J].档案学通讯,2001(4).卞昭玲.企业档案的托管机构[J].中国档案,2002(11).卞昭玲.论我国国土资源数字信息托管模式的可行性[J].档案天地,2004(1).卞昭玲.论中小商业银行数字信息的托管[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

[2]李咏娟.谈企业档案的托管[J].中国档案,2017(5).

[3]周永军.业务外包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云南档案,2010(5).

[4]罗功堂,沈晓星.外商投资企业档案管理初探[J].湖北档案,1994(2).

[5]蔡盈芳.档案托管安全第一[J].中国档案,2014(4).

[6]谢靖.档案托管机构的几点思考[J].上海房地,2015(12).

[7]徐鑫.大数据和云计算云储存在未来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26).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结构;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发展研究工作[1-2],强调把握人才培养工作新形势,满足学生“求知、增能、成才”需求,增加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及高质量就业机会。随着工业智能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智慧建筑与智能城市引领新的建筑方向、建筑设计和建筑理念转变。同时,伴随着学生培养目标改变,需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及实践能力突出的技术性人才。建筑学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工程实践涉及面广,为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技术人才,建筑结构技术教育必不可少。建筑结构是面向建筑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课程知识点作为建筑行业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内容,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结构课程内容涵盖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和结构识图等,学习建筑结构基本构件受力特性,研究建筑构件设计类型、材料选择、构造要求等问题,使学生具有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建筑结构课程知识点涉及面广、公式繁杂冗长、工程实践性较强,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学习难度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重艺术、轻技术,重系统知识、轻专业需要的问题,违背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因此,有必要对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课程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度,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学习建筑智能技术,提升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岗位需求。

一、建筑结构文献统计分析

为对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存在问题达到理性认识,采用文献统计方法对知网文献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直观展示所选文献资料的关系网络、学科分布和论文数量统计等。以“建筑结构”为关键词,检索到期刊论文共66278篇,涉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等方面,论文内容大多数与工程实际相关,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应用等。论文研究基础与建筑结构课程关联度较大,运用建筑结构课程知识较多,凸显了建筑结构课程在建筑工程应用的重要性。以“建筑结构课程”为关键词,检索到期刊论文共566篇,与建筑结构课程相关的关键词涉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高职院校等,文献涵盖了课程的开设群体、开设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改革方向。其中,与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相关联的论文占比例较大,反映了“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结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分析建筑结构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基于文献统计法对开设学时、开设专业、学生类别及教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如表1所示。

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较多,既有外界因素,又包括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本文基于文献统计汇总建筑结构课程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两年面向建筑学专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授课情况,阐述影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力学基础薄弱,识图能力差

建筑结构课程是在建筑力学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课[3-4],涉及钢筋混凝土结构轴心/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受扭构件承载力和构件裂缝与变形等内容,其中知识点中公式及力学计算偏多(挠度、转角),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力学基础。建筑学专业学生数理基础普遍较差,在学习建筑力学过程中不能较好理解公式推导及应用。另外,建筑结构涉及较多建筑构件布置图,如钢筋布置、柱/梁空间布置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和构图能力;学生虽有一定绘图功底,但仅仅停留在建筑物外观设计层次上,不具备现场工程识图能力。

(二)缺乏兴趣,课程重要性体现不足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不足导致课程重视程度下降。学习兴趣不足的部分原因是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学习过程中抱有“学了用不到”的心态,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部分原因是教师虽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但不具备建筑学专业实践背景,无法将建筑结构与建筑设计及工程实例相结合,授课僵化、呆板,讲解知识点应用偏少,很难引起学生兴趣。

(三)教材不合适,实用性不足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涵盖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和结构识图等,课程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一些教材重点不突出,章节衔接不充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不强。同时,课程内容编写忽视了专业培养目标,理论知识推导与讲解过多,缺少工程实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四)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教学质量与教学手段相关联,合适的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问题简单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教师过多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提问-讲解教材-例题演示-布置作业),学生参与度较低,无法有效调动学习建筑结构的兴趣和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

(五)课时少、内容多,重理论、轻实践

建筑结构课程知识点涉及面广,教学内容抽象,授课过程占时较长,而培养方案制定的课程学时较少,授课教师为应付教学计划,出现赶进度现象,造成学生无法理解授课内容及知识的应用。同时,授课中重视定量分析,忽视定性分析,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忽略了建筑结构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六)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偏弱

建筑结构课程工程应用性强,课程内容涵盖混凝土轴心受压、间接法劈裂试验及钢筋应力-应变曲线等。教学实验内容较多,实践、实训平台偏弱,学生只能借助教材完成知识点学习,学习效率较低。

三、教学改革探讨

(一)注重兴趣培养,上好第一节课

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讲好绪论课,明确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突出对未来职业能力的影响。从工程实例出发,明确建筑结构课程不是枯燥的力学公式罗列和推导,更多的体现建筑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二)优化教材内容,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选取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情况,以工程实例及结构设计为出发点,融“产-学-研”为一体,够用实用为主,删减部分偏深、偏难内容,培养学生构建结构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建筑学专业为例,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五大模块: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材料基本性能、建筑结构设计原理、抗震设计基本知识;结构设计包括钢筋混凝土受弯(扭)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设计、钢筋混凝土轴向构件承载能力设计及构件变形和裂缝宽度计算等;常用多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包括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结构体系的介绍;平法施工图识读;工程实例分析,包括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工程施工流程及冬季施工注意事项。

(三)改革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必须改革,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课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知识储备情况,而且与表达能力关联。因此,需注重教师能力培养,了解、熟悉建筑设计与结构相关知识点,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同时,提高教师素质,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提高教学水平。

2.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建筑结构课程教授过程中应根据讲解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倡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讲解混凝土材料性能时,采用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实物照片,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讲解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对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进行分析,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用于施工现场内容教学,通过施工案例讲解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3.利用多媒体与动画功能

建筑结构课程内容理论性强,知识点较为抽象,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理论教学环节采用多媒体及flash动画教学,课件配有工程实例图片,将工程实例融入理论教学。通过动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节约教学时间,教学效果显著。

4.推广实验教学,加强校企合作

建筑结构课程工程实践性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升职业技能,教学方式应与工程实例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到施工场地参观学习,如观察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剪力墙中分布钢筋布置等,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实物相结合,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加强实验教学,通过现场实验操作、观察,更好地理解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加深构件变形特征印象。

5.应用辅助软件及学习网站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培养职业技能,利用学习网站(知网、小木虫论坛、Soopat专利查询)、微信公众号(轻松学土木、工程施工联盟)进行教学活动。为轻松学土木公众号推送的学习材料,知识点表达生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大仿真实训软件(ANSYS、Abaqus、BIM)的应用力度,让学生在虚拟的施工场景中掌握各种常见结构形式、材料性能、施工工艺、构造特点等。

6.参与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开展结构设计大赛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强学生间互动交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5]。同时,考察学生对建筑结构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外观设计到内部构件承载力计算,最大限度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形式丰富多样、内容生动具体的课余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朱正伟,周红坊,李茂国.面向新工业体系的新工科[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15-21.

[3]刘持林.建筑结构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分析[J].商业文化,2008(7):171.

[4]任宜春,张杰峰.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外建筑,2010(8):103-104.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5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民教育,历来被国家高度重视。近些年,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小学校建设也随之加快,因此,新建校园需要针对新条件做出相应的空间设计。灰空间普遍的存在于各类建筑中,对于建筑空间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研究中小学校这一重要建筑中的灰空间,改善其环境,使其更加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以期在校园建筑设计中起到有益的督促作用。

关键词:

中小学校;灰空间;建筑设计

1研究中小学校园中灰空间的必要性

1.1中小学校发展现状

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颁布全面开放二胎的政策,我国新生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中小学面临数量不足,空间不够等现实问题。与此同时,国家仍然重视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新时代的教学方式也有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校园建设面临着巨大的问题,针对如何贴近现代教学模式,校园空间设计需要建筑师多加思考。另外,针对已建成校园,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丰富校园环境,将传统的以在教室教学为主的模式走向新的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提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往的能力。因此,在现代校园建设中需要考虑给予师生互动的空间场所。

1.2灰空间的重要性

灰空间作为以一种联系内外的过度空间,它既能使室内与自然环境恰当融合,又可以给人提供一个交往的空间。灰空间作为校园空间中的一种形式,它的设计优劣会影响到学生、老师和其他校园活动人员的生活。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实行,新生人口的不断增多,人均校园空间不断减少,新校园建设不断增加。另外,现代教育不断发展,为使学生茁壮成长,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显得尤为重要。灰空间作为联系室内外的媒介,不论是进入校园的空间,进入教学楼的空间,还是进入教室的灰空间,都是良好的媒介,可以拉近人们的关系,增加学生的交流。

1.3中小学校园中的灰空间

灰空间作为室内与室外的中间空间,介于内与外之间,但不同于两者中任何一个。它有顶盖,可被当做内部的空间,有些是开敞的,又可当做外部空间的一部分,所以它是内外的一个结合点[1]。在中小学校中,灰空间随处可见。校园的入口广场、教学楼入口门厅、会议室外走廊、教学楼连廊、教室外空间、宿舍食堂入口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师生学习、生活的大部分空间。

1.4校园灰空间现存的一些问题

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与室内空间、外界环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衔接外界和内部的空间,是空间的转折点,也是交通流线的节点[2]。它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使得人们驻足停留。老旧校园中的灰空间很多仅仅起到基本的连接作用,师生只是匆匆而过,甚至我们仿佛看不到这些灰空间。针对老旧校园的现状,以下总结了其灰空间相对普遍存在的问题:①灰空间使用功能过于单一,缺乏使人停驻的活力。②缺少有利师生交往的空间布置。③灰空间及场所的人情昧的缺失。④安全措施尚不完善,使人丧失安全感。⑤场所感和领域感不强烈。尽管总结了一些问题,但是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要正确处理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2对中小学校园中灰空间的建筑设计

2.1入口空间

校园建筑的入口空间包括:1.校园大门周边空间;2.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等单独建筑的门厅等空间;3.教学用房的前室等空间。

2.1.1校园入口处

校园大门及周边空间,是整个学校和外界的过度空间,有着至关很重要的作用。校园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校园入口空间的合理设计尤为重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不仅仅是一个大门可以解决问题的。另外,校园入口是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的第一个相遇的空间,处理好入口空间,还可以增强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在入口处设置中心广场,布置绿化,在周边设置休息设备,有利于人们的活动和交流。图1为吴江实验小学太湖湾校区入口分析,考虑到中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上学放学需要父母接送,入口处设计为半开放式。上学和放学时,车辆可以进入校园专门的通道中,方便接送孩子,但平时此处封闭,不影响校园的安全性。

2.1.2门厅

教学楼等独立建筑的门厅,是校园室内外的过度,不仅仅是物理环境上的过度,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心理上也存在着过度关系。现在教育,师生间不仅仅是古代师生教与学的关系,既是师生也是朋友。教学楼门厅是师生间在校园中除了教室等教学场所,相遇最多的地方。现在很多师生间仅仅是问声好,就各自离开,又想交流的,也往往站着说几句。因此,处理好门厅空间,也将有效拉近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关系。教学楼可架空底层,布置交往空间,或者设置门厅花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消除师生矛盾。

2.1.3前室

教学用房的前室,一般是教室外的走廊等,有些学校单独设计了教室的前室以突出教室,但是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学生比较好动,尤其是中小学生,除去上课时间,学生们喜欢到教室外活动,教室外的灰空间是学生们经过次数最多的地方。教室前室空间可以结合走廊布置,加大空间,设计室外休息和活动空间,或布置文化墙,加强文化教育。

2.2各楼层的交通空间

中小学校中的交通空间也是师生必须经过的空间,在中小学校中,楼梯间的使用率很高,这里把楼梯间以及周边的空间当做一个整体看待。所以合理处理楼梯间空间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也可以促进师生间的和谐相处。楼梯间环境的设计不必大规模的改变,在现有地形上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师生的使用。适当设置座椅,并进行简单的装饰,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匆匆忙忙来回跑动带来的安全问题。另外对楼梯间布置植被,可以使人贴近自然。另外,在楼梯间的墙壁上张贴海报、增加新闻墙,不仅使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得了话题,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2.3活动平台

活动平台是教学场所与外界的过渡空间。校园中大的活动空间往往是广场和操场这样的场所,距离教学场地相对较远,而且完全属于室外,加之小学生好玩爱动,这些空间都不利于学生短时间的活动。在教学楼中合理布置活动平台,可以是低层教学用房的屋顶平台,也可以是独立设计的空间,满足学生不用离开教学楼,也可适当活动的场所。在这种空间的安排上,需要合理布置环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动。徐州市潇湘路小学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好动的心理,在各独立教学楼之间设计了一些连廊和活动平台,这些活动空间

2.4其他灰空间

中小学校中的灰空间还有很多,如教室的阳台、中庭、内院等等。有些学校的布置阳台,这是师生直接沟通外界的重要场所,良好的阳台布置可以使得学生更加贴近自然,心情舒畅。中庭和内院是建筑内部的空间,也是沟通内外的过度区域,利用布置小花园,丰富的植被等等处理手法,都可以改善校园环境。

3江苏师大培栋实验学校中的灰空间设计

3.1项目概况

江苏师大培栋实验学校又称师大附中,拟建于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学校用地周边辐射1000m范围内拥有东南郡、御景湾、花语城、龙锡庄园等多个中高端小区,2000m范围内为规划的一类和二类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及高等教育用地,周边拥有昆仑大道、迎宾大道、北京路、欣欣路,交通便利,可达性好。师大附中在设计时就充分利用灰空间,有效改善校园环境,同时利于师生的交流。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就重视过度空间的利用,强调内外空间的渗透交流,使学生更好的在课外相互学习,帮助与交流。

3.2入口空间处理

对于入口空间的处理上,有以下几个处理方式:①校园大门入口。师大附中的校园入口处为一个梯形广场,广场中安排座椅等设备,方便学生、老师和家长休憩。另外广场和大门间增加一段矩形的过渡区域,适当布置绿化,迎接学生进入校园。另外,在大门处和过渡区域各设置门卫和安保,这样,校园就有了两重安全措施。②地下车库直通办公楼,在其过渡区域,布置下沉庭院,使得老师与校领导刚进入校园就获得绿色好心情。③教学楼入口空间大,不仅起着走廊的作用,也是学生的活动场地,这种半开放的空间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也方便学生活动。

3.3平台空间处理

在整个校园的设计中,合理安排了很多活动平台:①利用低层的屋顶作为活动平台。②在沟通教学楼的连廊处局部加宽廊道,形成活动平台。利用屋顶平台作为活动空间,可以获得大面积的活动空间,这样既不增加使用面积,也方便了学生活动。

3.4其他灰空间处理

楼梯间入口处加大空间,周边布置展板展示处,设置休息座椅等等设施,方便学生、老师交流,同时美化校园环境。局部加宽连廊的空间,虽然增加了一部分面积,但是使得学生获得了距离教学空间较近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可方便老师与学生交流,也可在室外进行部分教学活动。整个校园布置多处下沉庭院,不仅使得校园环境丰富多彩,也加强了教学楼之间的联系,形成独立院落。因为用地紧张,利用了部分地下空间,设置地下庭院也解决了部分采光问题,同时,处于地下的综合教室和实验室,因周边的庭院,获得了良好的环境,也方便了学生的课余活动和交流。

4结语

中小学中的灰空间形式多样,设计灵活,不仅能够改善校园环境,更加会影响到到学生的心理,进而影响到学生的生活,通过系统的整理灰空间的处理手法,对于以后的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本案只是初步设计了校园中突出的灰空间,运用了一些设计手法以达到增进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目的。校园中还有很多灰空间值得人们思考和改进,希望通过本文使得设计师更加注意校园中的灰空间,共同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

作者:韩方奇 季翔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聂丹,郑革委.浅议设计中“灰空间”的应用,大众文艺[J].2009.24.56.

[2]陈奕光.浅谈灰空间的作业和营造方式,城市建筑理论研究[J].2013.15.87.

[3]王晗.高校教学楼灰空间交往功能及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0.

[4]林余铭.当代中国城市小学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

[5]汤成明.现代居住建筑灰空间研究.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0.

[6]王淑坤.浅谈灰空间在建筑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6

关键词:学年论文;质量提升;路径;策略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在具备系统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针对复杂的工程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并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当中,离不开文献研究、信息分析综合、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等能力的培养。学年论文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近几届的学年论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写作质量参差不齐,写作水平普遍不高,距离工管复合型综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仍有不少差距。因此,分析影响学年论文写作质量的因素,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对策,有助于提高学年论文教学质量。

1影响学年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1.1客观因素

开课学期和时间安排。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学年论文为一般必修课程,学分为1分。文献检索与学年论文1安排在第4学期,学年论文2安排在第5学期,学时数均为1周。但实际上这一周的实践教学,是穿插在学期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利用上课学习之余的空闲时间进行的。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布置学年论文写作任务呢?给学生留多长的写作时间合适呢?从以往来看,指导教师一般会在学期结束前1-2个月布置论文写作任务,进行论文写作指导。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各专业课程考试或是课程设计相对集中的阶段,学生常常无暇顾及学年论文的写作,有些学生就随便从网上找一篇敷衍了事。而一篇好的学年论文,从选题到最终定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学年论文1,是大学阶段论文写作的开始,对于一群初次接触学年论文写作的大二学生来说,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长时间训练,想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学年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1.2主观因素

1.2.1师生思想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学年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工程管理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造价事务所、工程咨询单位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技术、咨询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年论文是后期毕业论文写作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但一些学生对学年论文的写作意义不了解,认为论文质量好坏不影响毕业和以后的工作,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写,抄袭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教师对学年论文在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年论文是围绕本学年专业课程而开展的综合训练,离不开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储备。相应地,作为专业课教师,除了讲好课程之外,也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毕竟,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仅靠学年论文指导教师搞短期突击是很难见效的。

1.2.2学生能力有所欠缺

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有些学生学习能力弱、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加上文献资料阅读数量较少,写作起来非常吃力。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些同学进入大学前,没有过写小论文的经历,不知道怎么查文献,不知道怎么写;有些同学文字表达能力差,写作水平低。文献利用和资料选择整合能力较弱。学院要求学生撰写学年论文,要查阅一定数量中外文献(至少10篇)。文献必须是学生本人真正阅读过,与课题直接有关的,以近三年发表的文献为主。但实际上,一些学生并不太重视参考文献。主要问题有:搜集文献的能力较差,查阅和引用的文献数量不足;对搜集到的资料不懂得如何选择与运用;引用文献陈旧,甚至是十几年前的文献资料也拿来引用,导致论文价值不高;引用的大都是中文期刊,外文数据库引用较少。未认真选题,研究框架不合理,研究方法单一。由于学生在选题前没有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出现学年论文题目陈旧、雷同;题目范围太广、难度过大、题目与专业严重脱节;论文逻辑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的情况也很多。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其他研究方法应用较少。论文写作不规范。学年论文包括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的中英文,正文和参考文献。学生在写作中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排版不规范、各级标题字体不规范、图表格式不规范、文献引用标注不规范等方面。

1.2.3过程监控不到位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过程缺乏严格的检查和监督。由于论文时间安排的局限性,学生赶工赶进度,仓促应付,有时到了预定的时间还交不齐,质量更是难以保证。而教师要在1-2个月时间完成学生从选题到定稿的所有工作,难免出现监控不到位,质量把关不严的现象,特别是对一些程度较差的学生很难在所有环节上都指导到位。即使提出修改意见,但从初稿到二稿、定稿也只有短短二三周时间,修改完善的质量也是难以保证。

2提高学年论文教学质量的路径

2.1贯穿学期的学年论文全过程指导

(1)论文写作准备阶段。主要是编制学年论文教学大纲和论文撰写规范,做好进度安排。改变传统的1-2个月集中写作方式,把学年论文的写作贯穿整个学期。教师在学期初不久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选题调研,2-2.5月的时间完成初稿,1.5月-2月修改定稿。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做学年论文,同时,老师指导的时间更充裕,指导工作更细致。(2)论文写作阶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指导方式,加强对写作过程和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在线下,以自己的写作经历为例,从论文选题、文献查阅、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步骤、研究方法、论文的格式规范等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掌握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线上则以QQ和微信为主,结合面见面指导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3)论文完成阶段。认真审阅初稿,针对初稿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对终稿的格式、内容、学生的能力和过程表现进行评价,并给出恰当的评语。

2.2加强学年论文写作与理论知识储备教学的结合

学年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多次的写作训练。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笔者在近几年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已经尝试增加相应的写作环节,如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或热点问题,让学生查找阅读分析资料,独立完成课程小论文写作,作为平时作业的考核方式。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从而为学年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解决学年论文质量不高的现状。

3提高学年论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3.1严把选题关

选题是完成学年论文的首要工作,是保障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题从哪来?应该体现专业特色,富有学术意义。工程管理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按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和法律四类平台课程知识。所以,在进行选题指导时,需要教师有意识地突出这种多样性。笔者统计了2017届45名同学的选题,涵盖设计、施工、造价、管理、法规、招投标等多学科领域。从选题的来源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1)与行业发展热点相结合。选题中出现了营改增、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全过程工程咨询、EPC项目管理模式等字眼,体现了专业特点与行业热点的耦合。(2)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有5名同学参与了教师的课题。选题有:废弃疏浚淤泥现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浅析生态发光透水砼的设计与性能;超高性能砼最优配合比研究及应用;论微生物矿化对软土加固的作用;废弃疏浚淤基生材料及固化初步研究。(3)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如海绵城市理念在某城市道路中的应用,地铁建设对某城市建设的影响。(4)与学生科研项目或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如房地产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论火神山建设项目的管理思想及启示。

3.2严把过程控制关

(1)选题控制。选题采用师生共拟的方式。通过下发学年论文任务书的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研究方向,利用参考文献,初拟论文题目、写作提纲,再由指导教师对选题的可行性及价值、提纲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参考文献等一对一地进行审查评价,并给予指导,共同确定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确保选题大小适中,研究方法恰当,工作量饱满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2)结构和内容控制。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论文观点不明确、结构不合理、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的;论文抄袭、内容空洞、东拼西凑的,都要在提出修改意见后,返回重写。(3)格式规范控制。格式规范是论文写作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制定本专业的论文撰写规范,规定撰写要求和撰写格式。其次是对格式规范要求进行详细讲解,统一要求,给出样例。最后是严格训练规范性写作,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格式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不规范的都要重新排版。

3.3严把评价关

(1)选题评价:主要评价选题是否与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一致;是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是否体现专业发展最新动态;题目难度是否合理;工作量是否合理适中。(2)内容评价:主要评价学年论文规范要求,文字质量与图表质量、文章层次条理性、语言流畅性和创新性。(3)能力评价:主要评价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外文能力。(4)过程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年论文撰写过程中表现,难度水平和工作量等内容。

4结语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基地环境设计;基地环境设计原则

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的迫切需要,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地位凸显。基地的环境设计直接影响着专业实训的效果与质量。职业愿景的统一、职业能力的获取、职业文化的传承是基地环境设计的要务。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环境设计分为室内部分与室外部分:室内部分要体现高职专业课程对岗位环境模拟的需要,设计的重点强调局部环境及微观环境的模拟与仿真性;室外部分要体现实训基地整体建筑群落规划使用与校园整体环境的关系。设计重点强调基地环境与学校整体环境的融合与统一。

1实训基地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1.1多层次原则

就空间性而言,人对建筑环境的欣赏与使用总是按一定顺序作过程性的空间体验。创造多层次的实训基地空间,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安排等级体系的过程。其中外部环境空间主要是指基地内各类广场、绿地、步行道、联系走廊、庭院等用地。一方面根据实训内容要求确定室外空间的尺度,体现空间的连续性与层次感;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各个层级空间发挥不同的专属职能与作用,兼顾建筑类高职院校独有的外部环境空间的可变动性。大的广场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可以结合专业实训要求进行相应人数较多针对岗位需求的综合性的实操性户外施工训练;而小广场具有私密性、安全性,可以进行单班为主的课内专项岗位能力实训。园林景观、市政工程等专业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直接实施对室外环境空间的改变、建设、再创作,实现其专业项目模拟需要。

1.2交互性原则

实训基地与教学区域之间不应该有明显的分界。实训基地宜集中布置,但是集中不等同于封闭,实训基地实际上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特殊教学区。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交往、沟通、协作等社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实训、工作中实现的。实训基地的外部环境与各实训空间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过渡、交互空间,从而创造出一种自由随意的校内学习交流互动气氛。因此实训基地内适当适量的交互空间的塑造是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保障。

1.3时段性原则

实训基地内的人流,车流具有很强的时段性。学生使用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训与生产实践活动,无论是模拟仿真还是真实生产,企业的作息时间就是实训基地的作息时间。这就造成室外休息空间的利用率具有随作息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性。同时由于基地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会使一些户外空间产生利用率的变化,因此在进行实训基地空间营造时要充分考虑时段性的影响,避免造成空间的浪费。

1.4人性化原则

模拟仿真实训基地内的实训者具有双重身份且特征明显,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因此在基地室外空间塑造时,要注重对实训者行为心理的分析,注意各实训空间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功能关系,以空间人性化为原则,处理室外空间的组织形式。

2实训基地室内部空间环境设计

高职建筑类实训基地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要充分结合专业岗位实训的特点与功能需求,同时融入企业文化、高职校园文化,营造室内空间环境氛围。

2.1模拟仿真的环境设计

为了保证学生所学的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接轨,要求实训的工作环境尽量贴近实战,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内空间的环境设计,是由基地内实训内容以及工作岗的位环境来决定的,在设计时要根据基地的具体性质尽量的模拟仿真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及氛围。建筑类实训基地具有实训操作空间较大;教学空间、参观空间、实训空间三位一体的特征,这就要求空间内的秩序感方位感的氛围营造。作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设计类专业实训基地,其内部环境则要体现其生产的真实性,如数控机械加工车间要严格按厂房要求进行室内空间塑造,设计出良好的机械加工生产环境。再如设计类专业实训基地,则要按设计院、设计所的工作环境对室内空间进行重塑,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空间的照明、温湿度、噪音干扰等物理环境以及办公家具舒适度、尺度、颜色、材质等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不同空间的组合与室内环境之间的需求,创造交互空间,最后要做好绿化及陈设设计工作,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充满想象力的思考空间。

2.2校企文化融合的环境设计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方式逐渐为人们所认可,因此职业文化的传承成为实训基地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载体,企业价值观及学校育人观通过实训基地室内环境的塑造可以进行很好的诠释,通过文化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职业操守和企业制度。实训基地内同时具有实训流程及教学使用相关规定,以及生产车间工作岗位所拥有的警示牌与作息时间、生产要求等。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进行交融也促成了一种新型的空间形式的诞生。例如依附于设计专业的设计工作室与设计室。它的内部空间环境要满足设计工作与情境教学的双重需求,同时体现治学的严谨与设计创作的活跃性;现代学徒制要求企业要在高职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这是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同学交流沟通的空间;“引企入校”——企业建在校园实训基地内,直接从事生产与教学实训工作。这些富含学校与企业文化传承的特色空间拥有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特质。

3实训基地室外部空间环境设计

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外空间的设计要从实训教学的课程需要展开,在满足其使用功能需要、交通组织需要、艺术及文化表现需要的前提下,需要营造出多变的、弹性的具有高职实训文化特质的基地室外空间环境。

3.1实训基地室外空间形态设计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融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将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双重化,教师强调“双师型”、学生强调“工读一体”,因此课外的交流,实训或工作中的户外交流需要特定的空间形态。根据界定要素以及围合形式我们可将空间分为实训基地静态空间和实训基地动态空间。1)实训基地静态空间:也称之为实训建筑外驻留空间。由于其目的是要为基地内师生提供一种安全、稳定、安静相对私密的交流空间形式,因此在环境设计时要注意空间内为主流交往提供的座椅设置。以座椅为中心处理好休憩区域的局部环境设计,一般常设置在绿化凹入处、高大植物下、道路转角处等,营造一种私密、安静、放松、便于交流的微空间。实训基地静态空间可采用绿化、座椅、水体、低矮分隔墙、景观雕塑来进行空间界定,同时要善于利用建筑本身的建筑形态进行环境的营造与设计。由于基地内各实训建筑种类不同形体差异性大,有需要大量人流课间休息的广场空间;有需要安静讨论局部小型室外空间;有实训职能转换的过度空间,因此静态的驻留空间要充分考虑景观营造、空间划分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2)实训基地动态空间:可称为线性交通空间,包括供人员集散的广场、道路空间、车辆存放空间。实训基地动态间应相对紧凑、尺度适当。首先要在人车分流的空间设计理念下合理的组织基地内道路交通的整体布局;其次充分考虑步行的距离要求,一般情况下500m左右是徒步行走的适度距离。再次设计时还要考虑道路的形状以及周边的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因素,当道路平直两侧也无绿化环境的时候,人们会感觉道路的长度会超出实际长度;反之当道路曲折回旋,道路两侧环境景观丰富时人会感觉到路的距离变短,由此可见环境景观在动态空间的塑造过程中是有直接影响的。

3.2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计是满足功能需求前提下的职业文化与审美需求的再创作。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把握如下原则:1)统一规划原则:虽然实训基地环境设计独立成为一个系统,但其毕竟附属于学校整体规划范畴之中,其景观设计要与校区其它空间的景观相呼应,要进行统一的风格与形式定位,同时兼顾实训功能的特殊需要。2)专属标识原则:景观设计要依据实训建筑自身的建筑特点、实训内容、岗位特征以及人文理念等进行专属性的设计。通过调整庭院面积、绿植树种搭配、静态空间动态空间的组合实现景观设置的合而不同。注重景观点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的主要识别作用,景观点一般设置在空间内的视觉焦点处。3)开放交互原则:在实训基地室外空间景观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使用者的景观需求与空间环境的整体开放交互需求,尤其在静态空间中,合理的植物布局、适度的景观设置、驻留空间的景观围合等,有利于创造出户外教室的空间感觉、有辅助实训教学的作用。通过硬质的铺地的平面空间界定能够很好的解决更多人员的交互需求。4)动线指引原则:在动态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各道路、广场、停车场之间的景观设置的串联,多采用常见的道边绿化进行空间界定,如有景观节点设计应考虑其连续性、文化性,同时要与道路联系的主体建筑属性相契合,创造出更加立体、丰富,灵动的景观空间。

4结语

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而言,使用者或运动在基地的建筑外部空间,或实训生产劳作于实训车间内。实训基地的环境景观设计要服从校园整体规划的要求,要兼顾基地自身的建筑功能性需求、节能需要、艺术性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义平.基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实训基地设计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2]陈章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3]黄旭.论高职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4]向江洪.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中外建筑论文范文8

 

高等院校的图书资料工作,与教师、学生之间应该起知识信息的桥梁和引渡的作用。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涉猎到十分全面的知识领域。因此,怎样把他们引渡到所需知识的彼岸,这与如何发挥图书资料的作用,有着重要关系。   作为专业美术图书资料室,与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工作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最大特点是个“专”字。唯其专,才更显出它在专业教学工作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翻阅中外美术史,绘画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传统。纵观国内外众多纷扬的美术诸流派,门类繁多,涉及的知识面极为广泛。绘画艺术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发展,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以及珍贵的绘画资料。作为专业美术图书资料,以其特有的形式和艺术价值,在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中有着特定位置。   美术图书资料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如同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总是不断地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外界不断变化了的需要。知识爆炸的挑战;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美术领域中诸流派的引进等等。我国除中央美术学院等专业高等美术学院之外,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专门的美术资料室就有上百个。美术图书资料室的规模,随着出版业的日异发展,对外开放外国文化遗产的引进,信息时代对图书资料的促进……美术图书资料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美术类图书资料的分类是按其美术理论、各国艺术概况、绘画、书法、篆刻、摄影艺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而划分的。就绘画而言有绘画理论、绘画技法、中国绘画、各国绘画等。要搞好美术图书资料工作,除了要有资料管理的专业知识,还应有对绘画知识的了解和绘画艺术的修养。比如讲,对绘画画种的分类、艺术特征的了解,对画种的表现方法的鉴别,对绘画艺术风格流派的发展变化,对绘画基础课(素描、色彩等)知识的认识等等。只有具备美术专业特定的基本艺术素养之后,才能在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美术图书资料应有的作用。   作用之一:为美术教育服务“书籍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阶梯”。图书资料,是当代人之间、上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下代人交流的桥梁,使人类文明得以保存和再创造的宝库。可以说,图书资料是社会的大脑,是人类大脑智慧的延伸,它解决了人类“集体记忆”的问题,把人类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艺术和结晶贮存起来,并且源源不断地为教育服务。   从美术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美术教育与美术图书资料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主要表现有:(1)学生们进行的中外美术史课程的学习;(2)文艺理论课的学习;(3)对绘画基础课(素描、速写、色彩等)的技法学习;(4)国画、油画、版画、工艺、装饰、装潢等各专业课程的学习;(5)教员和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毕业论文、理论文章;(6)系里举办的各类美术培训班;(7)承接社会上的美术创作、装修任务;(8)学生为社会服务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用美术图书资料来引导、借鉴和提示。“以智力开发智力,以智力开发财力,以智力开发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展示,美术图书资料工作在美术教育和美术研究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上工艺课时,教员们为了介绍甘肃彩陶纹样图案的演变,就在资料室反复查阅有关资料、彩陶的图谱和甘肃专辑画册成为研究此项教学必不可少的案头资料。在素描教学中,教员除了自身应具备一定的素描功底和必备的教具之外,同样离不开美术图书的帮助。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素描技法》,从素描造型训练到艺术提炼的概括,既有严格的科学性又有造型的艺术性,可以说是一本比较系统的素描参考教材。国画教学中,图书资料室保存的《荣宝斋画谱》、《芥子园技法》、《艺苑辍英》等书籍,为学生们在绘画中如何去执笔、如何运笔找到了依据。学生们充分运用这些资料,临画册中的笔墨技法、练线描、认识构图规律、体会各种不同风格的表现……这些书籍,成了他们学习中无言的良师益友。还有《室内外装饰设计》、《世界建筑画分类图典》、《立体构成原理》等书,对现代平面设计、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都有系统的全新阐述,给装潢、装饰专业课程增加了新的内容。   正是通过这些美术图书资料的帮助、引导,经过教员的理解、消化、分析,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地安排教程,从而在美术教育中取得了满意的收获。比如,我系装饰、装潢班的部分学生,已能将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学用结合,为社会服务。既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同时还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报酬,从而增强了学生在校期间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懂得了自己如何去学、怎样去学、学些什么的道理,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作用之二:学生的启示学生是美术图书资料的服务对象之一,掌握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借阅兴趣、特点,是高等院校图书资料工作重要的环节。   有的学生,遇到专业基础课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会不顾一切地查阅名人画册中的范作,研究他们的技法、造型以至表现方法,及时地用到课堂作业当中去。有的学生在毕业创作时,构思、想法确定之后,往往会犹豫不决、不敢下笔,总习惯翻翻画册中大师的作品,翻翻国内美术刊物中选登的优秀作品,对自己的创作有了信心和勇气。有的学生对画册中作品技法的临摹,学到了大师们在作品中的艺术追求。有的学生看画家的传记文学作品,对自己有所启示和感悟……。   学生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思想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最需要大量的书本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最容易接受书籍中的知识和思想,如何更好地发挥美术图书资料为学生服务,这正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用之三:美术研究、美术创作的“助手”作为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走专业教学与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不断提高教员自身的艺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要进行美术创作与研究,教员仅靠现有的专业知识和创作水准还远远不够。只有从大量的美术图书资料中进行再学习、再研究,才能在艺术实践中得到提高。大量的事实表明,处在知识爆炸的现阶段,科学研究质量的高低,有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对别人已取得的成就的掌握程度。因而,充分运用美术资料,对教员美术研究的提高也尤为重要。#p#分页标题#e#   教员们通过学习、查阅美术图书资料所提供的中外艺术大师的艺术面貌和风格,分析、研究、思考适应自己艺术风格和面貌的优秀作品,从而站在新的起点和高度之上审视自己,为创作出具有崭新的艺术语言,具有个性的新作创作了条件,不能不说,这都是由于美术图书资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间接作用和特定的启示。   从另一意义上讲,就美术的特殊性、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言,往往也还要体现在教员对学生,在美术创作的教学中的示范和表率作用上。教员们自身的创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如何,与学生的艺术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道是“名师出高徒”,这一点也一直被美术教育所重视,也是一贯强调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机制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践证明:只有要求教员们在教学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拿出好作品,出成果,出成绩,才能进一步带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起信心来。优秀学生的美术作品,往往与指导教师是分不开的,学生们对艺术的灵动、启示及艺术个性的发挥,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充分发挥美术图书资料的作用,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美术研究和探讨的学术空气,才能将美术教育推向新的台阶。   西北民族学院美术系的教授、教师们,大部分是全国、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画家、艺术教育家,许多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并在各自专业绘画领域里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们的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的过程当中,对美术传统和现代艺术观念的学习,往往都离不开对美术图书资料的借鉴和参考。比如在油画创作中,油画风格的形成,无论是古典的、现代的、抽象的、具象的,在《世界美术全集》、《世界美术巨匠》等珍贵画册中,世界著名的美术大师们,都以不同的出色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依据,从而使作者在创作当中,对自己作品画风的确立、技法的追求和突破,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在美术理论和美术技法的探索中,美术图书资料同样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中外美术史的学习,美术史当中著名画家的考证,也都离不开珍贵的美术图书资料的帮助。只有本着科学的治学态度,认真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文化遗产,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虚心学习心态,在占有和消化了扎实的材料之后,才能有锐敏的眼光、独具的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使美术图书资料在运用和实践当中发挥作用,变成我们自己的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和理论水准的学术成果。我校不少教员在美术理论的探索中,许多论文也都先后参考了不少美术图书资料,从而使自己的见解升华为有一定深度的独到的学术价值,部分理论文章,被学报和部级的学术刊物发表和采用。   展望美术图书资料工作的发展趋势,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前景十分广阔,有着很大的潜力。   同时,还应该看到存在的困难,虽然国家每年都能拿出专项资金,保证购置必要数量的美术图书,但同样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目前由于世界性的印刷材料和成本的大幅度涨价,尤其是进口的国外美术图书、画册的大幅度涨价,给美术图书资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许多措施的进一步深化,在教学、科研、管理、效益各方面水平的提高,美术图书资料工作也一定会有新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