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流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外交流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外交流

友好城市建设助力对外开放的实证

摘要:国际友好城市是我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地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民间的对外交往提供了重要平台,多年来促进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广西的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主要在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产业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这三个方面促进了广西的对外开放。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各级各地发展不平衡,友好城市发展质量不高;政府交流多,民间交往少;宣传力度不足,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因此,要加大思想重视,提升工作理念;结合实际编制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发展形式,加大内外宣传;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拓展友好城市交往渠道。

关键词:友好城市;对外开放;广西

一、国际友好城市建设的时代使命

在我国,国际友好城市(以下简称“友城”)是指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辖城市与外国省(州、县、大区、道等)、城市之间建立的联谊与合作关系。我国的友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探索阶段”(1973年—1978年),我国共缔结了6对国际友好城市,仅限于和日本一个国家。第二阶段“深入发展阶段”(1978年—1991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友城活动开始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我国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发展到390对,扩展到许多国家,友好往来拓展到经济、文化、教育、人才培训等多领域。第三阶段“蓬勃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于1992年发起成立了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标志着我国的友城活动进入了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各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友城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通过国际友城这个平台,我国各地积极而广泛地开展民间对外交流与合作,交往领域日益广阔和深入,逐步建立起多个交流合作机制,交往形式日趋灵活,双边与多边交流相结合,加快了我国民间外交工作的发展。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开展中国国际友城工作,促进中外地方政府交流,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当前,广西正在大力贯彻落实赋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加快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和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一系列重大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的背景下,却很少看到广西友城的影子,这反映出友城的作用和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地挖掘与发挥。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国际友城合作提质三年行动计划”,这为广西进一步提升国际友城建设,促进广西对外开放,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国际友城建设助力全方位开放的文献梳理

国内学者主要从经济投资、城市外交、国际友城自身角度三个方面对友城进行研究。1.从经济投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通过对案例、数据、模型等的分析,研究友城建设在对外投资、文化产业、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有:韩民春等选取友城作为指标之一计算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双边关系系数,以此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政策建议。杨连星等、李凯伦等、韦永贵等的研究发现友城交流对发展对外投资和贸易有促进作用。许春等利用经济学分析发现,友城发展的数量、速度和该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何廷伟则具体探讨了保山与密支那友城合作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从城市外交的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是把友城置于城市外交的框架下,阐释友城的重要作用。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徐琨琳回顾了友城作为城市外交主要表现形式的理论研究成果。赵可金提出,城市外交在当代的兴起最早发源于友城的建立。杨勇认为国际友城工作历来是广州城市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除此以外,赵可金等、俞凤、赵新利等、汤伟、周萍萍也都从城市外交的角度分析友城的性质、功能和重要性。3.从国际友城自身角度的研究。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友城交流的新形势变化、问题对策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杨娟从公共外交的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四个方面论述友城在公共外交中所起的新平台作用。此外,还有张秋生等、吴素梅等、肖冰、赵一辰分别通过对中澳友城、中国—中东欧合作以及欠发达地区、辽宁省等地的案例分析,论述了友城交流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综观国内现有研究,较少有专门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或广西某地市的友城建设为对象,研究其对于对外开放作用的问题,说明广西友城建设的理论研究领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作为全国国际友城数量排名第四的省份,以广西作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际友城建设助力广西对外开放的现实基础

阅读全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介绍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常见模式,并结合实践分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中面临的问题,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前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促进自身发展,适应国际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结合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行建议,以期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学前教育专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概述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国务院于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从战略角度将学前教育提到国家发展议程之中。随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并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用以全面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面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已经表明,学前教育国际化发展有利于推动专业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战略的革新[1]。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黑龙江省成立最早的幼儿师范学校,建校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幼教人才为使命,为社会输送了无数幼教精英。近年来,面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一方面,学校坚持内涵建设,将工作重点放在学前教育专业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创新及课程体系完善等方面,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开拓对外交流合作渠道,邀请海内外学前教育领域资深专家莅临学校开展学术交流及洽谈合作事宜,不断提升对外交流层次,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型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学校先后与法国ClubMed、美国塞基诺州立大学、泰国格乐大学、丹麦VIA大学学院在校际合作、联合培养、教学科研、师生交流和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以满足广大师生国际交流与学习的愿望,开拓师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系统地引进了优质的课程资源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有力地推动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拓宽了实习与就业渠道,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概述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国务院于2003年3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旨在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活动,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依据合作办学机构运作情况可分为独立机构办学与非独立机构办学两种模式。独立机构办学是指中外教育机构双方共同举办一个教育实体来开展合作办学。非独立机构办学是指中外教育机构双方并不设立合作办学的实体,而是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以签订项目协议的形式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办学是现阶段我国较为普遍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概念,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界定。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依据办学任务、培养目标、管理体制、办学基本属性、办学机构主体、文凭颁发、学生接受教育方式、生源属性等不同角度来进行分类。其中,较为普遍的是按照教学和管理角度将中外合作办学分为融合式、嫁接式和松散式三类。融合型是指合作的中外院校将双方的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融合在一起,通常的做法包括引进外方院校优质课程资源、教学与评估体系,实现课程资源与师资资源的共享。融合型模式能够较为直接地推进专业在教学理念、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2]。这种模式虽然对学校和学生的经济实力有一定要求,但是相对出国留学的高额费用仍具优势。嫁接型是指合作院校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基于双方各自对外方学校开设专业的评估,互认学分及对方院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目前,这种办学模式在国内本科教育中较为常见,如“2+2模式”“3+1模式”等。学生在完成国内课程的学习后,通过国际语言考试赴国外院校学习,完成学业并通过考核后,才能获得由中外双方院校颁发的文凭。嫁接型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满足了学生国际交流与学习的要求,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费用,为学生深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可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国外的教学与评估模式。松散式合作模式主要通过学生到外方合作院校进行短期学习,聘请外方教师来中国讲学,派教师赴外方院校进修等多种手段来实现与国际教育接轨。这种模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对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更具实际操作意义,因而普遍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的认可。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松散式合作模式的经验表明,这种合作模式能够拓宽师生的国际化视野,增进中外合作院校间的了解,拓宽学校国际教育资源的利用渠道,为学校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和师资资源提供了机遇,对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中音乐文化交融探讨

【摘要】作为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渠道之一,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对于中西方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相关研究表明,通过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有效实现了亚非欧之间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艺术等多项内容的合理碰撞与融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入手,针对丝绸之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渊源与方式,为音乐文化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方式;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交往能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与优化,在此过程中,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焕发了全新的活力。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此得到了有效的交流与融合。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随着这一发展趋势的不断开展与深化,对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中西音乐文化概述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自古以来,中西方音乐艺术之间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的来看,在中国文化中语言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音乐层面上,这一特点表现为东方乐谱的音高通常只有一个,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主要通过对音高进行不同程度的晃动进行演绎[1]。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相对较为感性,因此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的过程中,中国人对于音色的控制与乐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自由性,从而形成了东方音乐作品趣味性强、朦胧曼妙以及表达方式自然的特点。相比之下,由于西方民族祖先以狩猎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其对待音乐时具有长期观察、分析以及较强思辨性的特征。基于这一思维模式,西方音乐在对思想情绪进行表达时,其对于音符往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特征。

二、丝绸之路对于中西音乐文化的价值

从丝绸之路的角度来看,作为自古以来中国与亚欧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一路向西,直到古罗马,有效实现了沿途国家之间的联系[2]。同时,在此过程中通过商队与使团的交流,有效实现了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相关研究表明,自汉武帝时代起中西方音乐得到了良好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大量乐器、乐谱以及歌舞形式得到了传播与交流。同时,西方的音乐形式也随之得到了有效输入,对于中国音乐文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具有积极价值。自从有了丝绸之路,中国与西域国家之间的各项交往就加强了,这种交往为音乐艺术的交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影响之下,受多国的文化影响,很多音乐也融入了西域的一些艺术音乐思想。例如在我国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的琵琶发展就是中西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现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学成归国,他们将西方的一些文化融入我国音乐创作之中,使得我国原有的传统音乐吸取了西方音乐的精华,创造了许多全新的音乐元素,西方的一些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法与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融合,这使得我国的音乐既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具备非常浓厚的时代气息。

阅读全文

茶文化对外交流与人才培养

摘要:

对文化来说,语言是其传播的载体和途径,只有消除语言上的差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因此,翻译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所承担的作用和价值就远远大于其他形式。所以,需要我们通过体系化的教学活动,培养翻译人才。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对于茶文化来说,其在进行翻译和语言转化时,需要对茶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层次认知,只有全面了解这一文化体系,才能实现精准翻译。本文拟从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入手,结合翻译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而从茶文化对外交流视角分析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应思路。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翻译人才;培养思路

随着人们饮茶习惯逐渐成熟,茶文化对人们的价值影响已经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的研究,能够让我们寻找到优化自身价值理念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可以说,中国传统茶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财富,即使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也极具学习和应用价值。当然在全球一体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交流融合不断加快,茶文化也不例外。

1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我国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从神农氏尝百草开始,我国历史上就已经有了关于茶的记载,茶在产生初期更多承担的是医药和祭祀的功能。但是自唐朝以来,随着种茶、制茶工艺水平迅猛发展,茶叶就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越来越多的人将饮茶作为自身一种生活习惯。因此,茶叶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茶叶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在饮用过程中,与各种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茶文化,可以说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不仅诠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更是对我们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认知进行的体系化改造。当然在中国茶文化体系中,有很多专属名词,这些名词的内涵和意义转化就必须在掌握相关翻译知识和技巧的同时,通过自身对茶文化的全面了解,进而准确翻译。文化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推动,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其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特征,对于我国茶文化来说,其形成更是几千年中华文明推动的结果。想要有效传播和交流我国茶文化,就必须对其特征进行全面有效认知。我国茶文化首先具有融合特征,其中融入了很多积极向上的内容,尤其是融入了各种积极的意识形态。因此对茶文化来说,在今天仍然具有传承价值和意义。这些内容大多经历了几千年的传递和发展,它所包括的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其表面意思。因此在对这些内容进行翻译时,就不能依据中英对照来进行翻译。茶文化传入西方国家和地区后,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茶文化体系,而中西方茶文化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别的。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的含义都有着实质性差别,所以在对这些内容进行翻译交流时,不仅要结合我国茶文化内涵,同时还要对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分析,通过对其差别进行有效鉴别,进而实现茶文化对外交流的理想目的。

阅读全文

一带一路下传统文化对外交流途径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软实力,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资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更好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阐述“一带一路”建设对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推动文化走出去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并探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途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传统文化;对外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与沿线国家加强交流与互通,创建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人类命运、责任和利益共同体。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密不可分,文化层面的和谐、顺畅交流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一、“一带一路”建设对文化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经贸发展是重点。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的桥梁。在各种讲话中多次提及,要“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提出要通过讲故事这种最佳的国际传播方式,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交流日益紧密。中国在这个时候提出“一带一路”,顺应了时展要求。“一带一路”建设在为文化传播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挑战,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语言不同、民族各异、地域复杂。文明的发展总是历经各种坎坷,在碰撞和交汇中得到生长和创新,而“一带一路”正是文明传播和创新的催化剂。

二、“一带一路”实施中推动文化走出去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越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涉及亚欧非三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传播交流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但我们要始终坚信“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人文交流的桥梁,是各文明间交流互鉴的良好途径。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引导下,很多文化企业加入“走出去”行列,准备了大量关于“一带一路”实施的项目,这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竞争问题。中国倡议实施“一带一路”,目的是要实现双赢甚至多赢,而不是做慈善,不是给对方打工或无私奉献,因此一定要有风险意识。目前政府部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投入了极大热情,甚至对出口亏损给予巨额补贴,这种现象在初期市场培育阶段是有必要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我们“走出去”的主体应该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帮助企业走出去,但不能代替企业、大包大揽。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牢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品牌,就是核心竞争力。

阅读全文

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化培养

摘要:国际化培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通过协调推进导师的国际化进修、学生的国际化交流和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初步构建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推动了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实践探索

为繁荣我国文化事业,健全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国务院学位办于2005年开始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艺术设计是其中的一个专业领域。十五年来,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逐年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成为提升我国艺术整体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和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例如,清华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自2011年开始合作举办艺术设计双学位硕士联合培养项目。项目通过开设英文课程、举办国际化设计作品展、开设暑期国外考察课程、扩展国际化教学模式等措施提高国际化水平,推动人才培养、师资及课程建设、国际合作等各项工作,加快艺术设计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有研究者认为,要大力推进具有我国特色的国际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一方面要培育国际化、开放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学习国际化、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培养出国际型、开放型的复合艺术设计高级人才。有研究者从促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建设与完善国际化管理机制、广开合作办学模式、提高师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实施双语教学等角度提出了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水平的对策建议。国际化培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取向。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培养应用型高级艺术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可以让我们能够以全球性的眼光审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标准、内容和机制,使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具有多元复合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化的适应能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级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以下简称艺术学院或学院)高度重视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学院广泛吸收国内外艺术设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先进研究和实践成果,结合实际,开发并实施了多个国际化项目,系统推进导师、学生以及课程的国际化,积极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有力推动了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一、导师的国际化进修

导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是决定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的关键因素。为了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首先需要导师具有一定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能力。如果缺乏具有国际化教育理念和能力的导师,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则无从谈起。

(一)鼓励导师赴国外高校访学

艺术学院积极鼓励研究生导师赴国外知名艺术院校访学,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计划、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校艺术学科师生海外学习计划、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访学计划、江苏省政府留学奖学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学院有十几位研究生导师分别前往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瑞士、意大利、瑞典、芬兰等国艺术设计院校进行了为期半年至一年不等的访学。导师在国外访学期间,与国外同行交流切磋艺术创作经验,学习了解国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感受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和设计教育的创新理念。访学导师们将国际化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方法和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引入国内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推进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步伐。除了鼓励导师国外访学之外,学院还引进了多名具有英国、法国等国外教育经历的博士师资,促进了师资学缘结构的多元化,提升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阅读全文

职校学生管理工作育人实践研究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

(一)薄弱的学习基础

高职院中外合作项目的生源一直处于较低层次,招收的是高考录取中分数偏低的学生,通常是以专科省控线为标准,更为严重的是录取时只看高考总分,对英语成绩没有限制线。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9—2012年中外合作类投档线平均低于普通类86分,其中英语成绩严重偏低,90%以上低于及格线,40%的学生只拿到1/3的分数。整体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和习惯较差,兴趣不浓,且两极分化情况严重,如此生源结构给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中外合作课程学习设置了很大的障碍,也给学生管理、学风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模糊的价值观念

经调查,学生家境普遍较好,衣食无忧,通常带有由良好家庭背景给他们的盲目自信,虽然个性鲜明,但对人生无明确规划,价值观模糊,自我约束力较差。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外籍教师带来的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让他们处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冲击之中。相对其他学生群体,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人生价值的理解多元化趋势明显。

(三)较强的活动能力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中外合作办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从小接受了多样化的文化教育,个体特质明显,文体才能较强,社会化程度较高。很多学生视野比较开阔,在某方面有强烈兴趣或者特长,有较强的表现欲望,社会活动能力强,更能在各种学生活动中找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阅读全文

来华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建设探究

前言

徐州的两汉文化致力于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科学、和谐话、跨越式发展的优势力量,经单纯历史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对资本形式的挖掘、利用和积累,因此徐州高校的来华留学生为两汉文化的传播和教育起到极大的推动性作用。本文主要致力于探究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课程建设,首先指明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产生的影响,介绍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路径构建,详细的阐明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以期能够促进徐州两汉文化国际传播,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徐州是中国两汉文化规模、遗存最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市委市政府在近些年决定提升城市形象,着力打造区域文化新高地。而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其人文交流和经济合作的助推器,可促进沿线国家民意相通和人文交流,培养出大批关键领域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但是当前留学生教育管理,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压力逐渐增加。因此积极加强对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的两汉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极为重要。

1来华留学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难以保障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严进严出”高等教育教学政策,我国对待在华留学生态度较宽松,通常汉语水平差、考核标准较低、准入门槛较低等问题突出,一些高校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降低对留学生毕业考核标准、对国际自费学生持来者不拒态度,严重制约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很多在华留学生无合格的成绩。留学生教学和教育管理方式不当。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就是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方式,来华留学生亦是如此。但是在国际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方法上,中国高校效率低下且存在失当的成分。通常中外学生混合和留学生群体独自授课,是常规的教育留学生的方法,并且选择的是课堂实践和授课两套体系,阻碍我国学生和留学生的生活交流,易产生隔离感。汉语和英语两种是主要的授课语言,但是一些学生对中国汉语的熟悉程度较低,并非英语语言国家,种种因素造成他们难以理解课堂上的内容。所以授课教师的日常的考核中,为了促使其成绩达标,出现对留学生过于迁就、“放水”现象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高校在对留学生的管理中,和中国学生饮食、住宿等相独立。而当前我国所提倡的“一带一路”的倡议,人文交流是其中之一,留学生应当充分和我国学生进行广泛的生活接触,体现其作为友好交流使者这一角色。这种隔离的管理方式,降低留学生融入我国社会可能性,妨碍其交流和语言沟通,难以开展广泛深入化的人文交流。

2“一带一路”倡议对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产生的影响

留学生教育能强化合作、加强互信,促进不同国家间人文交流,也是国际间人员流动主动方式之一,最终提升影响力。所以当前人文关键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就是积极的发展“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教育,把其纳入到总体框架中,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进行精心设计和科学性的规划。为发展留学生教育提供机遇。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在近些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和一些发达的教育强国比较依旧处于“逆差”状态。所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课程和评价、办学经验、教育思想和思想观念等,主动面向世界,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迫切需求,最终推动教育实现国际化转型。因此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开始设立政府奖学金、颁布有关政策,广泛开展合作办学,促进高校留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鼓励沿线国家青年到中国留学,为发展留学生教育提供一定的机遇。“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战略,受到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推动性作用。其以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为主,通过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无大量专业性人才储备,需各领域人才支撑。作为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只有着力培养熟悉、理解两汉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本土化人才,通过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等方式,解决当前人口缺口的问题。很多发达国家中常用的一种外交手段,就是留学生教育,实现国家的外交政策,培养出一批知己亲己的国际友人。在中国留学、生活的经历,以及通过了解自己国家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积极了解我国的风土人情。通过对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两汉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促使他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具有“贯通中外”的优势。留学生回国之后把徐州两汉文化进行传播,高校向留学生讲好中国徐州两汉文化故事,密切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故事,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来华留学生把在徐州的两汉文化带回自己的国家,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友华、爱华人士,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3徐州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路径构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