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比较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文学比较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英语老师 引导 跨文化交际 避免 跨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89-02

一、总述

英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创始人泰勒(E.B.Tylor)在其著名的《原始文化》(The 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可见,不管是东、西方文化都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而这种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的思想、行为、语言、非语言等方面的交往称为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实际交际中,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语言、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及文化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差别。中国学生由于对英汉民族文化习俗了解不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造成交际障碍,交际就会显得别扭,“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往往发生。

所谓“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

语言学家艾奇(Edge)曾经说过:“人们通常并不介意外国人所犯的语法错误,但对于在社交场合所犯的错误(social mistakes)却无法谅解。”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尽量避免中外跨文化冲突或是跨文化语用失误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二、大学英语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基本习俗是避免跨文化冲突的基石

在跨文化交际中,每个国家、民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就了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美国人不拘礼节、欧洲人重视称谓、德国人喜欢直截了当,英国人性格相对保守并且讲究礼仪,澳大利亚人在一定程度上兼有英国人的性格但是更趋于开放。因此,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具体交往对象具体对待的原则。但前提是必须了解他国的基本习俗,否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处处出错的尴尬局面。

(一)东西方价值理念的不同。西方社会主要受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学影响,相信世界是直线的(a 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因此西方人非常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人们推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而东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学说的影响,认为世界是个圆(a circle)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constantly changing),所以中国社会一直推崇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追求个人的发展被视为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受到社会的谴责。因此,大学英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文化差异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东西方国家不同的价值理念,参照他国的理念与其进行不卑不亢的交往。

(二)西方各种不同的习俗都是源于其不同的价值观念。民族习俗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映和体现,它具有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功能。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问候习俗、介绍习俗、送礼习俗、拜访习俗、宴客习俗、隐私习俗及禁忌习俗等等。

1.社交习俗:首次见面握手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而欧美人更习惯拥抱。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在英美被认为诚恳、诚实;而眼睛到处乱看,会被认为是狡猾、不诚实。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而黑人则略有不同,他们说话时眼睛盯着对方,听话时却东张西望。“OK”的手势在美国是表示“成功”而在巴西是“”的替代语,向某人做这一手势是指某人作风不检点。

2.隐私习俗:如果你对一位英国朋友说: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is your salary?你就不要指望英国朋友有什么友好的回应,因为在他看来,对你这种毫无礼貌地打探个人隐私的人是不必理睬的。

3.宗教、饮食习俗:在接待外宾中,要根据被接待的民族特性、等来配菜。如来者是伊斯兰教徒你千万不要上猪肉,是印度教徒你一定不要上牛肉。很多英语国家的人们忌吃各种动物的头、脚、内脏,忌吃狗肉、蛇肉等。不要试图劝说对方多吃,更不能给对方夹菜,而是以宾客自主为益(Help yourself…)。

4.送礼习俗:送花忌送双数,忌送白色,因为他们被看作是厄运的征兆或死亡的象征。日本人不喜欢荷花,意大利人讨厌。

5.颜色习俗:红色在西方的反面含义是专横、暴躁和傲慢;在美国黄色有期待、怀念和思慕远方亲人归来的意思;蓝色的反面含义在一些国家是抑郁、悲哀、空虚阴冷的意思;绿色是穆斯林教徒最偏爱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生命、青春、活力和希望。

另外还有称谓习俗、数字习俗、动植物习俗等等。总之,掌握各个国家的民族习俗,对避免跨文化冲突起到了直接的基石作用。

三、大学英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词句、短语及习语等在西方国家的不同用法以避免尴尬的境地

大学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对词句的介绍,一般就只讲其基本用法,有时讲了一词的多种用法,可是学生没有具体的语境练习,久而久之便抛于脑后了,然而这样的一词多意在跨文化交际的中却屡屡出现。笔者在公派去澳洲留学之前对澳洲文化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在写给澳洲很多大学的自我介绍中用了一个词“naughty”来描述自己有时有点“顽皮的、童心未泯的”性格。结果到了澳洲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只是词典里“顽皮的、淘气的”,而是“性感的、不听话的、不守规矩的”。怪不得笔者给澳洲各大学发了那么多的申请信都石沉大海,估计人家还以为她生活作风不检点、道德品德有问题,在试图“勾引”他们呢!笔者曾在澳洲遇到了很多词同义不同的尴尬局面。大家都知道“pink”在英语中是“粉红色的”意思,但是却被澳洲用在公共厕所里,表示女性月经期所用的卫生巾及部分人注射用的针管等必须丢在指定的箱子里。笔者非常困惑,于是向其男性导师讨教,最后造成自己当面想钻地洞的难堪局面。笔者有一次想对导师说“It’s my honor.”(是我的荣幸)但由于口误说成了“I’m a honor.”(我是一个处女。)以至于导师大笑,笔者还痴痴的全然不知道导师在笑什么。

这样的尴尬例子在异国实在是举不胜举,笔者无法在这有限的空间内向大家展示太多的由于跨文化交际导致的同词不同意的用法,只是想用这些例子提醒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不要片面地只学词的个别意思,而应该多查阅课外资料,多形式多渠道学习英语;同时,大学生也要充分利用英语原声电影、收听外语新闻、报刊杂志、英文歌曲、英文原著、赏析地道的英语广告、各种地道的英文标语等,并尽量参加有外籍教师主持的英语角等切实有效的途径来学习英语,尤其是涉及到的跨文化,以避免不同的尴尬局面,在跨文化交际中如鱼得水。

四、大学英语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处理西方国家的禁忌,并学会用委婉语来缓冲跨文化交际的冲突

禁忌语(Taboos)发源于波利尼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也可以被写作tabu或者是tapu。禁忌语主要使用在宗教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直接说出来的场合。

很多动物在跨文化交际中都属于禁忌的范畴,如:bat(贱妇,丑女、),chicken(见面熟的年轻女人),hen(爱管闲事或嘴碎的中年妇女),cat(恶妇、包藏祸心的女人)等。英国人也不要自以为是地恭维某位中国人是gay dog(快乐的人)、lucky dog(幸运的人)或old dog(老手),因为中国人谁也不会高兴自己是一条“狗”(dog)。因此人们在说话的时候都会尽量避讳运用这些词。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发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说好听的话,古希腊人在祭祀时,都得讲吉利话,即使用委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常常有紧密联系、相互水融的。不能说禁忌的东西自然就有了委婉语来替代。例如:

人们忌用skinny(瘦骨嶙峋)而说slim 或slender(身材苗条)。说plain?鄄looking(长相一般)而不用ugly(丑陋、难看),忌说crippled(瘸子)、blind(瞎子)、deaf(聋子)、dumb(哑巴)等而统称为the handicapped or disabled(残疾人),在美国,没有了poor people(穷人)而只有low?鄄income group(低收入阶层),没有了prostitute()而出现了woman of the street, street walker, fancy woman, girl, girlie, call girl, joy girl, working girl, lady of pleasure等等避讳的称呼,由此可见,随着人类社会向更文明的社会的进步,各国人们观念的更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禁忌语、委婉语也在更新,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入境问禁,入乡问俗,入门问讳。”

五、大学英语老师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针对大学生特有的特性,对其可以采取渐进式、启发式、交流式、示范式、比较法、融合法、注解法、实践法、专门讲解法、文化讲座法、利用图片展示法、布置学生查找法等进行正面引导。

(一) 教师自己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文化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并把其放在一定置;与此同时,教师自身要博览各种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资料,力求做到文化教学的实用性、系统性与全面性。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个人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眼神表情等形象,尽量做到“入境问禁,入乡问俗,入门问讳”,尊重隐私,,信守约定,热情适度,谦虚适度,不卑不亢,爱护环境。

(三)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非言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注意示范和纠正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规范的面部表情、视线接触、站姿坐姿、举手投足、服饰打扮等等。拓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从而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广大英语教师在面临繁重教学任务的严峻考验的同时,要挤出宝贵的时间来向学生们传授跨文化交际的“额外知识”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然而作为现代语言教育者,我们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现代语言学家把交际能力概括为“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条件下,对谁,说什么,怎样说”。 这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文化问题。美国语言学家Saplr则把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所为所想……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因此,大学英语老师要创造各种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跨文化交际,尽量避免中外跨文化冲突,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泛文化培训(culture?鄄generaltraining)和定文化培训(culture?鄄specific training)。

参考文献:

[1]浅谈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http:///language/2011/0322/w201103221653593934.ht

[2]王美瑜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http:///?i93910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数据库 成本效益分析 复选 测评

数据库是图书馆数字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资源建设的发展,各图书馆数据库购买的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数据库商也在不停地涨价,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选购合适的数据库是图书馆面临的共同问题。数据库测评是了解用户利用情况,掌握其运行状态,为采访提供参考的重要工作。数据库测评的角度、方法较多,其中使用情况与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个常规的定量方法。本文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为例,对购买的数据库进行测评并给出复选建议,同时对这种定量分析方法作出评价。

1 测评方法

使用情况与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数据库测评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法。在充分了解本馆数据库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以数据库的访问量、检索量、全文下载量三个指标来衡量数据库使用情况。选取相同的时间段,统计这三个指标。本次统计截取的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对于新购数据库从购买当月算起至2010年9月为止,为保证可比性,以月均数据进行比较。

各数据库所属的数据库商不同,使用的平台不同,数据获取途径也各不相同。外文数据库大多遵循COUNTER标准,进入后台管理可以直接获取用户使用情况的数据,但是由于一些数据库是文摘库,或者没有遵循COUNTER标准,无法将访问量、检索量、全文下载量全部获取。相比而言,中文数据库在用户使用情况统计方面做得不够好,只有少数几个中文数据库能获取一部分数据,其他的数据库商没有提供此项服务。对于这些无法获取数据的中文库,以我馆介绍页面的登陆量为参照,需要指出的是登陆量是体现登陆该数据库介绍页面的次数,是该数据库被关注程度的体现,不是其访问量。

数据库价格与全文下载量之比即单篇下载成本,以单篇下载成本来衡量数据库成本效益。外文数据库可获取Calis集团采购单篇下载成本的数据,与我馆情况加以对比。中文数据库由于只有部分具有下载量,且价格方面一些是购买一个库赠送另一个库,比较难获取单篇下载成本,因此只列举少量的中文数据库使用成本。

2 测评结果与分析

2.1 我馆中外文数据库建设现状

2008年以来,我馆加大了对数字资源的投入,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数量稳步增长。目前,我馆中外文数据库共79个(为了对比方便,部分数据库按平台计算),其中中文数据库40个,外文数据库39个(自建库未计算在内)。与上海其他高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相比,我馆在数量上排名第5,达到“211”学校的建设目标,如表1所示:

从品种上看,重复度比较高的中文数据库我们都已购买,外文数据库中IEEE(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学会)和ISI Web of Knowledge(三大索引)我馆暂未购买,其中Ei(工程索引)已开通试用。说明核心数据库我馆基本上都已具备。如表2所示:

从学科分布上看,我馆数据库基本上涵盖了学校所有的学科,包括生物学、化学、环境、材料、数学、物理、语言、文学、历史、教育、心理学、工程技术、经济、法律、旅游等学科,基本上保证了我校重点学科和其他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求。

2.2 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2.2.1 外文数据库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购买的外文数据库仅对其中32个库进行统计,对某些数据库未予包含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获取数据或所得数据不佳(EEBO、大英百科全书、金图数字图书馆、Netlibrary、Scifinder),赠送的(Gale-Associations unlimited),最近新购买(Sage)等。

表3反映的是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情况,以全文下载量即月均下载量降序排列,其中划线表示无此项数据。MathScinet(数学评论)是一个二级数据库,查看全文是链接到第三方地址、Biosis Previews(生物学文摘)是文摘库、Credo Reference(全球工具书大全)是工具书数据库,这三个数据库都没有全文下载量。表中最后4个数据库Emerald、Science Online(科学在线)、Taylor & Francis、Nature是今年新购的,目前正式使用了5-10个月,因此将这些单独列出。

可以看出,使用较好的外文数据库有EBSCO、ACS(美国化学学会)、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JSTOR(西文过刊全文库)、Wiley、Springer期刊,其中EBSCO、JSTOR(西文过刊全文库)、Springer期刊是综合性期刊,这类期刊外文库涉及的学科面广、期刊数量多,因此使用量较大,ACS(美国化学学会)、Wiley、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是化学、理工科的数据库,表明重点学科建设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良好。使用比较少的数据库是EBSCO旅游、CUP(剑桥期刊)、PAO(典藏学术期刊全文库)、SIAM(工业和应用数学学会)、Gale人物传记和十八世纪作品在线,原因是这些数据库涉及单一学科或者单个出版社的期刊,种数较少。今年新购买的4个数据库Emerald、Science Online(科学在线)、Taylor & Francis、Nature利用情况比较好。

与前一年数据库使用情况相比,表4显示今年月均下载量均有所提高。其中EBSCO全文库、ACS(美国化学学会)、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下载量增加的幅度很大,表明用户对这三个数据库熟悉、使用程度增加。需要指出的是ProQuest学位论文下载量下降,其中原因可能是今年该数据库平台更换,可能导致一些数据丢失,参照其登陆到介绍页面的访问量,该库使用情况还是比较好的。

2.2.2 中文数据库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表5中显示中国知网系列(期刊网、博硕士论文库、重要报纸全文库)的数据库、维普、国研网、国学宝典、数字图书馆、万方学位论文(中国学位论文全文库)使用比较好,万方系列中其他几个库(期刊、学术会议、法律法规、新方志)利用情况不好。中国期刊网月均下载量最高,表明它最为用户所熟悉。万方利用不好的原因是期刊方面实力不如知网与维普,学术会议、法规与新方志在内容上做得也不够好,所以导致利用率低,万方只有学位论文因为收录得比较全,所以使用情况较好。

表6显示2010年中文数据库使用量略有增加,使用情况比较平稳。

其他中文数据库因为不能获取全文下载量和检索量数据,因此统计访问量。表7显示超星数字图书馆使用较好,新购买的四六级模拟考题关注度也较高。用的比较少的主要是古籍、报纸等数据库,月均只有几十次的访问量,而实际真正链接入库的次数以及检索量、全文下载量则更少,原因是涉及的学科单一,或者报纸品种单一,但因是一次性买断,所以不存在复选的问题。

2.3 数据库成本效益分析

表8反映,我馆外文数据库使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今年使用情况好于往年。外文数据库使用成本较高的有Gale系列的十八世纪作品在线、人物传记中心、CUP(剑桥期刊)、EBSCO旅游、PAO(典藏学术期刊全文库)、SIAM (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今年外文数据库使用成本与2009年相比总体来说下降了,其中JSTOR(西文过刊全文库)与Springer期刊略有提高,Elsevier ScienceDirect Online涨价多造成成本提高、CUP(剑桥期刊)、ProQuest学位论文使用成本大幅提高,原因是CUP(剑桥期刊)下载量有所下降,Proquest学位论文可能是更换平台的原因,下载量可能有误差,这些因素导致单篇下载成本提高了。

与CALIS数据相比,我馆外文数据库使用成本较高。除EBSCO全文与教育、Wiley、Springer期刊、Project Muse、Taylor & Francis外,我馆外文数据库单篇下载成本均大幅高于CALIS集团采购的平均使用成本,说明与全国其他高校相比,我馆利用情况还有差距。

表9显示中文数据库单篇下载成本,与前一年基本持平。

2.4 复选建议

外文数据库中可考虑复选的有Gale系列的十八世纪作品在线和人物传记中心、CUP(剑桥期刊)、PAO(典藏学术期刊全文库)、SIAM (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从下载量看,这几个数据库今年月均全文下载量很少,均小于90篇,其中Gale十八世纪作品在线月均全文下载只有10篇,在所有数据库中排在末尾。此外,他们的月均访问量与月均检索量也很少。参考去年的数据,这几个数据库的下载量也很低,是排在末几位的。 从单篇成本看,其单篇下载成本非常高,大大超过CALIS的成本价,其中Gale十八世纪作品在线高达171.76元/篇。因此将他们列为复选的首选数据库。

中文数据库中古籍、报纸等数据库使用情况不好,但是这些都是一次性买断,不存在复选的问题。

3 结 论

数据库测评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收录范围、检索功能、服务功能、收费情况、网络安全等,测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与定量两种。定量评价强调数量计算,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判断,其结果具有客观性、精确性、数量化与简便化等特点。使用情况与成本效益分析法操作性强,获取、比较、分析数据相对简单,而且是从投入与效果的角度来衡量,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从本次实证过程来看,使用情况与成本效益分析法运用于外文数据库评价,效果更好,原因是外文数据库商提供的用户使用数据比较完备,而中文数据库商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对中文数据库可以尝试利用其他方法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CALIS引进资源信息平台.[2010-11-12].dbinfo.calis.省略/.

[2] 索传军.数字馆藏评价和绩效分析.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范文3

笔者根据本校图书馆流通部提供的图书流通数据统计分析得知,大学生的主流阅读是好的,但从他们文学经典名著阅读的现状看,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这几年,在图书的流通过程中,考研类、计算机、外语类等书籍倍受青睐,而文学经典名著遭遇冷落,借阅率明显下降。从借阅状况可以看出,大学生读书功利性越来越突出,阅读基本上是走一条“教材+专业书+英语四六级辅导+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图书的读书之路,而文史类、哲学类、社会学类和心理学之类的人文书籍却很少有人问津。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把英语和计算机知识当作找工作的“敲门砖”,认为“多考一个证将来就多一份保障,用人单位也会高看你一眼。”于是纷纷为各种过关证件在拼搏;有的追求流行阅读、快餐式阅读……而留给自己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出现了对文学经典“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现象。校园里弥漫着对读书的迷茫和浮躁,阅读情况令人担忧。那些曾经以自己特有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辉煌了几个世纪的文学经典名著几乎被现代的大学生冷落。这种状况让人心痛,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

我们知道:经典文学作品体现了文学史上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是一个民族、一个语种智慧的结晶。“经典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文本。它体现了文学文本作为历史事件对当下生存主体在美学维度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体现了作为个体的文学文本对历史的穿越。表现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就是那些在该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同时,“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

在如今读图时代,关注大学生的阅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如果他们远离经典,数典忘祖,只识微软神话,热衷于流行阅读、时尚阅读,导致平面阅读,这是很可怕的。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学经典,既是人类文明史、精神史、审美史、奋进史的形象演绎,也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求诚的生动展示。阅读它是与伟大灵魂不朽思想的交流,是与哲人对话、是找回精神的栖息地,可以涵养人文素养、丰富人生经验、充实精神世界,纯净辽阔心灵、饱满人之精神,呵护健康成长,守住经典这棵树。

二、打开的思路:文学经典名著――搭建新的阅读平台

1.高扬“书香校园” 的旗帜,构建理想阅读生态

(1)重塑校园书香环境:校园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的外在因素。构建理想的阅读生态,从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如建设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到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开辟专用文学经典阅览室,让宽敞的大厅,舒适的桌椅,怡人的环境,开放的书架,精美众多的中外文学经典名著,成为学生读书学习的天堂。让书香飘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让学生亲近文学经典,阅读文学经典,读好文学经典。“亮丽”自己的精神世界。

(2)深化校园读书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文学经典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文学经典阅读协会、征文竞赛等形式来推动校园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读书活动中交流情感、学习互动。

设立“阅读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依托中文系、学生处和图书馆等部门,成立“文学经典阅读读者协会”,设立“读书专项基金”,创办制度化精品化的“中外文学经典欣赏系列讲座”、开展“大学生与文学经典”征文、阅读演讲竞赛、阅读座谈会等活动;配合教学定期在读者中开展文学经典阅读计划,组织“文学经典小说联播大赛”、“最美的诗篇”、“读书交流会”、“新书介绍”、“评选经典阅读明星”等活动。点燃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激情。让书香在校园上空永远飘荡!?

2.点燃莘莘学子的阅读激情,走进阅读文本的美妙世界

(1)文本阅读

阅读文学经典,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以安逸、平和宁静的心态去读书。深度阅读文本。只有饱读诗书,博览群书,精读经典的人,才能在阅读实践中,拓宽文化视野,增加知识底蕴,丰富阅历,提升理解鉴赏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文学经典的阅读要“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 抓住一些细小的地方,深入读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它的乐趣和魅力。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2)媒体阅读

现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为学生开设视频阅读课,看经典名片,如《红楼梦》、《三国演义》、《雷雨》、《茶花女》、《阿Q正传》、《威尼斯商人》、《飘》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

(3)教师导航

阅读经典,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导航。以文学的方式来把握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饱满的情绪来感动人,以生动的典型来震撼人,以动听的故事来充实学生们心中圣洁的草甸。开设经典名著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文学经典的研究性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在理解、分析、思考等方法论方面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培养踏实的学习作风和忍耐寂寞的毅力,最终获取蕴含智慧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求真、钻研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目光变得深邃;让生活变得充实。让学生对世界多一份诗意的把握,对生活多一份优雅、多一份温暖的情怀。

3.牵手当下著名作家,展开丰富多彩的对话

与作家建立密切关系,创造条件邀请文学界著名的作家来校做报告,畅谈文学经典,与读者面对面,增强情感的交流,谈阅读,论文学,拉近作家、老师、学生的距离,营造阅读氛围,推进阅读深入。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艺术水准、创作激情等,鼓励学生与作家对话,形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数字资源 数据库

[分类号]G250.7

1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现状,2008年9至12月,笔者选择107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作为重点调查对象,从这些高校的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人手,对各馆数字资源的数量、数字资源的种类、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等多方面进行较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的数字资源类型主要有引进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学科导航库、光盘资源、图书馆采集的网络数字资源等。调查途径主要是网络调查、电子邮件咨询和电话咨询。

1.1高校图书馆拥有数据库总量情况

通过调查,107所重点高校中有3所高校图书馆由于权限、网络等问题无法链接其主页,其余104所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数量分布统计结果见图1。

观察图1,我们会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数量分布大致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只有少数重点高校图书馆拥有数量非常丰富的数据库,而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只拥有少量的数据库。在我国重点高校图书馆中拥有100个以上数据库的图书馆只有18个,仅占统计总量的17%。排在前10位的图书馆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的图书馆。这说明只有具备充裕的资金支持、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和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等必要条件,才能做好数据库建设工作,而在我国只有少数重点高校图书馆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中处于中等层次的图书馆共计有82所,占统计总量的79%。而重点高校图书馆中还有4所拥有数据库总量不超过20个,说明这些图书馆存在资金、人才、设备、管理、思想理念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数据库建设处于较低水平。

1.2中外文数据库引进情况

下面以中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来看,调查的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引进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2%的高校图书馆引进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其次是超星电子图书、方正Apabi电子图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数据库。从表1中数据可知,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中文数据库主要是综合性数据库,数据容量也比较大,专业性数据库引进的比较少。例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是引进最多的两个数据库。

外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次数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共引进外文数据库708个,被引进次数比较多的有施普林格的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Springer LINK,EBSCO公司生产的PQDD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EBSCO Host、AmericanPhysical Society(APS)等数据库。从表2来看,有综合性数据库,也有专业性数据库,与引进的中文数据库相比较而言,外文专业性数据库明显多于中文专业性数据库。

1.3自建特色数据库情况

在调查的104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所高校图书馆由于网页链接问题无法访问特色数据库,有11所高校图书馆未建立特色数据库。对92所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进行统计,结果自建特色数据库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图书馆名单如表3所示:

经调查统计,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共建有600个特色数据库。建立特色数据库最多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其次是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数量均不少于20个。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本校的学位论文提交系统、教学参考资料、随书光盘数据库等。这些高校图书馆主要是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特点和特色的馆藏资源,或者是围绕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立相应的特色数据库,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立的长江三峡资料数据库、长江资源库、环境资源法数据库、中国水力发电工程特色数据库;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清华网络学堂、红色网站、明理法律、建筑数字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建立的东北亚研究数据库、汽车工程信息数据库、满铁资料库、亚细亚文库、东北地区地学文献数据库;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建立的京师文库全文库、解放前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库、民国图书全文库、中文珍稀期刊题录库、全元文篇名作者索引等。

1.4学科导航库建设情况

学科导航是以学科为单元对Internet上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分类、描述、组织和序化,建立分类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学科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于网上,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学科导航库的建立可以方便各个学科读者查询本学科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领域的师生快速地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和国际动态,节省其搜索网站的时间和网络通讯费用。

在调查的107所高校图书馆中,有6所高校图书馆由于权限限制或者无法链接而打不开图书馆主页或者无法链接学科导航,实际调查数量为101所高校图书馆。其中有39所图书馆未建立学科导航、或者正在建设、或者是简单链接其他高校的学科导航,占调查总数的38.6%。

从表4可以得知,仅有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科导航库所导航学科数量超过20个,其他有6所高校图书馆超过10个,剩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库所导航学科数量不足10个。从调查统计数据得知,平均每所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数据库数量只有4.1个。作为211重点高校图书馆,有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势,也有技术、人才、资金的优势,学科导航库的建设尤显薄弱。

2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个别高校图书馆引进数据库数量较少

所调查的104所重点高校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6615个,平均每个图书馆引进数据库63.5个,其中平均每个图书馆引进中文数据库24.7个、外文数据库38.8个,外文数据库明显多于中文数据库。在引进中文数据库方面,仅有2所高校图书馆引进中文数据库超过100个,还有10所高校图书馆引进的中文数据库不足10个。在引进外文数据库方面,仅有6所高校图书馆引进外文数据库超过了100个,也有9所高校图书馆引进外文数据库不足10个。

2.2数据库重复建设较为严重

一方面,数据库自身建设重复。比较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就可知,两个数据库包含的期刊都有8000多种,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兼收

有部分科技类核心期刊,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的是科技方面的期刊,兼收有部分社会类核心期刊。两个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有大部分都是重复的,但各有侧重点。如果学校是综合性院校,文理科都是重点学科,那么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时就要考虑同时购买这两个数据库,势必造成重复购买某部分数据。

另一方面,自建数据库重复建设情况也很严重。例如,在学科导航库建设方面,存在多个高校图书馆同时建设同一学科的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5所图书馆就同时都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导航库。

2.3自建数据库数量少,质量不高

在调查的104所高校图书馆中,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6615个,自建数据库600个,单从数量上比较,自建数据库只占数据库总量的8.3%。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448个,自建数据库28个,自建数据库占总量的5.9%;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206个,自建数据库6个,自建数据库占总量的2.8%;武汉大学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97个,自建数据库11个,自建数据库占总量的10.2%。在调查的各高校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中真正具有较高价值、形成特色的寥寥无几。

2.4数据库容量较小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范围比较广,虽然各馆均在开发特色馆藏资源,但是数字资源建设的容量较小,大部分数据库的容量在10-100MB之间,且链接的资源较多。数据库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如美国的OCLC拥有300多种语言的书目数据4000万条,馆藏信息5亿条,而“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藏了8200多种中文学术期刊,学科专题数据库才3000个,学位论文数据库70多万条,相比之下差距甚远。

2.5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未实现数字资源整合检索

在调查的104所高校图书馆中,都购买和建设了多种不同的数据库资源,特别是资金雄厚的图书馆都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但这些数字资源都是不同商家提供的异构数据库。尽管许多数字资源使用效果非常好,但当使用者在查询多个数据库时,需要重新登陆各个数据库、重复输入关键词,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率也比较低,给访问数据库造成很大的瓶颈。

在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中,只有24所图书馆实现了数字资源的跨库整合检索,真正实现了读者不用重复登陆、一站式的检索理念。但建立这种整合检索的图书馆只占调查总数的24.5%,所以说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并不健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字资源整合将是研究热点。

3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大力度引进中外文数据库

中文数据库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部分数据库是大而泛,数据量比较多,购买费用也比较高。高校图书馆在引进中文数据库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数据库的使用效果、学科专业建设、重复引进、经费投入等问题,合理引进中文数据库。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根据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尽量多引进专业性数据库,满足多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学习需要。

经调查,同国外现有的专业数据库相比,目前国内引进的外文数据库只有2%左右,这与顺应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是不相称的。因此,有必要不断加强外文数据库的引进力度,逐渐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目前许多图书馆在引进数据库时缺乏主动性,绝大多数仍处在商上门推销的被动试用、接受阶段。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全球专业数据库的出版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3.2加强自建数据库建设

在本文的调查中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比较多,而自建的数据库比较少,自建特色库的质量也比较低,本身数据库的资源也比较少,基于以上问题,要加强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集中精力搜集具有某种优势的信息资源。收集本校师生论文、著作,建成相应的数据库,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链接,提供给读者检索,是构建特色数据库的一个可行方法。同时,收集文献被收录和被引用情况,既能反映出学校科研的水平,又能提升服务层次,更好地显示出本馆数字资源的特色。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结合本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的数据库。例如,吉首大学图书馆利用其地处沈从文先生故乡的优势,建立了“沈从文文献资料中心”;湘潭大学图书馆位居伟人故里,建立了“思想文献信息中心”,等等,不仅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服务,也为地区乃至全国性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所收集的文献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二、三次文献。深层次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为了充分揭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更主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利用。要抓好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必须根据信息量化程度的难易、数据量的大小,统一规范系统数据,制定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规划、发展、标准和实施步骤,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分期分批地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面建设。

・根据重点学科、重点课题,对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新观点、新思潮、新动向进行跟踪,提供定性、定量的专题报告和论点汇编。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优势,丰富的馆藏特色文献为重点学科、重点课题数据库的建立储备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图书馆担负着学科建设的资料存储和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例如,清华大学的建筑数字图书馆、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育种数据库、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学特色数据库等都与本校的重点优势学科紧密相连。

3.3加强高校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实现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的互连和资源共享,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举措。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共建,因此要在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上进行改革,变单一建设为集中建设,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避免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各馆要转变观念,树立全局意识,把自身建设放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大环境中来考虑,积极参与数字资源的整体化组织与建设,通过紧密协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制定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目标。另外要根据各个馆的功能和定位,确定数字资源的订购范围,合理分配各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规模,尽可能地把各个图书馆的经费投入集中起来进行数字资源的整体规划,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建设“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最终实现数字资源分布式存储和管理、集成化“一站式”检索和利用的格局。

3.4加强数字资源整合检索建设

数字资源整合是一种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需要,对各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数字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其能否被高效吸收及利用。

数字资源整合主要有基于OPAC、跨库检索、资源导航、超级链接等形式的信息资源整合。以OPAC系统为基础的资源整合平台,可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跨越馆内资源和书目服务的局限,方便地使用馆外的或数字化的文献资源。目前每个数据库都有不同的检索界面和检索方式,给读者检索资源造成了相当的困难,对异构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与统一检索,将大大提高读者对信息资源获取的效率。资源导航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信息资源,供读者浏览或按一定的特征来检索,并提供该资源的检索入口。利用网络超文本链接特性,可以将文献的有关知识点链接起来,达到将有关的信息资源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以方便读者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这就是链接整合。

参考文献:

[1]王桂玲,网络资源学科导航与DC元数据,现代情报,2005(8):209―201。

[2]徐俐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再思考,图书馆,2006(6):97―98,116。

[3]余清芬,国外数据库引进现状、问题与对策,新世纪图书馆,2003(5):40-43。

[4]毛燕梅,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工作,2004(12):89―91,97。

[5]谭芳兰,浅谈高校图书馆特色虚拟馆藏建设,情报探索,2006(7):109―111。

[6]韩亭,董泗利,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与策略,现代情报,2008(1):61―63。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杨义;现代文学;文化意识;文学与文化的贯通

给文化下个很确切的定义是困难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个抽象的存在,一切只能相对而言。广义说来,它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特指精神财富。定义本身的弹性特征使人们可根据具体情形交替使用它。美国学者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研究》中说:“要指出哪一件活动不是文化的产物是很困难的。”这是就广义的文化而言的,这样说来,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文化。但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之中,经常运用的是它的狭义概念,它更偏重于精神领域,而且在这个领域,正如同它在生活中一样,是无所不渗透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同样是作为精神财富的文学,便当然也少不了文化的“光顾”,并且从整体上来看,文学不仅融入了文化因子,而且本身就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具体分支。“文学批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它不得不顾及到文化,因此,文学批评本身也就必然包含着文化批评。但实际上,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文化往往和文学艺术等一样是平行并列着的,都作为专门的学科而存在,有文学研究,也有文化研究,各有侧重和分工。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本文所拟定的“文学一文化的贯通批评”才能产生相应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学者,杨义首先是博学的。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现代文学,并从鲁迅研究起步。可他并没有拘泥于此,而是打通了各个时期文学界线,从中国古典文学一直到现当代文学,并且还从文学史到叙事学方向,他都有极好的造诣。1998年到]999年之间九卷本《杨义文存》的出版就是他广博治学的最佳印证。在第九卷《中国现代学术方法通论》中,杨义根据自己独具个性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探讨了学术研究中的开放性、拓展性和贯通性。他打通了现代、近代和古代的界线,进人了寻找中国大文学的整体思考之中。其次,他文学研究中的另一个亮点是他敏锐的文化意识和宏观的文化心态,可以说,他是一个文化型学者,在具体文学研究中,他往往从文化角度着眼考察,追溯挖掘文学的文化原因、文化内涵、文化取向、文化类型、文化品质等文化渊源。在他的专著《20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中,他从不同的文化视点出发去诠释中国小说,从而获得了另一个较开阔的研究空间。

在这部书的第一章《小说史研究与文化意识》中,杨义从总体上阐明了他本人在对20世纪小说进行研究时的着眼点,也就是“着重从文化角度审视它的运动过程”。他认为,“文化意识乃是对小说进行深层多维研究的通观意识”,所谓“通观”,即打破狭隘的单一的研究视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多以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研究视角为主,来自文化层面的认识较单薄,还未形成文化的惯性思维,因此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关于这方面的涉及都不够。相比之下,杨义无疑是倡导文学一文化批评较有力的一位。他在上述专著中,就明确了研究的总主题和大方向,即论述20世纪小说发展的文化轨迹和它的文化脉络。

杨义由鲁迅研究开始了他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方向,他最初选择鲁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想从一个人去看一个时代一部历史。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他曾处于时代的十字路口,因此他也曾经历了时代转型期必然要遭遇的来自不同观念层面的冲突碰撞,当然包括文化层面的,从他的笔端,人们能够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化学养和复杂的文化心态。意识到了鲁迅这代人的历史处境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杨义曾撰文写道:“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多是叛逆型破落户子弟和泅游于中外文化反差之间的留学生,既窥破社会崩溃中的炎凉,又饱尝民族衰老中的忧患,可以说,他们所写的改造国民灵魂的小说,是以现代文化意识返观传统文化沉积的审美结晶。所以他们在这个时期的小说,便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意识。正是对鲁迅的研究,奠定了杨义后来学术研究的坚实基础,鉴于此,本文也将它作为对他的文学一文化批评方式进行考察的一个切人点。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因为鲁迅有着深厚的旧学根底,传统在他是稔熟于心的,由此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他既能游乎其间,又能出乎其中,显得游刃有余;另外,留学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迥异于传统的外来文明,所以这种种文化的交织碰撞造就了鲁迅文学中复杂的文化面貌。杨义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对鲁迅小说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中外古今一个文化史和文学史的重要枢纽的研究”。通过对这一枢纽的研究,从而“解剖这个枢纽在文学史和文化史的脉络原委与深层意义,解剖它在中外古今文学与文化的交互撞击、错综融汇中的承传和独创、求索和开拓、转型和奠基”。这里,既认识到了鲁迅与中外文化的重要联系,更把鲁迅文学置于一个“枢纽”的关键位置,鲁迅文学是一座丰碑,融铸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精粹,这一文化定位就充分说明了杨义对文学一文化批评的自觉运用。具体到他的批评实践,他在论文《鲁迅小说的文化内涵》中,将鲁迅作品中的文化容量作了归纳分类:第一是对国民性的解剖。杨义认为,“解剖国民性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沉积做一次总的清算,从而汰旧立新,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对国民性的思考也是鲁迅始终不渝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对民族文化很沉郁和苍凉的体验把握,因此,也是中国文化在鲁迅眼中较为本质性的内容。第二是对封建性的儒家礼制文化进行批判。这也是其文化态度的一个亮点。杨义在这里使用了“礼制文化”一词,较有分寸地说明了鲁迅不是对儒家文化的泛泛批判,而是着重于其礼制即封建礼教,因为儒家思想中有许多是值得发扬光大的精华,不能一概否定。第三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综合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对《故事新编》的分析中。杨义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对劳动文化的肯定,由实干的英雄和复仇的奴隶身上体现出的文化思考.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他认为鲁迅的文化态度并不偏激,鲁迅既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孕育下的民族脊梁,同时也重点批判了具有强烈腐蚀性的一面,后者阻碍了民族的自我更新和调整,使社会发展的步履沉重而缓慢。其中鲁迅对出世离群的道家文化进行了较严厉的批判,《故事新编》中的《出关》《采薇》《起死》等几篇都是如此,关于这种文化批判倾向,杨义从鲁迅所处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去考察阐释,得出了时代合理性的结论,他认为,“对我们这个已经柔弱的民族来说,特别是国难当头,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时刻,道家就容易使我们成为人家的砧上之肉,鲁迅对道家的批判,.有明显的历史具体性和现实针对性”。

如果把以上的条分缕析综合起来并上升到一个高度去思考,杨义就认为,“鲁迅的文化思维方式足双构的,而非单构的,在‘民族一世界’的双构互补中,建立使一种古老的文化获得新的生命活力的运行机制”。可见鲁迅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文化视点,而使之与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发生联系,希望由此架通中华民族文化生命与世界的桥梁,而这也正是他作为一位文化巨人的风范,这种风范影响着一批批有眼光有品识的后起之秀。所以,杨义认为,从本质上说,鲁迅不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封建社会中沉积下来的传统文化的最伟大的批判者,而且还是为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并使之走向世界文明的卓越先驱者。作为一位具有个性的文学研究者,杨义以他的文学一文化批评方式向人们诠释了他心目中的鲁迅及其文学,反之也可以说.鲁迅及其文学也以不俗的人格力量和超凡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感悟着后代的批评家们。

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中,杨义把五四作为现代文学转变的关键环节,在“五四”这个关节点上,现代文学同时与中外古今的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碰撞,并取得了与旧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新文学地位。在第三章中,杨义又探讨了现代小说观念变革的文化原因,认为五四对于现代小说观念的变革有着根本的推动作用。

他认为,“实际上足通过借鉴西方文化来对传统文化进行纵向突破。通过先驱者的努力,架通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桥梁,架通了中国传统文化转向现代化的桥梁”。“在‘五四’时代,由于借鉴了西方文化,眼光敏锐而心灵开放的中国知识界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开始获得了异常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参照系,在变革图强的基本思路下重审本土的传统文化。一种与当代世界气息相通的新的文化逻辑思路,正在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拓展新的境界”。文化观念转变了,作为文化观念载体的文学或者说受文化观念支配的文学自然不能以它旧有的内容和形式继续发展了。在“五四”及其以后的新文学中,小说成了最重要的文学体裁,单从这点上就可见一斑。五四时期的作家是从整个世界文化结构上看当时的文化和小说的,所以那时有很多理论家都以开阔的眼界力图整体上把握小说的属性和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一宏观眼光,就意味着以世界文学的眼光去审视中国文学,在横向比较中认识自身的不足,借鉴他人的优长,这种以“他者的眼光来审视自我”的观察角度自然就不再囿于封闭的旧模式之内,不再是以旧观旧,而是以新审旧了。西方的文学观是一种进化的文学观,这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崇古”倾向有很大不同,文学进化观肯定了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超越,而不是一味去模仿古人。这种对现时的肯定自然就提高了小说的地位,恢复了小说的尊严,因为在传统文学中,小说的地位是很卑微的,而在西方的文学观的影响下,现代小说终于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也正鉴于此,杨义在研究现代文学中,着重选择了小说这种形式。小说在“五四”前后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历程,地位由卑微至堂皇,这种文学观的变化实质上是文化观变化的反映,是中西古今文化碰撞的结果,而且现代小说所承载的思想内容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时代的个人的种种动向,所以,着重从小说人手,是进行文学一文化批评的较好的切人点。

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的第三章中,杨义在对“五四”文学观念尤其是“五四”小说观念变革的文化原因进行分析后,又具体从“真实观和悲剧意识”、“功利观和批判意识”、“审美观和文学的本位意识”等方面探讨了变革的文化深度。比如在论述悲剧意识时,就表现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化观念的一面。“他们(新文学作家)用现代的意识观照社会、观照文化及人们的行为模式,从而发现了其中的不合理性或历史的荒谬性。在观察时,他们在习以为常的文化中看到了悲剧因素”。而这一点正是传统文学所缺乏的,同时也正是传统文学中文化意识匮乏的表现。现代文学在对传统文学进行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在对外国文学中的悲剧观念进行借鉴的同时,也达到了一种文化的深度。由文学映现文化,由文化反观文学,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文学一文化批评思维方式。

再比如,在对女性小说的关注中,杨义也同样是从文化角度着眼。他认为,“‘五四’时期女作家群的出现,实际上是‘五四’反对封建伦理文化的一项从理论上到实践上的重大胜利”,“是现代文化思潮冲击封建女性伦理定型的结果”。换种说法,就是“社会文化性别模式的变化”。因为在人类社会中确实存在着男女两性在生理心理和文化心理类型上的某些差异,这种文化心理的差异在封建社会就是男尊女卑的性别定型。南宋女词人朱淑真有诗《自责》为证:“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而到了近现代社会,随着启蒙思潮的兴起,这种封建的文化性别模式有所松动,不仅一些妇女问题在社会上有所反映,而且以女士署名的小说也多起来,女性文学有所显露,直至五四时期,女作家群正式出现。这就是女性文学出现的文化契机。至于“五四”女性文学的共同创作特色,实质上也是文化性别模式变化的流露,比如她们能紧扣时代思潮,充分反映个性,表现一种外向的社会的要求,就是文化观念使然。

此外杨义在对现代文学中的大家名流进行探究时,也是有意识地从文化角度切人的。在上述专著中,他分别展开篇章撰写了专题“郁达夫小说的文化心理素质”、“从文化视角看左翼文坛以及丁玲张天翼”、“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类型比较”、“二萧文化素质的差异”、“废名和沈从文的文化情致”、等,进行文学一文化批评的个案研究或个案之间的比较研究。杨义之所以在对现代文学的研究中侧重文化的介入,是基于他这样一个前提认识,即“中国现代文学是中西文化交互影响下的产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和五色斑斓的西方文化思潮,都在现代小说家身上打上了各式各样的烙印”。也就是说,他认为现代文学是文化碰撞的直接结果,其中的文化因子特别丰富,在对这个时期的文学进行研究时,缺少了文化观照,就无从准确把握它的发生和根由。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范文6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汉语国际推广;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27-0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要适应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提升文化软实力,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的战略需求,就要进行综合改革。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1.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体系,体现综合教育优势。(1)围绕汉语国际教育,构建较为完整的主干学科群。形成由汉语言文学、文化学、外国语言文学“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实现学科专业之间的交融与互补,强化汉语国际教育主体。(2)形成统一的行业领域,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借助汉语言文学的学科背景和优势,在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下,确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使教学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统一。(3)按照不同培养方向的特点,开展专业综合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突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教学,强化教学实践;涉外管理方向突出管理学教学,强化管理实践;涉外文秘突出秘书学教学,强化秘书实务实践。同时,三个方向都实施双语教学,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施“三位一体”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理论教育、技能教育、岗位教育“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教育。专业理论教育要以“语言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技能教育要按照不同方向培养方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形成由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构成的技能教学体系。岗位教育要根据相关行业的用人要求,形成由职业素养、岗位技能、行业技术资格认证为内容的教育体系。

3.完善“三位一体,双向互动”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三位一体”是指依托留学生教育,建立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依托国际学校、有留学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与国外高校的联系,着力建设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双向互动”就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介入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实现双向互动。

4.打造“三位一体”师资队伍,保证人才教育质量。借助社会力量,整合师资队伍,建设一支由本校专任教师、外校兼职教师、相关行业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实践为基、专业为主、能力为本”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力争在教师队伍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达30,博士研究生比例达50,涉外企事业单位、外事部门兼职教师比例达30%,有国外国际汉语教学经历教师比例达30%,建设一支高水平、强能力、高职称,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教学团队。

5.建立“三位一体”科研训练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学年论文―学术论坛―毕业论文”为框架的科研训练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6.建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双语教学”、“人文教育”、“海外交流”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放共享的双语教学网络课程,展示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多形式交流的网络平台。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实施“2+2”、“1+2+1”等中美双学位联合培养,积极组织学生赴海外学习,开阔学生视野。

7.疏通“三位一体”就业渠道,保证毕业生就业。抓好考研动员、考研辅导、考研报考调剂指导,鼓励学生考取研究生;通过参加国家汉办赴国外汉语教学志愿者选拔、互惠生项目等多种途径,组织学生海外从事汉语教学;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使学生在国内相关行业就业。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师资实力。建设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的校级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建设省级教学团队,使之成为高水平、强能力、高职称,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教学团队。每年拟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外事部门、涉外企业等聘请5~8名具有教授职称或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任教或讲学;每年拟派遣1~2名优秀教师到国外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为专业教学积累经验;每年拟聘请1~3名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承担实践模块课程的教学与训练。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不断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赛教活动,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

2.实施专业目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注重汉英双语教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以及国内外其他相关部门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实践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人才。据此,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材编写、学科作业等教学环节中体现这一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遴选和编写一套适合本专业教学的教材。完善平时校内实习的各项环节,为学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与留学生教育机构、外事管理部门、国外友好学校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把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训练之中。

3.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中外文化交流的理论,了解相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法规,具有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汉字书写水平的基础上,逐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组织学生撰写学年论文,举办学术论坛,创办学生学术刊物,提高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4.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改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被动地听课,而是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每次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好关于授课内容的阅读材料,学生课下完成阅读任务,并就阅读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

5.实施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采取保持型教学法,实施双语教学。在第一学年,各门课程使用母语教学,同时,加强英语的学习。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在“外国文学”、“国外汉学研究”、“西方美学史”和“西方文化与礼仪”等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第四学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外民俗”、“旅游美学”、“比较文学”、“西方文论和秘书学”等课程中,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和教师的授课特点,适当开展双语教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课程中采用母语教学、双语教学兼用。提高学生英汉双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6.加强国际交流,为专业建设打造平台。加强海外联络,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途径,为汉语国际教育学生拓宽视野创造条件。不断拓展合作区域,拓宽合作途径,拓新合作项目,鼓励学校更多的学生赴海外实习。以项目为载体,积极做好教师和学生的访学、留学。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到国外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访学。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汉办公派教师项目等,积极引导教师赴国外做访问学者、教授汉语或参加学术会议。通过举办出国项目说明会、印发招生简章和网上宣传,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带薪实习项目,国家汉办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项目。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搞好留学生招生宣传,改善留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扩大留学生规模。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打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