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电影范例6篇

校园电影

校园电影范文1

微电影创作的首要步骤是剧本创作,它是微电影创作的基础。如何让主题和故事情节不落俗套,这就需要学生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学习、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的故事情节。在确定好主题和故事情节之后,必须把它写成剧本,这种文本格式小学生未曾学过,只有通过网络自学,并改变自己惯常的写作思维和方法去编写,这是学生创造力得到培养的另一种表现。最后,还要把剧本转化为分镜头,对小学生来说,这一过程是最困难的,学生以前未曾考虑过怎样用镜头来表现剧本内容,未曾体会过镜头与文字的差异:有时一段复杂的文字只需要一个长镜头就可以表达,有时一句短短的话却需要几个分镜头来体现。一组学生一般只有一部DV摄像机,这更增加了构思分镜头的难度。学生要学会像导演一样去思考镜头的机位、演员的表演,以及影片的蒙太奇思维等。这一过程是最具“头脑风暴”的,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在此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

二、传递正能量

一部微电影,要表达什么、弘扬什么,是创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小学生涉世未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够,对于事件的对错、现象的美丑辨别不清,所拍的内容大多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没有明确的观点,有时连自己拍摄的微电影要表达什么都不知道,这时候教师要耐心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对所要拍摄的内容进行研究:影片中的人物做法对吗?你对影片中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影片结尾对人物或事件的对与错是否有明显的观点表达?让学生在创作小组中交流探讨,或向家长请教,或在书籍和互联网中寻求答案。经过思考和探索,学生制作出来的微电影就会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作为创作团体中的一员,学生在创作中思考、探索,对影片内容深有感触,所受教育也最深,而其他学生在观看影片时,由于与创作者年龄相仿、心理特点和想法相近,加上影片内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因而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接受影片所要表达的观点,从而实现正能量的传递。

三、磨炼意志力

一部微电影的制作,撇开其他步骤不说,单“正式拍摄”就已经花掉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小学生控制能力差,拍摄过程容易笑场,拍一个镜头可能要NG好几次;一个小组一般只有一台摄像机,对某些多机位拍摄一次就能拍完的镜头,实际操作中学生要停下好几次,利用仅有的一台摄像机从不同的机位来拍摄,演员也要重复演几次,这无疑增添了拍摄的难度,延长了制作时间;学生的拍摄时间一般定在周末,如果其中的某位学生不能如约前来拍摄,那下周同一时间整个团队未必能按时继续拍摄,原因可能是某位学生的家长要带小孩出去办什么事,也可能是另一个兴趣班时间有改动等。微电影创作其中的一个步骤就已经如此耗时,可以想象,完成全部创作对小学生而言是多么艰巨!确实有不少学生因为困难而中途放弃了,但也有更多的学生坚持下来并成功制作出一部部微电影,他们的意志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磨炼,得到了提高。

四、建立团队意识

校园微电影创作,是一个团队的运作:它需要组织者的统筹帷幄,也需要队员的分工协作;它需要队员有铁的纪律和精确的时间观念,也需要队员有强烈的团队意识,顾全大局,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而以上这些,恰恰是大多数小学生所欠缺的。校园微电影创作,让学生“不得不”去建立这种团队意识,否则将无法如期完成创作。笔者执教的班级有个以陈圳晓同学为首的团队,准备拍一个反映老人摔倒后该不该扶的微电影《扶不扶》,笔者本来对该团队抱有很大的期望。三周以后,查问进展,竟然连一个镜头都没拍出来,究其原因,说第一次是陈圳晓迟到,第二次陈圳晓临时换角色,一个队员因为自身的角色由男2号降为配角,想不通而闹矛盾;第三次是一个队员没来,原因是“陈圳晓第一次也迟到了”。哭笑不得后,笔者只能把队里的成员全部找来,告诉他们:团队就是一台精确运转的机器,每个队员都是机器的一个组成部件,虽然分工不同,但是同样重要,缺少其中任何一件,机器都不能正常运转……这个团队最终如期完成了创作,作品虽不太理想,但还算完整。笔者觉得,能够让学生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学会去建立起团队意识,也就足够了。

五、提高综合能力

校园电影范文2

一、校园微电影的兴起及创作特点

微电影因为具有投资少、创作周期短、不需要发行许可等低门槛特点吸引着广大电影爱好者纷纷加入到创作中。这些电影爱好者里面,有一大批是传媒类院校的大学生们,他们拥有电影梦想,具有创作电影的热情和潜力,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在梦想的驱动下,他们立足校园,策划和尝试着去做一些与大制作、大手笔所不同的“微时”“微制作周期”“微投资规模”的微电影去践行自己的电影梦。校园微电影因此异军突起,成为微电影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并呈现出自己的创作特点:

(一)从主题内容上看丰富多彩

大多数都是反映年轻人的学习和生活,主题主要是学业、励志、青春、爱情、友情和亲情,也涉及公益、社会热点等。特别是表现青春和校园爱情的,在微电影中占有很大比重,如《再见金华站》《不想说再见》等。―方面说明大学生们在内容的选择上会选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在创作中注重对自己的生活、人生进行观照。校园化、个性化,成为校园微电影的最大特点。

(二)从创作手法上看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思维活跃期,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能力强,也更愿意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虽然他们能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一些人和事,用现实主义手法去进行创作,但更多地具有浪漫的情怀,因此在创作中往往具有深深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创作的爱情微电影,男女主人公往往都是“女学霸+学渣男”“女神+潘磕小被蛘摺巴踝+灰姑娘”,情节往往都是一见钟情,在主人公深陷爱情之中憧憬美好生活时,其中一方却因病不久要离开人世或因家人反对被迫出国深造杳无音信,空留一方独自惆怅。画面虽唯美,但稚嫩化、情感化、个人化倾向较突出。

(三)以赛促创,硕果累累

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兴影像艺术,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特点风靡全球。为使校园微电影顺应时代潮流更加蓬勃发展,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等相关机构联合以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高校举办微电影大赛,如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中国大学生微电影节、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等,或者在大学生中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电影节上设立微电影竞赛单元,如武汉大学生电影节等,或者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举办校级传媒艺术节、微电影大赛等,达到以赛促创的目的。许多大学生创作的校园微电影取得了受人瞩目的成绩,不但获得大奖,网上点击量也较大,引发广泛热议。

二、校园微电影在创作与实践中存在的困境

虽然校园微电影在微电影大潮的推动下创作活动如火如荼,但因主客观原因,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专业水平整体偏低,艺术水准有待提高

近几年,校园微电影在广大电影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绩,如中国传媒大学毕鑫业的《我要进前十》、河北传媒学院刘啸宇的《天堂午餐》、颉宇航的《面包师的理想》和北京师范大学陶志强的《雨花错》、浙江传媒学院的《北京梦》等不但在网络人气上还是获奖规格上都属于校园微电影的佼佼者,但大多数校园微电影良莠不齐,剧情老套,拍摄水平低、故事情节不流畅,画面稳定性差、演员不专业等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呈现出的影像质量不尽如人意。

虽然微电影属于个人化、草根化的艺术形式,但整体来讲,专业院校的专业学生拍摄的影像质量相对较高,而非专业院校或非专业学生拍摄的艺术水准相对较低,整体上艺术水平有待提高。

(二)题材相对狭窄

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主体主要是学生,因受个人阅历等方面的制约,表现的主题往往也就集中在了爱情、友情、青春、励志、亲情等方面,如前所述爱情在校园微电影中占有的比重非常大,雷同的情节也比较多。有的创作者为了自娱自乐或者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甚至过多地去表现同性恋、无厘头的东西,过度娱乐化,让作品难以承载更多的社会价值。

(三)优秀创作团队难以传承

一部成功的校园微电影背后总是站着一个优秀的专业创作团队。这些团队往往由一些对电影充满热爱的学生组建起来,一般是以宿舍、班级、专业为单位,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葫芦三兄弟、河北传媒学院刘啸宇组建的Maker工作室、李胤泽组建的冬启工作室、浙江传媒学院的微电影创意社、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鱼人工作室等等,这些创作团队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有的团队拍摄了数部甚至数十部微电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园微电影创作团队的生命周期一般在2~3年,往往会随着主创人员毕业而解散,只有小部分微电影团队会走出校园冲进商业市场进行创业。所以即使优秀的创作团队,也很难保证数年持续产出精品。

三、校园微电影的出路与展望

作为微电影家族中的生力军,校园微电影虽然有多方面的短板,但只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微电影之路。

(一)学生要加强学、练、创,提高实践能力,提升艺术水平,以质量求生存

微电影的“三微”特征以及具有平民化、个人化的特点,人人皆可参与拍摄,但正如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所说:“微电影虽小,却不可等闲视之。”道出了它不可小觑的影响力,也道出了它不是任何人都能分得一杯羹的事实。校园微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讲好一个故事,如何以最好的影像质量示人,如何让广大观影者买账?

首先要求故事精炼,有着令人动容和直指内心的力量感。一般的电影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几部分即起承转合的内容桥段,微电影因时长限制,要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讲好一个故事,开端、发展一般不设置,即使有也是稍加铺垫,直接就是高潮、结局,人物塑造、悬念设计等把握好很难,所以要树立“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从创意上下功夫。要注意典型人物、典型性格的塑造和精巧的情节设计,要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创意结局。

其次要用优质的影像质量感染观众,达到观影者的期待视野,引起情感共鸣。微电影是通过视听语言来传情达意,观影者要在碎片化的影像中寻求视觉听觉的享受,满足生活的想象,用剧中人物的成功、胜利、曲折、苦难来填充自己平淡无奇的现实生活,缓解现实生活的压力,所以拍摄时要从专业角度研究整部故事的架构,场景的设计、摄影机推、拉、摇、移的应用,背景音乐的配置,后期的剪辑都要精心安排、琢磨,让每一个镜头都要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正如著名导演王小帅所言,“创意出人意料,拍摄方式不落俗套”的具有独特创意、精美制作和丰富内涵的微电影才是好的艺术作品。所以,作为一名微电影创作者必须不断加强电影理论学习,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具体创作、打磨中提升艺术水平,才能拍出高质量的校园微电影。

(二)学校要打造良好实习基地或建立相应文化产业园区,助推校园微电影创作,以质量求发展

为培养高素质影视专业人才,大多数专业院校都在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以赛促创的方式和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成立工作室等方式引进项目,以项目拉动教育教学,让学生在本校名师与社会团体共同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在微电影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的院校甚至成立微电影系,让学生能够更专业地去从事微电影创作。这些都为校园微电影的质量提升提供了强大支持。笔者认为,学校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助推微电影创作,才能更好实现校园微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1.以学校为依托,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微电影专业工作室

在校园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好多学校学生都是以共同兴趣爱好组建创作团队,虽然冠以工作室的名义,实际上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更没有充足的仪器设备和资金支持,这种“三无”微电影工作室取得一定成绩已实属不易,形成长效机制很难。以学校为依托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微电影工作室就会呈现梯队建设,也能解决优秀专业创作团队难以传承的矛盾,让学生背靠大树,心无旁鹜,专心创作,取得佳绩。河北传媒学院推出的“三特生”工作室制度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尝试。

2.以学校为主体,与行业合作,走商业化创作之路

微电影作为电影的一种新形式,如果只具备艺术性没有商业性,没有经济效益,就很难有长期生存的土壤,更不能很好地服务到地方经济和地方文化,只有艺术性和商业性同时兼顾,才能算是成功的微电影。本身微电影也是从商业广告脱胎而来,所以与行业建立联系,走商业化之路也是用“把学生推到舞台上,把舞台搭在社会上”的育人模式来实现校园微电影创作者的大银幕电影梦的途径。

3.以学校为平台,与一些知名网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拓展传播渠道,实现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绝大多数的校园微电影的播出渠道主要是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或者以微信、QQ群的形式进行传播,只有极少部分作品能够走院线上映。传播渠道上处于劣势,不但不能盈利反而许多都是自掏腰包。学校在这方面要积极拓展播出渠道,利用学校官网、官方微信,或者与一些电视台、知名网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帮助学生打造品牌形象,实现多种方式的传播,进一步使校园微电影实现更大的传播价值,甚至更多的利益分成。

校园电影范文3

[关键词]校园电影;国产;价值诉求

在国产电影中,校园电影无疑是大众视野内的一个新生事物。在高投入、大制作的电影占据市场之时,校园电影的出现使得整个国产电影出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它不以繁琐炫目的剪辑和视听冲击来夺人眼球,而是以情感渲染和对人物细致饱满的刻画来吸引观众。校园电影往往以青少年的学生时代为主要题材,以年轻观众为主要的受众对象,具有鲜明的青春性,彰显的是一种消费时代下的青春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与爱情片、等类型片有一定的重合之处。校园电影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不羁叛逆的青少年们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这种烦恼到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和性解放运动后达到顶峰。[1]因此美国校园电影始终带着强烈的躁动、自由、青春洋溢的气息。由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国产校园电影在价值诉求方面则明显淡化了西方同类电影中大声UO的对抗、放纵与叛逆感,而往往是导演从成人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对青年人的生活进行真诚的关注,聆听他们的声音并委婉地表达出来。严格来说,国产电影基本上都是主流的成人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是成人认可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社会问题反思的一面镜子,校园电影也不例外。

一、对成长困惑的真情彰显

校园电影的背景主要是中学与大学校园,此时电影的主人公正值成长的关键阶段,从生理的角度而言,正是第二性征发育之时,身体逐步向成熟迈进,有充沛的能量需要宣泄;而在心理的角度,青少年们刚刚脱离了童稚时期的无忧无虑,而又没有形成成人的世故老到的内心,无法在前后两个阶段的人群中寻求自己精神世界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会有诸多难以启齿的念头以及抑郁、纠结、困惑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长期以来,国产电影对于这种青春的“阵痛”是持忽略态度的,青春在我国话语体系中是与对祖国未来美丽的憧憬,对祖国建设事业上的无畏无惧等概念相结合的。[2]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僵死的旧话语体系逐渐瓦解,青少年成长时的困惑,无所适从的“青春不能承受之重”也就渐渐开始为电影人所重视。

以周杰伦执导的《不能说的秘密》(Secret,2007)为例,电影中女主人公路小雨在20世纪70年代读书时,因为才华横溢而遭受包括班长在内的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只有大勇偶尔会让大家不要欺负小雨。而路小雨本人又因为长期沉浸在对音乐的热爱之中内心极为细腻,在不友善的校园环境中逐渐变得极为孤僻和自卑。以至于当她在意外中穿越二十年时空认识了男生叶湘伦之后,依然对这份有“时差”的感情毫无安全感,常常会吃醋,尤其是在目睹叶湘伦与他现实世界中的同学晴依在一起之后。而路小雨对于叶湘伦的喜爱,除了两人都在钢琴上有着巨大的热情和天赋以外,还因为来自陌生世界的叶湘伦不会冷漠地对待她。但是出于敏感和自卑,路小雨始终不敢将时空穿越的秘密告诉叶湘伦,并且在两人的相处之中十分矜持。

不仅对异性的情感容易对青少年造成困扰,同性情感也是校园电影表现的内容之一。在电影《蓝色大门》(Blue Gate Crossing,2002)中,女生林月珍和孟克柔之间有着极为深厚的友情,因此林月珍才会在自己喜欢上男生张士豪以后,委托孟克柔帮她收集有关张士豪的一切,如笔记本等,让孟克柔帮助自己给张士豪送情书,然而却因为羞涩而故意在情书中留下的是孟克柔的名字,这份感情执著而又保守。另一方面,张士豪也喜欢上了孟克柔,并且骄傲而自负的他对孟克柔做了笨拙的表白。然而孟克柔心中真正中意的却是同为女性的林月珍,她出于对林月珍的爱才一直帮她牵红线。相比起林月珍和张士豪而言,孟克柔的感情无疑是更加隐忍和克制的。毕竟同性之间的爱情在社会的生存空间更小,毫无社会经验的孟克柔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非主流的感情。只有在两个人幻想未来的生活,林月珍对未来有着绘声绘色的幻想,而孟克柔却只有一句“月珍,我什么也看不见”时,观众才能体会到孟克柔心中的无奈。

二、对社会问题的客观呈现

欧洲著名文化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曾经指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应该直接触及现实生活的问题和人物,触及人类的经验,总是为当代的问题去寻求答案,帮助人们理解产生那些问题的环境。”[3]国产校园电影与西方同类影片的最大区别,就是承担了反映现实这一重要的艺术使命。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实际上是社会的缩影。以台湾林清介的校园电影为例,台湾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之间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变革,岛内的民主运动一浪接一浪,各种政治禁忌在轰轰烈烈的各种运动下不断被突破,校园之中的“党化教育”也摇摇欲坠。以至于1988年蒋经国去世之后,台湾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时代。而在经济上,台湾也迅速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思想,色情、、吸毒、黑帮等现象层出不穷。校园并不是社会中的一方净土,教师、家长与学生也受到这种社会变革的影响。少年犯罪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少年帮派问题,绑票勒索、打架斗殴等行为成为当时校园问题的常态。而林清介等导演又是嗅觉十分敏感的电影人。因此,台湾70―90年代之间的校园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均体现出了自己诞生的气候和土壤。[4]

以《鲁冰花》为例,影片中的台湾当时正逐步脱离的独裁统治,“劳民伤财”的选举制度开始进入普通民众的生活,然而的阴影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上。学生中古阿明与林志鸿要为谁去参加全县的美术比赛而进行竞争,单纯从绘画技艺来说,极具绘画天赋的古阿明更占上风,而林志鸿却满脑子条条框框。然而古阿明出身贫寒,林志鸿却是乡长的儿子,美术老师郭云天和包括校长在内的其他老师展开了争执。一位老师就提议既然现在是民主时代了,那么不如投票决定。投票的结果自然是林志鸿胜出。这实际上是对古阿明极不公平的。校长口中的所谓“民主一下”,实际上正是教师们对官僚表示谄媚的一个借口。又如林志鸿的父亲需要到处进行宣传和拉票,林志鸿学校的老师因为校长拍乡长的马屁而纷纷帮助乡长拉票,郭老师也要帮助乡长画宣传画等。本应该纯洁的校园也因沾染政治气息而发生了许多令人哭笑不得之事。

内地的校园电影亦不例外。在金琛执导的,根据韩寒小说《三重门》改编的电影《青春演绎》中,林宇翔除了语文成绩比较出色、有“才子”之称外,其他科目的成绩并不出色。林宇翔一直迷恋着恬静漂亮的女孩苏珊,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时代,尽管林宇翔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无数习题集和补习班的洪流中,他依然怀疑自己并不能实现苏珊那个四年后去清华园找她的约定。而实际上在交往中,苏珊也默默地喜欢上了林宇翔,为了能够与林宇翔在同一个高中,苏珊故意在中考的数学考试中放弃了几道大题。而原本凭借分数能够和苏珊一起上县重点高中的林宇翔,却在妈妈的上下疏通下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进入了市重点高中三中,而实际上林宇翔并没有接受过真正的体育训练,他不仅要与真正的体育生一起训练和生活,还因为母亲的望子成龙错过了心爱的苏珊。电影并没有大喜大悲的情节,然而主人公林宇翔的少年情怀中却暴露出了应试教育、教育资源不公、走后门等社会问题。

三、对救赎之路的执著寻觅

尽管从彰显成长困惑与呈现社会问题两个方面而言,国产校园电影不免略显沉重,但就整体情调而言,国产校园电影基本上还是采取了能够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大团圆结局。尽管青春生活中不乏叛逆、暴力甚至犯罪等阴郁的主题,但是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国产校园电影还是要偏重表现青少年在成长当中的青春气息,体现主人公个性上阳光、积极的一面。[5]主人公的魅力往往并不只体现在困惑的一面,还体现在困惑之后仍然能为自己寻找到救赎之路。

以九把刀执导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1)为例。在电影中,主人公柯景腾与心仪的女孩沈佳宜出生于台南彰化,潮湿而闷热的当地天气见证了他躁动不安的青春。对于柯景腾等人来说,落后的彰化比起发达的台北显然遥不可及。然而因为沈佳宜不仅十分漂亮,且学习很努力,很有可能考到台北的大学念书,柯景腾萌生了“一定要在她上大学之前追到她”的念头。对于高不可攀的沈佳宜,15岁的柯景腾一方面嘲笑她“假仙”“机车”,一方面却又不放过和沈佳宜在一起的任何机会,并且因为想保护沈佳宜而立志“成为厉害的人”。从家庭条件来说柯景腾并没有任何优势,他的母亲给他递上一包纸的时候还要叮嘱他“省点用”,在学习上他更是落后沈佳宜一大截,两人几乎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为了能够实现自己追求沈佳宜的理想,柯景腾将自己的漫画书收起来,开始好好读书,与沈佳宜坐着前后桌,放学时还在黑板上比赛做题,没有晚自习的夜晚两人也留在教室看书。这一切就因为沈佳宜曾经说过“我不是看不起差生,我是看不起那些什么都不会却还看不起努力念书的人”。尽管到最后,柯景腾也没能够和沈佳宜考上同一所大学,并且在若干年后,沈佳宜还是嫁作他人妇,但是对于柯景腾本人而言,他早已不是那个在彰化炽热的阳光下懵懂的少年。沈佳宜成为柯景腾有关青春的全部回忆,柯景腾凭借这份爱情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尽管称不上大富大贵,但是他已经成功地在社会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够在沈佳宜的婚礼上坦然地待人接物。清纯漂亮且读书用功的沈佳宜的出现,对于柯景腾来说是打开了一条新的向上之路,在青涩爱情的激励下,柯景腾才能够从那个跟别人打架的叛逆男生,变为一个知道要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的人,从而真正走向成熟和稳重。从成长的角度而言,该剧的结局依然是喜剧的,柯景腾曾经的奋斗并没有指向徒劳无功。

国产校园电影目前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对于它的讨论,单纯研究拍摄技术和营销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受整个电影创作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更广泛观众群观赏、思维习惯的考虑,电影的价值诉求方面难免带有一定的道德说教或沉重的社会反思意味,使得电影蒙上了一层成人气息。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校园电影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类型体系,但是这并不会抹杀校园电影的艺术价值。国产校园电影的导演们真诚地凸显着青少年们的成长困惑,揭示他们成长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并积极地为他们寻找救赎之路,体现出单纯迎合青少年消费口味,强调电影的娱乐价值的美国等西方校园电影所欠缺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无疑具有独特的心理问题以及人际交往圈,但这并不是真空于成人世界的,相反,青少年们的困惑与迷茫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们远离成人的权力中心,因为在智识与体能上的弱势而常常受到社会主流的忽视。国产校园电影正是将青少年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相结合,对现实进行了深切的观照,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灵魂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电影类型。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编号:2013CZ016)阶段性研究成果;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Yq201317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爽.青少年在美国青春电影中的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2009(15).

[2] 陈月娥.国产青春片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J].电影文学,2015(09).

[3] [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M].居延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 赵静蓉.作为“异己之物”的青春[J].文艺研究,2015(10).

校园电影范文4

这两年,电影院突然多了一种形式题材的电影,要论它是否精彩,它或许“非常精彩”;要论它是否感人,他依然“十分感人”。但这两句话却不是普通的含义,可以让我们回想起许多青春时期的懵懂,念起那些被遗忘在内心深处很久的故事。

“校园欺凌”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按照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本不应该出现在我们周围,可它却形形色色围绕在少年生活中。从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到《少年的你》,其题材演绎了“校园欺凌”案件。只是从电影名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种让人心酸难受的心情,两部电影都是展现了女主角本是一名普通老实的学生,却遭到“顽固”同学的不间断欺凌,最终酿成悲剧。对于少年而言,或许在对于同学施暴的过程中这些施暴者不懂什么是责任,在他们看来这本是同学之间的玩笑,却没有任何人及时出来制止,导致玩笑越来越大,给别人带来心灵上不可磨灭的阴影。

《悲伤逆流成河》电影里一段话至今看起让人泪奔“你们骂过我最难听的词,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你们又恶毒又愚蠢,你们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你们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个人,因为你们日子真的无聊,因为你们觉得自己不会承担任何后果”。可能真的如电影台词所说那样,他们只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对于同学各种欺凌,却总以为不会面对任何后果,自己不会承担相应责任,才会如此肆无忌惮的施暴。倘若,会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不”,一群人懂得保护被欺凌的同学,那这种事情还可能发生吗?

当然,上述所说的应该不会发生,因为理想和现实总是相对。孔子以“仁”为主要思想,提倡仁者爱人,教育引导我们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而面对现实中,如果真有一个人站出来,那么就也会遭到别人的欺凌。若想有一群人走出来保护被欺凌的同学,这应该也不可能,毕竟少年幼小无知,连欺凌同学面对的后果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心中有“仁爱”。对于校园欺凌问题,最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法律力度,不要总拿未成年三个字充当保护伞,不是年纪小就应该被同情原谅,首先要想想自己曾经做过什么,那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别等到面对法律那一刻才知道后悔。作为家长,身上有责任及时教育和引导子女,如何跟同学相处,怎么把握事情的度数,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校园电影范文5

关键词:叙事;意象;同性;消费

《蓝色大门》是2002年由台湾导演易智言执导的电影,曾获2002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展示,及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的提名。《蓝色大门》有着台湾校园电影一贯的清新质朴,电影里简单、执着而热烈的青春,带给观众扑面而来的既惆怅又温暖的心理感受。

1 线性结构与个人叙事

导演易智言采用了最朴素的叙事结构,将电影故事按顺序线性发展,尊重情节在时间上的因果逻辑关系,在时间顺序上没有大幅度的跨越,也没有倒叙、插叙等时间跳跃手段,给观众呈现出完整的故事流程,保证了时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校园电影基本采用个人叙事,个人叙事的目的就是要解构主流话语强调的那种集体的、整体的、一元化的叙事模式,从而建构丰富多样性的历史。《蓝色大门》中男主角张士豪与女主角孟克柔的之间的感情正是在高中备考大学那段特殊时刻中个人的历史。

整部电影的情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平淡的叙事,后三个阶段分别有着不同的激情变奏,每段冲突和最后高潮的到来水到渠成。在情节的第三阶段中,叙事者聚焦和人物(张士豪)聚焦均为无知视角,如果不是孟克柔的自我陈述,观众只是会觉得她拒绝张士豪只是因为照顾到与林月珍的友情,而不会深层次的考虑到孟克柔是一位有同性恋倾向的女生。影片的真正冲突主要在于人物的内在冲突,孟克柔、张士豪、林月珍以及整个校园、社会也许存在强烈的外在冲突,但是推动故事的力量是来自于她们自己内心深处对爱与温情的渴望。

2 诗化青春与意象叙事

导演杨德昌曾说“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与非青春片。”可见青春电影在台湾所占比重之大。台湾青春电影的热潮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要,结合流行元素满足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观众需要;另一方面是台湾独特而的政治经济背景,尤其是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大量青少年的另类族群,成为社会上最不安全的因素,使人们关注的目光集中于探讨成长经验。[1]

在诗意的青春里,导演在影片中穿插了若干带有暗示意味的叙事意象,如此一来,在这种青春的叙事下,影片就把同性情感包装成了一种萦绕在青春期里的淡淡的伤感情绪。

(1)卑微的爱:面具。在《蓝色大门》剧情发展的第二阶段里,孟克柔有一组与林月珍伴随动感音乐翩翩起舞的镜头,但特别的是,孟克柔戴着林月珍硬塞给她的张士豪面具。孟克柔对林月珍的爱,在林月珍对张士豪的爱的面前是卑微的,不合法的―――这是一个象征,暗示了孟克柔的匮乏与不足,她唯有成为张士豪(也就是男性,较之林月珍而言的异性)那样,才有资格和权力去爱林月珍。[2]导演表现出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创造,拓展了叙事意象的功能和疆域,丰富了叙事意象的审美表现力。

(2)同性指向:金鱼。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张士豪给孟克柔打电话时,出现了金鱼的画面。不仅在《蓝色大门》,其他一些台湾校园同性电影例如《盛夏光年》中,也出现了“金鱼”的意象―――“金鱼”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作为鲫鱼的一种变种,从而将同性恋者较之异性恋者“变性”的本质,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外化到具体的物上。影片往往通过一些符号化、象征化的影像定义来制造或强化有关同性恋现象的流行话题,从而进一步将“同性恋”物化成一种消费客体。[2]

(3)社会冲突:墙与国歌。《蓝色大门》中一共出现了五次篮球馆二楼的墙。前三次都是孟克柔在墙上写字,而第四次是张士豪蹲在墙边写字,墙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全片结尾处,缓慢的镜头告诉观众孟克柔一直重复写着这句“我是女生,我爱男生”,而最后张士豪则留下了一句“张士豪到此一游,2001,Iwas here!”

这里对“墙”这一意象唯美主义的表达方式,其实也暗示了社会大众对同性恋的排斥甚至歧视,现实生活对同性恋行为的污名化使得孟克柔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于是用自我告知的方式将其强制扼杀在了青春的襁褓里。导演深刻把握审美创造的机理和原则,以墙上文字作为贯穿影片的悬念线索并作为影片收场不仅仅符合叙事结构的完整性、逻辑性要求,在顺应电影叙事结构内在统一性原则的同时,也跳出了形式界限的限制,让形式本身成为一种意义表达,带给接受者审美和愉悦,并保持开端和结局的和谐平衡。

起到同样作用的意象还有片中的“中华民国国歌”,台湾校园有“国歌”响起必须听下手中一切活动并立正站好的传统,而影片中两次“国歌”声起时主要人物都未遵守纪律,在这里“国歌”和“墙”都有暗示社会文化壁垒的意味。

3 成长母题与同性叙事

成长母题的电影中,总是会给人物设定非常规的成长环境,比如父母患病、单亲家庭、经济拮据等等。《蓝色大门》也不例外,女主角孟克柔就是与做餐饮小摊生意的母亲相伴长大,而“孟克柔”这个名字也象征着她包容担当却倔强固执的性格特征。

3.1 影片的成人形象

(1)父亲角色的缺失。台湾银幕上很难看到完美的父亲形象,他们总是陷入对现实的无助与对自我的迷失的双重困境当中,已然无法履行父亲的职责,例如《夏天的尾巴》(2007)、《沉睡的青春》(2007)、《流浪神狗人》(2008)中,父亲们几乎都是人生的失败者,他们沉溺于酒精,生活不能自理,依靠子女的照顾勉强维持生活。[3]而在《蓝色大门》中,女主角孟克柔与终日辛苦的母亲相依为命,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她对性别概念比其他人更模糊。

(2)主要成人形象:母亲、体育老师。孟克柔的母亲与代表了大部分独子的家长,台湾电影里,担当中年乃至老年父母亲角色的演员们历来都让观众看了倍感暖意―――有点俏皮、有点草根、有点知足、有点窝心,它不是外壳精美却没营养的零食,它有美妙的包装,也有源源不断沁出的丝丝暖意。[4]孟克柔母亲对她的关心并没有溺爱,而是恰到好处的体贴关怀,这符合《蓝色大门》本身的节奏,同时也迎合了观众的欣赏口味。体育老师在影片中虽然每次似乎都以“打酱油”的方式出现,却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自己本不希望的样子,就像这个体育老师,他的从前,何尝不可能是张士豪呢?

3.2 导演的同性情结

在台湾校园电影当中,诸如《蓝色大门》(2002)、《盛夏光年》(2006)、《刺青》(2007)、《花吃了那女孩》(2008)、《渺渺》(2008)、《带我去远方》(2009),都在成长的叙事中夹杂着同性情感的表达。同性恋题材的盛行,一方面是源于导演对国际电影节获奖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是台湾年轻一代追寻自己独立身份的表达方式。在一个异性恋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同性的讲述必将处于失语地位,而当其在台湾成长题材电影中大量涌现时,就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表达,也具有了一些身体政治的意味。[4]如今,同性恋情电影在现在的电影市场越来越多见,但大众所接触到的同性恋现象已被一些“出柜”“耽美”等流行话题打上标签,包装成了夺人眼球的流行文化―――作为波德维尔(DavidBordwell)所言的一种“猎奇性的亚文化主题”,同性恋满足了大众对他者奇观的窥视欲望和刻板想象。[2]在“眼球经济”的刺激下,对同性恋题材的形象叙事,无论是美化丑化还是符号化、标签化,都是大众传媒对于同性恋现象一种新的“遮蔽”,但即使更多的是异性恋者对于同性恋现象的消费,却也有利于社会建立起对同性恋现象的客观认识并给予真正的理解。

4 文本分析与消费叙事

(1)宏观消费叙事。“同性恋”题材台湾的校园电影中,被建构成了一种消费文本,形成了特定的消费叙事。《蓝色大门》之所以给人以清新纯美而非龌龊不堪的观感,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影片的叙述模式上,虽然讲述的是同性恋情,但从本质上采用的都是刻板的异性恋叙事模式。影片由“青春校园”和“同性恋情”叠加而成的,《蓝色大门》率先给传统的台湾校园电影带来陌生的新鲜感,但实际遵循的是典型的异性恋叙事模式,比如青春纯爱中三角恋的纠葛,因此影片仍可被还原为最基本的校园青春爱情类型。在如今多元开放的语境下,在传统偶像剧式的校园电影逐渐式微的境况下,同情恋情被导演及演员们突破化演绎,市场话语与消费话语逐渐成为影响甚至主导电影主题的另一重话语力量。面对消费文化的巨大诱惑,校园电影叙事打上了浓重的商品经济的味道。校园同性恋者被观看的客体命运落入了消费主义的圈套,作为“他者”的同性恋客体被物化成一种异类奇观,其结果,虽然有利于整个社会加深对同性恋者的理解,但依然巩固强化了以异性恋为中心的权威秩序和同性恋的边缘地位。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欢呼导演们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同时,更要提醒其跨越市场话语和消费文化话语的陷阱,在适度联姻对电影艺术与消费文化时,规避其对电影本体和审美品质的潜在伤害,对消费文化保持适当警觉,避免沦为消费文化的奴隶。

(2)微观对白独白。《蓝色大门》中的对白带有一些些的哲学意味,例如张士豪与孟克柔在聊天中提到似乎这个夏天什么都没有做成后说道:“但总是会留下一些什么吧,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除此之外,影片对白最为突出的特征即是经常出现重复多次现象,为电影制造出了一种类似于戏剧渲染的氛围,例如:“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啊”“那你想不想吻我”在影片不同情节中多次出现。而影片结尾,张士豪如同影片开头一样,穿着花衬衫骑车等路口红灯,随后孟克柔的一段独白为电影添上画龙点睛之笔。“小士,看着你的花衬衫飘远,我在想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由于你善良,开朗又自在,你应该会更帅吧,于是,我似乎看你站在蓝色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你脸上仍有几颗青春痘,你笑着,我跑向你,问你好不好,你点点头,三年,五年以后,甚至更远以后,是体育老师,还是我妈,虽然我闭上眼睛仍看不见自己,但却可以看到你。”随后画面切到篮球馆那面写着“我是女生,我爱男生”的墙,影片随即结束。在这段让观影者印象深刻的独白中,孟克柔的青春疑惑最终以对未来的希冀被加以解决,虽然影片无结局,但这一细节的安排或许暗示了孟克柔的同性启蒙只是自己的错觉,这段同性情感的纠葛,对她而言只是青春躁动期一场充满诗意的意外。

参考文献:

[1]刘夏青.由《蓝色大门》看台湾的青春电影[J].群文天地,2011(4).

[2]张祯.同性恋影像:作为他者奇观的消费叙事―――以泰国和台湾地区的校园青春同性恋电影为例[J].电影文学,2011(24).

校园电影范文6

如果

剧情概述

一段青葱岁月,一首无意的插曲,在这最美的季节。

微电影主题曲、插曲

待定

主要角色

女一号:雨落,20岁,在校大学生,性格安静

男一号:杜宇生,20岁,在校大学生,

男二号:A,雨落前男友,在校大学生

女二号:巧姿,杜宇生后女友,在校大学生

杜宇生朋友:甲乙丙丁等

故事梗概

杜宇生一次和朋友坐在足球场边休息的时候,远处走来一个漂亮温柔的女子,于是,杜宇生的朋友便和他打赌找该女孩要电话号码,结果是失败。几天以后,杜宇生在乘公交车的时候,再次遇到该女孩,顺利的拿到了联系方式。很快的,雨落和杜宇生成为了好朋友,杜宇生和雨落对双方的感觉、印象都还不错。杜宇生和雨落认识一段时间后的一天,杜宇生准备好向雨落表白,可是这天雨落前男友突然出现了。于是表白失败了,杜宇生之后很少和雨落联系,到渐渐的,不再联系。一个月后,从图书馆借书出来,杜宇生刚好碰到雨落,他们只是相互说了一句好久不见后各自沉默,这时巧姿出现带走了杜宇生。雨落看着杜宇生没有告别的离她远去,看着巧姿挽着了杜宇生的手臂。当然,杜宇生根本不会知道其实雨落已经和前男友分手了……

正文

开场字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都在努力寻找方法去忘记

忘记这个人,这段情

也不是忘不了,也不是

放不下,只是……

如果

如果……

因为爱,所以痛过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

初幕

场景:教学楼

时间:某天上午

人物:杜宇生,巧姿,雨落

天灰灰的,没有阳光,刚开学不久,走在校道的行人较少,整片校园,安静祥和。

教学楼走廊(B、C区之间),杜宇生双手搁在栏杆上,出神的望着。巧姿让杜宇生在这里等她出来。一会儿以后,陆续有同学从B区出来,边说边笑的。

巧姿走到杜宇生身旁,杜宇生并没有发现,她小觑了杜宇生一阵,杜宇生依然没有察觉。巧姿蒙住杜宇生的眼睛,“猜猜我是谁?”杜宇生掰开巧姿的双手,“走吧,吃了饭我还得收拾宿舍呢!”

杜宇生和巧姿一起下楼,这是一个拖着行李的女生慢慢的走过来,恰好与杜宇生相遇。

杜宇生:“呃,我,你……你刚到啊。”

雨落:“嗯,刚到。”

雨落:“那,那我,先走了。”

巧姿:“这女孩谁呀,挺漂亮的。”

杜宇生:“一个朋友。”

(此时出现电影名字:如果)

第一场

场景:足球场旁(四舍正对的小径)

时间:傍晚

人物:杜宇生,朋友甲乙等

杜宇生和朋友们懒散的坐在足球场旁,四处遥望,足球场有不少人在散步,篮球场有不少人在打球。甲一直望着小径来往的人群,“哇,说不清的白花花的大腿呀”。

乙:,的裸的诱惑。

杜宇生没有说话,他其实也在打望,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年龄。

甲:阿杜,你看,那个小妹怎么样?

杜宇生:你指的哪一个?

甲:那个穿_____

甲对乙说:我给你五十元你去要那小妞的电话号码,怎么样?

乙:我给你一百,你去。

杜宇生:你们俩给我一百,我去,怎样?

甲乙相互望着,然后大笑,甲说:小伙子,继续演,你有这脾气。

杜宇生:我演你妹呀,赌不赌?

乙:赌,必须赌,不过你没要到电话号码必须拿一百给我们?

杜宇生:五十。

乙:一百。

杜宇生:五十。

甲:成交。

甲拿了一百块给杜宇生,杜宇生起身向女孩走去。杜宇生小跑了几步,他站在雨落面前,雨落(不解的)望着他。

杜宇生:我们是不是以前见过,你是不是叫王……,李……,李可意?

雨落:不是啊,我叫叶雨落。

杜宇生:喔,喔,那看来是我记错了啊,可以留个联系方式吗?

雨落:对不起,我没有手机。

杜宇生:啊?!

雨落优雅的笑了,然后走开了。

杜宇生走回甲乙处,做出了大获全胜的手势。

甲:你要的联系方式呢?

杜宇生:她没有手机,所以没有联系方式,但我知道了她的名字。所以你们输了。

乙:,这他妈你都相信啊,现代大学生谁没手机啊,你的智商太提神了。

第二场:

场景:公交车

时间:某周末

人物:杜宇生,雨落

杜宇生上车投币以后,缓缓走到一个女生旁边轻轻的坐下。该女生戴着耳机,望着车窗外。一会儿以后,杜宇生从兜里掏手机的时候不小心将手机掉在了女生的座位下面。杜宇生准备弯腰去捡,可有点不方便。杜宇生排排女生,女生摘下耳机,然后转过头来。

杜宇生:是你啊,你好。

雨落:你好。

杜宇生:那个……那个……。

杜宇生边指边说。

杜宇生:我手机掉到你座位下了。

雨落捡起了手机递给杜宇生。

杜宇生:谢谢。

杜宇生:诶,那次你不说你没手机的吗?(故意的语气)

听到杜宇生这样的话,雨落很轻易的笑了,笑容甜美,表情可爱。

雨落:把你手机给我。

杜宇生:嗯?把我手机给你,我只有这个手机啊?你不是有吗?难道你手机没电了啊?但你手机是亮着的啊。

雨落简直要气炸了,她一直盯着杜宇生,杜宇生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车到站了,雨落很为难的提起自己买的东西,杜宇生赶紧过去帮忙。

雨落:我到了,谢谢你。你电话多少啊?

杜宇生:我电话啊?13333333333。

雨落:名字呢。

杜宇生:杜宇生。

雨落:好的,杜雨生同学。

第三场

场景:宿舍

人物:杜宇生,雨落

杜宇生和雨落相互发短信息(内容为一般问候,兴趣爱好,专业等)。

第四场

场景:教室,食堂

人物:杜宇生,雨落

时间:某日上午

雨落在食堂给杜宇生发短信(内容为有没有吃早饭呀,有没有好好上课啊之类的)。

杜宇生在教室给雨落回短信(内容开始有暧昧的字眼)。

第五场

场景:教学楼前

人物:杜宇生,雨落

时间:下雨天

雨落上完课天空下起雨了,雨落拨通电话不久,杜宇生就拿着伞过来了。杜宇生把撑起的伞拿给雨落,自己撑开另外一把。雨落把手里的伞收了起来,然后窜到杜宇生的伞下。

第六场

场景:食堂(或者饭馆)

人物:杜宇生,雨落

杜宇生和雨落开始一起吃饭(突出一起吃饭时的知足和幸福)

第七场

场景:足球场

人物:杜宇生,雨落

时间:傍晚(晚上)

杜宇生在雨落的楼下等她,他们约好晚上去操场散步。他们俩边走边谈笑风生,一直绕着操场转了几圈,然后杜宇生送雨落到宿舍楼下,雨落让杜宇生在楼下等她。过了一会儿,雨落提了水果和其他食品给杜宇生。

杜宇生(不舍)的离开,边走边频繁的回头看。

第八场

场景:宿舍

人物:杜宇生,雨落

时间:晚上

杜宇生和雨落在msn聊天。

杜宇生:明天下午你有空吗?

雨落:有啊,怎么,你有事吗?

杜宇生:没有啊,呵呵,有电话想单独当着你的面说。

雨落:什么话啊,哈哈,神神秘秘的,还要当面说。

杜宇生:你猜呢。

雨落:但可能晚些时候会有人找我。(对话内容大致如此)

第九场

场景:咖啡店。

人物:杜宇生,雨落,雨落前男友,杜宇生朋友丙,服务员

时间:下午三点

杜宇生(心神不宁)坐在咖啡店等雨落,没多久,雨落穿着一条漂亮的裙子珊珊到来。(雨落把头发扎了起来,以前是披着发的)。朋友丙抱着花坐在离杜宇生不远的地方。

雨落:等很久了喔。

杜宇生:没有啊,也刚到一会儿。

服务员:您喝点什么?

雨落:和他一样。

杜宇生(打量了雨落一番):you look pretty today。

雨落:嗯(拿出手机看了看)?你说什么?

杜宇生:我说你今天看上去很漂亮。

雨落:呵呵,谢谢。对你,你约我出来要说什么啊。

杜宇生:我……

杜宇生:其实我想说,我……

服务员:您的奶咖。

杜宇生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朋友丙向杜宇生示意赶快说出来。

雨落:你怎么怪怪的,有什么就说嘛,干嘛吞吞吐吐的,又不是第一次认识我。

杜宇生:好吧。其实呢,经过这段时间和你相处,我觉得你是一个善良温柔,知书达理,可爱懂事的女生。

雨落:你尽捡褒义词啊,我可没你说的那么优秀。

杜宇生:真的,我不骗你,我从来没有遇到像……

雨落:我接个电话先

杜宇生:好的。

雨落起身去了洗手间接了电话,然后笑着坐下,说:你刚说到哪了,不好意思,你继续说。

杜宇生:我都忘了自己说到哪了,呵呵,怎么?你有急事吗?要不你先去忙?

雨落:也不是什么急事,就以前的一个朋友说要见我。你接着说嘛,你说完了我再过去。

这时,一个男生走了进来,直接奔向雨落,他站在桌子旁边,对雨落说:我有话必须要单独和你说清楚

雨落(表情复杂):可是我……你先出去,我这里的事情还没完呢。

男子:他是谁?

雨落:我朋友。

杜宇生一句话都没说,他只是看着,似乎看出些端倪了。没等杜宇生搞明白,该男子拉着雨落就走。

杜宇生望着他们俩远去的身影,直到不见。

朋友丙把抱着花走了过来,那这花……

杜宇生拿起花,狠狠的摔在地下,并对丙说:你,买单。

丙:啊,我埋单?命苦啊(作哭状)

杜宇生走到门外,拿出兜里的项链,用力的丢向了远方,而后,杜宇生收到了雨落的一条短信:他是我前男友,我们一直闹矛盾,算是分手了,也还没分手,所以,对不起。

第十场

场景:ATM前

人物:杜宇生,雨落

杜宇生站在提款机前取出钱,转身的时候,恰好遇到雨落排在自己后面取钱。杜宇生看了雨落一眼,然后招呼不打的就走了。雨落跟了过去,拉住杜宇生。

雨落:你什么意思?朋友也做不了是吗?

杜宇生很清楚的看到雨落的脖子上多了一条项链。

杜宇生:对不起你不是我朋友(扬长而去)。

第十一场

场景:教学楼前

人物:杜宇生,雨落,雨落前男友,巧姿

时间:下雨天

杜宇生拿着伞,匆忙的走出宿舍楼,如他所料,雨落像以前一样站在教学楼下,等着别人给她送伞。杜宇生快速的走近雨落,然而,雨落的头上突然出现了一把伞,她的身边突然出现了一个人。

雨落一边走一边搜寻,她看到不远处的地方,杜宇生撑着伞静静的站着。

杜宇生丢了伞,然后发呆的站在雨里。

过了一会儿,一个路过的女生给杜宇生撑起了伞,并把掉在地上的伞捡了起来。

女孩:同学,你怎么了?有伞为什么不打呢?

第十二场

场景:图书馆前

人物:杜宇生,雨落,巧姿

时间:一个月后

杜宇生在图书馆借书。

雨落从教学楼走向图书馆。

杜宇生借完书走到图书馆门口的时候,看见了迎面而来的雨落。

过了好几秒,雨落(脖子上没了项链)艰难的露出笑容:好久不见。

杜宇生:好久不见。

然后雨落和杜宇生都很沉默,也都没有走开。

不远处,巧姿慢慢的向杜宇生走来,(离杜宇生一定距离时停住脚步),喊道:宇生,走了啦,我饿了。

杜宇生便走向巧姿,雨落就这样望着,像她上次离开时杜宇生一样。安静,悲伤。

巧姿挽着杜宇生的手臂,越走愈远。杜宇生不时的回望,雨落并没有走。

巧姿:你怎么老是看后面啊?

杜宇生:因为我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巧姿:是吗,我怎么看不见呢?

第十三场(回忆)

场景:宿舍楼前

人物:雨落,雨落前男友

时间:那个下雨天

雨落前男友把雨落送到宿舍楼下时,雨落取下自己脖子上的项链,拿给她男友。(表情淡定从容)

男友:你这是干嘛?

雨落:谢谢你今天给我送伞,让我自己明白了自己心里想要的。

男友:你什么意思?

雨落:我喜欢的那个人不再是你。

如果,一开始是这样……

第十四场

场景:足球场旁(四舍正对的小径)

时间:傍晚

人物:杜宇生,朋友甲乙等,情侣(雨落和她男友)

杜宇生和朋友甲乙看着足球场上那些踢球者。

甲:哇,看到没有,那小伙子的脚法,潇洒啊。

乙:是啊,我看到了,那小妞的腿真白啊。

杜宇生则望着校道上穿行的人,他看见一对情侣打情骂俏的,多甜蜜,多幸福啊。

甲:阿杜,你看,那个小妹怎么样?

杜宇生:不怎么样啊。

甲:可惜她身边有了个男人。

杜宇生:那你还看球啊?

<完>

附录:微电影剧本创作格式

1 .一个形象生动、吸引观众的中心角色—人物。

2.一个单纯简捷、充满张力的故事主线—故事。

一、唯一的主人公

如果注意观察,大多数电影都会有一个很突出的主人公,他在影片中的位置是绝对高于其他角色的,影片讲故事的视角也是基于这个主人公的角度,影片的故事线索和人物的命运线是结合在一起的。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使故事单纯化了,重要的是创作者给观众建立了一个情感视角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命运,带领观众进人故事,以这个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作为影片的情感线索,这样影片不仅是讲述了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同时也是表现了一个人成长经历,寻找自己的心灵历程。

二、微电影的个性的类型化和内心的丰富

人们对短片有一种心理期待,他们希望看见一个或多少个性格清晰明确的人物性格也符合短片的需要。

造型都是类似的。短片片中人物设计一个大的方向是类型化,在剧本中,人物内心成长历程和故事的发展是并行的,这就要求主要角色不仅有独特的个性,更要有很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比较贴近人们的真实情感。

三、微电影故事的节奏感:有张有弛

起承转合

把这些情节安排得当,让观众的情绪始终被影片牢牢抓住,控制故事的节奏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具体来说,这种节奏感的控制就包括,紧张与轻松之间的过渡,悲喜情绪之间的过渡。

一成不变的“激烈”中也会慢慢习惯了,甚至感到疲惫、乏味。可见,并非激烈的段落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有张有弛的节奏感才是创作者最有效的手段。

微电影剧本写作的三大禁忌

故事原型是剧本的基础,怎样写好一个微电影剧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三大禁忌是常见的几个误区,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注意。

微电影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

要知道写微电影剧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你要让看故事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够即时联想到一幅图画,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小说就不同,他除了写出画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辞手法和角色内心世界的描述。这些在故事里是不应有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小说里有这样的句子:

​今天会考放榜,同学们都很紧张地等待结果,小明别过父母后,便去学校领取成绩通知书。老师派发成绩单,小明心里想:如果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他十分担心,害怕考试失败后不知如何面对家人……

试想,如果将上面的句子写在故事里,你叫演员看了怎样用动作去表达。

如果要用剧本去表达同样的意思,就只有写成如下:

在课室里面,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脸上带着紧张的表情,看着站在外面的老师。老师手上拿着一叠成绩通知书,她看了看面头的一张,叫道:“陈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领取成绩单。小明在课室的一角,两只手不停地搓来搓去。他看出课室外面,画面渐渐返回当日早上时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厅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备出门,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母亲,见到他们严肃的脸孔,不知该说些什么。小明的父亲说:“会合格吗?”小明说:“会……会的。”

“陈小明!”老师宏亮的声音把小明从回忆中带回现实。老师手上拿着小明的成绩单看着他,小明呆了一会,才快步走出去领取……

用说话去交待剧情

故事里不宜有太多的对话(除非是故事的需要),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缺乏动作,观众看起来就似听读剧本一样,好闷。要知道你现在要写的是电影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只适合于读而不适合于看的便不是好故事。所以,一个优秀的电影故事,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击力就越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写一个人打电话,你最好不要让他坐在电话旁不动,只顾说话。如果故事需要,可让他站起来,或拿着电话走几步,尽量避免画面的呆板和单调。

故事太多枝节

很多人写故事都写得太多枝节,在枝节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场景,使故事变得复杂化,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试想如果在一幕电影中同时有十几个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间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观众在短短时间里哪能把每一个角色记得这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