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例6篇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业

有效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分层布置作业;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布置观察作业;最后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布置实践作业。

一、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分层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课程处于初级向中级发展的一个阶段,学生在这个时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从作业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也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完《济南的冬天》之后,教师针对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1)作者认为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是慈善的,你是怎么理解的?(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济南的冬天?如果你作为一个感受者,介绍一下济南在其他任何一个季节的状况。(3)联系课文体会第四段,作者在描述济南冬天下小雪的景象,仔细地体会小山的秀气,并有感情地叙述出来。那么,针对班级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减少他们作业的工作量,适当地减轻作业的难度,因此这部分学生可选择第三个作业,让他们通过熟读这段内容,体会到济南冬天的美。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可供选的作业第一项,通过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形象比喻,学生读完本课文,对济南的冬天应如何比喻,如,有学生写到温暖的、和煦的、祥和的等等。那么,最后就是一些优秀的学生可提高一定的作业难度,感受济南的其他季节,有学生描述济南的春季,春季在济南非常短暂,可以这样说转瞬即逝地走到了夏季等。通过这样分层次的作业布置,学生选择自主,同时在作业中也激发了他们完成作业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布置观察作业

初中语文课程内容,都是教育部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作品中都凝聚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而这些真情实感的倾诉都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所以,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进行作业设计。

比如,在进行《春》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春天的万物景象细致观察,针对朱自清描写的《春》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同学们需要对春天的万物景象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观察要点主要包括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和人物等等所呈现出的美景,由此引发感想,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作业。有学生这样写道:“吹拂过绿叶的微风,它显得格外温柔,暖洋洋的太阳,绿叶们则托出了一个个娇嫩浴滴的花骨朵。微风中,它们轻轻摇曳着,害羞地露出了笑脸。”这位学生借助微风、绿树和花朵写出他对春的真情实感;还有学生这样写:“春天的雨是柔和的,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多么形象地描述春天的雨。每位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自己眼中的春进行描写,课上与大家分享,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布置实践作业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不仅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利用作业也是为了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联系,以此来体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语文作品的存在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比如,在学习完《我的母亲》这节课后,教师可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1)你对自己母亲的认识。(2)作为小记者调查你的好朋友对母亲的评价。(3)说出你对母亲印象最深刻、最感动的事情。在上交的作业中,我能看到学生评价母亲那种无私伟大的爱,那种默默地付出,似乎更能激起他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报答母亲对他们的爱。这就是通过亲身体验和调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了《我的母亲》,提高了自身的创作能力。

总之,作业设计是初中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一定要做到设计作业的有效性,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2

一、注重课上言行举止,加强情感投入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学理念,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全身心投入到讲课的过程中,配以丰富的感情和动作,为学生树立一个感情丰富、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的师者形象,从而让学生发现并欣赏教师的自身魅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彰显课堂教学艺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就好像舞台形象对主持人、演员的重要性一样,教师在讲台上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率,良好的教师形象会让学生产生愉悦感并乐于倾听,从而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布置诵读全文、标出生词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过多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一节课下来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根本彰显不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而有的教师则在讲课之前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进行交流:“各位同学,你们有人去过山东济南吗?我可去过哦。”学生在座位上争先恐后的发言,教师又接着问:“那济南的冬天你们有谁见过吗?见过的学生可以讲述一下。”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现济南冬天的景象,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慢慢地与学生打成一片,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有了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的完美配合,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魅力的展现。

二、创新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

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是无法彰显出语文课堂艺术魅力的,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降低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创新教学手段,来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使语文课堂艺术得到更好的彰显。有的教师在讲课时擅长“情”,主动调动学生的情感;有的教师擅长“理”,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虽然两种教学方法各有千秋,如果语文教师将两者巧妙地结合,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也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可以“煽情”,又可以“说理”。由于初中生年纪比较小,容易出现“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个心理特点,创设出更多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孔乙己》时让学生通过朗读方式,体会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真正情感。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先给学生分好小组,然后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最后针对这些句子进行小组讨论修辞分析,学生采取小组模式进行讨论和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极大活跃了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侧重的是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精心设置的教学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师设计的氛围中,跟随教师的思路快速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在创设教学手段时,应以彰显语文课堂艺术魅力为主,灵活的变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独特的语文课堂艺术。

三、组合教学方法,彰显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的组合也是彰显教学艺术的一种方式,合理的组合教学方法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变得越来越发达,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投影、录音、电视影音、电脑等工具,对学生进行更完善的教学,两者相结合将语文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化,使得课堂效率有效提升。

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时,文章中大多以景物描写为主,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济南更别说见到济南的冬天了,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文字描写很难提起学的性质。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深切体会到济南冬天的美丽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应把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相结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讲,要适当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训练思维,培养思维。最后,教师应注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来体现语文课堂的艺术魅力。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3

济南的冬天

精彩开篇词

济南的美丽来自天然,山在城南,湖在城北,湖山而外还有七十二名泉,泉水成溪,穿城绕廓。

若是讲富丽堂皇,济南远不及北京;讲山海名胜,也比不上青岛。况且,它虽然是个大城市,可是不像上海与汉口那样完全洋化。它似乎真的是稳立在中国文化之上,一个不以跳舞和开香槟为理想生活的人,到了这里,自然会感到一些平淡和可爱的滋味。

学习目标

1.把握济南冬天的特点,领会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欣赏用词的精当、生动;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

4.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当我们探究课文时,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时,我们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济南的冬天》。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

安适:安静而舒适。出奇:特别、不寻常。

秀气:清秀、小巧玲珑。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贮蓄(zhù):存放、积存。

澄清(chéng):本课指清亮、透明。

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髻(jì):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

2.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1917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邀回国。1966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他还著有小说《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3.背景链接

本文约写于1930—1931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听读课文

1.听磁带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象济南冬天美好的风光,并注意以下要求:

(1)听清字音,读准每一个字。注意儿化音的读法。

(2)把握朗读的速度和情感。2.进行男女生比赛或者是分组朗读比赛,看看谁读得更好。

(二)整体感知

1.济南为何“真得算个宝地”?

【交流点拨】济南的冬天在与北平的朔风、伦敦的重雾、热带的毒日相比较后,给人的感受是:无风、响晴和温晴,天气暖和安适,三面环山,山是温静、隽秀的,水是绿色、澄清的。

2.请按描写的不同景物,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用自己过去过往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

第二部分(第2—5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老城,有山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

第三部分(第6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3.作者所描绘的这些美景可归纳为几幅画面?请你为这几幅画面拟写一个标题。

【交流点拨】三幅: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第二幅是雪霁初晴图;第三幅是空灵水晶图。

4.作者通过描绘这几幅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了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了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三)深层探究

1.济南的冬天美吗?美在哪儿呢?请你用“济南冬天美,美在

”的句式说一段话。

【交流点拨】(1)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2)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的小山温暖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3)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4)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藻更绿,与碧蓝的晴空交相辉映,像块蓝水晶,蕴蓄蓬勃生机,洋溢无限温情。

(5)济南冬天美,美在秀美的睡态,它“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多么美妙的理想境界!

2.全班齐声朗读第四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该段中的动词用得好,请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3.山尖全白了,为什么会像“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交流点拨】这与前文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的描写相联系,绵亘的山脉覆盖了雪,远远看去自然就成了镶在蓝天上的一道银边。

4.全段写“小雪”之美妙,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交流点拨】按照空间顺序,即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了秀美的雪后山景。

5.雪后山景“妙”在哪些地方?

【交流点拨】(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四、板书设计

小山摇篮图

济南冬天美

雪霁初晴图

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空灵水晶图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在冬天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可选择《济南的冬天》中的任一景点写)

【交流】示例: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济南素有“泉城”之美称,具有2

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闻名的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山灵水秀,人才辈出,历代文人墨客多聚于此。

济南的冬景可真美啊!更美的是冬天的水色,这里的水不但不结冰,反而能映衬得水里的水藻更加绿,天越晴水藻越绿,水边还有许多柳树,柳枝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白云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一眼望去,一片蓝绿白相接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欣赏了济南冬天的几幅美丽的画面。冬天的济南那么美,当然也离不开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和写作的技巧。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言品析

作者常选取很有表现力的词,经过提炼,很有生气,掩卷细品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其神韵。请仔细品析下列句子的美妙之处。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交流点拨】“小摇篮”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交流点拨】连续的拟人手法:睡、唤醒,形象地写出了济南冬天舒适温暖的环境。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交流点拨】“卧”采用拟人手法,将小村庄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济南小村庄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4.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交流点拨】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5.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交流点拨】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水清亮的特征。

6.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交流点拨】“有的……有的……”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的覆盖不均和小山本色的若隐若现;并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色彩斑驳的山坡比作“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生动形象地将山坡上斑驳的色彩和风儿吹动下的小山描绘得富有动感和美感,显得更加秀丽迷人,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7.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交流点拨】对“微黄”“忽然”“微微”这三个词的运用,可见作者遣词造句十分精妙妥帖;并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雪后日落中的小山比作害羞的少女,生动形象地将山腰的薄雪在夕阳下发生的变化细腻地描写出来,使小山显得格外情态可掬,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小山的喜爱之情。

(二)写法探究

1.文章是用怎样的方式突出济南“温晴”的天气的?

【交流点拨】通过三组对比:北平的寒与济南的暖对比;伦敦的暗与济南的明对比;热带的热与济南的温对比,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2.作者描写济南的山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交流点拨】按照由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处的山。

3.纵观全文,本文在写景上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

【交流点拨】(1)以动写静:“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写出雪动人的形态。

(2)想象: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比较阅读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交流点拨】相同点:①都是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②脉络清晰,层次井然。③抓住特征写景,情景交融。④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语言朴实、清新。⑤细致观察、具体描写。

不同点:①《春》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②《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且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特点有所变化。如本文第二段,是从景物的上方俯视下来,描绘出阳光朗照下的济南像被围在小摇篮里,突出温暖如春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以动写静、想象

对比

北平的寒

济南的暖

伦敦的暗

济南的明

温晴

热带的热

济南的温

阳光朗照下的山

里、上

薄雪覆盖下的山

写景顺序

城外远处的山

外、下

四、拓展延伸

请你描绘一下你家乡的冬景。(200字以内)

【交流】生甲: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林和竹林,都披着白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小溪中的石头上都覆盖着白雪: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幼狮在雪地里沉睡;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4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正是本着这一教育理念和倡导自主合作的教学原则,再结合七年级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经过反复研究和深入探讨,推出了“读、说、议、练”四环节的记叙文课堂教学模式。

1.读。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先引导学生明确该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本课具体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熟知课文大意,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一说到冬天,我们都会有寒风彻骨的感觉,如果再来一场雪,我们的感觉又会如何?“ 更冷”,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不错!我们北方的冬天的确如此。不过,这种感觉也会因地不同,因人而异的,比如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请同学们先“读”为快。”课堂学习时,我会再问大家“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有着特别的喜爱之情,这种喜爱散见于对济南山水的描写中,你认为哪些段落写的最美?请找出来细读品味。”这样学生就会在前面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读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渐入学习的佳境。可以这样说,课前的读是初读,起到扫清文字障碍,粗知文本大意的作用;课堂上的读是细读,是品味,起到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作用。

2.说。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或复述故事情节,或叙说文章大意,或阐发阅读感受。这是课堂学习深入的一环。这个时候,老师要尽可能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自己的体态,表情,以精彩的妙语点亮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时空里完成学习任务。还是以《济南的冬天》为例。在检查预习情况之后,我抛出一句“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为什么会对济南的冬天情有独钟?”台下同学议论纷纷,有人说北京太冷,有人说伦敦雾多,有人说济南山水美……这就引出了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特点。我因势利导“作者说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响晴的天气是怎么来的呢?作者在写济南的小山时,写到了哪几种状态下的山,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号称泉城的济南,它的水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一语激起千层浪,从同学们抢答的话语,踊跃的表情,激烈的争辩中我得到了想要的完美。

3.议。以小组为合作单位,对同学所说内容进行评议,让每个同学都能深入到课堂学习上来。这是课堂学习深化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四人合作小组的智慧融合,班级交流的“火花”,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让学生的思维热情。在前面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深入了解到作者对济南山水的喜爱之情,但是这种喜爱之情是如何落实到景物的描写中,融汇到作者的情感里的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言。这就将学生从前一环节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引向了对写作手法的探讨。七年级的学生不会专业化的表达,他只知道文章写得好,这就需要老师专门术语的教导。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本文最为显著的特点,也是抒情类文章惯用的手法。教给学生这一写作手法,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至此,我以文本第三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为例,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商议解决:

①本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景物的 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②文段中哪些动词用得好?哪些色彩词用得好?

③文中是怎样化动为静的呢? 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④倘若给本文段划分层次,你会怎么划分?

将这些问题细化到四人合作小组的商议解决,既将问题具体化又将任务明确化,很快就掀起了班级讨论的热潮。我行走在小组之间,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争议,心头涌起的是满足,是欣喜。

4.练。即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这是课堂学习拔高的环节。针对本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对于名家名作,老师还要起到很好的引领与示范作用,比如课文的配乐范读、精彩语句的品悟,文章主题的概括,写作技巧的点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总之,让学生在“练”得到提高,让课堂在“练”中上出高效。在《济南的冬天》学习之后,我根据课堂所剩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说说我家乡的冬天”,要求用上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描绘景物特点。在听到周家兴同学说“冬天我的家乡换上了朴素的雪白长袍.在家乡小镇的街道上到处是雪,电线杆上也结了冰.下雪了,雪像柳絮一样,像芦花一样飘落下来,美极了.雪停了,村子的屋顶上,篱笆上,木棚上,到处都覆盖着一层雪,好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时,全班掌声一片!

总之,“读”——课前预习中的自读,课堂学习中的朗读,老师引导下的精读,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文本,熟知教材,较为深刻的感受文本内容; “说”,让学生再现文本,深入思考,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喜爱,为下一环节的 “议”做准备;最后一个环节的“练”,则是在整体感知,精读细品,合作研讨的基础上,让学生或借鉴模仿,或巩固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这四个环节,环环相连,节节相扣,逐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夯实了学生的学前基础,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容量,又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我一年来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业测试的成绩都是有力的明证。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被动式;太阳能;构造;供暖

0.引言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无运行成本,无环境污染,且永不枯竭的能源,在当今社会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中国北方中小城镇和农村,人们生活房屋的采暖方式仍以火炕为主,这种采暖有它的优点,但也有热效低,污染环境,浪费森林资源等缺点。这些地区冬季大多数日子天气晴朗,太阳能资源丰富。而大多数地区经济落后,能源匮乏,因而在这些地区利用太阳能采暖有广泛的前景。

1.原理

在当今技术条件下,人们获取太阳能有两种途径:一是主动太阳能装置,它利用某些能吸收大量太阳能的物质,通过管道和强制流通设备储存和分布太阳能。另一种是被动太阳能构造,它不需要管道和强制流通设备直接利用太阳能。主动太阳能装置虽然调节灵活使人处于主动地位,但一次性投资高,技术复杂,维护管理工作量大且需耗费常规能源,因而受到很大限制,特别是北方较贫困山区。相较而言,被动式太阳能装置:初投资小、技术简单、维护费用低,应用于适宜项目的困难较小,较易推广于应用。

用被动太阳能装置代替冬季采暖。这一做法对太阳能的利用是有益的实践。利用建筑物的朝阳面窗直接集热与集热墙装置集热相结合,加热室内空气,使室内气温升高,并做一系列保温措施,使建筑物的热散失控制在较小范围,可使室温保持在不影响使用的范围内,从而代替其他采暖方式。被动式太阳房是通过建筑的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合理处理,以及建筑材料、构造和结构的适宜选择,使其在冬季能集取、保持、贮存、分布太阳能,从而解决建筑物的采暖问题;同时在夏季,又可以遮蔽太阳辐射,散逸室内的热量,使建筑物内凉爽宜人。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朝向应为南向,或南向捎偏东,或西。建筑场地应选在开阔,且南面无高大遮挡物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太阳能的采集。建筑物中主要房间应设于南侧,紧靠贮热体,使这些房间被直接加热,不须管道和强制分布热空气的设备。

2.构造

由于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利用南窗直接受益和集热墙集热两种方式吸收热量。集热构件即为南窗和集热墙。

(1)南窗除满足采光要求外,应适当开大,并且应有较好的密闭性和保温性能。窗的玻璃应有两层,两层玻璃之间距离依窗而定,双层窗在80-120mm之间,单框双玻璃塑钢窗约8-12mm。由于太阳能集热只能在日出以后进行,所以夜间应尽少散失热量,因此在窗的内侧加保温窗帘,保温窗帘做法很多,以经济条件而定,最简单做法是窗帘由5层透明塑料薄膜夹4层空气层复合而成。

(2)所有南向非窗墙面,均做集热墙。集热墙由双层3mm厚玻璃夹12mm空气层、130mm厚空气层、370mm厚粘土砖墙构成。如图一所示:

每个几集热单元在墙体上端、下端各设一个240mm×240mm的通气孔,通向室内,将集热墙内的热气导入室内,并将室内温度较低的空气导入集热墙的空腔内加热。

(3)因被动式太阳能集热量有限,所以太阳能建筑应做好保温措施,东北西三面非集热墙均采用夹心保温墙。做法为120厚砖墙与240厚砖墙中间夹60厚苯板或填塞130厚珍珠岩,并设“S”形钢筋1000mm远设一根,每500mm高设一层。

(4)主要房间内墙可考虑热烟道,在底层设燃煤、燃油炉以解决阴天无法采暖的问题。

3.经济分析

北方偏远地区,如乡村、郊区,它们远离城市供暖管网,单独辅设供暖管路造价高,且热损失大,采暖效果也不好。单独建供暖锅炉房,造价也要提高,现在大多数建筑供暖都采用这种热源。每个采暖期的维持费用高,不如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无运行成本。

下面以2500平方米教学楼建筑为例,对比采暖投资费用:锅炉房采暖投资如下:采暖需半吨炉一台加上锅炉房水泵等共需投资15万元,建筑物内采暖系统每平方米投资约为30~40/m2约需投资8.75万元,外网辅设造价各不相同,以上各项费用合计投资约为23.75万元,而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每平方米约增加投资100元共需增加投资25万元,两者投资相差不多但使用期间的运行费用却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的优越性也就显现出来了。

4.实例计算

水泉镇中学教学楼位于阜新市细河区水泉镇,建筑面积2782.6M2,四层砖混结构。由于地处郊区远离城市供热管网,且学校最冷月放假,夜间无人使用,故采用被动式太阳能装置采暖。

采暖计算设计数据如下:

阜新地区采暖季节室外平均温度-5.7℃,室内计算温度8℃室外最低设计计算温度-17℃。

阜新地区采暖季节供暖天数为156天,每天按8小时计算。

(1)传热系数计算如下:

①外墙:

水泉镇中教学楼外墙结构如下:外层为120mm厚粘土砖墙,内层为240mm厚粘土砖墙,中间夹130mm厚珍珠岩。

由公式: --公式(一)

可得:

②屋顶

水泉镇中学教学楼屋面结构为三毡面油防水层,水泥砂浆20mm厚,干辅炉渣150mm厚,水泥砂浆20mm厚,钢筋混凝土板120mm厚,天棚抹灰25mm厚。由公式一可得

(2)水泉镇中学教学楼主要房间耗热量计算:

由公式: --公式(二)

--公式(三)

可得:

顶层西南角教室采暖期总耗热量为:

顶层西南角教室采暖期总耗热量为:

标准层西南角教室采暖期总耗热量为:

标准层中间教室采暖期总耗热量为:

(3)被动式太阳能装置集热量的计算:

水泉镇中学教学楼集热面积平均为11.025

透光玻璃的波长为玻璃窗的透光率为85%,在计算中太阳按黑体计算它的表面计算温度T=5762K各教室玻璃窗吸收太阳辐射强度为10℃。对流放热系数为3w/cm2.

由的函数可得:

玻璃窗净吸收太阳热为:190

每个教室净吸收太阳热为2.1

供暖期各教室吸收太阳热为2620

每个教室设计有学生50人,每个学生放热10W即学生可放热624kw

(4)集热量与耗热量比较

由上可见教室集热量大于放热量,并且最冷月是在寒假期间所以学生上学期间教室温度可保持在8℃以上。

(5)水泉镇中学教学楼建成以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确如计算结果,所有教室温度在白天均保持在8℃以上,中间教室室温可达到14~15℃满足使用要求,使用单位反映良好,并且本次设计获得阜新市优秀设计三等奖。

5.结论

由上所述可见被动式太阳能装置能满足对温度要求较低,夜间无人使用的建筑的冬季供暖要求。因而在北方偏远不适宜集中供热且温度要求较低的建筑,如厂房,教学楼等采用这种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方式,即不增加很多建设投资,且无运行成本,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适宜在这类项目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范文6

1.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文章题目往往包含着不少信息,而且它可以说是文字中视觉冲击最大、吸引力最强的,从开端入手应该会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保持在较好的层面上。如:对《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在学生充分预习后,我提出了主问题: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抱着什么感情?你是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学生就此深入阅读课文,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后一一得到解答。

2.从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

在某些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赏析必不可少。但是若单刀直入设问,未免过于生硬,且对于学生来说,也不易找到从所述事件中把握人物性格这一突破口。我在教《我的母亲》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胡适母亲的教子方法好不好?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看法莫衷一是,讨论也很热烈,进而形成了正方(好)反方(不好)对峙,正方说:身教重于言传,作者的母亲是传统的旧社会“母亲形象”的代表,教会了我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在学习上督促“我”勤奋、守时,做人上能严格地反省吾身,等等;反方说:作者的母亲深受封建礼制的毒害,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扼杀了作者的音乐和绘画的爱好,还进行体罚……在双方观点的冲突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也看到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母亲形象。

3.从对课后题的提炼入手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板块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课文的重、难点,或多或少能给我们一些主问题设计方面的启发。如《背影》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课文结尾写到作者读父亲的来信,又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到,这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提炼出主问题:作者此时的心情与之前写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不同?揭示含着泪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想到父亲的背影,所以这一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到的。学生顺着此问题就能够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4.从学情入手

读书应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现实感受与书相融相通,认真体会后作出更深层次的探求。适当运用这样的读书方式,可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感悟。此种情况下,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就巧妙地扣住了学生的情感点、兴趣点,学生自主研读活动于是得以高效的开展。

如在一次省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沈复的《童趣》一文,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切入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1.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加以赏析。文中有很多充满趣味的情景可以触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打开了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库,因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5.从关键词句入手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的第二段道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

上一篇校园电影

下一篇生活中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