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范例6篇

小学美术

小学美术范文1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与操作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着“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惑、脑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规律。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型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小学美术范文2

我是一个青年教师,所以新课程对我来说有一定的优势,就是也许不用转变旧的观念,因为我们从第一天进入课堂就是带着新思想的,我认为毕竟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

传统教育习惯在鸦雀无声、坐得笔直的学生前讲话或传达指示,要是下面有一个人对你的某个观点表示有疑义,或同你公开进行辩论,看惯了阅兵式般整齐雄壮、步调一致、按部就班的人群,是容不得眼前奇装异服不同呼声的人的。学生容易在美术创作方面普遍技法单一,形式雷同,缺少个性,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下产生的典型后果。显然,这种现状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为尽快缩短这个距离,就必须倡导个性的表现,开发思维想象,培养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在小学阶段实施以“个性表现”为中心的美术创作教学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切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我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法,全面实施娱乐教学,让孩子真正脱离拥挤的教室,充分利用美术专用教室,桌椅分单人、双人、四人、多人小组摆放,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拥有轻松自由发挥空间。我给孩子们释放的空间,在现代教育中充满情感,让孩子们能在自己的世界更自由飞翔。我认为这种方法有诸多好处。

我们是朋友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儿童行为的楷模。教师总是以自身观点来教育学生。实则不然,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有其独有的发展潜能,而教师则应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潜能。这就需要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相处,让学生从内心上接受你,相信你。朋友可以促膝长谈,相互关心、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给于学生一种朋友之间交流的心理感觉,课内是知识性的交流,课后是知识的延伸、心理的交流。朋友的感觉摆脱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发挥学生无限的潜能。

我们是交谈伙伴

一年级重在“规矩”的养成,为此8、9岁的孩子要付出很高的的代价。譬如:上课不能讲话、不能做小动作,40分钟保持正座的姿势,下课不能在教室外玩等,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规矩”养成的同时师生间的距离也产生了,难得有学生放下对老师的敬畏主动向教师提问和相互讨论的。虽然对儿童的行为的限制,能达到规范的效果,但儿童会因为害怕违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抑制了儿童的发展。 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自由交谈的环境,教师和学生作为交谈的伙伴,创设了轻松的交谈环境,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或发表意见,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激活其思维的火花,使儿童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我们是“自由”人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的生活也越来越程序化,每天单调的生活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学校,学生除了获得知识外,还能获得些什么?每个学生心理需求不同,如何才能满足各个学生不同的需求是我们教师的责任。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自由的发挥其个性特长,会让孩子们无限发展。

小学美术范文3

关键词:美术;创新;实践;策略

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美术创作天分和热情。很多小孩子都很喜欢画画、制作,这是每个儿童阶段的人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因此,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激发儿童积极参与、大胆创新的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的责任。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感悟和体会。

一、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情境感知

教师在开课导入的环节中通过创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在多种情境下,对课程内容产兴趣,乐于参与学习活动,通过感知了解学习内容,依据内容明确学习任务。

2.问题引导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一步一步发现新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新知识,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层层深入去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

3.简练演示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可能只需要3分钟,可是具体的技能掌握可能需要30分钟甚至更多。课堂范画演示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而现在我们往往忽视了范画的重要作用。

4.鼓励性评价

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教师应多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多给学生制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尤其是一些画画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耐心地鼓励他们,可以在课堂中适当放宽作业要求,及时发现学生细小的进步并进行表扬,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激发其内在的学习主动性。

二、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1.讨论探究

小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任何问题总是都积极地、坦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还喜欢相互争论。根据这一特点,可在美术教学中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议论和争辩,以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比较分析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空间和素材,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选择有代表性(正反面)的画稿,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经验介绍,帮助学生总结、探究表现方法,在评价中及时发现方法。

3.实践研究

选取重、难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巩固、验证学习效果,落实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4.自定标准

学生是有差异的,不能一味地要求他们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对提高也没有作用,应学会学习的方法。

小学美术范文4

一、美术欣赏课

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好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持不欢迎的态度。

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CD---ROM),当你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比如:六年级的《邮票设计》这一课中,制作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并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创作。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邮票的历史背景,等等。

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但可以用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也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

二、美术工艺设计课

小学美术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欣赏课、工艺课及设计课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图形,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等,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都非常方便、快捷,因为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供用户使用。

比如说传统图案中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等在电脑中生成图形都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等元素的构成,以及重复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反转构成等一系列构成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在电脑中显示。就以重复构成来说,在电脑中用绘图工具如(直线工具、曲线工具、圆形工具等)绘出一个基本形后,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选择某些编辑命令,如COPY(复制)--PAST(粘贴),或DUPLICATE(复制)或ARRAY(阵列)等,都可以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避免了人手制作中枯燥的重复劳动。

例如:五年级《形的重复》这一课,首先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按设定的骨格排列方式,把图案进行方向、大小、颜色的变化,再加以动画设置,很方便地完成重复构成图案,这样一来,学生在视觉上有了直观的感知能力。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可塑性强,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还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等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总体上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很有利的。

三、绘画教学的新路子

电脑美术的另一个领域是电脑绘画,这基本上是一种纯艺术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上应用电脑绘画,有着一定的优势。小学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侧重的是素质教育。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而让学生了解各个画种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却有是必须的。

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综上所述,在小学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有如下积极意义:

1.教学观念更新,既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发展,又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人才,创造信息化社会的文化环境。

2.手段先进,为美术课实现高层次电化教学提供了方向与做法.

小学美术范文5

一、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呼应

1.综述美术课程内容

要开展好小学美术教学课程研究,首先必须仔细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材。纵观现行小学美术教材(苏教版),不难发现,经过改版的新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从基本的绘画、手工制作到造型设计,从纸板画制作到图案设计,从泥塑到建筑设计等,涵盖了中国画、剪纸、图案、桥梁设计、美术欣赏等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观点和设计意识,为将来孩子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2.比较课程内容的衔接与呼应

课程内容在低年级(一、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画记忆画、想象画,认识物体的基本形状和培养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中年级(三、四年级)主要学习图案设计、冷暖色、包装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年级(五、六年级)主要学习飞机桥梁设计、泥塑、配插图、版式设计等,从三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爱护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将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有机结合,教材的连贯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在第五册有水墨游戏“青花盘”,第八、九册就有水墨游戏“扇面”“山水丛林”,第六册有泥塑“我做的鸟和家禽”,第十、十二册就有泥塑“外貌有特征的人”“泥柱雕刻”,等等。小学美术课程内容的相似,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一致。高年级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侧重美术观点的讲解,低年级强调“儿童个性”的发展、突出“情、趣、美”的展示;前者要求客观世界的“理性”表现,后者追求儿童心灵的“纯真”表达。毫无疑问,教材所编写的教学目标各异的相似内容,就是需要我们循序渐进教学。教者应在找准教学衔接点的前提下,作好学生美术学习的平稳过渡。比如,小学二年级在“叶子片片”7教学中就通过学生的对各种树叶形状颜色的描绘潜移默化地渗透图案知识,与三年级的“花头花叶纹样”教学相呼应;第三册的“画触觉”就以突出人对世界的感受为主,并学着用色彩表现,而十一册也有“画情绪”和它相呼应。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好美术课程内容衔接,小学美术教材在中段把高段美术教学中常用的美术名词术语和造型知识做了简单的解释和运用练习。如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色彩的明度渐变”“鸟的纹样”“原色和间色”就与高段美术教学的图案、色彩、表现等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直接为课程内容循序渐进敞开了方便之门。

二、美术课程内容改进建议

1.分析学生年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课程内容调整

小学低年级与高年级儿童各方面差异很大,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上来,对学校学习还不是很适应,画画以表现直观感受为主,想象力丰富,而高年级学生已经受到几年的学校教育,受到老师及书本的影响,“真实”成了他(她)们评价和表现艺术的标准。因而,把握儿童成长的心理,设计课程内容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绘画积极性很高,画面构图大胆,概括能力很强,令人吃惊。而且绘画速度很快,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而高年级学生拿到绘画题目通常会考虑构图是否美观,色彩是否协调,绘画速度较慢。而美术课以课堂完成作业为主,课程安排上看,一到二年级美术课较少,只有十七、八节,而高年级美术课较多,有二十七节。这样差异就更大了。通常在低年级课本内容上完后,我会另外找一些内容来教,但还要注意不能与以后的内容雷同,因此我认为应给低年级美术课本增加内容,统筹安排。关于这个问题,我也请教其他学校的老师,他们也有同感。

2.课程难易分析调整

在课程的难易程度设置上,有些地方也需要调整。例如第六册已经学到“色彩的对比与协调”,第十一册再学习“冷色和暖色”,就显得过于简单。第三册就学习泥塑“老人和儿童”,学生就比较吃力,很难从上下左右三维空间塑造人物。泥塑课贯穿小学学习的整个过程,我认为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先从捏简单的类似几何形体的物体,慢慢增加难度,到捏动物再到人。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有的课太难或太简单。

小学美术范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47-0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从小就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随着知识阅历的增加,人们对美的感受也就越来越深了。小学生爱玩爱动,喜欢画画和制作,因此在小学美术课本中就安排了许多有关画画和手工制作的内容。然而对美的创造要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之上,所以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对于他们更好地创作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具有重要意义。美术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来达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习美术的热情的作用。笔者现根据自己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

一、把握学生特点,灵活选用优秀作品

小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征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欣赏内容的选择。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寻找他们感兴趣的点,然后因势利导,促使其对作品的深入了解。首先小学生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画。因此我们在选择优秀美术作品的时候应当尽量选择色彩艳丽,对比鲜明的图画,在选择手工作品时要选择能够突出事物主要特征的作品,以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小学生观察事物的时候不能从整体上对一幅作品进行把握,总是注重其中的一两个细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可以先让其进行自由观察,然后展开对作品的讨论,接着再让他们观察作品的整体形象。最后,小学生在进行作品欣赏的时候更感兴趣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教师在选择欣赏课作品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选择与他们的生活相贴近的事物。

二、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们对学生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时候也同样需要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相对于成人来说,小学生的知识较少,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他们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运用这一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比如在《中国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漂亮的中国画作品,让学生了解到在仅仅有黑白两色的情况下也能够绘制出美丽的作品,当学生对这种表现手法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教师提出“画家是怎么表现出作品的层次感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中国画表现手法的思考。接下来教师在讲解“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的概念,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概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结合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体验;结合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结合美术作品,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形象的表象等等。

三、鼓励提出疑问,倡导合作学习模式

“学贵有疑”,问题意识是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动力。他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评意识。在欣赏教学中教师所提供的作品大都是一些名家的作品,但是教师不能因为作品的权威而否定学生对作品的质疑。当学生有了疑问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对该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各抒己见,从而引发观点的碰撞。比如在《不同的视角》一课,对作者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的事物的特征进行讨论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一个事物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来观察过小鹿。它给了我一个新奇的感觉。”有的学生说:“从俯视的角度观察仙人球,它真美!”还有的学生说:“从楼房的底部仰视整座建筑,它比以往更加高大。我们要想表现一个人的高大形象时就可以采用仰视的角度给他进行拍照。”这样,学生的意见汇合在一起就逐渐揭示出从不同视角表现同一物体的好处,为其进一步进行有目的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拓展欣赏成果,进行实践创造活动

在小学的美术课中没有单纯的欣赏课,就像没有单纯的创作课一样。欣赏美和创造美从来都是两个相互促进的活动。当小学生受到美的作品的熏陶之后就会有进行模仿性创造的冲动,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比如在《点与线》的美术课上,教师通过简单的点线结合就可以创作出一些美妙的作品时,学生就希望自己动手画一画。教师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就会展开想象,创作出自己独特的作品。总的来说,我们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要突出知识信息的互动性,改变以往的欣赏教学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的接受美术思想。

综上所述,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注重欣赏教学中的互动性,将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欣赏活动当中,从而促进其美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上一篇师生情

下一篇上初中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