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例6篇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文1

一、园长是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水平的决定者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园长是一园之长。园长对区域活动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水平。因此,园长应该做好如下三面的工作,积极有效的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一是高度重视,全面规划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对于区域活动的开展,园长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自己将要创建什么样的区域活动,应该从哪里入手,哪些是重点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等。在明确这些思路后,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做出全面规划。二是身体力行,榜样示范。园长是幼儿园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任何新生事物和新工作的推进,教职工不可能像园长那样运筹帷幄,激情澎湃,甚至有可能是一头雾水。这就需要园长抛砖引玉,甩开臂膀为全体教职工打开一个口子,做出一个榜样。例如何创设区域环境,如何投放材料,如何开展区域活动等。这样,教职工才能领会意图,找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顺藤摸瓜,这样更有利于区域活动的快速和有效推行。三是勇于实践,加强指导,善于总结,不断完善。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课程改革,要实现区域活动向纵深和高质量发展,园长应该勇于接受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和失败,并善于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师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施与实践者

教师是区域活动的具体实施和实践者。教师的区域活动理念和水平将直接影响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作为教师,应该着力做好如下三面工作,有效推进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一是做好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环境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区域活动重要的物质外壳。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实际,科学合理的将班级活动室分割为几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并注意如下环境创设事项:环境创设创应该与区域主题高度吻合。例如,阅读区的环创应该与阅读有重要的相关性;生活体验区的环创应该与生活有重要的相关性;表演区的环创应该与表演有重要的相关性等。环境创设应该富有童真童趣。活动区是幼儿的天地,是幼儿游戏、探索和玩耍的地方,那里应该充满幼儿的想象和梦。因此,活动区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需要进行创设,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直观形象,布满幼儿的味道。二是开展好区域活动指导。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环境,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互助、实践与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和身份将直接决定区域活动功能的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准确的角色和身份应该是观察发现者、支持者和评价者。观察发现者需要教师做一位耐心的观察员,通过细心观察去发现幼儿在活动中表现、问题、需要、兴趣和喜好等,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支持者需要教师在幼儿确实需要给予帮助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但这个帮助应该把握好“度”,要讲究方法,不直接给予答案或越俎代庖。三是重视开展好评价工作。评价是幼儿园区域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学会抓住重点,客观评价,因该尽可能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并通过评价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评价方法,帮助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评价同伴,共同发展。

三、家长是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合作伙伴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集体活动;区域活动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两种主要活动形式。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等,是指以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目标以及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不同的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合适的活动材料,制订活动规则,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域,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的活动。[1]集体活动是指以某一教育目标或内容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以及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等因素,在某一相对固定的单位时间内,主要以集体形式,在教师引导下组织与开展的教育活动。

区域活动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相对而言,集体活动具有控制性、引导性、共同性和指导的直接性等特点。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各有优缺点。区域活动可以更好地照顾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个性化学习与探索,但有时效率比较低,容易成为一种没有目标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玩耍”。相对而言,集体活动效率比较高,有比较明确的教育目标,但对幼儿个别差异关注不够,由于受单位时间的限制,一些操作活动不容易充分展开,甚至出现“有操作无探索”的现象。

处理好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扬长补短,这是“探究、体验、发现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反思: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不同程度的分离与对立

1.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倾向于集体活动,轻视甚至忽视区域活动

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关注与强调相对固定的结果,如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等,不同程度地忽视个性化的过程,如科学探索等。即使有科学探索,也只是达到结果(学习与掌握科学知识)的手段与工具。只有那些有助于结果(相对共同与固定的所谓正确的)达成的探索才会受到重视,那些没有结果的探索都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也被看成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因此,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更倾向于集体活动,不同程度地轻视甚至忽视区域活动。因为集体活动能在有限时间内达成结果,即使需要探索,一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索更加有效,因为幼儿只需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程序进行实验,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没有结果的探索,获得教师想要的实验结果,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例如:在“滚动”这一大班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向幼儿介绍了实验材料(三个易拉罐,其中两个是空的,一个是装有饮料的)和记录纸,然后讲解了接下来幼儿要做的四个小实验:第一个实验是同时让两个空的易拉罐分别从两块同样倾斜度和光滑度的木板的同一起点上滚下去,观察与记录哪个易拉罐先滚到底;第二个实验是同时让两个空的易拉罐分别从两块同样光滑度和起点的不同倾斜度的木板上滚下去,观察与记录哪个易拉罐先滚到底;第三个实验是同时让一个空的易拉罐和一个装满饮料的易拉罐分别从两块同样倾斜度和光滑度的木板的同一起点上滚下去,观察与记录哪个易拉罐先滚到底;第四个实验是同时让两个空的易拉罐分别从两块同样倾斜度和起点的不同光滑度的木板(将其中一块木板翻过来覆盖上一块毛巾)上滚下去,观察与记录哪个易拉罐先滚到底。教师讲完实验要求之后,让幼儿自由组合开始实验。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显然有些幼儿忘记了实验要求,对实验材料也比较陌生与好奇,他们随意地滚动易拉罐,玩弄木板,一会儿将木板垫高点,让易拉罐滚下去;一会儿将易拉罐放在木板上用力一推,让易拉罐滚下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教师又将幼儿集中起来,让幼儿围着教师坐在小板凳上,从第一个实验开始总结,如果各个小组实验的结果都相同,总结可一带而过;如果各个小组实验的结果不统一,教师就当着幼儿的面亲自进行实验,验证其中的一种结论。就这样,教师一直将四个实验都总结完。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更确切地说是灌输或强加给幼儿)影响物体滚动速度的因素。最后,教师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启发幼儿结合自己在这个活动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其他问题。

类似现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并不罕见。这些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更关注集体活动,很少关注区域活动。在上述活动中,幼儿对实验材料不是非常熟悉,不同幼儿的水平不同,做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也不同,能够开展的实验的难度也不同。在有限的集体活动时间里,幼儿不能在自己已有水平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喜欢与擅长的方式进行探索,更多的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程序去实验,说得更确切点是教师在通过幼儿进行实验,幼儿是教师设计好的实验程序的执行者与完成者。对于幼儿而言,可以说是“有操作无探索”。此时,时间有限的集体活动承载了过多的任务,不堪重负,致使幼儿在许多活动中浅尝辄止。

当然,有些教师在科学教育实践中也会关注区域活动,如在开展某一科学教育活动(如磁铁、沉浮等)之前,先在区域中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熟悉这些材料,为接下来的集体活动做铺垫;或者在开展集体活动后,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加深理解或完成集体活动中没有完成的实验或探索。此时,教师虽然也考虑了区域活动,但更多的是将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一个辅助部分。这实质上也反映了教师对区域活动不同程度的轻视。

2.过程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倾向于区域活动,不同程度地轻视集体活动

过程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更关注与强调个性化的过程,如科学探索等,至于这种过程有无(相对共同与固定的)结果,结果如何,则不被重视;强调幼儿自由与个性化探索过程本身的价值,包括探索过程中的各种摸索、尝试与没有结果的探索。因此,过程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更倾向于区域活动,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科学探索,不受时间的限制,并且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索。

有些幼儿园不同程度地缩减了集体活动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区域活动。在一些幼儿园中可以发现,一天中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开展区域活动或户外活动,是在“探索”。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幼儿并没有探索,更确切地说是在“游荡”,即使有探索,这种探索往往也是比较肤浅的。可见,教师对于区域活动的过分重视,并没有促进教师对幼儿个别差异的更加关注,以及对幼儿探索的加强。由于缺少集体活动中幼儿之间的分享与交流以及教师引导的提升与激发,幼儿此时的探索往往会流于形式。因此,片面强调区域活动,不同程度地轻视集体活动,也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二、问题的根源: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在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结果是至高无上的,过程是从属于结果的,因而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共性和统一性,而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原本的多样性、个性和不确定性。正因如此,集体活动所具有的控制性、引导性、共同性和指导的直接性等特点被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所青睐;与此同时,区域活动由于具有自由性、自主性、个性化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而备受冷落。

相对而言,在过程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过程是至高无上的,结果是从属于过程的,因而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丧失了原本的相对固定性、统一性和确定性。幼儿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必理会和考虑科学的规律与确定性。正因如此,自由性、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区域活动受到青睐,而控制性、共同性的集体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

过程与结果是分离与对立的,一方的存在是以取消或支配另一方为前提的。虽然一方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因缺少对方所赋予的一种反向力量而使原本的优点变成了缺点,最终导致两败俱伤:在结果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结果与过程都是唯一的、确定的,丧失了不确定性;在过程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过程与结果都是不确定的、多样的,丧失了确定性,发展到极端就成了机械的相对主义。

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思考问题的方式,即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改变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代之以对话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幼儿园科学教育便会产生一种过程与结果内在统一取向,从而使过程与结果、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变化与积极互动的关系。

三、一种探索:探究、体验、发现为一体的幼儿园科学教育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动态变化与积极互动

探究、体验、发现为一体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过程与结果内在统一取向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种积极尝试。由于发现是建立在探究与体验基础上的,所以它在具有意义和确定性的同时,也具有不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是具有内在不确定性的确定性;由于探究与体验处于和“发现”的联系之中,所以这种探究和体验在具有不确定性的同时又具有方向性(即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具有内在确定性的不确定性。这种科学教育必然强调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内在统一。

1.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动态变化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的时机、种类、内容、持续时间等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源于两者之间的交流与内在统一。

例如:在“滚动”这一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始时可能只有一个区域是有关“滚动”的,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一些相关实验材料,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时自由探索。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开展相应的集体活动,如让幼儿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以及讨论遇到的问题。此后,为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者受了同伴或教师的启发,或者为了使探索活动更加深入,幼儿可能会带一些相关的图书来幼儿园,或者收集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此时与“滚动”这一主题相关的“阅读区”就应运而生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集体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原来可能只有实验探索,后来可能会加入绘画、图书等方面的内容,区域活动的种类、内容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到一定时期,幼儿可能会开始专注于制作“滚动”的图画书,而不再是实验,此时科学区中“滚动”的内容就可能取消,而阅读区成为重点。随着这种区域活动重点的转移,集体活动的内容也可能发生相应变化,由原来有关“滚动”的实验探索方面的分享,转变为有关“滚动”的绘画、图画书阅读等方面的分享。此后,幼儿可能不再满足于绘画或图画书阅读,而萌发了想要根据有关“滚动”的经验进行设计制作的建构活动,如设计制作小汽车等,此时建构区可能成为区域活动的重点,集体活动也将向这方面转变,这种转变又可能进一步促进区域活动的丰富与深化。

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在内容等方面都发生着变化,特别是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开展的时机与持续时间也必然是变化的。但是,目前许多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却是相对静态的,如每天什么时间开始集体活动,大概持续多长时间,什么时间开始区域活动,开展多长时间,等等,都是基本固定和预先规定好的。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不利于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动态转化。为此,幼儿园可以尝试根据需要确定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开展的时机与持续时间。如幼儿在某一段时间内需要在区域中进行探索时,教师就可以打破每天定时开展集体活动的常规,让幼儿从事区域活动。到了一定阶段,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了想要与别人分享的发现或希望别人帮助解决的困惑时,就可以开展集体活动,而不论这一时刻按照原来的规定应该开展区域活动还是集体活动。总之,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开展的时机、持续时间、内容等应该根据需要而定,是动态变化的。

2.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积极互动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还应该是积极互动的,这种互动主要是活动内容方面的。这也是由两者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决定的。

例如:在“滚动”这一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始时幼儿可能主要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自由探索。当幼儿有了一些发现,遇到一些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的困惑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幼儿开展集体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幼儿彼此分享各自的发现,提出一些希望别人帮助解决的困惑。在这种分享中,幼儿有了新的收获,明确了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得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启示,有可能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想法,并且迫不及待地想去实施自己的方案。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幼儿再次从事区域活动。由于集体活动的推动,此时的区域活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难度上都将有新的提升。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又会有一些想与别人分享的发现和希望别人帮助解决的问题,此时就可以再次开展集体活动……正是在积极互动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都不断深入与丰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虽然也考虑并尽量体现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充分考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的相关经验,为了保证集体活动的完整性,某些内容常常重复。例如,在一个关于“艾青”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但教师开展集体活动时,还是重复了一些幼儿已有的经验,如要幼儿看、闻“艾饺”,说说自己的发现。当有的听课者提出“这个活动有些内容多余,可以省略”时,这位教师的解释是:“之所以保留是为了体现活动的完整性,如果去掉,会显得有些‘突兀’,不完整了。”这里所说的“突兀”其实更多的是对观摩活动的成人而言,对于幼儿而言,去掉这些内容反而是“完整”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需要,特别是区域活动或集体活动中幼儿解决问题的需要,来决定集体活动或区域活动的内容与难度。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王彦萍,秦元东.幼儿园课程论.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5.201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ctive and Regional Activities in the Science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

QIN Yuandong

(Preschool Teachers’ Institut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 区域活动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52-02

区域活动教学表示幼儿能够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进行自我的表达,兴趣、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是保证幼儿学习的基本条件。幼儿区域教育活动必须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凸显主动性,结合现今的理论基础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自由性、兴趣性、真正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概念

幼儿教师根据孩子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满足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基础上,在幼儿园安排一定的区域空间进行教育和学习,给予有内涵和层次的互动材料,让幼儿通过互动游戏进行教育,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目标。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问题

很多幼儿园教师简单性的认为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自由的进行互动,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实践性活动。幼师自身对于区域活动的目标和过程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进一步导致幼师对于整个区域活动问题的设计能力越来越低,最终造成幼儿园区域活动趋于两级化,一种极端是幼儿完全自由,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活动,第二种极端是老师在活动过程中耐心不够,完全忽略了幼儿的探索过程,老师成为了活动的主导性人物,造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区域活动的独立性差

由于部分的幼儿园管理不够规范化,具体的时间安排过程混乱,造成了区域活动的独立性不好。很多幼儿园完全忽视了区域性活动的作用。目前很多的幼儿园将区域活动性时间应用到其他的教育课程中,占用了原有的计划时间,或者将一些延伸活动当做原有的“区域活动”,这些问题某种程度上体现相互区域活动的独立性不够。

3.区域活动和家庭没有和谐统一

部分的幼儿园在进行工作设计和计划或是展开区域活动时候,没有合理的与其他活动结合到一起。幼儿的家庭教育其实包含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区域活动和家长教育的结合是一项复杂的合作,家庭不仅仅是要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二者之间还应该形成双向的,构建一种内部的联系。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1.提高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

幼儿园的内部教师主动的提升对于区域活动的科学认识,了解区域活动的具体意义和教育目标,改变以往落后的思想观念。颠覆过去极端化的活动方式,不能过分的重视玩或是学,将两者有机的规划到一起,保证学和玩的共同促进,老师准确的安排对应的空间比例,把握尺度,准确发挥区域活动的意义。

2.明确幼师在区域活动中的定位

能否保证区域活动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其中老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老师在整个环节中有引导、观察、支持的作用,幼师必须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一,老师是活动的支持者。第二,幼师是整个活动的观察者。例如带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可以使幼儿使用一些材料,对物体的浮沉初步了解,便可以对应准备水缸、木块、铁钉、纸张和橡皮泥简单实际的物品,让幼儿活动过程中感受科学的奥秘。带领幼儿共同展开活动。可以将木块放人水里,引导幼儿疑惑,为什么木块进入水中后能够浮在水面上,老师手指将木块深深地按人水底,短时间之后手轻轻地放开,木块能够从水里自动升上来,幼儿脑海里会更加疑惑,这样如此往复几次,幼儿便也学着做,经过这种引导式活动方式,在活动中详细的观察幼儿的兴趣方向,观察其选择方式和互动方式,分析不同主体在实际中发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准确的了解不同幼儿之间的兴趣差异和性格特点。

3.树立区域活动的启发意识

区域互动虽然提供了一定的自由性,同时还须注意其根本目的仍是为了幼儿教育。老师在开展活动之前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按照时间规定出不同区域活动的教育目标和实施方案。在设计方案确定后安排具体的道具和场地,为区域活动的展开创造出好的环境和条件。例如老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只手电筒的部件以及另一只完整的、好用的手电筒。让幼儿通过观察完整的手电筒的装法,将部件组装起来使之成为一只完整的手电筒。该活动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幼儿有的不能掌握,便会向老师求救。个别幼儿把手电筒装好了,因为电池装反了怎么都不亮。老师可以示范性将另一只完整的手电筒按步骤拆开,依据合理的顺序放地上,然后提醒幼儿好好观察这些零件的位置。这种启发式的指导策略激发幼儿的潜力,发挥自身观察力的敏锐性。

4.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

幼儿园教学活动分析而言,区域活动是必须存在的一个环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由的发挥,充分放飞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幼儿园不仅要提供相应的设备设施,老师还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和实践来展开活动,不能因为满足家长的知识教育需求而随意占用原有的自由时间 ,区域活动的展开对于培养孩子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可以在活动游戏中培养多元化的技能和能力,为日后的长久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充分利用资源、紧密联系家庭和社区

幼儿教育不仅仅需要幼儿园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相关的规定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适当的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配合自然环境,提供更广阔的教育学习空间条件。幼儿教育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可以提供更加广阔的材料。幼儿家长们应该改变自己错误的思想,减少自己的虚荣攀比心理,不能将幼儿培养看做自己成功的一种表现,不能将知识成绩当做唯一的鉴定标准,家长观念的改变势必从源头上降低幼儿园的教育压力,给区域活动的展开提供可能性。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真正为区域互动的展开提供契机,为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

总而言之,要想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更好的推广实施区域活动教学方法,达到应有的教育目标,必须遵循科学的理论依据,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老师在整个环节中进行指导、启发和师范的作用,合理的安排区域活动的时间和比例,结合现今教育教学水平发展的步伐,采用灵活多变的游戏方法,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同时培养幼儿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整体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文4

一个模式:活动区创设“N+1”模式

主题活动背景是预设好的课程,怎样既考虑主题活动的推进,又考虑幼儿的需求,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提出的“活动区创设的‘N+1’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这个模式有三大特点:1.兼容并包。主题背景下的区域创设既要考]活动内容,又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N”是主题活动的内容与目标,“1”是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二者在这个模式之下有机结合。2.预设与生成融合。主题有预设,活动有生成,两者逐渐融合。3.动态可变。“N+1”是发展变化的,随着“N”的变动,“N+1”也可能变成“N+N”。

四大策略:调整、推进、支持、管理

调整策略:区域活动从预设到实施不是一层不变的,是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是不断调整、更新的过程。这样的发展变化,有赖于教师对内容、材料的调整。北碚区实验幼儿园依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发展价值点总结了三大做法,都是立足于幼儿的立场,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调整所作出的策略,值得学习。

推进策略: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设计到实施,从实施的初始阶段到后期丰富完善阶段,需要教师不断推进。南坪区实验幼儿园的案例中从初始的预设,到幼儿经验不断丰富拓展,再到幼儿各种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的推动中,总结出了可行性路径。第一,了解感受,让幼儿获得初步经验。第二,解决问题,让幼儿在问题解决中加深体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第三,想象创造,拓展幼儿对职业认识的经验。这个路径抓住了幼儿经验发展的特点,非常有实效。

支持策略:幼儿的活动区活动不是停留在表面,活动区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观察、指导、支持幼儿的活动和发展。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是幼儿发展的保证,对幼儿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江津区几江幼儿园的案例提供了四种有效的支持策略:1.投放多类型多层次的活动材料。2.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给予不同的支持和引导。3.针对幼儿的问题给予支持。4.关注幼儿的不同需求,给予支持。

管理策略:一个幼儿园活动区的开展,需要专业管理,专业管理怎么管?大渡口区幼儿园总结了三大管理策略:1.引导教师,解读幼儿和主题;2.拟定层次目标,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3.循环跟进抓落实。三大管理策略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也对教师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文5

【关键词】幼儿教学 区域活动 目标策略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幼儿教育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展,研究的深度不断加强,幼儿教育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成果证明幼儿区域活动对开放幼儿的智力、增强幼儿的体制、开发幼儿的潜能作用重大,区域活动能够显著提高幼儿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幼儿教育者重视。

一、幼儿教育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育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适合时展,能够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教育理念,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儿童智力的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皮亚杰关于认知理论也认为幼儿的聪明才智来源于动手操作。可见,动手操作对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各个幼儿园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幼儿园整体教育目标和区域活动结合起来,在幼儿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活动,给幼儿创造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把区域活动教学变为教学的常态。

二、幼儿教育者要明确区域活动目标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活动之初,就要结合幼儿特点明确活动目标,这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另外,区域活动目标作为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制定要符合幼儿园发展的需要,要与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幼儿园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围绕整体课程目标制定区域目标,结合幼儿园的最近发展目标,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教育主题开展有效的区域活动。

比如,在区域活动中,为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教师针对活动目标设计以下主题活动项目“打开扇贝”“编织贝壳”“玩贝壳”,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些必要的材料,根据幼儿的爱好,分成活动小组,引导幼儿关注并参与到主体活动中来,在个性化学习中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教师可以这样组织活动:生活区,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打开扇贝,清洗扇贝、煮扇贝、品尝扇贝等活动提高幼儿对扇贝的了解,对扇贝基本特征的把握;益智区,根据扇贝颜色大小进行分类、排序、数数、配置等活动;音乐区,利用贝壳做各种乐器,在扇贝上演奏不同的音乐;美工区,引导幼儿用各种颜色为贝壳染色,装饰成各种精美图案,制作各种精美的玩具。区域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达到最好的活动效果,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有效区域活动教学要突出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讲都极为不成熟,自主行为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都很低,都需要家长和教师特殊“照顾”,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的现场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它直接决定了幼儿游戏活动的顺利推行。幼儿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担当幼儿的支持者、引领者和合作者多重角色,只有教师角色到位,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实现。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观察幼儿行为,了解幼儿特点。区域活动教学要顺利开展,教师首先要仔细观察把握幼儿的行为特点,了解幼儿的知识能力水平。在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能够通过幼儿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把握幼儿的行为动向,进而更深入地分析幼儿的心理,争取做到对幼儿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灵活、更准确地选择活动材料,给幼儿积极地指导。比如,在活动区域如果教师发现孩子对折纸很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多拿一些五颜六色的纸张给孩子玩,孩子争着抢着拿起自己喜爱的纸张做艺术品,折好之后,教师可以拿出一棵假树,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作品挂在树上,孩子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了快乐;同时,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审美意识也得到有效提高。

2、尊重差异,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在开展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使不同的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在活动区中,有不同的活动内容,有的侧重简单知识的学习,有的侧重简单技能的提高,有的侧重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有的只是满足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幼儿工作者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能力的不同在材料投放上显出层次性来,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使教师的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体现出区域活动的优点。比如,在科学区针对认识图形的教学目标,就要体现出不同了,一种是单纯的颜色认识,适合对图形没有经验的孩子玩;一种是颜色和形状认识,适合有一定图形积累的孩子玩,这样,在不同的活动中,孩子都能根据需要,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即使是同一种活动,也要体现出差异来。比如,在拼图区按照难度差异对图片进行分类,教师要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对拼图进行差异化分类。让每个孩子都能从活动中得到乐趣,得到成功的,不断朝着“最近发展区”前进。

3、在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活动中,孩子会出现不少问题,比如原本掌握的技巧,在活动过程中就可能忘得一干二净,这时教师就要给孩子及时的指导,帮助孩子完成整个活动;有的孩子在原来的基础上还想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但不知如何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表现出来,这时,教师就要认真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这是一种巨大的突破。总之,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使每一位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中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总之,幼儿教育者对幼儿个性的发展,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区域活动能够满足不同孩子的发展需求,促进孩子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幼儿教学中要重视区域活动,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优势,挖掘孩子潜力,开放孩子的智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利杰,孙敬.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

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范文6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策略教育评价是一种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区域活动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是幼儿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或教育目标,运用多种记录方式,系统观察幼儿在区域的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搜集、分析相关资料和信息,并对幼儿的表现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评价能帮助幼儿提炼活动经验,增强他们后续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同时,它还是对教师组织区域活动水平的一种判断,从一个侧面呈现出教师观察幼儿活动的能力、分析幼儿作品及行为的能力等。笔者对30多所幼儿园的区域评价情况做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科学的组织评价策略,很好地解决了实践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指在区域评价时,应尽可能将参与活动的各重要当事人都作为评价主体,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更好地实施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由选择材料和同伴、自由操作活动材料和创作的过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以一种“支持者与引导者”身份参与。因此,区域活动的评价主体不应只是教师,而应该包括幼儿、教师甚至家长。

1.幼儿。这种评价表现在:有机会发表自己对在区域活动中的探究经验和情感体验;可以对同伴参与活动情况发表看法。让幼儿参与评价,既可以培养幼儿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观察他人参与活动的情况,丰富自己的认知经验;又能帮助教师发现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区域活动材料的适宜投放提供依据。

2.教师。这种评价表现在:对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进行点评,对幼儿的评价进行小结等。这种评价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前进行。尤其在中、小班区域活动中,由于幼儿的语言和认知结构发展尚未完善,教师需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开展评价,以帮助幼儿发现和解决问题或支持幼儿的创新。

3.家长。这种评价表现在: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区域活动的表现,了解教师的指导与观察方式,以理解区域活动这种方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也能让家长通过观察孩子在区域活动的进步,逐渐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参与家园合作。家长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有选择地参与区域活动评价:(1)在家长开放日,观看孩子在区域活动的视频或者图片,亲身感受孩子在其中的成长变化;(2)通过区域活动图片专栏(通常以图文模式粘贴于班级墙上),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和班级的活动进度;(3)受邀观摩教师组织的区域活动现场,活动结束后参与点评。

在实现“区域活动评价主体多元化”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评价过程中三个主体并非孤立出现。通常在一次区域活动评价时,至少出现两个主体,如幼儿和教师。第二,上述的三个主体不应只限于同一个班级范围内。可以是其他班级的幼儿、教师、家长,甚至是来园参观的客人老师。因为不同的评价主体,评价角度不同,会给幼儿带来更多新鲜和丰富的感受,也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评价思路。这一点在幼儿园开展混龄区活动时可以充分运用。

二、评价目标明确化

要明确区域活动的评价目标,让区域评价更科学和富有针对性。教师可以从两个步骤入手:一是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教育目标和建议,分别制定出各年龄班区域活动的基本评价方向。二是综合以下维度,分别制定各区域的具体评价目标:(1)材料的使用情况:材料是否满足了幼儿探索的需求,是否帮助幼儿完成作品,哪些材料陈旧需要改良,哪些材料欠缺需要补充。(2)幼儿的参与情况: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是否与其他幼儿合作,是否坚持完成自己的计划,能否正确使用和爱惜材料,操作中遇到问题怎么处理、情绪有何变化。(3)幼儿的作品或者活动过程情况:对作品的评价,需要教师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在美术区,评价一件美术作品,可以从色彩、构图、创造性与想象力、画面布局等多方面评价;在科学区,可以对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验证,这就需要依据一些基本的学科知识。总之,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特性和幼儿的实际特点。

三、评价内容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