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研知识管理改革研究

高校教研知识管理改革研究

摘要

知识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实现某一目标开展的有意识地获取、分享、运用与创新知识的活动。文章着重探讨知识管理视域下高校教研改革的思路,并基于知识管理理论,提出高校教研改革的具体路径为建设教研组织机构、打造网络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知识管理;教研改革;教学研究;教研活动

目前,知识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在“爆炸式”的知识增长环境中,有效管理知识、利用知识、获取并创造最有价值的知识已成为我们在知识社会中立足的必备技能。教育领域属于知识密集型领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加强知识管理,发挥知识的最优价值。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而且体现在课程开发与应用、教研活动等方面。“唯有做好每个环节的知识管理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的功能与作用,实现教学目标。”[1]教师知识的创新、积累和管理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为推进高校教研改革的顺利实施,高校应注重提升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知识管理

目前,知识管理依然是一个新生概念,人们对其内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外学者在20世纪对知识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可以理解为知识创新,涵盖对知识的理解、传播、存储等一系列过程。我国学者黎加厚认为:“知识管理是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分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2]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其一,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知识管理的过程强调人对知识的创新。其二,知识管理过程体现了组织间的知识互动与共享。其三,知识管理作为一项管理策略,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在高校教研活动中运用知识管理理论,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鉴于此,本文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个人或组织为实现某一目标开展的有意识地获取、分享、运用与创新知识的活动。

(二)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是人们借助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索教育真理和规律,获取科学结论的活动。教学研究涵盖各类教育现象、过程以及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社会和心理现象。”[3]教学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不断反思和总结的过程。高校开展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结构的合理优化为主要目标。一般而言,教学研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以学校为主体对教育教学进行的安排与组织。如,高校设有教研室,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安排教师参加集体学习、听课评课、集体备课等活动。二是以教师为主体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创新,属于自发性质的活动。如,教师通过主动学习、互相听课等方式交流经验。

(三)教研改革

教研是研究者之间成果的传播、整合与提升过程,其功能体现为研究、指导和管理。教研改革,顾名思义是指对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不是完全的否定,而是探寻更好的教学方法。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进一步提出,教研改革的内容包括教学思维模式、教学理念、教学形式、课程修订和完善、考核制度的改革。教研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因为教师的素质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2015年1月,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教研部门应该增强转型意识、使命意识,进而推动教研工作实现转型升级。因此,高校应充分重视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意义,推进教研改革,为教师交流与学习创造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契机。

二、知识管理视域下高校教研改革的思路

高校教研改革要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捕捉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及时调整教研管理工作的思路。为推进教研改革,高校应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理论在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知识管理视域下高校教研改革的思路包括以下三个大的方面。

(一)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机构

建设学习型教研组织机构是促使高校教师分享经验、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管理视域下,我们所建设的教研组织机构必须是学习型组织,是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机构。在学习型教研组织中,教师共同学习,以新知识和理论为指导,互相激励,勇于修正自己的行为,发掘自身潜能,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努力奋斗。当前,多数高校设立的教研组织机构是教研室,它主要负责学科的理论研究等工作,通过开展课程检查和课程示范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然而,由于一些高校对教研室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导致教师的教研活动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再加上没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指导,高校教研改革的效果不佳,因此推进教研改革的组织化和开放性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应明确教研室的主要职责和功能,系统规划教研室的主要工作;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各高校教研组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提高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分享与交流经验的同时共同进步。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高校教研改革中的应用,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受到普遍重视。基于知识管理理论,高校应建设以信息资源为中心、以服务教师为目标的网络教研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交流机会,促进现代教研活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第一,要打造信息化的教研管理新模式。所谓信息化模式,是指以资源和服务的教学管理为理念,依托教学资源和网络环境,充分利用知识管理理论和信息管理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而打造的交互式教学科研管理一体化系统。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研组织机构运行和管理的效率,而且能为教师的学习和提升创造条件。第二,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资源共享平台。现代教育的发展与信息技术是分不开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为高校开展教育工作带来了便利。高校教研改革离不开互联网,建设开放性的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既能方便教师交流,又能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云计算打造的教研资源共享平台,能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效能。”[4]对教师个人来说,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是其实现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助力,也是高校扩大交流范围,增加教学经验,形成强强联合的重要手段。

(三)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提升教师的整体实力,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是高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主要目标,也是教研改革的主要方向。作为高校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逐渐提高自主知识管理能力。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教研改革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研管理过程中,高校应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在各项管理活动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知识管理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为推进教研改革,教师应发挥知识管理优势,树立目标意识、合作意识,提高教学技能。知识管理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文字、图表、公式等表达出来的知识被称为显性知识;通过行动获得,知道但无法通过载体清晰表达或转移,即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被称为隐性知识。“高校教研改革应注重促进教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有效转化。”[5]高校教师知识涉及面广,不仅涵盖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包括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容易被遗忘。为此,高校教师应以知识管理理论为指导,系统整合显性知识,积极转化隐性知识。

三、知识管理视域下高校教研改革的路径

为进一步推进教研改革,促进高校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应充分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建设教研组织机构。为提高教研改革的效率,高校还应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打造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

(一)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建设教研组织机构

第一,高校应加强对知识管理理论的运用。高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在知识交流与经验分享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对知识管理理论的运用:一方面,高校应通过使用知识管理工具,将初级信息进行整理,促进其向系统化和有序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应开展知识的交叉学习,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完善其知识体系。第二,高校应增强教研机构的组织性和开放性。其一,为增强高校教研的组织性,高校应引导教研室根据社会需要组织课题研究,同时注重课题研究的实际应用性,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高校应引导教研室发挥好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功能,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接轨。其二,为增强高校教研的开放性,高校应设立跨学科的综合性教研组,让具有不同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的教师通过交流与碰撞,达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理论应用等的融会贯通。高校应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增进了解,使教师能有机整合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促进专业的增值。此外,高校应建立各高校教研合作机制,为教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6]

(二)打造网络教研平台

第一,建设信息资源中心。高校应通过收集、存储、整理教研资源,建立方便大家使用的网络教研信息中心;并按照各学科的特点,建立专业电子期刊和数据库,为教师提供最前沿、最优质的教学资源。需要注意的是,信息资源中心应具有动态性、全面性、结构性等特点,以便切实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为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优质资源。第二,基于云计算,实现教研资源共享。目前,大学城已成为我国高校集群的主要手段,不可否认,大学城的建设繁荣了当地经济和城区建设,然而高校间的资源共享仍存在诸多阻碍。为此,高校可以整合资源,将各校的校园网合并成为云计算系统,建立跨校统一身份认证,将云计算资源向高校及当地社区开放,建立精品课程开放模式,制定共享规则以及付费机制,使学习者能够有偿跨校选课,并利用云计算资源,有偿使用他校的科研资源,以便强强联合,承接重大科研项目。此外,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要以信息资源的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完善软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硬件和技术力量,统一网络平台和标准规范,实现数据共享。[7]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要以实现教研资源共享为目标,避免盲目求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换句话说,教研网络平台的建设要坚持实用性原则,构建与各高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教研管理信息化新模式。

(三)发挥知识管理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当前高校实行不坐班制,教师之间互相交流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主动与大家分享教学内容、方法、思想以及情感等。第一,以知识管理思想为指导,系统整合显性知识。教师专业化成长是理论与技能的提升过程,更是专业知识的获取、转化和创新过程。教师应自主提高知识管理水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8]其一,教师应不断增强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熟悉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现阶段专业的发展方向及最新研究成果。其二,教师应将零散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结合知识间的关联进行组织和存取,建立个人知识库。系统化、规范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研究效率,同时能有效避免知识资源的流失。其三,教师应不断更新个人知识库,在分类和内容上逐渐完善,不断增加新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第二,增强知识管理意识,转化隐性知识。教育领域蕴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教师长期以来积累的实践经验有些很难表达清楚。[9]因此,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教师除了要关注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关注实践经验,主动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学实践,在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加强自己对隐性知识的了解与掌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转化隐性知识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主动与他人分享经验、交流情感;其二,虚心学习他人教学研究的成果及成功经验,树立时刻提升自我意识;其三,明晰自身知识结构,了解优势与不足,在发挥特长的同时,完善自身;其四,在努力完善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高校教研组织还需变革以保障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高校在推进自身教研改革的同时,还应与企业、社会科研机构等建立深度合作,共同建设资源共享机制”[10],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提供多元化平台,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组织建设提供战略性支持。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理论为当前教研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一方面,对教师而言,知识管理能够提高教师的研究和工作效率,避免重复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对高校而言,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能够为教师产生新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奠定基础,促进教师知识的转化与分享,推动高校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总而言之,知识管理视域下,高校教研改革的主要出路是提升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姚君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振华.高校教研活动改革探索[J].学校管理,2015(6):220-221.

[2]黎加厚.知识管理对网络时代电化教育的启迪(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54-57.

[3]余湘青.论高校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2(23):259-260.

[4]魏丽卿,叶宝春,冯辉荣.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教研资源共享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68-71.

[5]曾宁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研制度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8):63-65.

[6]尚国营.新时期地方院校教研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6-17.

[7]李小红.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深化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45):9-10.

[8]蒋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12):26-27.

[9]余玉龙.强化教学学术促高校教学科研双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3-34.

[10]戴继平,张晓涵.知识管理视角下高校组织结构的变革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