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7篇)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7篇)

第一篇: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的提高,怎样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民办高校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是就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学生工作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滞后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1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高等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果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其中任何一方面工作的话,那么必将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民办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民办高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力度,才能促进学生被社会的认可,才能在确保学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目标实现的同时,促进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2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分工逐步明确

民办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的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转变以往由学生处全面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建立一种由学生处统一管理,二级院校积极落实、辅导员具体执行的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学生处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的作用,将全体学生作为其工作开展的主要对象,而具体管理工作的执行,则应该交由辅导员负责。二级院校作为高校教育工作开展的基层单位,是直接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部门,因此必须坚决的执行学校做出的相关决定,严格的按照要求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激励措施,才能充分调动起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民办高校辅导员作为具体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责任人,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在执行学校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学生的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并加以落实

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适合当代学生发展需要的管理措施,才能体现出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其乐于接受学校所制定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首先,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制定积极有效的行为约束制度,约束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行为。经过长期的发展,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则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民办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才能确保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双管齐下促进学校管理服务质量

民办高校无论是硬件还是师资队伍都无法与公办院校相比。因此,必须加大教学质量、方式、管理模式以及学生服务等方面投入的力度,积极的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促进学生归属感和学习主动性的不断提高,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目的。

5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交流与研究力度进一步加强

民办高校在学生工作开展的操作,必须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力度,建立完善的高校交流与学习机制,通过这种相互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吸收和借鉴先进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并将其与自身现有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定期的组织和参加学生管理工作难点的研讨会,不仅实现了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相互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而民办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应该积极地与学生管理部门相互交流和合作,统一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明确分工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才能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6结语

学生管理工作作为民办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促进民办高校社会影响力有效提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所以,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模式改革创新的力度,才能确保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黄翠芬.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问题探寻——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个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3).

[2]许娜.民办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江西财经大学,2016.

[3]张雪梅.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0).

作者:马语晴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分析

摘要: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无论哪一种都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保证既能够顺应大数据的发展,又能够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一举多得。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1“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1.1校园环境的建设

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在潜意识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校园环境是学生进行活动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的过程中,首先,要详细了解本学校现有设备的运行情况。其次,根据学生的主观需要,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建设方案。最后,进一步落实建设方案。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本学校的资源,打造一个美观实用的校园环境,满足学生对学习活动需要的同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使学生在校园中能够产生心灵上的愉悦,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如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对校园内的硬件设施进行更新或改造,像图书馆、篮球场、操场以及多媒体教室等,以学生的主观思想为根本,对其进行创新。在进行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分配设备设施,由于校园内的操场比较喧闹,所以在进行场地安排的过程中,要尽量将学生宿舍与操场分隔开,以免打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休息,科学合理地进行校园环境建设。

1.2文化环境的建设

除了校园环境的建设外,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环境从某种层面来说决定着这个校园的教育核心思想,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来说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在进行文化环境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方向,以学生的兴趣方向为文化环境建设的方向,使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培养。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园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文化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方向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例如,创建各种社团,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自主选择。有的学生喜欢跳舞,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朗诵,等等。学校在开展多种类型的社团后,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文化活动,如文艺晚会、篮球比赛、啦啦操比赛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于社团的选择是基于学生的主观意识进行的,所以,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的效果相比其他活动来说会好很多,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促进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全面发展。

2在“以人为本”理念下创建系统的心理疏导制度

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学生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于抗压能力较成年人差,所以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可见,心理疏导制度的建设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心理疏导工作在某种角度上也反映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于大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过渡阶段,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会发生许多微妙的变化。同时,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任何外界刺激都比较敏感。如果学校没有对这一现象采取有效措施,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情节较轻的学生可能会产生情绪低落、拒绝与人沟通等情况,情节较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是学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创建学生心理疏导体系的具体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心理疏导机构,对心理疏导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确保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过程中疏导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许多学校的心理疏导工作趋于形式化,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无法及时解决,严重阻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通过讲座或演讲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详细解答学生在辅导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解开学生心中的疑问,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后,定期检测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并将检测结果录入学校的数据库中。同时,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大数据时代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3.1思想观念方面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不再采用传统工作环境下的人工操作管理方式,而是采用信息化的处理方式。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将传统的人工思想观念转为信息化的思想处理观念。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受传统工作思想及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多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无法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换,使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难度。

3.2工作模式转变存在难度

传统工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信息的记录、储存、分享、传送,都是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对于信息化的管理方式,管理人员很难适应这种工作模式上的转换,再加上部分管理人员计算机水平不高,增加了管理工作的开展难度。

3.3管理工作难度提升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化,管理人员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然而,对于信息的真假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难以判断和辨别。大数据时代下,要求学校要对学生实现个性化教育和管理,在提升学生的创造性的同时,也使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难度翻倍。举个例子来说,如今许多高校学生出现顶岗实习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对于学生的实习情况不再采用人工监督的方式,而是使用信息化监督的方式,进而给顶岗实习创造了机会。可见,大数据的发展确实具备一定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也给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应对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挑战的方法及措施

4.1转变思想,提升意识

若想改善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适应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化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执行,首先要转变工作思想,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要转变思想,由传统的人工操作的思想转变为信息化的操作思想,提升信息化意识,让信息化的工作方式落实和贯穿在日常工作的每个方面和每个环节,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执行。

4.2转变工作模式

转变工作模式主要是要转变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为信息化管理模式。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基础,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其计算机水平,让大家认识到大数据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而更好地促进信息化工作模式的开展和执行。

4.3加强学生的管理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并不意味着要纵容他们做一些违背学校要求及自身道德素质的事情。大数据时代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监管,并要建立严格的奖罚制度,严格惩罚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对于未经学校允许擅自离开实习岗位或顶岗实习的学生,要严厉惩罚,提升大家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海帆.创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7,(01):103-104.

[2]杜晓莉.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17,(02):119-120.

[3]赵军军.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理论观察,2017,(02):106-107.

[4]苗洁,蔡建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创新管理和和谐管理[J].大众科技,2012,(10):167-169.

作者:宋正瑶 单位:黑龙江建筑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国家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高校需要的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这一要求能够对大学生管理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高校必须树立与人性化管理相关的理念,并且注重大学生管理工作与人性化管理的结合,让大学生处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之下,保证这样的管理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提高,让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人性化管理;管理工作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一直是国家和社会较为重视的工作,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学生毒杀室友、高校学生自杀、高校校园暴力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这让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管理工作产生了怀疑,为什么我国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会发生这样的事件?针对这样的问题,教育改革要求高校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在高校中拥有更加健康的学习与生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让他们自觉改正自身错误的行为,帮助他们能够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

一、人性化管理概述

人性化管理这一词汇最早来自于企业管理,从表面上看,人性化管理要求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意见,满足人的需求,从而让人在企业中的工作充满热情,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它并不是强制人去完成某项工作,而是让人主动去完成某项工作。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能力、给予被管理者相应的自由是人性化管理的实质,这样可以使被管理者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让被管理者对自身的工作充满热情,乐于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率,还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效率。在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就是对大学生的个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同时对大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可能的给予满足,让大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高校中对大学生进行的人性化管理,与大学生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都应该是关注的重点,大学生管理工作与人性化管理的结合就是要以学生作为根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进行人为关怀,让学生能够在高校这一大环境中全面的成长。

二、大学生管理工作与人性化管理结合的重要性

1、过去的管理方式存在弊端

我国高校在过去对大学生实行的管理方式是“家长化”管理、“制度化”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较为强势,而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大学生与初中生、高中生不同,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他们拥有选择自己道路,追求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当代大学生是注重个性的一代,他们需要拥有权力、拥有自由,但是“家长式”管理、“制度化”管理中过于强势的一面对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这会导致他们在面对课程时失去对于学习的信心与热情。高校管理与中学管理和企业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后两种管理具有强制性,要求身在其中的人必须遵守,但是高校管理不一样,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管理,并且所使用的管理方式与其他两种管理也有所不同,高校管理工作需要向人性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选择,让学生在高校这一大环境中感到快乐,并且从原来被动的学习一切到大学生主动要求去进行学习,让大学生成为自我的管理者,由原来的强制性逐渐向主动性发展。

2、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当

前我国政府与社会最为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这不仅要去大学生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还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的需要无疑对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而且对于新鲜事物能够快速的接受,但是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较为受宠,因此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高校中,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与人性化管理进行结合,能够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想法与意见,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提高,教师也应该积极配合高校进行相关的管理工作,在课堂上以大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尊重大学生提出的意见,让大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国在以往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拥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却有着很大的欠缺,随着新的时代到来,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变化,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也需要向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将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让大学生能够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让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让我国大学生在人性化管理的影响下拥有符合国家与社会要求的创新能力,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严厉的管理方式

在前文中提到过“家长式”管理、“制度化”管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一点对于大学生管理来说其实较为不可取的,这样的管理无疑是将大学生置于一种几乎被监管的境地,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无法表现出来,潜力也没有教师能够进行挖掘,最为重要的是这会造成对学生思维的束缚,这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之中,学生无法将自身的长处与特点进行发挥,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性有着较大的影响。

2、管理工作趋于表面化

很多高校都在相应国家的扩招政策,招生人数逐渐提高,一个辅导员通常要负责对百余名学生的管理,而且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实习的实时间有四年之久,其中牵扯到的事务更是纷繁复杂,辅导员在这些工作上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对于人性化管理的精神与内涵、学生个性、学生特点等方面的问题是没有时间去进行研究的,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趋于表面化。

3、高校管理水平迟滞

随着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数量逐渐增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始出现调整,向着层次性以及全面性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辅导员拥有比以往更加实用的管理方式。在很多高校中,辅导员的工作较为辛苦,但是高校之中并没有针对辅导员的工作设置相关的奖励机制,这就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心态出现了问题,很多辅导员对待自身工作态度不认真,对于部分工作能敷衍就敷衍,而且很多辅导员并不是专职辅导员,他们自身还兼任着其他方面的工作,没有办法把心思完全放到辅导员的工作上,与大学生之间缺乏最为基本的沟通与交流,不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缺乏进修、实训的机会,自身工作水平难以提高,造成了高校管理水平的迟滞。

四、大学生管理工作与人性化管理的结合方式

1、建立高校人性化管理理念

行动受到自身理念的控制,人是如此,组织是如此,高校是如此,国家亦是如此,因此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与人性化管理的结合方式中,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建立高校人性化管理理念,让每一名辅导员、每一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人性化管理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它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传达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将学生的需求作为自身工作的目标,如果学生不满意,那便是自身工作存在问题,禁止任何表面功夫、形式主义的存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最为需要解决的困难与问题,改变当前的管理理念,认真的落实关于学生的每一项工作,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得到高校充分的培养。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是个体,是有思想、有个性、有能力的个体,因此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与人性化管理的结合中,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应该对学生应用的权力进行充分的尊重,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与自主学习活动应该予以鼓励,保证学生能够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让一些行动转变成学生自身的行为,使学生感觉到高校进行的工作是真正为自身考虑的,并且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自身的学习之中,更加全面的发展自己。高校应该对班级干部与学生组织的作用进行发挥,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根据各方的实际管理情况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励,相关教师也应该对每一名学生干部的工作作出评价,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学生是年轻人,他们自身的精力是无穷的,而且学生对于学生也比较了解,因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大学生的人性化管理工作具有更多的作用。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活动

大学生是年轻人,自身阅历有限,在为人处世上很容易遇到问题,教师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时,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够让问题有着更好的解决方式。情感交流活动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一部分,因为沟通往往是问题解决的开始,辅导员需要从交流中获取到相应的信息,帮助学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同时发现隐藏在学生身上的问题,在萌芽阶段解决这些问题。交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人性化管理的基础,高校应该注重这一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保证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够健康的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林丽菲.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

[2]裴鑫,李波,张宏才.新时期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3]李岩.高校学生人性化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7).

作者:康昕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法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探究

摘要: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序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阐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内涵及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必然性,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施法治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现法治化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建设是依法治校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既是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框架之中,按照法治思维的要求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这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强校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内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依法治校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一环。当前,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推进,包括学生和家长在内的社会民众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学生与学校的法律纠纷也逐渐增多,学生及家长也开始寻求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这也透射出高校应加快依法治校的步伐,正确认识纠纷产生的根源,理清高校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尤其是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加快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步伐。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就是要求高校作为管理主体,要加强法制观念,学生管理部门要以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在法律的框架内配置和行使学生管理权。要加强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正确认识学校与学生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以法治的理念来处理各项事务,调整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学校和学生双方主体的权利关系实现积极地良性互动,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步合法化、规范化。

二、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必然性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

党的十五大早已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见它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做到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高校是整个社会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和进一步延伸,也是依法治国理念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必要途径

和谐大学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高校发展过程中内部各种关系的和谐,不仅是校园环境的和谐,更应是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1]227。而要实现这种关系的和谐,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实现,要求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都应符合法律的规定,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具有法治思维,做到依法管理。学生虽然作为被管理者,但也应该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让各种矛盾依法得到正确处理,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是人,目的是培养人,是使学生成长成才,管理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条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就是改变原有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的对立格局,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从学生的教育培养出发,尊重学生主体,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从学生的具体需要出发,把管理学生与服务学生有机统一起来。

三、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校与学生主体间欠缺明确的法律关系界定

近年来,我国高校与大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法律纠纷不断增多。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积极维护自身的权益;另一个方面是由于在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这种不明确的法律关系就极易造成高校自身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法律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发了各种矛盾纠纷,同时也造成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法律层面解决纠纷上的被动局面,也影响了高校的和谐稳定。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行《教育法》明确规定各高等学校有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权利。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许多高校现行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却是从便于学校管理学生的角度单方面硬性制定的,在制定过程中缺失学生的讨论参与,把学生完全作为管理的客体,忽视了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些管理规章制度甚至违背了法律优先原则,与国家法律相抵触,进而对学生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现行的一些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已经难以适应学校的发展及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法治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法治意识还比较淡薄。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还没有建立依法管理的思维,还没有从“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教育角度出发,还缺乏正确的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导向。不少管理工作者只是单纯地从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出发,把学生硬性地作为管理的客体,一味地强调严管,忽视了学生在此过程中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权利,造成学生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被动局面,致使学生管理者与学生站在了对立面。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也会造成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侵害,使高校矛盾纠纷不断增多,且难以解决。

4.高校大学生权利救济机制不完备

学生权利受到侵害的救济途径主要是申诉和司法救济。申诉作为一种救济途径,就是当学生权利受到侵害、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时,可以向学校或学校的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重新处理的制度。然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已对学生的申诉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但缺乏细化的制度办法,因而各高校基本上无章可循,也处在不断的摸索中。再有,学生在申诉过程中,如何确保实现和学校的平等地位也有待进一步探讨。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司法救济途径,目前由于受案范围而存在争议。因此,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当学生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大多数学生往往是纠纷处理结果的被动接受者,还很难实现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途径去实现权利救济,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实现路径

1.要正确厘清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随着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大学生权利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呈上升趋势,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是解决双方矛盾纠纷的根本途径。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厘清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相应的法律关系,并且能够充分界定学校与学生双方主体在相应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是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切实保障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运行的基本条件。反之,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确认不清,双方就会因为权利和义务的模糊而导致矛盾冲突的出现,因此也就造成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难以实现。当前来看,我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既不能单纯地认定为行政关系,也不能单纯地认定为民事关系,而是包含民事内容的准行政法律关系[2]100。只有准确厘清我国高校与大学生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现实法律关系,才能真正有效实现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实现依法治校。

2.切实更新管理理念,树立法治思维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想有效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能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又能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就必须增强依法管理的意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将学校的有效管理与学生的权益保障有机结合。作为学生管理者还必须加强各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知法懂法才能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实践中依法管理,才能正确处理教育管理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避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发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从立德树人的使命出发,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有利于校园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学校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高校法制化建设,更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要不断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做到与时俱进,阶段性地对教育法律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完善。要结合实际工作,对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及时进行修订,对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的空白要及时制定补充完善。通过对教育法律法规及时的修订与制定,使之在内容、立法技术和程序性上更加科学、合理、完备,使各项教育管理活动有法可依。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要遵循法律优先的原则。高校具有办学自主权,有权根据自己的校情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校规校纪虽然不属于法的范畴,不具有法律法规的全部属性,却是落实教育法规关于学生权利的重要途径,是对教育法律法规的一种补充,但前提是必须合法,遵循法律优先的原则,依法制定。因此,高校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保证校规校纪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4.建立健全高校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和监督机制

有权利必有救济,有了救济权利才有保障。高校在加强学生管理规范体系建设的同时,更要建立起相关的学生权利救济畅通渠道,尤其要保障学生申诉权的实现。高校要设立专门学生申诉受理评议机构,当学生认为学校对其处理、处分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时,可以向学校申诉机构提出申诉,学校应认真受理、复查,保障学生的诉讼权。同时,还要建立起申诉制度与司法诉讼制度的有效衔接,以此保证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高校要设立专门的学生监督机构,其成员应包括学生群体的多个层面,如校、院、系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等。让这些学生监督员站在学生的立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从校规校纪的制定伊始就让学生监督员参与进来,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对违纪的学生依据校规校纪进行处分时也要让学生监督员充分讨论学校给予违纪学生的处分是否合规、合适,这样给出的处理结果将会更有信服力;同时学生监督员更要监督学生管理部门是否对被处分学生的申诉进行认真受理和复查等。

五、结语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不仅是依法治校的内在要求,还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将带动高校的全面法治化管理,也必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章晓明.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建设[J].科教导刊,2013,(5):227.

[2]陈东果.试议高校学生管理与服务的法治化[J].法制与经济,2013,(4):100.

作者:李斌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柔性管理

摘要: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专业技能掌握水平以及身心发展水平如何,是决定其前途的关键因素。传统的高校管理方法以刚性管理为主,虽能够起到约束学生行为的目的,但效果欠佳。柔性管理要求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对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对制度接纳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柔性管理;刚性管理;校园环境

一、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区别

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以及校园环境三方面:(1)管理理念:柔性管理强调将人性化管理理念应用到学生的管理中,使学生能够自内而外的形成自我约束意识,提高高校的学生管理水平;刚性管理强调依靠规章制度等外在因素,对学生加以约束。(2)管理制度:柔性管理强调从每一个学生个体特点的角度出发制定管理制度,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刚性管理强调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采用相同的制定管理不同的学生。(3)校园环境:柔性管理强调体现校园软环境以及硬环境的丰富性;刚性管理强调体现校园环境的整体性与统一性,对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假设等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有待提高。

二、高校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以刚性管理为主,弊大于利:

1.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理念方面看,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较为落后。学校需根据学生的表现以及校园培养学生的目的等,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加以管理和约束。高校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长期采用上述方法管理,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满情绪,进而抵抗校园制度,不服从管理,对其成长较为不利。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应用到高校管理中,实现柔性管理,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管理制度方面看,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过于死板,缺乏适用性。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性格、学习以及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单纯以同一种制度对其加以管理,很难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管理效果一般较差。在考虑学生个体特点的基础上,改革管理制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3.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校园环境方面看,高校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软环境:软环境即校园的文化与精神环境,是高校底蕴以及风格的体现。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对软环境不够重视,校园的文化氛围较为淡薄,因此也就很难起到引导学生的效果。(2)硬环境:改善硬环境,是高校管理学生的辅助手段之一,如硬件设施不完备,管理水平同样很难得到提升。对此,高校需将柔性管理渗透到校园环境管理中,间接的实现对学生的管理。

三、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将柔性管理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管理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是高校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1.转变管理观念

应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应用到高校学生的管理中,使学生能够认可并主动服从高校的管理办法,为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高校应采用对话型管理代替权威型管理,使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得以体现:当学生出现各类违纪问题时,教师不应从权威的角度对其行为加以斥责,需通过与之对话的方式,从内而外的解决问题。以高校常见的逃课问题为例:当发现学生存在逃课行为后,教师应及时与学生取得联系,并要求与之谈话,以了解学生的心理。谈话时,教师应首先询问学生作出上述行为的原因。当学生提出读书无用论等不同观点时,教师不可急于反驳。可以通过对学生阐述自身的学习与工作经历的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积极学习的重要性,使逃课的问题得到解决。

2.改革管理制度

高校应视学生的个体特点,对其加以管理,改革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以专业的管理为例: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各管理者,可以通过直接与学生接触等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为专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针对学习成绩差、不服从管理,但人际关系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将其任命为班长,要求其代替教师管理学生。采用上述方法管理,能够使该部分学生亲身体验到服从管理的重要性,对其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高校学生管理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改善校园环境

应将柔性管理分别渗透到高校软环境以及硬环境的管理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1)软环境:开展辩论会,要求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讨论配合学校管理的利与弊,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到管理的重要性。这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组织学生观看与阅兵仪式等有关的影片,利用军人的精神感染学生,同样能够起到管理学生的效果。(2)硬环境:设置公告板,将学习成绩突出、参与活动积极、个人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事迹公布,以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使之能够以上述学生为榜样,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服从学校的管理;将人生格言以及名人语录等张贴在班级以及教学楼墙壁上,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服从管理的重要性,降低学生违纪现象的出现几率,为学生的就业及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论

柔性管理属于学生管理的主要理念之一,是当前高校管理所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区别,以及高校传统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强调了改革管理方式的重要性。指出,高校应将柔性管理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转变管理观念、改革管理制度、改善校园环境,以使自身的管理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采用上述方法管理,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忠华.深化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16(07).

[2]石琛琛,张翠英,段小奇.将柔性管理引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读天下,2016(09).

[3]王力.论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3).

作者:周秀文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社会,创新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的大背景高等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向上也必须有所转变,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创新与创业的结合,只有按照这个方向进行的人才培养才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方向转变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培养模式的转变,更看重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因此,从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模式上进行分析,以期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尤其是在战略新兴产业兴起的今天,创新型人才更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了,这也受到了我国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高等院校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不可推卸。从学生就业的角度上来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后自主创业,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一、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问题探讨

1.人才的培养主体拘泥于学校。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体系中,对于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在学校中完成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了,社会需要的是更全面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主体上也必须有所改变,由学校培养转变为社会、学校、政府“三位一体”共同培养,学校负责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而企业则负责人才的具体工作经验培养,最终才是让人才去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技能,这三个方面的配合是缺一不可的。2.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具体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视当前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想法中,虽然我国的教育部门在积极倡导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转型,但是高等院校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还没有完全做到,有的高等院校甚至不重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会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来说非常严重,学生的相关知识面只是停留在选读或者选修的层面上。因此,要想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就必须重视课程的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知识教育的结合,应该完善具体的教育课程体系,摆脱单纯地请校外人员进行创业知识讲座的模式,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3.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不重视素质教育。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团队意识的,但这是当前大学生严重缺失的两个方面能力,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都是备受呵护的,这导致了学生自主意识以及团队意识的缺失。而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团队意识是非常有效的,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也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团体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但是,很多高校都没有意识到与素质教育结合的益处,忽略了素质教育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4.高校管理机构繁多且不统一。高等院校内部对于学生的管理部门是非常多的,比如招生办、就业办、教导处、团委等,这些部门都是分属于各个院系的,在具体工作的时候其标准与目标也不是统一的。在这样的系统下,学生和教师虽然不要听从他们指挥,但是会造成一种不知所措的局面,各个部门政令不统一。所以,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重视学校人才管理部门的整合,让这些管理部门有一个协作的机制,通过协作凝聚各个部门的力量,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

1.注重学生意识的培养。在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避免盲目的人才培养,应该清楚地知道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第二,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在人才培养上也应该注意的是创新创业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具体结合学生不同的专业,全面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从学生方面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意识是指导一个人行为的重要思想,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让学生自主地提高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在培养学生意识方面一直是一个非常大的短板,传统教育中一直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到这些理论知识之后很难将其向实际转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是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清楚了解社会中的企业岗位要求,针对企业的要求去进行人才培训。当今社会,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但是现在需要的人才又与传统理念内的人才有很大的区别,现在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对于学生意识的培养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高校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时经常会请社会上的成功企业家做一些讲座,在这些讲座中就可以讲一些风险意识以及勇于克服困难的意识,这些都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2.提高创新创业相关能力。首创性是创新能力要求中的最核心要求,当然,这个首创性还要符合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流。与创新能力相比,创业能力更要求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它主要包括了创业素质、创业决策、创业思想、创业意愿等。我们所讲的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学生各自的专业基础上进行的人才培养,所以这个培养过程是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都要进行的学习,同时要是注意创新创业型人才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市场的动向,通过对市场的了解来拓宽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其次,还要拓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实际的创业活动还会遇到分析市场、营销等问题,那么在大学的课程上就可以将财务管理、经济学、营销学、管理学等课程加入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去,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的知识,还可以开设模拟创业的课程,每个学生通过对自己创业模型的完善来进行实践,进而锻炼创业能力。同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于创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以前大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创业,必须转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喜欢上创业,培养他们的创业热情,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当然,在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多方面教育共同进步,比如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等,这些都是一个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是成为一名出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保证。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发一个不同专业的创业模拟操作平台,每个学生在这个平台上都有一个账户,并且给予这些学生同样的模拟资金,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创业操作,这样会让学生们之间形成一个竞争,通过这个竞争来提高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型人才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3.高校展开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训体系。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让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通过合作让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中的实际需要,让自己的创业能力变得更强,这种合作模式还让学生了解到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对于这种特点的把握有利于其对于本地区市场的把握,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创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也是拓宽人才培养主体的办法,将企业纳入人才的培养主体中来,与企业的合作可以给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一个机会,确保培养出来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4.整合教育资源。教学资源的整合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至关重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同样如此。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运营机制的整合,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由这个领导机构领导进行相关的工作,比如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相关理论的研究、教育实践的实施等工作;其次就是创业相关政策、机构的整合,在社会存在很多为创业提供帮助的组织、机构,需要与这些机构进行沟通,为高校的创业教育服务,比如一些创业基地、创业比赛、创业基金、创业实验室等。同时,还需要整合教师团队,在这个团队需要包括创业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教师,比如专业教师、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等。5.完善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完善方面要加入实践环节,在具体的课程中表现为学生的实训。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在这里要尽量还原市场的真实状况,让学生们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操作,锻炼学生们的创业能力。在实训基地中的创业活动要严格按照市场中的创业活动进行,比如产品设计、财务管理、选址取名、成立注册等环节,根据市场的真实情况进行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市场的状况。在实训完成之后还要将这些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将实训得来的经验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来弥补自己在实训中的不足,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

三、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特征,高等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也要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入手进行培训。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国的高校继续摸索前进。但是,只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市场进行人才培养,都会让我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翁润钡,蔡露燕.工作室模式下的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展望,2017,(8):332.

[2]张文杰,张文仙.地方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路径浅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7-102.

[3]张烨,陈韬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中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6):11-12.

[4]张泽,雷光波.基于JavaWeb的创新创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7,(2):113-115.

作者:朱佳雯 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以学生为本的特点,就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获得者。而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面向所有学生并关注他们,同时注重他们的成长,发展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为社会培养各个领域的标准型人才。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高校;管理工作;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运用到高校教育领域中就是以学生为本。要做好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基础策略,切实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真正把学生放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位置,才能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缺陷以及不足之处

1.1制度的过度制定,过分地约束学生

就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往往都过分地依靠制定的制度,而这些制定的制度主要来自于制定者本身的管理经验以及知识。虽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但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他们却忽略了时代的发展以及变化,忽略了学生本身的感受,使得制定的很多制度背离了制定的初衷,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1]进而引发了学生的反感和抵制。

1.2学生管理服务意识较弱,学生处于弱势

在所有的高校管理中,学校和老师都处于决策者的权威位置,而学生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必须服从于学校和老师的管理。但是在这其中,很多的高校以及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服务意识淡薄,在管理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外在浅薄需求,对于学生内在深层次需求长期性轻视甚至直接忽略,这就使得学生内在需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满足。[2]例如,学校和管理者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按时到校上课、校内人身是否安全以及有没有触犯学校的校纪、校规,并不过多地关注学生在学校都做什么、学生的潜在需求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等。而对待犯错的学生,更是以训斥为主,并不深入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导致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1.3太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我国高校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更多地强调和注重应试教育以及专业文化课教育,[3]使得学生也习惯了在校期间将重心完全放在专业学习上。例如,考试是否通过、有没有挂科、专业证书有没有拿到手以及能否顺利获取毕业证书等,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综合能力学习和培养,造成了很多高校毕业生空有专业理论知识,而实践技能没有掌握,缺乏人文知识,综合素质低下,无法顺利开展工作和生活,步入社会后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进而对自身以及家庭、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2现阶段高校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自由散漫,学业出现危机

目前,高校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由于刚刚经过了紧张、激烈的高中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后整体对自己放松了要求,面对宽松的、新鲜的大学生活无所适从,渐渐沉迷于网络和游戏。由于缺乏教师有效的监督和自律性的缺失,[4]很多学生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更严重的甚至必修课选上,选修课不上,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作弊、蒙混过关,导致挂科、学分不够等情况的出现,不得不面临着退学和留级的风险,从而影响到未来工作、生活的发展。

2.2部分学生生活存在困难

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和高校并轨制的实行,使得贫困家庭的学生需要负担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但是这些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较差,通常是通过借贷,学生才能够顺利入学,这就使得他们在生活以及学习经济投入上有困难,很大程度上会分散他们的学习注意力。[5]另外,这类学生由于要承受经济方面的压力,怕被同龄人看不起,敏感并自尊心较强,还要保证学习,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沉重的心理负担。

2.3现代学生普遍心理脆弱,承受力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的案例不断呈上升趋势。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1/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由于现阶段大学生普遍心理较为脆弱并且承受力差,社会阅历较浅,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无法有效地进行分析和解决,导致心理问题日渐严重。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使得他们越来越狭隘、偏激,甚至走入极端,导致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不断增加,并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3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

要做到真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综合全面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做到坚持以学生为本,并把这项观点切实地传达给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充分地了解、考虑到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其实际情况实施开展本项工作。只有坚持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够将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运用到学习上。

3.1强化大学生自律性

对于目前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提高并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来改善,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学校的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的自我管理,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还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这一措施在实现以人为本的主题基础上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给予其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的自由,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律性,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

3.2加强管理者服务意识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工作中,首先必须要树立起良好的服务意识,[6]服务意识的核心是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而对学生的服务,除了其外在生活方面外,包括了内在心理需求服务等。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而言,学校以及教职工的观念转变是首要的,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做到了解、尊重学生,不要将自己放在学生的对立面,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了解他们内心的实际需求。其次,在学生的基础生活方面做好保障。

3.3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受到自身条件以及外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普遍个体差异较大,注定其素质结构庞大且复杂,教师要做到对个体差异的重视,避免集体流水线的灌输式教育。因此,在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工作中,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同时,还要注重全体学生对于知识获得的教育,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取得个性的发展,同时能够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教育也在同步飞速地发展与前进,相应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学校的学生管理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牢牢把握住“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做好服务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稳步前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领域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杜洋,李益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出现的问题和对策思考[J].教育观察(上),2015(5):38+44.

[2]王春焕.论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J].民营科技,2014(12):135.

[3]王琦.以学生为本,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7):90-91.

[4]陈梦寻.“以学生为本”视角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质量的提高策略[J].高教学刊,2016(16):183-184.

[5]唐婷婷.以学生为本——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J].学周刊,2015(33):44.

[6]甘立芬.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J].知识经济,2014(12):155.

作者:郑雅月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