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简析(4篇)

高校行政管理简析(4篇)

第一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化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校行政管理理念、效率得到了助力,有了质的提高,发挥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该有的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融入到各行各业,均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了无穷的便利,高校工作亦是如此,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也凸显一些问题,给高校改革形成了阻碍。因此高校必须深刻意识到当前环境下,所开展行政工作必须将规范化贯彻到每个工作环节中,不断完善工作标准体系,提升高校竞争力与凝聚力。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问题;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校行政管理理念、效率得到了助力,有了质的提高,发挥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该有的作用,但尚存在一些问题。众所周知,高校行政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因此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最终“归宿”。

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

高校行政管理,即为学校统筹、运筹高校内外资源、以正确、积极向上的方法引导师生,实现高效的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制度及措施等,促进高校管理工作有序的开展。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定义较为宽泛,不仅包括了校内总务管理,又包括了学校教学管理、师生管理、校风校纪管理。实现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必须依靠各层管理所建立的健全的制度规定,促成秩序,进而形成高校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提升高校凝聚力和竞争力。

(一)管理工作任务与责任不清晰

现阶段,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依旧采用“政府式”管理模式,以“金字塔”形式作为组织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导致层次多,功能细,所对应的弊端是管理人员多,做事的人太少。与此同时,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属于比较繁琐的工作类型。如果要是没有明确责任人以及没有明确工作内容,大家都不乐意主动去做,很多情况下只有临时指派或要求某个人去做。此外,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工作流程及办事章程,导致有时师生需办理事务时,便出现不知道找谁或找什么部门的情况。长此以往,不仅对高校管理工程造成工作效率底下,出现问题时责任不清、相互推诿等情况出现。也导致高校师生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出现负面影响,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管理队伍不稳定

在任何场景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在大学管理中也是如此。因此,高校行政人员在高校管理的工作中起着十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整体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上面所叙述到的高校在我国由以“金字塔”的组织结构为例,这种结构使得高校行政人员晋升空间狭小,职称评定比较慢,工资待遇不高。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在政策的制定上也更倾向于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使得高校教师的工资增加,但是也忽视了高校行政工作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长此以往,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差异也就越来越大,待遇差异也越来越大。造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不积极,内心不满,不能安心工作,难以实现对工作深入研究、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转岗、离职、流动性大的情况经常发生,无法形成稳定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

(三)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激励措施

就现阶段而言,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激励措施,仅仅只有年终一次的形式化考核,而这样的考核并不能全面和准确的去评估每一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完成情况。类似这样的考核形式,缺乏客观性的考核指标,相对主观,进而造成大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严重时导致难以顺利开展管理工作。

三、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化的策略

高校行政管理的基本制度,就为了保障高校教学、管理、科研等一些活动的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

(一)强化制度建设,落实责任与任务

高校的管理制度体系作为高校的“最高”法规,它涉及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一套完善的、科学的高校管理制度,是对高校各项活动进行有效规范进行的根本,并具有长期、稳定的作用。因此,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对各项管理制度必须重点抓,对各级领导、员工明确其工作要求,要求遵守相应的准则、制度。同时也要对高校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科技制度改革的需求,与时俱进,摆脱传统不适高校管理和教学发展的制度。此外,要对高校各职能部门落实责任和任务,根据高校不同工作性质划分并采用不同责任形式制度、后勤目标承诺制度等,对高校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化,利于工作目标、方向及内容做到分级管理、层层负责、自我控制。从而避免因分工不清所出现的推诿、工作懒散等现象,进而实现工作效率级增长。

(二)重视建设、培养高素质行政管理队伍

高校应该重视建设、培养高素质行政管理对我,为其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使得其安心工作。所以,高校在制定招聘计划时,应该侧重引入具有行政管理或具有管理学背景的人才,其次,通过岗位优化设置及科学合理的工作配置,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人员的潜能。同时,也要与高校相关考核激励措施相结合,来吸引高素质行政管理人才留在高校工作。也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再教育等形式的培养方式,鼓励他们能够自主学习,进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

(三)摆脱传统管理理念,与时俱进

信息时代的今天,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要与时俱进,摆脱传统管理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高校应深入贯彻国家“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本”的教育原则,让全新观念,来打破行政管理人员的传统思想。同时,要增强高校行政服务意识,要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其次,要不断的自我“充电”,勇于面对新问题、探索新问题,要敢于打破传统思想,不能墨守成规,勇于改变和创新,在遵守国家政策的范围内,勇于探索和尝试,总结新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最后,要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必与时俱进。比如现阶段有多种即时通讯的方式,对比传统通讯的手机、座机、e-mail等,比较新兴的如微信、易信等。通过掌握这类新技术,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加以结合,并根据相关制度的紧急程度选择合理的、安全性的通讯技术进行完成。

(四)建立、完善高校考核激励机制

高校应注重建立和完善高校考核激励机制以合理、客观的考核标准,并以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执行下去。在年度评优时,采用匿名方式进行投票,同时选出榜样、带头人、领头人,以榜样力量让队伍更加积极进取,自我学习,从而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完善反馈机制的建设,高校应该积极听取不同部门的“声音”,将他们所提出来的意见、建议及时的反馈到分管部门及个人,并定期召开部门会议,听取工作安排及完成情况。

(五)狠抓四风建设,实现高校中国梦

所谓“四风”建设,即为作风、教风、学风、校风,是指高校师生在学校各种实践活动中长期积累的形成高校特色的行为。良好的“四”风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并具有积极向上的正确引导功能、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因此狠抓“四风”建设,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国家教育改革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思想,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学风的建设,它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综合上述,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化并不是对某个人的自由进行消除,而是主张以井然有序的自由,唯有将管理工作规范化,才能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在今后开展工作的道路上进一步弱化强制性管理,并以最大程度发挥规范化管理的功效及诱导特性。因此,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高校教育发展规律,通过强化行政管理工作规范化,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发挥高校在“中国梦”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符瑾.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1):94-95.

[2]田颖慧.浅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统计与管理,2016(6):169-170.

[3]谭斌.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的思考[J].高校学刊,2017(1):167-168.

作者:马振红 单位:郑州理工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现状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师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稳定、体面的高校教师及行政人员工作更加吸引有高学历的毕业生加入到高校行政人员的队伍中,高校行政人员队伍年轻化趋势明显。但在高校行政人宁愿年轻化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客观因素及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要保证我国高校行政工作的正常发展,必须要对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予以分析,发现问题所在,避免在追求价值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危害我国高校健康发展的问题出现。

【关键词】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价值观重塑

一、价值观概述

所谓价值观,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如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及看法,也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和金钱方面所持有的总体看法。个体的价值观之间由于所处社会地位的不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个体所生活的环境不同、因此不同层次、不同地位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价值观实际上是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决定着人以何种心态或目的来创造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目标。价值观对人类生活、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着个体对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价值观形成及转变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根本反应,是世界观的核心,也是驱动人们行为取向及对事物评价的精神动力。价值观能够支配和调节任何社会行为,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个体知识的增长以及社会经验的累积,也会逐步发生变化,这种相对稳定性也伴随着独立性,价值观发生变化实际上是社会变革的前提,直接反应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及家庭培养都会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极大影响,不同价值观点人,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言行。价值观虽然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但并不是个人行为,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群体的行为乃至整个组织的行为。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取向引导

(一)行政管理人员价值目标完善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虽然不是直接参与学校科研、教学工作的力量,但是也肩负着学校各项政策、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是高校管理队伍综合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体现。因此,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目标制定要对学校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虽然在逐步改进,但是其行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并没有与高校的发展需求相匹配,管理能力不够规范和合理。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选拔及任用中,要重点选拔具有管理学背景的管理人员,要让懂管理学的人在管理岗位上进行工作,通过他们的专业所长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打破原有管理习惯。此外,也要改变原有基层人员晋升难度大的困境,给予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足够的发展和晋升空间,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工作热情,能够让他们在工作中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进行工作,调整价值观,在正确的价值目标引导下形成有助于高校行政工作改进的价值观。

(二)提升行政管理人员价值层次

高校的行政改革及创新发展也是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所担负的主要责任之一,日常工作中的言行都代表着学校,因此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素养,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和风气,不断开拓管理人员思维视野,强化理论学习,积极努力的提升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层次和思想境界。学校首先要制定出能够真正提高行政人员层次的具体方案或计划,将及价值层次提升方案与学校内部科教活动、工会活动、党团活动相结合,利用高校的文化资源优势,探寻活动中的共同兴趣点,不断完善个人价值层次的提升。此外,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加强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在工作中找到新方法,增强专业能力,增强职业素养,爱岗敬业,提升个人价值层次,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及科研交流,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提升自己的价值层次,在心中设置专业目标,形成价值取向,才能够形成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旭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价值观取向创新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7,(03):18-19.

[2]彭艳.高校基层行政人员工作价值观与敬业度的关系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6,(05):164.

作者:胡欣欣 叶玮 单位:淮阴工学院人事处 淮阴工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第三篇: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政治色彩浓厚、重理论轻实践、理工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对此,一般认为应从课程结构、突出特色优势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优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课程体系

我国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起步晚,教学体系大多模仿综合性重点大学,与文科类高校课程设计同质化严重,没有体现出各自的特色与优势。本文梳理了国内理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研究现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主题进行检索,共得文献26篇。这些文献主要是对我国行政管理课程体系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而以“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只有不到10篇的文献,这表明我国学者针对理工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少。代表性的文献,如田舒(2015)提出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而不精”、教师教得“散而不透”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周伟(2011)以海南大学为例,认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存在误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管理和教学硬件亟须加强、师资队伍和师资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2]。归纳起来,我国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大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课程设置“同质化”是指不同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门类、教学手段甚至课时安排上相互模仿,以致出现逐渐趋同的现象。有学者在分析西部地方性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认为,许多理工类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起步晚、发展滞后,难免会以一流名校为榜样来进行设置,造成课程设置趋同化。各高校虽然拥有的资源不一,条件优劣不等,但同一专业所开设课程却是大同小异甚至基本雷同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课程设置不根据地域优势、学科优势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创新,行政管理专业便难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2.政治学色彩浓厚。在行政管理发展史上,行政管理最早是脱胎于政治学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包含政治学类课程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现实的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很大。有学者在统计全国11所高校主干课程的开设情况时发现,与政府和政治有关的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政治学理论这三门课的普及率为100%,可以看出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性。以海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单纯的政治学类课程就有8门,约占专业课程总量的1/5。本应开设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则被大大压缩,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复合性的学科特点被抹杀。政治学类课程如此大的占比,说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3.重理论轻实践。行政管理专业被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通过比较10所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发现,大部分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更加突出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而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实践技能类课程的关注[3]。轻实践的问题,不仅是存在于理工类高校,在文科类甚至重点高校也普遍存在。4.理工特色不明显。如前所述,理工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借鉴国内一流名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偏重于政治学类、公共行政管理类及管理类课程。理工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的应用能力,而现实中理工类高校在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结合自身特色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课程教学与实践。理工类高校的优势是具有众多的实践基地、技能操作平台以及优势专业,如何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实践平台设置特色课程,成为各理工高校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一般认为应从课程结构、突出特色优势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具体如下。1.课程结构。行政管理专业涉及学科领域多,内容庞杂,而且学时有限,因此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选修课与必修课、专业课与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既要分配平衡又要有所侧重,尤其是要适当删减政治学类的课程比例。而且,重整那些过时、重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课程,削减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方式的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2.突出自身特色优势。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虽涉及诸多学科,但也要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理工类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设置多样化课程,以突出自己的优势课程和办学特色,更好地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趋势。这一点国外高校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比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政策规划与发展学院的本科专业侧重于公共政策、管理和规划,而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事务与环境学院侧重于环境政策的研究[4]。国内高校也有例子,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政务安全与认定、网络操作系统、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等特色课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公共气象管理、气象法、气象经济学等气象特色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等特色课程。3.重视实践教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突出特征就是实践性、应用性,该专业设置就是为服务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其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实践并付诸于实践。首先,强化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理工类高校优势学科、丰厚的社会资源和较多的实习基地,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建设自己的实践平台;其次,推动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如政策分析情境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增加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交流的课时;最后,加强贴近实际的社会调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而且社会交往能力、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一并在调查中潜移默化地得到锻炼。此外,实践教学也须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评论性总结

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较多,成果相对来说也比较丰硕,但是针对理工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不多,而且研究发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如课程设置同质化、政治色彩浓厚等问题。这不仅存在于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在其他综合性高校或者文科类高校中也同样存在,不具有特殊性。此外,个案研究较少,国内学者更多的是针对同一类型的高校进行研究,往往是通过综合比较5所、10所甚至更多数量的高校,来挖掘它们之间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这种研究方式忽视了每所高校的个性和特点。因此,针对理工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个案研究,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或方向。

参考文献:

[1]田舒.浅谈工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83-85.

[2]周伟.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3):130-135.

[3]王乐夫,郭小聪,马骏.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谈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点[J].中国行政管理,1998,(7).

[4]陈振明,朱仁显.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东南学术,2005,(2):54-57.

作者:李世祥 李丽娟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第四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对综合激励模型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综合激励模型的理论内涵以及优势,并阐述了综合激励模型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实施策略,得出通过建立更加科学与合理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才能进一步地推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革新与进步,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

关键词:综合激励模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

一、前言

高校中行政管理工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办学效益,对于高校科研工作正常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我国教育体制逐步的深化与改革,教育事业也随之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内容方面、职能方面以及作用方面等均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进一步地强化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确保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确保高校中不同组成部分能够联结为统一、有序的整体,改善行政管理工作水平,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要想确保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更加稳定,保障组织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通过应用综合激励模型,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现状加以研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与适宜的人员激励机制,对于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高校办学效益以及行政管理水平等,均发挥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二、综合激励模型的内容

1.综合激励模型的理论内涵。综合激励理论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美国的知名管理学家罗宾斯研究得出的综合激励模型如图1所示。该综合激励模型的主要内容为:①在此模型之中表明了个人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唯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采用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系统,能够获得客观与公正的个人考核情况,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个人绩效情况。②个人所作出的努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机会以及个人目标的影响。③要是个人拥有这样的观点:努力、绩效、奖励以及个人目标在逐级实现的过程中,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便相应地增加了这个人的激励程度。④个人绩效以及奖励两者间存在着相互强化的关系,这也正和强化理论是一致的。要是个人感觉到所得奖励是受到绩效的影响,而不是受到资历、喜好以及其他的标准影响,则“绩效—奖励”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密切。⑤个人对于组织给予的奖励会进行公平性的对比,这也代表了公平理论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⑥依照ERG理论,激励发挥作用的大小,主要受到个人在获得一定绩效的情况下所得到的奖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主体的主导需求的影响。2.综合激励模型的优势:①将外在以及内在的激励因素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组织内部以及外部各种因素的积极性,确保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不同激励因素的功效。②在综合激励模型之中,个人的努力和绩效之间是呈现正相关性的,同时,组织的奖励以及个人绩效两者之间也是相互强化的。将“努力—绩效—奖励—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更好地发挥出个人的能动作用,形成更为有效、科学的激励机制。③对于个人的激励,不仅仅是一种单因素行为,其会受到激励内容、制度以及目标等不同激励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只有处理好了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整个过程实现良性的循环。④综合激励模型之中体现出了个人绩效除了和个人的努力存在很大的关联性之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绩效评估机制的影响。所以,在构建人员激励机制时,要确保做到公平与公正。

三、综合激励模型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实施策略

1.构建科学与客观的管理制度,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其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公务人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构建更加科学与客观的管理制度。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存在差异,对于岗位的认知同样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应当依照高校自身发展以及岗位实际需求,科学地设置岗位,采取分类管理的方式。制定激励机制最为重要的目的便是要进一步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水平,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便是需要确保岗位设置的科学性。现阶段,高等教育逐渐地迈入了大众教育阶段,高校也在不断扩招,高校的管理层级以及幅度同样需要进行适当的调节。在调节的过程中,可能会消失一些岗位,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岗位。因此,在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的设置过程中,不能保持千篇一律、一层不变,应当依照高校自身的具体情况以及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2.设置健全的全员聘用制度,要想构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较强活力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就应当不断地转变理念,广招贤能。所以,高校在进行行政管理人员招聘的过程中,要切实地执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方针,设立更为适宜的人才引入制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养。还要推行合同管理制度,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一种基于平等以及协商基础的合作关系,能够极大地减弱个人和高校之间的隶属关系。高校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依据合同来享受应有的权利,并履行应尽的义务。如此,便可以进一步地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用人制度更加规范化,同时,还能更好地约束以及激励行政管理人员,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更加积极的工作。3.构建适宜的绩效考核体系,在构建绩效考核体系过程中,应当推行目标化管理,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工作。通过采用目标管理的手段,能够有效地提升组织效能。要想更好地实施目标管理,便应当构建从上至下的全面目标体系,这一体系主要是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考核的参照与标准。所设定目标具体完成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位晋升、续签合同以及职业发展等。建立更加健全的目标体系,能够避免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只是凭借主观判断来完成考核工作,确保所得到的考核结果更加客观与公正。4.强化轮岗与交流,要形成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以及科研人员的流动制度,对于拥有相对科研能力的行政管理人员,同时也有意愿参与到教学或者科研工作之中,在特定的考核之后,便能够转入至教学或者科研岗位。同时,还能够将拥有管理知识以及管理技能的教师或者科研人员,选拔至管理岗位之上,采用竞聘上岗的方式,推行岗位轮换的制度。如此,便能够进一步地增强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养,改善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动性,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结语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且影响因素相对复杂。所建立的激励机制中,所有的措施均会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另外一些内容存在联系。所以,我们应当通过综合应用不同的激励理论,建立更加科学与合理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进一步地推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革新与进步,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沈郁.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探析:困境与出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6,(06):132.

[2]朱正一.基于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的高校教师激励管理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05):38-43.

[3]金星,孙士俊.综合激励模型的高校教师境外研修目标设计[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06):80-82,88.

作者:张瑜 段其伟 沈玉洁 单位:广东医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广东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