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探讨(4篇)

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探讨(4篇)

第一篇: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

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学生从事物流工作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民生之本。以就业为导向来规划和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能力与课程体系,能有效对接企业需求,促进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当前实践教学定位不明确、过度依赖电脑操作、师资短缺等问题,较大幅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互动发展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模块,并需学校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师资保障。

[关键词]

高职教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业导向

物流产业对提高区域产品竞争力、提升区域城市的竞争软实力、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物流管理专业已成为高职院校重点发展的骨干专业。以武汉市为例,32所高职院校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和相关方向的学校达到了30所,物流管理专业规模为每届4个班左右,少数学校达到8个教学班级。[1]就业工作是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招生吸引力、形成良好社会口碑的核心工作,基于就业导向的专业发展与改革既是该专业建设的目的也是初衷,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一、就业导向对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学生从事物流企业或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为的目的和出发点的,这种有效对接企业需求的教学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调研发现,物流企业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主要有3个观测点: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后续可塑造能力。比如,物流行业在工作初始需要工作人员到基层进行锻炼,吃苦耐劳、艰苦朴素、服从工作是其基本职业素养。为此,学校应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深入推进实践教学,通过创设和模拟与行业或岗位相关的教学情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负责、服从工作要求等精神品质,提高其实践操作技能、企业管理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同时,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还要不断深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物流行业的发展特性,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打下好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工学结合和社会服务,不管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过程、顶岗实训环节还是就业工作环节,都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就业导向下,高职学院应主动走向并适应市场,了解区域经济所需要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校企互动机制(如顶岗实习、企业参观、订单班培养、企业专家来校讲座、企业员工校内培训等),力求无缝对接。

(三)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民生之本

通过教育改变学生和家庭的面貌体现了高职教育的民生之本。[2]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因上大学导致家庭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与社会或区域经济的脱节。而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可大幅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有效地解决此问题。

二、就业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调查发现,实践教学定位不明确、过度依赖电脑操作、师资短缺是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突出问题。首先,较多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过度抄袭其他地区院校的方案,缺乏对本地区物流市场的调研,容易导致实践教学内容和区域经济脱节,培养的人才无法对接本地区物流企业岗位。其次,很多院校由于经济水平限制,实践教学仅仅局限于软件平台的模拟操作,如仓储软件、车辆调度软件、货代软件等等的模拟操作。这些软件虽然可以覆盖部分就业岗位,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但软件和操作平台上的操作和实际工作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3]这容易造成培养的人才就业后难以适应岗位需求。最后是师资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实践课教师,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为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以就业导向来展开实践教学。

(一)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与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区域内物流企业的发展态势和岗位需求,借鉴区域内兄弟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先进经验,订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总体目标: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中能力体系主要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必须结合相关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并根据各校自身情况加以调整和提炼,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二)调研区域物流企业,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物流管理专业的管理人员需对企业进行调研,并注意做好前期的调研计划和后期的资料整理工作。调研计划应该包括:了解物流企业的类型、规模、岗位、主要业务、人才要求和后期发展战略等。以武汉地区的高职院校为例,先通过对武汉地区主要物流企业的调研,对企业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得出每个方向的岗位群;然后分析各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并根据技术技能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据了解,武汉地区物流行业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两种。国内物流的岗位主要有:采购员、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快递员、市场与客服人员、物流财务管理员;国际物流的岗位主要有:报关报检人员、国际货代人员、港口装卸与调度员等。[4]除了分析基础岗位外,还要注重分析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与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在校内开设一定的拓展课程,储备学生的相关能力,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一般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上升路径与相关岗位为:刚入职的岗位一般是一线操作员,如派单员、开单员、装卸工、调度员、客服人员;大约3—5年后可上升为部门主管或者是门店负责人,如仓库主管、客服主管、运输配送主管等。部分优秀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在勇于把握机会的前提下,可能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如担任区域经理、大区经理等。

(三)根据就业岗位设置实践技能模块

对应物流岗位需求,需将实践技能教学分为国内物流技能和国际物流技能两大模块。国内物流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区域物流市场的调研、物流客服业务、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实施、采购业务组织与实施、货物储存与配送业务组织、储配方案设计、运输业务组织与实施、生产计划与组织、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供应链构建与运营、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操作与应用、快递单业务和客户服务;国际物流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国际货代操作和单证实训、国际商务单证实训和报检与报关业务实训。[5]

三、就业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

(一)保障因素

1.制度保障

就业导向的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1)学校需要大力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并不断优化和增加配套设施,提高实训室的实际利用效果。学校可出台一批校企合作制度来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如企业订单班、顶岗实训制度、实践教学安全控制制度。(2)学院可出台一系列鼓励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制度,如实践教学的课时补贴、市场调研工作的工作量核算制度。

2.师资保障

教师高水平的实践技能是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时间并不长,当前从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交通运输、工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转岗而来,普遍存在专业不对口、缺少企业经历、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要解决此问题,除了引进企业导师到校园指导工作或兼职实践教学外,更根本的是要积极提升校内师资的实践技能。学校可分派教师积极深入企业,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通过如担任企业顾问、新员工培训讲师等方式在较短时间内积累教师实践经历,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3.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最后环节。为了提升就业质量,完成“教学—就业”的完美转身,学校必须开展相关专业的精细化就业指导工作。精细化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亦包括学生的面试指导、简历制作辅导等。另外,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性格和家庭情况开展针对性服务,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在企业长久发展的可能性。最后还要做好就业反馈工作,通过跟踪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收集反馈意见,为进一步促进专业建设,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和经验。

(二)实施方法

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可分为互动发展的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模块。校内实践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课内实践、实验室教学和专业技能培训;校外实践教学亦有三个层次:企业认知、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

1.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施

以“物流市场营销”课程为例,教师可在授完一部分理论章节后,布置一个大作业———如武汉地区中小物流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分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小组同学可以亲自去企业调研,亦可查阅报刊杂志和网上资料,然后将分析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讲演,其他同学和老师再进行相关讨论与评价。通过该课内实践,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还能为该课程的期末进程式评价提供较好的依据。实验室教学则可通过有效运用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不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对部分课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利用各种物流系统软件、物流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室直观演练,实现学与用相结合。专业技能培训可以安排在学期末尾的一两个星期进行,通过整个星期的项目集中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如物流企业采购决策和生产组织、物流企业配送作业优化和实施、国际商务单证操作等等。

2.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

在入校初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促进专业学习兴趣,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物流企业,直观地感受物流企业的运作情况。顶岗实习就是平时说的“三明治”教学模式,这种校外实践教学模式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进行无缝对接。学校可通过调整教学计划,集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亲自参与企业运作。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企业的运作模式,培养责任意识和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则可以缓解物流企业的短时用工紧张问题。如在第三学期安排一个顶岗环节,从当年12月到次年3月,为春节的物流公司的用人高峰提供人力支持。毕业实习主要安排在第六学期,学生可到已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去实习,在实习的同时完成实践报告和毕业论文。

四、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较强,通过就业导向来构建和实施其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该教学体系针对性强,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强,并可实现与企业或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减少毕业生就业过渡期,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用人的入职培养成本。但该体系尚未涉及实践教学的效果评测问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完善。另外,由于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发展迅速,国家物流产业结构调整变化较快,该实践教学体系也应该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作者:黄晶 单位: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元佑.谈专业:从湖北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状谈其发展对策[EB/OL].(2015-05-29)[2015-06-12].wczy.cn/index.php?a=shows&catid=5&id=2473.

[2]吴启迪.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N].光明日报,2004-04-01(10).

[3]黄晶.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立体实践教学方案研究:以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为例[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26-128.

[4]朱军伟.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2013(11):212-213.

[5]于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0(11):230-231.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

本文在综述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物流管理示范性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基地、教学资源6个方面提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标准

0引言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推动着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近年来急速发展,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由于缺乏对社会物流人才需求的深入调研、缺乏对物流管理专业开设要求的系统性考虑,部分院校存在盲目上马而致使其人才培养脱离社会、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的情况,此现象已引起我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办学自主权”,将给予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与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等方面因素对专业设置和调整的自主权。本文以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物流管理的建设成果为依据,综合考虑各校、各区域的实际情况,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自评标准》,希望能为相关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与专业调整时提供参考。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研究综述

(1)政策指导层面。

当前高职院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时,一般参照《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与《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而这两个标准对具体的专业开设各项基本条件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

(2)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方面。

万春芬(2011)在对德国职业教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设置标准的开发流程;韩璐璐(2010)提出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开发专业设置标准,邬晓晨等(2013)开发了食品生物工艺专业设置标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相关标准的研究方面。

李虹(2010)、赵丹等(2012)、关堂春(2013)、刘娜等(2014)主要探讨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标准建设问题;谭狄溪等(2012)从教学标准制定的角度、王翠敏等(2013)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角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政策层面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培养区域发展的物流技术技能人才”。

2.2学术界对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黄惠春等(2008)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专门人才,且要适应社会物流人才需求,能服务于仓储、配送、采购、物流规划等物流领域。苟建华(2008)认为要根据物流部门和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来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企业物流及物流企业第一线的物流技术应用、物流管理与服务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胡芳(2009)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岗位对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培养企业物流及物流企业第一线的物流技术应用、物流管理与服务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陈诗颖(2010)提出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是“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理论知识定位为中初层次,在实践技能操作层面应具备国家物流师(含助理物流师)标准所要求具备的技能。吴小燕(2010)从上海区域行业及物流发展出发,提出“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3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2.3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小结

不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从各专家、院校的实施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都是以培养高素质的物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推动“区域产业与企业发展”的。

3湖南省高职物流管理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实践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11年获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支持,经过3年的建设,顺利完成各项指标,取得丰硕成果,并在项目验收时,被评为“优秀”等级。现将物流管理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经验总结如下。

3.1依托职教集团,深化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专业4个专业方向与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内本土知名物流企业(物流园区)深度合作,成立了第三方物流咨询规划团队、湘流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并且成立了对应的理事会,秘书处设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学院二级三层机构并开展工作,全面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3.2对接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专业调研情况,每年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了“1323”(对接一个产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3个层次,实施“双元”“三师”培养)型高端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强化了与众多合作企业的合作,优化了高端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流程,形成了人才共育的长效机制。

3.3流程模块化,重构课程体系

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依托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加强与国内一流、区域领先物流企业的合作,加强调研论证,确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以专业核心技能和前沿技术为主线,整合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遴选、确定和更新专业重点课程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突出物流专业群特色—“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方向能力”,重构基于业务流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3.4大师引领,提升专业教学团队质量

以部级教学团队为标杆,以现代物流专业群省级教学团队为核心,建成一支“院士指导、名师引领、专兼结合、国际视野、师德高尚”的教学团队。另外,还聘请了有实践经验的物流行业高层管理人员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3.5五位一体,建设全真全岗实训基地

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素质与技能训练与检测室、物流常用设备训练与考证训练室、物流仿真平台训练与检测室、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实训室、供应链物流操作实训中心、3个专业方向的管理能力实训中心等,构建系统化的校内供应链物流全程模拟及仿真实训室;深化与“名企名园”的合作,共建“企中校”生产性实训基地15个、“校中企”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初步建成了教学、培训、认证、生产、研发“五位一体,虚实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群。

3.6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基于“先课程,后资源,平台跟进”的思路,构建了“一个平台,三个资源子库”的优质数字化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空间,应用了物联网应用技术把大学城空间与资源平台进行融合,构建了“数字互动教室”,将实训室相关数据进行互联互知,每年实时更新教学资源,以满足教学需求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4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调整自评体系构建

综合考虑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现构建包括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基地、教学资源6个主要方面在内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调整关键指标体系。5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调整指标体系实施原则本文虽已构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高职院校在具体进行专业设置和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时需把握以下原则。

(1)参考性原则。

该指标体系非强制性指标,只是各高职院校在准备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或者对其已经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检查,实施动态调整时给予对照检查的参考性指标体系。

(2)自觉性原则。

各高职院校应从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企业物流人才需求的目标出发,自觉地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实现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学校培养、学生成长”三统一。

(3)个性化原则。

每个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一级与二级指标的增减,同时根据各自的情况赋予各个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权重,以便于持续性地对自身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作者:袁世军 陈建华 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崔亚琼.刍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和评价[J].新西部,2012(17).

[2]刘娜,敦蕾,康宁.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4(35).

[3]关堂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金焕,李世伟,尹洪羽.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技能项目训练及测评标准的应用性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7).

[5]袁世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标准研究综述[J].商情,2014(11).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学生实践技能提升

【摘要】

为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物流行业的需要,进一步明确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方向,本文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实践教学、实践技能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提出了几点有建设性且具较强操作性的构想。

【关键词】

实践技能;实践教学;系统工程

近几年,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节节攀升。截止2014年,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新增15万左右,每年仍以相当高的增长比例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从业人员的源头:高职院校,连续几年,物流专业招生人数占据前三。如此好的专业招生状况,却不能满足行业人才需要,究其原因主要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难以满足行业人才需要。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传统高等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借助国家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大战略,高职教育才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得到迅猛发展,快速的发展并不是我们对高职教育有很好的方法和理解,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等,所有这些做法导致了高职教育中的实用技能型仅仅是高职教育的附属,而非主体。2、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条件的缺乏:要培养实用技能型的人才必须具备培养该人才的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实训设备、实训教师、实训教材等等。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物流工作的技能人才,经过人才市场的检验,在实用技能型这一点上,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还必须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入手,尝试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根据本人从教多年的经验,提出以下途径:

一、构建课程体系中,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程的核心位置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很难从课程体系中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少从专业课开始,突出课程在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位置。具体做法是: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减少理论课时,准确把握对于高职学生,理论够用即可。

二、教学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并不能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效果。实践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教学过程:1、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内容,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通常要求用最近几年,而实践能力如果用前面几年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求教师加速更新教材内容,与时俱进。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建设,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物流实训室,这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战场。通过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来保证实训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和创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互赢和多赢的合作模式。与物流行业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工况下的实训环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升其实践能力。

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升

职业院校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还在于是否有好的师资。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希望提升教师的实际技能,转变传统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高校扩招后,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在数量、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将教师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资本。对于高职院校技能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几种途径:1、教师的自身培养。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普遍存在理论强、实践弱的现象。为了尽快加强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采取多种方式的培养,2、多方面引进技能型人才。通过高职院校对自身教师队伍的培养,无论从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对技能型教师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编制、福利、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的技能型人才,让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技能型人才担任教学和技能训练指导工作,不仅对实践教学有帮助,同时也可以促进院校教师队伍的合理化。

四、教学,实践,就业、创业的有机统一

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内容,而且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源自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服从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够顺利就业或创业。考核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仍然是衡量学校的关键指标之一。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取决于学生实践能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通过教学及其它相关教学活动才能完成。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对师生在创业上给以很大的支持,像建立和市场对接的工作室,在校期间就可以完成对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检验。

五、实践能力考核方式的转变

实践能力考核不同于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试卷考试的方式。受实践能力考核需要场地、器材、时间等条件限制,实际操作考核很难完成。鉴于目前这种情况,一方面抓紧建立实用、可行的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另一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已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所谓过程性考核,即将实践能力的考核项目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讲解,平时作业,现场操作,可以集中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多项指标内容。

作者:任干斌 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为省级教改课题:“立足区域经济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艳丽,都续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及探索(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

[2]陈国华.如何在物流专业课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2)

第四篇:高职物流管理职业能力培养探析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然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却未能及时跟上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以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认知为切入点,阐述中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差异,列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企业岗位为任务,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向,如何与市场、企业、岗位对接,如何让学生进行成功的转型,提出建议及思考。

关键词:

物流管理;职业能力;职业人

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输送机构之一,为了满足这种应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兴建物流实训中心,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性。根据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何还是有很多学生仍然找不到工作呢?归根原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不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衔接不够,导致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不能做到零距离上岗。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改革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今后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一、职业能力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适当社会环境的能力。高职院校要将学生从技能型向职业人进行转变,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适应新环[1]境、勇于创新的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物流人才主要分为初级物流管理人才、中级物流管理人才、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中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流通企业的物流部门一线岗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了解物流作业及运营过程,具有物流业务流程操作的基本能力的初级物流管理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基层具体物流作业的管理,如仓储保管、包装、装卸搬运、分拣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一线操作。我国大多数中职物流管理专业重基础理论培养,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高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是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学校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还应具备综合能力,具备物流业务流程操作与作业控制能力,能够熟练地完成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与管理、运输调度、物流信息采集与处理、货运等工作,能进行物流项目方案执行和运作等生产、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初中级物流管理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采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真正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逐步得以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更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拓展,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业务能力,还应具备英语、计算机、财务会计、经济贸易、物流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对证教学,让学生在校通过学习获得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营销师、助理物流师、中级物流职业经理人、报检员、货代员等证书,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在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点,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设立了物流方向硕士点、博士点,在北京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设置了物流管理博士点,为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奠定了基础。大多用人单位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要有5年以上的物流管理经验,不仅要求管理者知识面广,敏锐地目光能发现市场的变化,有运筹帷幄能力,而且能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职教材内容与企业岗位衔接不够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王平安主编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认为“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是理论教学内容之外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称,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注重[2]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还不深入、比如特色校本教材、订单培养班、校企合作班等还需高职院校去深思,怎么办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工学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职类物流管理教材相当多,教材编写框架内容较陈旧,专业核心课程《运输管理》《国际货运》《国际物流实务》相关教材知识的重复点较多,教材编写体系多样化,虽然有些是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式的编写体例,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如与传统教材比换汤不换药,版本较多缺乏特色,不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内容不能及时反应到教材中去,同时实训教材较匮乏。高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教材内容应与企业岗位进行衔接,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开发本着理论知识够用以校内实训设施为切入点,以企业岗位的任务为载体,编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色教材,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掌握岗位相关技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训中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企融合互动力度不大

我们在思考“工学结合”如何将学生、企业、学校进行有机地结合,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良好的职业情操。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让校企合作不只是旗号,而是要落到实处,真正培养能零距离上岗的物流人才。如果校企合作没有深入渗透,只是重形式轻行动,双方未能有良好的合作解决方案,就未能真正地实现双羸。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能做到:让教师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进行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让一线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丰富教师的实训经验;希望企业接受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能提供好的实习岗位,实习指导。将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请进学校来进行实训教学、技能比赛的指导。需要“学校以不断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地为企业分忧,协助企业来培养学生,通过培养学生来服务企业”。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过程中,也希望得到高职院校给予更多的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生。顶岗实习,不是学生到了企业岗位上后再来培训学习,而是学生在学校要与合作企业建立订单培养班,做到学校、企业、学生有机结合一体。学生在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再到企业进行认知学习,需要企业有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实操指导实习,再返校进行回笼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体现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三)教学中未充分认知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高职院校本着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设备设施软件的实操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情操。教师扮演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等角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老师教,要让学生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使学生明白他们自己就是实践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让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积极参与高职类的各项技能大赛,从大赛中学生能积极钻研,团结协作,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高职物流管理类“现代物流—储配方案的设计与执行”技能大赛,是为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物流人才为主要目的,以物流业的重要环节——储配作业为背景安排实训,训练学生在团队组织、协作、领导、分析处理问题、高效、顺畅、总成本最小化等方面的职业技能与素养。

三、学生如何实现向“职业人”转型

(一)实践教学与市场、企业、岗位对接,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1.学生培养与市场进行对接

职业人培养目标为社会生产、管理、服务提供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地操作,主要培养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实际操作和应用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沟通、相互协作、自我学习及敢于创新等职业核心能力。目前仓储、运输、配送、货运、报关等领域的物流人才十分短缺。物流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应当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企业岗位为任务进行定岗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面向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行业,培养具备物流管理必需的理论知识,从事物流采购以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与管理、运输组织及调度、物流信息系统操作、国际货运及报关业务,以及从事企业物流管理与物流企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以培养现代职业人为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要一致,课程结构要科学化、合理化。根据专业和岗位需要,围绕企业的需求实施教学。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融入企业的生产。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突出特色,双证培养“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要求高职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学生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

唐冬生和罗敏杰认为“职业人是自身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职业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分工的,通过为社会创造财富而获取合理报[3]酬的一类人”。“职业人”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要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就必须需要企业也参与到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的进度尚未真正融入社会经济的现实之中,仍未能完全走出为办学而办学的循环[4]之中。”现代职业人培养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企业合作与指导,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基本培养模式,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已任,为现代化服务业、制造业、物流产业等支柱产业提供服务,实现学校与社会及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的重要手段。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的同时,学生要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学生也是职业人,并且在不同的情境下,他们所承担的职业角色也不同。根据以上的物流企业的岗位与合作企业进行签订定向培养的协议,和企业协同完成教学及实践过程。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时,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教学指导,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到企业进行认知实践,再回归课堂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再来解决问题,从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两年学期末再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真正做到零距离上岗。

(二)丰富实践活动,促进综合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核心是解决“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的人怎样”等几个既相互独立又融为一体的问题。在面向社会以市场为需求,必须重视能力和技能培养等方面稳步[5]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职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社团活动、举办物流专题讲座、积极参与高职物流储配方案设计大赛及校外的各项技能比赛、大学生技能创业等“以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用各种创意活动锻炼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思修及专业素质水平,促使学生们潜在的能力素质得到了释放和提升,提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们能够更加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如何动脑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要落到实处:将知名物流企业引进校园,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办好厂中校,校中企;引导学生拓展创业市场,将电子商务与物流进行融合,在校内外与企业共同进行仓储业务、电子销售、物流配送等,使学生具备电商、物流、营销等综合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勇于创新意识、适应岗位环境等综合能力。

作者:钦方 饶坤罗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钦方.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4),24-25.

[2]王平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唐冬生.高职院校“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29-30.

[4]周霞中.地方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问题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2010(4):38-39.

[5]刘益青.高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现代职业人培养路径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