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主阅读教学论文(10篇)

语文自主阅读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研究

摘要: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自主阅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阅读。

关键词:

语文 自主阅读 教学

课改虽然进行了好多年,可效果并不明显。初中语文教师沿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还是大有人在,他们以自己为中心,注重分析讲解,轻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表现很被动,缺少积极性。其实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阅读,对文本进行解读,让阅读成为学生发展个性、提高能力的过程。我认为,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作以下尝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阅读就成了学生的主动需要,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愉快地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引导,让学生学有方法

1.读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对课文有心得体会,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然后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解决。这个过程让学生解决了疑难,收获了方法,提高了能力。

2.读出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知识水平、人生经历是不同的,他们对事物认知也因人而异。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带有个性化色彩,迸发智慧火花,使得语文课堂丰富多彩,语文味十足。这种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做法,值得教师重视与鼓励。

三、充分诵读,让学生学会思考

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是很重要的。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要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充分地诵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切忌不要让学生不读课文,或者走走形式看一遍就来探究文章内涵。试想,学生在不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怎么可能理解课文?这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结果是“读如没读”。教师指导下的反复诵读,则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手段。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篇好文章,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往往比教师的讲解有效得多。因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学生才会思考,才能有独特的感受。

四、总结

总之,要提高初中生自主阅读能力,还要靠我们广大教师的智慧、科学的方法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作者:张爱武 单位:安徽枞阳鞠隐初中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摘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搭建学生的阅读平台,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进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语文阅读 兴趣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是语言之根。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做重点。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素养的主要渠道。培养阅读教学,提高阅读的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升学生阅读水平,营造学生阅读气氛,为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来谈一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标中指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对于小学生,朗读是最有效的一种阅读训练方法,是语感培养的关键时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达情意。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传递感情信息,触发情感思维,引起情感共呜,更能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朗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巧。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本,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情感中体会。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比较集中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可以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感情美、意境美,从而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朗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有齐读、指名读、分组读、配乐读等,只有经常反复训练,才能为阅读打基础。

二、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力和内驱力。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首先引导学生读电子图画书,教师利用多媒体边放边讲,学生边听边看图画,这样对图画书有了一定的认知,对此也就感兴趣了。之后,教师再换成纸质的绘本读物,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免》《蚯蚓日记》等等,当学生对绘本读物生产兴趣时再给他们推荐一些童话书、故事书,如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等,这些书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经过这样的阅读,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还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一些他们喜欢的书,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中所表现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增加了阅读兴趣。范读和指导学生朗读是产生阅读兴趣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潜能,觉得越读越有趣,越读越想读。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阅读的兴趣,而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阅读,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大。因此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介绍一些读书方法,使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还读得更有成效。听读法:如选择一些简单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等。现在大部分都学校都编了校本诵读教材《弟子规》和《三字经》,学生边听边读,透过耳朵将美好的故事流淌到他们心中,此法最适易于低年级的学生。精读法:逐字逐句精思熟读,比如《火烧云》《燕子》等经典作品,要让学生精读,以吸取文章的精髓。略读法:重在略读,知其大意,拓宽知识面。比如《矿矿的研究》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寻学生向矿矿一样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摘录法:此法就在阅读的过程中,作批注,如一、二年级的学生,作批注的形式画出好诗佳句,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将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词语、句、段乃至全篇摘抄到自己的“采蜜集”中,为以后写作做准备。总之,阅读的书籍不同,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我们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书籍和阅读目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

四、搭建学生的阅读平台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应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1.课前两分钟,轮流朗读。2.结合课文内容,编演课本剧。3.课堂新知识,讲给家长们听。4.阅读成果展,建立自信心。5.布置作业,课外阅读等。五、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做起,课前能认真预习,课后能及时的复习。严格按照良好的习惯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要提醒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目的。还要让学生进行品味阅读,通过品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五、总结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把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内和课外两个“阵地”进行双管齐下,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才能让小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

作者:张瑞萍 单位:内蒙古卓资具逸夫学校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本理念实践与思考

叶澜教授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生本教育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中开启智慧、涤荡心灵、陶冶情感,并形成独特的体验。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依赖教参。

传统教学中,教师局限于教材、困囿于预设,成为幻灯片的播放员,让学生亦步亦趋地跟从于教学预设,全无自己的思考。教师备课不充分,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预习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浏览,对文本也缺乏个性化的解读。

2.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以讲述法替代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自主思考,讨论交流也流于形式,教师只追求气氛的热闹,而至于学生有没有走进文本、思维的闸门有没有打开、与作者有没有产生情感的交流则毫不在意。

3.阅读方法欠缺。

阅读教学模式化,不利于知识的更新与创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妨碍了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实施。阅读方式单调、教条,仅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而忽视了分角色读、表演读、自由读、同桌互读、轮读、赛读等多种方式,以致课堂缺乏活力。

4.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充裕。

教师注重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而忽视了学生的拓展阅读,没有联系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挖掘课外的阅读资源。教师应引入课外阅读资源,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锻炼阅读能力。

5.师生定位不准。

教师放不下“师威”,仍主宰课堂,将自己置身于课堂的中心,仍采用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形式,学生不敢提问、不敢质疑。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思考、讨论交流,形成情感体验。

二、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1.确立“三生”的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从学生生活、生态发展、生命价值等方面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摆脱“师本位”的影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为根本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热爱。其次,教师要挖掘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联系生活来感受文章内涵,避免从字面上机械理解词、句的意思。如在阅读《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时,教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老师是天使,是大树,是海洋”的理解。学生从与老师的共同学习、共同生活中感悟到“天使”是因为老师的可爱,“大树”是因为能给学生遮风挡雨,是“海洋”是因为心胸宽广。最后,目标要有动态性。过于僵化的目标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困囿于书本,难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力。阅读目标具有一定的张力,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兴趣等进行适当的微调。

2.坚持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过程。

(1)将“生本”理念融于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精准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感兴趣的知识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按异质分组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让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阅读任务。(2)个性化解读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文本琢磨、解析,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体验、对话,形成富有童真的独特理解,才能实现个性化的解读,才能使阅读教学富有生命活力。

3.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要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新知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让事物变得形象直观,引领学生尽快进入情境,在课堂中愉悦地交谈。如在阅读《黄山奇松》时,教者向学生呈现“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图片,品味语言的优美,感受三大名松的魅力。

4.走进课文,品读感悟。

由于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知识,因而教师要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遇到无法达到共识的问题,交由全班同学讨论。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或教材提示,细读课文重点段落,勾画批注,深入思考,在交流中彼此分享阅读感受,提高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和阅读水平。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讨论中焕发内心的心理体验,形成独特的感受。

三、总结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摆脱“师本位”的观念,建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让学生在阅读中交流、体验,感受阅读教学的无穷魅力。

作者:葛永浩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天场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摘要: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去真正意义上的诵读、想象和体悟,这是阅读教学必须追求的目标,也应当是高效课堂的理想和必然途径。让学生诵读、想象和体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三者不可偏废。

关键词:

诵读想象 体悟 策略

笔者在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感到语文教学比起数学教学来有其轻松之处,但也有其比较复杂的一面。尤其在让学生的阅读感悟上,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和创新感悟则感到比较棘手。阅读教学缺失的是学生没有去很理想地诵读、想象和体悟。解决这样的问题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诵读文本需加强

入选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一般说来其篇幅都是比较短小的,但语言则显得比较生动形象,节奏也比较明快,比较切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诵读的水准,从相关意义上讲,没有小学生认认真真的读,是很难达成诵读之标准的。对小学生的语文诵读,如果草率了事,更没有水磨的功夫,那学生是不可能去简单描述教材文本之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和细节的,那说出自己的感受也是极为困难的。就是去学习古诗词,虽然小学生所涉猎的古诗词,就是那么几行,也就是那么20~50个字不等,如果不是真实意义上去让学生朗读成诵,体会诗歌作品的情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且徒有虚名。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教学的全程,应当离不开学生的诵读。可在当前的语言教学中,阅读却严重缺失着小学生的读。学生晨读时,听不到教室里的书声朗朗;课堂教学时,听不到个体或集体朗读文本的声音。即使偶尔指名去读,也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应付。致使小学生读不正确,也读不流利,更谈不上有感情。殊不知,这样的读,怎能让学生去悟?于永正先生的课就要求学生去读。在上世纪的90年代,先生就严格要求学生去读,去读好。应当肯定先生所上的《全神贯注》的课不少人都是记忆犹新的,我们何不去践行先生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充实地读起来的呢?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思维需丰富

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国标本的苏教版,教材比较充盈着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的继承,开放且具有活力,利于学生去积累和感悟,利于学生去得到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感染。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去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能够在神游于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进行丰富的想象,甚至就是创新性的思维,进而得以更为理想的丰富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教材文本,思考其想象的策略。大家都知道小学生的思维特质一般都赖以形象思维,依据这样的特质,对教材文本需要进行加工性的处理,如将文本内容去情境化,让学生能够看得见并且听得到教材文本语言文字在运动着,即利用一定的现代技术图文并茂、声形俱佳地呈现教材文本的内容,这对学生想象思维的飞跃起着理想的促进作用。但我们还必须去冷静思考,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阅读教学,着实给教学课堂带来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可正常的课堂教学热闹,小学生也往往会生腻的。课堂教学中的诸多宁静,也不妨是促进学生思维飞跃的有效渠道。由于一些文本的语言要素,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去散发思维,倘若是这样的文本就无需要去“大动干戈”或者说是“兴师动众”的,保持课堂的宁静也是一种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美丽的境界。譬如《生命桥》的教学,笔者感到如果准确抓住相关的语言要素,如“山涧上空划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学生就能够想象得到羚羊划出弧线的所以然来,这就不必要去呈现猎人追捕的场面,也不必要去呈现羚羊咩咩嘶叫的情景。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体悟感受需真实

入选于小学生语文教材的篇目,大都是些叙事性的作品。阅读教学,也大都是让学生去阅读这些作品。小学生阅读叙事性的作品,其要求也比较简单,就是多让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感受可以是喜爱的,也可以是憎恶的;这感受可以是崇敬向往的,也可以是同情的。这感受有时也完全可能是我们教者去灌输的,但这样的灌输却不能体现学生感受的真实。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的课堂导入,是那样的具体、生动而又形象,几乎已经将文本所需要学生去感受的东西和盘托出。笔者对此很不以为然,也许是我们广大同仁一致的感觉。对这样的定调,笔者感到学生是没有自己真实感悟的。小学生又有创新感悟之说?应当说这样的阅读,学生的感悟只能是茫茫然然。所以,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还是来点真家伙为妙。让学生直接自个儿地整体介入教材文本,让学生自个儿地游离于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那学生就会辨别出姹紫嫣红园圃里的花花朵朵,哪些是清香的,哪些是醇香的,哪些是浓香的,哪些是一点香味都不存在的,抑或就是比较气味难闻的。对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的感悟中,笔者都力求营造出这样的氛围,让阅读教学的课堂出现诸多的小小的“哈姆雷特”。首先是教师自己不去定调子,一切都交由学生自己去感悟,其次,对学生的感悟暂不去置以可否性的评价,而是让小学生去争辩。如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不少学生认为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神奇的,值得人们去敬仰,可也有少部分学生则以为,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是一棵比较特殊的柳树,它只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换一个环境说不定它根本就生长不到这样,甚至就不可能生长。这是否就让我们去啼笑皆非呢?我想也未必。诵读、想象、体悟是阅读教学必须认真实施的三要素,真正实施起这样的三要素,是要费力气的,是要想心事的。但只要我们去穷尽思维,只要我们去用心思考,其策略总会层出不穷的。

作者:张梅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江庄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3.

[2]瞿葆奎.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曹津源.曹津源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

目前课外阅读教学本身就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很多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教学作用不大。事实上,将课外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阅读量,同时也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初中生课外阅读现状

学生的学习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有限的书本知识,应该有更开阔的眼界,了解到更多课外的知识,力求博览群书,在书中找到自己的精神食粮,发现自我。所以,教师应该注重课外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加引导。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现状下,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引导,而学生也没有形成主动课外阅读的习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样的,应试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在目前这种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师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根据考试内容来上课,忽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也没有明确提出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只是一味强调课本知识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课本与考试内容上。

二、运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动力

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增加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在写作之中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使学生的文章更有内涵更有深度。通过写作,学生可以知道自身需要哪方面的课外阅读,为阅读带来方向感,发现自身感兴趣并且于自身而言有益的课外读物。

(一)重视课外阅读量的积累,升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日常教学中,由于课时紧与教学任务重,初中语文教师能够给学生普及的各种课外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在课外书籍中吸收到不少营养,培育自身的语言素养,能够在书籍中学习到各种不同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写作中也能恰当与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在此,笔者呼吁学生能够重视课外阅读的积累,不断升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对于课外阅读书籍,应该分区别对待,提高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繁多,内容与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学生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的书籍,对于某些经典之作,学生应该对书籍进行精读,仔细品味文章的一字一句,而对于只有某些比较经典的章节,或者是只有某些片段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或书籍,学生就应该采用泛读的形式。当然,学生自身很难挖掘和识别这些内容,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阅读的引导与筛选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增加课外阅读,积累课外阅读知识,为写作提供基础

增加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增加,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也相应得到提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汲取的营养与知识,全都可以折射在学生的文章之中,一个作文水平比较好,作文功底比较扎实,在文章中能够侃侃而谈的学生,他的课外阅读量绝对不会小,他所掌握的课外知识肯定也是比较丰富。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使学生形成一种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为自身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打好基础。

(一)通过课外阅读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使用,注重表达的方式方法

语言文字的精准使用是一篇优秀作文的必备,而学生要想在这一方面有所建树,必须提升自身的课外阅读水平,增加课外阅读量。学生要通过日常的阅读积累,在不同的文字描述与表达之中,发掘与摸索出更加适合自身的文字表达与运用方式,这些在日常的语文写作课堂上是很难达到的。教师在写作课上虽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技巧以及文字运用方法,但语言素养的提高还必须要通过学生平日里的阅读来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比如经典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如果将“敲”字改为“推”字有什么效果。而在阅读其他文章时,学生就可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如果换成其他的词会有什么效果。而对语言的感悟就在这思考中逐渐加深。

(二)提升文章结构的设计,使作文脉络更加清晰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仅仅要关注文章的语言文字描写,更应该关注文章的结构设计与排版。文章的结构是一篇文章的主心骨,决定了一篇文章的优劣。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架构。比如,在阅读《老人与海》时,学生要记录下这篇文章的结构,具体来说就是文章分为哪几部分,而某一部分具体又是怎么构成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此设计的原因。比如,文章结构这么设计有什么好处?思考如果变动某一方面的话会不会比原文效果更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外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课外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加引导与规范。

作者:任昌明 单位: 江西省铅山县葛仙山乡港东中学

参考文献:

[1]卢世忠.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语文,2002,(12).

[2]唐颖兰.怎样抓好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2,(12).

第六篇:初中语文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探微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为此,新课改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验如雨后春笋般,呈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各种创新在理念、结构等方面有了很大突破,一改之前呆板、乏味、无趣的教学模式,不再把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为重中之重,而是追求一种领悟能力的培养与阅读习惯的训练。其中,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方式、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师生喜爱。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而且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实现了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使用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在阅读情境中唤醒学生内心感受

虽然,初中生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也有一定的阅读技能,但仍不能很好地了解作者的内在情感,不明白作者写作的目的,更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心境与思想。加之当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过于追求“成绩”,热衷于“题海战术”,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学生不愿思考,更不懂阅读方法。因此,教师讲课时,要特别注意营造一种阅读的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感受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阅读能力。以苏教版课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这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抒发了作者豪放洒脱、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感情。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意境优美深远。只是古典诗词对于现在的学生有些陌生,写作年代过于久远,作者、文体也不熟悉。如何让学生理解词人与弟弟之间真挚的情感以及自己豁达的情怀呢?在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经过现代编曲的《明月几时有》的动画导入新课。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在轻音乐中,跟着教师一起朗诵课文,领会文章内容。然后,开展自由读、自己说等学习活动。由于这是一首古人的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不了。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先将相关视频或图片展示出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在这种感受之下,再读课文,学生内在情感极易调动,也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易于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角色扮演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在一些记人写事的文章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让学生试着改编课文写剧本,进行人物演绎。在编写剧本与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了解文章大意,深刻体会人物的情感以及感受作者的思想。这种角色扮演式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欢迎,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当然,运用此方法时,也要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皇帝的新装》为例。这是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虽然有趣,但文章比较长,学生要一口气读完还是有些难度的,更不用说对文中人物以及主题思想的理解。于是,我采用分组表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将课文分成几个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文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因此,在进行表演之前,让学生仔细琢磨人物的语气与表情,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学生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会有丰富的内心体验,在表演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感受,从而实现了对文章生命体验式了解,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三、在提问引导中增强学生深层记忆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还要学会质疑,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字之美、思想之美。当前,也有一些初中语文教师,故步自封,思想守旧,不能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忽视甚至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得学生思维僵化,失去了思考与质疑的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幼时记趣》为例。这是沈复的一篇文章,记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表现了作者的童心。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小时候观察过蚂蚁搬家或者搬运食物的场景吗?”问题简单易回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下面引入新课作铺垫。在文章理解环节,也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完成。如:(1)这篇课文有几件趣事?重点写了哪件事?(2)文中所指的“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呢?(3)如果你就是作者,看到这些有趣的事,你会对父亲说什么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提问引导学生体验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看文章,而且要让学生思考,这样才能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真正了解文章内容,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在想象空间中发挥学生无限潜力

在教师枯燥的讲解中,学生被动学习,就会失去想象的能力。当前,语文题型越来灵活,越来越开放,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想象能力,将在思维拓展题型面前束手无策。因此,课堂设计中,一定要有学生自我展示的环节,能够天马行空畅所欲言,而体验式教学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一些开拓思维能力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感受,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春》为例。这是朱自清的一篇关于春天的散文。文字生动,意境优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想象平台。比如,授课前,用一首《咏柳》古诗导入后,让学生自由谈对春天的认识。在讲授“春雨图”时,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心中春天的雨是怎样的?在了解春风的特点时,让学生反复读“‘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甚至可以在讲“春花图”时,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画出一幅图画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为“讲”而“讲”,一定要有“留白”的地方,让学生参与进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而发挥出无限潜

五、总结

总之,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的课题,已经有众多的语文教师投身其中,推动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与义务肩负起这个重担,通过不断学习,丰富教学理念,提升业务能力,掌握各种教学技巧。通过不断反思,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生命体验式阅读教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不会思考、不会阅读的现状。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阅读能力。

作者:丁亚妹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紫石中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微探

摘要:

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衡量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提升小学生语文拓展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总结了提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指出现阶段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教学 意义 问题 解决措施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意义

1.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阅读教学是指把其他知识引入阅读教学过程中,把课内教学拓展成课外教学,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大量的阅读。由于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至于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拓展阅读教学提供学生在课外的阅读训练,能够解决学生阅读内容不足等问题。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学生才能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阅读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拓展阅读教学对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拓展阅读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拓展阅读的教学质量。首先,在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阅读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拓展阅读,教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其次,在拓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不够深入。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渐进过程,学生可以先选择简单的读物,然后逐渐加深阅读难度,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最后,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如在阅读过程中,有些学生不能采用正确的阅读方式,导致拓展阅读没有取得实效;有些学生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略过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有些学生是为了完成阅读作业而阅读,只注重速度,忽略了领会读物中的思想和主旨,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措施

1.为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

要保证拓展阅读的教学质量,课外读物的选择尤为重要。随着语文课本的逐步提升和完善,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已经涵盖了丰富的阅读内容,但是受篇幅和知识结构的限制,语文课本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再加上小学生对读物的挑选和把握能力不足,不能挑选到适合自己的读物。如果读物内容过于浅显,则不能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若读物内容过于深奥,学生不容易读懂,就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为学生提供思想交流平台

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还要为学生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能够与同学分享和交流读物的思想和主旨,以及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样一来,学生不会局限在自己的读书思想和经验中,而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阅读经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3.建立比赛机制,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结合小学生好奇和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小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举办阅读竞赛能把娱乐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竞赛的内容形式不固定,教师可以设置多种竞赛形式,来训练学生不同的技能。

四、总结

总而言之,拓展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当前拓展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效提升拓展阅读教学质量。

作者:姚琴 单位:江西省兴国县教育局教研室

第八篇: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在文本教学中有效的展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挖掘与训练。想要更好的实践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阅读教学的开放性,要透过更多灵活的教学模式来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这样才能够让开放式阅读教学的优越性得以体现,并且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综合语文素养。

一、开放化文本阅读教学

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首先,教师仍然应当以课本为基础,并且深入挖掘课本中的教学素材。只有对于课本中的资源有更好的利用,这样才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展开课外阅读训练。在针对课本内容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方法的灵活选择,可以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并且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一些知识发散点。这样才能够更为高效的对于文本教学素材展开利用,并且很好的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开放式的阅读教学应当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辐射点。所谓辐射点就相当于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它能够将整篇文章串联起来,对全文起到辐射作用。例如《天鹅的故事》这一篇文章的辐射点就在最后一句:“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老人为什么再也不动枪?”教师可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阅读探究,根据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发表看法。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着很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这会帮助学生进一步获知文义,并且对于文章的内涵有更好的把握。这才是开放式的阅读教学应当有的方向,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选用开放式的媒体资源

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也可以在课下展开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可以灵活的应用开放式的媒体资源来深化和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在作业布置时采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可以在互联网上组织学生对于相关文本的阅读展开探讨,还可以借用各种聊天工具来了解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疑惑。这不仅是开放式阅读教学的一种直观体现,这也会深化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师生间情感的构建。这还能够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在后续的阅读教学中更有针对性。教师不仅在课上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在课下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说教师可以利用现在最普遍的聊天工具QQ或WeChat与学生探讨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也可以在网上给学生传一些资料,让学生在家中就可以进行阅读,然后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要灵活的应用当下这些便捷的沟通工具,这既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也能够为阅读教学带来很好的辅助功效。

三、采取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阅读教学同样可以很好的体现在教学模式的选取上,这也是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取决因素。教师要善于创设好的阅读教学情境,并且在文本教学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课本中的不少选篇都出自经典名著,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课下来自主阅读其他内容。这既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宽与延伸,这也能够很好的丰富学生的阅读量与知识范畴。这些都会为文本教学带来很好的辅助效用,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例如,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走进三国”的语文兴趣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典型人物、动人故事、精彩词句等进行综合性阅读,然后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汇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课外阅读延伸的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这也能够使学生相互学习,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这些都是开放性阅读教学应当收获的成效。

四、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教师除了要保障学生们对于教学文本有很好的理解与掌握,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促进学生知识面的不断丰富,这些都是阅读教学中应当关注的内容。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尝试,不仅能够实现这些教学目标,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养都会很好的得到锻炼。这才是高效的阅读教学应当有的理念,这也是对于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实现。

作者:朱红霞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达善小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明确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解读的基础上,有效地将课文学习转变为若干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可先放小提琴曲《夏夜》创造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下,配乐朗诵,再出示相关图片,给学生增加直观感受,深入、真切地感受荷塘的宁静、月色的优美。视觉感受的是美的画面,听觉感受的是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受到感染和陶冶。

二、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

分析的过程是推理和判断的过程。作为高中生,分析概括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词语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语境义,都需要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作品的文本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处和未定点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分析和推理才能具体化,作品的意义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将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也是思辨能力提升的过程。如教学《兵车行》时,学生对作者“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的观念产生了疑问: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里,一直是重男轻女的,这里作者为什么一反常态呢?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最后得出结论:反常观念都是由于战祸未已,征兵不断,作者这样写,实际上表现了内心的激愤和对战争的控诉。“生女嫁比邻”,只是一种安慰和无奈罢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实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三、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提高阅读能力,关键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以读为主的课堂中,可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再读课文,理清层次;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课文,领悟中心;朗读课文,体会感情;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层层深入的教学方式,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有吃力的感觉,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帮助学生选好课外读物

教师要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出发,帮助学生选好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阅读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课外阅读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帮助学生在应用课内知识的过程中化方法为能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教师都应该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课外书,并加以指导。我们以单元为板块,在课内搭建课外阅读的平台,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推荐同一主题的其他名篇,或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为学生推荐相关网站。坚持下来,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大增,兴趣渐浓。

作者:王鹏程 单位:辽宁省实验学校北校

第十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精彩链接探析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小学第一、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是不是就与非连续性文本毫不相干呢?事实上,非连续性文本早已渗透到了中低年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成为他们阅读连续性文本的精彩链接和必要补充。笔者在多年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尝试通过挖掘语文教材、融合其他学科、链接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目录就是一种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却总是被语文教师忽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研读目录,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呢?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教材的目录为例,我们在学完整册书以后,可以让学生先独立研读目录,看看能“读”懂什么。在后来的小组交流中,一些学生发现了目录主要由课文序号、课文题目和页码组成,前侧是课文序号和题目,后侧是对应的页码。一些学生关注到了最前面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最后面的“生字表”。还有一些学生读懂了整册书编进了8篇“识字”和24篇“课文”,分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后面还安排了1个综合练习。接下来,再启发学生思考每个单元的课文跟什么内容有关。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学生们都已经学过了,所以他们在合作探究中获取到了有意义的信息:《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木兰从军》都是教育大家要孝敬父母的;《学棋》《“黑板”跑了》《晚上的“太阳”》都是鼓励大家要勤奋好学的。喜欢思考的学生还发现了问题:《鸟岛》《台湾的蝴蝶谷》《欢乐的泼水节》都是向我们介绍祖国美丽风光和民俗风情的,为什么会跟《歌唱二小放牛郎》归入一个单元呢?经过激烈的争论和交流,大家明白了原来它们有同一个主题:激励大家要热爱祖国。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同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有共同的主题,编者可谓用心良苦。这样,通过对教科书目录的研读,学生们不仅对整册书的脉络结构有所了解,他们判断、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也得以发展。语文教科书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除了书前目录,还有课后练习、文中插图、综合练习中的看图写话和续编故事等等,如能巧妙地利用,均可以成为学生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好素材。

二、融合学科,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其他很多学科的教科书往往更具有图文并茂、图表结合的特色,也就蕴藏着更多的非连续性文本。如果从中精心选一些文本巧妙地为“语”所用,不失为发展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另一重要途径。《蚕姑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它用童趣盎然的语言介绍了蚕孵化、生长、结茧、由蛹变蛾的过程。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虽然也能够了解蚕一生的变化过程,但一些理解能力不强的同学仍然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直观形象的非连续性文本元素,学生的理解无疑会更容易,更深刻,更透彻。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中恰恰也诠释了“蚕的一生”,何不结合《科学》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来帮助学生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呢?我们将《科学》教材中的几则非连续性文本添加到课文阅读教学的PPT中供学生阅读,在个人研读和小组讨论之后,同学们从亦图亦文的资料中概括出了蚕一生中经历的不同阶段、不同形态。同时,观察细致的学生还抓住了其中“牛头不对马嘴”的地方进行质疑:“图中的蚕卵是淡淡的黄色,为什么课文里却说是‘又黑又小’的蚕姑娘?”这时,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通过询问蚕农、查阅书籍或上网搜索的方式,了解相关信息,解疑解惑。课后,同学们自己找到了答案:黄色透明的是刚刚产下来的蚕卵,里面住着“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因为样子像蚂蚁,所以被称为蚁蚕。正如课文里所说,蚁蚕就是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这样,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生对蚕一生的经历了如指掌,然后再来读课文,可谓言意兼得,情由意生。这样的跨学科整合,使得学生连续性文本的学习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更开放,学生的学习也更生动。

三、链接生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生活中所涉及的非连续性文本更是包罗万象,信手可拈。低年级学生常常会遇到这些非连续文本:食品包装上的介绍、公交车站牌、车票、电影入场券、游览路线图、餐店价格表、购物小票、宣传海报、药品说明书等等。利用这些常见的资源,我们可以设计出不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实践活动。巧妙创设合理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需要,产生阅读的兴趣,继而快乐地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比如,如果想让学生学会“读懂”火车票,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三八”妇女节到了,二年级学生小敏准备去看望在南通上班的妈妈,爸爸帮她提前订购了一张火车票。妈妈想知道小敏坐的是什么时间的火车,是哪一列火车,小敏的座位在哪里。你能帮小敏解答妈妈的疑问吗?问题一抛出,学生先观察车票,独立思考后合作讨论,交流心得,个个兴趣盎然。他们分析了车票上的每一栏信息,并快速作出判断,从中提取了需要的信息,轻松地解决了问题。又如,在指导学生学“看”公交车站牌的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采取分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在大家都弄懂了站牌的各项信息后,同桌一人扮演问路者,一人扮演指路者。当问路者问起:“您能告诉我,去()怎么坐车吗?”指路者要能根据提问准确无误地说清楚:“您可以乘几路车,往什么方向,坐几站路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若干轮训练后,学生从“站牌”上提取信息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快速,最后,基本都能做到“又对又快”地“指路”了。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并合理地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许多资源都可以成为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宝藏。

四、总结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意义不仅在于教学生学会知识,学会阅读,更在于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自立。如今,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日益增大,阅读能力也逐步形成,但他们读生活这本书读得还不够。重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正是引导他们读好生活这本书,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

作者:赵晓莉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