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

高校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

摘要:随着“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倡议的实施,物流产业迅速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产业。在此背景下,企业、行业对高素质物流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更为迫切。高校作为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探索如何实践富有成效的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机制,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物流人才成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从物流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式入手,分析实训基地建设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管理机制的建立展开研究。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训基地;机制;高校

高校物流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必将对提高学校的整体运行质量和运行实效、促进内部结构优化起到决定性促进作用。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实现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满足社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下重点对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一、实训的基本涵义分析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其中,实训是促进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训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又或者分为集中实训和分散实训,还可以分为动手操作技能实训和通用技能实训。动手操作实训侧重于学习者的动手操作能力,通用技能训练主要训练的是常用的综合技能。

二、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笔者认为,只有深入了解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实训基地的培养作用。其一,实训基地建设可以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动手操作性,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开展实践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从而优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其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的直接对接。提高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认知度,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经济利益,实现合作共赢。因此,高校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关注企业发展价值,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遵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实现双方协同发展;其三,有利于实现错位发展。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定点实习提供了机会,同时还可以为学生配备兼职导师进行专业实务指导,有利于将企业资源融入教学课堂中,丰富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真实的生产经验,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阔眼界有很大帮助。

三、高校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分析

(一)与课程相结合

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技能的应用需要以理论为基础。因此,为了避免实训课上一味地按照社会所需以及岗位要求进行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选择最适合本课程的实训软件,实现针对性、高效性训练。

(二)与学生学习相结合

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强,在实训课时表现活跃,积极实践,明显比理论课上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学生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彼此之间在学习上和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为了充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与发展,教师要针对具体学情,制定出相应的实训课程。

(三)与物流行业实践相结合

物流管理基地的建设必须与物流企业中的主要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实践效果,增加实践效率,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物流一线应用人才。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四)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

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在物流行业,机器协作、数据库管理、数据导入与导出的环节都会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影子。因此,对于物流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要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软硬件环境和网络运行环境的优化,为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提供基础条件。

四、高校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中管理的机制分析

(一)建立高校与社会联合培养的机制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我国物流行业的实际社会需求为导向,与校外合作单位建立协同有效、互利互惠的培养机制。具体操作如下:首先,高校物流管理教育部门要深刻关注物流行业在人才方面的实际需求,根据社会变革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和方式方法,突出物流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融合的教学实用性,促进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高校还要扮演学生与企业有效沟通的桥梁角色,确保学生实践的顺利;其次,将教学实训与校企联合培养有效融合,寻找多元化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稳定、有效的实践机会;最后,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寻找校外实训与学生就业的途径,促进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衔接。

(二)全方位、多元化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学生实践的重要保障,在建设过程中要以学生实际操作为根本,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功能,并且积极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实训基地进行扩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场地。在建立长效的实习管理和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提升实训质量。在此过程中,高校要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加大对学校在职的学术型导师的转型,向实务型教师培养靠近,组织教师与校外企业优秀员工进行沟通,或到相关部门进行调研或考察,吸收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提高实训教学水平;其次,依托校企合作中企业提供的物流行业师傅对学生技能和实践操作指导的便利,积极聘请物流行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比如,物流企业主管、业务人员等,负责对学生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从根本上弥补高校在职教师工作经验匮乏的不足,强化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优势。

(三)完善以学生培训为基础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物流业务流程为核心,与相关课程相结合。以设计仓库的业务培训为例,让学生以仓库管理员自居,引入真实的企业案例,组织学生实践如何储存,清点时是否存在问题,如何解决,移动终端如何使用,处理设备如何操作和管理等。为了增强实训的有效性,高校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得到国家或地方的财政支持,或争取物流企业的捐赠等,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训环境。又或者与其他学校分享培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从而创建出基础扎实的实训室。

(四)积极优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各项制度制定

首先,高校要根据教育部对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规划以及其自身特点,明确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进程,健全基地管理机构,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力量,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其次,充分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实训室,明确信息化物流管理的各个模块,包括分销模块、制造模块、财务管理模块、采购管理模块、供应链管理模块等,明晰相关业务流程图,规范学生的信息化操作,提升信息化物流管理业务处理能力;最后,对在实训基地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推荐到相关单位中,探索实训与就业有效衔接的途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物流行业逐渐成为引导生产的先导行业。基于此,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我国物流行业的特点,高校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的建设路径,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并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与社会的对接,提升就业竞争力,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翀,王娇.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7,36(08):172-175.

[2]裴丽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下实习基地建设论——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12):101-102.

作者:张光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