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对急诊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危机管理对急诊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急诊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危机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1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200例进行研究,根据入组奇偶顺序分为两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用急诊科常规管理模式处理,观察组在临床治疗中予以危机管理模式处理。评价两组效果,记录管理期间危机事件情况,调查患者对管理满意率,并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9.00%高于对照组89.00%(P<0.05);观察组对管理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87.00%(P<0.05);管理期间观察组危机事件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12.00%(P<0.05)。结论急诊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危机管理模式处理,相比常规急诊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明显减少危机事件发生,而且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使得患者更满意,值得急诊科应用。

关键词:急诊科;危机管理模式;危机事件;临床效果;管理满意率

急诊科属于医院十分重要的科室,主要负责接待各类病情危急、严重疾病患者。近几年因科学技术发展,交通事业、建筑事业的都了长足进步,同时也导致了意外创伤增多,加上患者若病情复杂,变化快速,则需要急诊科及时、准确处理[1]。急诊科抢救的黄金时间对改善预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意义重大,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医师或护士急救时缺乏应急能力,或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容易出现危机事件,影响抢救效果[2-3]。基于此,针对急诊科治疗而言,应做好必要的危机管理,但从国内医院来看,部分缺乏这方面的管理措施,或者管理措施不当、不全,使得危机事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4]。为了进一步分析危机管理模式应用在急诊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就2016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0例患者实施了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19年1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200例进行研究,根据入组奇偶顺序分为两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各100例。纳入对象有完整资料,满足急诊科收治标准[5],本人和(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严重恶性肿瘤、昏迷、意识障碍、妊娠期或哺乳期、预计生存期不足3个月等患者。此外,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15~76岁,均值(33.8±5.7)岁。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16~77岁,均值(33.5±5.9)岁。前述性别、年龄上两组患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用传统急诊科管理模式处理,完善就诊环境,做好急诊护理抢救管理,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抢救,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潜在或存在风险的患者,并重点进行管理与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则采取危机管理模式处理,具体如下:①提高医护人员危机管理意识:利用讲座或者QQ群、微信群等模式,不断强化医护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促使他们主动认识操作期间存在的风险,落实到位,避免给药、注射等出现不良事件。指导医护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自身的权利,做好自身与患者的权益保护。②重视医护理论与操作培训、考核:选择适合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培训方式做好新进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并定期进行考核,训练他们急救用品使用、放置及保管能力。根据医护人员年资培训,比如集中培训与分层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考核不合格者继续培训,直到合格为止。③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进行调配: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实施弹性排班制度,避免各层级医护人员重叠,适当配置备班人员,以便夜间抢救、节假日抢救等情况下有医护人员在岗。此外,鼓励不同小组、班次医护人员督促,检查当班工作情况,及时发现漏洞与安全隐患,尽早处理。④制定紧急预案:对应急人员实施培训,每个季度可实施大规模演练,要求医护人员熟悉各个科室的位置,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转运。做好医护人员应急预案培训,比如停电或停水情况下的处理措施,都应纳入培训与考核中,促进医护人员能短时间内完成突发事件的处理。⑤规范文书书写,制定满足本科室特点的标准:科室小组组长对下级医护人员书写进行审核,同时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检验,确保书写质量。⑥重视医患沟通:通过人文讲座,强化医护人员人文关怀理念。要求医护人员在操作期间应动作轻柔,语言得体,态度和蔼,耐心解释,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惑要认真解答。若患者紧张过度,可轻轻握住他们的说,并静静听他们诉说,予以安慰。

1.3观察指标

评价两组效果,记录管理期间危机事件情况,调查患者对管理满意率,并比较分析。

1.4评价标准

1.4.1疾病治疗效果

①控制: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②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生命体征明显改善;③有效:症状有所改善,无明显的大幅度生命体征波动;④无效:未能满足前述要求。总有效率=控制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管理满意率

用本院自制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评分0~100分,90~100分非常满意、70~89分为基本满意、不足7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处理,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疾病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9.00%高于对照组8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管理满意率

观察组对管理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8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比较两组管理期间危机事件

管理期间观察组危机事件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对护理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护理安全除了包括患者,还包括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相关法律意识等,而在医护操作期间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7-8],最终导致医护纠纷,增强护理管理难度,影响医疗水平。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进展快速,医护人员任务更重,加上该科室病死率高[9],一旦医护人员缺乏危机意识或意识薄弱,则可能导致危机事件发生,影响医疗护理质量[10]。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逐渐开展起来,近期有报道认为对提高护理质量作用重大,但缺乏对治疗效果影响的研究,为此本院就收治的200例进行了探索。本次就收治的200例急诊患者实施分组研究,对照组用传统管理方法处理,观察组则采取危机管理模式处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9.00%高于对照组89.00%(P<0.05),说明危机管理模式对提高预后有一定的作用;观察组对管理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87.00%(P<0.05),说明患者对危机管理模式更满意;管理期间观察组危机事件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12.00%(P<0.05),说明危机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显著减少危机事件发生。急诊科危机事件发生率相比其他科室要高,发生的原因较多,且比较复杂,比如患者与家属对医疗服务要求高,缺乏医学知识,特别是病情危急时,对急诊抢救存在质疑,出现信任危机;护理人员抢救与护理期间言语不当或行为不当(交接班不清楚,未按照医嘱操作等),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管理制度缺失或个别人员行为不当,媒体与网络过度渲染,影响行业信任,都会给医疗服务带来阻力[11]。为此,本院急诊科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利用危机管理模式处理,针对危机事件进行总结,分析主要的因素,对症处理,拟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患者。综上所述,急诊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危机管理模式处理,相比常规急诊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明显减少危机事件发生,而且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使得患者更满意,值得急诊科应用。

作者:梅道菊 单位: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