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意识论文范例6篇

危机意识论文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危机意识;新闻媒体;危机教育栏目化;理性报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52-02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从2003年的非典肺炎流行,到2007年的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和汶川地震,还有今年发生的雅安地震,无不对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处理危机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新闻媒体作为社会重要力量,在培养公众危机意识的工作中担负着特殊的责任。因此,在危机的管理中,媒体应该把完善提升公众危机意识的能力作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媒体提升公众危机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一)我国公众的危机意识薄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虽然是中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古训,但时至今日,国人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并没有大的提升。据2006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的关于《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点查报告》显示,广大公众普遍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尤其对利用外部资源防范危机的意识薄弱,如不了解自己的邻居、不了解自己所处附近的避难所等。

从宏观的角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基于中国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造就国民品性以及当前中国经济腾飞但公民精神建设相对迟缓等现实因素的考量,中国并未形成一种适度的危机文化氛围。政府、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在培养公众的危机意识方面的工作不到位,相应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措施都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致使公众对危机的辨识力和处理能力无法借助外力得到提升。

(二)新兴系统威胁:21世纪的“风险社会”对公众的危机意识提出更高要求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 21世纪经合组织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将主要面临“新兴系统风险”。所谓新兴系统风险, 就是人类赖以生活的医疗卫生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能源供应系统、食品和水供应系统、信息和通信系统遭受到的威胁。中国目前处于改革攻坚期,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充满挑战和风险,中国政府和公民只有强化应对各类危机的能力,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这就对国民的危机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媒体在提升公众危机意识方面的特殊作用

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从传播效果研究角度而言,该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危机发生时,公众对危机的高关注度使接收信息的需求会激增,对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产生依赖性。

二、媒体提升公众危机意识的方法探析

斯蒂文・芬克在1986关于危机传播提出了四段论模式即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和危机解决恢复阶段。本文根据芬克的四阶段理论划分时区,分析媒体在不同阶段提升公众危机意识的技巧和方法。

(一)危机潜伏期――危机教育常态化、栏目化、品牌化

正如《健康是一次旅行》的作者马修・曼宁所说:“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这些病魔的无知”。同理,公众对危机的知识掌握的越全面,对危机的敏感度和接受处理的能力越高。媒体虽然是危机教育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但在各种信息量速度急剧增加、信息渠道不断拓宽的传播环境下,公众对很多信息都无暇顾及。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敏感信息,除了切身利益与之相关的部分公众外,绝大多数公众并不密切关注。

那么,媒体要想使有关危机的科学知识信息被更多的受众所接收和掌握,就需要将危机教育常态化,栏目化和品牌化,以传播的高频率使受众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美国探索频道的一档展现主持人冒险经历的电视节目《荒野求生》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教会了公众大量如何在荒野逃生的技能。据媒体报道,美国9岁男童格雷森・温与家人在森林远足时走失后,依据自己通过观看《荒野求生》所学的求生技巧自寻出路,同时还为救援人员留下寻找线索并最终获救。由此可见,一个品牌化的节目,可以在提升公众危机意识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常态化的媒体危机教育节目还可以保证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不同地域、不同情境、不同类型和针对不同人群的危机知识都有机会呈现。因此,受众从众多的危机报道中找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更容易产生影响的危机知识的几率增加。

(二)危机爆发期――利用公众的危机认知心理适度强化危机带来的危害宣传,并且大力强宣传反危机技能

传播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指人们普遍存在的、寻求信息的心理现象,寻求信息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社会常态环境下,人们的这种心理是不明显的,但在公共危机传播这一特殊情境下,公众处在一种未知的恐惧中,这种认知心理会非常明显。他们希望了解新的情况,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验证,从而确定自身所处的环境。可以说,危机时期的公众会主动的接触媒体来获取信息。

另外,根据美国学者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在世纪60年代提出的“防疫论”认为,增强人思想上的抵抗力,一要使用“滋补法”,即让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念的正面信息;二要使用“防疫法”,即让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刺激其防卫的负面信息,这样可以让人形成一种通用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足以使人的基本信念在受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

危机爆发期,公众对危机的关注度会空前提高,且公众的危机认知处于感性阶段。此时,媒体可以适度强化危机带来的危害宣传,提供刺激防卫的负面信息,使公众对此类危机的危害性有更直观、更贴近的感受,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增强危机的防范意识。

同时,在危机爆发期,媒体应当趁着报道的热度大力宣传相关的反危机技能信息,在技术上帮助公众了解和记忆危机。该类信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仅解决了公众当下应对危机的现实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公众由同理心而产生的避免危机伤害的需求。

(三)危机蔓延期――培养公众面对危机时的理性

成熟的心理状态和理性思维是危机意识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媒体在危机蔓延期的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舆论以及公众对危机的认知和心态。因此,在这一时期,媒体提高公众危机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挖掘深层信息

危机蔓延期,公众的危机认知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对危机信息需求也从量上转移到质上。这时,媒体应该加大力度对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解读,引导受众理性思考、深刻体会危机发生的前因后果,这样有助于加深公众对危机的认识。

2、抑制谣言传播

由于这一阶段相对漫长,在像地震、海啸、传染病等威胁到多数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危机蔓延时,一些有关危机的个体谣言有可能从一元化传播进入到群体谣言的多元化传播,结果造成公众恐慌脆弱的心理,影响人们对于危机事件的认知效率。媒体通过及时粉碎谣言,能够缓解公众紧张焦躁的情绪,增进公众的理性思维能力。

3、谨防对危机的不当引导和干预

(1)提倡自救

中国国内的媒体在报道自然灾害时,经常浓墨重彩地描绘外界力量――政府、军队、医生等是如何在灾后帮助灾民脱险和维持生活的,幸存者通常是没有什么能力行动。这种灾民“无能为力”的信息过多,往往会导致公众对危机产生误解,对外界救援力量形成心理依赖,从而削弱危机意识。因此,媒体在报道危机时,应该提倡公众开展自我保护、自我救助和自组织的意识。

(2)淡化悲情,增加让人“冷静”的讯息

对比日本媒体和中国媒体有关本国地震的报道不难发现,相较于中国媒体习惯的煽情报道,日本媒体则更加强调冷静和人性。比如,在NHK有关地震的新闻画面中,没有主播和一线记者的泪流满面,只展示镇静的面容和专业的报道;没有略带人性悖论的英雄事迹,只展示有条不紊的救援。

冷静、平稳的心态是抵抗危机伤害的心理基础,媒体过度渲染灾难的悲彩容易激发受众脆弱伤感的情绪,削弱公众的心理承受力,不利于灾后秩序的维持和公众成熟理性的心理建设。中国媒体应该从日本媒体处理危机新闻的行动中吸取有益经验,控制大起大落式的煽情报道数量,增加让人冷静的讯息。

(四)危机解决恢复期――监督问责,总结经验

1、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经常被同时提起,是因为危机意识是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深刻认识“不负责任的后果”,才能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有清醒的预见和防范。

现实生活中,部分危机是因为相关责任人的过失而触发或者恶化的,如交通事故中肇事者的违规驾驶、火灾事故发生前安检部门的失职等。这就需要媒体在危机后期着重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对危机中危害公共利益的的个体或组织展开公开报道和批评并追问责任。由于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所以不管是相关部门或组织,还是公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为了避免“前车之鉴”而更加自省和自律。

2、总结经验

正如美国的危机管理学家诺曼・R・奥古斯丁所说:“一次危机即包括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了成功的种子,发现、培养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是危机处理的精髓所在;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媒体作为社会反思和总结经验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在危机恢复阶段,积极发挥强大的传播能力和影响能力,可以为政府和公民的沟通交流提供平台,促进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引导公众形成思维定式,即记忆和经验。

三、结论

对一个国家而言,公民具备理性的危机意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公民的危机意识的强弱和危机应对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只要新闻媒体借助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通过创新理念、吸收经验、积极参与和科学运作,结合新的媒介手段和大众心理需求,就能促进公众危机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危机管理课题组.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调查报告 [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办,2006年第6期.

[2]范燕宁,卢敬春.“非典”过后反思公众危机意识[J].艺术教育,2003年第8期.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时刻面临着各种危机。企业能否有效及时快速地化解危机,不仅体现企业管理者的智慧,体现企业的团队整合能力,更能证明企业使危机转化为机遇还是遭受致命的打击。本文简单分析企业了危机存在的现况,提出要设置危机处理机构,树立危机意识、加强职业责任等解决方案。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任何企业都处于风云莫测的环境中,因为企业本身是一个与外界环境有密切关联的开放系统,其经营活动总是伴随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交流,以及股东与内部员工间利益的调整。无论是享誉世界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还是不为人知的中小企业,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危机的困扰和危机的侵袭。由此,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管理业已成为企业的共识。

一、危机意识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之一

危机意识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之一。而对于危机意识,古人早就作过“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论述。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一切生物的生存过程都是时刻在防范危机并与危机作斗争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胜出关键在于企业管理者能否警觉身边已经存在的种种危机并化解危机。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就不可能重视危机管理,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在危机未发生或正在发生时预防或采取措施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 使企业尽快的摆脱危机。这对于企业维护已有的公共关系工作成果和防止自身组织形象受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相当多企业危机意识不强,危机管理尚未完全实施。因此,把树立和培育企业危机意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来加以运用和推广,对于推动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现状

(一)危机管理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

不少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认为企业危机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对危机管理没有必要设一常设机构,导致企业常常因没有健全的危机预警系统,而使其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 “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企业发生危机前必然会隐约显现出许多征兆,决策者与管理者如果把危机意识纳入企业战略决策中,就不难从平时的蛛丝马迹中透视到企业的生存危机。企业危机管理应着重防患于未然,要求企业平时就建立危机管理系统,强化职工的危机意识,尽可能将危机遏止在潜伏期,做到防微杜渐。总之,企业必须预先制定科学、周密的危机应变策略,针对危机可能发生的性质、概率、时间、方式等等来决定处置危机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使企业处变不惊,掌握控制危机的主动权。

(二)、社会责任感不强,公关意识淡薄

责任是处理危机的第一要义。在我国,处理危机措施不力的事件数不胜数,如20世纪90年生的三株口服液事件等。很多危机在开始时并不严重,但由于公司对待公关危机的态度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当使得危机越陷越深。目前,许多企业在常态时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与媒体的合作主要是常规的、表层的合作,缺乏积极有效的深层次合作;当企业处于危机状态时,或者是比较消极被动地应对媒体的报道,或者是对于媒体不利于自己企业的报道采取过激的反应,导致与媒体间关系紧张,最终使得公司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缺乏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决策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而我国相当多企业决策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一般管理人员危机意识淡薄,有很多甚至企业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在危机发生后如何进行处理,这种观念常常使企业置于没有健全的危机预警的系统中。一旦发生危机, 只能采取以大规模的人力和物力紧急动员的方式 解决危机,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使企业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四)、缺乏专业的危机信息管理人才

当前我国的危机管理尚处于起始阶段,普遍存在信息人员不懂管理,管理人员不懂技术的状况,加上缺乏严格的教育和培训。 危机管理处在依靠在实践中摸索出经验的非专业人士来执行的状态中,信息方法匮乏,管理手段不够成熟,管理很随意又缺乏专业性。

三、 有效进行危机管理的对策

(一)领导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

这是培养企业危机意识的首要前提和核心所在。多少企业的事实表明,领导的才能、智慧和品格对于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领导可以救活一个企业,一个无能的领导也可以“吃”掉一个企业。可见领导在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发挥得好坏,与领导者是否具有危机意识息息相关。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首先使危机意识根植于领导的头脑观念中,其次才能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进而把危机管理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转化为企业致胜的优势。

(二)培养全员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管理

《左传.襄公十一年》 中曰: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因此,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全员危机意识是谋求企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 要想科学有效地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首先要对企业危机有个透彻而深层的认识。在危机发生前就培养员工危机意识并训练危机反应能力,提高全员危机管理的自觉性,一旦企业发现危急信号,就能快速反应。

(三) 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

企业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与外部环境时刻息息相通,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企业的危机预警系统应包括三个方面:

1.组建高效的危机管理小组。成立具有较高领导职位和较高专业素质的人士组成的危机管理小组,并制定或审核危机处理方案。 转贴于

2.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研究和处理,全面清晰地预测各种危机情况。捕捉危机征兆,为处理各项潜在危机制定对策方案,尽可能确保危机不发生。

3.建立自我诊断制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检查、剖析和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消除发生危机的诱因。

(四) 危机管理中有效的媒体策略

在当今信息时代,媒介的双刃剑属性越来越明显,媒介既是化解危机的利器,同时是引发、恶化危机的源头。应对媒介的黑白脸,企业需制定出并实施良好的媒体策略,当发生危机时, 就能正确引导媒体舆论导向,处理好危机。

危机中的媒介管理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和使用。这就要求企业应做到:

第一,建立和谐的媒体关系, 构建企业防火墙。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说:“一个得不到新闻界信任和好感的企业, 是不可能大有发展的。能得到新闻界的信赖, 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财富。”

其次,设置媒体议程, 掌握话语权。在危机处理中, 企业应主动出击, 设置媒介议程, 进而影响公众议程, 以形成有利于企业的舆论。

第三,及时准确地向媒介信息,让企业成为媒介的主要信息源。信息要全面、真实,不要掩盖事实真相。要以真诚的态度赢得媒介的同情与支持。可以防止其它信源的消息传播, 使不确的消息减少传播的机会, 从而主导舆论。

总而言之, 在危机管理中企业要根据媒体环境、 危机传播的特点、 各媒体对于危机可能的反应及公众的特定心理等制定合理的、 具有可操作性的媒体策略。

四、结论

培养和强化危机意识应注意把握“度”。任何一件事如做得超过了其内在的“度”,就会适得其反。这就要求企业:

一方面,企业必须拥有危机意识并正确面对发展中出现的危机,才能不断壮大。没有危机感,企业就会被淘汰。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个体生命,都应该具有危机感(即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奋发图强并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方面,企业不能过分强调危机意识,必须结合每个企业的自身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策略,试想一个企业如果永远都处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而忽略别的发展战略,那么它也会空有危机意识而裹足不前。一句话,企业要保护自身的市场地位,最好的办法就是树立超前的危机意识,主动进攻,还必须坚持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章钢,谢阳群. 危机信息管理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6,(8).

[2]紫剑.树立和培养企业危机意识及加强危机管理的策略. blog.sina.com.cn/dunhuangzijian2008-11-10

[3] 焦树民,国珍.略论 企 业危机管 理 中的 媒体策 略[J]. 东南传播,2008, (3)

[4] 徐凡,杨利红.我国企业危机管理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 2008,(5)(上)

[5] 边婷婷,孔军.论现代企业的危机管理[J].江苏商论 2009,(2)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3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98-01

一、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十分重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发达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取得的研究成果颇丰。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机制在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消除恐慌、恢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以美国、俄罗斯、日本为代表,建立首长负责制的中枢指挥系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完备的常设机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媒体介入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国民危机意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国内研究现状: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虽然说有不少的文章来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但缺乏健全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理论,尚未完全建立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应对危机的综合处理机构,缺乏社会危机信息预警网络,公民缺乏危机训练,缺乏危机意识,应对危机能力较弱,因而学习和研究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就显得十分必要。

公共危机的概念:公共性危机即公共性公关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应性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我国的公共危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二是发生的迅速性和紧急性。

二、产生公共危机的原因

1.危机意识不到位

我国公共部门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预案质量不高。目前各地政府和各部门大都制订公共危机相关的应急预案。但是这些预案很多都是在原则层面加以规定的,缺少特别专项的、具体的应急方案。同时,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协调性,没有把应急预案从纸上带入市民的现实生活中去。

2.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对公共危机的处理也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但对各部门处理公共危机的责任没有明确的规范和各种应急措施,我国目前主要还是在已有法律秩序的框架下应急,人为性、随意性强,没有出台专门法律来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三、提高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

1.提高危机意识

危机管理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足够重视。各地、各部门的高层要重视危机事件,组建熟悉危机管理的高效管理团队,提高危机意识。中央和地方要在应急中实现良性互动,部门、跨地区的联动协调机制需要细化,从而推动处理危机经验的积累。

2.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加快研究公共危机和紧急状态立法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计划安排是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有了法律和相关预案,就能使各部门在应对危机上的责任关系更加明确和规范。今后我国要加快研究和立法进程,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什么条件下可以启动紧急状态立法,可以宣布一定范围内的紧急状态等。

本文运用系统分析和文献研究相结合,以国内学者通过实例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调查研究方法来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最新的相关领域发展前景,探讨适合我国处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策略。由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因而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上缺乏理论性、综合性的指导体系,以至于在解决危机事件时,不论是灾前预警、灾中应急,还是灾后修复都是“一窝蜂”,没有可持续性的一套管理机制。本文首先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归纳,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不足乃至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提出如何完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对策,为政府在解决公共危机事件提供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理论指导,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4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府公信力;危机处理

中图分类号:C9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031-02

钱云会在2010年末成为中国最著名悲剧事件的主角。这位温州乐清市蒲岐镇寨桥村的前任村委会主任,死于一场离奇的车祸。钱云会之死经由网络迅即传播。此后一周内,围绕死亡真相的争议在网络发酵。人们普遍怀疑,这个因村庄被征地而上访多年的老村长,是死于一场“阴谋”。舆情汹涌之下,激愤的情绪遮蔽了对真相的理性追寻,而官方事件处置和危机应对失当,愈加凸显官民对立和政府公信力瓦解的尴尬。

一、“钱云会”事件中乐清政府的行动走向

截止2010年1月3日,“钱云会”事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事件发生引起网络讨论到28日温州市委召开专项会议,网络舆论稍微平息。第二阶段:29日第二“目击证人”出现使事件急转直下,政府召开第二次新闻会。

1.第一阶段乐清政府的反应

(1)温州网官方消息。2010年12月25日下午6时42分,当地温州网官方消息称,“乐清蒲岐镇今日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一人死亡。”“乐清市相关领导非常重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处置。目前,肇事司机已被警方控制,该事件正在调查处置中。[1]”

(2)召开新闻会。27日15时,乐清市政府、乐清市公安局协同中国移动乐清分公司匆匆召开新闻会。但是,针对会现场记者提问,官员们显然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对于很多质疑,官方回应未能提供有力证据。

(3)开通新浪微博。27日新闻会后,乐清市公安局注册新浪微博ID“平安乐清”,但是两天之内只发出三条微博。对此乐清公安局政治处副主任林建旺解释说,发一条微博也是要“请示”的。

(4)确定“信息公开”的处理原则。28日凌晨,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一德连夜召开市委专题会议,提出实事求是,公正处理等四条处理意见。

2.第二阶段乐清政府的反应。12月29日第二“目击证人”黄迪燕出现使事件再次急转直下。大部分网友再次公开质疑官方,认为“钱云会案一定有猫腻”。

(1)召开媒体见面会。温州市委外宣办主任张春校在29日下午的媒体见面会上,一度陷于尴尬。“为何抓捕村民?”“第一时间的通稿怎么如此漏洞百出?”“能不能提供更有力的证据?”这位在当地以“相对开明”而闻名的政府官员,在30多名媒体记者面前一度口讷。

(2)召开第二次新闻会。29日晚10时45分,第二次新闻会在乐清县城举行。为了“取信于民”,温州市公安局局长叶寒冰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肇事司机费良玉同样在电视中露面将近15分钟,讲述案发经过。

(3)欢迎“公民独立调查团”的介入。之后,舆论疑虑仍未消散。民间追求真相的努力从舆论走向了行动。30日前后,至少有三个“公民独立调查团”前往乐清。温州市官方也表示“欢迎”,称会做好准备工作,全力协助公民独立调查团。

二、“钱云会”事件中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危机意识。“危机意识要求一个组织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和平、发展时期,就抱着遭遇和应付危机状况的心态,预先考虑和预测组织可能面临的各种紧急的或极度困难的形式,预期或提出对抗危机的应急对策,以防止在危机突然发生时束手无策,无法积极回应,而遭受无法挽救的失败。[2]”

“钱云会”事件发生的时间是25日上午9时,而就在当天下午6时,温州网发出官方消息,将这一事件简单定性为“交通事故”。乐清政府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钱云会”事件会对他们产生如此大的冲击。他们还是因循守旧,按照老一套的模式来进行处理。当事件不断演变不断升级时,乐清政府这才重视起来。但是仓促之中得出的结论并没有达到预想中的让公众知情的效果,反而激起了网络舆论对政府公信力的强烈质疑。之后当地政府也没有及时作出对这些质疑的回应,导致网络舆论不断膨胀。

危机意识缺失是政府部门职责履行不到位的结果,政府也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日常工作中,政府并没有把“危机预防纳入到政府政策目标和核心议程之中;在危机发生后往往只重做好‘善后’工作,而不重从根本上‘亡羊补牢’。[3]”这种“轻预防、重处理”的倾向存在于大多数的管理部门,这也是政府及主要负责人对于危机的思想认识不足所导致的。

2.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这是目前我们国家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危机管理普遍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的应对机制,这包括危机等级划分体系、危机报告机制、资源调配机制、跨部门协调机制、媒体管制以及善后机制等[4]。

地方政府并没有建立专门处理危机事件的部门,一旦发生危机事件,最多也只是成立临时的调查处理小组。这种临时处理小组,由于其极大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并不能长期发挥功能。通常处理完一件危机后,临时小组就会解散。如果再次发生危机事件,那么就又要重新组建处理队伍。这不仅仅导致地方政府工作量的增加和工作效率的降低,也不利于政府成功及时处理危机。

除此之外,政府中也并没有专门处理危机事件的人员。临时处理危机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和系统正规的危机处理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起了反作用。“钱云会”事件发生之后,截止2011年1月3日政府共召开了两场新闻会和多场媒体见面会。在这些会上,对媒体的提问官员们所表现出的手足无措就充分反映了这个问题。政府官员在新闻会和媒体见面会上的不佳表现致使政府部门陷入了一个相对弱势的话语状况中,铺天盖地的质疑依然持续。

三、给“钱云会”事件中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危机处理的建议

1.转变执政理念和管理方式。传统的执政理念是将政府放在中心位置的管制型理念,而现如今的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对自己的各种权利要求在不断增加,同时对于政治信息的渴望也与日俱增,可以说公民意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若是仍然坚持传统的执政理念,继续施行强硬的那势必会造成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政府部门应该摒弃传统的行政强制管理手法,要将民众的诉求放在执政理念之中,重视民众的呼声。正如在“钱云会”事件中,对于事故的结论,必须要经过完整的调查才能做出。不能因为行政时效问题,急于给出一个不负责任的结论,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想的目的,反而易使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受到质疑。

2.强化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意识。强化危机管理意识,其实就是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各级政府对于危机的爆发并没有预警意识,对它们的突发性和破坏力也都没有足够的重视,总是存在一点点的侥幸心理。所以,如果要提高政府部门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就一定要强化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应该系统学习有关危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真正认识到网络舆论危机的产生机制、严重后果以及处理办法。一旦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意识在管理人员的思想理念中扎根,政府人员才能及时制定有效的策略应对网络舆论的冲击。

3.建立危机事件发言人机制。国外已经有相关的新闻发言人机制,而在我国的地方政府,仍然没有建立危机事件发言人机制。网络舆论危机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极强的动态性,政府部门以及媒体都不可能随时掌握事情发展的动向。在这个情况下,危机事件发言人的作用就能突出体现了。发言人机制保证了信息在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双向流动,是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发言人不仅仅是政府的代言人,同时也是媒体和公众知晓权的维护者。危机事件发言人机制就是一个平台,它能够有效传达政府所做的各种决议和有关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避免各种谣言的传播,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众情绪的稳定都能起到效果。

4.积极面对舆论危机。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公众表达其观点意见的主要平台。政府部门应该对网络舆论多加关注,及时了解网民对于危机事件的所思所想,充分满足网民们的知情权。危机事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针对这个情况,政府部门不能一味进行回避,或者选择控制网络信息传播渠道等强硬措施。这种做法很可能导致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对立,破坏政府形象。

纵观近几年国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我们发现事件最后指向的都是政府的责任问题。如果政府能够在危机刚刚发生的时候,积极面对,用于承担责任,那么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都会逐渐增加。因为积极面对与承担责任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有作为有担当的政府形象。这样有利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十分利于危机事件的化解,也利于提高政府形象。

除了承担责任,政府还应该重视信息公开透明在舆论危机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切谣言都会随着真相的公开而停止,政府只有开诚布公将事件信息以及政府所做的工作及时准确得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给公众,才能在舆论危机中掌握主导话语权,也能够极大避免了因为权威信息缺失而带来的恶意炒作。

在网络时代,信息实现了双向的传递。互联网成为了网民们表达自己观点意见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通过网络传播可转化为社会公共舆论,对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看到,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一种价值观、一种追求真理的方式。据CNNIC 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38亿,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政府部门在对网络事件进行危机处理时,应该对网络舆论进行足够的了解,同时掌握新媒体技术,才能在官民对立的冲突事件中使政府的公信力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温州网http:///.

[2] 胡宁生主编.中国政府形象战略(下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课程教学;生态意识;大学生

当前生态问题日益突显,已经成为急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方向。在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明确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重大的社会发展趋势,教育要顺应并推动这一趋势。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生态文明观直接影响了国家未来的生态文明,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生态危机的生活感官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进学生身边的案例,对案例逐一深度分析并予以情景再现,让学生成为危机中的“主人公”,让学生对生态危机有更深刻的体验与带入感,对生态危机意识有更强的生活感官。让学生通过生态学的课程学习,切实感受到生态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学老师可以巧妙地设置课程内容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强化学生的认识。

二、分析生态危机的背后机理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在通过案例强化学生对生态危机的生活感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学科角度和理性思维去分析和掌握生态危机发生与防治的背后机理。学生只有对生态危机有了科学认知,才能形成科学的生态意识,才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生态危机的发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构建合理的生态运行机制,从而思考生态危机防治的具体措施。生态学课程老师通过分析生态危机背后的机理,来让学生从理性上对生态危机有深层次的认知,进而通过生态学课程的理论来帮助其形成生态意识。

三、注重生态行为的日常

“落地”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生态学课程老师应更加注重将学生所形成的生态学意识转为日常行为。强化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尤其是在生活中能够将生态意识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态素质。如不乱丢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注意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都是生活中随处可以践行生态文明的载体与路径,我们可以做的、可以结合的还有很多。在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路径中,要注重将所学知识予以“落地”,要更多地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生态理念,把生态意识运用到生活、社会的各个领域。

四、加强生态意识的立体宣传

生态危机已经到了无法躲避的阶段,但是学生对生态危机的理解普遍不深刻。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生态危机的立体宣传,将生态文明意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举办系列讲座、知识竞答、辩论、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作为课程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使学生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叠加效应,深化对生态意识的认知与落实。

五、整合各方资源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过程复杂而曲折,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仅仅凭借某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仅是课堂、学校的事,还是整个社会的事,需要形成合力。一是课程教学要注重与社会资源之间的结合,要不断拓展社会资源,开辟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同时社会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与平台,要更多地利用教育载体承担社会责任,相互促进。二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路径尚未健全,高校应加强制定与有效引导,给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与引导。三是强化多媒体运用于社会监督,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优势与监督作用。四是及时抓取和把握社会主流思想与生态意识之间的结合,如在慈善、植树等活动中开创具有鲜明特征的生态主题活动,协同发展形成强大合力,借此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危机意识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媒介素养; 大学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7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126- 02

1 问题的提出

公共危机是指那些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大众正常生活、工作以至生命财产的突发事件。公共危机主要有因不可抗拒力引起的自然灾害和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危机两大类,前者包括地震、雪灾、干旱、泥石流、海啸等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后者有人为失误造成的重大事故,如集体中毒、火车出轨等由于舆情引导不当引发的危机,也有人为故意因素造成的社会动乱,如恐怖事件、民族冲突或者战争等。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舆论》等著作中提出,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人们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只能通过各种新闻机构去了解。公共危机发生后,受众如何解读媒体公共危机的报道并参与公共危机的沟通、决策,不仅与媒体报道有关,也受自身媒介素养的影响。

媒介素养,是指大众对各种信息的处理能力,包括获取、分析、评价和利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通过媒介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而“灾难事件与心理、社会、制度与文化交互作用的方式会加强或消减对风险的感知并塑造风险行为。这反过来造成新的社会或经济后果,如导致对制度丧失信心、污名化、脱离共同体事物等间接影响”。因此。关注公共危机信息在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传播,总结其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使其能够理性地认识媒介和辨别媒介信息,领会媒介及其信息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

不论何种性质的危机事件,都极具新闻价值,危机一旦发生,会立刻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和大众谈论的热门话题,有关危机信息的传播速度有时甚至比危机事件本身的发展还要快,一个地方的危机事件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等媒介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公共危机信息呈现以下的传播特点。

2.1 国外以“公共危机”为契机,恶意诋毁中国形象

长期以来。由于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内公共危机事件常常被西方媒体进行歪曲性解读和负面炒作,故意挑起并激发社会矛盾。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在某些西方媒体的宣传报道中, 竟成了“中共血腥镇压少数民族反抗”的民族事件,完全歪曲了事实真相,造成国际舆论一边倒地指责中国政府,极大地污损了中国的形象。借助公共危机事件 “妖魔化”中国的做法在和平年代是西方惯用的手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的零乱和随意

在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主要是专业化的传媒机构,进入数字化媒体时代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信息传播的门槛几乎降为零,普通大众也可以通过论坛、博客、QQ等信息,有的甚至建立了个人网站,拥有属于自己的传播平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专业的媒介传播工作者,多是科班出身,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他们的报道和评论往往以专业知识及背景信息为支撑,知道什么信息能播,什么信息不能播,从哪些角度进行传播,尽可能做到真实客观,避免传播的失真和失衡。非专业的传播者则不同,他们不受任何约束,喜欢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态与他人共享。但是他们对危机的判断往往基于自己的主观认识、主观预测和联想,多半就事论事,缺乏将公共危机放在社会大背景之下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传播的内容大多肤浅而零散,观点比较偏激,带有很强的个人情绪和主观色彩。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当事件发生地的网民将他们视野中的事件图片或者事件“亲历记”发到网络上面后,现实中发生的突发性公共危机则可能在虚拟社区里被进一步放大。2011年9月10日晚,江西瑞昌发生了4.6级地震,第二天就有不少网友发帖子,展示被地震震垮的房子,称地震专家预测 “两周内湖北附近还将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破坏强度极大”,引发市民极度恐慌。

3 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与接受公共危机信息的特征

国际上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早已把媒介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但在我国,媒介素养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媒介素养教育未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当前大学生群体对公共危机信息的接受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