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处理方案范例6篇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范文1

关键词 财务危机 财务危机管理 财务危机处理

现代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处在一个高度开放和动态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因各种内外部原因导致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财务危机, 培养财务危机意识, 加强财务危机管理,进而有效地处理财务危机。目前,我国企业界对财务危机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国对财务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已有的研究大部分局限在财务危机爆发后的事后处理方法上,还缺乏对企业完整的财务危机管理体系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分析,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

1 危机管理理论综述

1.1 公共关系理论

著名公共关系学教授詹姆士·格鲁宁(james e. grunig)将公共关系定义为:具备管理、沟通、组织、面对公众、全球化运作等功能,主动影响公众,为组织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协助组织更有效运作。公共关系理论主要侧重在危机发生后维持良好的组织与公众关系,树立积极的企业形象,有效地化解组织与公众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等。可以看出危机公关只是危机管理的初级阶段,是危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2 危机处理理论

危机处理主要指事件发生后的一些技术性的措施,例如人员如何调配,记者招待会何时召开、会前准备、选择合适的发言人,善后的处理等等。具体体现为危机处理手册,较危机管理低一个层次。危机处理的作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适当的成本解决危机,与媒体进行有效沟通,与消费者和公众及其他相关群体进行有效沟通 ,保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

1.3 危机管理理论

现在,危机理论发展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危机管理阶段,危机管理属于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其实质是信息的管理。企业要有效应对来自内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威胁,就要建立一个危机决策体系,从企业组织结构到内控制度以及企业的组织文化都要做出相应改变。因而,全面的危机管理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事前的防范、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恢复。企业更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事前的预防;高级管理层的危机意识和亲自参与;预警系统的建立;员工培训;解决危机指导原则的制定;事后总结与教训的吸取等。

2 企业财务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财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的建立

(1)财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在财务危机爆发前的平常状态下,要成立财务危机常设机构,一般应该归属于企业财务部门。其要全面地负责财务危机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建立和维护预警机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风险评估,制定危机紧急处理方案,对财务人员进行危机培训等工作,启动财务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参与财务危机处理工作,并进行财务危机的善后处理。财务危机常设机构在财务危机发生后就扩大为财务危机处理专案小组,财务危机解决后恢复财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的正常工作。

(2)财务危机常设机构办公人员的构成。企业财务危机管理所具有的复杂性对财务危机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一定的要求。首先应该是对企业要有较高的忠诚度,因为财务危机管理的日常工作涉及到大量公司的机密或者危及到企业重大利益信息,只有保证管理人员的可靠,对公司财务危机管理信息能够保守秘密,财务危机管理才能顺利进行,所得出的管理信息才真实可靠。其次,财务危机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宽广的眼界和良好的综合知识。财务危机管理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综合的分析判断能力。财务危机管理人员应该掌握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具备扎实的经营管理知识,能够熟练地应用企业诊断方法和企业财务危机预测的定性、定量分析。

2.2 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目的:通过对财务危机风险源、财务危机征兆进行不间断地监测,能在各种信号显示财务危机来临之际及时地向组织发出警报,提醒组织对财务危机采取行动,在财务危机之前就缩小其损失范围和爆发规模。

(1)财务危机信息的监测。要建立能够提供真实可靠信息的信息网络,这是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核心。确保将分散、零星的财务信息整合为准确、有用的信息资源并及时呈报给决策层,作为财务危机预警的判断依据。

(2)财务危机信息的甄别和风险评估。对监测到的财务信息进行鉴别、分类和分析,使其更有条理、更突出地反映出财务危机的变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估计。预警机制中还应该包括一套完整的风险评估管理系统。时间和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我们需要建立某种形式的优先注意权,通过风险评估,确认全部的财务危机源,并为其排列了优先等级,就可以考虑如何最好地管理每种财务危机源。

(3)财务危机预控。财务危机预控是指企业应针对引发财务危机的众多可能性因素,事先确定防范、应对措施和制定出各种财务危机处理预案,以有效地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或尽量使财务危机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2.3 财务危机管理培训

企业财务危机管理工作首先就要使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从思想上克服自满情绪,树立财务危机管理意识。突破管理的常态思维,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面对的内外经营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必须通过有效地财务危机管理加以预测、预防,化解或尽可能减少其损失。只有我们强化了自身的财务危机意识,才能在实际中真正重视财务危机管理工作。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演练,进行定期的财务危机管理的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财务危机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财务危机管理意识,还可以检测已拟订的财务危机应急方案是否充实、可行。

2.4 构建财务危机应对机制、制定财务危机管理应急预备方案

构建财务危机应对机制是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的关键内容,其基本目标是在企业一旦遭遇财务危机时,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正确反应,以最快速度启动应急机制,及时、准确地判断财务危机的性质、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并按照财务危机管理应急预备方案,果断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求将财务危机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

制定财务危机管理应急预备方案,针对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预先制定出应对方案,并估计采用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分别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为以后发生财务危机能有效地应对做好准备。不论针对哪一种财务危机,处置预案都要从分析可能的财务危机情况着手,策划应对的战略战术、基本政策和有效沟通的渠道,并分清先后秩序和轻重缓急,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安排,最后以书面形式作为正式文件,作为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行动指南。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应对预案及其备用方案,还必须进行反复论证和测试,必要时还要组织财务危机应对的模拟演练,以确保方案严密可靠。

2.5 财务危机处理的基本程序

(1)立即启动财务危机处理小组。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企业要以最快的速度启动财务危机紧急处理机制,企业应将常设的财务危机管理机构扩大,成立专门的财务危机管理小组,负责财务危机控制、财务危机处理以及损失评估等工作。小组的成员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观察、分析、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应包括企业领导人以及公关、管理、营销、技术等岗位上的负责人和专家,成员对企业要有一定的忠诚度。小组独立于各个职能机构,直接受企业最高决策层的领导。

(2)迅速设立、统一、公开的信息方式。财务危机事件发生后,各种传闻、猜测都会随之而来,媒介也会纷纷报道。这时,企业组织应指定新闻发言人,保证信息源头的唯一。在危机事件出现后及早举行新闻会,向企业内外公众介绍真相以及正在进行的补救措施,做好同新闻媒体的联系使其及时准确报道。

(3)积极调查财务危机事件,对财务危机做出合理处理。企业在启动应急机制和统一对外宣传口径之后,就要立即深入调查财务危机情况,分析财务危机发生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反映的实质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这是财务危机处理中最为关键的一步。针对财务危机中不同的对象,做出合理有利的决策与处理,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平息财务危机事件。

(4)财务危机善后处理。财务危机事件平息后,企业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财务危机带来的多方面损失。企业要做出相应的人事调整和组织机构调整、处理有关责任人、改变一些相关的策略或者方法。企业要尽最大努力恢复和重塑良好的企业形象,恢复重塑企业信誉,挽回公众信心。要针对形象受损的内容和程度,重点开展弥补形象缺陷的公共关系活动,密切保持与公众的联络和交往。

(5)财务危机总结。对财务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更要找出财务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财务危机涉及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归类,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分别制定修正方案,逐项落实到相关部门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财务危机管理内容。财务危机并不等同于企业失败,它只是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遭遇的挫折,财务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企业应将财务危机产生的巨大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动力,驱使自己不断谋求技术、市场、管理和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 威智管理咨询公司. 在危机中如何树立高端形象[j].上海综合经济,2003(6)

3 范秋梅. 中小企业危机管理预案刍议[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7)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范文2

1.1危机意识与危机管理意识不足由于公共图书馆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行政保障下,其相对弱化的竞争环境、死板管理体制等,都使图书馆对危机缺乏敏感[2],在对某公共图书馆馆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一概念的占到了30%,而比较了解的仅占比例的25%,其余45%的人员只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其内涵。大多数图书馆馆员包括一些领导都认为,“图书馆危机管理"这提法显得有些小题大做了,扩大化了,认为这不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就是日常工作中显示有危机征兆,也常常抱着侥幸心理,将其忽略,显示出了严重的文化财产保护意识的麻痹和薄弱,这将不利于公共图书馆未来的持续发展。

1.2危机管理职能机构缺失由于对危机和危机管理意识不够,经费限制和人员的不足等原因,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并没有在组织体系中设有相应的危机职能机构。在对发生过重大危机灾害的公共图书馆调查分析中发现,居然没有图书馆是通过已有的危机职能机构来处理危机的。一般图书馆都是在危机来临并造成一定的灾难后,才成立一个临时救灾办公室、抗灾指挥部等,始终缺乏一个常设的综合性公共危机管理组织来有效地统领危机工作。正是由于这种缺失,使得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活动缺乏全面持续性,不能为公共图书馆长期的发展保驾护航[3]。

1.3危机管理制度有待建立分析中外危机管理大量事实案例资料表明,为了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需要建立一套危机预防、控制、恢复等危机管理相关制度,保障危机管理活动达到预期效果,有效避免差错[4]。目前,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虽然近几年公共图书馆在危机管理防预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构建危机管理的整体体系,建立完整的危机管理制度框架还有很大差距。

1.4危机预警系统建设落后很多实践显示,危机事件的发生虽然难以预测,但却可以预防。建立预警系统是图书馆防范和控制危机损失的最直接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它通过信息收集、分析来监测危机状态,提前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出告知,使图书馆能够做好充分准备,沉稳化解危机[5]。这样图书馆根据警报及时制定危机防范措施,可以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近几年,公共图书馆暴露出来的隐性危机相当明显,令人堪忧。一些公共图书馆防危经费投入不足,应灾设备、防盗设备等缺失;另有一些新建图书馆,各项设施齐全,却缺少对人员的培训,致使许多现代化预警装置形同虚设。

2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危机管理对策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会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潜在的危机。为维持图书馆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强化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使图书馆危机管理日常化、制度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系统,来避免和削弱危机事件带给图书馆的影响和损失。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距离完善还有待时日[6]。笔者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中国当前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试提出几点关于加强中国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建议。

2.1牢固树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思想

2.1.1树立危机意识建设危机文化危机意识的提高是解决管理危机的思想前提和保障。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如果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就很难及时的预防危机,从容的面对危机,危机管理措施也会都形同虚设;只有危机意识提升了,才能做到防微杜渐,消解危机于萌芽状态。危机意识,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思想结晶,自古有之,即忧患意识,也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之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公共图书馆来说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思想,强化危机意识,来保障图书馆未来的持续生存和发展。培养和加强危机意识不仅是图书馆领导层的事,更应成为所有员工的责任,只有当全体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图书馆危机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危机事件警示教育和危机相关知识技术培训来培养和加强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一方面,通过宣传国内外各种图书馆危机现状及危机案例来提升馆员精神层面上的忧患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预防意识、避灾意识和时刻保持对危机的高度敏感性[7]。另一方面,加强馆员危机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对危机的处理能力以及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危机意识提升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图书馆危机文化,把危机意识上升成为危机管理文化,危机文化可以帮助图书馆形成上下一致的团队,提高图书馆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图书馆面对危机时每个人都有一种自觉应对危机的觉悟和行为,从而提高组织预防和应对危机灾害的能力。

2.1.2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危机是“一时爆发"的,也是“长期造就”的。没有危机发生,并不说是没有危机存在,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社会文化组织之一,时刻处于各种不安定的环境因素下,这些潜在危机因素早晚会带来危机,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而已。所以说,“不打无准备之战”,图书馆平时要对馆内外可能诱发危机的各种潜在不安定因素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以便在酿成危机之前得以发现和解决,即便危机爆发也做到有准备的应对。

2.1.3要重视危机的征兆和信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危机爆发前一般都会出现一些征兆。如果在危机爆发前及时发现并重视这些信号的出现,就可以把危机消解于萌芽中了。由于危机的征兆和信号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特征,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日常要保有对危机征兆和信号的高度敏感性,在平时工作重视这些信号的出现,从而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危机。此外,要明白这些征兆和信号预示的着什么样的危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2.2建立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职能机构危机管理机构是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的组织保障。为了实现危机管理的专业化和实效化,很多组织和行业都成立了职能机构,以此来提高危机管理水平[8]。公共图书馆也应借鉴此做法,建立一个危机管理组织机构,提高图书馆应对危机的能力能力,使公共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地应对各种危机事件。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机构的目的是要为维护图书馆安全、图书馆各项工作稳定开展和保障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它的主要职责包括搜集信息、分析信息、预测危机、制定图书馆危机管理战略,负责危机防范、危机监测、危机控制和危机恢复等。在非危机时期,负责危机的预防和预警工作,对相关人员进行危机宣传警示教育和应对灾害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9]。在危机发生期间,指挥和协调其它职能机构,进行图书馆内外部的沟通协调,共同应对危机。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成立确实有效危机管理机构,在现有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公共图书馆自身实际发展需要,根据公共图书馆的规模以及可能发生危机的概率和影响来选择其组织形式,成立单独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或是整合行业力量,成立区域性图书馆危机管理协作互助组织,来共同应对危机。特别是小型公共图书馆,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限制,常设一个危机管理部门并不现实,可以借鉴武先生提出的以人员代替机构的思路,即在图书馆各部门中指定专门人员行使危机管理机构的职能。

2.3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少西方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了突发应急事件处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危机事件处理做出明确的制度规定,有效提高危机管理能力。中国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也为国内公共危机管理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公共图书馆应根据其自身所处内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特点,参考和借鉴其它行业的经验,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条款,制定一部针对公共图书馆危机事件的《公共图书馆突发事件应对法》。各类公共图书馆应针对自身特点,因馆制宜地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以保证危机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处乱不惊地进行。2001年4月由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和社会文化图书馆司联合召开的“图书馆法”专家座谈会,正式启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的制定工作,目前图书馆立法草案,共8章37条,包括总则、图书馆的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服务与读者权益、工作人员与内部管理、保障措施、评估与奖惩、附则等内容。根据图书馆现实和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图书馆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应加入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相关内容,将图书馆危机管理规范化,保证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制度化与健康发展,以不断提高图书馆综合管理能力。

2.4制定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预案危机突发性特点需要我们提前做好计划和准备了。图书馆危机预案,就是针对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环境,在危机事故发生之前就制定好危机处理的计划方案。危机预案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危机管理要达到的效果,所以要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设计简单,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的预案,一旦面对综合化的危机,立即凸显危机协调处理能力的薄弱,完全经不起实践的考验,预案形同虚设[10]。公共图书馆应实事求是,结合图书馆的实际规模特点,分析馆内外环境因素,列出可能面对的危机隐患,参考并借鉴其它行业的经验,依照有关危机灾害管理条款,制定出真正有效地、切实可行地危机管理措施[11]。同时,根据危害等级,进一步细化应对危机的具体对策,以保证危机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如防火应急预案、停电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等。而且,对应急预案也要实行公示和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从而提高预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还应将各种危机应急预案编制成册,发放到馆内职工和读者手中,开展教育培训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模拟演练,来熟悉掌握应急预案中的各项操作,通过演练还可以发现应急预案漏洞,从而进行修订完善。

2.5构建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在社会信息化环境中,作为一个公共的社会组织,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生存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图书馆不仅受传统的人才、经费、资源等危机的长期困扰、又面临各种新的危机,如:形象危机、安全危机等。所以,构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图书馆应对危机管理能力是图书馆发展迫切需要的。图书馆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的内容广泛,牵涉到图书馆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中国关于公共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建立完整的危机管理机制缺少相关理论和实践,而且,不同的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有着不同观点。笔者结合中外危机研究成果认为,一套比较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应该涵盖危机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具体包括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和善后恢复重建机制3个方面。

3结语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范文3

关键字:危机管理;原因分析;对策方案

一、案例背景描述

1.苹果公司简介

苹果公司(Apple Inc.)总部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最初是苹果电脑公司(Apple Computer,Inc.),直到2007年才更名为苹果公司,公司的核心业务是生产电子科技产品,如手机、电脑等。

2.苹果手机售后歧视事件

2013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了苹果公司手机维修的“双重标准”。对于出现问题的苹果手机,公司除了少数部件维修外外,其余的是不维修的,直接用来整机交换。但是苹果采用了双重标准,在中国市场上交换的并不是完全的整机,手机的后盖仍是旧手机的后盖。而在美国、英国等,消费者换到的是全新的手机,包括全新的后盖。由此,暴露出苹果采取双重的维修标准的问题,严重损害了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案例分析

1.苹果公司对危机的处理过程分析

苹果公司事件的进展情况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央视315晚会揭露苹果公司维修骗局,这一阶段事件浮出水面,危机显现。

随着该问题被曝光,危机出现,这段时间无论是苹果公司没有对这个问题给与足够的重视,失去了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

第二阶段是从2013年3月15日到2013年3月29日,在这个阶段中,苹果公司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危机尚未完全解决,事件处于危机后遗症期。

在这个阶段中,虽然苹果公司针对该事件在其官网了两则声明,但声明内容无关痛痒,根本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重大错误。

第三阶段是2013年4月1日苹果公司发表道歉信,至此,苹果公司危机得到缓解。

这个阶段是危机的解决阶段,然而在解决的过程中,苹果公司缺乏的是诚恳的态度和对危机敏捷的反应速度,这种做法不仅严重影响了苹果公司的品牌形象,更加深深伤害了中国消费者的心。

2.苹果公司遭遇危机的原因分析

导致苹果此次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如:危机管理意识薄弱、企业文化原因等。

(1)公司的危机管理意识较薄弱

在此次危机事件中,苹果公司对危机的处理意识较薄弱,导致事件解决的滞后性。事件刚刚出现时,公司并没有采取一些积极的对策,在众多媒体以及公众曝光出公司的众多违规视频类证据后,苹果也没有以积极的态度来配合调查工作,而且还表现出拒绝采访和侥幸的态度。

(2)没有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

苹果公司在进行手机维修时,不更换后盖以降低维修成本的做法严重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他们没有做到把维护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放在首要位置。

(3)企业文化原因

不管是文化还是企业文化中西方都有着很多差异。西方企业文化的经营理念强调的是“股东第一”,即股东的权益高于一切,然而在中国“顾客第一”才是企业的至上理念。苹果公司作为典型的西方公司,自然奉行的是西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他们对于“顾客第一”的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从根本上说,这种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差异是引发这次危机的首要深层原因。

(4)公关原因

苹果公司贵为手机销售行业的巨头,在乔布斯担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期间,出现的危机事件。如,苹果总部打人事件等危机事件,然而乔布斯依靠其杰出的公关能力总能成功化解危机。反观此次危机,由于现任首席执行官库克公关意识的淡薄,公关能力的不足,致使事态越演越烈。

三、提出解决危机对策

针对此次危机事件,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处理原则

坚持“顾客权益与股东利益兼顾”原则。即,在确保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尽全力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既追求经济效益也追求社会效益。

2.处理程序

分九个步骤来处理此次危机事件。①立即启动危机处理应急机制;②建立危机应急处理专案小组;③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④召开危机处理紧急会议,听取相关部门对危机情况的汇报;⑤专案小组反复研讨,对危机进行认真诊断,形成应急处理报告;⑥迅速向公司董事会汇报,并及时召开新闻会公开向消费者诚恳道歉;⑦立即召开消费者座谈会和临时股东大会,听取消费者和股东的意见,尽量同时满足他们的诉求;⑧专案小组指挥公司各部门立即行动,着手处理相关事宜;⑨对此次危机进行经验教训总结,以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结论

通过对苹果公司“双重标准”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无时无刻都面临着危机,但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如何化解危机。企业由上至下必须高度保持着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密切关注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危机应对机制。

在危机发生时,企业管理者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对危机做出反应,制定应对危机,防止危机蔓延的最优对策和方案,重新赢得消费者和媒体的信任及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灵活自如,从而保证的企业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BairdT T oward.a contingency model of strategic risk taking.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5

[2]Hermann,Charles F.International Crises:Insights from Behavioral Research.1972

[3]张峰杰.论的危机属性与管理[J].企业活力.2005(11)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范文4

关键词:网络舆情;公安机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94-0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网络舆情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在网络上每一个公共事件都有可能引起网民的极大关注和激烈讨论。网络舆情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公安机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对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安机关需正视网络舆情危机并采取相应应对措施,才能有效化解危机。

一、网络舆情危机的内涵与特性

网络舆情是对社会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观点的互联网舆论,是社会舆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新闻跟帖、网络论坛、即时通讯工具、博客、播客等途径加以传播。网络舆情危机,是指:“带有公共危机特性的网络舆情,它不仅包含了公共危机的突发性、公共性、破坏性、可控性等特点,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一是发生概率高。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很多人对贫富不均、不公正、腐败等现象极为不满,网络就成为这些人发泄情绪的平台,而这些负面情绪往往更容易吸引群众的关注、受到群众的追捧,再加之 “看热闹”心态的影响,使得舆情危机呈现普遍发生的态势。

二是传播速度快。现有的网络舆情危机和传统舆情危机大为不同,与传统舆情相比,网络舆情危机覆盖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多样化。特别是微博、QQ空间、微信朋友圈的兴起,社会民众只需点击鼠标、按下键盘、触摸手机就能瞬间接收和信息,争分夺秒成为了信息传播的关键要素。

三是影响范围广。据统计,2016年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7.21亿,占全国13.7亿人口的52.6%,约两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可见网络对社会群众影响之广。网络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其传播的信息本身不论真假与否,只要能够引发群众关注,就能够迅速蔓延。此外,伴随着网络舆情危机的扩散,舆情危机不再拘泥于网络上的口诛笔伐,而逐步影响到政府管理、新闻媒体、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甚至呈现出由虚拟转向现实、由情绪转化为行动的状态,促使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产生。

四是危害程度大。网络舆情危机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危机,社会危机主要体现为财、物等经济损失,危机过后仍然能够得以重建,但网络舆情作为言论、思想的集中地,不当的言论和意识形态极易形成一种思潮,不仅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会引起民众对政府的合法性产生质疑,甚至使政府丧失执政地位,这种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短时间内改变和消除的。

五是控制难度高。网络就如同信息的大杂烩,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主体,任何人都拥有信息评论的权利,任何人都能够成为信息评论的领袖,特别是网络言论的匿名能力助长了信息的扩散,致使网络舆情危机呈现出多点性和变异性的特征。除此之外,当前的网络媒体范围广、类型多、来源渠道复杂,政府在网络社会中不再是信息的掌控者,其控制信息的权利不断被稀释,权威也不断受到挑战。

二、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在W上引发网民的热议,随之而来的是对公安机关不利的舆论,如“躲猫猫”“证明你爸是你爸”“雷洋案”等事件。事件发生后,各级公安机关开始重视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不断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相继成立了相关部门,并开通了微博和政务微信。全国首个公安微博“平安肇庆”于2010年2月25日在广东诞生;2010年3月16日,“常德交警第一博”,全国首个交警微博在湖南常德诞生;2011年1月3日,“湖南省交警总队”新浪微博正式开通,这是湖南首个省直单位实名微博。另外,截至2013年7月31日,全国共开设648个公安政务微信,通过认证的有145个,其中,一批发展较成熟的公安政务微信被民众大量订阅,如“厦门市智能交通控制中心”的订阅量已达到近17万,“广州公安”拥有3万多粉丝。目前,在全国公安系统中开通和使用微博、政务微信已呈星火燎原之势。

(二)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存在的问题

作为执法部门,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如果公安机关对于某一事件处理不当,极易形成网络舆情危机。以往公安机关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过程中,一些错误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和公信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封堵信息源头。网络舆情发生后,公安机关往往封锁消息,删除网民发帖留言,对媒体的追问和网民的质疑置若罔闻,意图掩盖事情真相。二是发表结论较轻率。在事件的具体情况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草草结论性意见,造成后期工作难以开展。三是处理态度欠妥。在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公安机关将群众置于不对等的关系当中,消极对待,甚至采取打压网民的方式。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相反增加了网民的对立情绪,从而激化了矛盾。

三、公安机关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网络舆情预案

网络舆情预案就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为保证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引导和管理工作,降低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预案对于公安机关至关重要,预案不仅能够帮助公安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公安机关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从而科学引导舆论。

制定网络舆情预案主体思路是将网络舆情工作的重心前移。公安机关要积极编制网络舆情预案和建立舆情信息调研网络,动态监测舆情信息,在事前针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防,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点。在制定预案的过程中,需要遵从科学、先进、系统、动态的原则,一旦预测的舆情发生,依照方案能够稳步实施,发现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出现变化能够动态调控。此外,可以结合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综合开发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从系统的信息采集、统计分析、舆情预警、热点自动发现、话题源头追踪、网民倾向性分析等功能入手,将前沿技术与舆情预警相结合,实现网络舆情危机的科学预防。

(二)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网络舆情的处理不仅依靠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把网络舆情危机处理落到实处,通过网络舆情预警建立起一套成熟的舆情管理机制,提高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首先,需要成立专门的舆情处置机构,掌握处置舆情的主动权。现阶段公安部门繁多,业务复杂,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互,难以形成一股合力,网络舆情不能再依赖于多部门的分工联动,而是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牵头把控、统筹协调,在舆情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协调各个部T应对。比如国内部分公安机关所设立的警察公共关系科,在网络舆情处置管理方面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需要招纳一批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舆情处置人员,组成舆情危机处理小组,及时引导舆情走向,有效降低舆情危机所带来的危害,沉稳面对舆情危机的各种突况。此外,还需要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机制相结合,利用舆情监测、舆情预警等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系统的建立,强化管理机制运行。

(三)强化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工作

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公安机关依据舆情预案,即时启动应急处理机制,防止舆情危机蔓延和恶化,在处置过程之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处置效能。

一是同步开展事件处置和危机应对工作。事件处置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谣言所导致的舆情危机以外,大多数舆情危机来自于事件本身,如果事件无法得到妥善处理,舆情危机将难以得到平息。特别是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不论处理事件、应对危机的先后顺序如何,都会对舆情本身的发展起到反向推动作用,使得社会民众对舆情的处理过程持怀疑态度,对公安机关的公信力造成损害。因此,危机处置机构应建立沟通顺畅、高效协调的联动机制,做到事件处置和危机应对同步实施,确保消息及时准确,舆论走向得到正确的引导。

二是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控制信息导向。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中,每当网络舆情事件发生,第一位发声者往往主导了舆论的走向,公安机关一旦错失信息的最佳时间,虚假、偏激、显失公允的信息立马充斥整个舆论空间,将导致危机恶化,带来严重后果。因此,舆情危机发生后,公安机关必须立即介入,以事件“第一定义者”的身份做好舆论引导,及时公布事件的真实情况和最新进展,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

三是开放传播渠道,增强沟通意识。为了让公众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整个舆情事件的发展过程,公安机关要坚决从传统的“堵”的方式中脱离出来,用准确、及时、客观的新闻报道来满足大众的知情权,在舆论空间中最大限度地助推官方言论。特别是针对网民重点关注的事故原因、伤亡人数等问题,避免利用生硬的“官话”“套话”来与群众交流,要真真切切地回应民意,实实在在地做好舆情危机处置工作。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范文5

一、我国民航业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民航企业对危机缺乏全面的认识我国民航企业对危机缺乏全面的认识。当前一些民航公司对于航空业危机的理解停留在安全危机的阶段,并没有意识到航空业自身属于强周期性行业,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中的突发危机会对航空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迄今为止,我国民航业仍然缺乏应对危机管理的体系,每次危机事件的发生都会对民航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民航业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性我国民航业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性。大多数发达国家重视各领域的危机管理建设,以备危机发生时人们能够迅速反应,资源调配能够得以高效地进行。我国当前的危机管理缺乏系统性,民航业的危机管理只是设立了各种应急方案,应急方案根据不同的危机种类设立,应急方案针对性过强,没有形成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在民航领域发生危机时不能和设定的应急方案完全符合,而每次危机都有不同的起因、特点,应急方案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以至于在危机发生之后,当事人和航空公司往往由于没有对应的应急方案而不知所措,对采取何种对策难以抉择,无法高效地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致使危机全面爆发。

3.民航业的危机管理缺乏战略性现代社会管理的一大特点就是战略性。一套成熟的具有战略性的管理体系要有足够的深度,足够的指向性,足够的广泛适用性,要能够在长时间内起到引领作用。我国目前民航业内的危机管理正是缺乏战略性。危机管理中缺乏对各种可能情况的预测,危机管理没有形成常态机制,管理制度不够深入明确,指向性不足,在多种危机面前没有普遍适用性,且适用时期较短,不具有长期性。需要将危机管理上升至战略的高度,才能在危机发生时很好地处理危机,避免危机影响的扩大。

4.民航业的危机管理缺乏预警机制我国当前民航业的危机管理缺乏危机发生前对危机的预警,对即将发生的危机没有敏感性,只是在危机爆发之后或平息之后才对危机发生的根源进行调查,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制定处理方案,往往为时已晚。危机发生前往往都会出现各种迹象,只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尽早发现苗头,在将危机的源头切断,就能避免危机的发生。然而正是由于民航业缺乏危机预警,无法在危机发生之前最小化其发生的可能,在危机爆发之后再去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同时降低了行动的效率,导致危机的全面爆发。

5.民航业内普遍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和安全文化我国民航业内部的各大公司纷纷以企业效益为出发点,在公司的发展中只重视公司规模的扩大,客源和货源的增加,企业利润的提高,只追求市场份额和企业效益,忽略了企业中危机管理意识的树立和安全文化的建立。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经济效益的提高永远被放在首位,而危机管理往往被忽视。

6.民航企业公关能力不强危机发生之后的公关行为是危机处理的善后工作,有较强公关能力的企业可以在危机发生后将危机造成的社会影响最小化,可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维护公司的名誉,最小化公司的经济损失。我国民航业中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长期以来过于依赖政府的管理,而政府部门也存在着管理过于严格、过于深入的现象,导致了这些企业独立处理问题能力较差,企业的公关能力较差,在危机发生之后,无法在社会范围内处理好公共关系,最终只得依赖于政府部门,而政府部门往往采取不予回应或者不公布真实信息的方式,难以获得民众的信任,使得国有民航公司的声誉下降。

二、我国民航业危机管理的改进方向

1.建立危机管理的常态机制民航业的危机管理必须建立常态机制,危机一旦发生,民航公司必须对危机发生的根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减小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一点是,危机管理机制一旦建立,绝对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对放松,常态机制必须得以建立,相同的危机决不能重蹈覆辙。危机管理一旦放松,不法分子就会有机可乘,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失,也不利于民航公司和整个行业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

2.建立具有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危机管理机制危机管理机制必须能够长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否则,一段时间过后,其危机管理体制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和其他诸多因素的变化,导致危机管理对危机的预防和处理起不到应有作用。同时,危机管理必须足够深入,在危机发生之后,必须对危机发生的根源进行彻底调查,必要时借助其他力量,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民航业的危机管理必须具有足够的系统性和战略性,使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足够的解决危机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危机的发生,减小危机的影响范围,保障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3.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我国民航业应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在危机发生之前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与此同时,民航企业要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在日常工作中,民航企业需要设立各种危机指数,在危机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启动危机预案。对工作人员进行各种培训和演练,在危机发生之时,工作人员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判断事态,根据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

4.重视安全文化建设民航企业需要建立氛围浓厚的安全文化。文化在社会和组织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当前民航业中安全文化缺乏,包括民航企业、从业人员和乘客都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民航业内发生的安全事故大多数都是安全文化的缺乏,进而导致各种危机的发生。

5.重视公关环节公关活动是民航业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航企业需要注重危机的善后工作,即公关活动。当危机发生时,民航公司需要主动利用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歉意,尽一切可能挽救乘客的生命。在危机得到顺利解决的情况下,需要突出乘客的作用,而不能只对机组人员进行奖励,要对在危机事件中有重大贡献的乘客给予更大的荣誉和经济上的奖励,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从而使企业尽可能少地受到事件的影响。危机的详细情况要向媒体和社会及时公布,使公众能够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对于媒体和公众对各种疑问要及时解答,采取积极地公关策略。不能一味地回避问题,这样容易导致公众的各种猜测,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从而影响公司的形象和声誉,甚至会造成社会的混乱。

危机公关处理方案范文6

盗传必究

一、多选题

1.事前的应急综合准备主要由(

)要素组成。

【答案】综合保障

【答案】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

【答案】应急预案

2.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的基本原则包括(

)。

【答案】统一领导的原则

【答案】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答案】综合协调的原则

【答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3.公共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职能设定,也称“三定方案”,即(

)。

【答案】定编制

【答案】定职能

【答案】定机构

4.应急预案的演练过程主要包括(

)步骤。

【答案】确定预案演练相关部门

【答案】明确预案演练基本要求

【答案】开展预案演练评估

5.以下内容属于危机决策的特征的是(

)。

【答案】危机决策的信息不对称

【答案】危机决策的时间紧迫

【答案】危机决策的环境复杂

【答案】危机决策的条件受限

6.危机状态下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是(

)的信息。

【答案】真

【答案】全

【答案】准

【答案】快

7.按照危机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

)。

【答案】事故灾难

【答案】社会安全事件

【答案】自然灾害

【答案】公共卫生事件

8.就全球实践而言,公共危机具有(

)等共性特征。

【答案】复杂性

【答案】公共性

【答案】突发性

9.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包括(

)。

【答案】明确预案编制流程

【答案】明确预案编制主体

【答案】制定预案编制组织

10.风险评估的“三重危机”理念是指从(

)维度对公共危机进行考量,适当拓展危机范畴,达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危机界定和评估标准。

【答案】心理

【答案】社会

【答案】生理

11.近年来我国社会安全事件呈现出以下(

)特征。

【答案】处置不当易导致恶性衍生灾害

【答案】后果严重,影响恶劣

【答案】成因复杂,急剧爆发

12.应急预案管理的情景构建采用PDCA模型,在实际操作中形成“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闭环,具有(

)主要环节。

【答案】情景应用

【答案】情景筛选

【答案】情景优化

【答案】情景开发

13.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

)。

【答案】风险干预

【答案】风险消除

【答案】风险规避

【答案】风险控制措施的综合应用

14.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可以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

)级。

【答案】重大

【答案】特别重大

【答案】较大

【答案】一般

15.一般而言,危机决策准则包括对(

)关系的选择。

【答案】公共利益为主还是个体利益为主

【答案】生命第一还是财产第一

【答案】经济利益为先还是社会效益为先

【答案】短期止损还是长期收益

16.危机决策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包括(

)。

【答案】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情况库、决策支持库

【答案】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科学决策关和督查考核关

【答案】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情报信息网

【答案】科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判预警关

17.风险评估的科学方法有(

)。

【答案】“PR模型”

【答案】“RI模型”

【答案】“损失程度-影响范围”方法

18.危机决策信息来源于(

)和(

)两个方面。

【答案】外部

【答案】内部

1.应急响应的主要任务有(

)。

【答案】现场响应与管理

【答案】防止次生灾害

【答案】生命救援、专业处突

【答案】信息传递与危机沟通

2.事后调查追责的主要步骤包括(

)。

【答案】调查追责的调查取证阶段

【答案】调查追责的准备阶段

【答案】调查追责的分析定责阶段

【答案】调查追责的处理阶段

3.突发事件新闻的科学策略包括(

)。

【答案】创新突发事件新闻的内容与形式

【答案】突发事件新闻的主动策略

【答案】以上都是

【答案】拓展突发事件新闻的渠道和平台

4.下列内容属于新闻的全媒体特征的是(

)。

【答案】人工智能促进新闻的精细化和人性化

【答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呈现融合共生效应

【答案】互联网加导致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升级

5.在具体操作中,现场指挥系统遵循(

)的原则。

【答案】统一性

【答案】标准化

【答案】灵活拓展

6.实践表明,公共危机的新闻报道一般挖掘如下几个层次(

)。

【答案】事件本身情况

【答案】事件应对与处理

【答案】善后处理与受害者意见

【答案】事件原因

7.调查追责的处理阶段具体包括(

)。

【答案】形成事故调查报告

【答案】调查报告提交与批复

【答案】调查报告公布

【答案】档案管理和评估核查

8.我国的事故调查追责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

)。

【答案】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理不放过

【答案】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答案】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

【答案】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9.应急响应过程中的联动管理包括(

)。

【答案】跨区域的联动响应

【答案】跨层级的联动响应

【答案】跨部门的联动响应

10.危机预警的核心要素包括(

)。

【答案】预警的调整和反馈

【答案】预警的主体和对象

【答案】预警的内容和形式

【答案】预警的平台和渠道

11.突发事件新闻应遵循以下(

)原则。

【答案】快速、快捷获取

【答案】归口管理、口径一致

【答案】以人为本、人文关怀

【答案】依法依规、有效

12.“标本兼治”的追责机制中,三段式追责机制具体包括(

)。

【答案】对“上游”规划和决策的追责

【答案】对“中游”执行和监管的追责

【答案】对“下游”应急和救援的追责

13.以下内容属于新闻的作用和意义的是(

)。

【答案】维护公信力,塑造政府良好形象

【答案】正确引导舆论,规避社会负面影响

【答案】应对谣言缓解恐慌

【答案】争取多方支援,推动应急有效开展

14.应急响应的基本原则包括(

)。

【答案】比例原则:分级响应

【答案】专业原则:专业处置

【答案】速度原则:快速反应

15.新闻的核心内容包括(

)。

【答案】动态处置进展

【答案】及时调查情况

【答案】提供预警、防范、避险、服务类信息

【答案】新闻的核心内容包括(

)。

16.创新突发事件新闻的内容与形式具体包括(

)。

【答案】寻求与新闻受众的“关联性”

【答案】全面应用可视化“数据新闻”

【答案】优化突发事件新闻的内容制作

【答案】优化平台间的“交互关系”

17.现场指挥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

)。

【答案】综合研判职能小组

【答案】资源保障职能小组和财务控制职能小组

【答案】应急作业职能小组

【答案】现场指挥部

18.事后调查追责应遵循(

)的基本原则。

【答案】准确

【答案】客观

【答案】法治

【答案】公正

19.公共危机的科学追责机制包括(

)。

【答案】从严从紧从实的追责机制

【答案】“标本兼职”的追责机制

1.危机公关中的“双SPACE”原则中的双A原则是指(

)。

【答案】权威原则

【答案】态度原则

2.单一责任的危机公共关系模式包括(

)。

【答案】完全责任的以退为进模式

【答案】部分责任的社会协商模式

【答案】无责任的速战速决模式

3.危机公共关系遵循“两场-三维”的操作机理,其中“三维”是指(

)。

【答案】事件进展

【答案】信息管道

【答案】群众态度

4.复杂责任的危机公共关系方案包括(

)。

【答案】复合情况下的切割责任方案

【答案】交融情景下的厘清责任方案

5.灾区民众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包括(

)。

【答案】遵循规律的原则

【答案】尊重当地的文化背景

【答案】区分重点人群

【答案】遵循规律的原则

6.“利益相关”模型的利益相关群体具体包括(

)。

【答案】旁观群体

【答案】直接利益相关群体

【答案】间接利益相关群体

7.危机公共关系遵循“两场-三维”的操作机理,其中“两场”是指(

)和(

)。

【答案】舆论场

【答案】现场

8.过度安置受灾群众,应当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采取(

)的方式。

【答案】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

【答案】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

【答案】政府安置与投亲靠友自行安置相结合

9.根据“心理台风眼”效应,可以从空间上将心理援助对象分为三级圈,即(

)。

【答案】灾区周边地带的民众

【答案】非灾区的群众

【答案】灾区中心的民众

10.公共危机后需有效恢复和切实管理的社会秩序,主要包括(

)。

【答案】救援救灾、灾民安置

【答案】社会治安、市场秩序

【答案】生产秩序

【答案】城市运转

11.危机公关的运行机理包括(

)。

【答案】应对舆情加工的还原全貌模型

【答案】应对舆情报道的“常态清理&危害止损”法

【答案】应对舆情来源的181议题设置法

12.灾民心理疏导的“三阶段”路径具体包括(

)。

【答案】恢复重建阶段

【答案】事发应激阶段

【答案】灾后冲击阶段

13.灾区现场秩序管理,应达到(

)的目标。

【答案】整体可逆

【答案】个体守序

1.负面影响的“推手”主要包括(

)。

【答案】责任事故

【答案】网络谣言

2.灾区重建规划包括(

)。

【答案】设定重建方针

【答案】制定专项规划

【答案】开展灾区评估

【答案】设置空间布局

3.负面影响的来源主要包括(

)。

【答案】危机事件自身引发

【答案】舆论场的公共危机管理不当引发

【答案】现场的公共危机管理不善引发

4.我国的安全风险防控,由(

)组成,形成“面、线、点”的安全风险防范网络。

【答案】微观的个人安全风控

【答案】中观的基层安全风控

【答案】宏光的国家安全风控

5.负面影响防范的功能包括(

)。

【答案】回应社会关切,尊重民众知情权

【答案】治理网络谣言,疏导社会恐慌

【答案】展示官方态度,维护形象与公信力

6.基层的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建设主要包括(

)。

【答案】特定灾害的风险防控能力

【答案】城乡社区的抗灾能力

【答案】基层安全的风险调查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

【答案】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7.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国家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应做到(

)。

【答案】核心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答案】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持续提升

【答案】社会协同应对能力明显改善

【答案】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全面加强

8.公共危机舆情的全面分析,主要从(

)维度开展。

【答案】风险定级

【答案】舆情定性

【答案】主体定责

9.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包括(

)。

【答案】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答案】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答案】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答案】应急预案体系

10.公共危机的负面影响的来源包括(

)。

【答案】无责被造谣

【答案】责任被夸大

【答案】有责被批评

11.舆情包含(

)元素。

【答案】说什么——舆情的客体

【答案】怎么说——舆情的方式和渠道

【答案】谁在说——舆情的主体

【答案】谁在听——舆情的受众

12.公共危机的舆情引导应遵循(

)。

【答案】分众化原则

【答案】中心目标和正确导向原则

【答案】党性和“四个力”原则

【答案】正面宣传原则

13.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

【答案】舆情趋势预测

【答案】舆情画像

【答案】舆情引导和全面管理

【答案】舆情分析

14.科学的灾区重建应遵循(

)原则。

【答案】以人为本届时改善民生

【答案】尊重自然,兼顾生态环境

【答案】安全为先,防灾胜于救灾

【答案】因地制宜,科学选址规划

15.公共危机舆情引导的主要策略包括(

)。

【答案】重塑形象,重建社会公信

【答案】降低责任,环节形象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