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究

多元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究

摘要

在社会转型、价值重塑成为时展之重时,我国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发展之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直面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正本坚守,坚持马克思主义内核,同时始终立场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进而通过应对维度、理论维度、话语维度、认同维度、大众维度、传媒维度等六大维度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究,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

多元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

在我国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社会转型、价值重塑成为时展之重,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发展之态。从世界范围来看,各种思想体系、价值信仰和文化意涵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交锋也更加激烈;从国内社会展来看,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加强,人们的思想价值和精神信仰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基于思考角度、思想认同差异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相关问题也频繁呈现。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遭遇了巨大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直面新时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正本坚守、适应时代,做到顺势而积极作为。

1正本坚守:坚持马克思主义内核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纳。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和发展的同时,社会思想精神进入一个应势发展的重塑期,各种思想学说和价值体系层出不穷,在现代传媒的广泛传播下,我国的价值思想领域呈现出值得警惕的现象。

1.1权威性弱化

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重挫开始引发的国家发展前景预期震荡,到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动的社会转型和价值重塑,相当一部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权威性产生了疑虑和困惑,甚至出现了动摇和淡漠。这种情况在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意识形态大肆传播和国内社会矛盾和问题叠加的影响下日益加深,价值虚无、道德无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2分化性增强

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利益关注、经济主体、生活状态、职业选择等呈现出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情况和价值追求也更加多样复杂,可以说,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层面的现实是价值体系和政治文化的多样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不仅早已分化为主流价值观和非主流价值观,而且非主流价值观也不断分化,多元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承受空前压力的同时,还担负着整合非主流价值观的重大责任。

1.3主导性淡化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展现的不仅仅只是一种经济形式或形态,更为深层的是一种内含平等、信用、规则、竞争等观念的价值体系,这也让市场经济更直接地呈现为经济主体的多样性和追求目标的趋利性,使人们在更多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导致思想价值的多元化。这种潜在的深层变革,对新时期的思想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因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冲击,主导性淡化的倾向愈发凸显。尽管多元思潮风起云涌,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始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因为,不论是历史发展还是现实实践,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前瞻性。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和与时俱进正是其永葆青春、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其始终葆有不息生命力和强劲战斗力的关键。

2立场坚定:坚持一元主导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利益关注、经济主体、生活状态、职业选择等呈现出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情况和价值追求也更加多样复杂,这正是社会生活的丰富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体现,是改革发展在社会思想层面激起的巨大的新的变化。与此同时,更应该厘清的是,社会思想情况和价值追求的多样性并不代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应该看到,社会思想情况和价值追求的多样化表征了人们思想的独立性、活跃性、选择性、差异性的增强,说明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领域进一步解放,创造活力和探索精神得到空前加强,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积极成就,也是我国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重要现实表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思想文化的多样化是自然现象,也是社会良好运转的表现,但这并不表明社会主流价值观可以搞多元化,整体的多样性更需要一元化思想的引领和整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必须坚决反对多元化。当前发展中的中国,主流价值观是并且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地位是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位也是一元化的。我国目前的巨大发展不应该只是经济层面的,也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如若这样,漠视信仰、虚无价值、荒芜精神、丧失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超越性也就无从体现,核心指导地位也必然遭到动摇,其后果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分崩离析,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和秩序失常,最终葬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实践都表明,主流价值观的一元主导与社会整体思想的多元并呈是不冲突、不对立、不矛盾的。表征人们思想的独立性、活跃性、选择性、差异性的社会思想情况和价值追求的多样化,是社会文明良性发展和进步的产物,彰显着人们个性的解放、思想的活跃、生活的丰富和创造力的激发,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丰富多彩的非主流价值观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一元化的主流价值观的有益补充和重要促进。

3贯彻坚决:坚持主导发展

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多元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面对新形势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要求、新期待,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与时俱进的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葆有先进性、权威性、超越性,有效引领多元思潮品质提升,将多元思潮有序整合,协调发展。所以,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中,主导性态度必须坚决,在坚持引领和整合中,注重传承,创新发展,必须着重处理好主导性建设的八重维度。

3.1应对维度

当前发展是我国的第一要务和中心工作,坚持发展不动摇,中国梦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发展上来。但要警惕这样的认识: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国力增强了,我国同世界经济联系紧密了,也就全球化了,也就地球村了,也就可以淡化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色彩。这种看似合理的逻辑其实是“坐井观天”的狭隘和“纸上谈兵”的“天真”。历史教训和现实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被视为对西方政治制度和世界利益格局的挑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诉求的时代背景下,武力改变不切实际,唯有思想分化、价值渗透最为有力。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性建设必须强化应对意识,在坚持发展,深化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强化思想引领,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3.2理论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成果,具有先进性,而这种先进性并不单纯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实践性,更重要的是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于其始终坚持的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在于其始终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坚持在实践中反省自身、检验自身、发展自身。正是因为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彰显出卓越的理论品质和强大的理性批判力量。这种品质和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介入现实生活时能够显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和生成性。

3.3话语维度

在多元思潮此起彼伏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注重核心话语体系的建构,这既是基础性的工作,更是事关全局的引领性工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挑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力量,就在于它在立足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同时,形成了可以指导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1]为此,除了提升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外,还要有充分介入当下社会生活的实践性。通过主导话语的现实诠释,尊重个体需要,关注利益诉求,给人以更为明晰的社会和生活的方向感,使精神得到寄托,令情感感受慰藉。在关注现实社会的同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灵活进行话语转换,同时有效整合多元话语体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事实上的真正主导话语。

3.4认同维度

任何理论演说和价值体系得不到社会认同,终究是不能产生影响的。这里所言的认同主要是指基于群体的社会认同。当然这种社会认同根据其不同的侧重点,可以进一步区分界定,比如侧重于思维方式的理性认同、侧重于内容内涵的价值认同、侧重于体制机制的制度认同。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必须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特点,选择富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热爱,增进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通过保障不同群体博弈的公正性,广开民声有效传达的路径渠道,优化多元思潮共存发展的民主环境,创新群众政治参与的方式方法等,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

3.5大众维度

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曲高和寡”,而始终要能接地气、入人心,因此,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备品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主导性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就要通过广泛宣传、常态教育、制度设计、政策引导、习惯养成等,让人们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自身利益的紧密联系,进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们所自觉接纳,并成为信仰立屹、价值坚守的常态实践。

3.6传媒维度

以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为标志,整个时代进入到一个传媒时代,身处其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不能无动于衷,更要能认识传媒、理解传媒、融入传媒,抓住时代机遇,充分提升自己的主导力。[3]首先,要在对现代传媒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进行媒介化整理和加工,使其以现代传媒的形象进行传播。其次,要能在组织宣传、人际交流、教育灌输、新闻传播等传统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契合传媒时代的特点,主动关注并积极适应媒介化印刷、生活化影视、普及化网络、电子化知识等传播现状和发展趋势,更为深广地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受众群体,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力和凝聚力,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和整合力。

作者:刘玲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

参考文献

[1]侯惠勤.我们为什么必须批判抵制“普世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2].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3]刘玲.传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着力点[J].教育评论,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