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康复护理范例6篇

多元化康复护理

多元化康复护理范文1

中国分类号:R493.3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367-03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是脑血管常见病,约占75%。脑梗死高发病率(150/10万)、高死亡率(120/10万)、高致残率(75%),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而脑梗死患病急,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等,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介入,降低了致残率,使病人回归家庭、社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脑梗死康复护理的理论

脑梗死康复护理是在康复护理学的指导下,为了康复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护理预防方法、评定和处理(协助治疗、训练的护理措施),是护理学的第四方面,与预防、保健和临床护理共同组成全面护理[2]。康复的目标是运用医药手段使残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3],使其活动能力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最终能重返社会。

2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机理

康复护理是以护理学、康复医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尤以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力学和运动力学更为重要,而康复治疗护理的基础是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4]。主要是脑内轴突侧技长芽和潜在突触的应用,周围组织的代偿,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通过反复训练,即为外周一种刺激和感觉反馈,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和生存,从而达到恢复功能的目标[5,6],这是药物所不能达到的。医学上把这种治疗过程称之为“重建”。康复护理在这“重建”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脑梗死康复护理的时机

早期康复护理介入,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恢复应以能否建立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模式为标准。要起到随意和协调的正常运动,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必须要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早期康复护理主张患者在脑梗死治疗只要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康复[7]。赖程谋[8]观察160例脑梗死患者认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病情稳定患者发病后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体征48h不再进展即开始康复,最快发病当天,最迟病后6d,平均3d,总有效率达到95%。王玉龙等[9]研究认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康复治疗,头3个月恢复最快,6个月后基本停止,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进行康复,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度加快。梁光霞等[10]研究表明,对于脑梗死患者,康复介入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使在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减少残疾程度,提高生存质量。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可促进功能恢复,可极大地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对脑梗死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4脑梗死偏瘫的康复护理

4.1 心理康复护理 由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在短时间内从健康变成疾病状态,生活上不能自理,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及焦虑,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疾病的康复及生存质量[11]。心理障碍尚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治疗的有效性[12]。因此,心理康复护理显得更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调整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心理康复护理贯穿在治疗的始终,以心理康复促进机能康复;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常因肢体功能缺失,而又急于求成,产生失望、悲观、抑郁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讲解,争取家属配合,从精神上、生活上给予安慰和帮助。萧蕙等[13]应用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康复护理为干预组,与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心理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方面的发送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可改善脑梗死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4.2 分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康复分期护理能够预防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防止二次性损害,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因此,分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4]。脑梗死康复的分期从康复的角度划分,可分为5期:即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步行期和恢复期[15-18]。

4.2.1 卧床期(1~3天) 即发病到相对稳定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从第1天起护理人员就应使患者保持良肢位,防止关节挛缩变形,同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做好基础护理,避免心肺功能的损害,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尽量缩短卧床期。

4.2.2 坐位期 当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尽早进行坐位期训练。内容包括:康复基础训练、坐位维持训练、床上转移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指导帮助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如进食、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和进行自主大小便等训练。

4.2.3 离床期(5~15天) 患者坐位能维持30min以上就可以进行离床期康复训练,包括基础训练、站立动作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转移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注意安全保护,避免过度疲劳。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鼓励,树立信心。

4.2.4 步行期(8~21天) 患者独立站立30min并有移动能力时即可进行步行训练,这是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包括:平行杠内步行训练、扶拐步行训练和独立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要给予保护及协助,逐渐增加难度,注意提醒患者的姿态。

4.2.5 恢复期(18~45天) 患者在独立行走50m的基础上进行室外步行。内容包括:上下楼梯训练、斜坡行走训练等,此期还要配合肌力强力训练和ADL训练等。

4.3 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 患者除了进行康复训练外,偏瘫肢体的康复护理应保持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脑梗死患者病情稳定入院24小时即开始做被动运动[19],被动活动可以通过按摩患肢实施,护理人员对患肢进行按摩,有利于改变血液循环,疏通筋络,消除肿胀,防止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和促进主动运动,有很重要的意义,每天按摩上、下午各一次20~30min,可培训患者家属协助完成[20]。另外,头针、针灸、中药烫洗结合现代康复护理技术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也有很好的疗效。李小军[21]对13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康复组、康复组、头针组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作为评定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头针康复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康复组和头针组(P

4.4 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循证护理 钟美容等[23]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方法,探讨脑梗死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3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病人分为循证和对照组,循证组运用再学习方法(MRP)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效果。结果显示循证组简化FuglMeye运动量表(FMA)评分与康复训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下肢功能改善最为明显,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4.5 脑梗死单元和康复护理 建立脑梗死单元病房,针对急性期脑梗死病人住院期间进行组织化、系统化管理。为病人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评估和给予有效安全的个体化治疗。梗塞单元是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梗塞患者预后的措施[24]。康复护理是梗塞单病中重要的一环。刘凤英等[6]通过对120例脑梗死病人的观察研究,揭示了梗塞单元的优越性:①多元治疗模式、标准化治疗、多学科合作、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是梗塞单元模式的关键,也是区别普通病房方式的不同点;②梗塞单元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降低医疗费用;③梗塞单元组并发症明显降低;④梗塞单元体现了人文关系,以人为本,医护人员能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体征及感性问题,有利于护患沟通,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⑤梗塞单元小组会议,除了评价病人病情和确定护理方案外,一个重要内容介绍脑血管病最新进展,增加医护人员对脑梗塞知识的理解,因此有利于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

5小结

近年来,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脑梗死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病后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而偏瘫是脑梗死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25]。脑梗死后偏瘫致残后必将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已成为当今医护界关注探讨的重点课题之一。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采用分期康复护理,栓塞单元循证康复护理,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个体化、规范化、科学化康复训练,均有利于病人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全面恢复,有效地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减轻经济负担,为病人的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候熙德.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4

[2] 胡谨侠,杨红艳,主编.脑中风与脑瘫的康复护理[M].第一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1:24~30

[3] 祝凡,曹志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4]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6~100

[5] 郑有丽,黄春英,江小荣.中风偏瘫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临床研究[J].广西医学,2004,26(9):1288~1299

[6] 刘凤英,刘云生,赵慧军,等.中西医结合现代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2):1175~1177

[7] 王培华,蔚占禄.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93~194

[8] 赖呈谋.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华原医学.2009,22(3):423~424

[9] 王玉龙,吴向琼,吴萍,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2003,18(3):185~187

[10] 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8~69

[11] 王月娥.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评定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46~47

[12] 李承彬,杜秀华,杨至先,等.脑梗塞患者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神经病杂志,2003,3(5):280

[13] 萧蕙,张广清,王琳,等.情志护理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 ):77~79

[14] 付亚利.分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15

[15] 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2006,32(1):1~2

[16] 鲍瑞雪,王志.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现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334~335

[17] 方燕南,李华.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18~1820

[18]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104~107

[19] 马奎云,王玉龙.康复医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74~75:171

[20] 罗海英,谢乃金,吴春容.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50例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1):153~154

[21] 李小军,郑斌.早期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康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7):380~382

[22] 沈士军.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47~148

[23] 钟美容,黄海花,刘海兰,等.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循证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2):393~395

多元化康复护理范文2

脑卒中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特点,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我国,卒中每个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尽管卒中的治疗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临床治疗仍不尽如人意,至今国际上仍没有一种药物被公认为对急性脑卒中具有确切疗效。目前按照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只有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这4种治疗方法是有效的,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卒中单元是指在医院的某一特定区域,由临床医师、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语言康复师、心理医生及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对卒中病人进行全面的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改善其预后,提高疗效的卒中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卒中病人提供标准的诊断、治疗、康复和专业监护。

1 卒中单元的基本特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临床神经科经历了卒中监护病房、卒中康复病房阶段,到80年代中期,提出了卒中单元模式。经过多年发展,欧美许多国家已经建立十分完善的卒中单元,其治疗价值已被许多研究结果所证实。卒中单元是改善住院卒中病人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卒中单元的核心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生、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室、职业治疗师、语言训练师和社会工作者。这些人员共同组成一个多学科医疗队,每周会面l至数次,为脑卒中病人制定诊疗方案。所以其产生疗效的原因主要是多学科的密切合作和治疗的标准化。研究表明,相比普通病房,卒中单元能减少脑梗死住院病人的病死率,明显提高病人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不增加病人的花费。近10年来,在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卒中单元,经过临床实践和研究已经充分证实:卒中单元的模式与常规神经科病房的模式相比,在急性脑卒中的病死率、致残率、感染发生率、生活能力恢复、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卒中单元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这些优越性远远超出了临床医学的范畴。

2 卒中单元在我国的发展背景

多年来,我国临床神经科医师一直都在努力探索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已形成一些治疗的基本原则,但主要停留在依赖于药物选择和应用层面。其基本治疗模式仍是以药物为主体,病人从住院到出院,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药物治疗状态,由此产生了一些严峻的问题:①我国卒中病人多是散落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普通内科、老年科、中医科、康复科等各个科室,每个科室各有自己的诊断标准,缺乏统一规范标准,导致病人缺乏规范化治疗;②卒中病人长期卧床,营养障碍,继发各种感染等;③住院时间较长,增加医药费用;④卒中后期病人缺乏合理安置,导致治疗缺乏连续性。这些决定了我国现行脑卒中的治疗模式必将受到挑战。因此,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一味片面追求药物对脑卒中的治疗价值是个误区,了解发达国家对脑卒中诊疗的新观念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在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刻不容缓。

3 卒中单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01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建立起国内第一个标准的综合卒中单元,并已开始在全国推广这一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目前,北京已有10所医院开设了卒中单元病房,其他城市也相继设立,但数目不多,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许多大城市的医院已接受并运用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概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广东省中医院模式的承载体是脑血管病中心,强调中西医、内外科完美结合,形成从院前急救到住院治疗再到康复治疗全过程、全方位的“一站式”立体诊疗模式,及时地为脑卒中病人提供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神经介入治疗、康复治疗等各种先进的诊治手段,以获得脑卒中治疗的最佳效果。开展以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外科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相结合以及早期康复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为特点的全新脑卒中诊疗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但由于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别和制约,目前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国情的卒中单元。我国卒中单元的病人在疾病急性期能够得到很好的救治,而有关康复治疗环节仍然很薄弱。

4 目前我国建立卒中单元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进入建立卒中单元模式的探索阶段,但尚有许多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卫生状况迥异,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在总体上亟须一定的标准来规范。病人的数量、严重程度及住院时间在1年内并不恒定,对卒中单元的需求有所波动,应进一步研究引进什么样的卒中单元,如何建立一个有弹性的卒中单元机制来适应这一变化,使人力物力资源得到高效率的利用。②卒中单元要求有标准化的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目前许多国家已建立了此类治疗指南,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病人。在过去几年中,卫生部已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国内所有版本的指南都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对临床起到指导作用。因此,制定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临床指南是首要任务。③卒中单元强调早期康复介入,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已加强了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但多侧重于肢体康复,没有专门的语言训练师,加上方言的差别很大,使得语言训练困难重重。但由于语言障碍是脑血管病十分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影响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强语言训练的研究和语言训练的标准化是建立中国式卒中单元的重要任务。④现阶段对于卒中单元的研究,中西医优势互补的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建立中国式的卒中单元,如何使中医特色在卒中单元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何使早期针刺与急症监护及康复融合,如何将早期针刺与现代康复落到实处等,还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实践巾摸索,需要开展前瞻性、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长期观察后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高质量临床证据。⑤引入卒中单元是否会增加病人的总体费用,如何正确解决费用和疗效的矛盾等,也值得结合国情进一步研究。

5 建立中国卒中单元模式的思考

5.1 建立我国统一的、标准的部级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所谓指南是根据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制定的治疗原则、规范,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明确规定了治疗规范的特点。指南分3个级别:国家指南、区域性指南、医院指南。每个医院应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合适的指南,并根据相关知识的进展不断进行修订。由于我国现在缺乏统一的、标准的部级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从而制定地方指南和医院指南也就缺乏依据。

5.2 建立合理的病房结构和医疗条件 早期康复、小组工作、全体教育和康复过程中病人及亲属的参与是卒中单元的重要特

征。卒中单元的建立需要较大的医疗环境和条件,这些医疗条件是限定收治卒中病人的基本要求。欧洲卒中促进会的指南中的最低要求有10项,包括:①24 h内随时可能CT检查;②建立卒中治疗指南和操作程序;③在评价和治疗中神经内科、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放射科的密切合作;④特殊培训的护理队伍;⑤早期康复包括语言训练、作业治疗和物理治疗;⑥建立康复网络;⑦24 h内完成超声检查(颅内和颅外血管、彩色编码双功能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⑧24 h内完成ECG和超声心动图;⑨实验室检查(包括凝血参数);⑩监测血压、血气、血糖、体温。如果是大型中心还有其他额外要求,包括MRI/MRA,DWI/PWI,CTA,DSA、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病房面积应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和卒中病人数量而定,重症监护病房应设(4~6)张病床,装备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和抢救设备(如心电、呼吸、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床旁监测仪、输液泵、视频监测系统,血凝系统检查仪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正常比),对某些指标进行监控,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

多元化康复护理范文3

[关键词] 多元化;健康教育;脊柱手术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32-02

脊柱手术是较复杂、风险较大的手术之一,手术目的主要是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质量,而健康教育是保证患者顺利进行手术、使手术获得理想效果的重要措施。但大多数患者对手术的认识程度、配合知识、康复锻炼了解不够、理解偏差,以致焦虑惶恐,不能积极正确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影响愈后效果。因此,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普及相关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对脊柱手术患者进行多元化健康教育的方法、效果评价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4~10月在我院行脊柱手术患者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30~62岁,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26例,腰椎暴裂骨折椎管减压术4例,腰椎管狭窄扩大术12例。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将42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1例,对照组21例。

1.2.2实施方法两组患者分为术前、术后两个阶段进行宣教,对照组采用传统说教方式进行;实验组采用口头、文字、图片、真人动作演示的多元化方式进行分阶段宣教。其中图片及光碟均为自制,真人动作演示由专业护士模拟及达标患者交流性现场演练。对于应使患者了解的内容用文字方式教育,如入院须知;应知晓掌握的内容用口头、文字和图片方式教育,具体如下:患者入院后由专业护士完成环境介绍后,即应用解剖图片及腰椎模型对患者讲解脊柱的生理结构、手术方法,使患者对疾病及手术方法有直观的认识。此过程专业护士应有足够耐心,因所面对患者的学历、素质、生活环境、年龄等存在很大差异,故其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患者只有将这些内容真正了解,才能有效减少其对手术的恐惧焦虑心情,以放松、乐观、积极的良好心态面对手术。专业护士针对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病情、文化素质,性格特征、接受程度等)首先进行评估即而实施教育。术后应掌握的内容用光碟播放及真人动作演示来反复加强教育,如:手术后,早期进行预防神经根粘连的直腿抬高练习,正确的翻身姿势(轴线翻身),后期需进行及出院后需坚持进行的腰背肌功能锻炼,日常活动保护腰部的各种禁做动作,均以光碟演示的形式形象地对患者进行指导。因术前患者与专业护士已建立良好沟通,此阶段患者能积极认真配合专业护士进行练习,专业护士定期评价患者学习效果,了解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患者在预定时间内是否能达到功能恢复的预定指标;患者是否出现因知识缺乏或锻炼不当引起的并发症。评价的方法采用提问与患者复述、由患者演、发放调查表3种形式,并通过教育-评价-反馈-再教育这一过程达到教育总目标。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进行多元化辅导。出院前问卷调查患者对疾病日常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以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行为和不良生活习惯,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2结果

2.1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对疾病的总体认识情况见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

2.2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所存在的护理问题

见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

3讨论

应用系统、多元化健康教育方式避免了传统教育方法所存在的弊端。脊柱手术是较为复杂的创伤手术,患者很难在单一的说教方式下对疾病有感官的认识,因术后卧床时间长,易引发并发症,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使患者对此有深入的认识,加之脊柱疾患的康复锻炼有特有的练习方式,传统教育不够形象,使患者在理解上存在偏差,难以掌握正确的方法,给愈后造成隐患,多元化教育恰恰弥补了这些缺陷,使患者得到了真实、清晰、形象、生动的教育,理解和记忆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光碟播放效果突出,光碟中动作规范、到位,避免了宣教者水平参差不齐,宣教中存在的误区;病友间交流演练更能提高患者学习的互动性、积极性,提升康复效果。而且,使患者切实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的重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彭刚艺.试论护士健康教育职能的强化[J].护士进修杂志,1991,14(1):37-38.

[2]李萍.应用临床路径对骨科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32-833.

[3]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4]李惠萍.走出健康教育的误区[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2):57-58.

多元化康复护理范文4

急性期“卒中单元”的运作模式: 主要目标是挽救脑损害、预防并发症、减少病死率、加强重症期的监护与护理,治疗时间3-7天、然后转入神经内科普通病房。主要运作流程包括:

1 急诊科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

1.1 接诊脑卒中病人后,全面评估病人,采集病史;测量生命体征及一般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确定是否为卒中;根据Glasgow评分了解病人的意识状况,了解卒中发作时间。同时通知神经科医生;

1.2 立即送cT、MRI室检查;

1.3 开辟静脉通道,采取血标本;

1.4 生命体征监测;

1.5 严重意识障碍或呼吸、循环衰竭者:送入重症抢救室。

1.6 遵医嘱进行卒中急救常规治疗,配合医生积极的处理急性脑卒中:出血性卒中--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缺血性卒中——进入卒中单元后的处理。

2 卒中单元、重症监护护士接诊卒中病人的处理流程

2.1 病人入病房后全面评估卒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护理体格检查;

2.2 配合医生24小时内(大部分在6小时内)完成病人的各项相关检查和监护包括:头颅CT/MRI、生命体征监测、血生化指标监测,并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2.3 危重症病人如:溶栓病人、脑血管介入病人根据病情分别进行辅助呼吸支持、颅内压监护、心电监护、脑电监护、血压监测以及血气分析,做好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常规护理工作。

2.4 生命体征一旦平稳,便立即进入患者康复治疗,同时给予积极地心理护理,鼓励病人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

2.5 在病人的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每一个病人,制定相应的全面的护理计划。

多元化康复护理范文5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部署要求,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出发,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不断创新、融合、提升,基本建立起市域一体、医养结合、跨界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机制建设,营造开放公平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部门及各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晰职责分工,量化考核指标,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强化政策引领。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深化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意见》《关于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在财政投入、土地保障、税费减免、投融资等方面,对营利和非营利性,公办和民办,内资和外资,实施同等的准入和优惠政策。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

(三)强化资金扶持。

设立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将部分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康养服务业发展。在机构建设方面给予补助,对新建的租赁的养老机构,省、市、县分别按每张床位给予补助。在运营方面给予补助,按实际入住的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数量,给予运营补助。在重点园区的规模养老机构,内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资金扶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资金扶持。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

(四)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千名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调高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市级再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创新康养模式,构建多元多层的服务体系

(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

一是加大投入。xx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占地60亩,总投资4000万元。近年来,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做到年年有项目、年年有改造,完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投资350万元,新建了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楼;开通院民楼消防通道门,安装自动消防报警和监控系统;创建园林式单位。今年计划投资160万元,重新修中心路面,修建连廊,购置智能升降椅3部。二是创办全市首个公办托老所。投资100万元,xx市首个正式工商登记的公办托老所——xx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托老所挂牌运营,填补了xx公办社会养老机构的空白。三是开展心灵慰藉工作。投资50万元,与xx市人民医院、xx康复医院和xx市安定医院对接,签订“医养融合”服务协议,在xx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设立医务室、建立老人健康管理档案、心理咨询室、康复器材室,为老人提供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咨询、医疗康复护理,加快向医养融合型转化。四是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2016年,出资12万元,组织举办了首届养老护理机构护理员培训班,由人社部、民政部人事司和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颁发证书,全市有110人参加培训,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7%,省民政厅政务网站予以刊发。五是开展打造“宜居干净三院”活动。2016年,我局以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为契机,以标准服务为准绳,以“干净卫生”为抓手,开展打造“宜居干净三院”活动,推行网格化管理,实行“主管院长负责制、‘三轮’验收制(主管副院长自验、院长复验、局长三验)、飘红制、诫勉制”,收到预期效果。

(二)社会养老机构面向京津冀融合发展求突破。

按照“互联网+养老”模式,投资50万元,在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了

12349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中心,目前完成呼叫平台等软硬件建设,准备试运行,并与我市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对接。迎接京津冀区域化协同发展,按照“医养结合、抓大促优”的思路,我市第一家社会养老机构——投资1亿元的康乐源养老公寓项目主体工程已竣工,运营后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以上。占地40亩的xx市中医院医养融合项目以PPP模式运作,年内启动。占地50亩的安定集团医康养项目,主要建设面向国内精神障碍型老人的养老机构,正在土地收储;占地60亩的神农居医院养老公寓项目正在办理土地手续;占地280亩的大型医康养项目已完成选址,将建设面向京津的大型医康养乐园,xx的养老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三)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呈现大投入的局面。

2014年,我局制发了《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完善提高一批、新建改建一批、精心打造一批”的工作思路,采取“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因地制宜”的办院模式,先后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55.5万元,拉动乡村投资1500万元,支持新建扩建农村互助幸福院263个,打造了朱里口、新立灶、西高头、周西等一批精品幸福院。与老年协会联动推进,推动了养老、敬老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市后塘村老年协会摘得首届“河北省城乡社区示范性老年协会”称号,我市坑西村宋金玲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称号,我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努力向全国先进行列迈进。

多元化康复护理范文6

【关键词】 卒中 卒中单元 中药方剂 针灸推拿 中西医结合 康复

卒中单元是指住院卒中病人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病人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1]。卒中单元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的特殊的管理模式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史,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卒中单元的认识也随之提高。在循证医学的荟萃分析评价中发现,目前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单元(OR值为0.71) ,其次是溶栓(OR 值为0. 83) 、抗血小板(OR 值为0. 95) 和抗凝(OR值为0.99)[1]。卒中单元中不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随机实验研究和大宗临床分析表明[2~4]与普通病房相比,卒中单元治疗的病人的近期和远期的病死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病人出院回家的比例提高,卒中单元的治疗效果要优于普通病房,经济效益也要高于普通病房,它与重症监护病房( ICU) 相比,住院时间虽无统计学差异,但经济花费和预后方面卒中单元明显优于ICU。

1 建立中国特色卒中单元的必要性

卒中单元是卒中医疗的最有效方式,而建立卒中单元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此各个国家的卒中指南都强调了急性期病人应该收入卒中单元。相比之下,各国卒中单元的发展也不平衡。欧洲应用卒中单元的时间较长,经验也丰富,有的国家50%以上的病人收入了卒中单元。美国越来越强调卒中单元的重要性,目前有18%的病人收入卒中单元。我国尽管起步较晚,但势头强劲,估计未来几年将是我国卒中单元发展关键的几年。西方国家卒中单元的基本模式见图1[5]。中国卒中单元不能照搬外国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基本模式见图2[6]。

2 中医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

2.1 卒中单元的建立应该满足以下基本条件[7~9]①较大的医疗环境和条件;②选择合适的模式:大型综合医院应该选择综合卒中单元,基层医院和康复中心选用康复卒中单元,而急救中心可以选择急救卒中单元,一般不选择移动卒中单元;③合理的病房结构:病房应能满足治疗、康复、健康教育、监护等多项功能;④组建卒中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神经科医生,经过卒中培训的专业护士,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师,心理师,语言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这些小组成员应该是有机的结合,在统一领导下工作( 建立中风绿色通道就是检验小组成员有机结合的例子:院前急救室、急诊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CT室、检验科等均应实行24 h值班制,接到呼救电话后,院前急救人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患者平稳地转移到急诊室,神经内科医生应该全天在急诊室值班,负责患者的接诊、检查、抢救、转送病房等工作。根据CT 结果和患者情况,必要时请神经外科会诊。CT室工作人员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检查。遇有溶栓指征者要快速转入病房,根据溶栓方案立即溶栓。中风绿色通道关系到多个科室,各有关科室的医务人员要密切协作,发挥团队精神,使绿色通道保持通畅无阻);⑤制定标准文件:中医卒中单元的建立需要制订自己的指南,参照国家和地区指南,同时结合单位的情况具体制定,规范治疗,统一辨证分型,以及基本方剂的加减应用,在辨证的基础上多中心、多样本的观察某方的临床疗效,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⑥标准工作时间表:不同于普通的病房,卒中单元的医疗活动中强调多学科小组会议以及病人的健康教育,这些活动具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方式。

图1 西方国家卒中单元基本模式(略)

图2 中医脑卒中单元实施流程图(略)

2.2 中医药在卒中单元中的作用中医学是我国优秀的文化历史遗产,在卒中治疗中表现出确切的疗效。因此,建立中国卒中单元应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中医学强调整体治疗思想,治疗卒中时集治疗、护理和康复于一体,采用内治、外治、针灸、推拿、情志疗法和饮食疗法等多措施结合的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2.2.1 坚持中医为主,发挥各中医特色疗法

中药方剂 :在脑卒中的并发症预防、治疗方面应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独特优势,如陈隐漪[10]在治疗脑卒中后昏迷病人的促醒, 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呃逆、抑郁症、肩手综合征、尿潴留、便秘、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肢的感觉异常(麻木、疼痛) 、血管性痴呆等方面的治疗均能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疗效, 而且相当一部分的疗效是常规西医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近年来,中药剂型改革有了较大的发展,静脉注射用中药制剂不断涌现,昏迷、发热患者可选用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血压低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阴虚血瘀者可选用脉络宁注射液,血瘀者可选用血塞通、丹参、川芎嗪、红花注射液等。

黄燕等[6]人整理和总结刘茂才教授的“脑为元神之府”“以脑代心”的学术思想和对中医脑病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脑卒中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综合救治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瘀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措施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淤,痰淤同治,通腑醒神治则,和急性期后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的原则,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在总结历代有关脑卒中治疗方面的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研制了专科制剂十余种,如益气活血通脉涤痰的脑脉1号、清肝熄风破瘀涤痰的脑脉2号、益气血补肝肾的复方北芪口服液,通腑泻热豁痰开窍的通腑醒神胶囊及防治脑卒中后并发癫痫的益脑安胶囊等。

李英[11]在临床选取中风急性期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西药常规治疗(降纤酶及晴尔)加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治疗组为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半夏、白术、天麻、香附、胆星、茯苓、丹参等。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愈率、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赵建国等[12]为预防医院感染,病人入院后服用板青汤剂调整卒中病人的免疫系统,效果比抗生素要好。

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医治疗脑卒中的两大特色,尤其是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针灸主要通过刺激某些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近如石学敏院士以针灸为主的“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已在国内推广应用。针灸又有头针、耳针、电针等多种针法,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赵建国等[12]针刺治疗假球麻痹取得西药不能取得的效果。中老年气阴两虚便秘者,予益气养阴配合针灸治疗效果明显。

2.2.2 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中医与西医均各有所长。在卒中急性期尤其是重症患者,应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脑梗死不超过3 h者可静脉或动脉溶栓。大量脑出血可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血肿碎吸术,血肿破入脑室或原发性脑室出血以及小脑出血或梗死压迫第四脑室及导水管引起脑积水者可行脑室外引流术及脑脊液置换术。大面积脑梗塞可行去骨瓣减压术。以上手术均需神经外科大力协助。昏迷及呼吸困难的患者应适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昏迷者应加强监护,尤其是有颅内压增高、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者,应酌情采取降颅压、抗感染及止血措施,以挽救其生命。王法德等[13]人用中药灌服安宫牛黄丸或静脉滴注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并配合针灸以醒神开窍。

陈隐漪[10]所在医院脑血管病防治康复中心自1994 年成立以来, 运用了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 集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神经康复、针灸、推拿为一体, 治疗了六千余例脑卒中病人,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赢得了病人和家属的称赞。从近十年的临床实践中, 他们认为这种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 其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单纯西医传统的神经内科病房治疗方法, 而且在某些方面其疗效亦优于单纯西医的卒中单元。在急性脑卒中的死亡率、致残率、感染发生率、生活能力的恢复、住院时间、降低医药费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 同样可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根据具体病人制定符合其病机特点的中成药, 通过活血化瘀、益气扶正、补肾养阴、化痰通腑等治法, 使病人达到阴平阳秘,脏腑功能协调的目的, 减少脑卒中病人的再发,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种模式的推广对广大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2.3 内治与外治结合脑卒中患者常并发肩手综合征,表现肩、肘、腕、指肿胀或疼痛,有的活动过度而致膝关节疼痛、肿胀、不敢屈伸,严重妨碍了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这时配合外治法常能提高疗效。外治法有多种,如中药擦剂、洗浴、熏蒸、泡足等,可适当选用。

2.2.4 康复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是新世纪神经病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卒中单元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康复治疗是从恢复期开始,收效不大,因此出现了“康复无效”论。现在的观点趋向于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康复效果取决于治疗开始的时间,开始越早效果越好。因此要加强现代康复的理念,患者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即开始康复治疗。康复医师应与临床医师一同查房,共同为患者制订药物和早期运动训练为一体的治疗方案,使康复治疗不仅贯彻于住院的始终,而且出院后也要予以康复指导,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要重视中医心理康复,七情是致病的重要因素,百病由气而生,中医自古重视养生怡性,陶冶情操,心理治疗得天独厚,在借鉴西方医学的某些理论基础上,密切结合中医的辨治思维,根据东方人的特点进行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对于卒中患者出现的语言障碍需要专业的语言训练师帮助其恢复语言功能。

2.2.5 预防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预防是关键。我们医护人员要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宣传,对各种危险因素要进行早期干预、长期干预,切实做好一级、二级预防。我们把预防中风病的有关知识,利用查房、赠阅小册子、举办健康教育讲座、报纸、电台、电视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

3 建立中国特色卒中单元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进入建立卒中单元模式的探索阶段,但尚有许多急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14,15]。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卫生状况迥异,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在总体上亟需一定的标准来规范。

卒中单元要求有标准化的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目前许多国家已建立了此类治疗指南,但并不完全适合我国患者。因此,制定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临床指南是首要任务。

卒中单元强调早期康复介入,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已加强了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但多侧重于肢体康复,没有专门的语言训练师,而语言障碍是脑血管病十分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影响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加强语言训练的研究和语言训练的标准化是建立中国式卒中单元的重要任务。

现阶段对于卒中单元的研究,中西医优势互补的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建立中国式的卒中单元,如何使中医特色在卒中单元中得到充分体现,如何使早期针刺与急症监护及康复融合,如何将早期针刺与现代康复落到实处等,还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摸索。

引入卒中单元是否会增加患者的总体费用,如何正确解决费用和疗效的矛盾等,也值得结合国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拥军.卒中单元[J].现代康复,2001,5(2):16.

[2] Stroke Unit Triakist's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ve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andomized trails of organized inpatient (stroke unite) care after stroke[J].BJM,1997,314(7088):1151.

[3] Indredavik B,SL rdahL S A ,Bakke F , et al . Stroke unit treatment : Long term effects[J].Storke,1997,28(10):1861.

[4] Roning O M , Gudovg B. Storke units versus general medical wards Ⅱ:Neurological deficit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quasi-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torke,1998,29(3):586.

[5] Dennis M, Langhrne P. So stroke units save lives:where do we go from here[J].BMJ,1974,309:1273.

[6] 黄 燕,汤湘江,黄培新.关于建设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3,7(31):4283.

[7] Philips S J ,Eskes G,Gubitz GJ ,et al . Description and eval2 uation of an acute stroke unit[J]. CMAJ,2002,167:655.

[8] 马锐华,王拥军.卒中单元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779.

[9] 王拥军. 脑血管病的医疗模式正在转变之中[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721.

[10] 陈隐漪.如何发挥中医药在卒中单元中的作用初探[J].吉林中医药,2004,24(12):3.

[11] 李 英.中药在卒中单元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5):39.

[12] 赵建国,张向宇.有中国特色卒中单元的建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0):633.

[13] 王法德,聂俊英,张爱梅,等.创建中国特色的卒中单元[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9):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