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例6篇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1

化学计算是对化学概念、理论、实验等有关知识的量的理解,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依据化学式开展的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则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化学式计算的学习,如果学生不能从分子和原子层次上认识化学式,不能理解质量分数等概念的话,只是在进行机械模仿操作,一旦问题情境改变则会束手无策,错误百出。因此,从概念教学入手,促使学生从量的角度来理解和深化化学概念,掌握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策略实施和评析

(一)借助模型操作,直观认识“质量分数”含义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饼图模型展示:这是水中氢氧元素分布模型。红色部分代表氢元素。(如图1)

问题: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如何用模型来直观表达?

学生动手操作:请一位学生来移动模型,展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学生甲:操作演示(如图2),学生乙:操作演示(如图3),学生丙评价:我认为甲同学是错的,因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氢元素质量在水的质量中所占的百分比,而甲同学的操作表达的意思是氢元素质量占氧元素质量的百分比了。所以我认为乙同学的是正确的。

师生小结:元素的质量分数,即元素质量与物质总质量的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评析: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来理解和认识“质量分数”这个概念,本节课采用了自制的模型教具(泡沫板切割成型并在内部嵌入小磁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移动模型的过程,来感知和理解“质量分数”的含义,对学生直观理解概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借助动画模拟,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质量分数

转接:如果不知道这瓶水的质量,也不知道水中氢元素的质量,能否仅仅根据水的化学式来确定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呢?

学生茫然!不知如何解决。

教师:同学们觉得有困难,不要紧,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动画演示,然后再思考。

动画模拟演示,并引导分析:

演示步骤1:这是一瓶蒸馏水,现从一瓶水中取出一滴水。

设问:这滴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与一瓶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吗?

演示步骤2:把这滴水不断放大,这时,我们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水分子。许许多多的水分子聚集成了这滴水,这些分子在不断运动。

教师:如果取出其中一个水分子,这个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氢原子的质量与水分子的质量比。

教师:由于原子和分子质量都很小,国际上统一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来表示原子、分子的质量,所以,根据水的分子式,得出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是×100%

学生: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一致,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水的分子式,直接得出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啦!

评析:如何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或分子式)来确定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物质中元素质量比就可以用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相对质量比来代替。基于此,设计动画模拟展示教学环节,通过对一瓶水、一滴水、一个水分子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层层分析,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了水分子中氢原子的质量分数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的一致性。

(三)问题串引导归纳,深化理解概念

教师:精心设置问题串

问题1:从这瓶水中取出1g水,则其中氢元素是多少克?

问题2:多少克水中含有11.1g氢元素?

问题3:根据水的化学式,如何确定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

问题4:根据化学式,你能确定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吗?

问题5: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相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学生:根据对概念的理解,运用数学计算,轻松得出答案。并尝试进行归纳。

归纳1.元素质量=化合物质量×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归纳2.化合物质量=元素质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

归纳3.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r)×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100%

归纳4.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相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评析:学生理解了概念,已经为进行化学式相关计算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时,通过设计具体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尝试进行归纳,在归纳中进一步从量的方面来理解和深化概念。

三、反思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2

/

关键词:学习环模式;中学化学教学;化学能与热能;5E学习环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2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学习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阿特金和卡普拉斯在科学课程改革研究中提出来的一种科学教学模式。它基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本质是教学流程的模式化[1]。它被誉为“指引科学教学走出困境的一座灯塔”[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引入学习环模式[3],其中以刘知新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化学教育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化学教学模式百花齐放,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绝大多数模式都拘泥于某一类知识或者某一知识点,很难大范围推广使用。笔者在研究了多种化学教学模式理论之后,发现学习环模式仍然是比较适合化学教学的有效模式,尤其对新教师而言,学习环模式操作简便、易于掌握。

1 学习环模式理论概述

1.1 学习环的分类

根据所学知识性质和对学习结果要求的不同,学习环分为三种类型:描述型学习环、经验-诱导型学习环和假设-演绎型学习环[4]。这三类学习环的侧重点和对学习结果的要求如表1所示[5]:

学习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探索、发明和应用三个环节[6]。以探索为开端,学生从事各种探索活动,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自发地形成新的观点;发明阶段,学生对发现的新观点或想法命名,教师帮助学生澄清错误观念,形成科学概念;概念应用阶段,学生把新概念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这三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循环系统。在该过程中,教师只需提供必要的指导即可。

1.2 学习环的特点

学习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模式,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但又区别于一般的探究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7]。

(1)系统性。它以探索为起点,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习得概念的内涵,继而拓展、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概念的探索、发明和应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2)循环性。探索――发明――应用――再探索……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是对上一次探索的提升。

(3)广泛性。学习环模式是理科教学的经典模式,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课程中。实践已经证明,它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8]。

1.3 学习环的典型模式

学习环模式自从被提出后就得到广泛研究,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变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5E学习环、元认知学习环和CAT学习环。

(1)5E学习环。包含的步骤是: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精致化(Elaboration)―评价(Evaluation)(其关系如图1所示)。由于上述5个环节都是以“E"(英文)开头,所以被称为5E学习环[9]。

(2)元认知学习环。将科学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分别是概念评价/状况检查、概念探索/状况检查、概念介绍/状况检查、概念运用/状况检查,其中状况指学习者构建知识的四个条件,即不满意性、可理解性、合理性和丰富性[10]。

(3)CAT学习环。认为概念学习必须经历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抽象概括(Abstract & Generalization)和迁移运用(Transfer Practice)这三个基本环节,取这三个基本环节第一个英文单词首字母,将这个学习环简称为CAT学习环[11]。

以上几种模式是在学习环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几种比较经典的模式,它们一般是综合运用三种类别的学习环。当然,在运用不同类别学习环时,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例如5E学习环,比较适合探究教学,一般使用经验-诱导型学习环和假设-演绎型学习环频率较高;元认知学习环则较多使用描述型学习环和经验-诱导型学习环;CAT学习环则使用假设―演绎型学习环和描述型学习环较多。

2 学习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环模式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以5E学习环为例,笔者设计了人教版化学2(必修)“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展示了学习环模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E1参与、E2探究、E3解释、E4精致化、E5评价,其中探究和解释是设计的核心。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

2.1 参与阶段

参与阶段是教学过程的开始,起着明确学习主题和探究方向的作用,并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见表2)。

评析:通过这一环节,创设学习情境,从身边最常见的实物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探究欲望。在教师适当提示下,学生认识到暖宝宝发热原理,即化学反应可以放热,进而将这一思想推广到生活中其他常见的实例,从而形成一个“探索――发明――应用”的小循环。

2.2 探究阶段

探究阶段是5E模式的主体,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习得知识、掌握技巧。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直接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清楚探究目的和注意事项,充分参与实验探究,让学生的猜想在亲自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得以验证(见表3)。

评析:紧接上一环节的认识――化学反应放热,本环节设计了系列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认识到有些反应是放热的,有些反应是吸热的,从而引发认知冲突,进一步激发探究欲望,思考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本阶段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验事实――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放热和吸热,从而为解释阶段做铺垫。

2.3 解释阶段

解释阶段,学生总结上一环节探究所得经验,试从化学角度解释探究环节中的疑惑,并将之转化成可表达的概括性语言。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帮助其转变错误概念或非科学性认识,建立科学概念(见表4)。

评析: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思考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化学反应吸热放热的方法,并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此处本身也是一个“探索――发明――应用”的小循环。

2.4 精致化阶段

精致化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新的情境下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习题的量可由具体课时内容与知识点难度决定(见表5)。

评析:学生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在精致化阶段,教师应注重教授利用知识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中所展示的仅为一个片段。学生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初步学会应用知识,更深层次的复杂问题的解决,还需课后继续巩固。

2.5 评价

评析:评价可以分为两类,即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同时,评价的主体也存在两个方面,即教师和学生。其目的是反馈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

3 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与思考

学习环模式在化学教学尤其是探究教学中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为教师开发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范式,其三种变式使其具有广泛适用性。当然,模式只是一种参考,化学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时,要以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学生情况而定,不可僵化照搬模式,应当活学活用。在应用学习环模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灵活选用学习环,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环模式揭示的是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一般过程,以此开发的教学过程能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在运用学习环设计教学时,一定要充分结合学科知识体系,针对知识特点设计,如化学教学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和理论等知识,在使用学习环时,可以分别使用5E学习环和CAT学习环,甚至某些地方穿插使用不同学习环等,教学中每一个概念或原理的解释也可以设计成一个学习环,一个学习课题则是一个大循环。例如,在教学中,探索――发明――应用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在以上案例中的参与环节,就有对暖宝宝发热原理的探索,然后提出可能合理的解释即暖宝宝发热是由化学反应所致,最后将化学反应放热迁移到生活实例。因此,要准确理解学习环的内涵以及不同类型学习环的特点,做到灵活选用。

3.2 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学习环模式倡导教学应是一个探索――发明――应用的过程,具体安排教学时,均有其固定流程,但这并不是机械地将教学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环节,各环节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开发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割裂教学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还应特别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学习环倡导教学过程的推进应依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进而通过探究获得概念原理,最终引入概念名称,习得新知。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自然地推进教学进程。因此,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难度不能太高又要让学生必须通过探究或思考才能得出合理解释。另外问题必须具有可探究性,即教师要在问题中包含正确的思考方向。如案例中让学生根据产品说明书思考暖宝宝发热原理,明确了探索方向,避免了探索的盲目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原因时,指明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思考。这正是教师发挥学习引导者作用的体现。

3.3 善于运用评价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学习环模式特别注重评价的作用,尤其是5E学习环,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环节提出。评价贯穿于学习环模式的教学全过程,每一个概念的探索,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有相应的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探查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他们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改善教学行为,最终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在课后更要善于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总结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表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查漏补缺,改进教学策略,以期不断优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环模式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在理科教学中的实用性已被大量实践证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提倡科学探究,但很多一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往往不知该如何组织探究教学,或是探究表面化,或是限于个人经验而缺乏理论指导[12],这些都不利于探究教学的大规模开展。学习环正是为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较成熟模式,但如何更好地切合自己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具体地探索。只有不断的探索――发明――应用,才能更好地发展化学教学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孔耀.谈“5E学习环”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化学教与学,2012,(3):43~45.

[2] Wise K, Bluhm W J.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the Learning Cycle: Burning the Candle at Both Ends [J].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2007,37(3):58.

[3]刘知新.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化学教育,1982,(5):24~27.

[4]杨东移.学习环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Wulfsberg Gary. A Piaget Learning-cycle Laboratory Approach to Teaching Descriptive Inorganic Chemistry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83,60(9):725.

[6]何长庚.“探索-研讨-练习”三环教学法初探[J].化学教学,1988,(2):2~6.

[7] Fowler Linda S. An Application of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Teaching Chemistry: The Learning Cycle [J].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1980,57(2):135~136.

[8][11]林静. CAT:基于学习科学的科学概念学习环[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31~35.

[9]吴霞玲,刘娟娟.浅析“5E学习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化学教育,2012,33(5):28~30.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3

一、“多元表征”融入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变式教学是一种常规教学模式,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变式教学作为一种中立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予其不同的教学理念,以此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今,学习“多元表征”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新理念,与教学变式这一引导方式相结合,建立基于“多元表征”的变式教学,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教育改革的全新尝试,其意义重大。

1.培养学生的数学结构意识。数学的一般化思想的根本是结构的思想,换句话说,就是数学研究对象的本质是在各种各样的模式的基础上经过抽象而得出的数学结构。因此,在初中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学生就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观点来处理问题。如以方程为例,通过“多元表征”的学习,学生就会打破对方程式的传统观念,不再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运算的程序,同时也把它看作是一种表示相等关系的数学结构。这样,学生就能将代数学习中的复杂的符号表达式看成一个整体对象来理解,并根据整体特点选择合适的表征形式,从而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

2.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代数学习能力。代数的概念、符号意识是学生学好初中代数的关键。代数作为一种抽象性的、符号性的学科,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代数则源自于操作过程的压缩,进而成为符号化的过程性概念,然后将得到的代数概念进行再压缩,进一步提高其符号化的程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代数产生的过程是需要动作表征操作的,其整个阶段的活动对象压缩的理解,则需要通过以“多元表征”来把握,只有熟练地借用灵活的外在表征,才能找出内在表征,并运用内在表征解决问题,实现代数模式的直观化。

二、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多元表征”可以有效提升初中代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如何充分发挥“多元表征”的转化协调、启发思考等功能,帮助学生灵活的掌握代数过程、代数对象以及压缩代数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结合新旧知识,灵活引入教学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的教学任务时,可以借助新旧知识存在联系的材料,通过符号表征和言语表征,唤醒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进而通过符号表征的形式对旧知识进行复习,然后通过问题变式,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对旧知识进行了复习,也加深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的教学内容非常关键。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教师就可以将一元一次方程、代数式、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次函数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通过对符号表征的理解会发现一次函数与方程和不等式都存在着联系和区别。这样的认识,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函数与方程和不等式的结构联系,也有利于建模应用。

2.运用图象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概念。为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代数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形成完整的陈述性的知识网络表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符号表征的意义,对此,教师就应对图像表征进行变式,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对所表达的问题的语言和图象的表征进行分析,进而概括出符号表征,加深对符号表征的理解。教师在设置符号表征变式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了概念的本质,也明确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变式类型的数量问题,以适应和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原则,尽量丰富变式,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探究概念符号表征的类型,准确把握概念本质。

3.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探究解题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完概念及其应用之后,就应放手让学生对实际运用问题进行表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具体的解题中,教师应联系有关的公式或者概念,启发学生回忆过去的解题模式,并对其进行对照与修补,进而获得问题意义的全面表征。在解题策略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过程性变式问题,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逐渐发现问题的解决模式。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4

一、数学概念教学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设计依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以及实际生活中获得的知识,与学生通过最大努力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数学概念的学习只有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概念教学时,第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学习的设计。首先,新概念是学生已有概念的上位概念。例如,在学习整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列出一些式子,然后告诉学生哪些式子是方程、哪些式子不是方程,并引导学生分析方程应具备的属性;其次,学生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概念之上。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学生已具备方程的概念,教师在讲解时要结合方程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什么样的方程被称为一元一次方程;再次,即将学习的数学概念和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是同位关系。例如,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就是同位关系。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对比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两者的不同,从而突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本质特征。第二,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概念学习的形象化。初中生的理论学习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撑,具体事物可以促进学生的意义结构的发展、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在学习相交线和平行线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说明:剪刀的设计运用的是相交线的原理,铁路轨道的设计运用的是平行线原理。直线相交的特征是两条直线经过一个共同的点,也就是剪刀的轴,然后提出相关问题,如:①为什么剪刀要设计成相交?相交具有什么特征?②铁路轨道的两条边线具有什么特征?一直延伸会经过同一个点吗?③火车道的边线为什么设计成平行?那平行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可以使学生对相交和平行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建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

二、 数学概念教学要注重过程化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对于许多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采取的是先直接陈述,然后通过例题进行强化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熟记数学概念,但是很难使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认识概念形成的动态过程。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如果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让学生使用这些定理和方法进行判定,这样的概念学习是机械的。因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是建立在记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基础之上的,当学生遗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就无法进行判定了。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生会很快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思维方法并弄明白课本上的判定定理的推论过程,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和推论,促进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5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的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符号。是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化学用语具有简明直观、概括力强的优点,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初中化学学习启蒙阶段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的一个分化点。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出现的化学用语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掌握化学用语的教学规律、方法、和特点是实现初中化学双基教学的关键。那么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成功地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的概念和内涵,准确而熟练地运用化学用语呢?结合十几年来的化学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化学用语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就几个问题。

一、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概念的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在化学教学中核心概念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我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对化学课程标准中概念教学的意义、要求理解不够,习惯偏重于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习惯运用严谨的逻辑表述的教学方法,总觉得把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才能让学生理解,结果适得其反,让学生越学越觉得学不懂。我在以前的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还偏重于知识的灌输,较少考虑学生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加上一些化学概念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导致学生对枯燥无味的、难以理解得、抽象的化学概念失去兴趣。因此我认为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遵循从感知到理解,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化学概念的教学还要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相结合,要和物质的性质学习性结合,注意从形象到抽象的过度。如在原子、分子这些抽象概念的教学中,要恰当的运用图片、分子模型、特别是用多媒体分子动画模拟来描述原子、分子,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二、在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从学生熟悉的物质(氧气、水、二氧化碳)入手,带领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渐认识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等,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介绍新的物质,并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式,只要有个初步印象即可。等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元素符号、化合价后,对这些物质的化学式的掌握便水到渠成了。我在以前的教学中,从序言开始,在学生丝毫没有原子结构、元素、元素符号、化合价这些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就让学生靠写、读、死记硬背记住课本上出现的物质的化学式和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间化学反应的式子,由于急于求成,没有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抹杀了一部分学生对化学这门新课程的兴趣,给自己的教学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总结经验后我认为:每天把新课中出现的元素符号、物质的化学式作简单的介绍后,让学生可以在课上记住,也可以根据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把需要掌握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统筹安排,平均分配到每天去记忆,上课时注意复习、检查,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中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讲的很清楚,第一步,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第二步,按照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第三步,注明反应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我在以前的教学中,讲完书写步骤和例式,在课上练习几个有代表性的化学方程式,接下来就让学生到课下把学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整理后写出来,靠多写、多记、多练的方法把化学方程式掌握好。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很乏味,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效果也不好,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经过摸索和认真反思,我认为要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一些常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在讲完本节后,安排两节课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后来完成效化学方程式果好。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例,要想完成这个实验,学生得自己动手找铁丝、制氧气,学生既完成了实验室制氧气的实验,又动脑设计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步骤,体验整个实验过程,很好的强化了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的知识,同时加深了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颜色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多次试验,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将很难忘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多元化教学模式概念范文6

关键词:化学;自主学习;不同课型

随着课改的不断进行,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依据化学新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认知心理的不同特征,可以把化学课分为元素化合物、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及复习课等四种课型。同种课型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方法非常相似,但不同课型的学习内容不尽相同,因此不同课型应对应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模式。教学中应加强研究,积极探索,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一、“元素化合物”课型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元素化合物”是学习一些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法及其用途等方面知识的课型,是一类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及演绎思维能力的课型。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丰富,适用性强,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学中,尤其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环境保护等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将性质融入生活现象、社会问题中,真正做到从生活走进化学再进入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再进入应用。

二、“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课型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化学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在进行概念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日常概念对学习化学概念的影响。要引发学生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大胆地质疑和假设,并能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及评价。教师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上,要让学生参与概念理论观点的建立,在探究体验中建立概念。可以通过实验探索,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推论实验结果。如,《原电池》一节中,从电池可使灯泡发亮引入问题:请利用已学过的化学反应和教师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一个电池装置。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Cu、C、Zn、Fe”交叉作电极,利用相同的材料(如铜线)作导线,利用电解质、非电解质溶液作对比实验。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对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实质、形成条件、一般规律等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让学生解剖废旧干电池,认识干电池的组成,自主获取干电池的工作原理。

三、“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课型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可纳入技能学习的教学范畴。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理论,若要整体掌握技能可首先对其进行分解,把目标技能分解成若干个简单单元,从学生的实际起点出发,先进行范例演示,接着让学生练习并掌握简单单元,然后螺旋递进,最后综合强化。化学计算和化学用语的教学是一种范例教学,“举例说明”是范例教学最通用的方法,合理地选取好例题和习题是教学的关键。首先,例题和习题必须符合本课题的教学目标,符合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例题和习题必须精,必须典型。最后,例题和习题的呈现顺序要经过合理的安排,与学生的认知程序产生“共振”。

四、“复习课”课型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学习

复习课在教学中分布广、频率高、作用大。对学生是“温故而知新”,对老师而言是新课的延续。化学复习课特别是板块知识的复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内容,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重新审视和梳理所学内容,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网络,以实现知识重组。化学反应类型、原理及规律如复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律、原电池、化学平衡等内容,教师可设计成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自己去建构复习内容;对于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可用知识网络来加以建构,如铁三角、铝三角、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转化等。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同分异构体等,复习这类知识时就要统筹考虑该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一些典型题组,以螺旋递进式逐步加深,由学生自主整合、建构知识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