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摘要:

以人为本是为人类服务宗旨的时代延伸,剔除了传统管理中以事为主的理念,注重将管理回归到人的身上,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积极变革管理理念、方式以及制度。知识经济时展,人们已经认识到人在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上升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和高度上。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塑造人才的重任,在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也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将人放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上,更好地为高校发展服务。本文就以人为本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阐述分析。

关键词:

以人为本;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一、引言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高校教育环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本管理的理念逐渐深入到教育领域中,新环境下,高校作为知识型的知识,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应满足人本化的理念,因此需要积极转变理念与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如今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最为可行的一种管理理念,并且逐渐受到高校的关注与重视。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意义

现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优势作用逐渐被认识和关注,人才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人才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很好的阐述了这一点。[1]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也应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留住人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落实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的理念,了解高校教职工的所想、所需以及所急,从而使高校教职工能够有好的环境教书育人,使教职工对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满意,科学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营造好的人力资源环境,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高校为教职工营造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将教职工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依据教职工的实际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励、发展教职工,强化凝聚力,[2]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第一,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行动要以观念作为基础,在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目的以及性质等。以往的人事管理只是将教职工看做被管理的对象,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实现的手段和工具。人力资源管理是要尊重、关心员工,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使得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激发。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进行管理,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和思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各个层面中,形成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第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使得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民主制度,依据高校教职工的实际需要进行制度建立,提高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感,使教职工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同时完善奖励机制,做好以人为本就是要了解人的需求,并满足人的需求,从而使人的积极性得到调动,实现管理的目标。制定完善的奖励机制能够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3]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此外,还需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更好地约束高校的教职工,提高其自身修养,能够顺利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第三,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不仅需要有制度等进行约束,还需要营造好的校园文化,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需要积极建立和谐、团结、平等以及友爱的校园文化,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做好宣传、教育以及激励等工作,使人们更好的认识以人为本,转变高校职工的管理理念,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能够积极的主动的参与到学校管理中,而不是单纯的被管,强化对学校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能够与学校共同发展,实现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和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社会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被广泛应用,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重要地方,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必须要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良好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打破传统思想认识上的不足,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机制,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单丽囡.浅谈“以人为本”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49.

[2]刘拴女,杨琴.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42-44.

[3]于安丽.以人为本理念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J].人力资源管理,2013(07):174-176.

作者:张凤珊 单位: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