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高校是向社会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引入工匠精神,不仅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对行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财会岗位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财会人员,不仅是为了迎合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为切实强化学生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应当采取多措并举方式加强人才培养方案与工匠精神的联系,从而加速高校教育模式改革进程。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校教育;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是职业人对产品匠心、质量求精、技艺追求与品牌坚守的精神理念,也是职业人责任担当、工作敬畏的良好品质表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程加速,对具备工匠精神的员工可遇不可求;对此,高校应当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确保其能够严于律己,实现自身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逐步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满足社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整合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竞争越演愈烈,人才优势俨然成为了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手段。人才应当具备工匠精神与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两种条件缺一不可,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有力贡献。工匠精神也是人才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对此,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意义重大,以带动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夯实服务企业基础,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双创能力培养需求

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为强化学生双创能力,应当在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培养,确保学生能够细心工作,发现工作中的潜在问题,实现开拓创新,促使企业稳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实践能力培养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注重对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确保其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了强化学生理论学以致用与触类旁通的能力,在工匠精神培养中应当加强对动手能力的提倡,要求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从而不断强化操作能力[1]。

二、工匠精神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发挥作用的对策

(一)加强具备工匠精神教师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起到了有效引导与榜样作用;对此,应当实现工匠精神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渗透,不断提高教师要求,加强具备工匠精神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学生潜移默化的养成工匠精神。学校应当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将教师从传统教学理念与工作观念中脱离出来,充分认识强化自身工匠精神对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从而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做到行为规范与严于律己,将工匠精神的精髓准确传达给每位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教师工匠精神培养更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为高校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为有效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应当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确保专业学生夯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逐步强化自身的动手能力,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为了满足多元化需求,应当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确保工匠精神在多方面得以体现。除此之外,应当明确了解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目标间的关系。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明确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衔接。专业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有效性,不断强化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教学目标不能脱离经济常态现状,根据新形势下的学科动态变化调整教学方法,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行业的教育理念贯穿教学全程。为了满足私放经济与发展发展的需要,应当充分发挥人才与学科特色优势,在文化传承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做足功夫,确保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能够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2-3]。

(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对此,应当加强课程体系优化设计。充分把我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以作为课程设计的价值参照。根据岗位发展情况,从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审计基础等方面培养学生财会素质能力,根据行业发展规律,围绕就业导向教育理念,合理设计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传授专业知识外,应当注重工匠精神理论基础的渗透,以及与因材施教学理念的相互补充,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工匠精神内容,从而针对性的提升素质能力。根据岗位特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与岗位能力养成。为确保课程设计有效性,学科理论与操作等都应当紧密围绕企业需要与就业面展开,确保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企业生产过程与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的一致性。最后加强课程体系评价,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重点培养,实现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学生沟通能力与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与工匠精神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对此,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工匠精神养成的过程。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综合性案例,确保实践作业高效展开。涉及以下几点;一是向学生布置实践作品,学生在讨论中收集完整案例资料。尤其是在资料不充分情况下,可向相关专业学生请教以完善案例资料,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沟通能力提升。二是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企业内控内容,包括发展战略或组织架构等。学习现行税收与信贷等政策,分析运营与投资等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谨慎思维能力。三是学生在可行性分析中灵活运用财务数据模型,能够强化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其熟练掌握财会软件的能力。四是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与企业专业知识整合,在掌握统计学与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知识基础上,合理展开定量与定性分析,能够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能力。五是引导学生整理可行性分析报告,在利用财务数据模型的同时反复讨论与分析,最终完成报告撰写,更利于学生文案组织与处理能力提升。六是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以多媒体课件方式阐述研究报告,能够提高学生文字表达与PPT制作的能力。

(四)校企协同培养专业人才

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入手分析。校企协同实现了双方信息与要素的有效联系,对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与推动大学教育内涵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属于共赢的合作模式。但企业与高校的出发点不同,合作动机出现偏差。同时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参与度低,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获利出发点背离,导致校企协同育人效果不尽理想。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思路入手分析,学校应当加强传统人才培养思路的调整,吸引更多的行业人员与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紧跟教育对象变化速度不断转变教育理念。企业应当从学校人才培养角度考虑,实现校企合作深入发展。高校教育应当注重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确保人才培养规格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岗位与生产技能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加强专业学科平台建设,切实发挥学科优势。同时根据行业标准与行业发展方向等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对企业的适应性。从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入手分析,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协同教育理念。积极设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企业高校为主体,科研院与政府等部门支持辅助的合作共赢模式。扭转传统松散与短期的校企协同合作模式,加强长期与双向、全方位的合作模式,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行业部门与政府等应当加强校企合作调控,实现优势资源整合与集中共享,形成人才培养的社会合力,切实将校企协作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同时,把握学生个性,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入手分析,应当积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立足知识点,通过树立典型与榜样,激发学生往工匠方向发展的决心与信心。教学中注意理论实际联系,营造开放性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工匠精神舆论引导,挖掘校园内的工匠典型,或是请社会上的工匠典型以座谈会或报告等形式实现互动影响,不断激发学生养成工匠精神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二是教师言传身教。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培育双师型的教师团队。三是设立产研学一体化教育平台。现代科技发展带动了高校科技园与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步伐。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应当紧抓住时展机遇,加强产研学一体化教育设施与平台建设,带动专业相关的创业孵化、实训与融资服务等方面的改进,为工匠精神多渠道培养提供基础保障。四是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在社会实践与实训、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企业情景元素,实现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不断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在实验实训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包括技能大赛与创业大赛等,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良性竞争意识、社会实践与适应能力是,实现工匠精神迁移与转化。利用校外实践基地作用,提供更多项目参与及定岗工作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岗位技能,丰富岗位工作经验,强化组织协调与沟通等综合素养,快速实现全面发展等教学目标。

三、结语

工匠精神是每位岗位人员不能缺失的;对此,高校应当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目标调整,实现学科教学、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岗位特征无缝衔接,以切实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价值。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等综合能力,应当加强教育方式与理念转变,在社会与政府等方面的支持引导下,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共赢合作模式下,逐步摸索出切实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育更多优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妍?,刘一键.构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9(19).

[2]李追阳,张翅,盛慧娟.论高校财务类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基于证券分析师职业要求[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4).

[3]李丽.“互联网+财务”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喀什大学为例[J].现代企业,2019(5)

作者:杨丽红 李自连 单位:萍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