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堂微思政的构建

高校专业课堂微思政的构建

摘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旗帜、精神灵魂、行动纲领之际,构建内化于人才培养的“微思政”模式,为高等教育的研究纵深提供了新的课题。通过对新时代高校专业课堂“微思政”构建的理论基础、创新模式、基本路径和支撑保障四个方面进行解析,从而构建人才培养的“微思政”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为高等教育的德育体系纵深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微思政;专业课堂;理论基础;创新模式;基本路径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金字塔尖”,对锻造兼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国民道德具有“立德树人”层面的核心支撑功能[1]。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提出了更高的站位要求[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高等院校理应担负起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正能量的主阵地责任,在显性思政课程之外,探索专业课堂“微思政”教育,构建全过程广覆盖的德育体系。因此,在新时代如何发挥高等院校专业课堂的教学优势,构建内化于人才培养的“微思政”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为高等教育的研究纵深提供了新的课题。

一、新时代专业课堂微思政构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通过经验传授、规范教导和价值观引导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其中以是非辨定、利益认同、善恶判断为主要特征的价值观引导处于基础性的关键地位[3]。作为一种伴随人类价值观念形成、发展、变化的教育活动,以价值观引领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了更加宽广而深远的内涵。实现社会发展中人与人的相互信任、彼此分工合作,发挥团体依存和规模经济的优势,成员间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共通至关重要[4]。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中高等教育阶段均设立了较为系统的独立思政课,在我国人才培养“立德”教育中都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并作出了突出贡献。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不能单单靠口号和空话,尤其是受教育者成年之后面临多方位价值冲击的背景下,结合发展实际的思政教育尤为重要[5]。相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专业课堂“微思政”更加注重在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掌握尤其是高年级由校园向社会过渡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浸润和强化,教师可以依托自身的学术能力、专业修养结合发展实践与学生进行更直接的精神交流,可以通过直观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专业相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激发源自内心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引领教育观的指导下,专业课堂“微思政”更加体现思政教育过程的专业知识融合,更加关注见微知著的价值观渗入。师生之间在专业课程交流、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共同扩展价值交流和精神交往的范畴,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灌输和言语说教,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言传身教。因此,构建专业课堂“微思政”,贯彻价值观引领的教育理念对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新时代专业课堂微思政构建的创新模式

作为“立德树人”核心任务和主要载体,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变迁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嬗变。在专业教育单一传授技能知识的传统思维下,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出现和大规模使用之前,我国的思政教育主要通过分模块的独立课程和基于教材的理论讲授实现与受教育者的沟通,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更多地以“显性思政”的形式体现[6]。独立而系统的思政教育对我国人才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对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人生指引的作用。尽管如此,面临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快速而巨大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和思想冲击使得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高知识人群面临着更复杂的价值转变选项,因而亟需突破独立思政课程的单一教育的局限性,将新时代、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手段在更宽阔的教学环节中扩散推广。围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将“微思政”的基础素材与专业技能授课相结合,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

(一)聚焦示范、专题与特色,构建立体化“微思政”专业课堂

高等教育的专业课堂既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主要载体,又根据专业类别与学科的不同形成了各为体系的专业课程构成。一般而言,越接近于人类主体意识形态及思想行为的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思政教育越接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的专业课程相差则较远。因此,全局性设计依托于专业性质的“微思政”教学模式,分门别类地构建专业课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课堂、专题讲堂与特色学堂,立体化丰富“微思政”内容之畛域[7]。

(二)聚焦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构建线上线下多维度专业课堂“微思政”

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导致知识传播和信息扩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同时也增加了价值甄别和是非分辨的难度。从的角度,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教育哲学大范围应用,实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精神交往、知识交流的自由平等,更加强调价值观认同在教育增值中的作用而不是单纯地去比较个体之间知识储备的多寡。因此,高校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和新媒体,有意识地创造出专业相关、体现新时代优势、有针对性的“微思政”产品,以明确的价值导向,丰富而生动的图文、声音、影像等形式传达给受教育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和亲和力,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价值观、意识形态内化于心。

(三)聚焦政府、企业、民众,构建“知行合一”的微思政专业课堂

高等教育相比较于其他教育阶段最大的优势亦是培养未来社会精英必须的环节就是具有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机会,通过政产学研的合作平台及项目使受教育者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专业技能“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吸收内化更是如此[8]。高校的专业课堂往往具有广泛的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更具有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学习、理解、吸收、内化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动力。专业课程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教学的实践实训环节,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精神实质现实化、形象化,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贯穿于青年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角色转变过程。

三、新时代专业课堂微思政的构建的基本路径

新时代、新理念、新模式为构建高校专业课堂“微思政”创造了现实环境和条件,提供了从单向思政教育向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思政教育转变的施教空间[9]。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就,借助互联网媒体等新技术手段,依托高等教育最为接近社会民众的路径优势,极大地扩展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使受教育者感受到“微思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展示更加形象。坚持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在遵循专业课程教授的基本规律基础上,注重精神层面的主动交往和价值溢出,不断创新思路,强化“微思政”的成效。在构建专业课堂“微思政”的过程中,针对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导教育的创新性尝试,理应构想出相应的方法和路径,在通往教学目标的路径中构筑良好的支撑。在意识形态稳固和价值观引领的整个教育链条,学生始终处于中心和主体地位,高校专业课堂“微思政”就是青年学生在对社会经济环境高度认同的情形下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过程。一方面,高校学生经历了十数年的中小学教育和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初步形成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基础,构成了“微思政”的前因结构;另一方面,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更广阔、更复杂的信息来源和价值冲击,尤其是网络媒体时代来自西方国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存在精神层面动摇和重构的可能性,构成了专业课堂“微思政”的后引起源[10]。因而,在方式创新和方法设计层面,一是以示范课堂、专题讲堂和特色学堂为突破,立体设计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教学形式和方法。传统思政教育课程的短板之一在于所教授的内容极易陷入理论化和口号性,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及兴趣缺乏现实支撑和形象载体。专业课堂“微思政”的构建围绕受教育者主体中心地位,通过设计专业领域的现实成就、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感、经历感,通过课堂讨论、团队任务合作等形式予以巩固[11]。同时,在主题讲堂、特色课堂领域,得益于邀请理论权威、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解读,更能够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果。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媒体的作用。开发专业课堂“微思政”慕课、微课以及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将授课素材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形成专题式线上视频、图像和案例,并通过构建课程微信群等形式推送周边资源,供学生们讨论使用。三是在专业课程的实践实训环节,利用深入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实习实践的机会,预先设计主题任务和导向性调查,并重视实践认识的总结工作,以学生团队主动讨论和分享为主,教师的点评及引导为辅[12]。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设计和灵活的系统应用提升专业课堂“微思政”的施教效果,培养富有正能量的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和接班人。

四、新时代专业课堂微思政构建的支撑保障

高等院校专业课堂“微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锻造青年接班人国民道德修养的历史趋势和必然要求,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教育的摩擦与冲突。专业课堂“微思政”创新尝试需要从理念到思路、从制度到行动的支撑保障:一是强化理念和思路层面的引领。从思想认识和发展战略的高度,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实施者和受教育者要从心中强化“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搭建专业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认同桥梁,在教学环节中注重价值观的引入和倡导。二是强化投入激励和经费的保障。通过探索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为示范课堂、专题讲堂、特色学堂等富有创新的“微思政”改革提供项目资助和经费支持;同时在职称申报、工作量、学生的评奖评优等环节予以适当的倾斜性认定,激发专业课教师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三是强化组织协调和制度支撑。在适当的时机和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构建专业课程“微思政”教学团队,通过日常化的团队备课和教学研讨保障施教过程的持续性稳定性,同时在学校的相关制度中颁布实施支持性、保障性条款和文件,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作者:张文武 徐嘉婕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