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优化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优化对策研究

[摘要]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核心载体。知识创新是一个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促进知识创新,是我国高校绩效管理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基于创新驱动导向,探讨科研绩效管理抑制知识创新的原因及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影响知识创新的机理,提出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优化对策,有利于我国知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校科研创新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

科研绩效管理;创新驱动;影响机理;优化对策

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如今日益凸显其重要性。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核心载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重要的科技引领作用。为了满足知识创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以更好地激励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一、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知识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知识创新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其包括知识生产、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1]。高校科研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激励和帮助高校教师取得优异绩效,促进知识创新。现有文献资料对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多是针对高校这一独立主体,对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内容、分类、评价及优化途径的研究,对高校知识创新能力与科研绩效管理关系的原理及作用过程的分析较少涉及。盛运华和赵宏中重点探索了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内容、作用以及如何进行绩效考核[2]。陈娟梳理我国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研究现状,结合当前存在的不足剖析我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3]。周景坤和程道品研究当前高校科研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4]。高校科研绩效管理设计和评价的文献较多,如张欣和卜龙基于PDCA循环理论设计校—院、院—系两级循环的教师科研绩效管理模式[5],程卓蕾运用SSM和利益相关者理论[6],研究探索适合我国高校组织结构特点的科研绩效管理理论框架和较为完整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闫华飞、姚木云和胡百灵等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发展的特点,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构建高校科研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平衡计分卡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对高校科研绩效管理进行了分析[7,8]。本文基于知识创新驱动视角,凝练高校科研绩效管理抑制高校知识创新的原因,并分析了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影响知识创新的机理,剖析我国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优化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科研绩效管理抑制知识创新的原因

在知识生产领域,高校教师的工作投入难以被完全监督,具有较强的信息不完全性。根据工作绩效来实施奖惩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可以增强对高校教师外在的约束,克服管理者由于信息获取渠道不畅的弊端,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抑制知识创新的现象:其一,当前许多高校对教师绩效考核通过僵化的量化指标,如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来判断教师工作任务的完成成效,并采用与绩效相挂钩的津贴制度,忽视了高校教师群体本身及其产出的特殊性。高校是非盈利组织,主要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扩散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科研绩效管理的对象——高校教师,相比于一般群体有较强的成就需要,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引导能力,僵硬、量化的科研绩效管理不一定能激励高校教师完成组织目标,反而有可能走向预期的反面。此外,高校教师知识产出不仅包括有形的知识,如公开发表的论著、提交给政府的咨政报告、申请的专利等,还包括许多无形的思想和观点。因此量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容易忽略教师工作的隐蔽性特点,打击其创新的热情。第二,高校知识创新体系运行的核心活动是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及知识生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知识创新重要的模式[9]。除少数成果如个人独创的学术论文以外,绝大多数知识成果均为团队合作产出。以结果为导向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针对知识生产结果,都是激励创新知识的第一个提供者,如许多高校计算教师科研工作量,一般只奖励第一作者,即胜者拿走一切。这种“赢者通吃”的知识生产激励制度抑制了知识创新合作。第三,以经济激励为导向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作为一种激励制度,影响高校教师知识创新的相应报酬。理性的高校教师会根据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权衡报酬,报酬引导知识生产者是否选择生产知识、生产什么知识、如何生产知识等等。以经济激励为导向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会导致对知识生产投资取向的扭曲。高校教师追求短期快速目标的实现,不愿意潜心投入长期的基础知识研究,使大量的知识生产资源被投入到应用知识生产领域,从而出现基础知识生产投入不足的现象,基础知识生产的不足又将导致知识生产的不可持续,最终影响国家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

三、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影响知识创新的机理

(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流程

绩效管理源于企业,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不同组成部分的整合,并使他们与公司的经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10]。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累积的持续管理过程。根据这个定义,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管理可以解释为,在持续沟通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推动个人、团体绩效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并实现持续循环改进的过程,主要包括:科研绩效目标确定、目标分解和实施、绩效评价、评价反馈。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通过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对校院两级组织目标、对高校教师完成相关组织目标的情况进行评判、分析与修正,能够逐步完善实现校院两级组织目标的激励、导向与监控机制,促进知识创新。

(二)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驱动知识创新的路径

Harten等(2002)、Özbag等(2013)研究表明,科研绩效管理实践通过加强员工的角色行为,长期的定位、协调性以及组织承诺,促进创新,进而提升组织的竞争优势。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能够通过促使员工创造、转移、应用和制度化知识来推动创新。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包括战略目标确定、目标分解、实施、评价及纠正反馈等环节,以全过程和持续改进为核心,以目标、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政策制度为基础,能更好地对有关知识创新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与协调,达到最佳或比较合理的动态组合,增强知识创新的能力预期。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五个环节从不同方面驱动知识创新。确立绩效目标对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的战略高层针对高校内外部环境分析和发展方向制定符合高校特定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二级学院的院领导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分析组织内部结构及其核心任务,将其分解为适合本院发展的局部战略目标。高校对外部环境和自身知识创新的基础水平进行分析,识别可能的发展机会,有助于知识创新的方案纳入组织发展目标,并推动高校内部革新和决策实施。在大学科研绩效管理中,目标是大学院部处、教师及科研团队付出努力后的期望结果。根据目标设定理论,合理科学的考核目标能够激发高校教师的自我价值和内在工作动机,而自我价值动机和内在工作动机是促进教师进行知识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当高校教师形成较高的组织目标承诺时,便会积极利用各种主体和客体条件进行知识积累、生产、应用和扩散。目标分解是实现高校知识创新目标的基础。校级管理者首先将高校绩效目标分解为适用于各二级学院的局部目标。二级学院管理者将进一步细化局部战略目标,形成各系办或科研团队的工作目标。通过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等形式在学院内部充分讨论,根据不同学科发展背景及教师实际情况,形成合理的考核标准和流程,并使每位教师认同个人绩效目标。这一事先的长远发展目标的分解和绩效计划的制订,提升了高校教师的组织承诺和意识,容易获得各层管理者的认同和支持,为高校实施知识创新提供人财物的保证。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校级管理组织对二级学院局部目标实施必要的辅导与考核,并完善组织的业务流程,能够及时识别创新的薄弱环节,有利于提高科研绩效管理的效率。二级学院则设定监控程序以了解教师执行情况。一般而言,绩效考核可以分为评价型和发展型,前者重视薪酬、奖罚、职务晋升等,很容易导致高校教师之间人际竞争,不利于团队协作与知识共享;后者比较重视对高校教师互惠偏好的培养,重视教师与组织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知识生产团队个体成员间隐性知识的转移并提升教师知识创新能力。定期绩效评价与反馈,要求高校全员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对外界压力和信息做出迅速反应,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创新行为。同时,将高校内部优秀的技术、经验规范化和标准化,沉淀为组织的惯例思维或行为方式,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内部和外部的整合能力,推动下一步的创新决策,形成良好的科研绩效管理循环。总之,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五个环节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相互促进、同步向前发展,确保高校创新活动的完成及创新绩效的获取。科研绩效管理体系促使高校设立创新绩效目标和管理结构、诱导组织学习并且增加创新合作从而增强了创新能力。

四、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优化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建立创新驱动下的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应进一步完善积极的驱动效应,避免产生抑制知识创新的因素,从而提高高校教师的知识创新意愿。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首先,由于部分知识产出的不可测度性,高校在建立任务考核追求结果绩效的同时,更应该采取行为导向考核来关注高校教师的行为,即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框架下体现结果绩效和行为绩效的融合。没有量化的结果绩效指标,科研绩效管理缺乏操作性;而缺少人文关怀的行为绩效,使科研绩效管理体系过于僵硬。因此,在制定绩效考核体系时,应多一些能触动教师内心的、对教师行为有影响的因素,配合带有人文关怀性质的良好福利安排。组织在加强工作过程的考核、监控与指导的同时,还应当尊重高校教师个体的差异和偏好,充分考虑其潜能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其次,形成差异化的科研绩效管理理念。高校教师的个人创新能力、意愿和偏好是有差异的,科研绩效管理的原则在于承认个体差异,通过教师绩效产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帮助其制定改进措施,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形成区分性的科研绩效管理理念,帮助那些希望发展的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找出其能力与经验的不足,制订有针对性的目标实现方案,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支持,改进知识创新效果。对于成熟型的高校教师,则要给其一定的评价压力,督促其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创新。另一方面,从事基础知识生产与从事应用知识生产的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异,加大基础知识生产的评价系数,确保基础知识生产的基础报酬高于应用知识生产的基础报酬,以增加基础知识生产的投入。再次,优秀的科研绩效管理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约束,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调整高校教师的创新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使其在特定条件下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行为经济学家研究表明个体是有限理性和有限自利的,不仅关心自身收益、他人的利益,还关心利益分配的公平性。高校应有意识地培育一种合理和公平的绩效评价文化,避免因情感因素导致管理行为的不公平,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适应管理的新要求,提升科研绩效管理效果。最后,知识生产是创新的源泉,知识团队合作是提高知识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高校应构建有利于知识生产协同的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借鉴知识团队互惠合作的相关成功经验,建立共享而有意义的团队目标,营造与互惠偏好相适应的知识生产环境。因为,对于有较高成就需要的高校教师,当其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的程度,信任、关怀和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比金钱更能满足重要的心理期望和价值观,从而对其形成内在的隐性激励,能促进高校创新绩效的持续改进。

作者:巫朝辉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颜晓峰.论知识创新的能力[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4):31-36

[2]盛运华,赵宏中.绩效管理作用及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24(2):89-91

[3]陈娟.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6):120-124

[4]周景坤,程道品.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优化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186-191

[5]张欣,卜龙.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两级循环联动模式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2):94-98

[6]程卓蕾.高校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与设计[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11

[7]闫华飞.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管理[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8):22-26

[8]姚木云,胡百灵.高校绩效管理的综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4(19):120-123

[9]许娇.知识生产投入扭曲的锦标赛模型分析及制度纠正,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0-45

[10]龚裕,张国兵.基于PDCA理论的中国大学绩效管理体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1):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