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研讨(5篇)

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研讨(5篇)

第一篇: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教育

摘要:

教育是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家对于高校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统计局的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15年我国财政教育经费达到26420.58亿,比2014年同比增长7.8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高校的学生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就“创新教育”理念之下,高校的教育管理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分析。

关键词:

创新教育;高校教育管理

近年来高校事业发展迅速,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及实用性问题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校更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指导,绝大多数都忽略了他们实践意识的培养,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低下的问题,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也难以满足社会各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必须创新教育理念,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阶段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就目前来说,我国各大高校在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依然遵循传统的教育经验及管理方法进行,尽管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开始积极的开展教育管理改革,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学校都缺乏改革的意识,管理工作中因循守旧,不愿意甚至不敢进行创新,教育管理的水平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育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始终是一纸空文,难以满足现阶段优秀人才的培养需求,对于学校的发展也十分不利[1]。

(二)教育管理形式的实效性不高

教育管理实效性低是当前我国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校的管理制度都不够完善,管理方法流于形式,缺乏可行性,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知识停留在表面阶段,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责任心以及学校教育质量都没有太大的效果[2]。现有的规章制度仅仅能够在表面上约束学生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行为,但对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且这种呆板的教学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师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于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管理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管理结构是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机构,但当前许多学校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于教育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大多安排一些教育教学能力较弱或者一些闲散人员担任教学管理岗位,教育管理结构不够科学合理,队伍整体的素质及能力十分有限,并不能胜任当前阶段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职责,自然无法实现高校教育管理高质量高水平的工作目标,对于学校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长时间之后自然会影响学校的声誉[3]。

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各行各业的主要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为了发展高等教育,国家教育部开始启动教育改革,各大院校都在积极的扩招,使得高等教育正价大众化,但随着高校的扩招,各种教育问题开始凸现出来,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明显与高校的教育目标不匹配,高校的教育改革仅仅是不断扩招,针对学校教育管理之中存在的问题却没有及时采取对应的改革措施,学校的教育模式、教学管理制度比较老旧,与当前的现实情况严重不符,部分高校虽然已经开始了改革,但改革过程中更重视形式,效果不佳,普遍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的问题,教育管理与教育发展不符,对于学校发展十分不利,因此高校必须创新教育管理模式[2]。

(二)有利于高校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新形式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今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青年人面临的压力更大,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要能够跟进时代,通过创新教育管理理念促进教育管理制度、方法的改革,扩大学校规模的同时要能够利用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推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三“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方法

(一)创新教育理念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之下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理念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在教学改革之中,创新教育理念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推动学校改革教育方法,优化教学内容[4]。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改革中具体的体现就是创新教育管理方法及模式,在该理念指导之下,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能够与周围的同学积极的展开学术讨论,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此外,高校开展教育管理创新的主要理论即教育理念。21世纪各行各业都十分重视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为了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培养需求必须要创新教育管理方法,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规必然会阻碍学校学生的成长,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教育管理水平与创新教育的效果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管理和创新教育是互相影响的,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管理技能,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坚持管理原则的同时学会灵活变通,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的教育管理中一些优秀的方法应予以合理的继承,与时代不适应的则应该摒弃。

(二)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创新性教育管理模式之下,学校教育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明确教育内涵,然后从这一方面界定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办学机制等等相关内容[3]。当代环境之下,学校应该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在此基础上扩大学校的开放程度,吸引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管理的开放化、多元化,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目标。以人为本是创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重要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始终坚持将人的因素作为出发点,尊重教师及学生的心理需求,重视他们个性特点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调动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良好校园环境的形成,能够促使学校的教师、学者在开展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主动的投入到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学校在办学治校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教师的核心地位,要能够通过合理的激励手段,激发学校师生的责任感,促进全体师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来,形成良好的管理风气。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本身就拥有一定的成就期望值及公信力,高校的教育管理创新工作中要能够为教师创造更加便捷的工作条件,通过灵活的激励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完善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创新教育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建设一个高素质的创新型师资队伍[4]。学校应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同时,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通过制度化考核、综合评价的形式激发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应该为学校教师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以及学习进修的条件,留住学校现有的优秀人才,最后通过高薪聘请行业精英担任学校的客座讲师,也是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有效方法。

(四)构建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下文主要从学术管理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两方面论述创新型教育管理制度的构建方法[5]。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逐渐趋于大众化,知识经济时代之下,为了真正促进创新教育改革的实现,学校必须要能够构建起健全的创新型行政管理制度。这就要求学校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能够立足于学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的人文性的激励机制,真正为学校的师生服务,体现出教育管理制度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以及教育价值,提高教育管理的质量及水平。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的有序性,学校可以实行校、院、系分层负责制度,落实各个院系相关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展学分制度,让学生在学院教学计划之下,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科,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可以提前或者推迟完成学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术管理制度创新则是创新学术事务的管理方法,这要求学校的管理人员根据学科发展规律以及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展开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材建设等等相关的管理活动。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学校必须创新自身的教育意识及教育方法,才能够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就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归纳,重点分析了“创新教育”理念之下,高校教育管理的方法,仅为相关教育研究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左杨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参考文献

[1]赵泽鹏.“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10(5):135-136.

[2]弓成.试析“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2(7S):152-152.

[3]薛苏洋.“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初探[J].才智,2016(11):77.

[4]葛妍.分析创新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管理[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8):83-84.

[5]王敏.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机制创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1):92-93.

第二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增强普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逐步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到普通高校的校园生活中,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与措施。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管理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随着文化的融合及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学逐渐进入高校进行学习。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方面、宗教信仰方面等都与汉族学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刻不容缓的事情。现今,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变化,文化也正处于多元化发展状态,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下,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选题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充满更多的未知和挑战,因此研究如何构建适应时展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成为普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无疑为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解决了少数民族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提供更为高效的途径。一套合理并且有效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不仅可用于日趋复杂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也可以为今后研究更加有效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本文是根据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的相关学术研究动态,提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的新思路。通过不断完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从而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推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与一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同,其复杂程度足以引起高度重视,值得我们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探讨。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切实为学生考虑,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推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辅导员跟学生接触最多,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和切身体会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少数民族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探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途径。高校针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应该注重引导,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积极面对生活,始终做到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随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多,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日益复杂,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以往的相关的文献大都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单一方面的培养,没有对这些单一的培养进行一个有效的汇总,全面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目前,大多的研究都集中于整体性地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很少会关注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本文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多方面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对现有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在其他高校所采取的相关举措的基础上,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通过深入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进行细致的归纳与总结。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

在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代表着一种相对特殊的群体,主要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成长经历、语言文化背景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汉族的的学生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因此,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学生、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的骨干分子,他们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从社会健康、和谐、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更为重要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经历简单、环境单一、主要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此大多具有较为浓厚的民族文化意识,同时由于信仰、思想和生活习惯等差异的存在,使得在于其他同学的日常交流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和冲突,加上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要远离熟悉的生活氛围,因此他们极容易产生孤独和自卑的情绪。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相对偏远、地理环境相对复杂的地区,因此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缓慢,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大多比较贫困,很多需要依靠政府和学校的助学贷款,地方政府补贴等,以及高校的减免学费、助学金、奖学金等优惠政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环境相对较差,课程内容的设计比较古板,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因此直接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能力薄弱,思维模式僵化等,加上近年来全国的就业形势普遍较差,大学生的就业率逐年降低,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毕业时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因此他们需要承受的就业压力更是沉重得多。

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不够深入,没有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对于国家针对于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都不够了解,思想上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还没有深入的理解与体会,涉及到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合作机制,同时缺乏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管理模式,从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针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缺乏创新性,教育内容和形式都较为呆板,难以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兴趣。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语言障碍是影响他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事情。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障碍,甚至耽误他们的健康成长。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成长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大多对主流的思想具有相对较弱的认同感,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由于高校各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数逐渐增多,且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处事方式等复杂不一,辅导员很难能够及时掌握各个学生的思想动态,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因此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就是一种挑战。

五塑造学生典型,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校可以从少数民族学生中积极塑造先进典型,有利于增强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影响力。通过先进典型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互相尊重的思想观念,倡导少数民族学生多开展能够加强民族团结的一系列活动,大力发扬爱国主义,为民族事业的振兴而不懈奋斗。同时,还可以将具备了解民族习俗及政策、宗教文化、具有相对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的少数民族学生挑选出来,通过让他们加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建立顺应时展和国家要求的工作模式,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

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同主流的思想,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要不断引导他们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的生命线,只有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理、诚信、敬业、友善等行为标准,才能促进全社会的自由和平等,达到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最终目标。针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爱国主义的教育活动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要利用红色网站及社交网络等平台,大力宣传主流思想。为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解国家针对于少数民族的一些相关政策的机会,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发扬积极的民族精神,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七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和生活,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

同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通讯工具和软件为学校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相对较多,难以逐个深入地与他们进行交流,而且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具有一种自卑的心理,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难以起到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目的,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随时关注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日常活动和思想变化,这种信息的获取是更为准确和及时的,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辅导员可以适当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既可以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加深各民族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树立团结意识,又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能力。此外,学校可通过建立心理咨询的相关机构来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适应高校的生活。

八结语

随着思想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养成具有自主性及差异性,因此,对于从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来说,必须要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基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措施,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快地融入普通高校的文化环境中,逐步建立健康的文化心态,为国家不断培养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从而切实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衣长涛 盛磊 姚程 单位:吉林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5:69-71.

[2]王爱侠.加强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11:41-43.

[3]张坡.创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模式[J].知识经济,2015,12:165.

[4]宋天华.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2:179-181.

[5]迟真.“微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60-64.

[6]周玉琴.对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实效性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2:79-81+98.

[7]陈?.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研究[J].前沿,2012,10:181-183.

[8]周小喜,杨晓华.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J].人才资源开发,2014,24:148-149

第三篇:高校教育管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

根据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文件和指导意见,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个倡导不仅在国家和社会建设、公民培育问题上给予了准确的回答,更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指出了新时期的工作方向和指导原则,帮助我们正确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指导

2012年11月,中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最凝练的概括和表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体现了中共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①这三个倡导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班级作为大学的基本组织单位,具有教育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双重特性,是一个小社会,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便需要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准则和取向,进行民主、科学、有效的活动开展和各项建设,这样,一方面既可以促进优秀班级组织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学生,是构成班级的基本要素,学生的发展与班级的建设息息相关,班级的氛围和风貌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风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学生培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是学生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和素质培养,是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依据和体现。以班级为单位和基础的学生组织的科学建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价值观培育和实践的现实平台,以三个倡导为要求,正确有效地开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全面推进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要求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渗透,营造高校和谐育人的良好氛围,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和创新高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1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指导学生素质培养,强化学生基本道德素养,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在公民个人行为中的凝练和体现,它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覆盖了道德的方方面面,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准则,也是评判每个道德行为的标准规范。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这四个词的意义更为直观和重要。《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团结。”便是对大学生的爱国要求,在全球化、国际化发展十分迅速的当下,西方的各种文化理念和思潮不断涌入中国社会,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挑战性,教育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也颇为艰巨。新时期的爱国,不仅仅要求大学生们热爱祖国河山,热爱民族历史,更是需要青年学生把这种热爱之情投入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去。“敬业”是“爱国”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公民在职业中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在精神和务实层次上,敬业都有着丰富的内容:一是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二是履行法定义务,恪守职业道德;三是自强自立,创新创造;四是立足岗位,服务社会。②对于大学生来说,敬业主要就是敬学业,具体表现为对自身学业的热爱,以及对未来事业的追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珍惜时间,学业有成。”对大学生的敬学业给予了比较详细的要求和诠释,敬业精神的培养重在强化学生以学业为本的基本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通过学习能使自身得到发展,同时也是对班级的一种贡献,甚至是对学校、对国家的贡献。诚信,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即诚实和守信,要求公民在为人处事中要坦诚相见,并信守相互之间的诺言,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古人云,“礼于外,诚于内”,但是当前社会中最让人痛心的是缺乏真诚和信用。在高校大学生中,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骗取贫困补助、学术造假和抄袭等诚信缺失现象屡屡发生,诚信意识的呼唤和重树迫在眉睫。《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也有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要求,如“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承诺。知行统一;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自尊自爱,自省自律”。诚信,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修行,在价值观培育中,诚信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培育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他们的个人责任感,呼唤和强化青年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肩负使命感,牢记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为自己赢得尊重;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思想政治立场,提升个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友善,就是友爱和善,注重友谊,讲究真善美。在整个社会建立友爱和善的社会氛围的同时,高校也在积极倡导和构建和谐友善的校园文化,“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公德”,友善品质的培育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交流,更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开展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可帮助其开展积极的社会交往,构建良性的人际结构,有助于其养成优良的人格品质,学会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进行日常社会活动。

2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建设和管理班级,全力发展

健康向上的学生组织,加快富强、民主的高校建设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看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利益共同体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高校中的学生班级,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由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构成的利益共同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是他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也是班集体开展日常建设、管理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自由,是对自觉、自愿、自主的意志与行为的渴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需要整个国家和社会尊重、追求和保护自由来实现,当然,自由的基本底线是法律、纪律,享受自由权利的前提是不能损害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自由,在学生班级中,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充分调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个人成长的同时也促进集体的进步,实现自主管理和自主进步,而非为所欲为,如随意散布不实消息、无视校纪校规、无视班规班约等自由散漫之行。平等,是指人们平等享有社会权益,平等履行社会义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就业等多个方面就体现了服务的平等。平等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形式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个人在社会中应享有的形式上的身份平等,即权利平等,典型表现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平等是指每个人都应有相同的起点或者相同的生活机会;结果平等是指收益的平均分配。这三种平等的表现形式在高校班级管理中都有较多的涉及,如班级同学的平等发言权、荣誉的平等分享等等。班级中若有不平等对待,不仅是对班级整体风气建设的不严肃、不负责,更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这样的班级难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公正,即公平正义,它的具体体现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当然,什么样的公正就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来保障公正,那么,在大学的班级中,公平正义的践行和实现也离不开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在如奖学金评定、评优评先、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等与学生利益密切关联的工作中,班级尤其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处境,做到公平和正义。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个好学生,希望得到认可。班级中一旦有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出现,班级的整体凝聚力、班干部的威信力、老师的公正力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激情等也会受到干扰,对班级的健康发展会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法治,顾名思义,法律之治,指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公正的政治和法权,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法律主治”等都是法治的范畴。国家层面的法治必定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在教育部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对于高校的法治化建设,教育立法、高校内部章程和规定是前提和基础,高校管理者法治化思维是依法治校的根本保障。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高校内部的章程规定只有被执行,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校的目标。随着依法治校的全面推进,高校班级中法治文化、法治理念的深入和贯彻也愈来愈重要。孟子有云:“徒法不足以自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班级的法治,是一种法治文化的熏陶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包括法律知识的学习与传播、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和遵守、班级制度和公约的建立和执行、班级学生事务的规范化和程序化、建立健全学生民主管理和监督体系等内容。新形势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及时认清这些新变化,调整和创新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精髓,以三个倡导为重要指导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努力成为新时期的时代骄儿!

作者:黄琴琴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15FYHYB10;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政课题,课题号:SZ20160208

注释

①杨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与大众化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15(8):213-215.

②蒋蔓.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培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5.

第四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权变思想应用

【摘要】

高校的教育管理一直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式中,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然无法与之相适应。将权变思想融入到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是一种与各因素变化相适应的新型教育管理方式,也是一种对高校学生而言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方式。本文将从权变思想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主要特点出发,提出其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关键词】

权变思想;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往往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教育形式不断的发展变革中,我国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其自身所包含的内部环境因素都产生的巨大的变化,在这一形式中如何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已然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将权变思想融入到管理中是一种与各因素变化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方式,将其融入到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能有效提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一、权变思想的基本概念

权变思想是西方学生针对管理学所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思想主张管理的方式要根据管理对象自身及其周边各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对传统固有管理模式的突破。这种管理模式要求管理者要根据受管理者自身和其所处环境以及目标的转变来转变管理的方式,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将权变思想融入到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就是要求领导和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及环境的变化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管理,以此来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最为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者,自身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环境特征为依据,而在教学管理中采用最适合的方式以对高校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就权变思想的内涵来看,其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往往与高校自身的内部环境和其周边的外在环境以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性相适应。就环境的适应性来看,高校自身的内部环境和其周边的外在环境之间往往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部环境而言,权变思想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融入往往与高校人员组织结构之间的调整相适应,能有效转变传统教育管理中固有模式,而就外部环境而言,权变思想的融入又与社会、市场、政治等各方面的变化相适应,能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程度。而从高校教育管理的特殊性来看,这一方式既对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又能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权变管理特点

第一,权变理论的系统性特征。系统性是权变理论的核心特征,它将管理各因素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具体管理方式选择时也应从全盘进行考虑。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并对其中的内部子系统进行管理规划,在整体目标的指引下完善各个局部环节的内容,切实保证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第二,权变理论的实证性特征。权变思想并非是通过主观感觉来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而是从必要的调查与研究中来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整理,并最终得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作为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产物,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教育、社会、经济等方面内容,因此各项管理工作的完善依赖于管理模式的构建,只有充分发挥各个环节之间的联合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管理工作的实施水平,这正是权变理论实证性特征的有效体现。第三,权变理论的多维性特征。在权变思想中,认为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各种因素处于交互发展当中,外在因素的变化对其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由于各个因素之间本就存在矛盾,因此采用多维分析的方式来对结果进行分析是最为有效的,同时也是对权变理论多维性特征的有效利用。对于集体化管理而言,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必然的,在这一多变的环境中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势必存在诸多问题,而权变理论的应用正是从多维性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最终实现对高校管理环境的改善。

三、权变思想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就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而言,一方面,其存在一定的科学性,要求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其还存在一定的艺术性,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要拘泥于固有的模式,而是要从环境等多角度出发提高管理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而将权变思想融入到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切实体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本主义。

1、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构建。权变思想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选择权,而这也就要求在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充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等各方面进行自由的选择。这一方式的运用能给予学生更加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以找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等进行知识的选择,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这一教学方案的设计强调对传统教学方案设计的转变以强化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而学生则能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以及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选择,以切实促进自身多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自由的选择权。这里的选择包括对课程、对进程、对教师、对学校等进行选择,这就要求学校实现课程的开放化以保证学生对课程的自由选择,也要能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学习进程的自主安排等。同时,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也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实现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2、将权变思想融入到教学管理的奖惩制度中。我国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往往采用的是一种刚性的方式,对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强制性而忽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不仅对教师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限制,也极大的阻碍了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高校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要切实发挥学生自身的主管能动性而实现其自身的自我管理,这就要求高校能将权变思想融入到奖惩制度的建立中,以将其作为推动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内动力。对学生而言,教师是对其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力量,然而,在现阶段有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的实施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或者说是忽视了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他们在管理中仍沿用的是传统的强制管理模式,而这一方式很可能在极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这就要求高校能将权变思想融入到教育管理的奖惩制度中,一方面,是要针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提高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促进其对自身以外所用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其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是要针对高校学生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强化高校学生日常在校期间的自我管理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

3、从权变思想的角度出发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潜能对人类的发展而言是巨大的推动力,但潜能往往是人内在的一种倾向,并不是培养所得的结果,而如果不能切实对其利用,那么潜能也只会一直潜藏于人的内在而无法得到真实的展现。如同植物的发展需要依靠水、阳光、气温等一些列的外在条件一般,潜能的发挥有时也需要依靠外在因素的激发。就教育而言其往往对人类的潜能有着激发和促进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将潜能扼杀,而究竟是促进还是扼杀往往与教育理念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高校教育是人学习的重要阶段之一,其校园内的文化氛围往往对学生潜能的促进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有效对高校学生的潜能记忆激发与促进,就要切实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通常会感到就算对知识内容进行的深层全面的讲解仍有部分学生无法对其有彻底的认识,就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无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情感交流。所谓良好的情感交流要求教师能对高校学生的思维模式、性格特征、情感世界有深入的了解,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体谅。在教学管理之前教师要先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考虑,以一颗包容的心去谅解学生并与他们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以情感为催化剂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激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权变思想应用到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是与时展和教育变革相适应的一种模式,不仅有利于通过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成果,对促进高校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王淑娟 韩鹏斌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西安航空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勇,王孜,李久东.权变理论视域下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探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4(4)

[2]马力.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6(4)

[3]方小林.从权变理论视角来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

第五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探讨

摘要: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员教育成效,也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可以看出,党员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单一,管理理念落后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点为:一是信息量比较大,二是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三是信息覆盖的范围比较广,四是开放性,五是全球性。高校是多种信息相互汇集的中心点,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教育的发展,但是网络信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网络平台上有很多有害信息,甚至会有一些人员非法通过网络进行犯罪,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虽然国家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良信息在滋生,严重影响高校学生入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党员建设难度较大,部分党员出现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问题,很多党员学生认为这代表着党失去了应有的先进性,认为党员教育内容都是形式,都是空洞的说教。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生对党性认识不清

部分高校学生对党员制度认识不清,特别是欲入党的高校学生,培训的时间比较短,信念不坚定,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他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学生对党风建设比较有信心,另一类对党风建设存在认识误区,这部分学生认为党群关系比较疏远,党员并未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除此之外,这部分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存在质疑,比如:工人下岗,社会治安混乱等,认为这都和党的建设有着直接联系。这部分高校党员学生的纪律性比较差,平时不关注政治事件,做事无原则性,过于关注和追求个人利益,不关心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势态,在求职时希望找到薪资高、工作量少的工作岗位,眼界狭隘,斤斤计较,交际能力差。部分高校学生党员对党决定置之不理,认为和自己的利益无关。在学校期间,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学校的奖学金或者助学基金才加入党组织,成为党员。还有部分高校党员学生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适合的工作而加入党组织,动机不端正,这样的党员是不合格的。在学校期间,学生党员需要参加学生管理,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协助教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但是,很多学生党员无法合理处理自身学习与学生工作之间的关系,过于关注其中一方,结果就是只忙于学生工作导致自身的学习成绩下降,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又或者只顾自身学习,对学生工作不管不问,无法体现自身价值。党员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起到榜样和带头作用,而且党员学生缺乏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个别党员学生过于关注文化课,忽略了实践课程学习,班级凝聚力不强,无法合理的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今,我国已经和世界接轨,学生党员很容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对党性认识出现误区。在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高校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吸收西方思想中的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进步。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党员的日后就业奠定了基础,学生党员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

2.高校党员学生的入党考察期比较短

通常情况下,高校学生在校时间仅有3-4年,要想培养一名高校学生党员需要两个时期:第一个是观察期,第二个是考察期,在这两个期间内主要观察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和模范作用,考试成绩也是考察的内容之一。培养和观察一个学生党员需要时间,如果考察期过短就无法准确下定论,也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党员。但是,很多高校对学生党员的考察期比较短,在未充分了解学生党员的前提下就允许学生党员加入党组织。

3.党务处理能力较低

如今,很多高校党支部书记都是由高校学生党员任职。目前,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辅导员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每天都要处理学生事务,还要管理学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党员教育发展。但是,学生党员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时,由于自身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党员教育管理的专业性,进而影响了学生进入党组织的热情,制约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很多学生党员在加入党组织后开始放松自己,不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对现有学生党员的后期考察比较松弛,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校党组织缺乏创新意识,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和观念都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党员教育管理需求,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三、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措施

1.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

高校学生党支部实际上已经成为党在学生中树立的战斗堡垒,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党支部的建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体系,进而推动各大高校的快速发展。学校要给党员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党员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看待事物和社会现象,抵制不良信息,坚定建设党支部的信心,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努力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开拓眼界,成为党组织的接班人。要想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水平,就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丰富管理手段,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党员教育管理方案,明确管理方向。高校也应该加大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建立高校学生党员问询室,接待前来咨询的高校学生,而且高校也可以建立党员咨询平台,党员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提问,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党员可以把相关的杂志报刊内容上传到平台内,供有需求的人阅读,为学生解答学习上和入党上遇到的问题。高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党建设方面的影片,加大党员教育宣传,让学生认识到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高校可以举办一些党员教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主题,结合社会新闻热点,这样可以更好地把党员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而提高党员教育管理水平。高校应该在学生党员内部建立责任制,明确党员教育管理责任,增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学生党员要多帮助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2.加强选修课教学管理

高校的选修课实际上就是教师要把最新的社会新闻热点和政策讲解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自行查阅资料了解社会热点,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高校选修课在党员教育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必须加强选修课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选修课教学效率,理论结合实际,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党员的专业水平和政治素质,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党员要针对即将入党学生心中的疑虑给出明确的解答,让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如今,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一定的冲击,对党员教育管理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也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党员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合理开展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高校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学习结合在一起,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管理,同时并举,统筹管理,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高校学生党员应该成为教师的得力帮手,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也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成为党的继承人。

3.注重学生党员培养

学生党员在共产党队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党员对党有正确的认识,端正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就必须注重学生党员培训,为学生入党奠定基础,每年都要举办党员培训班,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对于即将入党的学生,高校也要开展预备党员学习班,在加强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教学。高校毕业学生党员已经成为党组织中的先进分子,党组织还需要加强毕业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这样才能增强毕业党员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党员也要在日常中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约束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无论做人做事都必须明确目标。部分高校学生对党员制度认识不清,对党性存在质疑,特别是让加入中共产党的高校学生,培训的时间比较短,信念不坚定,而且高校党员学生的纪律性比较差,平时不关注政治事件,做事无原则性,过于关注和追求个人利益。党员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起到榜样和带头作用,但是党员学生缺乏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党组织对现有学生党员的后期考察比较松弛,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高校学生组织的党支部实际上已经成为共产党在学生中树立的战斗堡垒,学校要给党员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党员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看待事物和社会现象,抵制不良信息。

作者:孙晶晶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云.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王岩.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问题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刘洋.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90-192.

[4]李有玉.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3(4):101-105.

[5]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组.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19):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