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创新初探(3篇)

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创新初探(3篇)

第一篇: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分析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工作是促进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支撑,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是大众化教育的必要条件,是推动社会全面改革的重要需求,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通过对创新管理模式特点的分析与讨论,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管理模式

一、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化教育的必要条件。我们一般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我国自1997年高校扩招以来,按照毛入学率计算,已经进入公认的大众化阶段。这一重大变化,深层次上是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方针的变化,本质上体现着人民大众对教育需求的变化,因此必然促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相应调整和优化。要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就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体制等方方面面都要有所改善,这是当前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趋势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其次,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是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全面变革的重要需求。高等教育体制决定着大学生人才素质的培养,以及影响着择业与就业方式的改变。因此,高校在承担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还肩负着学生就业的压力,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做好人才向社会的“出口”工作[1]。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而且现今人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从一而终”,择业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很多人在毕业参加工作以后仍然面临诸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如何通过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来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将是未来高校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内容。高等院校不仅要做青年大学生智育发展与技能训练的场所,更应该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以提高学生应对各种环境和挑战的能力,促进我国社会全面改革。再次,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是新时期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对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教学管理上进行创新改革,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教学管理的水平则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和程度;另一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教学管理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创新人才的培养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严格要求,促使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其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给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以人才培养实践丰富了教学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总结,为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源。

二、基于创新理念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特征分析

高效、有序、科学的教学管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与核心任务都是培养人才,由于教学管理对整个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工作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核心领导作用,因此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对高校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能力等都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应基于创新理念进行改革,某些传统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创新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创新管理的特点来进行改革与创新。对基于创新的高校教学管理特征总结为:主体性、弹性化、先进性、服务性、开放性、动态性、学术性、导向性、整体性。其中,主体性,是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的最大特征,以师生作为管理创新的主体,教学管理过程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一目标,以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来对教学课堂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弹性化,即基于创新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弹性化的管理模式,高校教学管理呈现多元性、弹性化,其目的在于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的弹性化管理机制,促进培养个性化的、多元化的创新人才战略。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者的思想方面,因为思想决定行动,就是要求管理者接受并采纳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观、质量观以及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观、课程观,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创新人才观念体系。服务性是指高校的立场要明确,既是传道授业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为国家和社会做好人才培养服务工作,因此说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教学管理更多的内涵应该是主动地为社会进行人才培养这项服务[2]。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不仅仅是教学管理者的事,而是要推崇以师生为本的理念,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实现对所有教师、全体学生开放管理。二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培养人才,但是同样不能忽略外界环境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要做到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动态性是指人才培养受到个体的发展和教学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影响,教学管理要根据管理对象和情况的变化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有效并顺利地完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学术性是指教学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掌握教育规律,具备较强的管理专业意识和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准确全面地和教师、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导向性是指高校教学管理创新通过教育思想、管理内容、管理规章制度、管理行为等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整体性是指创新人才培养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只有在全部因素的协调配合下,高校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

三、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推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水平的提高,不仅是促进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培养科研人才和攻关科研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撑。这种创新,紧密连接了理论研究与科研实践这两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相互协调适应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当今社会最需求的是创新型人才,因此在进行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时,必须把创新理念融入管理体制的改革之中,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思路与方法,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和进步。从根本上说,建立高效、有序、科学的教学管理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上的进步是缓慢的,这种提升速度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在此,我们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理念模糊,教育管理观念陈旧,不适应时展对创新的要求和标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上的创新相对较为模糊,甚至导致一部分学校错误定位,想当然地步入了改革的误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学生素质以及办学规模和师资配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教育改革的“灵魂”———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仍然陈旧滞后,教学管理不创新、不改革、不新颖,结果使教育改革创新成了纸上谈兵[3]。除此之外,某些高等院校一味求大求全,定位不准,盲目追求规模大、专业全、综合化,完全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第二,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体制僵化,教育管理缺乏弹性,不能满足社会以及家长、学生的需求。国内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刚性僵化,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性化理念,因此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对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激励政策,不能激发师生主体的创新激情和思维。课程设置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过于追求学生在智力因素方面的提升,而忽视了技能训练、口才锻炼、人际交往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发展,使丰富多彩的大学时光停留在书本化和文字化的层次,学生发展难有突破。教学管理创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和教师,因此在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实际需求,由学生这一中心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创新[4]。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缺陷主要有:第一,没有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实施方式上仍受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创新不彻底。第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上对人性化的思考不充分,相关的文件制度过于僵化,教学环节延续传统教与学的简单模式,属于计划教学。第三,教学创新改革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双方关系僵化,教师作为管理者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坚持“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激励缺乏,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限制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创新,以考试为唯一的人才考核与评价方式已经成为遏制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不利因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以期末考核为主要形式,忽视了学生的平时表现。这种只看结果不关心过程的评价方式,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成长的机会。同时,对教师片面的评价内容和陈旧的评价方法,以追求数量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为主要评价方式,误导了教师和学生对考核评价的正确理解,片面坚持“重数量、轻质量”的错误评价标准,这给教学管理考核评价工作造成了不公平,而且会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现行教学管理模式下,缺少对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创新的激励机制,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化,严重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视野,抑制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制约了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发展和进步。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应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民主创新管理,在教学计划的创新改革及重大教学事件的决策等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听取师生意见,集思广益,促进高效、透明的教学管理创新改革。

四、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对策与路径探讨

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更艰巨的任务,而高校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在这里,对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改革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1.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以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为前提和基础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既要做到以人为本,还要正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人为本是我国高等院校最根本、最核心的教学管理理念,体现出高校办学坚持以人为尊、以人为重的深厚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个体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充分理解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以及认识上的差异,以求同存异为基本原则,坚持人格本位与知识本位并重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体现平等、民主的精神,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性的充分发展。大学的特色体现在教学理念、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和优势,准确定位,推动特色创新办学。

2.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中心和关键

高等院校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人才,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学管理理念的一种客观反映。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各个领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需求变动的情况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首先,高校应推行弹性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在选择专业、选修课程上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组合选择,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为大学生的学习、择业、就业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5]。比如在有些高校已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这种做法就是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一种尝试改革。其次,高校应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彻底改变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错误观念,从课程设置、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转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再次,重视学生再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展要求。最后,还要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切实帮助毕业生完成社会化角色的成功转变,毕竟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快速成熟的阶段,大学既是获得精神食粮、知识资源和进行技能训练的场所,也应是他们获得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培养法律意识的重要时期。

3.高校管理体制、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创新是教学创新的保障

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要从管理机制、管理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一是教学管理机制创新,既要积极探索建立二级教学管理机制,还要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管理。二是教学管理手段创新,通过对学科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和教学评价机制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改革要求,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三是考核方式创新,可以优化教学考核激励体制,对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机制,促进师生协作,提高办学水平。总而言之,高等院校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赢得更大的进步,管理结构上要合理进行分权,管理方法上要引进科学的现代管理技术,管理制度上要全面建立学校、教师和学生相互监督与制约的机制,以弹性学制为重要契机,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逸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3):159—161.

[2]李婷.当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挑战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38—41.

[3]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解读[M].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41.

[4]陈向明.从北大元培教育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71—86.

[5]卢晓中.对高等教育分层定位问题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2).

作者:湛花 单位:福州大学

第二篇:高校教学管理问题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愈发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等学校首当其冲。在此形式下,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应更加科学化。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重要性;问题

一、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一)教学管理的内容

教学管理分为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以及教学档案管理几个方面。

(二)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研究教学管理规律,推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使得教学秩序趋于稳定,保证日常教学工作平稳运行,研究并组织进行教学改革,实现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的目的。

(三)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经常性中心工作。近年来,高校教学不断深入教学改革,高等学校也进行了大范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这种国情大大提高了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而教学工作又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中心工作,因而,教学管理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一些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完善了自身的发展.虽说在一定成都上推动了高校数学管理的改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较,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还是显得相对滞后。究其原因,是因为当中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滞后

管理者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了本校如何进行教学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其管理理念和水平直接影响本校的教育质量。在实际的管理行为中,管理者通常凭经验进行简单化的管理,习惯于维持现状。依照我国各大普通高校的现状来说,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者既管理本校的学术,又参与管理本校的行政,他们通过管理的方式来完善学校的教育发展。在教学管理中,管理者兼顾行政和服务的工作。要想实现管理的科学化,高校的管理者应吃透正确的教学管理知识,熟练地掌握教学管理技能,顺应现代教育潮流,响应国家的新号召,与世界的先进教育管理理念接轨,如此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而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做出准确的决断,最终实现更高效、更科学的管理。

(二)过分拘泥于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虽是管理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依据,但不应是其做决断的唯一标准。现如今,有相当大一部分高校的管理团队存在着这样的弊端,在解决和处理教师或学生的问题时,过分拘泥于制度的条条框框,不知变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一些教学管理者总易出现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等类似问题,它已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教学管理的主体———师生,也是有一定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教学管理者一旦忽视了这一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受到压抑和控制,就会使教学和学习的过程结果与我们的初始目标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差。教育的根本是“人”,坚持“以人为本”,管理者在遵循本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为广大师生解决困难和问题。不过分拘泥于制度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视制度而不顾,对师生一味地妥协和退让,毫无立场和底线。教学管理者应在不断的探讨和摸索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充分发挥其决断力,力争做到既有理有据又不千篇一律。以我校为例,我校的教学管理者在处理延长修业年限(俗称降级)学生的选课时,会根据该生的成绩来具体分析其是否可以提前修读高年级的课程,以便能在原定的预期时间毕业,而非强制规定延修学生一定至少晚一年毕业。笔者认为,我校的教学管理者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弹性管理是一种比较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三)教学管理流于形式

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呈现出了流于形式的弊端。以教师备课为例,教师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备课是教师对书本上的知识的细化,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对书本重新认识,以便于更好地向学生们传达专业知识,所以大部分学校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携带教案。但是不难发现其中一些教师存在着应付检查、逃避检查的现象,抄袭其他老师以前的教案或后补教案,这些不良的作风都使我们的教学管理流于形式,没有切切实实达到让教师为讲课做充分准备的目的。再比如同行教师听课制度,以我校为例,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度应听课5次,但是经调查发现,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期末后补听课记录本的现象,敷衍了事,这项要求在部分教师眼中甚至成为了负担,与让同行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制度的初衷大相径庭。教师听课制度是为了让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从而达到推动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非单纯地为了检查听课记录本而听课。同样流于形式的还体现在教师教研室会议、教师技能培训和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环节中,形式化的检查并不能真正调动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达不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结合当下教育的国情来说,形式主义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教学管理者应更加努力地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争取早日走出形式主义的漩涡。

(四)盲目制定和实施制度

近年来,制定和实施制度的教学管理者和遵守制度的师生好似形成了一种对立面,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管理只是单纯地自上而下的行为。教学管理者可能由于缺乏经验或思想有偏差等问题,在制定制度时不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在实施制度时由于未充分了解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而做出了不是很准确的判断,以上的种种都造成了教学管理活动的不规范。当然,这可能只是少部分高校会发生的问题,大部分高校还是可以在制定制度时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制定出更科学更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实施制度时及时下到基层了解情况,给当事人解释的机会,从而做出更加准确的决断。例如我校在制定一些教学制度时,会将拟好的试行文件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到各个学院,学院又传达到每位师生,如有疑义师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反馈,上层管理者会权衡利弊,仔细研讨,必要时会进行一定的修改,以适应更多师生的需求。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会大大增加高校内管理者和广大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努力做贡献。

(五)重管理轻服务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最后一项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笔者认为最普遍最广泛的问题,即重管理轻服务。虽称之为“管理者”,更多地却应该是“服务者”。调动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而服务才是教学管理的本质。教学管理者在现实的管理中受管理者本身思想的影响,缺乏对师生才是学校主体的认识和重视,导致了在现实管理中忽略了对师生的服务性,更多的只是对他们的管理。这中错误的思维定式过分强调了对教学活动的集中控制,大大削弱了学校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甚至对管理者制定的教学制度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长远来讲不利于学校的发展。笔者认为,高校的教学管理者一定要摒弃这种错误的思维定位方式,将自己摆在全校师生的服务者的位置,致力于帮助教师发挥出教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以高校的教学计划制度为例,学生甲由于身体原因休学一年,复学回校后,由于教学计划调整取消了一门必修课,导致学生甲无法修读此门课程,也就无法获得相应学分。当在对该名学生进行毕业资格审核的时候,学校的教学管理者认定其修读的课程中缺少该门课程,不予以毕业,责令该同学延长修业年限。大多数人并不赞同此种评定方式,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应考虑到事情的特殊性和不可避免性,在学生甲在校期间告知其所差科目及学分,并积极为其研究解决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意该门课程免修或允许用其他方式弥补该门课程所缺学分。学校不应只充当冷冰冰的管理者,应该更主动地充当一个称职的服务者。

参考文献

〔1〕周志荣.论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N〕.黄山学院学报,2009.4.

〔2〕章荣琦.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91-92.

作者:杨沐雪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第三篇: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必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国家对高校的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加之高校接收人数不断上升,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规模扩大,在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针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分析,高校应该充分认识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积极探索创新性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1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教务处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感

在我国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务处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工作有一定的误区,缺乏责任心以及对管理工作的认真程度。一般说来,教务处管理人员在工作工程中应当积极同各个层次的人员接触,也要负责处理好学校相关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同时负责处理教学方面工作以及对教学方面的意见或建议以及进行沟通与协商。这样就导致了相关人与权责不明、分工不明,使得他们在相关工作上引起冲突、互相推卸责任,协调性差。

1.2师资管理队伍短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完善,近些年我国高校普遍采取“扩招政策”,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教师师资队伍人数不能满足在校的教学,学校宿舍的紧缺,教学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学校可以解决一系列硬件与基础设施的问题,但是,对于师资力量的需求仍然亟待需要解决。

1.3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意识强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的影响,使得许多高校大学生有许多压力,许多学生因为压力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或多或少的有些自卑心理。由于我国现状,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家比较娇惯,缺乏自制力,普遍存在着自我意识强,动手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问题。

1.4就业难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校的扩招,为我国培养和储备了更多人才,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人才市场的饱和现象。人才市场的饱和使得大学生“供过于求”,就业难对学生普遍造成了一种学习没有用的误导。

2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必要性

2.1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高校普遍扩招,招生规模扩大和高校占地面积扩大,使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教学阶段的转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时展的,因此高校必须实施教学管理创新,跟上高等教育发展步伐。虽然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多,但是许多毕业生与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相矛盾,无法从事对口专业,从而导致了大量教育经费人力资源的浪费。

2.2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由于高校招生的扩大,有些学校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跟风追求更大教学规模,导致教学管理效率低、管理力度减弱、教学质量下降。尤其是一些学校在当地无法扩建、就把分校建到外地,出现了跨校区管理的现象,这无疑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造成了投资加大、教学资源分散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高校的自身问题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

2.3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1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创新人才培养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4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新的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等日益成为强化教学管理的基础。从高校现状看来,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仍是一些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式;高校教职工普遍缺乏竞争意识,没有一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3创新人才培养视野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改进策略

3.1完善推动创新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社会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来培养创新人才。为此,确立新的教学管理观念和创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它需要革新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对课程资源、教学环境等诸方面进行创新。在直接服务与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3.2实施深层次的高校教学目标管理改革

对高校来说,创新人才培养是关键,而创新人才培养的落实则要基于高校深层次的目标管理模式,所谓深层次目标管理是基于课程来进行的。首先,课程委员会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理论、技能和实践活动的特点,来确定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并针对如何进行评估考核来展开具体的研究分析;然后,要求教师根据各学科课程的特点、学生所应该实现的能力、教师授课的特点等来确定任教学科所应达到的目标要求,并确定教学进度。最终达到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有效管理。

3.3注重人性化管理,突出“以人为本”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只有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才可能转化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行为。推行教学管理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人性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这是当代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进一步推动教学管理各项工作的深入改革

3.4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支持体系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较好的问题解决能力都是在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因此高校在吸纳社会前沿理论和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特长,构建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体系综合化、多样化、开放化。第一从宏观层面树立创新意识,形成创新奖赏制度。这就要求丛制度层面创新性。

4结语

创新是民族进步发展的基石,教育是创新的根源。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尤其注重教育软实力的宏观基础之下,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大力推动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将创新理念及创新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去。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仍然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庞云祥,给予创新视角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教育与职业.

[2]黄善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5.

[3]张扬,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J].陕西教育,2011,09,96-97.

作者:张丽娜 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