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探究

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探究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涉及的主体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化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平衡学生、高校、教师、社会等各方面关系,能够为学生成长、高校发展、教师创新、社会进步提供助力,进而培养综合水平更高、实践能力更强的现代化人才。高校应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尊重、理解教师的教师管理制度。

[关键词]教育公平;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改革

教育公平是指,在教育资源分配过程中,严格遵守公正平等原则,避免资源分配过度倾斜,教育整个过程中按照公平原则开展教学活动,个体均有进入高校享受教育资源、得到公正评价的均等机会和平等权利。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内涵辨析

从权力系统层面来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在于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统一;从教学管理层面来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则在于实现引导与自主的统一。

(一)权力系统层面: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伴随着高校学科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和知识迭代高速演进,高校校长及管理者在专业知识和学科建设中的优越性逐渐隐匿。在行政管理与高校学科发展重叠时,管理者由于行政能力与业务水平兼备,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超出管理者知识范围部分的工作中,管理者逐渐让渡部分权力,发挥自己的管理优势,积极听取专业学科带头人及其他教师的意见,并赋予相关教师部分决策权。如此,高校工作的决策就实现了集权与分权的统一。另外,在教育监督工作中,高校一般不设专门的考核与监督管理部门,而是将考核和监督工作细化于日常的行政与教学管理工作之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监督和考核工作的专业性建设,但实现了监督权力的分化,从而保障了监督和考核结果的公正性。由此,在高校的考核、监督工作中,集权与分权实现了统一。

(二)教学管理层面:引导与自主的统一

高校教学管理一般是以学分制为基础进行的。在具体的教学生活中,学生和教师都统一接受高校管理,受高校制度约束;同时,课堂教学很大部分的自主性掌握在教师和学生自己手中。课堂组织方式、教授内容范围、课堂节奏把握等元素都需要在具体授课中才能体现出来,另外,考试考查方式的决定权一般也掌握在教师手中。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与自主实现了统一。引导与自主的统一不止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在高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之中也有所体现。高校对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学和学术两个方面。对教学的管理,上文已进行了分析。另外,高校对教师学术研究的管理体现在方向的把握上,对教师具体课题研究内容的选择和项目的申请,高校应尽可能地给予支持。对学生管理,除去基本的学习、学术生活外,高校会为学生组织多样的活动,但学生也有自主选择性。另外,很多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的自主权直接掌握在学生手中。在保证个人安全的前提下,学生可自由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高校一般不会干涉。由此,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上,引导和自主是相统一的。

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公平性缺失的表现

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公平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学籍管理、考核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以及教师管理四个方面。在学籍管理方面,表现为学制弹性不足、专业转换困难;在考核管理方面,表现为考试与考查方面的不完备;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表现为教与学的不自由以及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教师管理方面,表现为评价方式过度量化,评价过程忽视教师参与。

(一)学籍管理制度中教育公平缺失的表现

首先,学制弹性不足。在学籍管理制度中,弹性学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旨在为学生提供提前或延期毕业的制度保障,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制。在实行弹性学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和高校的课程安排,修满规定学分,或以在某一方面的优异成绩申请免修相关课程。这项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在保障学生学业成绩和素质培养的前提下,给予了学生选择差异化发展的权利。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在弹性学制的执行上面临着较大挑战,导致弹性学制弹性不足。第一,学生若因个人身体状况或毕业论文(设计)无法如期完成,提出休学或延期毕业,高校一般会予以批准。一般情况下,高校为四年制本科生保留7年学籍,为五年制本科生保留8年学籍;硕士研究生保留5年学籍,博士研究生保留8年学籍。各高校学籍最长修习年限亦略有差异。对于超过学籍保留期限的学生,高校会进行清理,取消其获得学位的资格。第二,弹性学制的出现,更多是为了满足学生提前毕业的愿望。但是,因高校管理的繁复及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提前毕业的学生占比不大。学生要想提前毕业,需要在提前修完所有课程和选修学分,并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这些工作需要学院教师、学位授予负责人、学生个人等多方的协作下才能完成,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难度颇大。其次,专业转换困难。入学后的第一年,高校一般不允许转换专业。在大二开学时,一般会为学生提供一次转换专业的机会,但同时高校会对转专业学生的现有专业成绩进行严格考核。另外,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只有三年学制,在大二再换专业,基本便失去了转专业的价值和必要性。对于本科生转换专业,高校会在转换名额上给予限制。另外,对学生要求较高,要求其“确有专长”,但对“确有所长”尚未给出确切的标准和考核类目,因此,真正能够实现专业转换目标的学生还在少数。

(二)考核管理制度中教育公平缺失的表现

在现行考核管理制度中,考试和考查是主要的管理方式。首先,在考试中,教育公平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一,部分高校对学生成绩优秀率和不及格率存在硬性要求,一般高校要求教师将优秀率控制在总人数的10%以内,不及格率不低于5%。硬性要求是为教师评卷和考查提供参考,但对学生实际水平的测评则有失公平。第二,考试项目比例不合理,一般考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的20%+期末考试的80%组成,虽已对学生的日常表现给予了关注,但关注度和关注面仍不全面,很多学生仍旧是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第三,试卷主客观题目比重不合理。为了评卷方便,很多教师在试卷内容设计上,客观题占绝大部分,考查学生思维和能力的主观题所占比重较小,这样的分数占比和内容设计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考查中亦有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对于很多选修课的成绩考核,多数高校采取的是考查方式。任课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进行批改,给出考查分数,以此作为学生该课程的成绩。这种方式为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便捷,但在分数考核中因内容和教师喜好的主观性较大,容易造成分数差别较大、分数与论文水平不对等的情况。

(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中教育公平缺失的表现

首先,教与学的不自由。实践教学一般涉及对实验和操作有要求的学科。在实验室的运作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在实验室进行某项实验,但实验结果和数据采集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若时间超过了实验室的管理规定,则无法有效完成该实验,二者在此出现了矛盾。其次,学科竞赛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专业和学科会组织多种级别的竞赛,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很多高校没有给予院系经费和资源支持,导致很多竞赛活动无法如期开展,导致学生虽然通过日常教学在理论知识上获得了提升,但在实践能力上仍有欠缺。

(四)教师管理制度公平性缺失的表现

首先,评价方式过度量化。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一般依据高校和院系的各类评价细则和要求,由各项表格、数据组成。这样的评价方式易于执行,较为精准;但简单的数字、项目对应,削弱了教师的热情与积极性,也无法洞悉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其次,评价过程忽视教师参与。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多是自上而下进行的,采集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的数据,收集专家评课的分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度较低。

三、基于教育公平视野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对策

针对学籍管理、考核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以及教师管理四个方面公平性问题,高校应当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及机制,构建尊重理解教师的教师管理制度。

(一)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与人才培养方式

第一,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课程安排状况,高校可以推出课程免听与课程免修方案。课程免听是指,学习成绩优异或已选修过类似课程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自学申请,免听全部或部分该课程,但需要参加最终的考试、考查,成绩合格即获得该课程学分。课程免修是指,学生凭借已取得的相近课程的优异成绩或参加免修结业考试的成绩,申请免修某项课程,并取得该课程学分。第二,鼓励学生参与事务管理。高校和各学院可以设置行政助理岗,并给予适量的工资、补贴,让学生参与到学籍与日常行政工作中来,通过增强学生对高校工作的参与,提高学生对高校管理工作的认可度和责任心,并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到日常工作中,促进高校工作效率提高。第三,推广“小学期制度”。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实行了“小学期制度”,即在两个正常学期之外,利用暑假或寒假再添加一个小学期。高校制定培养方案,使学生利用小学期尽早进行实习、实训,或学习相关课程,及早完成学习要求。第四,规范档案管理。学生档案中涵盖学生的录取信息、成绩单、毕业论文等各项内容,每位学生的档案都是不同的,信息的复杂对规范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从理念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并对工作人员实行专业培训,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使学籍档案工作有序、高效运行。

(二)建立多样化的教学考核评价制度

第一,丰富考核形式。单一的考试、考查形式,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对学生综合水平的全面考量。高校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实验、实践活动、面试、讨论等形式纳入考核形式中;关注对创新能力的考核,打破“唯分是举”的局面。第二,调整考核内容。在内容上,给予师生充分的自主权,使考核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首先,理论、实践并重,将对理论知识的考查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统一纳入考核体系。其次,客观、主观并行,既强调客观知识的记忆和累积,也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再次,拓宽考核范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评。相近课程的教师可以一起组织考试,通过综合性强的题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调整学习资源使用制度。首先,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它包含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建设。高校应加强教学资源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更丰富的图书资源、更完备的实验室设施等;高校在软件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步伐也不可滞后,应当及时关注学术前沿动态,注重对最新知识与信息的引入。其次,引进“慕课”资源模式,借鉴国外“MOOC”实施的优秀经验,借助Coursera平台,实现优秀课程资源和优秀教师资源的共享。

(三)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及机制

第一,创新实践平台,加强校企合作。高校能够直接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很少,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实习生进企实习,能够为高校、企业、学生带来多重效益。其一,高校为学生找到了有效的实践平台,甚至可以借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建设教育实训基地,完成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其二,企业可以挖掘潜在的员工,并节省了招聘和人才引进成本;其三,学生找到了安全、可靠的实习单位,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了工作经验,并为自己找到了潜在的就职单位。第二,拓宽经费来源,保障实践经费。首先,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或提高专批实践经费。其次,应转变经费支持观念,将实践与教学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平衡实践与教学的财政支出。再次,强化经费管理与监督制度,保障经费使用得当,将经费使用落到实处。最后,拓宽高校经费来源,包括鼓励教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接受校友会及企业的经费支持等,并将经费用到实践教学中去,以学生实践的方式回馈企业和校友的捐赠。

(四)构建尊重、理解教师的教师管理制度

过分量化和细致的考核标准制约了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高校应在政策和方向上指引教师,但对具体、基础的教学和科研项目要进行宽松化管理。在教师向高校提交教学和科研计划安排后,高校应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并根据教师的工作安排和高校资源的状况,组织教师进行进修或学术交流,保障学生教学工作、教师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活动的有序进行,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另外,高校应注重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个人创新档案袋”,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项丹.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06).

[2]马红坤,邹波.构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与监控体系的思考———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4,(15).

[3]庞云祥.基于创新视角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5,(17).

[4]郑建武,赵静,王克丽.构建以教师教学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管理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5,(15).

[5]赵婧.从“秩序维护”到“结构调整”: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战略转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

[6]蔡蕾,鲁世林.“院为实体”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三个方向———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学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17,(11).

作者:顾姗姗 单位:苏州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