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创新思考(3篇)

高校管理创新思考(3篇)

第一篇:高校机房管理创新

【摘要】

伴随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机房成为现代化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指出当前高校机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方面探讨高校机房管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高校机房;管理创新

1前言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各高校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地运用于各学科,各领域。高校机房不仅承担公共课的上机教学任务,还承担着对内对外培训,各类考试等任务。随着日益增长的教学和各项社会任务,高校机房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这样给机房管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管理任务,加大了管理工作难度。机房管理中所产生的矛盾及重要性日益显现,传统的实验员管理维护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机房管理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机房管理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从多个方面探索机房管理工作方法,从而更好地发挥机房在教学中的作用,拓展机房的社会服务功能。

2高校机房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机房管理理念

目前高校机房仅仅承担着计算机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上机、考试任务,但机房不仅是高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存在。高校机房管理不应该局限于上课、考试、设备维护等常规项中,要拓宽思路,让机房在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机房管理人员

机房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由于高校机房数量多,规模大,机房管理人员面临繁重而琐碎的管理任务:软硬件设备的日常维护,机房的卫生及安全,上机日程管理等,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能够依托自身专业知识及软硬件设备熟悉掌握的基础迅速排除故障,进而保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的现状是往往即使都在不停地忙碌,却事倍功半,无法获得满意的结果。

2.3学生管理

这里主要指的是对学生上机过程中规范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学生误操作对系统文件损坏;浏览不健康网站、违规插入U盘所造成感染病毒;上机期间打游戏、聊天、看电影;不爱护机房设施,造成设备的物理损坏;带食品饮料进入机房,乱扔垃圾,造成设备安全隐患。

2.4机房环境

机房设备更新慢,空间环境差。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的速度快,,高校机房大多数硬件设施都弱后于主流配置水平,既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增加了管理人员维护难度。此外,机房的空间环境如温度,湿度等,由于资金预算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相当一部分机房难以达到机房建设标准的要求,,严重影响了硬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3高校机房管理的创新和探索

针对高校机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人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方案和意见,这些意见建议在实际管理运用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信息化教育的飞速发展和软硬件的快速更新,使得高校机房管理工作充满挑战,新的问题会随时产生,这需要我们在管理当中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接下来笔者就高校机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制度建设、管理模式以及设备管理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3.1管理制度规范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健全机房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做好高校机房管理的根本,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加强高校机房管理部门的前提和基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岗位职责,使高校机房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使高校管理人员做到职责分明、分工明确。管理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不仅能保证高校机房的正常运行,也对使用者和管理者起到规范指引作用,同时强化机房设备的管理,优化机房的使用效率。针对高校机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建立了《机房管理规定》、《机房管理人员工作职责》、《机房上机规程》和《机房安全和卫生制度》等一系列机房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解决问题的方式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进而提高工作的效率。除加强建立各项制度规范外,还必须完善机房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机房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比较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不健全的人员管理制度会直接影响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服务质量。因此机房管理人员应当通过制度化、人性化制度的建立来提升综合素质。

3.2机房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机房管理任务重,工作繁琐,管理人员面临工作时间长等压力,直接会影响管理队伍的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创新机房管理模式。第一,机房管理功能的扩展。机房除了用于正常的教学和考试以外,作为高校的公共设施应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在课余时间可以尝试开放部分机房作为“电子阅览室”,由学生和管理人员共同管理,并按教育部门及学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收取相应的费用,用于参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和学生的补贴。这样既建立了相关的技术文献库等资源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服务;另一方面也调动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管理人员与学生共管模式。目前高校机房使用频率高,课程几乎排满,甚至双休日还要承担各类社会考试任务,而设备多,分布广,任务中,人员少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要积极调动学校资源,与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院学工部门合作,选用技术好、责任心强的学生参与机房的管理。以机房管理人员为核心,带领学生一起完成软硬件的安装调试、病毒防护、系统维护等等。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管理模式一方面能减轻管理人员工作压力,解决了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管理工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大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3机房设备管理

机房设备管理属于专业技术范畴,其中包括硬件设备的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病毒的防护以及系统、软件的维护。首先,硬件设备的维护。管理人员要按照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进行,通过设备资料库的建立来保障配件淘汰及更新,定期巡查设备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其次,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防护工作。杀毒软件的安装和防火墙的设置对于机房出现较大面积的感染有预防作用,病毒库的及时更新对于网络病毒的抑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是做好系统及软件的维护。通过硬盘保护卡和Ghost能将系统及软件快速备份及还原,这些备份文件能够在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或者大面积感染病毒后对系统及软件进行还原。

作者:喻鹏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学军.高职院校专业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之我见[J].科技与创新,2014(12).

[2]王令.对搞好机房管理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3).

[3]赵伸军.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若干问题之我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

第二篇: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创新

摘要: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继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改革后财政管理的第五次重大改革。分析当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充分认识和重视绩效工作,科学量化绩效目标,强化绩效监控,完善评价及应用机制,是当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高校预算管理;绩效管理

近年来,随着新预算法的全面实施和高校财务管理的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依据,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占主导地位。而绩效管理则是预算管理的关键,它贯穿于高校预算编制、控制和执行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继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改革后财政管理的第五次重大改革。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强化预算支出责任,促进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实现高校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预算绩效管理概述及发展历程

预算绩效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把资源分配的增加与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它强调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强化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益,节约公共支出成本。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预算绩效管理起初是一种企业管理工具,其目的是通过目标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益。由企业引入政府管理领域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简称OECD)纷纷推行了“新绩效预算”改革,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模式。1949年,美国胡佛委员会提出了绩效预算改革的设想,从原来简单的支出分类转向以功能活动和规划为依据编制预算,重点是计量政府预算的完全成本,评估工作量和单位成本。1993年,在克林顿政府的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政府绩效制定的法律《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绩效预算的内容和要求,这次以绩效预算为核心的美国政府管理改革,促成美国结束了长达40年的公共预算赤字。1979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雷纳评审,它是对政府部门工作进行特定的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其重点是政府机构的成本和效率水平。它以全面的政府绩效改革为基础推进绩效预算,以部门为主设计绩效评价指标,并注重绩效预算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的预算绩效管理经过了试点学习、理念确立、规划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试点学习阶段(2003-2009年):2003年,财政部开始加强绩效评价工作;2004年,组织开展召开绩效预算国际研讨会;2005年,制定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2009年,印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第二阶段——理念确立阶段(2010-2011年):从“为评价而评价、与预算管理结合不紧密”逐步转变为“事前目标管理、事中绩效监控、事后评价结果应用”。第三阶段——规划发展阶段(2012-现在):2012年财政部印发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年)》。2014年修订的《预算法》将“讲求绩效”作为预算的重要原则之一,确立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2014年,国务院的《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先后11次提到“绩效”,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不断拓展,从传统的项目支出绩效管理的基础上,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乃至一级政府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是新时期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预算绩效管理已成为继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改革后财政管理的第五次重大改革。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始于2012年,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尚属摸索阶段。笔者认为,充分认识和重视绩效工作,科学量化绩效目标,强化绩效监控,完善评价及应用机制,是当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一)绩效管理缺乏充分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引入了项目绩效管理,但受传统观念与管理体制的影响,很多高校仍对预算绩效管理缺乏充分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高校存在“重视项目经费投入,轻视项目成果产出”、“重视项目资金使用,忽视经费跟踪监管”等现象,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对高校预算缺乏绩效管理和评价使得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高校教育经费使用中浪费严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高等教育经费获得困难与高等教育支出效益低下等矛盾进―步加剧,没有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教育支出项目,在教育支出责任上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监督和追究机制。

(二)绩效目标的设定有待科学量化

绩效目标的设定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通常来看,要衡量一个部门的绩效需要通过对这个部门目标的衡量去体现,如果明确了部门的目标,再去衡量该部门的绩效就很容易了,绩效管理也容易了。高校绩效目标具有多元性和模糊性的特点。高校是一个公共机构,其目标实际上就是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积极筹集资源,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服务,它涵盖教学事业、科研事业、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它的绩效目标都是多元化的,不仅仅要考虑效率,还要满足多方面的需要,而这些目标都不是具体的,很难将其量化。要分析它的绩效,它的参考目标也是很复杂的,具有很多的模糊性。

(三)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有待强化

预算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运行监控作为监控主体对资金运行状况及绩效目标预期实现程度开展的控制和管理活动,是全过程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的绩效运行监控,主要依靠部门、单位日常监督和定期抽查,通过预算执行进度分析辅助监控,对绩效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不够,对绩效实现的趋势关注不多,无法及时纠正偏差,促进绩效目标实现和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的作用发挥不够。

(四)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现代多数的高校仍然以财务性指标与业务合规性指标为主,重心偏向反映项目管理状况与财务情况,而对于单位预算资金的运用效果缺乏动态的、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在本单位的预算绩效评价中,定性的考评比较多、定量的考评比较少,因此大大降低了绩效评价信息的可信度与价值。

(五)绩效评价结果科学性有待提高

目前绩效评价方式主要是部门单位自评价,财务部门选择部分项目重点评价。部门、单位作为预算资金的使用方,财务部门作为预算资金的分配方,不论哪一方单独作为评价主体,都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并且受到专业领域信息资源和知识体系限制,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仍有待提高。(六)绩效管理结果应用尚停留在较浅层面从目前情况看,绩效评价结果还主要用于反映情况、发现问题和落实整改,与预算安排结合得不够紧密,评价结果有效与否,对下年度预算安排缺乏硬性约束。另外,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公开机制不够完善,评价结果信息仅反馈给项目单位一定范围内的人员,项目单位大部分工作人员难以知晓评价结果,社会公众对预算项目绩效评价情况更是无从了解,尚未起到通过社会监督促进预算管理的目的。

三、构建绩效管理系统,创新高校预算体制

(一)加强和规范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优化预算编制

在编制年度预算或追加预算时,依据部门职能职责及事业发展规划,对预算支出设定计划期内预期达到的业绩目标、预期产出的效益和效果,并据此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首先,预算单位要科学的测算资金需求,合理设定预期产出目标、预期效果目标、满意程度目标。其次,编制绩效目标应做到:绩效目标指向明确,并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重点、效益和效果紧密相关。绩效目标应从投入、产出、效益、效果等方面进行细化,须用定量表述为主,并具有可测量性。设定绩效目标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确保可达到。第三,财务部门及其专家组对预算单位提交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绩效目标评审内容包括:项目报告的完整性、实施依据的充分性、方案的可行性;绩效目标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实现性;绩效指标的完整性、相关性、规范性和标准值的科学性;资金预算的合理性、保障性和匹配性。最后,学校预算报经学校党委会审查批准后,财务部门在批复单位预算的同时批复绩效目标。批复的绩效目标应清晰、可量化,以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监控,在实施绩效评价时对照比较。

(二)及时跟踪监控预算执行情况,确保实现绩效目标

财务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采取项目跟踪、数据抽查等方式,动态跟踪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资金支出进度和项目实施进程,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管理效益的提高。绩效跟踪监控的内容应包括:项目是否按计划进度完成,并分析项目进度滞后的主要原因;项目需求是否发生本质性变化;项目设计或实施方案是否发生了调整;针对变化和调整,是否及时修改完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落实到位;项目实施单位是否采取节约成本的具体措施以及措施效果是否明显。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务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切实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开展绩效评价前把目标设定情况、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制度保障情况、采取措施情况、实现效果情况、其他情况等信息收集到位。二是评价绩效目标实现程度,把绩效评价方法确定到位。三是确定绩效评价对象;下达绩效评价通知;确定绩效评价工作人员;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收集绩效评价相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审查核实;综合分析并形成评价结论;撰写与提交评价报告;建立绩效评价档案,把工作程序落实到位。四是撰写绩效评价报告做到逻辑清晰、客观公正、数据准确、依据充分、真实完整、分析到位。

(四)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机制,强化支出责任

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制度,强化结果应用“四个结合”。一是强化评价结果与反馈、报告相结合。将具体项目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资金使用单位,并督促其整改。将专项资金评价结果向学校党委报告,为领导决策和实施监督提供参考。二是强化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发挥结果导向作用,加大绩效评价结果对下一年度预算的指导性作用,形成直接影响,逐步使之成为预算决策的主要依据。三是强化评价结果与日常预算管理相结合。针对绩效评价发现的因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导致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存在问题的情况,督促被评价单位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预算资金程序和使用方式。四是强化评价结果与绩效问责相结合。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来实施奖惩和问责,本着“谁用钱、谁负责”的原则,对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由于工作原因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未达到相关要求,致使财政资金配置和执行绩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规定标准的部门(单位)及其责任人员,进行绩效问责,并积极推动将预算绩效管理考核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作者:刘晓蓉 戴华越 单位:荆门市学校后勤管理办公室 荆楚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进焕.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三峡大学学报,2015(3):114-115

[2]马媛媛.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N].赤峰学院学报,2013(5):51-52

[3]刘迪梅.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科技,2010(7):17-18

[4]方美翠.浅谈高校预算绩效管理[N].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355-357

第三篇:信息化背景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分析       

【摘要】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高校对人才基本信息的管理,它涉及人员的隐私,是具有机密性的。随着全球信息化,高校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已经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由于人事档案记录着人员的基本信息,成了学校选拔人才首先需要的资料。目前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

信息化;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创新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的建设越来越重要,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在进行着改革,但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还是有很多不足与缺陷。因此,高校应该采取新的相关措施来增强人事档案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

一、信息化背景下做好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信息化已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种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主要的内容包括:将使用频率较高的、重要的人事档案进行网络化和数字化保存,以方便日后的查阅和使用。增加人事档案数据库的规模和容量。使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的存储更为方便。此外,它能为高校的人才聘用提供有效的信息和依据。

(一)为高校人才的选拔提供参考。

随着高校的建设发展,人才的流动量加大,档案信息也更为复杂。高校人事信息档案的信息化,能够使领导更为直接快捷地了解到相关人员各方面的信息。如对员工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兴趣爱好、目标追求、专业特长等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二)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有效促进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准确。

在信息化背景下,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及时更新各种数据、档案信息,以确保信息更为准确、完整。能够快速地统计分析出各类人事档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二、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认为这只是一项辅助性的工作,并不能为高校的发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高校也没有对人事管理工作引起重视,忽视了其对人才选拔任用的重要性。或者有的管理员认为,人事档案只要没有损坏、丢失、泄密,对工作造不成多大影响,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人员对它的重视度。并且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管理者并不重视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淡化了其地位和作用。

(二)管理模式还很落后,效率较低。

许多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仍旧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档案的提供和储存以纸质为主。它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利用范围广、适应性较强、还可作为原始凭证。但纸质文档的利用效率很低,并且容易丢失和损坏,储存起来不方便等。很多高校并没有对此引起重视,没有制定相关的岗位,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缺乏完善的制度。而在材料的真实性等方面,工作人员也没有进行严格审查,造成了档案的不完整以及失实等,对日后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麻烦。

(三)缺乏统一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及管理人员。

在部分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中,由于领导的忽视、资金的缺乏等种种原因,对专门的人事管理部门的设置及管理人员的培养上存在着很多缺陷。高校没有形成科学专业的人事管理队伍,也不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专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员,而是随便任用其他部门的人员兼职此项工作,这就造成了人事管理不规范,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要了解到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关系着高校对人才选拔的重要性,它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人事部门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播,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学院领导及教职工对它的重视。

(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改进管理模式。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自己要先重视这项工作,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能产生消极心理。积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加强对工作的责任感,掌握现今的网络环境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跟上时代的发展。

(三)加大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投资。

对档案管理工作给予物质上的支撑,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保证人事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财力方面的问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学校选拔优秀人才,提升工作人员的质量。因此,高校应利用当今的科学技术,整合资源、提高认识、创新管理方式,使人事管理工作的进行更加科学合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作者:李霞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档案馆人事档案室

【参考文献】

[1]高小丽.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创新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8):64-65.

[2]陆冬梅.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创新之我见[J].才智,2012(29):334.

[3]张?.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台世界,2013(17):73-74.

[4]蒋静.浅谈信息化管理模式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影响与对策[J].金山,2011(7):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