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研究

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研究

摘要:

新常态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它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工商管理专业发展的动力源。如何开展校企深度合作?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着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共建、共管、共享和共赢的模式。

关键词:

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

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前沿理论和实用技能,并能正确运用工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对工商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但就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看,教师队伍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习的能力有限,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最终达到学校、学生、教师和企业多方共赢,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校企合作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最佳途径。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校转为应用型的一种途径,企业参与学校教学,教师和学生融入企业,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便于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企业培养适合职位要求的员工,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提高社会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多侧重于高职高专层面,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研究甚少。从实操层面看,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仍处于浅表层次的合作,总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理念上达成共识。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认识到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在理念上都意识到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级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2.初步开展了合作工作。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初步开展了校企合作工作,主要采取“企业配合”这种简单粗放的培养模式,少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已经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仍有部分高校为了应付转型评估,通过社会关系虽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实际上这种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基于诸多因素并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

3.深度合作举步维艰。

由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成立时间短,还没有取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时,企业合作热情不高,同时又受资金、利益取向、人才需求差异及办学理念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校企很难开展深度合作。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主要采取“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处于辅助教学的地位,学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会邀请企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方案的制订,征询专家的意见,设置相关企业课程,由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骨干来校讲座;企业也会投入一些实训设备,与学校共建实训中心。这种模式具有弥补学校资金不足、更新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健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没有出台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致使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缺失。学校和合作企业联系松散,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内容主要是企业帮助学校解决顶岗实习,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同时,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很难实现其利益诉求,碍于情面,勉强应付,校企双方没有真正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建、共管、共享和共赢的模式。

2.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企业提供实训场所,或选派专家来校讲座,这种单一的合作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不能发挥校企合作的最大优势。

3.参与校企合作的后劲不足。

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短时间内看不到效益。企业是盈利性经济组织,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选派业务骨干或专家来校参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安排专门工作人员指导实习学生,实习开始时,由于学生操作不熟练,频繁出错,浪费原材料,生产效率极低,增加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毕业后真正想留在企业工作的学生甚少。由于投资回报率低,所以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热情不高,只把校企合作作为选择人才的一种渠道,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纳入产业链价值创造中。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矛盾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基于多种因素考虑,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诸如,企业接纳学生实习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担心商业机密外泄;学生在实习中发生伤害事故,事故的责任认定、纠纷的责任分担等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些都是制约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

四、“产教融合,校企互动”模式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带着任务深入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寻找需求和切入点,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实训基地或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工作进行系统建设和持续改进,形成“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标准,确定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方案,设置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应用需要的高度吻合。同时,“顶岗实习”及管理更加规范和完善。结合“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改革,制定由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考核的体系和标准,形成“用企业专家的眼光审视办学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的水平”的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订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双方根据职业标准,按照“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瞄准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岗位要求,以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重新划分能力培养模块,梳理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相关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保证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的职位要求,使得学校、学生和社会三方完全对接。

2.和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对接。

教学计划实施时,由学校提供师资力量参与公共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企业提供企业师资力量参与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和参与指导学生论文、实践和创新活动等,以便学生学到的技能更加贴合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设立专职班主任,将企业和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对接在一起,同时做好教学行为分析,严格把控教学质量。

3.双方联建实训室,营造全真实训环境。

为了鼓励“共建专业”贴近市场需求办学,鼓励学生和教师创新,按照“真设备、真产品、真环境”的原则,校企双方联建实验室,原则上向全校师生开放。实验室将紧跟技术和行业发展,集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校内产业型实训基地,仿真实现实训的基地就在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是企业工程师或者项目经理,实训项目是企业真实案例的全真实训环境;按照技能培训由浅入深的规律设置实训单元和规范实验室布置,并结合学分制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探索开放实训项目和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4.创新“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及使用。

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兼职工程师,紧跟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通过专题培训、推行现场教学和行业案例教学等途径,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同时,利用企业人才优势资源,更新“兼职教师人才库”,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一方面由企业项目经理等人员担任实训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核心专业课中实行“双师授课法”,将课程中实践性、综合应用性强的内容由兼职教师以案例、讲座或MOOC等方式进行教学,改善“双师”结构。

5.学生与企业之间零缝隙对接。

学生通过企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后,企业负责全面推荐学生进入到企业完成企业实训项目;为保证学生未来顺利就业,校企双方共同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深度参与实战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包括就业前职业生涯规划、简历指导、面试技巧分析等全方位辅导,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零缝隙对接。企业全面负责完成合作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和就业咨询辅导,并对合格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五、结语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采用共建、共管、共享和共赢的模式,可以全面加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成为发展、改革、管理和服务的示范,将工商管理专业建成地区一流,具有行业发展特色的示范性品牌专业,为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曹雪梅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参考文献:

[1]范万剑.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6).

[2]范万剑.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0).

[3]刘颖,刘惠姝.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9).

[4]崔宏秀,王娜.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探讨[J].农家顾问,2014,(11).

[5]李慧巍,杨之雷,王卫.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浙江树人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