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风险管理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风险管理实施路径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颖的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已经被高校认可并加以实施。《风险管理》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思政有效融合到《风险管理》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在课程内容、师资团队、教学设计和考核管理四个方面加以设计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风险管理;实施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思政是指在寻求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关联性的基础上,专业课程教学活动承担思政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专业、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政治理论课的说教,将思政工作宏观的抽象要求转化成了具体微观的解决方案,找到了高校育人的关键枢纽和有效抓手。《风险管理》课程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内容广泛,不仅涵盖了基本的风险理论、数理统计知识,而且涉及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应用。另外,风险管理就属于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这个大局观上看风险管理,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担当的精神。因此,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风险管理》课程,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风险管理》课程概述

(一)《风险管理》课程的性质

风险管理是一门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管理措施的管理学科,风险管理者通过风险识别、衡量和评价,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技术。其最终目的是以最小的成本收获最大安全保障。随着现代社会风险的不断发展变化,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践,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风险问题。

(二)《风险管理》课程的目标

风险管理关注民生事业,关乎社会稳定和谐、群众利益的实现,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风险意识,掌握风险管理基本技能,具备风险管理的职业意识和进行风险管理的职业能力,拥有爱民情怀、遵纪守法观念、团结协助思想,从而为走上相关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风险管理》课程的现状

在以往的《风险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讲述基本理论为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偏重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偶尔也会穿插对学生三观等目标的培养,但这些内容都不全面、不鲜明,目标也不够明确。课程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也没有有机结合,更多是浅尝辄止、流于表面,并且没有贯穿于授课的全过程。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不能融会贯通,而且团队合作意识较弱。

三、《风险管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风险管理》课程中所蕴含的和谐、公正、法治、诚信等深层价值理念,是专业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基础,而且对于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都具有积极意义。根据课程内容对思政理念总结提炼,是德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团队成员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不断在反思中改进,充分挖掘课程的育德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达到育人目标。

(一)丰富课程内容,挖掘德育因素

为了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到《风险管理》专业课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章节,在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教学背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德育元素。首先,《风险管理》课程体现了爱国爱民的情怀。风险管理的知识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都以爱国爱民为出发点,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德育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可以说直接联系着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这部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在风险管理概述这一章中体现,总括风险管理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与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1)“富强”。《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容不仅包含个人与家庭、企业与社会面临的各种纯粹风险管理和投机风险管理,还包含了金融风险管理。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计划,一方面可以降低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创造财富,回馈社会,达到国家富强。这是风险管理的根本目标,也是富强的集中体现,应贯穿授课全过程。(2)“和谐”。当前,在风险局面日趋严峻的中国,来自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等领域的风险无不时刻影响着人们,人类面临着各种风险,无法摆脱风险的冲击与影响。《风险管理》课程的主线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目的是通过优化组合风险管理技术,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使得全民和谐,安居乐业。《风险管理》课程强调服务大局、勇担责任、团结协作、为民分忧的精神,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大局观和互助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部分内容可以在风险管理概述这一章节体现。(3)“诚信”。诚信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风险管理》课程要求企业或个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保持最大限度的诚意,双方都应恪守信用,互补欺骗和隐瞒。这对学生社会文明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培育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学生诚信立身、诚信做人,诚信创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本部分内容主要在风险管理技术这一章中体现。(4)“友善”。《风险管理》课程的内容包括个人风险管理,可以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设置各类形式的风险管理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体现了平等和友善的良好风貌。(5)“法治”。法治对企业发展起着引领、规范和推动作用,《风险管理》课程要求企业或个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本课程在介绍该学科相关的最新理论和法规。这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对于依法治国理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法治道德修养。

(二)培训师资队伍,提升德育能力

课程教学过程中,第一,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用自己的德来感染学生,作为学生的表率。第二,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风险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将我国的传统道德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等纳入课程设计安排,凸显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第三,是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团队成员涵盖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将不定期的开展团队德育专项研讨和学习,增强团队成员的“育德意识”,培养和“育德能力”。一方面,参加德育研讨会和讲座、调研等方式,强化育德意识、提高育德能力。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的德育经验,分析课程育德方法,达成共识,并将其规范化。

(三)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风险管理课程的设计应采用经典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项目教学、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富强、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促进其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与理论课教育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是:以课程中的个人与家庭风险管理这一章为重点,让学生调研自己或家庭面临的风险,结合课程所讲授的风险管理技术,制定一份适合自己或家庭的风险管理方案,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亲身感受。

(四)改革考核管理,加强德育考核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课程德育功能,团队成员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积极探索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3+1+1”考核模式。其中,“3”主要包括课堂考勤与互动、课内外作业和期中测验等内容;“1”是指职业道德素质考核;“1”是指期末考试。通过五项评分按3:2:5的比例综合衡量,得出最终期末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克服了学生考前临时突击、无法真正理解课程知识点的缺陷,同时关注课程德育效果,引导学生关注自身道德培养,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实现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

[2]耿刘利,王琦,陈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65-71.

作者:李鹏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