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管理模型构建

高校安全管理模型构建

摘要:本文基于高校人员密集、社会地位特殊、安全意识薄弱和自由开放等特点,探索从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搭建信息化交互、联控平台,建设校园安全文化,推行反馈、评价、改进的动态完善模式4个方面构建高校安全管理模型。

关键词:制度体系;信息平台;校园文化;动态完善模式

一、绪论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比上年增加32所,增长1.22%。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0605人,其中,本科院校14896人,高职(专科)院校6837人。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和毛入学率增长趋势见下图。

二、高校安全管理形势

响应国家人才战略,高校办学规模逐年增大,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本文基于高校特有属性及在校学生普遍特征,分析了高校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5点:(1)高校属人员密集型场所,安全事件发生时受影响的学生、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人数多,同时人员密集奠定了安全事件易发、频发的基础;(2)高校实行校外、校内自由进出的全开放管理模式,或校园师生凭校园证件进出的半封闭管理模式。区别于中小学校,高校具有半社会化属性,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社会安全的冲击[3];(3)高校是人才集中区,社会地位特殊且重要,发生安全事件面临着更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有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升级管控;(4)高校倡导自由开放的校风,自由开放式校风中的个性张扬与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往往伴随着未知的安全风险;(5)高校中低年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安全意识薄弱,是事件频发倾向的群体。

三、构建高校安全管理模型

基于高校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本着切实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指导方针,本文主要从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搭建信息化交互、联控平台,建设校园安全文化,推行反馈、评价、改进的动态完善模式4个方面探索高校安全管理模型的构建,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高校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依据。重点围绕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明确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程序,从人员行为、校园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等方面构建立体安全准则,通过学校、院系、班级逐级培训、考核与落实,全方位管控校园安全事件,以达到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及火灾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搭建信息化交互、联控平台

搭建以教育主管机构、公安部门和学校为分级单元的三位一体安全管理信息化交互、联控平台。信息化交互平台以教育主管机构、公安部门和学校为板块主体,借助平台信息收录量大、信息即时、信息共享等特点,各级主体即时相关安全管理公告,并通过平台信息共享功能达到信息交互目的,实现即时传达与响应。信息化联控平台通过整合校园安防设施,借助网络连接,实现多级联控。当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安防报警信号能够多级触发同时发出预警信号,确保相关职能部门即时获悉安全事件,从而实现多级不同职能单元的综合联控。

(三)建设校园安全文化

推行高校安全文化可以确保在校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障高校教学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4-5]。高校应致力于打造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将安全理念内化为在校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依托于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结合校园实际安全状况,对本学校的安全文化理念进行定格设计,并制定科学的推进计划日程表。以宣传教育为安全文化主要传播途径,坚持形式创新、内容丰富的原则,通过多媒体或现场组织,开展校园安全运动会、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及安全定向宣传等系列活动,达到安全理论学习,增强校园安全文化的目的。

(四)推行反馈、评价、改进的动态完善模式

高校安全管理以人为主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使高校成为创造性动态生态系统[6-7]。动态变化的前提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是一成不变,安全管理工作也不可墨守成规。安全管理工作应切合校园实际,注重提升安全管理实效。以全体师生为安全管理工作评价主体,反馈改进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安全管理机构采纳合理的建议,对已构建的安全管理模型因子及整个模型框架进行科学评价,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保障安全管理工作长期、健康地运行发展。

四、总结

高校因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安全管理工作需升级对待。然而高校以青年学生为主,安全意识薄弱,加大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本文从5各方面探索了高校安全管理模型的构建,对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7-24].

[2]佘斌.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及策略[J].科技风,2019(29):76.

[3]杨惠栋.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5.

[4]黎一鸣,赵凯.以推动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为契机加强安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9(44):1-2.

[5]吴颖芳.新时代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探析[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21(01):89-93.

[6]马改焕.高校安全动态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

[7]鲁维娟.高校安全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作者:郝晋 韩颖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